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和谐氛围分析论文

2022-04-2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语文课堂和谐氛围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文章论述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的重要性,分析语文教学现状,探讨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的有效策略。

语文课堂和谐氛围分析论文 篇1:

构建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

【摘 要】要构建语文课堂的和谐生态环境,要有三方面的认识: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应是作为生态双主体的师生共同建造的天地;是教师引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得益彰的环境;是有着大语文观念,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大课堂。

【关键词】生态和谐;语文课堂;课堂深度

生物学上所谓的生态化,是指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的动态平衡联系。上世纪 70 年代兴起的教育生态学干脆引进“ 生态”的概念,来强调环境和感性对教育的重要性,说明受教育者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我们的教育必须让学习者在与对象世界的交往中建立一种亲密和谐、动态平衡的审美关系,使人彻底地回归自己,寻找到最佳的生存状态。那么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应当是怎样的呢?语文生态课堂的创建,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阳光”、“水分”、“空气充足”的“生态园区”。它是生长着的、生生不息的、动态的、它更是灵动的、生活的……这样一种课堂,是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是這几者之间关系的生长、发展与相互促进的最好环境。

一、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应是作为生态双主体的师生共同建造的天地

生态包括生态要素与生态环境,而课堂生态就是研究课堂上师生的活动形态,而且在这个课堂生态中,学生与教师是这个生态的双主体,于是也否定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对话的一方”,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这种双主体的课堂中,主要存在两种关系,一为生生关系。学习者之间既是合作伙伴关系又是良性竞争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之间要相互交流、讨论,相互启发思维、互帮互助、合作共进。所以可在课堂中设置一些小组讨论环节,具体举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可设置多个问题,然后将同学分组讨论,并设置小组长做记录和代言工作,这个过程当然就需要学生有合作与集体精神。同时,学习者之间要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良性竞争,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这种良性竞争表现在课堂上可以是这样的形式:教师设置一可以有不同理解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发言,且学生甚至可以直接驳倒其他同学的意见,整个课堂以一种辩论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學习的主动性。

除了生生关系外,在课堂中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师生关系。教师要改变自己原先的角色和功能,以前,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主要职责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如今,教师要成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所以教师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都是主体,二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所以师生间的对话才是真诚平等的对话。

二、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引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得益彰的环境

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决不忽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自主探究。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中,才能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才能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里所说的环境,有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氛围的营造等等,包括师生对话的平等、民主、无障碍;多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教学背景、教学资源的同步与交互进行状态,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真正的协科、分享与共进。所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这种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这种互动以前面所提新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为前提。

一方面,抛弃传统的教师的控制主导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重视师生互动——构建充满生命力、和谐发展的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要与学生一起学习,尊重学生的思想,一些独具个性的答案也要加以赞赏,不可磨灭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这也是语文这种人文学科不同与自然科学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这种不同体现出来。且学习共同体还表现在教师不要将自己定在高于学生的位置上,要虚心受教,将学生当作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学生若指出教师错误的地方,则要对学生的指教表示出自己的受教。这才是一个引导与共同学习相融合的语文课堂,一个师生平等的和谐生态课堂。且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创设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使每个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这对教师的个人素养与教学能力有很大挑战性,也是对教师的引导作用的另一个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一生态系统内各要素和谐发展的语文课堂“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注重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的语文教学课堂,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而在语文课堂的“生态环境”中,教师可以充分激起课堂中的生生互动,使学生传统的“个体学习”让位于更富有生态性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就要求学生之间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间的了解与信任,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现状,从而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语文上有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目标。

