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消费的伦理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15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家庭消费的伦理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家风是一个家庭在精神层面的写照,它不仅体现了家庭在思想领域的追求,也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价值导向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文化建设在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的独特作用,多次就家风与政风、教育、廉政等问题展开重要论述,倡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

家庭消费的伦理教育研究论文 篇1:

浅析家庭教育对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

摘要:在简要分析“90后”高中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围绕家庭教育这一主线,综述了国内近年来关于家源性成因对学生个性的影响。包括家教态度、团队精神、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内容和家庭教育方法等。基于,“90后”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应当努力探索家庭教育自身的特殊规律,不断深入分析家源性对学生个性的影响。

关键词: 90后,家源性,个性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教育阶段是联系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或社会的必要阶段,塑造健康、积极向上和创新型的学生个性,对与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应当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目前,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少年成为我国高中学生的主体,关注这一年龄段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深入研究我们现在所面对的 “90后”的高中生,具有那些特性,以及这些特性的成因,认知孕育“这些特性”的环境与条件,才能设计相应的处理办法,才能为教师的职业行为找到出路。

家源性成因主要指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等对原因学生个性特点的影响。家源性成因主要通过家庭教育施加影响,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环境中,具有特定身份的教育者(家长)有目的地对有特定关系的受教育者(子女)实施的培养活动家源性影响对子女性格的塑造贯穿到一生。一般而言,90后高中学生主要指出生于九十年代前期即1990年~1994年之间的在校高中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影响。1994年,互联网进入我国,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基本与我国互连网的发展同步,社会成因更多地通过网络的形式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包括学生的认知因素、环境因素和气质类型等,均与社会影响密不可分。但是,家源性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可以引导子女如何辨析网络信息的正误,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自己。

分析近年来关于家庭教育对高中生个性影响的研究,从认知因素和客观环境看个性特点成因,探讨90年代前期出生的高中个性形成的原因。包括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与家庭教育、进取和反思的能力与家庭教育、责任意识与家庭教育、规范化与标准化习惯养成与家庭教育、需求理解能力与家庭教育、个体与整体评估能力与家庭教育、不良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此外,社会背景因素如计划生育、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的“成功人士心态”等高中生的影响不容低估。

有关90后高中生个性的讨论,首先来自现实教育。作者是学校分管德育工作的老师,在和学生家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交往的过程中,经常面对的“高频词”是 “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现在不但学生越来越难教,家长也越来越不支持老师了”、 “郁闷呀”、“没法干了等等抱怨。究其原因,这些“郁闷”来自于对于教师职业的多元评说和要求,包括学生、家长、社会、媒体、直接的教育主管领导、教师之间、上级主管部门。

另外,还有老师认为,“为什么学生越来越难教?我看主要是现行教育制度单方面偏爱学生引起的,由于我们不能体罚学生,对学生的管理缩手缩脚, 让学生误以为自己是上帝,在日本和韩国,他们照样可体罚学生,学生很遵守纪律,事情不就好处理多了吗。”还有教师认为,“学生越来越难教,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觉醒,可以更好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件好事。”

其实,我们的工作就是每天面对各种问题,发现并解决问题。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困难束手无策。抱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换一种角度去思考,也许就会“柳暗花明”。更何况教师是职业,即是职业,就不能因无奈而无为。动态的学生呼唤动态的教师思维,在抱怨“学生没法要啦,家长没法沟通啦”的时候,我们必须能够与时俱进的理性分析“问题”背后的成因,客观的看待各种新生事物,从而提高对新生教育现象的认知,从而积极的寻求有效处理办法。需要说明的是,有关90后家源性对个性影响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对近年来有关与中学生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其过程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

搜集关于“90后”高中学生个性特点的家源性成因探究”的研究文献的主要渠道以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网为主,也包括在图书馆中各种书籍、杂志的查阅。

