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特点与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15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教材特点与课堂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数学教学离不开“数”与“形”。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数”“形”关系,应用多样的策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体验到“数”“形”互化活动,获取数学方法,掌握数学知识,锻炼学习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果。文章重点介绍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钻研教材、把握课堂、强化练习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

教材特点与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篇1:

论推动“特色理论”融入学生头脑的几点策略

【摘 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下简称“特色理论”)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学校的具体实践。本文认为:教育者先受教育、遵循认识规律性、创新方法与手段,是将特色理论更加有效地融入学生头脑必备的三个条件。

【关键词】特色理论 教育者 规律性 创新方法与手段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全面部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任务时,强调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当代青少年学生比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价值判断的影响,在学校推动特色理论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就是要让青少年学生更好地把对理论体系的理解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把自身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建筑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信仰,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让学校实现“让教师发展,让学生成才,让人民满意”的目标。

一、教育者先受教育是特色理论更加有效地融入学生头脑的关键

教师作为教学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必须成为特色理论的先知、先觉、先行者,才能够让学生有兴趣、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1.教师要成为特色理论的坚定信仰者。教师首先要让特色理论入脑、入心,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表率。教师要秉承“学深”、“悟透”的要求,多角度、全方位提高对特色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深刻把握特色理论体系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这一理论转化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强意志,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推动特色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内在动力。

2.教师要成为特色理论的积极推动者。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经济社会生活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人们的思想困惑日益增多,社会意识多元多变。在这种形势下,统一认识、形成共识更加迫切、繁重。教师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发出正面声音;迫切需要用科学理论来给学生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科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探索进课堂的有效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寻找进头脑的有效新途径。

3.教师要成为特色理论的成功实践者。推动特色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新实践,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本身就是一项科学事业,教师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推动特色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新实践,也是一项科学工作。教师要善于调查研究、勇于探索创新、勤于实践尝试,使特色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成为一项成功实践。不论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还是特色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都应该成为实践的典范。

二、遵循认识规律性是特色理论更加有效地融入学生头脑的根本

推动特色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应跟上快速变化的形势和广大师生的发展成长的新需要,与时俱进,遵循规律,科学推进。

1.坚持学习宣传和专题研究相结合。推动特色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既要坚持通过广泛、持久、反复的学习宣传对学生进行灌输、熏陶,又要把推动特色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作为现实而紧迫的课题,开展理论和教学研究,认真研究如何体现理论的基本问题和内在逻辑,认真研究教学如何设计、学科如何配合、不同年龄段学生怎样体现不同特点和需求等问题。比如,教学设计要以学科为基础,但不能搞学科本位,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应在深入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规律来设计。还要研究校园各种活动载体和课堂系统教学的有机衔接,实现课堂与课外、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通过研究,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讲深讲透科学理论,并推动方式、方法、手段和途径的创新。

2.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弄清楚特色理论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奠基于对这一理论的感性认识。否则,就只能囫囵吞枣,停留于一知半解。尤其是中小学生,他们的感性认识不丰富,对特色理论的认识缺乏感性的东西,加之其抽象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成熟,客观上造成了他们在理解、把握上的困难。因此,要突出实践特色,注重知行统一,不局限于课堂这一认识阵地,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到工厂、到农村、到社区,不仅让学生在校内活动中受到教育,在学校管理中体现一种导向,在教育教学服务中潜移默化,还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为其提供感性基础、理解契机和内化为思想素质的体验机制,深化对特色理论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

3.坚持逻辑力量和情感力量相结合。特色理论是来自人民、代表人民、造福人民的科学理论,其本身就是情和理的统一。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之所以受到群众喜爱,除了书中有逻辑、有思想外,重要的是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推动特色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既要注重从理论层面把特色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讲清楚、讲透彻,让广大学生真正弄懂,又要注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内心需要出发,选择教育目标与个体精神需要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时机,使学生在情感共振、共鸣中得以认同、内化和实践,还要把社会的外在要求与个体自我发展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个人的理论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展现特色理论的人民性、帖近性,让学生真心信服。

