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2023-06-04

第一篇: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概况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伴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各地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并开设“乐歌课”,学校课堂中演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20世纪的前二十年,当时社会上最流行的歌曲就是“学堂乐歌”,歌曲内容是以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达到“富国强兵”为目的,学堂乐歌大部分歌曲都是填词作品,曲调借用日本或欧美的,填上中国的歌词。如:《中国男儿》(石更填词)、《送别》(日本曲调、李叔同填词)等。这是西方音乐元素为我所用的开始。学堂乐歌首先由学生演唱,后来也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可以说,学堂乐歌就是我国流行歌曲的雏形。

1.“上海时期”(1927—1949)—早期流行歌曲的发展

近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则是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具体以1927年黎锦晖创作《毛毛雨》这首歌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正式诞生。从1927年开始,黎锦晖先后创作了红极一时的《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歌曲。“他比较注重作品的通俗性,其创作是在大量吸取我国民间音调的基础上和外国的歌舞(如爵士乐等)曲调和节奏结合起来,形成我国30年代一直“洋金浜”式的风格”。它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但是,这些歌曲内容多反映“十里洋场”的生活,大都格调不高,与当时社会背景格格不入,黎派音乐被称为“黄色歌曲”、“靡靡之音”,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与指责。而以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歌曲和救亡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田汉词、聂耳曲);《到敌人后方去》(赵启海词、冼星海曲);电影音乐《渔光曲》 (任光曲、安娥词);《天涯歌女》(贺绿汀曲、田汉词)等广为传唱的歌曲,则成为这一时期的佳作代表。

可以看出“中国早期流行歌曲的发展是畸形的、不全面的,这也是为何中国流行歌曲有‘先天不足,后天不良’一说,并且始终为主流文化所排斥的原因”。 2.“香港时期”(1949—1969)—流行歌曲的转移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原因,大陆不认可流行歌曲,中国流行歌曲从上海迁到了香港,因此称为“香港时期”。香港流行歌曲在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主要代表歌星有:潘秀琼、崔萍、张露、姚丽等。这一时期主要的作品有《情人的眼泪》(姚敏曲、陈蝶衣词);《南屏晚钟》(王福龄曲、陈蝶衣词)等;60年代后期,香港的流行歌曲开始衰退,台湾歌星迅速取代了香港歌星的位置,台湾流行歌坛异军突起,青山、邓丽君等台湾歌星成为华语歌坛的中坚力量。

3.“台湾时期”(1970-1981 )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台湾的流行音乐逐步发展起来。取代了国语流行歌曲渐趋衰落的香港歌坛的位置。其标志是姚苏蓉一曲《今天不回家》,奠定了台湾流行歌坛的领先地位。之前,台湾歌坛所演唱的歌曲有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民歌(包括闽南语歌曲);主要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词作家庄奴的《甜蜜蜜》、《小城故事》;作曲家左宏元的《月朦胧,鸟朦胧》;翁清溪《月亮代表我的心》等,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大牌明星如:刘文正、费玉清、潘安邦、邓丽君、蔡琴等。70年代后期,台湾的校园民歌运动影响深远,以至波及到香港及内地歌坛。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内地流行歌曲的复苏。推动了大陆流行歌曲的发展。为流行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 4.大陆流行歌曲的复苏、发展与繁荣时期

20世纪30~40年代的大陆流行歌曲曾被认为是“靡靡之音”、“黄色歌曲”,1949年以后都转到香港去发展了,所以,严格来说1949-1979这三十年里,内地是没有流行歌曲的,大陆主要是以群众歌曲为主,满足当时的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的文化开始解冻,音乐方面不在强调政治性和革命性。八十年代初,在群众歌曲的基础上,我国歌坛开始出现一批抒情歌曲,如李谷一演唱的《乡恋》,朱逢博演唱的《美丽的心灵》等。这些歌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1980年,一场“新星音乐会”在北京举行,宣告了中国新时期流行音乐的诞生。伴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的流行歌曲发展步入了崭新的时代。首先是台湾校园歌曲传入给大陆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其次是伴随香港电视剧而来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等流传甚广。这期间从港台传入的各种类型流行歌曲佳作,如邓丽君演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歌曲。对大陆流行歌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内地很多歌手都是以模仿她的演唱方式走上流行音乐之路的,一大批音乐家也是以听邓丽君专辑中的歌曲,学会并掌握了流行音乐写作技巧的”。

