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研究论文提纲

2022-08-31

论文题目:疏离与融合 ——香港电影中的辛亥革命叙事嬗变研究(1986-2011)

摘要:香港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发源地,也是革命党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和开展反清革命活动的前沿阵地。电影是香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是香港历史与社会现实的重要见证。香港地区的辛亥题材电影不仅呈现了丰富多元的历史面貌,也见证了香港社会的转型及内港关系的历史变迁,是影视文学与文化研究之焦点之一。20世纪90年代,香港社会面临经济衰退、政治归属变更和文化格局改变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香港电影产业的转型,也使得1986年以来香港辛亥题材电影的叙事内容和叙事风格在“九七”回归后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在叙事内容方面,从“九七”回归前到“九七”回归后,“辛亥革命”在1986年以来的香港辛亥题材电影中由历史叙事舞台的“布景”回到了“中心”,显示出了影片内容由历史感淡漠到具有强烈历史真实感的转变特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前期影片中的革命历史人物形象具有虚构化、边缘化、符号化的特征,而后期影片中的革命历史人物大多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或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作为蓝本,他们在影片中不仅回到了叙事结构的主体位置,也变得更立体饱满;从历史事迹和革命行为的编排来看,从前期到后期,影片由完全依靠虚构和想象到依据历史史实和历史发展的可能性进行创作;从时空场景的设置来看,影片呈现出由现代化的都市空间转向历史化的时空场景的变化。在叙事风格方面,从“九七”回归前到“九七”回归后,1986年以来的香港辛亥题材电影由后现代主义风格转向了现实主义风格。在叙事主题上,“九七”回归前的香港辛亥题材电影传达了对革命的质疑和否定,而“九七”回归后的影片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从叙事结构来看,1986年以来的香港辛亥题材电影由采用碎片式的叙事结构转向了运用完整的戏剧式线性结构;在视听语言方面,前期的影片由于追求画面的视觉效果而缺乏真实感,而后期影片视听语言的叙事性和真实感明显增强,呈现出了从“狂欢化”到“纪实性”的转变特征。综观1986年以来香港辛亥题材电影的转变,不难发现,香港电影的商业属性逐渐淡化,创作主体的历史意识不断强化,内港电影产业呈现出整合趋势,显示了港人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复归,表征着香港与内地在文化上的融合趋向。系统梳理并深入考察香港辛亥题材电影,既是对“辛亥革命”文学景观多元面貌的挖掘,对中国文学革命叙事具有一定的拓展意义,也是对辛亥革命历史本质和历史精神的揭示,为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香港电影;辛亥叙事;“九七”回归;嬗变;融合;身份认同

学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0.2 范畴厘定与研究现状

0.3 理论方法与思路框架

第1章 香港电影辛亥叙事嬗变的时代土壤

1.1 经济危机与香港电影市场的转移

1.2 “九七”回归与电影创作理念的转变

1.3 文化寻根与电影创作方式的改变

第2章 辛亥革命的历史重构

2.1 人物形象:从“边缘”到“中心”

2.2 革命事迹:从“虚构”到“非虚构”

2.3 时空场景:从“现代都市”到“历史原场”

第3章 辛亥叙事的风格转变

3.1 叙事主题:从“反历史”到“主旋律”

3.2 叙事结构:从“碎片化”到“戏剧化”

3.3 视听语言:从“狂欢化”到“纪实性”

第4章 香港电影辛亥叙事嬗变的文化价值

4.1 历史意识的强化:从“娱乐至上”到“历史真实”

4.2 电影产业的整合:从“香港制造”到“中国制造”

4.3 身份认同的复归:从“家园情结”到“家国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香港辛亥题材电影资料汇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职校计算机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行政垄断执法教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