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引导感悟——《登山》教学设计

2022-09-12

一、教材简析

《登山》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讲述列宁登山看日出, 先后两次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 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 寄寓“只有迎难而上, 才能欣赏到险峰之上的无限风光, 只有主动面对困难, 向困难挑战, 才能磨炼出顽强意志”的哲理。这篇课文层次清楚, 结构简明, 内容集中。能够切实而优效地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勤奋钻研, 知难而上, 在生活中学会生存, 学会自理。以培养学生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上述认识, 再结合新《大纲》对本年段学生的阅读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细读课文,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 深入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学习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品质, 培养学生勇于进取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重难点

1.重点:通过细读课文,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难点: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 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四、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目标和学生实际, 联系新课标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采用“定向———点拨———引导———深化”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方法, 转换教师的角色意识, 实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结构, 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 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法为“质疑———自读———合作———感悟”, 意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读书中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然后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等多种形式来解决问题, 逐步形成自能读书的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以上教法学法, 力求让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 达到师生间的高效互动。

五、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学会生字新词, 初读课文, 分清层次, 勾划存疑。

现就第二课时设计作具体介绍。

(一) 引导质疑, 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在主体教育这一理念下, 目标除了要能体现教材要求、教师意图, 更应重视学生的需要。因此, 我先引导学生先复习, 然后质疑, 并将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归类, 最后拟定以下问题作为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列宁初走险路和再走险路的经过, 深入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2.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 自主学习“初走险路”, 初步体会列宁的顽强意志。

这一部份虽然篇幅较长, 但关键词语显明, 重点内容集中, 语言准确生动, 适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我提出了以下自学建议:

1.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路?

2. 列宁是怎样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的?

一读:勾划词句;二读:想像画面;三读:体会情感

根据自学建议, 我要求学生反复读文, 划出与问题相关的重点词句;再根据这些词句和课本插图联想想像列宁走过小路的动态情景。体会列宁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巴果茨基对列宁的敬佩。以期“披文入境, 披文入情”。

在学生完成自学后, 我再让学生在全班交流, 为了借文体达到生生间、师生间的对话, 我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 尊重学生自主个性化的表达, 让学生就他们的收获畅所欲言, 或谈对关键词句的体会, 或说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或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等等。 (2) 相机点拨, 适时聚焦, 如:当学生谈到列宁是怎样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这一问题时, 我便引导学生据图文想像:列宁站立了几秒钟, 定了定神, 此时, 他可能在想什么?假如你是巴果茨基, 当你看到列宁终于战胜了自己, 一步一步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时, 你会对列宁说什么?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入的情景之中, 充分体会到列宁战胜困难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 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 学习第十三自然段,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喜悦之情, 进行语言积累。

新大纲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读中积累语言。这一段文字描写了日出时的瑰丽画面, 语言优美, 是朗读积累的好材料。首先, 我以设计问题“带着战胜困难的喜悦, 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顶, 此时, 展现他们眼前是怎样的景象呢”完成上下部份的衔接。

接着用CAI课件展现日出美景。

欢快优美的音乐, 形象生动的画面, 感情充沛的朗读, 使学生身临其境, 与列宁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此刻我抓住这一有利的教学时机, 追问学生“列宁此时的心情怎样?你体会到了吗?”学生很容易体会到列宁此时喜悦、自豪、轻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加深情感体验, 形成语言积累。

(四) 小组合作学习“再走险路”部分, 深入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在领略日出美景后, 列宁本可以安安全全走大路, 为什么要再一次选择这条危险的小路?

这一部份是全篇的教学难点, 难在学生对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话只是粗浅的了解, 而未真正读懂它的含义, 更不能感悟到伟人的精神和品质。学生自学肯定会有一定困难。因此,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打算按以下三步进行:第一步, 小组合作学习, 这种方式便于充分发挥组内成员集体的智慧, 集思广益, 互相帮助, 互相补充, 从而极大的拓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沟通;在讨论、交流中也能化难为易, 形成共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时, 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合作读书, 完成学习卡。意在抓住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的不同之处, 对列宁再走险路的原因有所感悟。第二阶段, 交流讨论, 让学生在小组内讲述自己战胜困难的一段经历和当时体会, 再借助卡片, 结合列宁二走险路展开讨论, 进一步认识明确列宁二走险路的原因。这一阶段的设计意图在于: (1)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深入参与, 用心参与, 达到与文本、与列宁对话之境, 取得谈列宁故事而感同身受的效果。 (2) 学生现身说法, 拉近时空, 故事鲜活, 既丰富感性认识, 又有利于理解升华, 突破难点。 (3) 学生交流, 既相互启发, 又自我教育, 有益知文明理。第二步, 交流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 明了事理:只有主动去面对困难, 才能真正战胜它;只要敢于迎难而上, 就能获取成功。正是这种战胜困难的决心和迎难而上的勇气, 让列宁炼就了坚韧不拨的意志, 使他在一生的革命斗争中不畏惧任何艰险, 战胜了一切困难, 成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通过以上两步, 学生对最后一段话的认识理解自然到位了:不仅有理性上的认识, 而且也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受到伟人精神的激励。第三步, 激情朗读。让学生感情朗读这一段话, 达到“字字入心, 句句生情”的效果。

(五) 回顾全文, 揭示课题, 把握主要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不仅是这一单元的读写重点, 也是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 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 学生已完成了这两部份的学习, 再用板书上的关键词语加以提示, 能够达到较为准确和全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一要求。

在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抓住两次走险路设问“课文主要写列宁两次走险路, 为什么以“登山”为题呢?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白课题的深层含义:列宁不仅走过了险路, 登上了山顶, 而且战胜了困难, 锻炼了意志, 登上了人生的又一高峰。

(六) 延伸导行

紧扣本课“学习列宁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品质”这一目标, 我首先要求学生谈谈今后面对困难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然后充满激情地谈话总结:“同学们, 只有迎难而上的人, 才能欣赏到险峰上的无限风光!让我们象列宁那样, 象敢于挑战困难的同学那样, 时时刻刻象勇敢的你那样, 老师相信, 你们一定能成为学习中的强者, 生活中的强者, 今后工作中的强者!让我们再读列宁这段话, 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里”!最后在师生充满激情的诵读中结束全文教学。

(七) 本课时作业设计

本课时设计了以下四个作业, 要求学生自主选择, 其目的是不搞一刀切, 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同时也强化教学效果。

1. 收集锻炼意志、战胜困难方面的名人名言, 制作成书签。

2. 阅读有关列宁的事故, 讲给同学听。

3. 以“我战胜了___”为题写一段话。

4. 合理想象, 把列宁第二次走险路的经过写具体。

(八) 板书说明

1. 强调教学重点, 为突破难点作好铺垫。

2. 展示教学思路, 帮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 简笔画与文字有机结合, 使板书达到简洁、直观、形象的效果。

这一课时教学设计的意图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析高职服装教学的方式变革研究下一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