文化生态建设视阈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维度和逻辑理路探究

2022-09-10

文化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研究人与文化及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是人类所处的整个文化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生存智慧。文化生态关系到人是“怎么样”存在着。从根本上讲, 人是文化的缔造者, 必然是“中心”, 人在创造文化中创造了自己, 在创造自己中创造了文化。而这个缔造者应该怎样存在着首要应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就是价值引领。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 价值观引导人类文化生态的走向, 价值观培育的路径也应该遵循文化生态建设的规律。

所谓文化生态建设, 它不是某一种文化现象的建设, 文化生态涉及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和践行应遵循道器共生、以人为本、法理规约等维度。

一、文化生态语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维度探究

(一) 应遵循道器共生价值理念——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

马克思曾指出, 人类周围的物质世界由天然的自然界, 人化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关系所构成, 它们统一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环境。在文化生态中, 我们所提到的“自然”是人化的文化环境, 包括器物系统与形而上的精神之道, 人是文化生态的存在, 器物和精神之道是文化生态的内容。在人化自然中, 器物与精神融为一体。

中国自古是以农耕文化主导的国度, 中华民族在陆地上建设家园、生生不息地劳作, 农业文化生态曾是文化生态的主导。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 我们不断开拓自然环境, 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局限于黄土之上, 从陆地到海洋, 再到天空, 立体的自然环境逐步构建成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和谐”正是遵循器道共生的价值理念, 体现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辩证统一。可以说,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切和谐的开始, 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切人类文明将失去基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 就要将社会主义和谐观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将引导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

(二) 遵循以人为本价值理念——人与历史的关系维度

人与历史的关系是文化生态的根本关系, 有人的地方就有历史, 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观念、信仰、知识、习俗、道德、法律等文化要素构成了文化生态, 文化要素的产生、发展体现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印记。文化从昨天走来, 人类也从历史印记中走来, 文化生态是动态发展的, 文化生态的演进过程就是人书写历史, 不断开拓文明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 历史是人的存在, 历史就是人的活动, 历史的本质与每个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马克思所倡导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最高理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在处理人与历史的关系中以人为本, 就是要认识到凡是人都离不开文化传统,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各种文化要素构成了文化生态, 也构成了人。马克思认为,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的生产者, 生产不一定是创新, 但一定是继承, 继承也是弘扬, 弘扬也是建设。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能从古汉字和典籍中寻找到出处, 我们顺应文化演进规律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是保持这种联系最好的方式。凡是人都离不开文化传统或者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现代中国人的实践所提炼的价值导向和文化内核, 这将有助于和谐文化生态的建设, 也助推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 强调法理规约价值理念——人与人的关系维度

人与人的关系是文化关系。在农业文化生态中, 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亲情、血缘关系, 关系相对淳朴、单纯, 儒家的仁爱思想主要通过道德自律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工业文明主导的文化生态时代, 文化发展更多伴随着利润, 社会分化为不同的群体, 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正在被打破, 现代人与人的关系逐步陌生化。因此, 更加需要道德和法律共同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特别强调法理规约, 也就是法律约束, 即法治。人与人的关系是文化生态中最活跃的关系, 因调节需要而产生的道德和法律内容自然成为重要的文化要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内核当然也是内含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是文化生态建设的价值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仅从道德方面, 也更从制度方面强调的社会的公平性, 这是符合现代社会文化生态建设路径的。一切制度都应该维护公平、正义, 各种制度之间也应该是和谐的、协调的, 文化生态建设首要是构建一个法理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这个法理社会的价值基础。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分析

基于以上从文化生态建设角度提出的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关系三个维度的分析,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 我们可以聚焦以下策略:

(一) 树立和谐意识

和谐是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之一, 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中关于“和谐社会”的合理成分, 科学描绘了人类的最高级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是对这一价值目标的实践。和谐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层面的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从树立和谐意识开始。首先, 树立和谐意识必须要广泛发动学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员干部要带头开展理论学习, 并将理论运用实践。和谐一直以来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以后, 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条路上, 经济持续增长, 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因此, 树立和谐意识就是直面问题, 就是一种价值引领, 也是管总的目标。其次, 个人要自觉树立和谐意识。在人与人的关系层面, 要主动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促进人与社会融洽相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 要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自身层面, 要修身养性, 达到自我身心和谐。

(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每一个个人和群体都不可能隔断与历史的联系独自进化和发展。传统文化是使人在文化生态中始终保持与历史联系的精神纽带, 也是与自我的一种联系。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接创新发展的新时代, 内含马克思主义真谛, 如同涓涓细流, 滋润着中国人的魂魄。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时代价值, 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 要广泛运用各种教育、宣传手段, 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脉络深入浅出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文化的力量唤醒人们心灵上的认同感;从家庭和个人层面,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体现在行动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就是用科学的价值观塑造人,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让人们在举手投足之间彰显德行, 做有修养的人。

(三) 强化制度保障

价值观内化、实践养成如果只依靠人们内心的信念约束和社会舆论监督往往是不够的。制度保障也是重要的手段, 大力进行制度建设, 提供制度保障可以避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仅流于口头说教。价值是制度的灵魂, 制度是传播价值的载体。

“全面依法治国”“法治”等出现较多。2018年3月, 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把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 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同时也为相关制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强化制度保障还需要努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地制度体系, 且法规法律的制定须彰显权威;结合不同行业、部门、领域的特点制定制度措施, 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精神的同时发挥法律约束作用。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引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 文化生态涉及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理路可以基于以上维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生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度,逻辑理路

参考文献

[1] 王学俭.新时代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人民论坛, 2017 (34) :34-35.

[2] 骆郁廷, 项敬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广西社会科学, 2016 (12)

[3] 黄正泉.文化生态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拜心同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高血压的疗效观察下一篇:浅谈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