三、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要求树立大语文观念,与社会相连

不要把语文教学局限在教室,而要把语文课从教室延伸到社会大课堂,这个语文课堂的生态环境可以是大范围的社会。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带学生走出传统课堂的束缚,走进最真实最丰富的社会中,使学生对文本的知识有最真实、最深刻的体会,使文本的感情从作者的感情转化为学生自己体会后的真感情,这将会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所以,语文课堂“生态环境”不仅要求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协调发展与循环,还要求系统外部各因素,例如:学校、家庭、社会等都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配合,总之,语文课堂“生态环境”不仅需要课堂各要素的和谐循环,而且还需要各种外部因素营造出一种充满生命力、动态的、和谐的语文课堂“生态环境”。同时,语文生态课堂不仅要重视外在形式的和谐与否还要重视内在课堂深度。教师不能盲目附从主流意识形态,不能盲目随从以前的见解,而是要与学生一起来分享自己独特的看法,这自然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只有强调多方面协调合作,这个语文生态课堂才能达到持久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芬,黄小华.《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李洪生.《新课堂下教师专业发展》,新华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3]傅道春.《教学优秀案例分析——教师行为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4](美)里德利、(美)沃尔瑟著,沈湘秦译《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5]潘庆玉.《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作者:曹约洁

语文课堂和谐氛围分析论文 篇2:

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的有效策略摭探

摘 要: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文章论述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的重要性,分析语文教学现状,探讨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和谐课堂氛围;策略;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核心素养

效率和质量是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就要注重构建和谐课堂氛围,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探讨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的有效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的重要性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和谐课堂能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与新课改教学理念相符,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能够实现寓教于乐,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线,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降低学生学习压力,使课堂更有吸引力。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更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和谐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敢于质疑问难,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情感体验。课堂氛围和谐融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沟通会更加顺畅,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权,使他们可以按照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在课堂中不愿意受到过度的约束,对于新鲜事物探索欲望强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对学生过于约束,就会影响学生想象力的发挥,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降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在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的过程中,教师要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更好地吸引学生,让学生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

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但部分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教学模式较为呆板。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灌输式教学,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学生活泼的天性相违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师生互动交流较少。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仅关注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成绩,忽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学生互动交流较少,不仅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同时师生关系也不够和谐。极少数教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置之不理,或采用呵斥、责备等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对教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第三,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当前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教学,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和理解,导致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枯燥、单调,降低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第四,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延伸和拓展,仅是照本宣科,导致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的有效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年龄小,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基于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为此,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确保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长时间的集中。为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点、行为方式和认知规律等进行了解和分析,同时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内容,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使之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教师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兴趣点融入到情境之中,以保证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感悟生活哲理。教材采用连环画形式进行编排,以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等动物形象进行表现。为此,教师可在课堂中创设角色表演情境,让学生演绎这些角色。学生在演绎过程中能明白凡事都必须亲自尝试、不能人云亦云的道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到学生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课堂中往往会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应该给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这些创新想法运用在写作中,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以“花园一角”为题的写作过程中,一个学生写道:“一棵向日葵遮住了太阳,为我和我的小伙伴提供了一片阴凉。”这句话是学生的观察所得,蕴含丰富的想象。教师如果纠结于向日葵的大小,就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生对于寓言故事有很高的学习兴趣,但很多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的结局都具有开放性,会有许多悬念。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为这些故事续写结局,或换一个结局。这种写作训练方式,能让学生体验自己创造的童话世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教学实践证明,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就要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在课上课下要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喜欢老师,就会喜欢老师所教的课程。具体而言,教师的工作态度、精神面貌都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切勿将自己的不良情绪等带到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比如,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即使学生回答得不够准确,教师也要肯定学生敢于回答的勇气,以树立学生自信心。教师只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就能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从而使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总之,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覃丽.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天津教育,2019(36).

[2]王艳玲.快乐课堂——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J].天津教育,2019(24).

[3]刘风波.运用快乐教学打造语文精彩课堂探究[J].成才之路,2018(29).

[4]沈卫芹.基于快乐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J].吉林教育,2017(45).