1986崔健以一曲《一无所有》喊出了中国摇滚乐的第一声。致使越来越多的尝试者开始从事摇滚乐的自娱演唱。一些摇滚乐队相继出现。如:“黑豹”乐队、“唐朝”乐队等。可以说,摇滚乐是这一时期大陆流行音乐中的一支独秀。 1988年在中国刮起了一股强劲的“西北风”。 所谓“西北风”是指部分作品采用了陕北民间音乐的音调,实际上也包括了一批以北方民间音乐素材为本的作品。它真正地体现出民族文化对流行音乐的渗透。就如有位论者所说“西北风在某种程度上集中释放了在流行音乐兴起中崛起的青年一代词曲作家的能量,集中的表达了一代人对历史、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感受,产生了一批优秀的重要代表性作品”。如《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90年代,大陆、香港、台湾的流行音乐出现三足鼎立的现象,音乐风格更趋多样化。流行乐坛新人辈出。如被称为“94新生代”的林依伦、老狼、高晓松等。九十年代的摇滚乐在以崔健的为代表的民谣摇滚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海外的重金属、朋克等。1994年还刮起了一股校园民谣热,涌现出《同桌的你》等一批优秀的校园民谣佳作。这一时期还有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孙浩的《中华民谣》等城市民谣;还有另类流行歌曲《阿姐鼓》等。总之,90年代是中国流行歌曲发展的繁荣时期。“好景不长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流行音乐整体上又进入了一个分化、探索、略显低迷的阶段,无论是作品还是歌手较少出现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期那样集体出场的状态”。流行歌坛开始趋于平静,留下的经典歌曲很少。

5.新世纪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歌曲在中国的发展几乎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同步,2001年雪村的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在网络上一炮走红,翻开了网络歌曲的第一页。网络传播流行歌曲的方式得到普及和发展,开拓了一个集视听、下载和传播的新平台。接踵而至的《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被大众广为传唱。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歌曲成了流行歌曲的分支。

近几年,华语乐坛开始流行一股“中国风”流行歌曲,如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歌曲中将中国元素与西方R&B说唱风格结合,让人耳目一新,这为中国的流行音乐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总之,从我国流行歌曲的创造、发展来看,“中国的音乐文化,其内部形态自成多样体系,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交互动,产生相关的音乐功能即:音乐‘文治教化’的功能”。

第二篇:近现代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黎锦晖作曲),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 张昊作曲),《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秋子》(黄源洛作曲)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剧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马可,瞿维等作曲)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为了与中国固有传统戏曲相区别,此种歌剧被称为新歌剧。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如《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等作曲),《王秀鸾》(艾实惕等作曲)等。a{g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歌剧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一些有益经验,陆续涌现出《小二黑结婚》(马可作曲),《红霞》(张锐作曲),《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伤逝》(施光南作曲)等优秀作品。

中国歌剧的发展,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

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国新歌剧的最初尝试

一九二七年阎述诗 (1905-1963) 创作用民乐伴奏的舞台歌剧「高山流水」,阎述诗多才多艺,自已写剧本,自已谱曲,自导自演,还亲自参加灯光布景的设计制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现了春秋时代的音乐盛况和善乐者辈出的高文明社会。

阎述诗继而又创作并演出「梦里桃花」及「疯人泪」、「孤岛钟声」、「忆江边」等歌剧。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大批爱国志士离开东北进入关内,阎述诗不惧艰险,在编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剧「风雨之夜」后,离开东北入关。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 -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ashalomov (1894-1965) 是从小生长在中俄边境华人聚居小镇上的俄罗斯犹太人,出身苏黎世音乐学院,在广泛搜集中国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以传说故事和传统戏曲音调创作歌剧「观音」及音乐剧「孟姜女」等,是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较成功的实践。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在中国民族化乐剧乐曲创作、音乐教育、管弦乐队组织、音乐社团组成、中国音乐的国际交流及通俗音乐提升上,都曾做出重要的贡献,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

