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本科论文范文

2022-05-12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大学生本科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焦虑、自卑、浮躁、依赖、盲目等不良就业心态,阻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需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就业指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促使其成功就业。

第一篇:大学生本科论文范文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摘 要] 随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备受关注。本文以潍坊学院、滨州学院、德州学院为例,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六方面的就业数据,论述了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结构杂、规模大、就业率略有增高,就业层次主要面向本省中微企业、薪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专业的相关度不高,满意度不低等三个特点,提出了加强校企互动的培养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通过教育加快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快、社会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社会、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国家新建本科院校600多所,占到全国高校的一半以上,这些院校的教育质量如何?培养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如何?本文以山东省3所新建本科院校2015年就业质量报告[1][2][3]为依据,分析说明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一 有关概念、研究对象的界定和数据来源

1 有关概念

(1)总体就业率

总体就业率=学校跟踪正式就业率+灵活就业率;

(2)跟踪正式就业率

学校跟踪正式就业率=升学率+正式签约率+非派遣省外签约率+劳动合同率+出国率+自主创业率;升学率=升学人数/毕业生数*100%;正式签约率=(国家基层项目就业人数+部队就业人数+入伍人数+党政机关就业人数+事业单位就业人数+高等教育单位就业人数+科研设计单位就业人数+国有企业就业人数+非国有企业就业人数+艰苦行业企业就业人数+民办非企业就业人数+其他企业就业人数+三资企业就业人数)/毕业生数*100%;非派遣省外签约率=非派遣省外签约人数/毕业生数*100%;劳动合同率=劳动合同就业人数/毕业生数*100%;出国率=出国人数/毕业生数*100%;自主创业率=自主创业人数/毕业生数*100%。

(3)灵活就业率

灵活就业率=灵活就业人数/毕业生数*100%。

(4)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

2 研究对象的界定

山东省自1999年以来有28所高校升为本科院校,其中公办普通本科院校16所,具有行业背景的学校有4所。本文选取已升本有10年时间的潍坊学院、滨州学院、德州学院等3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为样本,考察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情况。

3 数据来源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15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本文采用潍坊学院、滨州学院、德州学院的就业质量报告为数据来源。

二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1 总体就业率

潍坊学院、滨州学院、德州学院2015届毕业生中有本科、专科两个层次,本科毕业生规模分别为:79.57%、60.17%、80.21%。从总体就业率来看,三所学校的总体就业率都在93%以上,本科就业率和总体就业率基本持平。

2 就业去向

从就业的去向来看,绝大多数考生在山东省就业,工业发达的潍坊市就业率较高,德州市民营企业发展较快,中小型企业较多,当地就业学生接近就业学生总数的一半;三所学校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流向企业,在实际就业的学生中能占到90%以上,其中大部分在非国有企业,包括微型企业、私有企业等;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201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中提到,2014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为11.7%[4],三所学校的考研高于国家考研的平均比例,滨州学院的考研比例尤为突出。

3 个别工科专业的就业率

为更好地了解新建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就业情况,我们选取了三所学校都有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三个工科专业为例,说明工科专业就业情况。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专业的就业率明显高于整个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均在95%左右。

4 本科毕业生薪酬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高于3000元的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高于2000元的占到总人数的90%以上。

5 专业相关度分析

数据显示,三所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完全对口率差距较大,滨州学院接近40%,潍坊学院不到20%;累计对口率潍坊学院、滨州学院均在80%以上,德州学院较低,为63.75%。

6 毕业生满意度分析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80%左右的学生对工作满意或比较满意,20%左右的学生对工作满意度一般,少数学生对工作不满意。

7 山东省2015年就业市场分析

“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2.1万家单位发布针对毕业生的用人计划,需求总人数38万多人,其中与本校专业相关的需求共计6.46万人,涉及省内外单位6500余家。

从招聘单位地域来看,主要分布于青岛、济南、潍坊,需求量占需求总人数60%以上;从用人单位行业来看,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批发与零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需求量较大;从招聘单位性质来看,非国有企业占84.22%,国有企业占13.28%,事业单位占1.47%,党政机关占0.63%,其他占0.40%。