三、结果与分析

1.家教态度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家庭态度是塑造学生个性的最初港湾, 家庭教育水平和成长家教态度直接关系孩子的一生健康成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素质状况、人格形象和实践行为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是决定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只有首先引导家长提高自身修养,加强自我约束,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影响着孩子以后的行为。家庭之中父母须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谭金芸提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但家庭是孩子一生幸福的教育基石,家庭是学生最早接受教化的场所,家庭教育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养轻教等突出问题,给孩子的道德养成埋下了隐患,也导致孩子在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方面能力不足,90年代出生的学生所在家庭有更多的特殊性。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应避免单亲教育、纵容教育、享受教育、护子教育等误区。我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团结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两大功能。薛家柱提出,家庭教育不能对孩子过于娇惯,否则会刺激孩子不断提出无理要求,久而久之,形成任性的个性。关鸿羽把孝敬父母的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强调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蒋霞提出,家庭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总体来说,家庭教育需要与孩子建立一种良好的、融洽的、平等的关系,并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家长需要不断的丰富和更新自己家庭教育的观点,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态度。吴秀锟等建议开办“家长学校”,指导教育家长转变、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教育态度观和全面的人才观。王强从独生子女教育的角度,提出父母的育儿观与孩子的人格塑造有着直接关系,作父母的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对孩子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发展全面负责,,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的健康人格,还要注意正确引导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应当鼓励孩子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加强独生子女自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2. 团队精神教育

各种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孩子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日益复杂多样,他们的思想行为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加大了家庭教育工作的难度。家长如何教育引导孩子、我们如何指导家庭教育,都急需深入研究和科学解答。胡琳认为,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包括对团队的强烈归属感与一体感。团队成员要把团队当作自己的“家”,家庭教育应引导孩子尊重他人、尊重集体。余世雄认为,团队精神是从生活和教育中不断地培养规范出来的。研究发现,从小没有培养好团队精神,长大以后即使天天培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人的思想是从小造就的,小时候如果没有注意到,长大以后再重新培养团队精神其实是很困难的。因此,家庭教育是团队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并且是与伦理教育密切关联的。沈潘艳从心理健康的角度,阐述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谐、家庭教育及父母自身素质对孩子团队精神产生巨大影响。

尊重家人、尊重他人,是加强合作精神的前提。华夏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重视尊重他人的礼仪教育。孔子对他儿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学礼的场所首先是在家庭之内,学礼最好的时间是在幼年。礼教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孝敬老人,友爱兄弟,也就是尊老爱幼、兄弟姐妹互相关心爱护,一家人之间和睦相处,概括地说,这是重视家庭道德的培养教育,家庭道德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庭教育应更多地着眼于孩子的品德教育,让他们真正理解什么是“爱心”,怎样做一个好孩子。家庭的团队合作精神教育具有陶冶性、,随意性和深刻性的特点,,它是学生德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3. 家庭教育的亲子关系

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提升,家庭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家庭成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提供了可能。但社会发展为家庭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就孩子而言,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享有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是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社会的继续转型,家庭结构更加明显地呈现小型化、多样化发展趋势,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提出了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家庭教育担负着传授文化知识、培养道德品质、指导行为规范、开拓人生之路、启迪奋发进取的社会责任。

市场经济自身弱点和消极因素,对一些家长和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90后”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90后”的价值观点和心理状态需要家长和教师转变教育理论,其中如何处理亲子关系十分重要。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桥梁,也是家源性研究的起点,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关键而有特色的时期 ,是个体由不成熟的童年向成熟人生过渡的时期,过渡性往往和不稳定联系在一起。因此 ,青少年时期容易产生亲子冲突,有学者称之为“亲子关系危机期”。正因为如此,青少年亲子关系成为众多青少年研究者关注的对象一些学者对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孟育群指出了亲子关系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子女行为的重要影响作用,讨论了当前我国亲子关系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亲子关系的思路,根据实验研究结果提出了诊断与调适亲子关系的策略。家庭对于孩子来说,是接受文化传统和吸取生活经验的社会环境,雷雳讨论了国外亲子关系研究的模型和亲子沟通的重要性,提出了改善亲子沟通策略。裴秀芳则主要从孩子的角度提出了对于家长对待子女态度的期望和评价,金沙论述了建立民主的亲子关系的措施。