4.坚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教师是推动特色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主力、教育引导者,学生是对象、主体。教师要研究教的问题,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创新,找准切入点,抓住结合点,选好深化点,按照理论体系内在逻辑来讲授,将其科学性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体现到不同阶段、不同班级的教学中,真正发挥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的作用。特色理论是政治方向、世界观、方法论、价值尺度,是思想教育的制高点,教师应关注学生学的问题,创新学的方法,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师更应注意在教与学的结合和互动中教学相长,紧扣学习理论知识、掌握观点方法、结合实践应用等几个环节,运用现代多媒体课件,采用专题讲授、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增加课堂教学互动环节,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增强政治思想共识,展现理论体系真理力量,让理论入耳、入脑、入心。

三、创新方法与手段是特色理论更加有效地融入学生头脑的保证

推动特色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需要在把握规律性的基础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创新方法与手段,增强吸引力、说服力、亲和力、渗透力。

1.分析对象特点,增强特色理论吸引力。当代青少年学生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成长,在市场竞争的社会中生活,具有主体性、独立性、选择性强和观点多样性等突出特点,他们的政治需求更加现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成功需求更加强烈、社交需求更加广泛。教师要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这些特点,准确把握他们的理论需求,研究他们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有的放矢地推动特色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不同阶段的学生关心的问题不同,思考的重点有区别,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不尽一致,不能万人一书、千人一法,搞一刀切。教师要科学分析和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论需求,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课程特点,因材施教,采取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可接受的方式,如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视频教学等,使特色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更富有针对性,增强吸引力。

2.创新教学模式,增强特色理论说服力。在信息爆炸和传播渠道众多的今天,学生已经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课堂教学虽然仍是主阵地、主渠道,但要根据特色理论不同于一般信息传播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效果,努力找准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真正把教师想讲的与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理论的魅力在于回答问题,教师不能甘当“真理二传手”、照本宣科,应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反映时代精神,解答大众困惑;坚持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据说话,把抽象的道理转化成具体事例;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开放课堂,使传统单一的教室课堂变为、虚拟课堂、工厂课堂、社区课堂、农村课堂等多种课堂形式,让学生自主体验、感悟党的科学理论魅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探讨问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个案讨论法等方法,使传统的“我讲你听”式的“独角戏”成为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合奏曲”,使学生对理论由认知走向认同、由内化信仰走向外显践行。

3.改进教风文风,增强特色理论亲和力。推动特色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和走群众路线,使其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大众所理解、所接受。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接受能力,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讲学生听得懂的道理,把深邃的理论化为平实质朴的语言,把抽象的理论逻辑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切忌晦涩艰深,言之无物,把简单的道理往复杂上说,把明白的道理往糊涂上讲,如雾里看花;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带着对学生的爱,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所思所想、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思想困惑,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中确实存在的问题,疏导他们的情绪,解开思想疙瘩,并从思想理论层面推动关系学生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让科学理论走进实践、走进生活、走进学生心里,切忌回避矛盾、绕开问题。

4.重视新兴媒体,增强特色理论渗透力。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己经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这种新变化形势下,推动特色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必须重视新兴媒体的作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手段。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校园网,开发教育资源库,开设在线课程,广泛引入视频资料,开展虚拟课堂教学活动,形成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并存的育人格局,不断探索运用网络等新兴媒体推动特色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新方式和新途径。使过去行之有效的各种手段注入现代科技因素,把推动特色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融入各种信息服务中,融入学生的各项精神文化活动中,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参考文献:

[1]任理轩.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走进人民群众——论大力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新华文摘,2009,(19).

[2]秋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09,(23).

[3]张立新.两种世界,两个课堂——信息社会中的教育[J].新华文摘,2009,(18).

