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文本本意捕捉教育契机

2022-09-11

前不久, 读了中国教育报刊登的《多元阅读还应尊重文本本意》一文, 感触颇深。的确, 在新课程背景下, 一些语文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勇于求新求异, 尤其在公开课上, 学生见解迭出, 似乎有了对文本现象和事实的剖析和阐释, 甚至可以无限制地超越文本, 这样的课堂才算是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如学习王愿坚《七根火柴》一课, 有位教师为了让学生出新创奇, 在分析完文章结构和内容后启发学生:“你怎样看无名战士的精神?”有的学生就说:“无名战士的精神虽然值得学习,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只要有一根火柴, 他也许能活下去, 可他却不用, 宁愿死去也为红军着想, 这样是不是太死心眼儿了?自己活下来也还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而红军集体也不一定因缺少这一根火柴而走向绝境。”教师对此大加赞赏:“说得太好了, 有主见!”这种有“活力”的课堂看似新人耳目, 令人振奋。可是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语文课总的目标是培养人独立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语文学科具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上述课例中那位老师完全应该抓住学生质疑问难, 思考评价的契机, 从文本本意出发, 利用教材内容, 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准确理解, 激发学生的情感, 可她没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作为语文教师, 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注意文本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激发学生高涨的情趣和积极美好的思想感情。

一位老师在教《愚公移山》一课时, 为活跃引发学生兴趣并达到教育的目的, 采用故意说错的方式提问:“愚公年且九十, 太行、王屋两座山高万仞, 凭着愚公的残年余力, 想铲除这两座大山是不可能的, 可是愚公坚决主张移山, 是不是像他的名字一样, 太愚笨了呢?”这样一问, 果然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这位老师趁机诱导, 解决愚公笨不笨的问题, 关键在于用什么观点看愚公移山的精神, 用“为子孙后代造福”观点去看, 愚公不仅不笨, 而且大智大勇, 相信人定胜天的道理。由此再进一步诱导学生: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不是也有人说他是“傻子”吗?“傻子”不傻, 愚公不愚。有些人无所作为, 自以为聪明, 不过是一点“小聪明”罢了。可见愚公不愚, 智叟未必智, 这也正是这篇寓言中“愚公”和“智叟”所寓的含义。如此一问,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显然, 要使作者创作的文本实现其价值, 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尊重文本本意, 对学生的多元阅读在“不抑”的同时应加以疏导, 将他们引导到有益于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

学习《桃花源记》一文, 当学生陶醉在桃花源美景之中时, 我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陶渊明所虚构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是否体现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思想?”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 同学们纷纷表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是古代人所向往的, 因此他代表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可以看出他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更多的同学则认为: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社会是不能实现的, 他这是逃避现实, 或他应该利用县令这一官职, 把自己管辖的地方治理的像“桃花源”一样, 实在不能的话, 也应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或上书给当朝皇帝, 提一些好的建议, 以期改变现状, 可他没有, 却宁肯选择了归隐田园, 这不是消极避世又是什么?此时, 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体会领悟但凡好的文章都是作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于是在肯定学生勇于探索精神的同时, 我播放了桃花源的录像并配以这样一段录音:“《桃花源记》引起了劳动人民无限的遐想和向往, 陶渊明代表着广大农民朴素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发出了人民的心声, 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放眼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有谁像陶渊明那样将绚丽的理想描绘得如此酣畅淋漓呢?”学生听罢, 情动于衷, 熏陶和潜移默化在“美”的环境氛围中, 思想意识得到了深化, 感情得到了升华。

文以载道。语文学科具有的思想性决定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育人。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内的一切教育思源, 挖掘渗透在课文深处的德育火花, 照亮学生的心灵。如在分析《为学》一文主旨时, 为了在立志方面对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教育, 可引述对联:“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使学生在思想上充分意识到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方能成就事业的道理。

当然, 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多元的感受, 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 给学生创造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 在介入评价、启发思考的过程中也应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如《唐睢不辱使命》这篇课文, 文章最后提到“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这是《战国策》的作者吹捧策士的话, 从历史角度看, 秦统一中国是历史趋势, 毕竟秦始皇统一中国起到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这是身处汉代的刘向所不能认识的, 我们应看到他的局限。但从写人的角度看, 唐睢这个人物栩栩如生, 在针锋相对的对话中, 彼此精神状态的相互衬托下, 作者笔下的这个人物形象赫然立于胸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领悟, 学习唐睢智勇双全, 为国家利益不畏强暴、以弱抗强的精神。同时可以联系到蔺相如、毛遂、晏子等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课肩负着塑造学生理想人格的使命,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尊重文本本意, 充分把握师生共同分析研究教材的契机, 让他们在潜意识中, 在教师的引导中主动的接受教育, 从而逐步地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科学的世界观, 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 从而理清文本的情感脉络, 体会文本的思想内涵。在这个循序渐进地过程中, 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对文本思想内涵的深层感悟, 使之内化为个人修养。然而,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或听课中, 有时教师为了追求某一环节的完美而丢失了文本, 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致使教学产生“高耗低效”或扭曲教学规律, 可谓“得不偿失”, 因此本文提出, 在教学中, 不可忽视文本内涵搞创造, 失却文本的教育契机。

关键词:文本本意,教育契机,语文教育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Z].

[2] 汪潮.基于人文教育的语文教学[Z].

[3] 汪潮.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凸现的新的学习方式[Z].

[4]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Z].

[5] 吴永军.关于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思考[Z].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网络的高校档案远程服务应用——以同济大学档案服务利用系统为例下一篇:浅谈和田市古江巴格乡扶贫攻坚措施

热门文章

尊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