4. 家庭教育内容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家庭教育的环境、内容、途径、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开拓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把握新要求,创造新经验,探索新途径,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家庭教育的任务是在各个方面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它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上的一切必然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到家庭中来,从而对孩子产生影响,它的职能是任何部门或个人所难以代替的,它既是基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内容直接影响孩子个性气质,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赵忠心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年轻一代素质的新要求,家长对子女进行培养教育,最终是要把子女输送到社会生活中去。家庭实际上是子女走向社会之前的一个“演习场”,家长是子女进入社会的引路人。家庭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由家长来评价,而是要由社会生活来评价。子女成才与否,要由社会实践来检验并决定弃取。不研究社会,不了解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和发展趋势,就不知道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人才的需求,指出当代家长必须重视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重视培养孩子参与竞争的意识和竞争能力,重视培养孩子分辨是非善恶和抵制腐蚀的能力,重视培养孩子开拓进取和创新的精神。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从一个最初由军方掌握的高科技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现代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加速社会文明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消极影响。人们受益于网络技术的同时也承受着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青少年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朝气与活力,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由于心理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很容易被社会不良信息误导,甚至造成网络成瘾,被他人教唆而走上犯罪道路,近年来, 青少年网络犯罪是网络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网络犯罪的主流。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低龄化、智能性、隐蔽性、犯罪动机复杂性和犯罪手段多样性等特征。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对孩子的正确引导,杜绝各种形式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古人伏深入探讨了中华文化传统对全球华人家庭教育观念和内容的影响,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华人家庭对子女的养育、品德教育、智育、美育,认为家庭教育任务包括保证孩子身体健康,正常发育成长;培植孩子良好的德行,学会分辨善恶;开启孩子的智慧,学会明辨是非;丰富精神生活,学会鉴别美丑;训练学习生活技能,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健全的心理品质。张良才强调了家庭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应当继承中华民族家庭教育传统。高峰比较了中国和日本的两个大城市居民对孩子进行家庭德育的基本内容,指出了我国家庭教育内容中的薄弱环节,认为家长们普遍认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抓孩子的学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孩子个性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此外,方彤结合家庭作业的研究,分析了中外家庭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此外,一些学者提出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家务劳动教育的见解和看法。

5.家庭教育方法

我国的家庭教育研究基本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是决定家庭教育成效的基本因素,我国家庭教育实践中,既存在着多样的方式方法,也存在若干问题,一直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骆风通过个案研究,总结了已升入重点大学的学生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采用的方式方法,可供以作为“90后”高中生成长的家庭教育借鉴。叶存春的根据问卷调查的方式,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民主程度、科学程度和管理方式的分析, 发现父母与儿童对同一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大的相关性,尤其在自主性,同伴交往,保护性,民主性与教育一致性方面最为明显。

肖文娥等较为翔实地说明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方法方式对于孩子品德发展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初中学生品德发展存在差异、初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对不同群体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模式不同,有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优势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充分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的不惩罚,严厉和母亲的不拒绝否认等。张璐斐等运用大量的外国心理学文献说明了父母教育类型和父母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分析了青春期孩子的亲子关系常见问题,认为父母教育方式可分为教养型和教养方式两大类,教养型指教养风格、价值和态度取向,,而教养方式则指父母具体的教养活动;父母的教养类型对子女的影响是间接的,而教养方式的影响却是直接的。不同的教养类型和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有密切的关系。青春期亲子关系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这一时期父母应在子女决策权、对子女的期望等方面作出调整,以便提高亲子教育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90后”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正在引起学者的关注,冷滨通过系统文献回顾,对京、沪、深三地90后消费者调查,运用混合市场细分途径,以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作为细分标准,结合消费者行为变量和人口统计变量,发现中国90后青少年具有12个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因子,将中国90后青少年消费者划分为Cosplay族、都市潮人族、非主流火星族、低关注族和传统标杆族。由此,促使德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关注这一群体的个性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家庭教育需要从千变万化的商品生产发展中找出家庭教育的适应面,克服消极面。

