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系统业务

2022-07-10

第一篇:发展改革系统业务

业务经营和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体制急需转变细化。农村信用社在由合作社转向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过程中,原有的粗放型经营体制已很难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宁武联社来说从去年以来,我们通过组织架构的重组,操作流程的再造,薪酬分配制度的改革和考核体系的完善,推出了“分类管理、专业化经营”的信贷业务经营管理新模式。从去年的实施情况看,总体上是好的,业务发展了,效益提升了,服务更好了,员工收入增加了,抗风险能力增强了。但由于受两级法人治理结构的影响,还存在责、权、利不明,经营层领导和管理部门各自的职责、任务不明确,激励和约束得不到很好匹配等问题。

(二)人事管理制度不严,人员素质偏低。众所周知,现代金融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随着金融电子化步伐的加快,新业务、新知识层出不穷,对人员素质要求更高。金融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金融业务知识,还要求掌握计算机和法律知识。由于受区域和人缘关系的影响,镇农村信用社现有人员的构成格局,带有任人唯亲的痕迹。加之在在职学习、进修和培训等方面的条件差,员工的整体素质并不高,以宁武联社为例大部分员工仅仅只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严重地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和发展,不利于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三)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经营困难,潜在金融风险仍然很大。长期以来,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始终是困扰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顽疾。主要表现在:农村信用社票据兑付条件“门槛”较高,“出门”困难,即使票据兑付后历史包袱仍然较重,不良贷款总量仍然很大,而且还有许多潜在不良资产没有反映出来;人均利润、资产利润率等指标较小而亏损面、亏损额仍然较大;拨备严重不足,抗风险能力尚未得到明显增强;农村信用社股金虽然增加很多,但是不少股金在本质上仍然是存款化股金,基础很不稳固;农村信用社在提足各项风险拨备后实际资本充足率仍然很低;内控制度很不健全,案件时常发生,潜在风险不容乐观。

二、对策措施

(一)转换经营机制,调整经营策略。农村信用社在坚持“三农”服务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在经营管理上尽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注重支持数量型转向支持规模效益型;二是从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三是从资金分散使用、粗放经营向资金集中投放、集约经营转变。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资金投向的重点应为:一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因为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二是以支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大力支持农村市场流通体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三是支持特色农产品商品建设,尤其要重点支持专业村、专业镇产业市场以及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确定重点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应根据自身实际和特点,确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主攻方向,实现信贷投向定位的微观化、科学化。从而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制定人员培训计划,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人员选拔与培训

人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服务质量的优劣,影响着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与国有商业银行职工相比,信用社职工队伍从总体上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素质较低将影响其业务发展。因此,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有一支业务素质高、思想过硬的职工队伍,这是信用社业务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德才兼备”为标准招考、选调、聘用人员,严把进人关。注重从高等院校选用人才,并逐步调整信用社的文化结构,提高大专以上学历比重。二是信用社主要领导的任免,应改变由主管部门任命制为聘任制,竞争上岗,强化约束机制。三是加强目前信用社在职人员的培训。首先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补习,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其次要采取在职培训、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业务和技术学习,努力造就一批既懂宏观调控,又懂微观经济分析,既懂经济管理,又懂金融立法的现代化金融人才,为信用社业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多样化的激励机制

农村信用社在某种意义上作为一种企业而言最终的竞争力来自员工,在“以人为本”的经营时代,只有不断开发出新的激励模式,才能够带动农村信用社员工在经营中不断创新。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入手:第一,利用分配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要使员工充分认识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级别的薪酬,同时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根据岗位核定薪酬,薪随岗变,按贡献取酬,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细致,始终坚持以效益为目标,责任、风险、利益相一致,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第二,用工作自主激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经营者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和权利,在工作中赋予他们一定的决策权,用工作本身来激励经营者,通过参与工作目标的制定,自主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方案等,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三)加快不良贷款消化吸收

1、自身逐步消化历史包袱。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大多是历年的陈旧贷款。对这种贷款要采取逐步消化的方针,坚持不懈的落实,在必要时还要争取行政部门及其他部门的配合,争取早日把这部分贷款收回来。

2、加强自身信贷管理工作。通过设立不良贷款管理部,以“集中清收、委托管理”的办法进行清收,将不良贷款分离出来,移交管理部,不良贷款按照逐户拆分办法进行,对信用社以后形成的不良贷款,按季移交管理部,但必须落实责任,责任不落实的不予接收,委托风险资产管理部对其专门进行清收、管理、经营、结算。加大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加大贷后调查力度,信贷员要联系实际,深入调查建立详细信贷档案,并采取一厂一策、一户一方、区别对待、重点消化,降低不良贷款发生率,尽早实现不良贷款置换。

第二篇:对供销社系统改革发展的探析

供销社作为新中国最资深的部门和单位之一,从成立到现在,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发展过程。在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作为连接城乡的主渠道,为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随着烟草、石油、食盐等很多优势企业的逐步分离,其实力受到了削弱。进入经济转轨期后,随着商品专营权的逐步放开,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逐步丧失了原有的优势。在前些年的改革发展中

,又走了不少弯路,遭受了严重挫折。近几年,在减债减负、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经过艰苦探索,一些县级社和基层社才逐渐走出困境,步入新的发展轨道。当前,研究如何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对进一步调动供销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全系统活力、盘活大量社有资产、安置大批富余人员,使其在服务“三农”、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我市供销社系统改革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供销社的改革发展已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供销社工作,温家宝总理多次对供销社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充分利用供销社网络,为农民消费提供便利。我省今年出台的1号文件和《关于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也对供销社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总结经验,鼓舞干劲,进一步开创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今年9月份,姜大明省长亲自召开了全省供销社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并作了重要部署。

(一)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要。供销社与其他工商企业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那就是在为农民提供商品销售服务的同时,还可以为他们提供生产急需的科技、信息、培训等服务。目前,全市的95个各类专业技术协会、133个行业协会、9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常年活跃在基层,带动了10万户农民增收致富,涌现了临清市银海棉花育种协会、阳谷辣椒协会、莘县河店经纪人协会、东昌府区花生协会、茌平大蒜协会等一批先进典型。临清市棉花育种协会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内引外联,推广新品种,棉花制种基地达15000亩,发展农民社员3000余户,助农增收1800万元。莘县河店经纪人协会自2000年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到目前已发展农民经纪人120余名,带动周边乡镇发展香瓜、西红柿、双孢菇、黄瓜等生产基地5万余亩,吸引外省市客户230余家,日均交易量60余万斤,每天交易的农民达5000多人,今年截止到11月底,已组织瓜果、菌菜交易1.5亿斤,交易额1.35亿元,助农增收2400万元,返还经纪人经纪费150万元。阳谷辣椒协会开展的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防治病虫、统一物资供应、统一用工管理、统一组织销售的“六统一”服务,使辣椒亩均收益超过4500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供销社提供的逐步完善的各种社会化服务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是繁荣农村商贸流通的需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旺盛,供销社成为繁荣农村商贸流通市场的主力军。截止目前,全系统已建设标准的农家店3690个,改造和新建配送中心16个,连锁超市426家,有6个县已初步形成了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网络。培育了一批象“东阿利群”、“茌平民生”、“东昌兴民物流”、“茌平永鑫”、“供销联华”等配送龙头企业。东阿、茌平、东昌府区的供销超市都达到了1000多平方米,日经营额都在2万元以上。以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为主体,以县域配送中心为龙头,以超市、便民连锁店为基础的供销社农村商品流通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并将通讯、医药、图书、农机等各类商品经营和劳务技术服务融入其中,初步实现了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双向流通、城市和农村商品经营网络的成功对接,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

