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境比较管理论文

2022-04-2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诗歌意境比较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古诗词内涵丰富,格调高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素材。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作品的占比很高。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的古诗词教学质量堪忧,学生对诗词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能力依然停留在较低的层级上。鉴于此,笔者以部编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和改善,以期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诗歌意境比较管理论文 篇1:

任务链教学:英语学习力提升的新路径

【摘要】在英语诗歌教学中引入任务链,可以激发学生欣赏诗歌的动力,增强学生对诗歌探索的毅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文章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7 Seasons诗歌阅读课为例,探究如何利用任务链串联诗歌教学的各个任务,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互为关联的任务,感受诗歌的魅力,提升英语学习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诗歌教学;任务链教学;学习力

一、引言

学习力是指一个人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1]。在英语学习中,学习力是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帮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提升学习力。

英语阅读课是初中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学习力的重要渠道。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文体,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却把诗歌当作一般的阅读材料进行处理,未能突出诗歌的文体特征,往往把一首优美的诗歌肢解成词和句的堆积[2]。以识记单词或短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激发,使他们很难开启学习诗歌的旅程;所设置的学习任务也往往层次不明,不利于各层次学生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诗歌的深度理解,不利于他们探索诗歌之美,更不利于学习力的培养。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尝试在英语诗歌教学中采用任务链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实现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为继续学习英语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任务链教学阐释

任务链教学是指在一个有主线的链式情景下,学生随着关联情景的推移,完成一个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和层层深入的具体任务[3]。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引入任务链,可以实现任务由易到难变化的需要,可以让学生逐渐入境,从而体现任务型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和层递关系,有利于学生展示各自的语言能力[4]。

在任务链教学中,教师应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把各个任务串联起来,以整体解读诗歌为主,不过分剖析语言,结合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认知图式,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同时,任务之间应相互影响,互为铺垫,让学生始终保持探究诗歌的动力和兴趣。

初中階段,学生初次接触英文诗歌。在英语诗歌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设计出有层次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鉴赏诗歌的语言美、形式美和意境美,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学体验,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提升学习力的任务链教学实践

本文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7 Seasons的Reading部分“Seasons of the year”为例。诗歌阅读课的第一课时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解读诗歌的方法。本节课的重点是诗歌的赏析和创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鉴赏诗歌为主线,采取整体阅读的策略,设计四个任务:理解诗歌—欣赏诗歌—诵读诗歌—创作诗歌。四个任务由易到难,逐层推进,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的基础,使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不断提升,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

(一)理解诗歌:在情境中激活动力

1.借助视频,打开诗歌之门

学习动力具有激活、指向和强化功能,保持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获得成功的内在素质,是提升学习力的重要基础[5]。上课伊始,教师播放“The road not taken”的英文诗歌视频,将学生带入英文诗歌的世界,并通过提问进行头脑风暴。

T:What is the name of the poem in Chinese?

S:《未选择的路》。

T:Excellent.Which season is it in the video?

S1:Autumn.

T:What can you see in Autumn?

S2:Leaves fall on the ground.

S3:Farmers are busy harvesting crops.

S4:…

视频导入与头脑风暴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学习诗歌的动力。“The road not taken”这首熟悉的英文诗歌能够点燃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增强学生探求诗歌世界的兴趣。

2.借力思维导图,理解诗歌之景

诗歌的语言、结构、表达手法和其他普通的阅读材料不同。如果和解读其他英语阅读材料的方法一样,都采取快读、寻读、细读等阅读策略,有可能破坏诗歌的意境,并让学生失去兴趣。如果教师能够别出心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一开始被激起的学习兴趣也容易保持。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先示范,总结出一个季节的活动、景色和感情的范式,再让小组围绕其他季节,自拟关键词,在合作探究中解读其他季节,并完成思维导图(如图1)。

图文并重的思维导图,能够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6]。学生自主构建的思维导图,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现诗歌的框架和节与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让学生逐渐入境,激起探究诗歌美的欲望,保持学习动力。

(二)欣赏诗歌:在任务中训练毅力

学习毅力是学习者在学习中通过调节自身学习行为、学习情感和认知,克服学习困难与挫折,以达到长期学习目标的品质。[7]理解诗歌中的两个小任务,为学生从不熟悉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诗歌创造了条件。此时,教师应顺势而上,继续分小组布置任务,将全班分为韵律之美组、意象之美组和意境之美组,分别探索诗歌的意蕴美。每一小组按照教师的提示,成员间相互帮助,深度探究小组主题,并向全班做汇报和分享,增强学习毅力。

1.展开联想,赏韵律之美

韵律之美组的一名成员扮演教师,要求小组成员观察第一诗节,回答snow、away分别和什么押韵,并让他们通过完成书本上的练习加深理解。共同完成练习后,一名对诗歌具有较强洞察力的小组成员借鉴“Seasons in the Sun”的歌词,让其他小组补充歌词(诗词)。最后全班学生一起吟唱。

We had joy,we had ______.

