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草书理论初探

2022-09-11

一崔瑗《草书势》

1.《草书势》中“象”与“势”的艺术表现

古人运用“象”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来体察书法艺术, 把人的生命与自然万物的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书法更加的感性化, 并且将文字符号外化为“象”, 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是一个时代特殊的认知理念。“象”是具体事物呈现的前提条件, 老子说“象生而后有物”。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也体现了“象”先于“物”的原则。

崔瑗将草书的艺术特征归结为“象”概念, 在《草书势》中将草书作为审美对象分析其艺术特点。古汉字很大一部分脱胎于“象”, 草书发展与审美正是因为成了“象”, 就有一种具体的视觉形态。崔瑗眼中的草书, 以一连串的“象”来表达:“竦企鸟趾, 志在飞移;狡兔暴骇, 将奔未驰”、“畜怒怫郁, 放逸后奇。或凌邃惴栗, 若据高临危, 傍点邪附, 似螳螂而抱枝。”由此可见象的存在与审美有着天然的联系, 这一理念在书法理论的应用明确化了书法艺术的形式内涵。在书法艺术发展初期难能可贵。

崔瑗的《草书势》中充分肯定了“势”的审美价值, “势”本质上表现一种力, 是带有一定方向的运动, 或者是在静态的体势中表现动态的趋向。

崔大致指出草书的多个形式美特征:如“俯仰有仪”、“志在飞移;将奔未驰”、“状似连珠”等指出草书的根本特征。《草书势》整篇文章强调了草书强烈的动势感, 形象生动, “势”正是草书表现形态中运动和力的综合表现, 而草书之美也正是来源于此。崔瑗对草书“势”的描写除了充满运动趋势这一义项之外, 还有其笔画、字形由于位置关系和不同姿态所引起的丰富的形态之“势”。文章中还有“放逸生奇”“抑左扬右, 兀若竦崎”“绝笔收势, 馀綖纠结”等语句, 是关乎到书写的笔势、字势及行势等问题。

二赵壹《非草书》的理论略述

1.《非草书》中的文人立场

赵壹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 有自己独特的理念, 《非草书》中的主要思想核心是。推崇附和儒家学说, 他担心人们对草书的过分追求会导致背经趋俗的结局, 使儒家礼仪偏废, 所以, 《非草书》中“非”的思想正是他在艺术领域的儒学保卫战。赵壹还提出草书“上非天象所垂, 下非河洛所吐, 中非圣人所造”, 这里他指出把草书当成一种纯审美性质的东西与文字书写的最初意图相悖, 否定了草书的价值, 这也正是他反对士人习草的原因。可是当时的草书确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价值, 所以, 赵壹勉强认为学习草书只应“博学余暇, 游手於斯”,

其次, 肯定了崔、杜诸家的书史地位和文化影响, 《非草书》中有体现:“夫杜、崔、张子, 皆有超俗绝世之才, 博学余暇, 游手于斯, 后世慕焉。”其中的杜, 指杜度, 杜度的章草高深古逸, 被时人称之曰“圣字”。可以看出, 赵壹虽然在思想上极力的非难草书, 抨击草书学习者, 但他毕竟没有否定现实, 而是从客观角度肯定了杜度、崔瑗和张芝这几位具有绝世之才的草书大家的实际历史地位, 同时肯定了他们的艺术造诣在书法史上, 以及对后人产生的巨大的文化影响。

2.《非草书》中的书法观

《非草书》一文也强调了书家的主观性以及个体的差异性, “凡人各殊气血, 异筋骨。心有疏密, 手有巧拙。书之好丑, 在心与手, 可强为哉?”他认为人的禀性无法效仿和复制, 各人之书有各人之面目, 每个人的性情在书法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不能为了目的强加学习某家某体, 否则将徒费心力, 出丑失节。他相信学书者的天赋禀性和气质对书法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尽管他也认为这种禀性是天然生成的, 不可相比较的, 但他仍然回到儒家正统思想层面, 倡导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并告之后世这也是杜、崔等大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其实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渗透。

此外还揭示草书的产生是出于实用目的:“趋急速耳……但贵删难省烦, 损复为单, 务取易为易知, 非常仪也。故其赞曰:‘临事从宜’。”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来关照, 赵壹的论点、论证还是无可挑剔的。

三汉代草书理论的功用

汉代草书理论的功用表现, 首先是推进行草书的进一步成熟, 在篆隶向草书演变的过程中, 行书也在发展, 早期简帛中笔画的流美形态可以看成行书与草书是同源而异流。从《非草书》中可以看出, 当时草书书写艺术的群体很大, 而《草书势》中讲到的自然物象、体势变化等特点, 也一脉相承, 正所谓行草不分家。汉代时期的行书虽然没有单独列出研究, 但影响是存在的。行书是草书发展的“倒影”, 使得行书的艺术特征更加明显。草书理论促进了草书向纯粹的草法形式发展, 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行书的成熟。

其次是促进书法理论发展在崔瑗《草书势》出现之前, 人们对书法的总结性思考过于贫瘠, 对书法的技法更是没有意识, 诸如《草书势》、《九势》、《笔论》等理论文章出现后, 书法进行了快速的演变, 各个书体趋向成熟, 这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不可分。书法理论记录了书家对于书法的学习体会和经验, 为后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又能够引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 在实践中不断寻求真知, 超越前人, 推动书法艺术向前发展。汉代的草书理论是书家思想与实践的结晶, 标志着书法艺术的独立, 促进了书法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向不断发展。

摘要:汉代书论篇幅虽不多, 却开古代论书之先, 尤其是东汉时期的草书理论, 强调了书家对汉字“体势”的关注, 并通过“象形”思维充分体现了对“书肇于自然”的肯定和解读, 同时强调书法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 本文的研究在草书理论, 主要以崔瑗的《草书势》和赵壹的《非草书》为主, 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下人们对草书的认知与理解, 同时挖掘两篇书论中的艺术内涵及其影响。

关键词:草书理论,草书势,非草书,功用

参考文献

[1] . (汉) 许慎:《说文解字》,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 .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书画全书》,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年, 第一卷。

[3]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年。

[4] .华人德:《中国书法史》 (两汉卷) , 1999年版, 江苏教育出版社。

[5] .甘中流:《中国书法批评史》,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阿司匹林、川芎嗪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下一篇:继续教育,玩转大学校园社群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