作者: 张 兵

教材特点与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篇2:

数形结合 相得益彰

【摘 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数学教学离不开“数”与“形”。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数”“形”关系,应用多样的策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体验到“数”“形”互化活动,获取数学方法,掌握数学知识,锻炼学习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果。文章重点介绍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钻研教材、把握课堂、强化练习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生活的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活动经验。基本思想指向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暗线,是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知识的“法宝”[1]。众所周知,数学是以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主的学科,数学学科的特点凸显了“数”“形”的重要性。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学科“数”“形”关系的表现,也是学生理清“数”“形”关系、掌握数学知识的“法宝”。所谓的数形结合思想是指紧密结合直观的“形”和抽象的“数”,而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的思想方法。有效地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理解抽象的“数”,还可以使学生借助抽象的“数”阐明直观的“形”,由此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基于此,在实施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依托日常教学,应用适宜的策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发挥其应有价值。

1   钻研教材,领悟数形结合思想

教材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置喙的,数形结合思想隐藏在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背后[2]。要想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教师需深入钻研数学教材,从数学教材中挖掘出数形结合思想。

以数学概念为例,这是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数学教材往往将数学概念隐藏在知识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一步步探究、总结出相关概念。在总结数学概念的过程中,直观的图形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究数学概念的便利,使学生直观地掌握数学概念内容。如教材在“数轴”这节课中给出了数轴的定义。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如果教师直接将现成的定义展示给学生,尽管部分学生当下可以理解“有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但在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时候,有的学生则会难以理解数和点的转化过程。同时,在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的时候,也会遇到诸多问题。对此,教师在分析数学教材的时候,要深入钻研“数”与“形”的关系,挖掘出“数可以在数轴上以点的形式呈现”这一要点,发挥数轴作用,引导学生通过与直观的数轴互动,探究出数轴概念,由此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领悟数形结合思想,提高数学概念学习效果。

2   把握课堂,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教材中所展现的各种概念、定理等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历数学知识的总结过程,是学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数”与“形”是数学学科的重要构成,是学生探究数学的两种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能够理清所要探究的知识与其他知识间的关系,同时深刻地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入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3]。对此,在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在从教材中挖掘出数形结合思想后,要将其渗透到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以“有理数的加法”为例,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是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也是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与小学数学教學活动,掌握了四则运算知识,为探究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提供了便利。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学校在九月三号举办了一场象棋比赛。比赛规则是胜一局得一分,平一局得零分,输一局失一分,最终累计得分高者为获胜方。甲、乙、丙三名学生参加了这次象棋比赛。其中,甲胜了六局,输了三局;乙胜了四局,输了五局;丙胜了五局,输了四局。请问三人各自得分多少?在此情境中,学生自主迁移相关知识进行计算。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教师可以顺势引出有理数的加法内容。在引出该内容后,教师随机邀请一名学生到讲台上,让其向左或向右移动,向左移动为负方向,向右移动为正方向,移动的起点为原点。之后,教师按照象棋比赛情况引导该学生向左向右移动。在学生移动的过程中,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现数轴。其他学生通过观看该学生的移动情况和数轴内容,与直观的“形”互动,自主地列出6+(?3)=3这一算式。据此,教师引导学生与小组成员讨论各自列出的算式,并讨论有理数加法法则。为了提高学生的讨论效果,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观察列出算式的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如何确定它们的和及其符号?如何计算出和的绝对值?”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有重点地进行讨论,透过“形”获取数学结论,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由此可见,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到数学课堂上,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究数学知识的机会,还可以使学生自主建构“数”与“形”的关系,利用“形”掌握“数”,有效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切实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果。

3   强化练习,应用数形结合思想

新课标阐述了课堂练习的重要性,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所学所得,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练习内容,及时地引导学生应用所学解决问题[4]。学以致用是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途径,也是深入理解数学内容的重要方式。从上文论述可以看出,教师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数学新知,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所得,教师要以数学知识和数形结合思想为要点设计练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已知条件转化为“数”变“形”或“形”变“数”形式,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由此提高数学学习效果。以“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为例,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体验数形结合活动了解了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积累了数形结合经验。基于学生的学习所得,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数形结合思想和学生的学习所得为切入点,设计如下练习题:

练习一:用图像法求解如下方程组:

练习二:根据图1显示的内容,标注出直线l1和l2的交点坐标。

在呈现了数学练习题后,教师先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以及课堂学习情况,为后续的点拨做好准备。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小组成员互动,展现问题结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弥补自身不足。最后,教师则点名学生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绘制图像,进行讲解。这两个练习题是以“形”解“数”为主的。学生通过完成两个练习题,不仅可以迁移课堂所学,利用“形”解决“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知,锻炼、发展数学应用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4   整理归纳,提炼数形结合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习者迁移经验建构知识结构的活动。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通过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创设了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发挥自主性,探究“数”和“形”的关系,掌握数学知识,获取数学学习方法[5]。但是,在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难以全面掌握数形结合思想,如此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不利于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对此,在实施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在尊重学生学习所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总结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有关知识和题目,形成知识体系。

以“二次函數”为例,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大部分学生了解了二次函数的定义、三种表达式、图像及其性质、图像的平移、图像与a、b、c符号间的关系、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建构知识体系提供了基础。解决问题是学生应用所学、理解所学、整理所学的活动。所以,在实施复习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教材,迁移学习经验,探寻有关知识点,并建立思维导图。建立思维导图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还是学生实现思维直观化、具体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把握知识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接着,教师则紧扣以上知识点设计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如教师为学生设计如下问题:根据图2求解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函数图像,从图像中探寻数量关系,对称轴、顶点坐标和与x轴相交的两个点的坐标,进而迁移所学,将具体数据代入 y=ax2+bx+c(a≠0),从而得到二次函数解析式。然后,学生根据二次函数的图像得到两种解析方法,应用这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指导他们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具体方法补充到思维导图中。如此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做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有利于学生灵活地应用所学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效果。此外,不少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形式梳理数学知识,积累了建构知识体系的经验,有利于有效掌握更深入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5   反思提升,总结数形结合思想

反思是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早已建议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时机,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6]。已有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活动,不仅可以梳理、总结课堂所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基于此,教师在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进行反思、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反思情况评价课堂教学,进而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案,保证后续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切实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直观地展示出各种图形的关系。学生观看直观图像,依据具体数据,能够总结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师还应当创设反思活动,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反思问题: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是如何学的?在这样的问题作用下,学生自主反思课堂学习过程和学习所得。反思课堂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总结数形结合思想的过程。同时,不少学生会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行为进行肯定,并有针对性地就学习问题进行点拨,使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如此不仅可以拉近师生关系,还可以使教师和学生积累反思经验,提高反思能力。

综上所述,数形结合思想是教师实施数学教学的“法宝”。有效地将数形结合思想应用到数学课堂上,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学习数学的“法宝”,掌握数学知识,储备学习方法,锻炼学习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果,还可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以,在实施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立足数学的特点,把握“数”与“形”的关系,结合教学需要,应用多样的策略,创设多样活动,如探究活动、练习活动、归纳活动等,使学生通过转化“数”与“形”,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锻炼学习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青.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形结合思维的方法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2).

[2]陈学忠.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整合运用[J].试题与研究,2021(1).

[3]杨州.探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数形结合理念[J].中学数学,2021(2).

[4]王栋波.论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6).

[5]黄荣玉.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61).

[6]刘洪燕.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应用能力培养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6).

【作者简介】

李彦明(1979~),男,回族,宁夏银川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在学校结构化教学模式下,不断创新和实践,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时刻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作者:李彦明

教材特点与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篇3:

大学英语数字化教材评价研究综述

摘 要: 科技与教育的融合使数字化教材在课堂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使数字化教材的革新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评价体系将为教材编纂者和出版社在教材制作及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与一线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对国内外学界在传统教材评价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对数字化教材的概念做出了界定,总结了数字化教材的特点,并指出了建立数字化教材评价体系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以为后续的数字化教材评价体系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数字化教材 教材评估

一、引言

随着数字时代科技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英语教学中的普遍使用,越来越多的英语教材已经配备了数字化课件。一方面作为纸质教材的辅助配套教材,为了适应多媒体教学在大、中、小学的普遍推广,方便课堂上师生参考及互动,另一方面可以对纸质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最初作为传统纸质教材的依附性产品,数字化教材在内容选材的设计编排上都受到纸质教材的制约,再加上一些技术手段的限制,难免呈现出质量参差之态。