(三)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供销社作为服务“三农”的最大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供销社系统在搞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首批选择了56个村作为试点,着手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每个中心由经营性、公益性和中介性项目组成。在建设比较规范的日用品超市、农资综合超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设置了产品收购、农机具维修、餐饮、洗浴、理发、医疗、健身等服务项目,设置了农民读书学习、休闲娱乐和技术培训的综合活动室,有条件的地方还办起了幼儿园。东昌府区刘皋、周店,茌平耿店、赵屯,阳谷王如皋等社区服务中心,占地都在3亩以上,可以服务本村及周边农民群众数千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促进了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探索。

、我市供销社系统运行现状和影响改革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运行现状

全系统共有243个企业单位(其中,市社直属单位3个),98个基层社(中心社),总资产26亿元,干部职工3.6万人,在县、乡、村拥有各类经营服务网点4135个。今年1-11月份,全市供销社实现销售总额22.7亿元,同比增长12.5%;直接收购农副产品6.8亿

元,同比增长9.2%;售给农民生产资料9.3亿元,同比增长7.7%;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8.4亿元,同比增长13.3%;全系统汇总上缴税费3284万元,同比增长8.5%。

(二)影响改革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是思想观念僵化保守,开拓创新精神不足。在精神状态上,有些单位特别是有些领导同志,精神萎靡,畏难发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职工不“闹事”、不上访,只要还能勉强运转,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在工作谋划上,观念陈旧,思想僵化,新的经验、方法,不想学、学不来,老的方法,不放手、不管用。

二是经济基础薄弱,自身造血功能不强 。大部分县级社和基层社基础薄弱,同时,由于固定资产、不良资产在社有资产中的比重偏高,致使整个供销社系统难以实现资本良性循环,自身发展能力不强。这样的现实状况又为争取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融资困难,束缚了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步伐。

三是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不活,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到目前为止, 尽管有一些企业已经建立起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但由于联合社的所有权和企业的经营权还没有完全分开,企业无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经营管理,造成决策与执行错位、经营管理与市场错位,难以真正形成与农民的利益共同体。

四是人才激励机制缺失,优秀人才流失严重。一方面,由于供销社长期处于困境,人才流动很不正常。绝大部分单位自1993年以后,基本没有进过新人,造成人才结构老化。另一方面,由于自认为留在供销社发展前景不乐观,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才相继离开供销社自主创业,致使整个系统人才缺乏的问题更加突出。

五是联合发展刚刚起步,整体工作严重不平衡。从目前看,供销社系统的现代流通、现代服务、现代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数量上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质量不高、服务水平较低,形式多,内容少,联合发展的优势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的要求。从整体工作情况看,全面工作都不错的县(市、区)社寥寥无几,各县市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比如,有的县社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已覆盖了本县的90%以上,有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30%。

三、加快供销社系统改革发展的对策

(一)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工作的开展力度。同样的困难,不同的思想解放程度,不同的工作思路,必然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同样是“土台子、黑屋子”的基础,同样是资金缺乏,东昌府区供销社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筹资200多万元,建成占地20亩、仓储面积1600平方米的配送中心;同样是只有产业基础,没有销售门路,莘县供销社能够连续成功举办四届农资科技博览会,吸引十多个省市的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经销商、代理商参会,届均达成意向总金额6000万元以上,搭建起了农民与外部交流合作的桥梁等等,都说明了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的重要性。东昌府区供销社等单位创造的“区社贴一块、基社筹一块、网点拿一块”的筹资方法,也为供销社其它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各级供销社主要领导和领导班子,必须要有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精神,不断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积极探索,才能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取得供销社二次创业的成功、再现辉煌。

(二)选准载体,重点突破。供销社的改革发展千头万绪,只有善于抓主要矛盾,善于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才能找准切入点,选准结合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立足农村消费群体,加快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供销社根在农村,本在农民,过去进城卖钢材、卖汽车、搞房地产的失败教训表明,供销社的发展离不开农村。要认真分析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充分发挥近民、网宽的优势,紧紧抓住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这个重点不放松,进一步扩大商品配送率、提高标准化、提升服务水平。二是立足农民物质文化需求,加快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矛盾,为供销社拓展服务功能提供了广阔空间。要根据村庄、人口分布特点,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快社区服务中心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努力实现农民受益、供销社发展“双赢”。三是立足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加快建设农村合作经济服务体系。要切实把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加快升级的历史机遇,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联合农村的优秀商品经营者和各类经营服务主体,加快建设自我服务与承接外部服务相结合的服务平台,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加快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结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最急需的服务,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例如,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严重缺失的现实情况下,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在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稳步推进供销社从事的信用合作规范发展。

(三)多方支持,形成合力。供销社的改革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各级各部门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仅凭供销社的一己之力,肯定是举步维艰。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把供销社的改革发展纳入本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对供销社的扶持力度,2007年起,省政府开始设立供销社改革发展基金,我们市及各县(市、区)也要参照省里的做法,结合实际,作出相应安排。同时,在各级政府用于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中,安排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要加强各级供销社领导班子建设,选拔具有实干精神和开拓意识的同志充实到主要领导岗位。要借鉴日照等先进地市的经验,组织协调建设、文化、体育、金融、通讯、经贸、财政、工商等部门共同参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切实形成共同推进供销社改革发展的合力。

(四)求稳务实,加快推进。推进供销社改革发展,慢不得、急不得、乱不得。慢不得,就是要积极学习借鉴日照、临沂等外地市的成功经验,抓紧部署,积极引导,创造条件,加快推进,不等待观望,不畏首缩尾,不无所作为。急不得,就是要切实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基层和群众意愿,从本地本单位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稳步推进,不急功近利,不下硬指标,不搞评比验收。乱不得,就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扎实推进,注重防范各类风险,防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和增加农民负担,不人为产生新的矛盾。

第三篇:感慨于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果[交通系统征文]

感慨于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果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走过了30个年头。30年时光荏苒,30年春风化雨,30年沧海桑田,中国人们在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指引之下,以前无古人的胆略和决心,用行动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每一个人都亲历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都真真切切