热心中国音乐的齐尔品

齐尔品 (Alexander Nikolaevich Tcherepnin 1899-1977) 曾根据中国民间故事谱写歌剧「蚌壳」(后更名为「农夫与仙女」)。

齐尔品深为贾宝玉、林黛玉间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所吸引,认为是谱写歌剧的好题材,有把「红楼梦」编成歌剧演出的构想,可惜答应编写剧本的鲁迅逝世,这部歌剧也就没了下文。

发展探索过程中较成功的实践

而后,张曙曾以昆曲曲调创作小型歌剧「王昭君」;陈田鹤写过歌剧「荆轲」(未完成) 和「桃花源」;王义平曾依陈田鹤的「荆轲」原作重新配器;钱仁康为陈田鹤的「桃花源」配过乐,也为蔡冰白的小歌剧「江村三拍」作曲,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歌剧「大地之歌」;黄源洛写过「秋子」;陆华柏写过「牛郎织女」,沙梅写过古典歌舞剧「红梅阁」;郑志声创作歌剧「郑成功」,其它还有「岳飞」、「苏武」、「西厢记」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歌剧的发展过程中,是较成功的探索和实践。

第三篇:国际滨海度假旅游策划发展概况

欧洲是世界海滨度假旅游策划的发源地,早在18世纪,英、法、意、俄等国家的王公贵族就以夏季往地中海沿岸避暑为时尚,“二战”之后,以中产阶级为主要消费群的现代海滨度假旅游策划逐步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国际旅游策划的主流。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目前仅地中海沿岸每年就接待国际游客1亿人次,其中85%流向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和土耳其的海滨。

这些国家的海滨开发利用水平高,旅游度假设施和服务配套完善,海滨度假旅游业极为发达,已成为沿海地区的主要支柱产业,对拉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滨度假旅游策划几乎成了地中海沿岸国家旅游的代名词,美国也是国际滨海度假旅游的发达地区,美国的夏威夷群岛、佛罗里达半岛是国际著名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据有关资料,美国2.3亿人口,每年到海滨旅游的在1亿以上。 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Gold Coast)是度假目的地旅游策划开发的佼佼者。全市人口接近50万人,80%从事旅游服务行业。这个城市的最大“资本”便是长达70公里的海岸线上的天然沙滩。该市从1950年起开始发展旅游业,到1970年初具规模,1990年以后出现高速增长,现已成为南半球最大的旅游城市和世界级海滨度假胜地。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日益成为南半球的世界级滨海旅游目的地,除了以上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外,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大力发展滨海旅游度假。加勒比海地区、东南亚地区(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印度洋群岛(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等)成为新兴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其中,亚太地区的发展尤其迅速。

第四篇: 80年代后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

一.新时期流行音乐的兴起,抒情歌曲的复兴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中国历史掀起了新的篇章。“文革”的伤痕与改革开放的兴奋、喜悦之情的交织,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心态。反映到歌曲创作领域的即是抒情歌曲的复兴。以施光南的《祝酒歌》为代表。

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与《歌曲》编辑部联合举办“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有25万多人次参加评选,产生了著名的“十五首抒情歌曲”。“十五首抒情歌曲”抒发了大众的真实情感,讲究旋律的优美流畅,是对“文革”期间“高强硬响”音乐观念的逆反。这个时期王酩的歌曲创作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从电影《小花》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到日后的《知音》,他的旋律委婉动人、一波三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张丕基在《三峡传说》电视风光片中写作了一首《乡恋》。这是一首吸收了探戈舞曲节奏的歌曲,由李谷一用“气声”演唱,在大受欢迎的同时也招致尖锐的批评。其后,由苏小明演唱、马金星作词、刘诗召作曲的《军港之夜》也受到同样的非议。

由“十五首抒情歌曲”奠定的写作风格成为新时期歌曲创作的主要流派,并于80年代前期居统治地位。

二.港台流行音乐的传入和对内地流行音乐的影响

伴随着改革开放,海外家电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内地,打先锋的盒式录音机和与之相配合的录音磁带,其势一时颇为迅猛,尤以邓丽君的流行歌曲盒带传播最广。