作者:胡金秀

语文课堂和谐氛围分析论文 篇3:

和谐的语文课堂

主持人语:

和谐社会不仅是一种政治局面,更是一种经济效益。和谐课堂不仅是一种教学氛围,更是一种教学效率。我们向往和谐,我们更要构建和谐。和谐课堂的含义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因素,怎样才能构建和谐课堂,相信通过下面这组文章,你会有一定的了解。我们更希望你的课堂是和谐的,你的学生如鱼得水,自由畅快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获得知识、能力以及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的解释是:“配合适当和匀称。如:音调和谐、画的颜色和谐等。”(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版,第510页)其含义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涉及两个因素以上,二是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三是这种联系是整体优化的。语文课堂的因素是多样的,而且是多变的,寻求语文课堂各因素之间的整体和谐,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一、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

(一)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追求和谐是一种理想的人文观

我们不妨从文字学角度解释一下“和谐”的意思。“和”字由“禾”与“口”组成,“禾”就是粮食,“口”就是用嘴吃粮食,基本的意思是有粮食吃,引申义为解决了衣食住行的生活问题。“谐”字由“言”与“皆”组成,“言”就是说话,“皆”是大家都有的意思,就是说大家都能说话,都有交流、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和机会。可以这样简单地判断:“和”是一种生存的权利,“谐”是一种民主的权利。这是对“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学描述。

从文化学角度看学校,应构建“和谐学校”。其特征是: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气氛高雅、精神舒畅。我们可以通俗地把这样的学校比喻为“花园、乐园、家园、学园”。

从文化学角度看语文课堂,应追求“和谐课堂”。其标志是:目标共有、资源共生、人际共和、成功共享。

从文化学角度审视语文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现代教育视野,更是一种教育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是一种文化观念,是一种人文的认识和感受,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二)从发展观看,追求和谐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要义是:其一,发展是硬道理。以“发展”作为评价的指标和归宿。其二,发展是科学的。发展不应是人为的、盲目的,应遵循科学理论的指导,寻找发展的科学规律和特点。其三,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不是暂时的,而是长远的、永久的。其四,发展是整体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天地人和”:人与天和谐、人与地和谐、人与人和谐。

由此可以引申出语文课堂的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

二、和谐课堂的特征认识

(一)规则是和谐的基础

规则是构建语文和谐课堂的基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的是没有规则和秩序是办不好事情的。有规则,语文课堂教学才会有序,才有和谐可言。企业用规则管理人、财、物,学校用规则规范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从和谐的角度讲,规则能产生教学效益。

1.规则的规范性和灵活性。规则是一种规定的法则、要求,它是对大多数人的一种言行限制。但是,它不只是管制人,而且是在保护人的同时规范了人的行为。规范的行为是和谐的重要内容。规则的制定和使用又是非常灵活的,有成文的,也有不成文的;有约定俗成的,也有大家认同的。和谐的语文课堂应形成一种把规则灵活运用于语文教学行为中的良好意识和能力。

2.秩序的多样性和整合性。语文课堂教学“循序渐进”中的“序”包括教材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学习顺序、教师的认识顺序、课堂的教学顺序。只有把以上的“序”进行逻辑地、辩证地整合,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各因素才能趋于和谐。

(二)多元是和谐的条件

和谐只有在多元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真正发生。所以,多元与和谐之间就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多元为和谐提供了条件,和谐在多元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和谐的语文课堂尽管需要有绝大多数师生都认同的规则,但课堂现实中总是存在多元现象。

1.课堂的差异性。从纵向看,师生的IQ、EQ是有水平上的高低之分的,必然造成对问题认识和理解上深浅的不同。这可以用传统的智力理论加以说明。

2.课堂的多样性。从横向看,师生的IQ、EQ的类型和表达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各人的文化背景也是各异的,所以,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可用现代的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诠释。

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必须承认多元,尊重多元,整合多元。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宽容、兼容的心态。没有一种包容的气度,课堂很难和谐。我们待人处事要求“留余”(留有余地),我们写字要做到“和而不同”、“违而不犯”,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面对多元,我们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整体体现水平,细节体现精彩。

(三)认同是和谐的保证

认同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保证。认同是彼此之间的一种默认、认可、赞同、趋一,使双方的深入沟通、交流、对话成为可能。和谐的语文课堂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共鸣的,态度是一致的,价值观是趋同的。