地目睹和感受到了祖国翻天覆地般变化,国家、时代与个人的命运在这30年中紧紧交叠、互相印证、水乳交融。

忆往昔,看今朝。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对比,有力地诉说着中国的巨变,中国人民用30年光景演绎了综合国力大飞跃、交通事业大发展、国民前途命运大改观的神话。30年厚积薄发,所积蓄之变,是精彩之变、激情之变、宏伟之变,一个“变”字涵盖了祖国改革开放30年间方方面面的丰硕成果。

变,是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综合国力大飞跃最深切的描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间,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指引下,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出一条不平凡的轨迹。经济迅速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00多亿元增长至近25万亿元,增长68倍,钢铁、家电等多个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以占世界9%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成功加入wto,经济接轨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30年间,各项事业不断创新。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成功飞天和顺利返回,嫦娥探月卫星升空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梦想奔月的美梦,中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从1984年中国实现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到2004年雅典奥运中国代表团位列金牌榜第二位,再到2008年,中华民族的百年奥运梦想得以实现。

30年间,党领导人民不断排除万难推进祖国伟大复兴,1997年香港胜利回归,1999年澳门胜利回归,1998年战胜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战胜非典疫情,今年全国上下抗击南方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8.0级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数不胜数。

变,是对改革开改30年以来祖国交通事业大发展最深刻的注解。回眸改革30年,放眼交通大变迁。揭开祖国改革开放光辉的发展史,其中立体化交通所取得的成绩是这一历史篇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过去泥路土路,到现在水泥路沥青路,从热闹的马路到繁华的街道,从宽阔标准的国道省路到封闭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一小时都市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人们乘车难、道路差的烦恼成为了历史,小轿车渐渐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从一个个简单的对比中不难看出中国在交通建设发展中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与突破。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高速公路的发展变化更让我们目不暇接,从1988年10月,祖国内地第一条高速公路开始,短短20年间,我国高速公路从零到通车里程突破5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再次创造了世界奇迹,20年里建成的高速公路,相当于发达国家半个世纪修建的里程数。

我们的江苏交通事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以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走出一条发展、繁荣、规范、成熟、提升的成长之路,一条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一座座大桥跨江而过,首轮规划的“四纵四横四联”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基本形成,高速公路经营化发展战略更是为高速公路滚动化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2000年,苏北首条高速公路沂淮江高速公路在苏北腹地“穿心”而过,打破了苏北交通的瓶颈制约,加速了交通的聚集效应,以高速公路其特有产业强势和辐射功能,支撑和撬动着沿线地区经济的跨跃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变,是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民前途命运大改观最深情的诠释。国强民自豪,我为自己能出生在这个时代而骄傲,我们80年后是改革开放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第一代直接受益者,风雨兼程的30年,开拓创新的30年,披荆斩棘的30年,此刻我们的前途命运紧紧的与改革开放连在了一起,从过去吃肉算作奢侈,到餐桌上顿顿有肉,从过去自行车王国,到现在汽车王国,从半导体收音机,到mp

3、mp4,从“飞跃”牌黑白电视机,到数字液晶电视,从过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梦想,到现在宽带手机大规模普及,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得来的实惠。

我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改革开放的第三年即1980年出生在东部沿海省份的一个农村里,我的孩提时代都是在当时中国最普通落后的农村度过。作为新生的“80后”,与“70后”的哥哥姐姐们相比,我是幸福的。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破除大集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之上世纪80年代初推行的计划生育,让我这个家庭的独苗有了一个独自享受父母疼爱的空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陆续读完了小学、中学、中

第四篇:关于印发《全省发展改革系统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全省发展改革系统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设区市、县(市、区)发改委、物价局,委机关各处室、委属各单位、各协会:

现将《全省发展改革系统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二月十七日

全省发展改革系统集中整治影响

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实施方案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若干问题的决定》(赣发〔2011〕17号,以下简称《决定》)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办字[2011]66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精神,结合发展改革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集中整治活动,切实解决当前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实现全省发展改革系统干部作风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项目审批效率进一步提升,以更加优质高效的政务和服务环境、宽松透明的市场和企业经营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和社会环境、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为目标,扎实做好系统干部作风建设各项工作,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提供坚强保证。

二、实施范围

委机关各处室、委属各单位、各协会及其工作人员,各设区市、县(市、区)发改委、物价局、各协会及其工作人员。

三、整治的重点问题和内容

落实省委、省政府《决定》和《实施方案》各项任务、措施和要求,切实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进一步创优发展环境。

(一)着力解决工作作风上的“庸、懒、散”问题

1、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工作能力不强,业务不熟悉,政策执行不得力,工作落实不到位。工作标准不高,精神萎靡不振,得过且过,熬资历、等提拔。工作推诿扯皮,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见困难就退、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回避。

2、自由散漫,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玩心太重,沉迷于打麻将、玩扑克甚至参与赌博和以钱作赌注的娱乐活动。纪律松弛、擅离职守,工作时间随意脱岗,上网聊天、购物、玩游戏、炒股票等。

3、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差。该依法公开的信息不及时公开,接待群众、企业和基层同志办事语气生硬、漫不经心、态度傲慢,甚至百般刁难,应告知事项不一次性告知,让人到处跑、反复跑。

(二)着力解决领导作风上的“假、浮、蛮”问题

1、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虚报、瞒报统计数据,在发展指标上搞假数字、出假政绩。

2、不从实际出发,不按规律办事,只顾眼前政绩、不顾可持续发展,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顾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盲目开发,导致矛盾不断加剧。

3、工作检查落实少,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上情不吃透、下情不掌握,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调查研究走马观花,不解决实际问题。

4、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在重大问题上个人说了算,家长作风严重,搞“一言堂”、个人独断专行。

5、不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不注意倾听社会呼声,对基层意见、群众信访不重视,对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不认真落实、答复。

6、依法行政意识淡薄,执法检查过多过滥,越权执法、趋利执法、随意执法、野蛮执法。征地拆迁不依法依规,强征强迁,克扣、截留、拖欠补偿资金,损害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

(三)着力解决为政不廉的“私、奢、贪”问题

1、利用职权和职务便利,为亲属、朋友经商办企业、承揽工程、承包项目或从事中介活动谋取非法利益。

2、热衷于谋求小团体利益,搞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选择性执行上级政令,对部门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甚至设法阻挠。利用所属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下属单位,私设小金库、搞账外账,挤占、挪用、截留惠民资金。

3、不比工作比享乐,讲排场、比阔气、比待遇,公务消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超标准接待,违反规定配备和使用公务用车,豪华装修办公场所,不按规定压缩“三公”经费,公款出国境考察无实质内容。热衷于迎来送往、沉迷于吃喝玩乐。

4、不按规定办事,违规插手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资金资源分配等领域,强行指定中介服务,搞权力“寻租”、权钱交易。联络感情送红包,利用职权收红包,婚丧喜庆大操大办,借机敛财。