We had seasons in the sun.

But the wild and the ______.

Like the seasons have all gone.

虽然这个任务比较难,但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生发一种驱动力量,赋予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2.发挥想象,赏意象之美

意象是诗歌的本质特征,意象鉴赏是诗歌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需要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8]。为赏析意象之美,探究诗歌的本质,意象之美组可以围绕“作为冬天的意象‘树木’‘小鸟’有什么样的意义?为何没有提到此时人的活动?从‘冰淇淋’‘宁静的小溪’‘树荫’‘宁静的下午’中,你能体味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展开想象,品读诗歌的韵味,最终总结出“意象其实是诗人心情的体现,诗人通过移情,使笔下的意象也具有了生命”。

3.挖掘内涵,赏意境之美

韵律之美组和意象之美组赏析了诗歌的语言与意象所传递的美。在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之后,教师引导他们通过解析语言把握文本,深入解读文化内涵,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字里行间的意思[9]。意境之美组在教师的帮助下,要求其他小组通过“read between lines”分析诗歌的意境之美。其他小组通过关注诗句之间的微妙联系,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勇敢地表达出来,并协力完善之前的思维导图(如图2),感受四季轮回。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或障碍,但以“小组组内合作,组外协作”的方式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诗歌之美的信心,增强了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学习毅力,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诵读诗歌:在合作中提高学习能力

从理解诗歌到赏析诗歌,学生大致体味了诗歌的魅力。为不断丰富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好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诵读这首四季诗。诵读是体味诗歌之美最直接的手段。诵读有助于读者鉴赏诗歌之美,尤其是诗歌的韵律、情感之美均可以通过诵读进行鉴赏。这是诗歌诵读依然是诗歌鉴赏主要形式之一的原因[10]。诵读形式各异,各小组可以分诗节朗诵,也可以分诗句朗诵。诵读前,教师应提前准备好一些轻音乐供各小组选择,让学生伴随优美的音乐进行诵读,品出诗歌的韵味和对四季的热爱。

分小组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不仅是一种学生直接与诗歌共情的文学体验,更是一种提升学习能力的途径。多种诵读诗歌的方式为学生今后学习诗歌打开了一种新模式。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把课内经过小组合作的诵读模式迁移到课外自主探求英文诗歌的世界中去,这无疑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具备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四)创作诗歌:在启发中提升创造力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学生能不断内化所出现的词汇、句法和话语意义从而形成较强的语感,学会如何写诗赋词[11]。在完成前面三个任务后,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内涵美,欣赏了诗歌的意境美,感悟了诗歌的音乐美。此时,教师应搭建支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关于四季的小诗。这项富有挑战性又需要思维参与的活动为探究式学习创造了条件。

创作诗歌的过程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自发挥所长,有的学生擅长押韵与节奏的把握,有的学生擅长意象的捕获,而小组合作又为小组成员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创作力的平台。学生先谈论自己对四季的感受,然后通过思维碰撞,探究与协作,创作出诗句。创作诗歌的过程不僅加深了学生对四季诗的理解,同时也是内化、赏析诗歌方法的体现。对于学生创作的诗歌,教师要运用多维度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创作中的闪光点予以支持、鼓励和引导,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本节课的诗歌教学中,教师抓住鉴赏诗歌的主线,创设了互为关联的任务链,让学生逐渐进入诗境,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赏出诗歌的美妙,同时提升多维度的学习力。

四、结语

中小学英语教育往往重“语”轻“文”,远离文学阅读,其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但未能领略到英语本身具有的生机勃勃的鲜活之趣和宽广深邃的文学之美[12]。英语诗歌的解读过程就是发现美的过程,但此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在英语诗歌教学中,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以同一主题贯穿始终的、互为关联的任务链。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把零散的任务串起来形成环环相扣的任务链,在理解诗歌、欣赏诗歌和创作诗歌中,提升文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任务链教学为广大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教学框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力对任务进行更加合理的设计,以促进学生更多维度的学习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裴娣娜.学习力:诠释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新视野[J].课程·教材·教法,2016(7):3-9.