应当努力探索家庭教育自身的特殊规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三个组成部分,这三者既有共性,也有不同之处,家庭教育与学校、社区教育的功能既相互联系,又不能相互取代。但是,以往教育科学较少研究和反映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往往把研究学校教育得出来的结论当成所有教育活动都应当遵循的规律和原则,而许多德育工作者习惯于将研究学校教育得出的观点与方法用于家庭教育,显然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和盲目性。“90后”高中生个性的形成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不少“90后”认为,尽管现在家庭的生活空间愈来愈大,但发展的空间却愈来愈小,家长对自己我们的期望愈来愈高,但学习的动力却愈来愈小。家庭教育是长期存在,随着时代推移,不断发展和变化,但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需要结合“90后”这一群体具体情况加以研究。目前,有关家庭教育讨论。大多局限于对家庭教育外部特征的简单描述,需要对家庭教育规律性的进行探讨。德育工作者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以科学的教育理论研究为先导,科学的理论是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家长的教子实践、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加强理论研究,注重研究内容的针对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性,深入分析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探索和把握家庭教育的发展规律,才能不断提高家庭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不断剖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反思和研究,不断深入分析家源性对学生个性影响规律的研究。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科技化;提高家庭教育的社会化、规范化;提高家庭教育的开放性、多样性等。

作者:穆怀泽

家庭消费的伦理教育研究论文 篇2:

家风文化建设的四重价值维度

摘要:家风是一个家庭在精神层面的写照,它不仅体现了家庭在思想领域的追求,也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价值导向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文化建设在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的独特作用,多次就家风与政风、教育、廉政等问题展开重要论述,倡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文化。深入理解家风文化,须从传承红色家风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四大价值维度把握。

关键词:家风;文化;价值;家庭

“文化”一词源自《易经》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观察人类社会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治理天下。“人文”中的“文”通“纹”,含“纹理”之意,指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即人伦社会规律。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位,二者结构相近,但又存在不同。物质上,各个家庭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而出现收入水平的差异。这些物质上的分化也导致家庭在精神追求上存在差别,经过日积月累、代代相传,这些差别最终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家风、门风,对大家庭的内部成员有深刻影响[1]。家风文化,即以家庭为单位,面向所有人展开教化所需利用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中,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发展,而发展的关键在人。家风文化建设意义之所以重大,是因为它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把握发展的动力,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1 传承红色家风文化

红色家风文化既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又剔除了传统文化中受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的部分,在特殊年代营造出向上向善的家庭风气,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备极其鲜明、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营造良好家风。自上而下、大范围、宽领域地宣传与弘扬红色家风文化,有利于继承红色家风优良传统、在新时代赋予家风建设新的内涵,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1.1 弘扬红色家风建设传统

红色家风源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重视家风。一个家庭的风气,不是家庭私事,它关乎一个政党的形象,关乎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因此,红色家风在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成为涵养党风、政风、民风的源头活水。我国从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开始,就在伟大的革命历练中沉淀形成了时代特有的家庭气质与革命风尚,即以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国家、忠于共产主义理想,勤劳节俭、廉洁奉公等为主要内容的红色家风。红色家风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是新时代用以教育广大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抵御各种不良思潮最生动有力的教材[2]。革命年代孕育的严苛的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在光辉岁月中的时代产物,红色家风传统不该被遗忘与冷落,它们应该在新时代家风文化建设过程中得到继承与发扬。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青年一代作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为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做好表率,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家风文化建设。红色家风文化的弘扬,首先需要中国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学好、弄通、吃透,做到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关爱家人,不能违背理想信念。党的领导干部要处理好亲情与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将对家庭的亲情放在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之下,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贪恋一时的功名与钱财。“其身正,不令而行”,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外,党的领导干部还应该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家人,将理想信念融入家风教育之中,使家人成为党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坚定传承人、守护者。其次,红色家风文化的建设需要全民的参与,即使是普通群众,通过学习红色家风文化,也能在耳濡目染中自觉承担起传承、弘扬红色家风文化的使命,这便是红色家风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1.2 赋予红色家风新的时代内涵