5、办事服务故意刁难,设置障碍,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巧立名目吃、拿、卡、要。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滥评比、滥培训、滥庆典,增加群众、企业和基层负担。

(四)行政审批中的低效率问题

1、审批项目管理不规范,特别是非行政许可审批随意性大。利用部门“红头文件”、规章等,以登记、备案、年检、监制、认定、审定以及准销证、准运证等形式,变相设置审批事项。

2、行政审批效率低下。审批许可事项该进服务中心和办事窗口的不进入、该并联审批的项目不并联、该网上审批的事项不上网,审批许可时间长、超时限。对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和窗口办理的事项“只挂号、不看病”,搞“体外循环”审批。

(五)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的乱作为问题

1、行政机关与行业协会、中介组织脱钩不彻底、职能划分不清晰,将一些行政工作甚至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事项转移到中介机构,转化为有偿中介服务,本应由企业自主选择的中介服务变为所属中介机构强制性指定有偿服务。

2、所属执业单位行为不规范。向服务对象和会员单位乱伸手、乱收费,增加企业成本,扰乱投资环境。执业不讲诚信,承揽业务不择手段,捏造虚假信息、出具虚假报告、提供虚假鉴证和评估。

3、内部管理缺乏制度约束,特别是财务管理不规范,为乱收滥支提供便利。

(六)进一步提高审批效能

继续大幅度压缩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审批时限,推进审批工作流程再造。严肃纠正以各种形式变相设置审批事项,非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不准搞变相设置审批门槛。能下放的审批项目一律下放给基层。推行网上审批。推进并联审批,完善重大产业项目、重点企业服务绿色通道。

(七)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质量

加强行政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公开办事制度。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完善招标投标、国有产权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推行无偿代办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认制、缺席默认制等服务措施。

(八)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工作流程,依法细化、量化自由裁量权,实行执法检查预告和检查登记制度,规范对企业的检查行为,严格禁止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随意检查、重复检查和多头检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办事。

(九)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1、保持发展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优惠政策必须执行到位,特别是要认真落实促进转变发展方式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2、围绕招标投标、规划管理、工程项目实施、物资采购和资金安排使用等重要环节,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省级综合评标专家库、企业违法记录信息库、建设市场信用管理等制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十)确保各项保障措施落到实处

加大学习教育力度,加强重点岗位防范和管理,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网上综合政务服务平台,完善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规范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绩效考评,严格监督检查和问责追究。

四、工作步骤

(一)学习动员阶段(1月4日—2月29日)

1、动员部署。召开全省发展改革系统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电视电话会议,学习贯彻省纪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和全省发展提升年活动总结暨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制定《江西省发展改革系统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实施方案》,部署集中整治活动重点工作。

2、学习教育。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认真学习省委、省政府《关于创建最优发展环境的决定》等文件,运用正反典型进行针对性教育,增强服务发展、促进发展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3、成立全省发展改革系统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另文下发)。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全省集中整治工作,研究制定整治措施,协调解决重要问题。办公地点设委监察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立举报邮箱(sfgwkhz@jxdpc.gov.cn)和举报电话(0791-86262889),受理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的投诉和举报。

(二)自查自纠阶段(3月1日—5月31日)

1、查摆问题。对照这次集中整治活动要求,找准、认清各自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问卷调查、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和虚心听取群众、企业和基层特别是工作对象、服务对象对本单位、个人工作作风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党员大会、剖析典型案例等形式,组织干部互相评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入查摆问题,努力把问题找准、议透。

2、自我整改。要针对自我查摆和群众评议中发现的问题,认真进行梳理,深刻剖析根源,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并就整改问题、优化服务作出明确承诺。要将整改措施、服务承诺及落实情况,通过单位网站、当地媒体等向社会公开,向工作对象、服务对象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监督。

(三)督查整改阶段(6月1日—11月30日)

1、全面检查。在自查自纠基础上,集中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人员开展对所属单位进行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省发改委集中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所属的委机关处室、委属单位整治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2、开展暗访。省发改委集中整治领导小组组成若干督查组,对设区市、县(区、市)发改委、物价局进行明察暗访,了解和评价发展改革系统集中整治活动的开展动态和成效。

3、接受投诉、举报。积极拓宽和畅通群众、企业和基层的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参与,加大外部监督力度。各地都要向社会公布干部作风问题投诉、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在门户网站设置投诉、举报专栏,安排专人受理群众投诉。充分利用民声通道、领导热线、领导信箱等平台,广泛收集干部作风问题的线索和信息。

4、督促整改。对监督检查中发现和查实的问题,要进行谈话告诫、公开通报,并责令限期整改到位。在新闻媒体定期公开曝光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做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规范一方。

5、严格问责。对在自查中发现并自觉及时纠正到位的问题,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可依规从轻从宽处理或免予处理。对在被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根据问题严重程度和有关问责规定,严肃追究责任。对在集中整治中弄虚作假、销毁证据、打击报复投诉举报人的,或在集中整治期间仍顶风违纪的,按照有关规定从重处理。

(四)总结提高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

1、全面总结。各级发改委、物价局要对集中整治活动进行全面深入总结,委机关各处室、委属各单位、各协会,各设区市向省发改委集中整治领导小组提交书面总结报告。各县(市、区)向设区市提交书面总结报告。工作人员个人总结报告提交所在单位备查。

2、完善提高。干部作风建设要坚持治标与治本、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集中整治与完善长效机制相结合,在集中整治突出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抓源头、打基础、管长远,着力深

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有效防范和纠正干部作风问题的制度体系。要注重将集中整治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提炼、固化为制度,把集中整治的成果转化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促进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的长效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广泛动员。集中整治工作要按照条块结合、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省委、省政府《决定》以及《实施方案》的要求,精心安排,周密部署,针对干部作风上存在的实际问题,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进行广泛动员,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集中整治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关心、个个参与集中整治活动的良好氛围。

(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级发改委、物价局集中整治领导和办事机构要健全工作机制,要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各牵头、配合、责任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三)认真整改,务求实效。各级发改委、物价局要增强责任意识,深入自查自纠,认真落实集中整治活动的各项要求。强化督查整改,做到发现问题不整改不放过、问题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责任追究不到位不放过。要结合落实《决定》精神和全省集中整治的要求,注重巩固既有成果、查找薄弱环节、完善制度、深化整治效果。

第五篇: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总结会领导讲话

内部情况通报

第36期 (总607期)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 2010年12月2日

在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总结会上的讲话

郑国光

(2010年11月29日)

尊敬的杨根平副秘书长、阎立市长,各位代表,同志们:

上午好!

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总结会今天在美丽、古老而又现代化的苏州市召开。首先,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党组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

1 祝贺!对江苏省委省政府和苏州市委市政府对会议在苏州召开所给予的重视和周到的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请大家转达中国气象局党组对全国天气预报业务科技人员亲切的问候!刚才,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杨根平同志和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阎立同志作了非常好的讲话,我完全赞成!

