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要求物流产业论文

2022-04-2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现代农业要求物流产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乡村富裕。发展非农产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是关键。尤其是发展适应新型农村现代化要求的农村服务业-物流产业。物流产业是联系农村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现代农业要求物流产业论文 篇1:

大力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摘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也要求物流业进行改进和提升。本文在分析现代农业的内涵、物流产业和农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物流产业 现代农业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1.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科学化。现代科技正迅速地向农业生产、加工等领域渗透。科技进步将逐步替代对传统资源投入的单纯依赖,日益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因。只有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农业才有先进的装备设施、先进的生产管理,劳动者自身的技术素质才能得以提高。

集约化。集约化主要是指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即由单纯的注重数量和速度增长,转到主要依靠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二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三改单纯注重物质、资金投入,为在物质、资金投入增加的同时,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物质和资金利用率实现农业增长。

商品化。商品化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即从以自给自足为目标向完全形成商品为目标的逐步过渡。

市场化。它是现代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现代农业生产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是要面向整个国际市场。

2.现代农业的特点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二、物流产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为了进一步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采取优惠财税措施,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

1.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区域化。现代涉农物流要求农产品种植实现专业化和区域化,这样虽然单个农户的生产量不大,但区域化集中种植可使农产品供应总量增大,这样既便于组织货源及第三方物流业或流通经纪人的介入和发育,也有利于采选、分拣、包装、加工等农业流通产业的发展。

2.有利于绿色食品生产和参与农产品出口竞争。加快发展涉农物流业,可以在农产品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统一供应高效低毒农药和生态肥料,统一扶持和监控农户生产流程,统一收购符合出口标准的农产品,同时方便了农产品的后续加工、包装、运输、报验(检)等出口手续。

3.有利于扩大劳务输出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传统销售方式束缚了大量农村强壮劳动力,影响了农民从事劳务输出。加快发展现代涉农物流业,可以解放大量的农业销售劳动力,节约农产品流通成本,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参与劳务输出。同时,涉农物流业的发展还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农产品的采选、分拣、包装、加工就会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

4.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涉农物流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实现了专业化和现代化,更加便于组织农产品加工,直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反过来说,农业产业化发展,由于在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环节实现了集中供应和收购,也从某种意义上促进了涉农物流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与发展涉农物流业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5.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促进农民增收。涉农物流业的发展滞后使农产品销售的人工成本居高不下,销售时间长、效率低,从而导致农业整体效率低,农产品价格竞争不具优势。发展涉农物流业可提高流通效率,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多环节促进农民增收。

6.有利于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涉农物流业发展可使农业流通效率提高,流通效率提高会反过来刺激生产,农业生产结构不适应的矛盾就会突出。农业产前、产后现代化必然会促进产中的现代化,改善流通的结果最终会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进程。

三、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1.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制定适合国情的现代涉农物流发展规划。不断完善相应市场准入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明确我国涉农物流的发展方向、目标、原则、内容、地位和作用等等。要建立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各有关职能部门协同参与的一站式管理体制和服务机构,消除多头管理,简化物流企业立项审批程序,提高流通效率和行政管理效率,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给予涉农物流产业较其他第三产业更为优惠的土地、贷款、税收及相关扶持政策;继续深化交通体制改革,完善交通运输法规,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推动公路、水运和港口投资多元化和运营商业化,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有计划地组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商贸会、洽谈会,发展农业会展经济。通过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建立新型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为未来我国的涉农物流发展提供整体蓝图和指导方向。

2.加快提高我国涉农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在扶持已有涉农物流企业等涉农物流主体的同时,重点是加快区域性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鼓励倡导多种形式的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合作运销组织以及农村运销户、农民经纪人、代理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采用“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大户+农户”、“经纪人+农户”等多种形式。重点扶持有市场开拓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农业物流龙头企业和示范、连接、亲和力强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为提升我国涉农物流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和系统化奠定基础。区域性农协组织的发展能够协调农民种植、采摘和粗加工行为,使得农产品种植在品种、采摘时间、分拣、包装等规格上做到统一,既方便销售,又方便组织对路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也便于相关物流企业的介入和参与。另外,溯源管理也方便。

3.科学总结和创新我国涉农物流的运行模式。在加强和提升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重点扶持超市化、连锁经营化以及各种专业型和综合性物流中心的建设,不断总结、提高和创新现代涉农物流的运行模式,并逐步形成具体导向性政策,积极扶持和大力推广,实现现代农产品物流理念、规模、层次、管理的整体提升和迅速扩张。生鲜商品的自身特点要求快速进入消费环节,中间的流通环节越少,生鲜商品的价值越能得以体现。但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都是分散的,生鲜商品在流通中必须进行一次或多次运销。而发达国家的生鲜产品或者农产品销售主要靠连锁超市和食品商店,如美国和德国的农产品的95%是通过这类终端销售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连锁超市及配送新型的经营业态。