纸质教材是静态的,由于写作、出版和使用间隔时间长,很容易使教材内容老套过时;考虑到课堂教学过程动态灵活性,学生水平能力的差异教学计划和侧重点的不同,以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的发展变化特性,在一个信息传播更加快捷高效的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教材已经从原本纸质教材辅助教学工具的角色,逐渐成长为可以和纸质教材并驾齐驱,在以往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Sheldon(1988)指出,为学生选择核心教材既是一项行政教育决断,又是一项重大的专业、经济和政治投资。这说明对教材评价的系统性标准的界定和运用极为重要。如果说科学的英语教材评价体系对于教材编写和教师对于教材的合理选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的话,那么,鉴于数字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日益重要的作用,建立一套完善实用的数字化教材评价体系对于评价相应的传统教材质量,以及对数字化教材本身的制作运用与完善,都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通过进一步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外针对数字化英语教材的评价研究大多是依据对传统英语教材评价的研究成果。因此,在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数字化英语教材评价体系之前,有必要先对国内外英语传统教材评价研究做梳理。

二、国内外英语传统教材评价研究

1.国外英语教材评价研究综述

国外对教材评价的研究较国内来说起步早,相对来说已比较成熟,也取得了一批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欧美国家对教材评价的理论研究分析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内容涉及教材评价的定义、范围、内容、功能、评价目标、原则、主体、方法、过程及分析等。许多国际知名大学,如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Berkeley),休斯敦大学(Houston)、英国的苏赛克斯大学(Sussex)都长期致力于教材评价理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Lightbown and Halter(Lynch 1996)及Palmer(Lynch 1996)在加拿大及德国针对当地课程教材展开了个案评价研究(鲁红霞),为许多后续的英语教材评价方案的设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许多学者相继在教材评价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研究者们习惯于列出一张条目清单,用描述性语言概括一系列标准,通过让使用者(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是老师)对于各个类别进行打分或者做出主观性描述的方式判断某一本教材的優劣。例如,Tucker(1975)通过设计一种巧妙的方法,让老师给教材各方面打分,再填入事先设计好的“教材价值评估表”,得出的综合分数与老师事先在表单内各个条目下的期望分值进行对比,从而判断这本教材是否符合实际使用要求。

Sheldon(1988)通过列出完整的一系列评价清单,包括标识教材的基本概况,以及以定性的方式对教材编写依据的基础理论、适用性、内容、编排、测评等内容进行分类,再细化出一系列具体问题,让教师通过简单的是/否判断决定教材是否合适。

这其中以英国学者Cunningsworth在1984年出版的著作Evaluating and Selecting EFL Teaching Materials影响力最大。作者在书中首先提出了一些教材评价标准的重要指导原则,在1995年继续出版了Choosing Your Coursebook一书,详细介绍了英语教材评价的指导模型,内容包括英语教材评价的方法、类型、指导方针及评价内容,并提出了基于整体印象评价(impressionistic overview)和深入评价(in-depth evaluation)两个模块的两分法。其中,整体印象评价是指教材评价者以自身经验为基础对教材进行整体的印象性测评。显然,由于这种方法依赖于评价者的主观判断,在教材海选的初级阶段有助于做出粗略的教材精筛。但是由于缺乏客观性依据,在对具体教材的评价阶段就要依靠下一步的深入评价,在这一阶段,Cunningsworth指出,评价者需要兼顾教材内容上的编排,如单元话题、内容架构、教学方法等,又要评价教材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考虑教学过程的参与主体,如进行学生的需求分析(students’ learning needs)、大纲要求(syllabus requirements)及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偏好等。同时他根据教材使用的时间维度提出了三种评价类型:使用前评价(pre-use evaluation)、使用中评价(in-use evaluation)和使用后评价(post-use evaluation)。其中使用前评价着重围绕使用者对与教材的初级印象和教学预设;使用中评价关注教材的使用情况,并可以利用评价结果进行适当的教材调整和新材料引进;使用后评价是对教材的回顾性评价,这种评价基于教材使用后的效果判断该教材在未来教学过程中的重复利用性。