这是第六次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也是本世纪以来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筹备和召开,将其列入了中国气象局今年的重点会议。根据党组安排,梅燕同志从年初就开始部署筹备这次会议。一会儿,她还将代表局党组做工作报告。下面,我利用这次机会讲两点意见。

一、关于现代天气业务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现代天气业务是气象业务的核心,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是检验气象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重视气象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看气象部门所做的天气预报是否准确、是否有用。1996年江泽民同志视察中国气象局时指出气象预报准确与否,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这充分说明了天气预报在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气象局党组历来高度重视天气业务工作,始终把发展天气业务作为气象业务工作的核心,着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自2004年第五次全国天气预报(预测减灾)工

2 作会议以来,各级气象部门紧紧围绕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全国天气业务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天气预报的业务内涵不断丰富,产品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断提升,预报员队伍的建设不断加强,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和发挥气象服务效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首都国庆60周年庆典、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以及历次重大气象灾害的气象保障服务中,气象部门提供了及时准确和精细化的预报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限的预报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虽然我国天气业务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存在着基础科学支撑薄弱,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不高,数值预报核心技术能力不强,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足,新技术和新资料综合应用不够,预报员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以及天气预报业务流程不尽合理等突出问题。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增多、增强、时空分布更加复杂多变的趋势,大气运

3 动变化和影响规律越来越难以把握,现代天气业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气象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致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贺信中要求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要努力探索和掌握气候规律,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国气象局时也殷切的期望广大气象工作者要继续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时效性,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预报能力。可以说,发展现代天气业务,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良好的机遇。在当前大力推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着力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努力提高气象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形势和压力面前,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天气业务,必须把发展现代天气业务作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抓紧抓好。

二、关于现代天气业务的发展问题

今年年初,中国气象局下发了《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发展现代天气业务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任务、关键技术、业务布局和业务流程以及保障

4 措施。一会儿,梅燕同志将在工作报告中,对发展现代天气业务的任务要求、科学内涵、重点任务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和具体部署。这里,我强调四个问题。

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在提高天气预报科技内涵和准确率上下工夫。要深刻理解《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关于“围绕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核心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预报技术”的要求,深刻认识“天气业务是研究型业务,依靠科技进步是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根本途径”的内涵,加大“天气研究计划”实施力度,加快数值天气预报等现代预报技术的发展,加强多种资料和方法综合应用的研发,发展建立更具有针对性的预报技术方法,努力提高现代天气业务的科技内涵,不断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二要紧紧围绕气象服务需求,在提高天气预报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上下工夫。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天气预报方式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气象服务的需求。我们要深刻理解《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关于“以公共气象服务需求为引领,努力提高天气预报产品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以多种资料融合技术和高分辨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发展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业务,继续深入推进精细化天气预报的试点工作,着力建立专业化的预报业务技术体系,发展完善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预报业务,制作发布精细化、个性化和专业化预报

5 产品,提升大城市气象预报、农业农村气象预报、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精细化水平,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

三要紧紧依托人才保障,在提高预报员队伍整体素质上下工夫。要深刻理解《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关于“以人才体系建设为保障,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预报员队伍”的要求,深刻认识“预报员在现代天气业务中起关键作用”的内涵,坚持把预报员队伍建设作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大预报员培训培养的力度,建立常态化的预报员岗位培训和集中轮训制度,继续做好国家级首席预报员评聘和预报员技术竞赛等工作,努力提高预报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适应现代天气业务发展对预报员能力素质的要求。

四要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在完善现代天气业务体制机制上下工夫。要深刻理解《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关于“依靠改革创新,完善预报业务体制,促进现代天气业务科学发展”的要求,深刻认识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天气业务布局和业务流程,建设科学化、集约化、规范化天气业务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认真分析各级气象台的业务优势、技术特点和服务要求,推进现代天气业务体制改革试点进程,合理布局各级气象台的业务任务和资源配置,发挥国家级业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流域气象中心的技术引领和业务指导作用。要进一步强化省级气象局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组织协

6 调作用,建立科学合理、高效集约的预报业务流程,进一步完善与现代天气业务相衔接的业务规范和业务规章,为发展现代天气业务提供制度保障。

“十二五”是构建气象现代化体系的关键时期,也是确保国务院关于气象事业发展第二阶段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攻坚时期。《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任务,关键是要结合当地和本单位实际,切实做好《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各省(区、市)气象局、各单位要全面深入分析本省(区、市)、本单位天气业务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业务发展实施方案。各试点单位要继续创新,确保试点任务的顺利完成。在试点的基础上,中国气象局将在全部门开展天气业务技术发展与业务布局流程的改革调整,加快建立现代天气业务。

同志们,推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以本次会议为新的起点,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勇于实践,努力工作,不断提高天气业务能力,为早日实现气象现代化,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7 依靠科技进步 坚持改革创新 扎实推进现代天气业务发展

——在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

与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会上的报告

矫梅燕

(2010年11月29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会。这是继2004年全国预测减灾工作会议后,时隔6年的又一次关于天气业务发展的重要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领会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围绕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的核心,进一步深入扎实地贯彻落实《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认真总结“十一五”我国天气业务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分析现代天气业务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需求,总结交流2010年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的进展和经验,部署“十二五”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重点任务,推进现代天气业务的科学发展。

受中国气象局党组委托,我作会议工作报告。

一、我国“十一五”天气业务工作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回顾我国天气业务的发展,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需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带动发展,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发展,坚持以强化管理促进发展,天气业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天气预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天气业务能力明显加强 1.天气预报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气象服务需求推动天气预报精细化发展。受服务需求的牵引,气象要素预报的时空分辨率更高、预报要素的种类更多,预报的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延长预报时效和加强预报定量化为目标,重大天气过程和灾害性天气的中短期定量预报水平明显加强,延伸期预报逐步发展。面向防灾减灾以及农业、水利等各行业需求的专项预报针对性更强,预报产品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天气预报精细化发展的科研开发和业务能力不断加强,气象资料综合应用水平明显提高。雷暴、强对流和暴雨落区短期预报的动力诊断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分类别的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已开展试验。数值预报产品的动力统计释用技术进一步完善,基于格点和站点两种方式的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开始在中央气象台和部分省气象台进行业务试验,精细化乡镇气象要素预报也已在部分省气象台逐步开展。基于雷达、卫星和自动站资料的定量降水估测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9 集合预报技术在中期天气预报、台风路径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报中的应用逐步深入,台风路径概率预报和登陆台风精细化风雨预报业务稳步发展。

2.短时临近预警能力明显加强

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警预报是精细化天气预报的重点内容,也是近年来天气业务发展的重点领域。目前,我国各级气象台站已不同程度建立了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和技术体系,临近预报业务取得了明显的发展。实时天气监测、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预警预报业务的开展,使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高。依托北京奥运成果和广州、武汉区域气象中心的科研基础,首次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平台(SWAN1.0)。中央气象台和大部分省气象台初步建立了中尺度分析业务,雷达、探空、稠密地面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得到加强。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联防、指导业务流程不断完善,业务组织与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和强化。