红色家风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抽象价值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直接体现,在新时代不断丰富家风文化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优良家风建设,因为家风能提升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同时对人的价值取向影响深远,有利于从内部筑牢反腐败的坚固防线。

历史经验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告诉我们,与时俱进推进党的建设,特别是从精神层面筑牢理想信念基石,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品格,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无产阶级专政事业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不断保持中国共產党的阶级先进性,将优秀文化意识培育融入家风建设中,树立廉洁自律的理想信念,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领导和执政的社会基础,强化党的组织、纪律和作风,提高党执政和理论创新的能力[3]。因此,应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家风文化为切入点,涵养廉洁奉公、与时俱进的品质,形成重视家庭、家教、家风的良好氛围。这与全面从严治党高度契合,同时也回应了新型国家治理中对于惩治腐败、倡导廉洁的时代要求,必然能推动家庭风尚涵养时代风尚良好局面的形成。

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小家庭是国人获得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基点,人们努力争取家庭地位,同时寻求家庭成员情感上的慰藉与意义上的肯定。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也决定了家风文化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显著地位[4]。家风文化作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涵盖了全方位的育人目标:坚定人的理想信念、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提升个人的实践创新能力等。其中,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培育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模式,如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教育与具体的实践锻炼相贯通、将柔性的亲情教育与刚性的严格家规相结合、灌输说理与生活体验相融合等内容,都值得借鉴。

2.1 家风文化育人铸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习近平总书记曾从家庭、家教、家风角度谈及个体发展,并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5],要注重发挥好家风的育人功能。一方面,家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空间层面的住所,更是心灵的港湾。因此,产生于家庭内部的家风文化对家庭成员的道德塑造、人格养成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是个人发展的深远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在子女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潜在性的熏陶、教育,从品行操守、信仰追求等方面加强家风文化建设,为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和人格基础,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培育社会有用之才,从而实现家风对家庭成员的引导和熏陶。

2.2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高人民精神境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最大范围内凝聚社会共识,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纽带,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石。一方面,家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内核上贯通连接,抽象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通过家庭这一载体落到小处、细处和实处;同时,具体的家庭实践能使之更加生活化、常态化,从而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时时刻刻坚定恪守的准绳。另一方面,由血缘纽带和亲情关系维系的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在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同时绝大多数个体都身处其中,并将家庭看作心灵的归宿,因此家庭在个体发展的精神引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风文化建设,可通过弘扬优良家风、家训,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和约束个体行为,维护家庭稳定与和谐,最终引导个体成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好公民。

3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在儒家传统思想中,个人品德与家族发展、国家治理紧密相连。今天,虽然传统意义上的血缘家族不复存在,但这不意味着以其为载体的家风文化建设也将随之消逝[6]。法律以社会底线的形式存在,道德才是新时代人们应遵循的准则,心中拥有崇高的道德追求,就不会轻易触碰法律的底线。新时代的家风文化建设,正是通过培养个人品行、唤醒人民内在的道德自觉,凝聚崇德向善力量、营造风清气正社会氛围的,从而实现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3.1 凝聚向上向善的百姓力量