McDonough和Shaw(1993)提出了两个阶段评价方法,实际上包含三个维度的评价模式。评价的第一阶段由外部评价(宏观评价)和内部评价(微观评价)互补展开;第二阶段进行整体评价。Breen和Candlin(1987)在列出的问题清单中也将评价内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老师可以对教材是否有用做出整体性评价,第二阶段结合老师具体的教学情况展开更加细致的探求性分析(searching analysis)。无论是哪一种方法,这种两分法的两阶段评价都集中于教材使用前,是一种预测性评价(predictive evaluation),无法结合教材的使用效果。

为了弥补前者的不足,Ellis(1997)着重提出了回顾性评价(retrospective evaluation)方法,使教师通过针对某个教学任务的微观评价为后续的宏观评价奠定基础,并借此判断是否会在后续教学中再次使用教材,反思教材在实践中的使用情况。同时,回顾性评价也可以用来对预测性评价的有效性做出验证。

Hutchinson和Waters(1987)提出的另一种对教材的评价方法可以称之为对照法,即将“自身需要分析(subjective analysis)” 和“客观对象分析(objective analysis)”结合的主客观对照分析评价方法。一方面评价者分门别类列出对教学目的和对教材的要求,另一方面列出同一级别下对于教材的客观评价,接着两相对照,通过直接的分析性匹配,将主观需求与教材的具体特点对比分析,达到评价目的。

综合以上国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对英语教材的评价并非将教材本身孤立地作为评价对象看待。评价体系的建立无论是从时间维度(使用前、中、后;预测与回顾),还是主客观对照评价(需求/特点),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评价(印象/深入;整体/探求性分析;),评价者都需要在教材评价过程中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模式,兼顾教材使用的具体情况、教材自身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实践而展开。对传统英语教材的评价是一个多维度、多象限的复杂过程。

2.国内英语教材评价研究综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语界开始关注大学英教材的研究,可以说国内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英语教学的其他研究领域相比仍显稚嫩,根据黄建滨(2009)对1990年-2007年发表在19种主要外语类期刊上的120篇大学英语教材研究论文的分析,将教材类相关研究内容划分成8类,其中围绕教材分析和评价展开的就有36篇,是8类内容中占比最高的。可见教材评价早已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依据国外学者取得的成果展开的。

一些学者推出的著作以介绍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为主。程晓棠在《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一书中引进了Grant(1987)提出的关于教材外部评价的评价表。夏季梅在《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则介绍了Genesee(1996)的教材适用性评价等。这些研究促进了国内学者对英语教材评价研究发展的进一步理解,极大密切了国内相关领域与国际研究领域前沿阵地之间的联系。

另一些学者则偏重于将国外专家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对国内英语教材的评价研究中。徐锦芬、肖婵(2001)运用Hutchinson和Waters的对照法评价了国内《大学英语》的听力教材。鲁红霞则吸收了Cunningsworth(1995),Grant(1987)和McDonough和Shaw的评价细则对《新世纪高中英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

当然,还有一些学者结合中国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在总結国外教材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中国本土英语教材评价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钱媛(1995)根据Van Els (1984)等提出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外语教材评价的四个步骤。周雪林(1996)提出了评价教材质量的六个层面,并分别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问题作为评估的具体内容,涵盖语言能力、选材、练习设置等内容,为国内教材的评价工作提供了较为切实可行的借鉴。乔爱玲(2002)提出评价教材需要将宏观结构和微观设计两方面相结合。庄智象(2006)提出了外语教材评价体系需要遵循的五点方针。

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评价者根据不同的教材评价理论体系所设计的评价细则各有侧重,基本都结合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我国英语教材实际使用情况和受众,为数字化英语教材评价体系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大学英语数字化教材评价体系的建立