[2]叶丽英.从诗歌文体角度论诗歌教学方法[J].基础教育研究,2016(10):62-63.

[3]周永恩.在链式情景中进行语法复习教学的案例分析与反思[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7(1):66-71.

[4]罗少茜,陆锡钦.解读“任务型教学途径”:任务·真实性·任务链[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2(11):20-23.

[5]郭黎岩,王东,田玲.提升中小学生学习力:基于脑科学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管理,2011(9):4-7.

[6]陈娇玲.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文本解读中的运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11):7-10.

[7]宋乃庆,赵秋红,罗士琰.重大疫情下中学生学习毅力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0(8):32-37,44.

[8]赵多.新课程背景下的诗歌教学研究:以高中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9]周大明,应玲.英语文化教学3C理念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4):8-12.

[10]吴翔林.英诗格律及自由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1]林景鸿.英语诗歌与英语教学[J].龙岩学院学报,2007(2):47-49,58.

[12]葛文山.原点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4(4):1-7.

(责任编辑:周彩珍)

【作者简介】贺锦,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英语教师;汤路平,南京市红山初级中学英语教师。

【基金项目】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L/2020/018)

作者:贺锦 汤路平

诗歌意境比较管理论文 篇2:

领略古韵,吟咏诗情

摘 要:古诗词内涵丰富,格调高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素材。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作品的占比很高。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的古诗词教学质量堪忧,学生对诗词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能力依然停留在较低的层级上。鉴于此,笔者以部编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和改善,以期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9.035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从诗意诵读、把握主旨、品析炼字、分析用典、审美鉴赏五个方面来探析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优化古诗词课堂教学,让学生领略古韵,吟咏诗情。

一、返璞归真,诗意诵读

温儒敏教授认为,古诗词教学应以诵读为先,因为诵读能够还原诗词最本真的魅力。据此,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一定要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的诵读返璞归真,进而充分感知诗意。例如,在教学《雁门太守行》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教师可按照如下方式组织诵读活动:首先,在初读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文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诗中的生僻字,做到读准字音,同时思考作者在诗中主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一步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其次,在第二遍诵读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重音、停顿及节奏,对诗歌进行合理划分。比如第一联,就可以从语意的角度将其划分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需要注意的是,在划分节奏时,一定要确保每一个语意单位是独立的,是具有完整意义的。比如“黑云”就是一个完整的语意单位,不可将其划分为“黑/云”。一首诗的情感到底是激昂还是沉郁,是悲伤还是喜悦,要通过诵读者的语调变化显示出来,所以在划分节奏以后,教师要再次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力求准确读出诗歌的情感基调。这样,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学生就能领悟诗情、意境,充分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在初中诗词课堂中,诵读是非常关键的教学策略,诵读不只需要读得准确,更需要读得合适,读出诗词的美。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也会不断加深。

二、唯有知人论世,才能把握主旨

古诗詞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主旨。如果学生对作品主旨一无所知,就谈不上真正理解作品。基于此,教师不妨采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诗人生平与作品背景相关知识,从而实现对诗词主旨的把握。例如,在教学《观沧海》时,教师首先要解决作者曹操的“形象问题”。这是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三国演义》来认识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他们对曹操的印象深受小说的影响。在罗贯中笔下,曹操是乱世奸雄,“狡猾”“奸诈”“心狠”是其性格特征,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曹操的认识。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向学生说明,《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人物曹操并不能代表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在历史上,曹操除了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他特别擅长借助诗歌表达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民生的关注,其诗慷慨悲凉,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为了进一步走近、认识真实的曹操,教师可从军事、文学、政治三个层面为学生展示其取得的成就,让学生摆脱成见,认识到曹操心系天下、积极向上、勇敢机智以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这对学生理解《观沧海》一诗中表达出的“一统天下”“志在千里”的情怀有着积极意义。