三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1 毕业生结构杂、规模大、就业率略有增高

(1)毕业生层次多、结构杂。潍坊学院、滨州学院、德州学院三所新建本科院校都以本科生为主体,潍坊学院、德州学院是2000年升本学校,本科生能占到毕业生的80%左右;滨州学院2004年升本,本科生能占到毕业生的60%左右。三所学校的本科生中,主体是夏季高考考生,另有少量专升本考生。专科生主体是夏季高考考生,另有五年一贯制考生或三二连读考生。山东省自2013年开始,安排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接收春季高考(生源主体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通高中学生也可报考,考试科目涉及两门专业课)考生,规模每校在300人左右,随着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搭建,这部分学生的规模还要增大。

(2)毕业生规模大。潍坊学院、滨州学院、德州学院三所新建本科院校2015年毕业生规模都在5000人以上,学校规模都在20000万人以上,生源主体来自山东各地,少量来自全国各地。三所学校本科工学类毕业生分别占到34.44%、18.56%、31.06%。由三所学校的规模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承担着较重的人才培养任务。

(3)就业率略有增高。潍坊学院、滨州学院、德州学院三所新建本科院校2015年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平均为94.18%,高于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92.6%)[2],提高的原因是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有所改变,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创业的理念被学生接受。同时,工科类专业的就业率明显高于全校总体就业率。

2 就业层次主要面向本省中微企业,薪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就业地区流向主要是本省。三所学校2015届毕业生就业地域以山东省内为主,省内就业毕业生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平均值为91.61%,其中分别在学校所在地就业的比率并不均衡,因潍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企业较多,所以潍坊学院毕业生在潍坊就业的比例较高,而滨州、德州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所以滨州学院、德州学院分别在滨州、德州就业的比例较低。

(2)就业单位性质主要是非国有企业。数据显示,企业是接收三所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大户,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平均值为93.62%,其中在非国有企业就业的平均值为82.47%。考录到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比例较低。就业质量报告中未显示就业单位规模,参考麦可思调查结果,2014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最高的用人单位是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比例能占到47%,可以反映出非国有企业中一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也就是说,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有很高的比例就业在中小型企业。

(3)毕业生薪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所高校平均具有34.85%的毕业生薪酬高于3000元,多数学生的月收入低于3000元,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2014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3487元,由此可见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薪酬较低,要低于全国大学生的平均水平。

3 就业专业的相关度不高,满意度不低

三所高校毕业生专业完全对口率平均仅为27.64%,基本对口率平均为49.39%,说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还不能一一对应,但学生知识结构和岗位需求可以匹配,相差不大。从满意度数据来看,学生大多数对工作还是满意的。从专业的相关度不高和学生的满意度不低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能够很快的适应岗位需求,愉快地工作。

四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启示

1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互动的培养机制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数要到企业工作,从大学生的专业相关度分析,完全对口率偏低,说明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需要的人才还不能完全匹配。这里面既有市场变化较快、高校没有跟上市场的变化的原因,又有企业和高校的联系还不畅通、密切,企业用人时到高校联系,没有人才培养的前瞻性或不重视人才的前期培养,没有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体制,责任分担不清。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特点,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校企双方应密切联系、积极沟通,建立校企合作发展平台,将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落实到校企双方,双方共同培养人才,逐步形成双方互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2 转变思想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从毕业生就业相关度和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建议中可以看出,学生需要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希望学到能够应用到实际中的知识和能力。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新建本科院校也要紧跟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紧紧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结构,通过改造传统专业、设立复合型新专业,尤其是面对将来经济结构由服务业主导的趋势,集中力量办好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5]。

在专业优化的同时,新建本科院校更要加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的开设和内容要注重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重视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力推行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加湿、数字仿真实验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实验实训室基地建设,根据实际生产的真实技术和环境,构建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场地。

3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从毕业生的相关度不高和满意度不低的特点来看,说明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岗位需求,并能够顺利开展工作,这与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分不开的。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点就是立德树人。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应注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过开设课程、社会实践、开展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行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技能,进而养成锻炼习惯,从中磨练意志品质,养成坚韧、勇敢、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意志品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潍坊学院.就业质量年度分析报告(2015届)[EB/OL].

http://www.sdgxjy.com/zlbg/pdf/11067.pdf.

[2]滨州学院.201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分析报告

[EB/OL].http://www.sdgxjy.com/zlbg/pdf/10449.pdf.

[3]德州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5届)

[EB/OL].http://www.sdgxjy.com/zlbg/pdf/10448.pdf.

[4]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

社会文献出版社,2015.

