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探究

2023-05-11

第一篇: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

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课文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朗读可以使小学生对所学课文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朗读可以引导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

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小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外,通过朗读训练来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其中朗读是实现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实现小学生朗读的有效性,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下面将作一深入探究。

一、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

朗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如人物、地点、发生的事件先有一大体了解,同时在朗读过程中训练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并通过朗读积累丰富的语言,为下一步的写作积累语言基础以及解决写作中的用词不当问题。同时,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会深入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世界,学习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清晰的思路。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不可走过场或片面地认为朗读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只追求教学进度或朗读数量而忽视了朗读教学的质量。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自主地进行朗读,而是在老师的要求下不情愿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因此出现朗读倦怠,情绪不高,只是泛泛地读完 了事,而没有真正去感悟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会通过朗读来抓住课文作者真正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因此朗读成了学生的一种学习负担,教师教学的课堂效率自然不高。因此,课堂朗读需要质量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目前小学生的课堂朗读现状,把朗读变为学生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并通过朗读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提高小学生朗读有效性的建议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有效性,就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各阶段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制订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朗读目标。同时对朗读内容也有要求,朗读的内容要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特点,提高小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和兴趣,激发他们朗读的积极情绪。其次,教师在布置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还要不时地运用多种评价策略来鼓励学生的朗读兴趣,注重学生的学习反应和学习态度,对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也是提高朗读有效性的一种方法。

1.指导学生在初次朗读时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常对学生说要想理解和把握好一篇课文就得反复读这篇课文,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对课文的初读也很重要,因为初读是学生一目了然整体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的关键,在初读课文时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效率,可以首先提出几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并且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带着感情去读,把不认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用笔勾画出来,在朗读完毕后再通过老师的讲解或与学生的交流探讨共同解决。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时,还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进行思考,理清课文的脉络结构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等。

2.要求学生再读深入思考,三读找出正确答案,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课文

提出此项要求的原因是学生在初读课文后会产生或多或少的问题和质疑,但教师不能有问必答,这样会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也就是经常说的不爱动脑筋,要增强小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他们的探求心理,让小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这时教师可以从侧面回答一些问题后,再鼓励学生再次朗读,学生在再次朗读的过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认识和理解,对课文认识也会有一个全新的上升阶段,这也就是思维的再启迪过程,教师要好好把握才对。最后,教师还要求学生三读课文,去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思想内涵。

3.让学生仔细品读课文,使学生的情感体悟充满个性化

教师在学生进行仔细品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去理解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由于有的课文内容与小学生生活的年代甚远,而小学生的理解力有限,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和开发想象力和联想,把自己置身于作者的情感世界中,与作者产生思想与心灵上的情感共鸣,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产生个性化的思维和思路,把课文情节动态化与意境化,并培养自己这方面独特的能力。当然,这些都与教师的启发与诱导分不开,所以创新离不开想象力,朗读与学习课文同样离不开想象力。

总之,传统的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已满足不了小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下改变传统的课堂朗读教学方法,运用全新的朗读手段和方法去激发小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提高小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朗读,充满兴趣与兴趣盎然的朗读。只有小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提高了,才能主动在朗读过程中思考问题,探索未知,养成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邵馨漪.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书声: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5(10).

编辑 薄跃华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究》立项申请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究》立项申请书

1、选题依据论证 (是否是十一五延伸课题;是否是引进课题)

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分析研究水平及发展趋势):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和探究,是近年来提高课堂教育水平中的一个受到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课堂教学有效性早期的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例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研究的视野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因素;不但注重教学的物质环境,还对教学的精神文化环境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技术支持方面也有了更多的关注。

2、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突出应用及推广价值):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深入推进和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的新形势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必须引起重视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它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是检阅教学质量是否成功的一把尺子。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课堂教学毕竟是落实以上标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课题研究,将从如何建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如何将这一资源有效地服务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有效整合“课堂有效性教学”资源,探索出适合校情的课堂有效性教育模式,并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符合目前教育形势的需要,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从人的发展出发,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价值观,建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实践探究的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的研究

⑴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由此可见,备课质量影响课堂效果,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教师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这是一种学习、提升和修炼的过程,它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重点难

点训练点、备思路、备教学策略,它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去打造;倡导合作研究,进行集体备课,一种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抒发情感的过程,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强调在备课时要有预见、有对策,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验证,修改、总结和积累,长此以往,备课就会越来越细、越来越精,心中越有数,上课时就能做到轻车熟路,切实提高备课质量。