4.加大现代涉农物流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通过倾斜的税收、财政等经济杠杆,近期优先向涉农物流基地、保鲜冷藏和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项目倾斜,着力改善与农产品流通密切相关的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等交通运输条件;建立农产品“冷链化”物流:产后预冷—冷库粗加工—冷藏车运输—物流基地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将易腐烂的农产品(比如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在途损耗率。当然,为了进一步降低农产品流通的在途损失,还必须加速冷库的技术改造,提高冷库利用率等。

5.进一步加强现代涉农物流的信息体系建设。一是成立由农业、贸易、气象、供销、交通、工商、统计等部门参与的农产品市场预测预报体系,对有关情况及时分析预测和发布,为市场提供服务。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应用计算机网络将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连接起来,通过EDI(数据交换)和POS(时点销售信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交换,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达到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实现市场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包括交易结算、物业管理、客户管理、财务管理、人才管理的信息化;通过网络和其它媒体让农产品信息真正进村入户,切实为农户和龙头企业提供前瞻性、引导性的市场信息,减少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6.进一步加大对涉农物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力度。当前我国关于物流,尤其是涉农物流方面的学术或理论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尚未作深入的探索,难以为物流具体实践做出理论指导。因而政府部门应在此方面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设立一定的研究基金或划拨适量经费,组织一些专业人员对各地区农产品生产、需求、销售等环节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以便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组建相应的物流组织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要在高校拓展设置物流管理专业,资助扶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为中国尽快培养一批熟悉涉农物流供应链管理以及涉农物流各个环节运作,适应时代发展特别是适应加入WTO对涉农物流要求的高素质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及民办教育机构举办从业培训,建立物流行业的职业终身教育系统;同时,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实行现代物流产业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经济日报[N] .2007-1-30.

[2]厉以宁.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J].农业经济导刊,2003,(6): 45-48.

Develop to adapt the logistics industry that the modern agriculture requests strongly

Zhao Yuguo

Zhongzhou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Trade

(编辑/扬子)

作者:赵玉国

现代农业要求物流产业论文 篇2:

从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的视角构建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摘要: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乡村富裕。发展非农产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是关键。尤其是发展适应新型农村现代化要求的农村服务业-物流产业。物流产业是联系农村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市场体系、物流、产业

一、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凸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基本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多主体的农村流通体系新格局,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交易由过去的传统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等现代方式,连锁经营、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开始走向农村市场。尤其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与现代农业要求相适应的物流产业获得了较大发展,这些物流产业在促进农村生产、引导农村消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一是城乡市场规模差距呈继续扩大势头。占全国65%的农村人口,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足25%。二是农村市场主体规模小、实力弱,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三是流通方式与经营业态仍然较为落后。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农村日用消费品90%以上通过对手交易销售,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四是农村市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目前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未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多年来国家投入不足、建设滞后问题严重,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约为城市的1/10。

二、新农村建设呈现农村物流发展的契机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要求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现在,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面临着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从大的环境看,为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新农村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的增收问题,要提高农民增收,离不了发展非农产业,尤其是发展离土不离乡的农村服务业。而农村物流网络是贯穿农村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桥梁和纽带,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购买力逐渐增强,农村消费的不断扩大有了更现实的基础。我们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培育新型农民,强化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的人才支撑;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标准体系。

三、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路径选择

一是统筹城乡制造业布局,引导城市的技术、资金、人才及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扩散,逐步实现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有机结合,实现加工企业与农村特色资源及农产品基地有机结合,提升农村地区特色资源及农副产品加工深度和精度,增加产品附加值。二是统筹城乡流通及物流配送业布局,引导城市流通网络及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向农村延伸,实现一产和三产有机结合,形成城乡统一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既保障农村生产资料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又通过物流配送为农产品特别是高端农产品直接进入城市消费市场提供渠道保障;既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又减少流通环节,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农产品二次增值。三是整合人文、自然、生态及特色农业等旅游资源开发,推进旅游业与生态、观光有机融合,结合生态、特色农业的发展,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大大提高农业的延伸效益。

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完善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获得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有效载体。加快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改造和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支持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对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

培育新型农民,强化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的人才支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进而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的实施,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采取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物流产业奠定更为广泛的人才基础。