1.数字化教材的概念界定

据统计,2015年-2016年我国数字出版业产值全年收入规模超过4400亿元人民币。呈现出收入规模持续上升,用户规模保持平稳,产品规模显著增加等态势(2015-201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主报告)。在教育领域,教育部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全面启动第二代‘人教数字教材等数字产品的研发’”。数字化教材课堂教学中的广泛普及和常态化运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是目前教育界对于数字化教材的研究仍然刚刚起步,对于数字化教材评价体系的建立更是处于初步摸索阶段。

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数字化教材源于电子书。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数字化教材可以被认为是纸质教材的数字化版本。很多学者将数字化教材与电子课本的概念等同。当然,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纸质版本的数字化内容可能只是数字化教材所包含的众多领域其中之一。数字化教材在当前技术背景下更多的被看作一个有效整合内容、终端、教学工具与服务的数字化学习系统(李林,2011)。它具有富媒体性、关联性、及时性、共享性、开放性、动态性、交互性等特性(祝智庭,2011)。随着技术环境的不断变化,数字化教材的发展也展现出三种不同的形态——以文本、图形、图像等无交互性内容和个人PC为硬件载体的静态媒体数字化教材;以网络教材和基础教学领域课堂多媒体为硬件输出设备的多媒体数字化教材;以及更加注重交互体验,充分利用移动终端设备的富媒体数字化教材(胡畔等,2015)。

目前,靜态媒体数字化教材由于硬件载体的迅速发展和其内容形容的单调已经基本淡出公众视野。富媒体数字化教材因为移动设备开发水平,教学目的、环境、方法,课程设置要求等各方面的差异而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人机互动的灵活多样和不确定性很难不成为进一步理论研究的障碍。因此,考虑到多媒体数字化教材在基础学科领域课堂实践中的广泛运用,本系列研究将着重围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与传统纸质教材相配套的电子课件作为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对象,为学校行政部门和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材选择,以及出版社和编纂者在教材编写,特别是配套电子课件制作等方面提供参考。

2.课堂教学数字化英语教材的特征

目前大学英语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中采用的电子课件以出版社开发为主,作为与纸质教材配套使用的电子版本,呈现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1)比较普遍的一类电子教材无论是在内容、形式、排版还是教学活动设计和练习设置等方面,都与纸质教材高度重合;添加了教师用书中的部分内容提高课堂讲解效率,如词条调取,课文段落翻译,练习答案分析等。另外附带一些教学中可能使用到的相关视频、音频资料,以供教师根据教学安排自行调用。教师翻动电子课件,基本等同于翻动放大了的纸质教材电子版。学生只要根据电子课件或纸质教材呈现的内容顺序学习操练即可。

在实际教学观察中可以发现,教师通过电子课件中呈现的重复性内容,自动词条例句取用和段落翻译等视觉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巩固相关练习效果,并大大节省教师课堂板书时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由于电子课件中并没有多少新鲜内容,编排按部就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注意力分散,或执着于抄写电子课件中的词条信息或练习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会被动接收电子课件的内容编排开展课堂教学,导致课堂互动效果差强人意,学生课堂表现力不足,参与度低。

(2)另一类电子教材注重对于纸质教材内容的补充与拓展,参照一定的教学设计思路,在内容形式编排上结合教师课堂活动设计,将纸质教材内容打乱穿插入各个教学环节,并在必要时添加拓展性信息和练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需要根据电子课件中的信息和指令,参照纸质教材内容配合开展教学活动,并对知识进行整合及吸收。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电子课件中的拓展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式教学,学生往往需要根据电子课件中的指令结合纸质教材内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但是由于补充信息量大,教学安排灵活,可能无法兼顾纸质教材中的全部内容,对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同时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并灵活应变。如果无法达到相应要求,学生往往就会迷失在丰富的课堂信息和多变的教学活动中,疲于应付,得其形而未达其意,无法吸收真正需要掌握的内容和信息。