王洁实、谢莉斯是以演唱校园歌曲而成名。同时,校园歌曲作为台湾年轻一代流行乐创作也影响到内地校园歌曲的产生。如谷建芬谱曲的《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港台歌曲的传入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形态。1990年前后成立的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是最早的流行音乐产业之一;朱逢博、李谷一等率先使用流行歌曲唱法;朱明瑛、成方圆、沈小岑、程琳、王洁实、谢莉斯、苏小明、等以第一代歌星的面目出现。

三. 流行音乐界人才的聚集及港台音乐的进一步输入

1980至1984年间,歌曲创作领域仍以传统的抒情歌曲为主。1981-1982年间,有《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1983年有《鼓浪屿之波》、《牧羊曲》、1984年有《党啊,亲爱的妈妈》、《十五的月亮》、《长江之歌》等作品流传。蒋大为、殷秀梅、张暴默等人为很受欢迎的抒情歌手。

另一方面,港台歌曲仍在不断输入。首先是一批台湾校园歌曲。其次是伴随香港电视剧而来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孩子,这是你的家》等。再有是台湾流行乐作家侯德健带来的由苏芮演唱的《搭错车》插曲,尤以《酒干淌卖无》流传甚广。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不胫而走,广泛传唱。

至1984年间,自港台传入走红的歌曲多以爱国主义题材为主,与内地同类题材相呼应而汇成一体,完整地表达了当时的社会心态。 四. 内地流行音乐的崛起

1985年,随着美国著名歌星发起为非洲灾民募捐义演,震动世界;台湾罗大佑等年轻一代词曲作家组织港台60名歌星举办献给1986国际和平年的《明天会更好》音乐会等。这些活动均刺激了内地流行音乐界。

1986年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经过数年来港台音乐的冲击、输入,内地音像市场初步建成。1986年是世界和平年,受港台《明天会更好》大型演唱会的启发,内地的音乐工作者也开始计划筹办首届百名歌星演唱会。5月,这场题为《让世界充满爱》的大型流行音乐演唱会在北京体育馆出台,获得巨大成功。郭峰作曲,陈哲、小林、王健、郭峰填词的主题曲《让世界充满爱》不胫而走,盛行一时。《让世界充满爱》音乐会的推出,标志着内地流行音乐创作群的崛起。

1987年费翔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表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当时在全国引起一片轰动。一夜之间,费翔成为大陆最著名的男歌星。这也为内地的流行音乐添了重要的一笔。 五. “西北风”的兴起

1988年是流行音乐最为兴盛的一年。上半年刮起的“西北风”是10年来引人注目的一个高峰期。“西北风”指的是当时风行全国的北方民歌风的流行歌曲热。其代表性作品有《一无所有》、《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我心中的太阳》、《少年壮志不言愁》、以及电影《红高梁》插曲《妹妹曲》等。“西北风”使喊唱成为一种突出的演唱方法。

“西北风”在音乐观念上它明显地引入了欧美摇滚思维,挖掘和汲取了我国北方音乐的巨大能量;内容具有批判意识,风格慷慨激昂,带有强烈的宣汇色彩。“西北风”是在吸收了一定外来文化的同时,强烈要求自己民族文化自主的意识,要求覆盖要求阵地,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进程中是个很大的突破。 六. 西北风的衰落内地流行音乐一时走向低谷

由于“西北风”形成了向城市民歌的回归。另一个倾向是演唱上嘶喊的滥用。早期的喊唱大多是作品内容的需要。后来则成为一种商业化的手段。1988年下半年起,“西北风”就逐渐被俚俗歌曲及港台引进版所取代。

“西北风”之后,创作潮头明显减退,作者群进入了调整时期。最重要的是此时全国流行音乐市场陷入混乱局面。由于著作权法尚未制定,盗版之风盛行,创作积极性受到打击。大起大落的市场背景推出了刘欢、毛阿敏、韦唯、田震、蔡国庆、孙国庆、屠洪纲等一批歌星,但在当时条件下难以施展才华。“明星大走穴”成为全国文艺界的重大问题。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使一部分人的道德水准下降,票房价值普遍低落,盒带积压。内地流行音乐起步时的种种隐患至此暴露无遗。