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标准体系。要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测能力建设,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全过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扩大监测品种和范围,及时发布例行监测信息;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围绕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实施与监督等关键环节,在重点地区、品种、环节和企业,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对农药、兽药要实行专营制度,对添加剂要规范使用制度,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试点;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要注意做好认证工作,通过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严格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黄中鼎主编.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

[2](美)鲍尔索科斯.供应连物流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作者:田桂芹

现代农业要求物流产业论文 篇3:

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进中部崛起

东中西优势互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崛起,中国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就不能实现。而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是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各种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般认为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这是对物流或者物流业一个比较窄的理解,如果从“大市场、大流通”的角度来看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的内容将更加丰富,不仅仅包括上述的内容,还应该包括一个完整的流通市场体系,如商业批发、零售和国际贸易等。

1. 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是国家物流产业“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国家物流产业体系。

无论是狭义的物流业,还是包括商贸流通的大物流业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行业的网络特性,只有在形成完整的网络之后,物流产业才能发挥行业优势。而中部地区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经济的战略腹地和交通中心,初步建成了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是我国重要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中心。同时伴随着中部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以及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建设,中部地区将形成我国继东部沿海地区之后的又一个市场中心。

在全国物流网络中,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是全国网络中的重要环节。根据2004年的数据,中部六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933亿元,占全国的20.4%,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从业人数15万人,占全国的14.2%,销售额516亿元,占全国的9.2%;从投资角度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1559亿元,占全国的20.4%,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占全国的22.2%。这些数据都说明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地位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长足发展,全国的物流产业就难以形成完整的网络,将阻碍国家物流产业的发展。

2. 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是促进中部地区形成大市场和大流通的主要内容。

温家宝总理指出,中部地区崛起要“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而“大市场、大流通”就是要建设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品种、全方位、开放统一的市场和流通体系。多层次指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如全国、省、市、县及广大农村地区相互衔接的市场体系;多形态的市场指有形的交易市场、无形的电子交易和信息交易平台、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等各种业态齐全的市场体系;多品种的市场指商品交易、金融交易、现货交易、期货交易等市场;全方位的市场是指运输、仓储、配送、销售等功能齐备,为生产和生活领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市场;开放统一的市场是指向国际、国内、省内全面开放的、打破了地区封锁和商品及要素流动障碍的市场。

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包括完善的交通运输和通信信息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园区和物流枢纽的规划与建设以及便捷高效的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建设中部地区“大市场、大流通”的主要内容。

3. 发展中部地区物流产业能够有力促进中部地区商品粮基地、重要原材料基地、能源基地的建设。

按照中央的部署,中部地区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因此,未来中部地区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农业生产加工基地、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以及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未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将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运用全新的管理理念,通过对物流全过程多要素的计划、实施和控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从而完成物流业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快速及时和低成本的目标。从宏观上看,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可以提高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效率;从微观上看,物流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等资源,只有大力发展物流业,提高物流效率,才能降低物流成本,最终降低各生产企业的成本。

中部地区具有优势地位的粮食、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黑色有色金属等重要原材料都是运量大、运距长、金额相对比较大的货物,物流成本比较高,物流业在这些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中部地区各产业基地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降低商品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经济高效运行、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 发展中部地区物流产业能够促进中部地区承接国际和国内的产业转移。

产业在国际和国家内部的转移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尤其是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向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转移,给中部地区的崛起带来了机遇。然而一个产业能否成功转移、能否扎根并成长起来,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非常重要,如交通是否便捷、信息是否畅通,也就是物流产业是否完善和配套是构成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土地、电力、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考虑,部分产业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的省份例如安徽、江西、湖南等省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域接近,已经承接了东部转移的一些产业,例如安徽就已经充分准备承接上海比较成熟的行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的大幅对外转移。对于中部而言,一方面是产业转移,一方面是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拓,转移进来的产业和产品要有市场,这其中的一进一出都与物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就不会有产业转移和市场开拓。

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 物资流通体系初具规模,但与其内地物流中心的地位还有很大的距离。

经过体制和机构调整,目前我国物资流通体系主要指批发业,既包括传统的生产资料批发业,也包括生活资料的批发业。2004年中部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法人企业数为2413个,仅占全国的16.2%;批发销售总额为4382.8亿元,占全国的11.5%;从业人数41.8万人,占全国的23.4%。这些指标均低于中部地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28.1%的水平,说明目前中部地区物资流通体系与沿海地区比较起来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与其内地物流中心的地位还有很大的距离。

2. 外贸流通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进出口贸易量在全国的地位还有待大幅度提高。