[5]教育部.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

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

/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作者:李洪亮 霍洪田

第二篇: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态探析

摘 要: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焦虑、自卑、浮躁、依赖、盲目等不良就业心态,阻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需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就业指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促使其成功就业。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大学生 就业心态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加大,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其中大学生自身就业心态的好坏是影响其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而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短、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不高、社会影响不大等先天不足,与其他院校相比,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表现出更多不良的就业心态。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并提出相应的调适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态表现

大学生就业心态是指大学生在求职期间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当前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态十分复杂,不良就业心态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心态。

(一)焦虑心态。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是大学毕业生面临初次就业时常常出现的不良心态。由于害怕找工作的辛苦;害怕自己被用人单位拒绝;担心自己无法找到工作;担心找不到好工作;担心自己选错单位,影响终身;担心自己无法适应职场生活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让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心理上感到紧张不安、害怕,甚至痛苦,表现出莫名的情绪躁动、不知所措等。有些大学生可以及时调整心态,缓解就业前的焦虑,但有些会因察觉到自己的状态不利于就业,反而越发紧张担心,进而强化这种焦虑情绪,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严重者可能会导致焦虑症。在焦虑心态的影响下,大学生很难静心学习,提高自己,无法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造成就业难的状况。

(二)自卑心态。

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及家长的“名校情结”也愈演愈烈。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名气小、实力弱,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新建本科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贫困生较多,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因而,与老牌院校、重点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普遍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就业主动性。面对就业问题,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更容易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诱发一系列示弱的想法,例如“许多重点院校的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自己学校牌子太差,就业更没有希望了”。这样,很多大学生在求职前的心理准备方面已逊人一筹。自卑心态影响下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就会缺乏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加之在求职过程中的多次受挫,有些毕业生的自信心会受到沉重打击,使原本脆弱的心理雪上加霜,导致产生比较偏激的思想和行为。

(三)浮躁心态。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对于就业环境和就业地域的选择日趋合理、实际,但仍有不少大学生就业心态浮躁,无法顺利就业。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位于不发达的城市,来自小镇、农村的学生较多,他们渴望通过读书出人头地,渴望脱农入城、快速致富,求职时想去大城市、大企业,想要高薪、稳定的工作,而不肯吃苦,不愿去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去基层、私营和民营单位工作。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浮躁心理,整日无所适从、好高骛远、拈轻怕重,例如学机械的不愿进车间、学化学的不愿进实验室,导致很多大学生求职时犹豫寡断,错失就业机会。即使有些大学生勉强来到基层,但急于求成,无法沉下心工作,在浮躁心态的驱使下,频频违约跳槽,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毕业时仍因没找到满意的工作而无法真正就业。

(四)依赖心态。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缺乏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加之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较差,习惯于依赖他人,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求职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等、靠、要”的思想,依赖性较强,总是在坐等机会上门,等企业上门招人、靠家长关系就业、要学校提供就业岗位,没有积极主动的求职心态。有些学生甚至都懒于上网关注、收集招聘信息;有些学生虽然整日奔波于各种招聘会,但是不敢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在这种依赖心态的支配下,大学生很难迈出自主择业的步伐。

(五)盲目心态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的阶段,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盲目心理较为严重。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的不足与学生自身素质的局限,这些学生的盲目心态更为严重,在择业时难以做出理性选择,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很多大学生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不知所措,产生选择的困惑,为了获得自我安全感,往往会从众趋同,选择周围人认为好的职业,而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与专长等,例如,现在很多学生不加判断,盲目扎堆参加公务员考试。有些学生由于从未认真做过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对就业的正确认识和理性思考,自我定位不清,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应聘和投递简历时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些学生缺乏主见,面对多个岗位选择时,常常陷入无法抉择的纠结之中,在长期的犹豫不决中错失就业良机。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态调适的路径思考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新建本科院校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积极调适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消除不良心态,培育良好的就业心态。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理性务实心态。

加强和改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就业心态的重要途径。开展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引导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自我特征,确立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的崇高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和求职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迎接、面对和战胜就业中的各种问题;有助于启迪大学生的道德觉悟,加强道德修养,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形成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今后的职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深化就业指导教育,培养积极从容心态。

新建本科院校应进一步深化就业指导教育,开展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全员的就业指导课教学,促使其以积极从容的心态面对就业,克服求职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要结合专业设置和就业市场的需要,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就业实训、模拟招聘、邀请优秀的校友或者企业家、邀请往届贫困毕业生开展就业经验交流活动等多样教学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如此,才能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消除焦虑、盲目、浮躁心理,从容迎接就业,积极主动地朝着规划好的职业目标前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尤以引导大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为重。新建本科院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进行指导时,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给予大学生科学具体的指导,避免不切实际或流于形式的空谈。