七. 引进版的泛滥

1989年颇不景气,但却可称为“引进版年”。1989年间,“卡拉ok”这一新的娱乐形式引入,并迅速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发展。由于其声像带多为港台作品,导致大批台湾歌星的盒带正式引进,形成自邓丽君以来第二次港台歌曲输入的高潮。诸如王杰、童安格、姜育恒、张雨生、“小虎队”、乃至谭咏麟、梅艳芳等等港台歌星均广受欢迎。

尽管1989年整个流行乐坛的创作不甚景气,但许多作者已沉下心来做不同的尝试摸索,作品风格渐趋多样化。歌手中刘欢、毛阿敏、韦唯到了鼎盛期;范琳琳、那英、张强、等知名度渐高。 九. 1990亚运之声,流行乐坛鼎足之势形成

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亚运歌曲的创作亦成为1989-1990年间流行音乐界的重要活动。刘欢和韦唯演唱的《亚洲雄风》盛行一时。

1990年的一件大事是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音像市场的整顿有了法律依据。

内地流行音乐发展10年,到1990年已可看到新民歌、抒情流行歌曲与摇滚三足鼎立的形成。至此,长期以来的混沌局面开始改观,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和新的繁荣有了可能。

第五篇: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和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及汉乐府诗。

2、了解《诗经》和《楚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经》和《楚辞》的特点。

一、上古——口头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ròu) ”《吴越春秋〃弹歌》

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

二、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1、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2、(1)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

“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述) 比(比喻) 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3、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楚辞。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4.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1)代表作:《离骚》

屈原的骚体诗,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作品。对理想的热烈而执着的追求、爱憎情感火山爆发式的自我倾诉、献身祖国的赤胆忠心,都在奔放的辞句、宏大的结构中被容纳。

诗人大胆地驰骋想象,糅合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现象与自身遭遇,创造了一个个前无古人的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屈原的作品具有卓越的独特个性。这种浪漫主义特色的形成,同楚国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楚国巫风盛行,朝廷和民间祭祀都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娱诸神”。这种带有原始宗教气氛的乐歌,自然是产生浪漫主义杰作的温床。 (2)《九歌》

《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传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共十一篇: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 《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河伯》、《山鬼》、 《国殇》、《礼魂》。 (3)《天问》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5、总结:

从《诗经》的现实主义到屈原的浪漫主义,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屈原的骚体诗,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

《诗经》的比兴较为单纯,而《楚辞》的比兴具有象征的特质,往往成为一个形象的系统。《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比兴就是范例。楚地本是泽乡山国,其间颇有叠波旷宇、崇山秀岭,这些江山的光怪之气足以摇荡心灵、催发丽辞伟句。

骚体诗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词采绚丽而贴切,是《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坐标。

有人说,中国历代诗“莫不同祖风骚”,足见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三、汉乐府诗

1、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

其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之用。

“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又称“乐府诗”或“乐府歌辞”。

2、汉乐府民歌直接继承了《诗经》中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但它又与《诗经》以抒情为主不同,汉乐府以叙事为其特色。这些歌辞描画了惨重的阶级压迫与剥削,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淫腐朽,反映了长期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人民对封建婚姻的抗议,对自由爱情的热烈向往,为后代提供了一幅幅生动具体的汉代社会现实生活图景。

汉乐府民歌善于通过戏剧情节的铺叙,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塑造出特定环境中富有个性典型形象。

3、汉乐府诗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 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 句式:五言为主

4、《上邪》 《陌上桑》 《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

5、《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阵阵, 夏雨雪, 天地和, 乃敢与君绝!

6、《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

7、《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1、《古诗十九首》原题为《古诗》,最早收录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之内。这些诗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属于地主阶级中下阶层。

古诗十九首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可以说代表了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这些古诗表现了浓重的感伤情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动荡不安与黑暗。

《古诗十九首》在历代都受到了高度评价,南朝文论家刘勰评为“五言之冠冕”,其艺术成就确是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皆为传世经典。

2、《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职工教育培训年度计划下一篇:中国农业银行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