家风是民风的微观缩影,要通过崇德向善、淳厚的家风文化,对人民进行正面教育,让每个人在自己生活的小家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受到感染。家风不同于急功近利的强制教育,它从人民情感最深厚的家庭入手,化有形为无形开展教育工作,更易让人们在情感上对积极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念产生认同。同时,在父母经年累月的言传身教中,也更容易使受到熏陶的人们将家风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文化作为一种对个人具有强约束作用的道德力量,只要发挥好良好家风的辐射作用,就能达到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发人民崇德向善的作用,从而更深层次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3.2 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中华文明语境下的家国总是呈现出同心圆式的关联图景,家庭伦理道德与社会伦理道德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这为社会治理向纵深领域推进提供了新方案。当前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关键时期不仅为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使人们不断面临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价值文化的新挑战。家风作为一种由家庭认可并为家庭成员内化的价值尺度,面对不正之风,它可以唤起人们心灵深处最温暖、美好的记忆。家风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落实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建设对象上,提高每个个体的综合素质,使其坚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家庭作为社会、国家存在与发展依赖的基本单位,只有凝聚好来自千万个家庭的力量,社会才能和谐有序地运行。我们都应努力做良好家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助力社会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4 实现民族复兴伟业

家是人们内心深处最牢固的根,而家风则在历史更迭进程中熏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家风作为一个国家精神文明面貌、文化进步的重要内在尺度,影响着整个社会组织的运作。古往今来,每一种开明、进步的文化,都提倡承继优良家庭传统,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家风文化向上向善,才能激发中华民族敢拼敢闯的激昂斗志,才能动员千千万万小家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从而汇聚起势不可当的磅礴力量。

4.1 激发家庭奋斗热情,汇聚磅礴力量

家庭是社会赖以维系的基本单位,优秀的家风文化可以化抽象的价值观为具象,从而广泛动员千千万万个家庭,激发其奋斗热情,使其努力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起磅礴力量。通过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家国情怀中强烈的主体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使良好的家风文化,在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一个个家庭中得到传播、在社会上蔚然成风,从而凝聚为一种强大且磅礴的物质力量。当人们坚定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时,便会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2 动员人民身体力行,迸发民族合力

个人、家庭的命运与民族发展紧密相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民族的兴衰荣辱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的奋斗与幸福也关系着民族的繁荣兴旺。新时代家风建设,要求促进小我与大我融合,小家与大家联系,不仅要搞好小家的幸福,还要将千万家的幸福、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在心中。良好的家风文化有利于在大家族、小家庭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与氛围。只有将个人发展的“小齿轮”与国家、民族发展的“大齿轮”相嵌合,才能让人民在关乎自身利益的发展中将自我的一个个小目标转化为与国家、民族发展相关的实践,民族才能迸发出奋斗向上的合力,搭载着华夏儿女伟大复興梦的“巨轮”才能不断前行[7]。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共产党人在为实现这一初心和使命而开展的奋斗中,可积极汲取家风文化,因为家风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走好新长征路的重要精神动力。

5 结语

家风文化建设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家风文化是以家庭为单位涵养民风的道德文明建设基地。一方面,在家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依赖家庭作为家风文化传播的载体,还可树立优秀家风文化建设基地典型,借助虚拟空间等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创新,扩大家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推动家风文化建设理念的宣传与当地民俗传统相结合,以人民群众能够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开展。厘清家风文化建设的三重价值维度,确保家庭关系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真正使家庭发展融入社会发展,这既积极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又能为推动家风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做好充足准备。

参考文献:

[1] 闫闯.家风的本质及其培育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2020(2):6-11.

[2] 葛大伟,金桓宇.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观的四重价值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1):23-27.

[3] 罗许成.全球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一种国家治理的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13-114.

[4] 李存山.家风十章[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106.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4.

[6] 顾保国.论习近平新时代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2):34-44.

[7] 若谷.新时代新家风的新架构与新使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69-70.