(三)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培养健康乐观心态。

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及时调整大学生的情绪状态,消除不良就业心态,培养大学生健康乐观的就业心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为顺利求职就业提供心理保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提升自身素质,以较强的就业能力自信乐观地迎接就业;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勇敢面对现实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挫折;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客观认知自身的不健康心态,及时寻求帮助,重塑健康的就业心态。此外,大学毕业生是心理问题多发群体。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应高度关注大学毕业生群体,开展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排查活动,及时发现问题,跟踪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并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引导他们排解就业压力,走出不良就业心理误区,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和心理抗挫能力。

(四)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培养自信进取心态。

大学生个人自身的因素是其顺利就业的内因,是毕业生最后求职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需要自我关注、自我完善,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展现自己良好的就业能力,这是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自信进取心态,顺利就业的根本。面对就业,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即努力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强化专业优势,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利用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专业实习实训等机会锻炼和提高自己,提升自身就业的硬实力,增强就业信心;加强自身思想修养,加强人格品质的锻炼,学会采用自我安慰法、自我转化法等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缓和心理冲突,自觉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提高自我效能感,提升自身就业软实力,大学生才能形成和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态,顺利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汪芳芳.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赵琳.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思路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吴婉如,戴艳.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现状及调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

本文为:“90后”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分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河池学院课题,项目编号:2012EB010。

作者:梁建美

第三篇:本科教学改革案例:河海大学2012版本科培养方案修订

摘 要:经济全球一体化、知识创新加速化、社会需求多样化和学生需求个性化对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河海大学以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大力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本文介绍河海大学2012版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修订思路、方案框架,阐释培养方案的诸多特色,展示了学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样化培养方式的创新举措。

关键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本科培养方案是培养本科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高水平的培养方案应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体现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培养方案修订是总结反思原方案的经验和不足、系统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和手段。

河海大学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部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确立全面发展理念、多样化人才理念和研究性教学理念,以生为本,面向需求,科学构建2012版具有河海特色的“刚柔相济”的本科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深入学习,开展全面调研

学校自2011年6月起历时1年,经过学习研讨、调研分析、修订论证、审议答辩、修改完善、定稿印制6个阶段,至2012年7月完成了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从2012级本科生开始实施。

为更好地推进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学校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主要分为教务处牵头的整体调研和学院牵头的专业调研,两类调研同步进行。

一方面,教务处从方案整体设计出发,先后至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985工程”高校及与我校相似的行业性高校实地调研,同时展开国外知名大学先进教学经验的网络调研,基本情况见表1;并且召开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座谈会,了解学生需求和教师建议等。

另一方面,各学院积极开展专业调研活动,明确要求各专业调查分析国内外排名前十的相同专业,分析其人才培养现状,并对照自身进行本专业的优劣势分析;同时开展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了解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通过前期充分学习与调研,我校了解了当前“985工程”高校以及国外知名大学在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新举措,探索了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多样性、国际化人才的新趋势,明确了未来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指明了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改革的方向。

为切实加强对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学校还要求各专业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要求成员由相关政府部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机构的有关专家及本校教师组成,其中校外成员至少占1/3,且必须有1名外国专家。这样从组织上确保人才培养契合社会、行业的新需求,并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培养高水平本科人才。

二、更新观念,明确修订思路

学校坚持“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协调发展。

一要更新培养观念,明晰改革方向。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提供多样化培养途径;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加强校企合作、与科研院所合作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

二要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新方案要求各专业充分分析所面临的学生发展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国家发展需求以及国际发展趋势,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继承发扬本专业的好传统、好做法,形成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同时,梳理以往方案不适应新需求之处,理清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和重点。

三要优化课程结构,努力柔性多样。新方案运用弹性教育理念、个性教育理念、社会价值理念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减少必修学分,增设选修学分;扩大选修权限、实施全校性选修;注重学科交叉,推行跨学科/跨专业选修;注重文理交融,强化通识课程选修

四要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能力。新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运用真知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独立设置各类实践环节和项目训练型课程,增强学生科研训练,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列入培养方案;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完善企业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走进企业,提高培养实效。

五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习主动性。新方案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要增加国际元素,培养国际视野。新方案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致力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规则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开设全英文课程、增设专业国际规范课程、国际文化课程;支持与国外大学间的学分互认等。