1.课堂常规的认可。我们可以对语文教学常规进行行政规定或开放式讨论,但都必须使师生双方认可,方能发挥教学常规应有的作用。有时教师对课堂常规做出单方面的规定,学生不认可,甚至各执一端,课堂就会混乱。所以,对学生进行诸如课始礼、报告、举手等课堂常规的教导,使其在心理和行为上认可,对课堂的和谐是很重要的。这样的课堂是“预设性和谐”。

2.教学思路的趋同。一堂课、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各不相同,这是常见的教学现象。在积极倡导多元解读的今天,应对各种教学思路表示认可,并积极加以引导。如:《落花生》教学中,学生有两种观点:其一,做人应该像花生一样,外表虽然粗糙,但内心很美。其二,做人应该像苹果一样,不但外表漂亮,而且内心又美。教师应该在认可这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深入引导对话,使大家的意见趋同:做人应该像苹果,但在外表有缺陷的情况下,花生精神是可贵的。这样的课堂是“动态性和谐”。

3.教学方法的接受。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条件、作用和对象,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赞同、接受。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活泼,充满生命活力。如:《船过三峡》教后可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诵,也可以画几幅图,还可允许学生做导游进行介绍。这样的课堂是“多样性和谐”。

(四)协调是和谐的机制

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太多的差异,有差异就有矛盾。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有化解矛盾的机制和能力。和谐的课堂不是没有矛盾的课堂,但是教师可以使矛盾趋于平和,不至于演变成冲突。如果没有调控能力,从而导致矛盾的激化、冲突,就无法和谐。

和谐不是一种“和和气气”的情调,也不是一种“平安无事”的心态,而是一种主动地协调。教师犹如调琴师、调酒师,周旋于课堂的各个场所和环节。当然,协调的方式多种多样,合作是一种协调方式,竞争也是一种协调方式。

1.低度和谐。课堂上各个因素之间初步的协调,有较明显的预设痕迹,表现为过程合理、环节相扣,但不够自然流畅。

2.中度和谐。课堂上各个因素之间比较协调,有良好的流畅感,表现为整体较和谐,有较明显的特色。

3.高度和谐。课堂上各个因素之间十分协调,整体感明显,表现为结构合理、流程自然、方法灵活,富有实效。

三、和谐课堂的构建思路

(一)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1.师生的民主意识。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和谐课堂的主要内容。而民主意识、平等观念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平等对话”,学生是舞台的表演者,教师是主持人。

2.课堂的参与文化。语文和谐课堂需要一种和谐文化的引领,其重要思想是“参与”,主要内容是“三全”: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语文和谐课堂要防止课堂上学生的假性参与、惰性参与。

3.信息的对称思想。保持信息的双向、多向沟通,可以增加教学的透明度,达到相互之间的了解、理解和谅解。信息对称,交流就畅通,课堂也就逐步和谐了。

(二)弹性高效的课堂教学规则

1.教学规则的形成。要对语文课堂的各种规则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只有规范教学行为,课堂才是和谐而高效的。规则的形成是一个通过内外力不断“促成”的过程。其主要思路是:教师促成规则、集体促成规则、任务促成规则、自我促成规则。其中学生自我促成规则是一种“自律”的活动,有别于“他律”,是构建语文和谐课堂的内在动力和保证。

2.教学结果的提升。我们可以用“效果”、“效率”、“效益”来描述课堂教学结果的各种状态。“效果”关注课堂教学结果的某一指标,但很少考虑达到这个结果所付出的劳动。“效率”则是课堂教学的结果优劣与所付出劳动多少的比率。“效益”既关注课堂教学结果的综合指标,又关心所付出的劳动多少。和谐的语文课堂的教学规则、行为和结果都是高效益性的,用较少的劳动量获得较多的、较全面的教学结果。

语文教学结果的最终指标可以是不同层次的,如:负效(教错)、无效、低效、中效和高效。一位教师在《荷花》第一段教学时重点讲解了“冒”字,并再三指出:“‘冒’字上面是个‘曰’字,下面是个‘目’字”。殊不知,他教错了。“冒”字上面不是“曰”,它的最后一横左右都是不着边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是无效的,而且是负效的。一位教师教《黄山奇石》的首句“黄山是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他先分析这句话共有三个词组成:“黄山”、“世界闻名”、“风景区”,分别以A、B、C为标志;再让学生对这三个词进行改变顺序组成新的句子,大意不变。这既训练了语言,又训练了思维,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起来了,真可谓一箭三雕呀!这就是高效的语文课堂。