作者简介:张振熙(1996—),女,江苏太仓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作者:张振熙

家庭消费的伦理教育研究论文 篇3:

道德教育在家庭中的新特点

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在帮助孩子养成健全人格中的重要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所进行的伦理道德教育、行为习惯培养和思想观念熏陶等是家庭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本文在分析了家庭道德教育现状和家庭到家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道德教育在家庭中的新特点,主要研究了在家庭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特点;策略

New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Family

WANG Xiuling  (No .4 Middle School,Jingyuan County,Baiyin City,Gansu Province,China)

社會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在孩子的成长中缺一不可,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是对于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有着中要的意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在互联网时代下,家庭道德教育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如教育成本逐渐升高、教育方式趋于多元化全和教育内容愈发丰富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部分家长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对部分地区的部分家庭教育的观察和分析发现,目前部分家庭在家庭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部分家长过分强调智力教育,忽略了道德教育。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家长甚至认为,教育的成败在于学生成绩的好坏,在于能否考上重点大学。此外,在教育方式上存在不足。一方面,部分家长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在日常家庭道德教育中一旦孩子在某方面行为有失动辄言辞训斥,甚至拳脚相加;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单纯地进行口头教育而忽略了行动教育,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者,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许多家长觉得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事情,教师才是专业的,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有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2.家庭道德教育内容

(1)良好习惯的培养

古语有云,“幼则柬以礼仪,长则教以诗书”,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日常礼仪习惯的培养一直是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既包含了生活习惯也包含了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勤俭节约的习惯、不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勤奋好学的学习习惯等。

(2)感恩意识的培养

现阶段许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生活中凡事都已自己为中心,很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在这种情形下,让孩子学会感恩特别重要。对孩子感恩意识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会感激他人,感谢父母的辛勤养育、感谢老师的谆谆教导、感谢同学的帮助等。

(3)劳动意识的培养

智力教育固然必不可少,劳动意识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虽然体力劳动逐正在逐渐被人工智能替代,但是劳动意识的培养仍然不可或缺,劳力劳动始终不可能完全替代体力劳动。假如孩子缺少劳动意识的培养,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对于培养孩子感恩意识和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利的影响。在生活中不断培养孩子的劳动意有利于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和责任意识。

除了良好习惯、感恩意识和劳动意识的培养之外还有意志品质的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等。总而言之,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有很多,既包含了思想观念也包含了行为习惯。

3.家庭道德教育新特点

在互联网时代相较于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新时期的道德教育呈现了很多新的特点。首先,教育成本逐渐升高。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教育成本逐渐攀升,互联网背景下人们的教育消费不仅仅只停留在传统的本地消费和实体消费上。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一方面拓宽了教育内容和教育空间,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育成本,例如购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网络视频。其次,教育模式开放化。基于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固化模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家庭道德教育的阵地不仅仅是在线下,也开始想网络覆盖[2]。此外,既有内容愈发丰富。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网络德育教育也成了一个重点问题,在家庭德育教育中对对培养孩子文明上网的习惯也势在必行。

4.家庭道德教育策略

(1)重视榜样的力量,言传身教

所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很好的诠释了言传身教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家长以自身作为孩子的榜样,进行言传身教,首先就要求家长自身拥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家庭道德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家长的行为举止,品德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在子女身上得到继承和延续,也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借助榜样的力量进行家庭道德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无法替代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例如,家长如果希望孩子养成勤奋好学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自身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积累;如果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日常礼仪习惯,首先家长应该注重生活中的礼仪习惯,遵守交通规则、不乱扔果皮纸屑、不说脏话等,总之,家长想要传达给孩子什么,就要让孩子从自己身上看到这些优良的品质,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去模仿,去学习;另一方面能够从这这些行为中启发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家长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就是这个道理。