三、通过品析练字,把握诗词意蕴

古诗词语言含蓄凝练,初中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突破这一障碍,打通语言的品读关,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把握诗词的重要内涵。例如,在教学《春望》时,教师可从品词析句的角度让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如果教师认真观察,会发现这首诗中包含很多值得赏析的字,比如“破”“深”“溅”“惊”“抵”。但站在学生的立场,这些字似乎并无奇特之处。鉴于此,教师应带领学生逐句赏析,如针对“国破山河在”一句,可让学生思考能否用其他相关的字代替这个“破”字。经过一番思考,学生相继提出了“陷”“败”“灭”等字。教师让学生依次套入这些字,再重新读句子,试着比较替换字和原字的区别以及带来的不同艺术效果,有的学生认为:“如果换上‘陷’字,读起来就像是国家遭遇了自然灾害一样,失去了原句中的荒凉之感。”有的学生表示:“如果换成‘国败山河在’,‘败’字强调的是国家败落,更多的是描述事实,读起来没有一种触目惊心之感。”通过对比,学生认识到“国破山河在”中的“破”字运用得极其精妙,该字带有极其鲜明的荒凉、伤感以及悲愤之情,使人印象深刻。从这个“破”字中,学生读出了诗人杜甫感时伤世的内心世界,读出了其沉郁顿挫的诗风,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了这首千古名作,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到古诗词的魅力。

四、分析诗歌用典,理解情绪意志

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学生之所以对诗歌内容产生误读,是因为诗人的用典脱离了学生的理解范畴,从而产生认知偏差。事实上,用典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创作技巧,它可以增添作品的内涵和层次,使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更为含蓄、深刻。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对古诗词用典技巧的探究上,这样才能增进学生对诗歌情绪意志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渔家傲》时,词中的两处典故值得深入分析:其一,在“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中,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中,作者又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两处典故的化用增添了整首词的人文内涵,但也使作品意象变得朦胧难懂,导致学生一时间很难理解词人表达的深意。对此,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作背景介绍,然后引导学生探寻词人的用典“奥秘”。最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创作背景及上下文,思考词人为什么要在此处运用典故,其目的是什么。在互动过程中,学生意外地发现这两处典故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前者表达的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后者却有一种逃避现实的意味。此时,教师告诉学生,这恰恰是词人内心矛盾纠结的真实写照。通过分析典故,学生对作者李清照的创作心路及情绪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和感受。在古诗词学习中,对用典技巧的探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典故并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而是彰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只有理解了这些典故的意义及存在的价值,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到位。

五、咀嚼诗歌精华,品味审美风格

入选部编教材的诗词作品大多具备很高的研读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诗词艺术,领略诗词的审美风格,进而提升审美素养。例如,在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教师按照如下步骤开展教学:首先,从标题入手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这首词的标题分为两个部分,其中‘江城子’是词牌名,而‘密州出猎’才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透过这个题目,你对这首词的内容有哪些预判呢?”在学生交流分享对词作内容的猜想之后,教师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经典词句,比如“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比如“左牵黄……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教师可要求学生逐句翻译,深入体会这些词句中展现出的情感与气势,从中领略苏轼的豪放词风。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为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将苏轼所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对比赏析素材,让学生比较这两首词中的景物描写,并针对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这类带有明显情绪的句子,试着代入作者的情感,提醒学生读出这句词的豪迈之气。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苏轼豪放的创作风格有了更深切的领悟,同时加深了对其审美风格的认知。

在初中阶段,大部分教师都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古诗词的翻译和理解上,却忽略了古诗词中蕴藏的审美元素和艺术风格。如此一来,学生学习诗词只能学到皮毛,根本学不到诗词的真正精华。为此,教师必须从诗词作品的艺术风格入手,让学生在审美鉴赏中品读诗词之美。

参考文献:

[1] 张宗方《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年第5期。

[2] 陈梦璇《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研究现状及开发路径探索》,《教学与管理》2018年第21期。

作者:许梦雅

诗歌意境比较管理论文 篇3:

依据文本特点,整体着眼,寻求有效策略

行事有制度,教学有范式,这是我校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始终不渝的追求。范式是框架,是样式,是约定,从大处来说,也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制度。语文教学范式“测、导、研、写”四个环节直击目标,顺势而来,相互关联,以帮助师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老师们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努力寻求适宜的教学策略。

一、板块分解法

“测”,检测预习效果或第一教时的学习成果;“导”是重头,在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组织文本,学习探究;“延”,拓展延伸;“写”,是书面的呈现。

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共有三篇课文,其中两篇为神话故事,《开天辟地》和《普罗米修斯盗火》分别是东西方文化的产物。