三、科学构思,确立方案框架

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和落脚点是课程框架体系。本次修订工作中,我校以生为本,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培养模式,实施“精炼理论讲授,强化实践教学,倡导自主研学”的培养方式,科学构建2012版培养方案课程框架体系。

1. 方案总框架

总学分数由原来的180左右改为165左右。课程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组成,具体如表2。

2. 通识课程框架

通识课程由公共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构成,旨在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融合,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如表3。

(1)大学英语类课程。学分数由16改为9。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将英语课程分为基础英语课程和拓展英语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小班化教学。前3个学期每学期开设基础英语课程3学分,此后广泛开设外语类选修课和专业方面的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等。对于大一期间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可不再修读大学基础英语,但必须选修拓展英语课程,以保证修满9学分的英语课程。

(2)计算机信息类课程。学分数由5改为3。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各专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程序语言。此后,鼓励各专业开设结合本专业的软件类课程。

(3)军事类课程。学分数4不变。以增强国防意识和军事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课堂)+1(实践)+2(军训)。

(4)思政类课程。学分数16不变。以增强思想道德品质和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0(课堂)+6(实践),将学分分布到4年,其中6个实践学分要统筹安排、注重效果。

3. 实践课程框架

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或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是培养学生的工程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具体见表4。

四、整体优化,彰显方案特色

1. 研制个性化课程模块,提供个性化学习课程体系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新方案专门设置个性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修读一定学分的课程,理工类学生至少修读18学分、经管人文类学生至少修读23学分。个性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内选修课、专业外选修课。

专业内选修课是本专业推荐选修的课程,理工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工程技术型两类,经管人文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两类,且与相关专业方向结合设计,供本专业不同方向的不同发展类型学生修读。

专业外选修课是为培养交叉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而设,含跨学科/专业课程、国际交流学习、辅修专业。其中,跨学科/专业课程指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修读的课程;国际交流学习指学校认可学生在国外交流学习期间修读的相关课程,并按等额学分认同。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读跨学科/专业课程或参与国际交流学习3~6学分。

2. 构建首席教授负责制的核心课程体系,推进精品化专业教育

为切实提高我校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全力打造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体系是奠定学生专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课程。每门核心课程采取首席教授负责制,并 成立课程组或教学团队开展建设,团队成员由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

核心课程体系包括公共核心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公共核心课程指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键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指丰富学生通识知识结构的关键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指奠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关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指使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与技术能力所需的关键课程。

学校共建立核心课程237门,其中公共核心课程9门、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30门、学科基础核心课程54门、专业核心课程144门,构成了具有“河海”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

3.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新方案将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5%以上,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0%以上。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

学校给学生提供诸多机会,让其进入科研与工程实训项目中,真实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积极加强卓越工程师实效性培养,为试点专业单独设置培养方案;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搭建专利孵化平台,鼓励学生展开创新科研训练,并计入一定学分。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实践创新潜能,鼓励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新方案制订《素质拓展学分的实施及认定办法》,素质拓展学分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只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学术科技、道德修养、文艺体育等活动均能获取相应学分。

4. 开设新生研讨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新方案中推行了新生研讨课,现已开设37门课程,如“水问题论坛”、“走进水的世界”、“化学与生活”、“走进数学”等。新生研讨课旨在让新生入学后即与专业教授见面,尽快融入大学学术氛围,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发掘自身研究潜能。新生研讨课不仅使新生学到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本质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新生通过高水平教授的引导,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启发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 加强大学英语改革,开设全英语课程、专业,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为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学校制订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实行分级教学、分类培养,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体系及教学评估体系。具体要求如下:大学英语课程学分调整为9个学分,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学生按成绩分为三级,小班化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模块化,含“综合英语课程(读、写、听、说、译)”模块和“语言应用及语言文化类拓展课程”模块。

为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实施,2012版培养方案还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开设了2门全英语课程,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学校传统优势专业中还将开设全英语专业,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短期国际访学、交流、会议和比赛等活动。

6. 推进研究性教学,引导教学方式改革

新方案积极倡导教学方式改革,要求每专业至少设置2门研讨性课程,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一是树立以探究和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导向的教学体系,着眼于学生探索意识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学习与广泛文献阅读有机结合,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三是采用问题导向、主题探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调查研究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将多学科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出知识、能力、素质训练的不断协调和深化。四是采用多样性评价手段,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体验、能力方法、创新发展、研究结果。

[本文系“十二五”水利高等教育研究规划重点课题——新时期类高校我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SLGJY125-ZD04)的实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周 杨]

作者:叶鸿蔚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政工师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学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