(2)陪伴式教育

在新时期下,家庭德育教育的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长在家庭德育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于很多年轻的家长来说,越来越重视“陪伴”的重要性,“新一代”的家长不再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严师和行为准则上的“裁判”,而是更加注重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重视倾听和理解,逐渐从传统刻板严厉的形象逐渐向慈母和慈父的形象转变,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也证明陪伴式教育在家庭德育教育中更加有效,也更加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在家庭道德教育中,专制式的严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孩子创造的发展,也不利于孩子养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首先,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家长过于严厉会导致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活中处处谨小慎微,久而久之养成胆小怯懦的性格;另一方面,家长过于严厉,孩子和家长之间就会产生很多隔阂,时间长了影响家庭关系。而陪伴式家庭德育教育是一种民主化教育的体现。在生活中,家长平等的和孩子相处,尊重孩子的人格和隐私,通过与孩子相处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态,进行恰当的引导,充分获得孩子的信任,加强情感沟通。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培养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陪伴式教育也更有利于家长对还进行言传身教,促进教育的有效性,加强自身的影响力,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是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基础。

(3)家庭德育教育要把握好度

教育是一项具有技巧性的工作,在进行家庭德育教育的时候要保持理性,把握尺度,注重方法,在“爱孩子”和“管孩子”之间要有明确的分界线。过分的溺爱不是真正的“爱”,过分的严厉也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无论是以前还是在现在,很多家庭德育教育出现问就是因为在这个“度”上没有把握好分寸。“度”是家庭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的爱与罚都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一旦超过这个“度”,就會影响家庭德育教育的效果。所以家长需要以“爱”之名,与学生一起成长,在遇到问题时,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合理处理,不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溺爱,也不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则被之情。新时期。家长的德育教育需要配合好学校德育教育,共同培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家校结合、共同促进德育教育

对于孩子的德育教育来说要充分结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良好的德育教育单纯地依靠学校或者单纯地依靠家庭都是不行的,只有家校结合,共同促进德育教育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就教育内容来说,学校的德育教育注重的是教育孩子应该“做什么”,而家庭德育教育注重的是教育孩子“怎么做”。而且孩子的性格是具有多面性的,由于环境的不同,面对的人有所不同,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的表现可能也有很大的不同。就这两方面的原因来看,要提高家庭德育的效果,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的配合。

家长要多与学校沟通,可以适当听取学校老师的看法和建议,家庭与学校形成教育“统一战线”,共促进孩子的发展。例如,学校可以以节日活动为契机,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共同促进孩子的德育教育。例如在端午机开展以“品味端午、传承文明”为主体的节日活动,挖掘节日内涵,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怀等。家校结合,将德育教育活动化和生活化更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5)上好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构建良好家风

在人生的学习与发展道路上,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家长需要利用好家庭与孩子的共处时间,让学生知道如何做人,并了解如何渗透美好的德育。在中华传统美德中有关于男女平等、亲情、责任、忠诚等各方面的优秀故事及内容,家长在开展德育教育期间,可以在教师的建议下,合理引导学生,让学生能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家庭德育教育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风,纵观那些思想政治素养高的人,都有一个比较好的家风。家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家都是最终的归宿,因此父母需要抓好家风。比如需要与孩子坐在一起约定家规,大家都按照家规来约束自己,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在家中不需抽烟,父亲则坚决不能在家里抽烟,在家里不能随便购买东西,妈妈则要控制自己购买化妆品或者衣服的欲望。通过良好的家风建设,能有效开始家庭德育教育,确保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家长要准确把握家庭道德教育的重点和特点,一方面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要把握教育尺度,注意教育方式,让家庭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赵宏玉.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与挑战[J].基础教育参考,2020(04):19-21.

[2]李向明.浅谈新世纪家庭教育的基本对策[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005(08):119-121.

[3]贾萧竹.家庭教育中的"自然之道"——从《道德经》和《爱弥儿》看中西方教育的文化共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v.38;No.643(08):12-14.

[4]牟锦荣.舞好网络"双刃剑",搭建德育新平台——网络背景下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浅见[J].科学咨询,2018(38):143.

[5]张超.新形势下师范院校理科生成长发展特点和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研究[J].现代交际,2018(22):197-198.

作者:王秀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论文下一篇:西藏农牧区家庭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