3.预报技术平台和业务流程日趋完善

近几年来,在中国气象局的统一组织下,由国家气象中心牵头、区域气象中心及各省气象台积极参与,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天气预报基础业务平台。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3.0)成为全国各级台站天气预报的主要基本业务平台,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1.0)在全国省级气象台

10 站得到广泛应用,数值预报解释应用业务系统(MEOFIS)开始在部分省级气象台应用,初步建立了全国共享的预报产品数据库(NWFD)。

加强了以集约化为目标的天气预报业务流程改革和建设。实现了城镇气象要素预报以省级预报为主、中央气象台提供指导的业务分工布局。以全国共享的预报产品数据库为基础,完成了全国城镇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业务流程的调整改革,增加发布频次,统一发布时效,实现了城镇预报对外发布的一致性。积极推进国家级专业化业务中心建设,中央气象台台风海洋预报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等专业化中心的建设和灾害性天气预报、定量降水预报等业务流程的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

4.天气预报准确率有了明显提高

2005-2009年全国分县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平均为84.4%,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平均为22.2%。暴雨预报准确率近10年提高了5%。2009年全国分县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为86.3%,相对于2004年提高了4.4%。2005-2009年台风24和48小时路径平均预报误差分别为119公里和203公里,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已达到发达国家的同等水平。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也取得了良好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果。在近年来的防汛抗台、抗击持续低温雨雪冰冻、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防灾减灾服务以及北

11 京奥运、国庆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中,准确、及时、精细的天气预报不仅取得良好的社会服务效益,也为气象部门赢得普遍的赞誉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二)数值预报研发和业务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持续努力,我国数值预报业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2007年,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由T213L31升级到T639L60,使我国的业务数值预报系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业务数值预报产品得到了各级气象台站预报员的广泛应用。GRAPES全球中期数值预报模式系统于2009年投入准业务运行,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进入到业务试用的关键阶段。针对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气象保障服务需求所发展建立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系统,标志着我国高分辨数值预报业务的新进展,有力地支持了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的新需求。以全球模式和区域高分辨模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台风数值预报系统、快速资料同化预报系统、集合预报系统及各类专业数值预报系统,带动了我国数值预报模式业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气象资料在数值预报中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精细化的天气预报业务及专业气象预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010年组建成立了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实现了新一代数值预报研发和应用人员的有效结合、模式研发和应用工作的协调推进,为我国

12 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预报员队伍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现代天气业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预报员队伍。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气象人才工作,始终坚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预报员队伍作为气象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预报员队伍建设,预报员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加强首席预报员队伍建设,从2007年开始,连续四年开展了“全国百名首席预报员”的评选,形成了由46位预报员组成的国家级首席预报员队伍,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专家型预报员团队的建设。各省气象台也设立了首席预报岗位,开展了国家级与省级首席和骨干预报员的岗位交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由国家级首席和省级首席为主的骨干预报员队伍。加强了预报员业务技术和岗位技能培训。组织开展了对全国预报员的集中轮训工作,促进了预报员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2007和2009年开展了两次全行业的预报技能竞赛,带动了全国范围的预报技术岗位练兵和预报员业务能力的锻炼提升。不断优化预报员成长的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通过修改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条件,使预报员的正研职称评审更加注重业务实践能力。目前全国具有正研高工职称的预报员已达56人,占正研总数的比例明显提高。建立了常态化的预报技术总结和技术交流制度,预报员对重大天气过程的科学分析和认识能力明显提高,科学

13 素养得到加强。通过全国性的预报业务手册编写工作,使预报技术和预报经验得到系统化的总结和提炼,为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奠定了科学基础。

(四)预报业务管理取得良好成效

加强天气业务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近年来,按照《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意见》的总体要求,先后制定下发了《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和《中国气象局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发展规划》、《气象卫星应用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明确了天气业务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业务发展的统一组织,推进天气业务的集约化发展。天气预报业务基础平台(MICAPS3.0)、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1.0)等系统的开发以及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应用,初步形成了基础预报业务系统统一建设、各地特色化二次开发的集约化预报系统技术研发模式。实施了全国城镇气象要素预报业务流程的调整改革,实现各级台站预报产品制作与发布一致性和业务流程的集约化。加强业务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推动天气业务的持续、有效、规范发展。近年来,制定下发了《海洋气象预报业务规定》,修订了《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和《台风业务和服务规定》,制定了《全国电视天气会商业务规定》,编制了《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指导意见》,规范了国家级和省级气象灾害预警及预警信号发布办法。加强预报质量的考核评估管理,改革预报质量考核

14 办法。开展了省级气象台相对中央气象台指导预报订正技巧的检验和考核评估,不仅有效促进了预报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也推动了上级台站对下级台站指导预报业务流程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是预报质量评定管理的一次创新。今年以来,在推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的工作中,通过抓试点、以点带面带动天气业务发展取得良好成效,也形成了推动天气业务发展的有效管理模式。

(五)天气业务发展取得的基本经验

天气业务的发展实践也形成了值得总结的发展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服务引领,着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天气业务始终面向国家防灾减灾的需求、面向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是天气业务精细化发展和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的根本动力。

二是始终坚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天气预报的科技支撑能力。天气业务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表明,数值预报水平的提高,卫星、雷达等现代化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天气业务能够不断适应气象服务需求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是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本,建立高素质的预报员队伍。人类现阶段对大气科学理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预报员仍将在天气预报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高素质的预报员队伍,是把握大气科学理论、驾驭现代预报技术、提高灾害性天气和高影响天气预报水平的关键因素。

15 四是始终坚持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不断提高现代天气业务的效率和水平。近年来天气业务管理的实践表明,通过加强业务发展的规划设计和统一组织,强化质量管理、业务考核和业务规范化建设,是提高业务发展质量和预报业务水平的有效措施。

在充分肯定天气业务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现阶段天气业务的发展与国家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以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仍有待提高。适应防灾减灾需求的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特别是突发性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亟待提高;面向公众气象服务需求的天气预报精细化和预报产品针对性迫切需要改进。数值天气预报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现阶段我国全球数值预报模式的水平还只相当于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21世纪初的水平。在模式框架技术、资料同化和模式物理过程的研发应用能力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新一代全球数值预报模式(GRAPES)还不具备业务应用能力,高分辨数值预报模式面临迫切的发展需求。预报技术体系难以适应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要求。尚未形成适应天气预报精细化发展的现代天气业务技术体系。卫星、雷达以及近年来增加的新型探测资料的应用水平不高,集合预报、动力诊断等现代预报技术的