(三)多元整合的课堂教学设计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从单一维度思考,而要从多元角度考察。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也应从多方面、多层面进行设计和整合。当前课堂教学“整合论”的提出,为和谐的语文课堂提供了新的思路。

1.多种教学目标的整合。语文课堂教学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这是众所周知的。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的目标体系。要防止关注了某一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却忽视了另外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的“三分之一现象”。同时,应对教学目标的众多特性进行整合,实现整体和谐。诸如,目标的单一性与多元性、认知性与交际性、群体性与个体性、外显性与内显性、长期性与短效性等,都需要从整体和谐出发进行权衡和处理。

2.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逐步从关注教学形式为主转向关注教学内容为主,即从“方法时代”走向“内容时代”。教学内容是由各种教学资源汇合而成的,例如,课内与课外、教师与学生、文本与媒体等资源。对各种教学资源要进行整合,使其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对此应注意两点:第一,课文只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而不是全部。第二,各种教学资源都应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内容、数量上的取舍,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

3.多种教学因素的整合。制约语文课堂教学的因素是众多的,有教师与学生、内容与形式、数量与质量、情趣与理趣、过程与结果等。一个和谐的课堂不应是单一因素的凸起,也不应是彼此毫无关联,更不是本末倒置,而是符合内在规律的辩证统一和协调。

4.多种教学方式的整合。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包括四种类型:教授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资源呈现方式。各种方式又包含多种方法。方式、方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高低之别,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为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如何把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使课堂更加和谐。例如:学思结合、学用结合、说写结合、读写结合等教学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整合的产物。

5.多种教学评价的整合。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对整个课堂教学都有强烈的导向作用,这要求评价必须客观、全面、和谐。各种教学评价内容和方法必须发挥各自优势,以求整体和谐。即使是课堂评价语言也应做到内容、语音、语速、态度、表情等方面的和谐一致。

(四)化解课堂教学矛盾的技巧

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化解课堂上的各种不协调的因素,理顺各种不协调的关系,从不和谐到和谐,从较少的和谐到较多的和谐,从低级的和谐到高级的和谐,最终形成和谐课堂。

1.归因。面临不和谐的课堂首先是要分析原因,只有找到了不和谐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寻找对策。

2.协商。在找到了不和谐的真正原因后,就要与学生民主协商解决的办法。一位五年级后进生的作文第一稿写了126个字,其中8个是错别字。教师第一次找他来协商:你把文中的错别字改过来,给你60分。这位学生改了,给了60分。教师第二次又找他来协商:你把过程写得详细点,字数252字以上,给你70分。这位学生写到了252个字以上,得了70分。后来,这位学生主动要求改作文,并主动要求老师提意见,他先后对作文改了6次。一年后全县作文竞赛,他获得了二等奖。可见,协商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和谐的重要法宝。

3.调节。对不和谐的课堂要进行有技巧的调节。可以是微观调节,也可以是宏观调节。调节的技巧我们可以学学“三十六计”:攻心至上、缓兵之计……有一次上《五彩池》时,一位学生脱口而出:“老师,五彩池可以游泳吗?”这是课堂的不和谐音符,该如何处置?方法有四:一是不予理睬,二是简单批评,三是留作课外查资料,四是正确引导。一位教师采用了第四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说:“是啊,这么美的五彩池如果真的可以游泳就好了,那我也很想去游泳。能不能游泳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水池的位置、大小、深浅、水温、安全等,大家再读读课文,然后讨论一下。”课堂里热闹非凡。尽管最终讨论出“不能游泳”的结论,但大家都全力地去课文中寻找答案了。这个调节的技巧在于把解决问题与学习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和谐。

作者:汪 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保险投资政策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