3.建立大学英语数字化教材评价体系的注意点

通过研究国内外研究学者设计的传统教材评价体系可以发现,其中的标准和关注的核心问题可以随着语言学和教学发展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而发生变化。相应的,对于一些评价结果的理解和阐释随之改变。同样,一些判断还要视个体老师的具体教学重点和偏好而定。不断发展的语言学前沿理论和不断变化的教学趋势、教师教学的个体化差异及主观判断标准,都为建立一份可量化的客观的评价标准带来难度。但是,就英语教学本身而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规律和英语作为一门二语教学的一般教学特性是稳定和统一的,这就使得建立一些针对核心的基础内容的评判标准成为可能。再结合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本土化需求和语言学习者在信息时代对于数字化教学方式的普遍认同,完全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大学英语数字化教材评价体系。在体系建立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参照传统教材评价体系的指导原则。尽管数字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存在明显差异,但是由于本研究关注的电子课件为传统纸质教材的配套教材,在教学理论指导和教材设计原则等领域应属一脉相承。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借鉴国内外学者设计传统教材评价体系的思路和方法,构建适用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数字化教材评价体系。

(2)结合课堂教学数字化教材特征。以上两类数字化教材的使用效果因学生能力差异和教师对数字化教材的具体使用情况会发生不同,孰优孰劣须应具体情况而定。因此,体系的建立要在参考两类教材各自的使用效果和所得的反馈意见后得出。同样,体系建立以后,也可以运用评价两类不同的数字化大学英语教材,或者为如何综合两类数字化教材的优势提供指导依据。

(3)采纳教学参与主体意见。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主体和数字化教材的真正使用者,教师和学生给出的意见和反馈对于评价体系各项指标的选择将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需要通过设计合理的问卷和采集有效的数据分析数字化教材的哪些相关内容将影响教学效果,对使用者造成影响,从而确立为重要的衡量指标。

(4)科学设立评价体系各级指标。需要根据课堂教学观察和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确立各层级指标,并对指标进行细致准确的描述,确保评价者得出可以量化的等级或分数结果,充分结合主客观评价,才能构建出合理全面且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并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我们将参考国内外学界在传统教材评价体系中取得的理论实践成果,并结合数字化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后续问卷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大学英语数字化教材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Breen, M. P., Candlin, C. & Waters, A.. Communicative materials design: some basic principles[M]. RELC Journal SAGE Journals, 1979.

[2]Cunningsworth, A.. 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3]Ellis, R.. The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J]. ELT Journal, 1997,51(1): 36-42 .

[4]Hutchinson, T.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5]McDonough, J. & Shaw, C..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 A Teacher’s Guide, 2nd ed[M].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6]Sheldon, L.E.. Evaluating 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J]. ELT Journal Volume, 1998, 42(4):237-246.

[7]Tucker, C.A.. Evaluating beginning coursebooks[J]. English Teaching Forum, 1975, XIII/3/4: 355-61.

[8]程晓棠.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9]胡畔,王冬青,许骏,韩后.数字教材的形态特征与功能模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93-98.

[10]黄建滨,于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研究:回顾与思考[J].外语界,2009(6):77-83.

[11]李林,王东,覃文圣.论电子教材取代纸质教材发展趋势的必然性[J].中国信息界,2001(5):42-44.

[12]鲁红霞.国内外英语教材评价研究[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4):20-24.

[13]钱媛.介绍一份教材评估一览表[J].外语界,1995(1):17-19.

[14]乔爱玲.从外语教材编写的宏观设计与围观设计评估教材[J].山东外语教学,2002(3):75-77.

[15]夏季梅.现代外语教材编写的宏观设计与围观设计评估教材[J].山东外语教学,2002(3):75-77.

[16]徐锦芬,肖婵.《大学英语》听力教材教学内容的评估[J].外语界,2001(2):52-55.

[17]张立,王飚,李广宇.“十二五”收官之年的中国数字出版——2015-201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主报告[J].出版发行研究,2016(8):5-10.

[18]周雪林.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J].外语界,1996(2):60-63.

[19]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01(4):24-27,34.

[20]庄智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编写和评价体系[J].外语界,2006(6):49-56.

2016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外语教学专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KZ2016022。

作者:张凌然 李璐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快乐足球的足球教学论文下一篇:高校监考角度下诚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