16 应用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天气图分析等基础业务薄弱的问题没有明显改变。天气预报业务面临着向灾害影响和风险评估延伸的挑战。集约化的天气业务布局有待完善。我国五级台站业务布局中各级业务分工不够清晰,预报业务、系统开发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简单重复的问题依然存在,预报岗位设置和指导业务流程不适应预报业务发展形势,基层台站业务技术薄弱而预报服务任务加重的矛盾越发突出。预报员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预报员队伍总量不足与预报业务量不断增长的矛盾十分突出,影响和制约了预报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现代天气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新时期气象预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致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贺信中指出,要努力探索和掌握气候规律,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进一步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能力”要求对气象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具有较强的经济社会特征。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国气象局时要求,要继续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预警的时效性,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回良玉副总

17 理多次强调要提高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对新时期气象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天气预报工作提出的明确、具体要求,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是天气预报工作发展的根本方向。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天气预报工作提出了更多样化的需求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气象的敏感性以及对气象灾害的脆弱性不断增加,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对气象灾害预报服务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防灾减灾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的准确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特别是中小河流和水库防汛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范对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灾害影响评估的针对性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气象为农服务使天气预报向农村乡镇、农业生产一线延伸,对天气预报的精细化、专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气象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在不断增长,要求天气预报更有针对性和通俗性,社会公众对天气预报更加严格的监督评价,使传统的天气预报面临着创新变革的迫切要求。此外,能源、交通等专业领域对气象服务越来越多样化需求,也使天气预报面临着更加多样化发展的新形势。

(三)频发的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对天气预报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增多、增强、时空分布更加复杂多变的趋势,大气运动、变化和影响的规律越来越难以把握。今年以来,西南地区特大干旱、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和超强台风“凡亚比”、“鲇鱼”等灾害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力,充分反映出极端气象灾害复杂多变、难预难防的新特点。极端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难度大,凭传统的经验和现有的技术手段难以做到有效的预报。这既对现代天气业务提出了重大挑战,也对气象现代化水平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天气预报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数值预报是天气预报的核心技术,正处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综合遥感探测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模式的高分辨率化和天气气候模式一体化成为现阶段数值模式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将为天气预报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及快速同化分析预报技术将成为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和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的技术基础;天气气候模式的同步发展将有力地促进延伸期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能力的提高;集合预报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将推动灾害性天气和高影响天气预报由确定性预报逐步

19 向表征预报不确定性的概率预报方向发展。多种专业模式(模块)的进一步发展,是天气业务向满足行业用户需求方向拓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预报技术和方法的进步以及预报业务系统的完善,也将对现代天气业务布局和业务流程建设提供保障和支持,推动天气业务体制将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科学谋划新时期现代天气业务的发展

(一)充分认识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中天气业务发展面临的任务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气象现代化水平和业务服务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关键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没有明显缩小。我国气象业务发展还较多地体现在靠投入、靠硬件建设,核心技术发展、队伍素质能力建设、业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已成为制约气象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就是要更加注重天气业务领域气象科技水平的提升和核心技术的发展,要将过去注重硬件建设和发展规模的方式转变到注重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因此,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依靠科技和人才,切实提高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的能力。

(二)充分认识新时期发展现代天气业务的科学内涵与客观要求

我国天气业务已经走过六十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建国初期天气预报工作起步的天气学经验预报阶段,到改革开放时期伴随雷达、卫星、数值预报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预报技术现代化发展阶段,以及进入到新世纪以来受气象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推动的天气预报精细化发展阶段。建立在现代预报技术基础上的天气预报精细化发展,使天气业务具有了现代化的特征。天气业务现代化发展的实践表明,天气业务始终围绕着不同时期气象服务的需求,紧紧依托气象现代化和气象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由此,我们可以概括总结出新时期现代天气业务的科学内涵,即现代天气业务以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发展为基本特征,以提高精细化预报基础上的预报准确率为根本要求,以数值预报等现代预报技术的发展及多种资料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为科技支撑,以能够驾驭现代科学技术的预报员为关键要素。

发展现代天气业务,需要科学地认识其客观要求。现代天气业务以数值预报为核心技术支撑。从预报技术的发展看,数值预报已成为构建现代天气业务技术体系的基础,成为预报员构建现代天气业务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的重要内容。数值预报是决定现代天气业务能力的核心因素。

发展现代天气业务要走专业化的预报技术路线,这是天

21 气预报精细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专业化的预报技术路线包括专业化的预报技术和业务体系。专业化的预报技术是在对大气运动规律更深入地把握和对预报业务细分基础上,更具有针对性的预报技术方法,通过预报技术的专业化发展促进预报业务的精细化发展。专业化的预报业务体系,是与预报技术体系相适应,按照预报技术特点布局业务分工,设置业务岗位,体现业务流程的集约化。

现代天气业务更加重视预报员作用的有效发挥。提高精细化预报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准确率,要求预报员具有更为扎实的大气科学基础和更强的驾驭现代预报技术的能力。发展专业化的预报业务和技术体系,需要预报员对某一领域预报技术的“精”和“专”。因此,发展专家型预报员队伍,是现代天气业务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全面把握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重点任务 发展现代天气业务的客观要求,决定了现代天气业务发展要以提高预报精细化和准确率为核心目标,以发展预报核心技术、加强专业化的业务技术体系和专家型预报员队伍建设为重点任务。

1.发展数值预报核心技术,提升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持续快速发展新一代GRAPES数值预报模式,实现数值预报的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现代天气业务的首要战略任务。

22 要立足GRAPES模式的战略发展,在模式框架、物理过程、资料同化等重点技术领域,加强科技攻关,培育核心技术优势。既要注重学习引进先进的模式技术,更要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形成模式的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立足GRAPES模式的战略发展,既要求在短期内实现业务化,体现业务应用效益,更要立足于追踪国际一流模式水平的长远发展目标。要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组织模式的研发,加强总体规划和设计,围绕目标定任务,基于效果做评估,坚持开放合作发展模式,营造有利于GRAPES模式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要面向业务需求,不断完善数值预报模式业务体系。进一步推进T639模式的业务应用,持续改进完善以T639和T213模式为基础的全球台风数值预报、集合数值预报业务系统,针对模式的应用需求,进一步提高模式产品的后处理和分发服务能力。为适应精细化天气预报和专业气象服务的需求,要加快发展高分辨率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依托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气象保障服务的科研成果,选择先进的或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尽快在区域气象中心建立起高分辨率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业务系统,为区域内各省级气象台提供应用服务。

加强数值预报的应用能力建设。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业务数值预报模式产品检验评估,提高预报员对模式

23 产品的误差订正和模式性能的综合诊断能力。要加强数值预报的动力统计解释应用技术研发,提高国家级和省级台站数值预报的释用水平。发展模式检验新技术,建立确定性模式和集合预报检验业务系统,构建业务模式全国统一检验平台,加强业务模式评估对比工作。加强数值预报模式业务运行管理,规范国家级、区域级、省级数值预报系统业务化标准,建立数值预报模式的业务准入机制。

