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城市发展刍议

2023-02-2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生态文明是在充分认识生态环境、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尊重自然、融入自然, 而又积极地、主动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通过更高的理念, 促进调整人的行为方式, 改变人类活动和社会组织方式, 从而建立新型的社会观念、发展模式、文明范式。生态经济则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利用生态文明理念和方法改变原有的生产与消费方式, 充分利用资源潜力, 发展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集约、高效、持续、健康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 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

加快发展生态经济, 既是保持和提升生态优势的战略选择, 又是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走绿色发展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 希望和潜力巨大。

1 构筑绿色生态大屏障, 夯实绿色发展资源基础。一是要守住“山青”

要引导广大群众懂“绿”、护“绿”, 主动参与植树造林等绿化活动。全面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工程, 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 严格执行林业生态红线保护问责制度, 大力发展高端经济林木和林下经济。二是守住“天蓝”。要坚决贯彻“多彩贵州拒绝污染”要求, 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加快风能、电能、太阳能、核能等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促进空气质量改善和提升, 让呼吸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畅快”。三是守住“水清”。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 强化水源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大力推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 在蓄水、供水、治污水、防洪水、节约用水五个方面做好文章, 发展好水产业、做足“水文章”, 从而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发展。四是守住“地洁”。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念好“山字经”, 种好“摇钱树”, 打好生态牌, 推动“山上经济”大发展。以推动绿色化生产为契机,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推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2 构建绿色产业大体系, 夯实绿色发展产业基础。一是实现自然优势资源的产业化

要立足山青、天蓝、水清、地洁, 大力发展山上经济、水面经济、林下经济和气候经济, 加快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最终形成经济优势。二是要实现三次产业绿色化。以发展生态产业为指导, 推动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二产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 不断调优经济结构。有意识推进传统产业发展方式和传统产业链条向更为绿色、集约、高效的方向发展和延伸, 加快三次产业绿色发展进程。

3 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发展, 打造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一是要打造特色城镇群。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 加快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逐步引导和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坚持以绿色低碳新型城镇建设标准, 强化规划引领, 加快推进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着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和获得感。二是要突出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 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农林水利规划、传统村落规划相融合, 按照“文旅融合”的理念, 探索出了一条“多规融合”低碳发展的新路。三是要突出城镇绿色化建设。坚持把生态节能和绿色低碳理念体现到城乡规划、建设、运营、监管与更新改造等各个环节, 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建筑, 让城市建设“绿意盎然”。

4 构建绿色文化引领体系, 推进绿色消费大行动。一是加强政策引导

严格落实中央有关法律法规, 加大对非环保企业、产品、商家的打击力度, 从源头杜绝非环保产品流入市场。同时, 对生产、销售以及购买符合国家推广的节能环保产品, 给予必要的资金补助或税收减免, 引导企业和广大群众生产和购买绿色节能产品, 以绿色健康生活、消费方式助推新一轮技术革命。二是树立绿色观念。以国家有关勤俭节约规定为依据, 进一步制定全民绿色化生活方式细则, 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深入开展全民绿色教育活动, 通过广播、电视、微视、短信、公益广告、文化活动等, 加大对绿色环保理念的宣传, 让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理念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深入人心, 使绿色化生活方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由无意识、下意识提升到理念层面和自觉行为。三是改变消费方式。通过规范各种办公活动, 强化机关节能减排, 降低办公运行能耗。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城市公共交通和共享自行车等绿色出行体系的建设。积极倡导绿色消费观, 引导广大消费者树立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 使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和时代风尚。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本文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分析了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意义, 并结合地方实际提出了加快发展生态经济、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生态经济,绿色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开拓创新建设全国一流中职示范校下一篇:以社区志愿服务为基础的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研究——以温州市万顺社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