中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不很优越(主要是远离国际市场),外向型经济起步比较晚,速度也不快。2004年中部地区外贸流通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统计,进出口总额只有418.8亿美元,占全国的3.6%,其中出口额241.5亿美元,占全国的4.1%,进口额177.2亿美元,占全国的3.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进出口总额为349.5亿美元,占全国的3.0%,其中出口额206.2亿美元,占全国的3.5%,进口额143.3亿美元,占全国的2.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划分的进出口总额要少于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统计的进出口总额,说明中部地区的商贸尤其是进出口经营能力要比企业的生产能力偏弱,在全国的地位还有待提高。

3. 大型有形商品市场设施的建设取得较大成果,但在全国比也是处于中等水平上,未来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商品市场建设是构建大流通体系的基本环节,大型有形商品市场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地区大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志。2003年中部地区限额以上的商品市场数目总计达10402个,占全国的19.6%,其中消费品市场7928个,占全国的19.2%,生产资料市场2474个,占全国的21.1%;商品市场成交额5767.2亿元,占全国的12.3%,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3274.6亿元,占全国的13.5%,生产资料市场2492.6亿元,占全国的11.1%。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商品市场数目和商品市场成交额在全国的地位处于中下水平;商品市场数目在全国的比重明显高于商品市场成交额在全国的比重,表明市场硬件建设快于市场发育的水平,商品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还有待提高。

4. 物流基础设施与技术水平还存在差距。

①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小,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运输设施布局不合理,各种运输方式的市场范围交叉严重。在主要运输通道上,客货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交通运输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② 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不足,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和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明显落后。

③ 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物流标准化程度低,不同运输方式的装备和物流器具之间的标准不一致,影响各种物流功能和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协调发展,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

总之,中部物流产业总体上还处于从传统的、初级的物流向现代物流阶段过渡的时期,行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不高,企业规模不大,高端客户的数量也比较少。

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思路

1. 建立现代物流体系。

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是建设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基本要求,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要通过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将其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基础性产业,充分发挥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建立起现代物流体系,形成一批在全国和国际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商品集散地、出口商品基地、商品交易中心和物流枢纽基地以及完善的、网络化的区域内部物流分工协作体系。

2. 主要思路。

① 依托城市经济和骨干交通网,建立“两轴三带多层级”的物流网络。

根据中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城市群经济的发展,中部地区未来的物流网络应呈现为“两轴三带多层级”的格局,两轴指东西走向的长江主干航道运输线和陇海铁路中部段,三带指南北走向的京广、京九和同蒲-焦枝-枝柳线(大同-焦作-枝城-柳州),多层级则指依托城市群发展起来的重要物流基地。第一层次的物流枢纽有武汉、郑州两市;第二层次有长株潭、昌九、合肥、太原四个城市群,这两个层次的物流基地主要是面向全国和国际化的物流配送以及中转的市场需求;第三层次指省内的重要物流中心。

② 配合中部地区粮食、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以及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建立多功能、多品种、多形态的交易市场。

中部地区具备了大流通发展的区位条件及资源优势,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汽车、钢铁、轻纺等产品的商贸构成中部物流需求的主体,需要发展多品种的物流基地和商品交易市场。既要建立有形的商品集中交易市场,也要建设无形的以电子交易方式为平台的市场。

③ 扩大开放,打破地方封锁,构造中部统一的大通道和大市场。

扩大开放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中部地区有条件抓住机遇,拓展国际合作的领域和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并继续加强与长、珠、闽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多年形成的经济技术联系,结合自身实际,迎接产业转移,抓好结构调整。同时,瞄准和挖掘中西部巨大的潜在市场,实现向西的扩张,使人流、物流、信息流在中部有效地聚合,并通过中部向西部辐射。

同时,要打破地方封锁,清除现代物流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基础设施、信息、人才培训、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等方面加强合作,逐步建立中部地区物流业定期协调制度,完善协作网络和机制。

④ 统筹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是中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建立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是建立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前提,因此政府主管部门要针对各自为政所造成的物流基础设施功能单一,投资分散、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特别要加强对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口岸等大型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统筹与协调工作,建设综合配套的物流基础设施,包括具有一定规模和区位优势的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对已有的运输、仓储、信息平台以及专业市场等资源进行整合。

⑤ 强化物流产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控制要素投入成本,提高物流产业运营效率。

信息化和标准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特征。要抓好物流行业的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促进中部地区运输、仓储、商品交易等信息的传输和共享;要引导物流企业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如鼓励企业积极运用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通信系统、用户反馈系统以及因特网等方面的技术,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研究部)

作者:刘云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语文课程资源小学德育论文下一篇:量子隐形传态通信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