我在准备这一单元的教学前一周,就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上网搜集各类神话故事进行阅读,每天或多或少都布置阅读的任务:记录故事题目;用自己的话描述故事主要内容,不能超过五个短句;深入思考,想想这些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请一一罗列。自修课时,进行神话故事联播,每天每次可以有三到五个学生轮流上场。在充分预热的前提下,期待已久的神话故事教学开始了。

在“测”这一环节中,考虑到文本内容是有情节的故事,读懂不是难点,所以先由学生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对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句进行了相应的检测,以了解自学效果,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导”素来是课堂教学的主干。在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凸显语用意识。《开天辟地》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凝练对称的语言是文本的亮点,也是课后第四题的训练点:下面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从课文里找出这种类型的句子吗?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结构对称,体现出一种均衡美,一种节奏感。学生们品读词句,发现文中多处出现这样的句式,尤其是第七小节更具有典型特征: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参悟这样写作的好处,体会用词的精练美妙。此时,教师出示原文对《开天辟地》的详尽描述,通过比较更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之处,即凝练或具体,各有千秋。

“延”和“写”,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延”,承上又启下,前有“导”,后有“写”,承接勾连。在“延”的板块中,我选择了来自于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嫦娥奔月》。其文本内容耳熟能详,既符合主题——神话故事,又对高年级的学习有初步感知,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出示全文后,学生迅速浏览,了解故事梗概,并说一说,讲一讲。重点出示两句话,一句是:到了晚上,逢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另一句是: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这两句话指向明确,表现了逢蒙的凶狠和嫦娥飞向天空的无助。此时,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用这样两两对称的语言改写句子。学生们的表述极富动感:逢蒙手提宝剑,脚踢大门,乒乒乓乓,哇哇大叫;嫦娥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飞过了热闹非凡的城市;掠过了柳树梢,穿过了白云朵……越飞越高。有

了“导”的充分解读,“延”的举一反三,“写”自然就水到渠

成了。

二、目标指向法

低年段教材中,除去识字课文,有许多现代诗歌。低年段的现代诗歌以其简短明快、浅显易懂、自然朴素、意境优美、朗朗上口的特点深得儿童喜欢。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编者的意图是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在四册教材中,共出现了16首诗歌:《人有两个宝》《升国旗》《江南》《家》《大海睡了》《雨点》《鲜花和星星》《乡下孩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株紫丁香》《水乡歌》《快乐的节日》《雨后》《歌唱二小放牛郎》《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问银河》。因此教学时,“测、导、延、写”各环节一一指向诗歌的诵读、想象、感悟、练笔。

指向朗读吟诵,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节奏感。以一年级上册为例,在学习拼音的同时,在学完第一组声母“b p m f”,我就带着学生开展“诗歌诵读会”,阅读纯拼音读物,尤其是儿童诗歌的朗读。拼音教学近两个月的时间,我和孩子们已经读了近百首诗歌了,那是纯粹的读,无需讲解,不用分析,不求甚解,听诗歌,读诗歌,诵诗歌,孩子们摇头晃脑,童音缭绕。学生学完拼音接着学习的便是《人有两个宝》《升国旗》《江南》三首诗歌,孩子们早就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读诗歌,诵诗歌,比比谁是小小朗诵家,谁积累的诗歌最多,谁诵读得最美妙。语言的积累在一次次朗读中悄然积累,聚沙成塔。

指向想象感悟,悟得其中深意。儿童诗一般极具画面感,这就给学生留下大量的想象空间。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透过一句句曼妙的诗文表现,透过一个个学生浪漫的想象再现,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被感动,被陶醉,并且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表达出这份感动、这份陶醉。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边读边想象”。 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诗的意境,须发挥想象。”

简单——再现画面。诗歌的童真童趣充分蕴含着绘画美。例如《雨点》,调皮可爱的小雨点分别落在不同的地方,呈现出不同的情态,这样的情景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只需调动他们的生活实践进行情景再现,诗歌的画面美自然就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诗歌所呈现的意境美根本不需要教师多讲解,学生的感受最直观,最丰富,教师所承担的任务便是鼓励他们充分表达。

难点——展开画面。如《水乡歌》中的“荡清波”三个字看似简单,却尽显江南水乡的绿意盎然、轻波荡漾之美。无锡地处江南水乡,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却未必能从中悟情。此时,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为学生的想象架桥铺路,一幅幅美妙的画面随之出现:绿树的倒影,水波的荡漾,这么饱满,清澈,美好。“荡清波”荡来的是孩子们诗意的表达,其义自见。