2.完善专业化预报技术体系,为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发展天气预报关键技术。以数值预报为基础,发展针对不同类别预报业务的技术方法和分析应用手段。研发基于多种资料的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特征识别技术,建立实时天气监测分析业务。开展天气尺度和中尺度天气分析及热力动力诊断技术研发,强化天气分析基础业务。发展多种资料实时综合分析和外推预报技术,以及基于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的动力诊断技术,提高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能力。发展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技术,提高精细化定量降水预报能力。加强数值预报产品的动力统计释用技术研发,发展基于格点和站点的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业务。加大集合预报技术的应用研发力度,发展建立基于集合预报的灾害性天气和重大天气过程的中期、延伸期概率预报业务。

推进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加强统一组织,以集中研

24 发基础平台和本地化应用相结合,推进基本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集约化建设。继续发展完善天气预报业务基础平台MICAPS系统、短时临近预报业务SWAN系统、气象要素客观预报MEOFIS系统和全国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产品数据库NWFD系统,不断完善业务功能,提高业务系统统一研发的标准化水平,推动针对各级台站业务需求的本地化开发应用。

强化气象资料的综合应用能力。认真推动《气象卫星应用发展专项规划》的落实实施。突出重点,加强卫星资料在数值预报和实时天气监测分析中的应用。有计划地开展卫星、雷达和地面自动站资料的质量评估和数据集建设,为数值预报资料同化和天气业务应用提供支持。

3.完善专业化预报业务体系,促进天气业务的集约化发展

探索专业化的岗位设置。以预报技术体系的专业化发展为基础,通过业务组织结构的专业化设置,带动业务分工的细化。要完善国家级专业化业务中心建设,加强区域气象中心、流域气象中心和海洋气象中心的建设,推进实施省级专业化业务岗位设置。

合理布局预报业务分工。认真分析各级台站的业务优势和技术特点,合理布局国家、区域、省、市、县五级台站的业务任务和资源配置,突出国家级的技术引领和业务指导,加强区域级的技术指导和辐射,强化省级的业务组织和业务

25 指导。通过合理的业务分工,建立集约化的业务流程,减少多级台站预报业务的简单重复。通过上级台站对下的预报指导和下级台站的本地化预报分析订正,发挥各级台站的业务技术优势,形成多级台站优势互补的业务流程。要继续开展与指导预报流程相适应的下级台站相对上级台站的预报质量检验评估,促进各级台站业务优势的充分发挥。要将预报技术总结交流的制度化作为业务流程建设的一项内容,不断丰富业务流程的科技内涵。

4.建设专家型预报员团队,不断提升预报员在天气预报中的核心作用。

分领域组建专家型预报员团队。以全国百名首席预报员为骨干,组建暴雨、台风、强对流预报等领域的国家级专家型预报员团队,培养分领域的天气预报专家。省级气象台要组建以全国百名首席预报员为核心的预报员团队,培养有专长的预报专家。要充分发挥专家型预报员团队在各类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中的技术把关、业务指导作用和预报技术总结、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加强对专家型预报员团队的组织管理。要建立完善预报团队的运行管理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和必要的经费投入,支持专家型预报员团队的业务、科技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

26

四、扎实落实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任务

(一)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持续推进指导意见的实施 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今年启动了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工作。力求通过抓试点建设,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推动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为目标的现代天气业务发展。通过近一年的业务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6个“专项指导意见”提交此次会议讨论。

1.稳步推进各项指导意见的落实

各单位要根据6个“专项指导意见”,结合本省实际,稳步有效地开展中尺度分析、强对流天气实时监测及短时临近预警、强对流天气落区短期预报、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和海洋气象预报业务的实施,要稳妥有序地推动省市县三级天气预报业务集约化布局工作的试验和实施。充分借鉴试点经验,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

2.进一步强化国家级和省级的业务指导能力建设 国家级和省级气象台是建设专业化预报技术和业务体系、实现天气业务集约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要丰富国家级指导预报业务的内涵,在全国天气预报业务的组织、预报质量的提高和预报产品的改进完善、新预报技术的应用以及预报技术总结交流等方面发挥更加全面的指导和带动示范作用。

27 要强化省级台站对下的业务指导意识,各省气象台要在全省预报业务的组织、精细化预报业务的实施、以及市县预报业务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增强责任意识,发挥指导和带动示范作用。省级指导预报业务要不断提高定量化、精细化和可视化水平,支持市县级台站预警服务能力的提升。

3.继续开展现代天气业务建设试点工作

现代天气业务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试点工作也将持续地开展。结合气象服务需求的发展,2011年的试点工作将在延续今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精细化天气预报的试点。一是全国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试点,重点突出大城市灾害性和高影响天气的精细化预报和适应公众服务需求的预报产品表现形式的改进。二是开展农业农村精细化天气预报试点,支持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对精细化天气预报的需求;三是开展防灾减灾需要的精细化预报试点,探索和改进针对防汛抗灾需要的台风、暴雨等预报在内容和产品表现形式上的改进。重点结合国务院关于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防灾减灾工作开展精细化预报业务的试点工作。

(二)切实发挥人才科技和科学管理的保障作用 1.强化气象科技创新的保障作用

依靠科技进步是天气业务发展的根本途径,这已经被天气业务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新时期现代天气业务的发展,更

28 需要气象科技创新发挥有力的保障作用。扎实落实好《天气研究计划》,完善气象科研计划安排和组织方式,不断适应现代天气业务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要围绕不同阶段预报业务发展的重点任务组织科研立项,对数值预报、预报系统研发等关键领域,要形成持续科研支持的机制。要高度重视和有力地加强对科研成果业务应用的考核评估,提高科研面向预报业务需求的研发效率。各级台站要将天气业务作为一项“研究型”业务,加强对预报业务的科技和人才投入。

2.强化人才支撑的保障作用

要继续将现代天气业务的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重点任务,通过《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双百计划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的实施,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专家型预报员骨干队伍。要培养学习型的预报员队伍,建立常态化的岗位培训和集中轮训机制,不断促进预报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各级台站要高度重视预报员的岗位实践锻炼,注重在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实践和预报技术总结交流中发现和培养骨干预报员。同时,也要将预报系统开发和技术研发人员作为预报业务队伍的一部分,加强队伍建设。

3.强化科学管理的保障作用

要在总结近年来预报业务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天气业务的科学管理。要强化按照业务发展规划组织

29 实施天气业务的发展建设,实现天气业务持续有效发展。要强化整体设计、集中组织、突出重点的业务建设实施原则,推进天气业务的集约化发展。要进一步强化业务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天气业务的运行质量和效益。要加强调查研究和检查评估,推进各级台站天气业务的协调有序发展。

同志们,气象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多样化发展,决定了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发展现代天气业务,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依靠科技进步,坚持改革创新,以务实的作风、勇于探索的精神,大力推动现代天气业务的改革与发展,努力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开创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本期发:中国气象局领导班子成员,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 本期编辑

林琳

3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服装设计助理手册下一篇:肺炎患者知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