诵读——浮现画面。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诵读也是一种表达,一种诗意的表达。当对文本的阅读欣赏从表面走向深层的时候,我们需要抒发情感,需要诵读。此时,带着画面抑扬顿挫地读,画面在脑海里便会愈加生动,唤起学生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声声入味。

指向练笔创作。低年段诗歌以其活泼的童趣、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想象让人难以忘怀,它是儿童认识世界、丰富情感、发展想象、实现自我、学习语言的文本典范。在一次次读诗、悟诗的过程中,学生的诗情慢慢激发,诗心渐渐触动,在这种诗意的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萌发创作诗歌的冲动。根据课文内容或形式仿写、根据教师提供的文中词语编写、在想象之后的续写,都是不错的选择。仿写、续写首先是对文本内容与意境的拓展与深化,其次才是语言的训练与运用,将语言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二者结合相得益彰。如《雨点》是一首极富生活气息的现代儿童诗,富有韵律感,在儿童的主观世界中,雨点是小精灵,它还会落到哪些地方,去做什么呢?仿写,使得一首首小诗应运而生。又如在许多家常课或展示课中,《家》这首诗歌无疑是适合学生仿说仿写的范本。在感受了小鸟小鱼小种子的家的温暖之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随诗而仿,先给予提示再自由表达,由易到难,续编诗歌,层次分明地引导学生找寻恰当的意象、合适的表达。连贯起来,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就出现了。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的不仅仅是创作的技巧,更是一种对诗歌的喜爱,一种渴望表达的欲望,一种热爱诗歌、喜爱语文学习的情感。

三、同类比较法

议论文(说理文)在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也不小,这些叙事说理课文往往借助名人轶事或自然现象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四年级学习了《说勤奋》之后,高年级又接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学与问》《学会合作》等多篇说理文。如果说中年段说理文的学习主要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感悟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初步领悟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的话,那么高年级的进一步学习除了篇目的增多,更多的是在中年段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习说理的智慧”,从中揣摩、明了具体的说理方法和内隐的表达规律,从而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前不久,我校一位老师执教五年级《滴水穿石的启示》,他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篇说理文,还充分利用了其他相关的说理文,将“比较”这一方法贯穿“测、导、延、写”始终,通过多次比较的方法,巩固对说理性文章结构的认识,从而达成高年级说理文的教学目标。

一比:温故知新。上课伊始,他就请学生们重温了四年级课文《说勤奋》,将它与《滴水穿石的启示》进行比较,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说理文一般呈现“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同时告诉学生说理文的基本写作思路就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提出观点—举例说明—得出结论”,这叫“言之有序”。

二比:导入新课。出示片段,让学生知道引入观点的方法除了本文简介自然界的奇观之外,还有运用古训、运用设问、运用故事(分别来自《谈礼貌》《说勤奋》、课外《要有危机意识》)等多种方式,但不管哪种方式都要做到开门见山,简明扼要。

三比:明白说理。说理文,重点解决什么叫“言之有据”,如何“言之有据”。首先,学生从课文列举的三个典型事例中体会到要说服别人,必须要有依据,这是说理文的一般特点。其次,他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抓关键字词来体会作者是如何说理的,并将课文中列举的李时珍的事例与先前的旧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进行对比,看能否进行替换,从而使学生明白说理文“事例简要、语言精准”的特点。同时,教师还关注到文中省略号的使用,将省略号和句号进行比较,使用省略号表明还有许多相关事例可以补充,从省略号的作用中去领悟说理文语言要严密,包括每一个标点的使用。这叫“言之有理”。

四比:当堂练笔。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回顾刚学的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和《诺贝尔》,文中的谈迁和诺贝尔无疑都是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才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让学生依据说理文的一般特点选择一篇,把长故事改写成典型事例片段。学生在即时练笔中列举数字,提炼关键,浓缩语句,充分抓住了说理文创作的特点。

五比:深化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有两组反义词——目标专一、三心二意;持之以恒、半途而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课文第二小节中“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互相呼应,并使用反问句以表示语气强烈,“言之有力”。

与记叙文相比,议论文这类文本没有形象细腻的场景描写,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铺陈,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堆砌,看似枯燥乏味。然而,只要基于议论文文本的一般特点,了解它的特殊性,只要深刻领悟文本内涵,充分开掘文本价值,打破常规,广开思维路径,议论文教学同样也能“精彩极了”。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南湖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

作者:丁美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气设备接地分析论文下一篇:高中音乐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