⑵提高学习预习的有效性。一是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以教促学;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2、提高课堂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⑴关于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首先,教师应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其次,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新理念,生成性的课堂能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而绝非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的完成,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但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应有所侧重;再次,面对一个个有想法的学生,课堂总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如何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从而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⑵关于教学结构: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安排教学,只有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才能使教育的意义--学生的发展得到实现。 ⑶关于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检验教学方式是否优化的重要条件,是看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高度统一。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等。语文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每一种教学方法能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关键取决于教师如何选择和运用它。

⑷关于学习评价。《标准》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根据发展性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素养的形成,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①学习评价应是完整的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②学习评价应是针对性的评价,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机械频繁地评价。③学习评价应是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指导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3、提高课后反思有效性的研究。基础教育研究课堂教学的高效,重在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诚然,教师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更加有效地调控好课堂教学,取得进步。

4、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教育专著、资料汇编及大量的期刊杂志。

2)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探究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3)理论探索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体验性学习的内涵及其能力培养方法。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

当然,研究过程中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及调整。

参与本课题的人员均为中青年教师,他们精力充沛,参与兴趣浓厚。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自主地“在语文学习中探究”,建立能促使他们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有关教学模式。

5、预设课题实施步骤和保障条件: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1.4~2011.6)

⑴成立课题小组。⑵申报立项。⑶加强课题组教师培训、指导理论学习。其成果形式申请书。

2、启动阶段(2011.6~2011.8)

⑴调查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高效或低效的特征。⑵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⑶完成课题研究方案。⑷组织开题论证。其成果形式为实验方案。

3、实践研究阶段(2011.9~2013.12)

⑴组织课题组理论学习。⑵开展课题研讨活动。⑶组织有效课堂优课评比活动。⑷收集有效课堂教学案例。⑸撰写阶段性实验总结、论文等。其成果形式为阶段性实验报告。

4、结题阶段(2014.1~2014.3)

全面总结课题实验,写出研究报告、论文、研究课例等展示实验成果,写出结题报告。其成果形式为论文、总结报告等。

6、预期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就其原因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只求量不求质的重复训练,片面将学生的能力培养等同于知识性传授,忽视师生活动的合理设计等,从而使课堂教学低效乃至无效。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力求解决以上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空间发展多方面的素质、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校本研究,使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养成实践+反思的工作作风,从模仿教学走向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的价值是让教师在课堂上教得轻松、自信,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乐学、会学、善学,学得有效、高效与长效。

第三篇: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探究

明光市太平中心小学 姚文娟

摘要: 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已经进入了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性阶段,小学课堂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在课堂的有效性和创新性方面尚存在诸多的薄弱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从单纯的本本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对学生接受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面、拓宽学习视野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试图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为例,着力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以责任意识为基,以创新课堂模式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标,重点论述课堂教学活动与知识接受的有效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教学个案的特殊性中发现其普遍性,以期找到一条农村基础教育中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路径。

一、树立语文教学的责任意识,以“本”为基,注重引导。 18世纪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弗里德里希·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就人类审美教育中的普遍性提出了他个人的独到见解,即“游戏冲动论”他认为在所有审美教育活动中“人同美只是游戏,人只是同美游戏;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完全的人”。①教育的过程本身也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基础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知识接受型的审美过程,基础知识的接受与运用在小学教育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如何在满足学生知识接受的基础上,适当拓宽教学视野,本着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以促进有效性课堂这个实践过程的发生发展,这时的“游戏”即“教学活动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游戏”不等同与单纯意义上的无理无序消遣活动,而是一种教学的理念,即在讲求课堂实效的同时上彰显出教育的人性化关怀,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体验思维的乐趣,在知识中找到智慧的启发,从而让学生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打下良实的审美基础,在今后的人生发展中必受益颇多。小学语文教学突出基础性的国文教育,承担着语言认知和知识运用的双重功效,语言是认知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必须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即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考虑,以教材为基准,以基础知识教学为纲,进而创造性地解决学生知识接受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以“本”为基,就是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 ①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2月第一版第76页。

紧密地围绕着课本知识,分时分段逐一讲授。基础就是运用,运用离不开基础。从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的普遍状况来看,大多数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听、说、读、写”的教学模式,看似单调的过程却在学生整个学习起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如何更好地运用讲课的形式,把基础性的内容说的生动有趣呢?引导或者说启发性的教学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诸多讲课形式选择上,一个良好的课堂开端,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地保证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保持教学进度的自然前行,例如在讲授一级语文课文《乌鸦喝水》的时候,我们教师就可以在熟悉小学生认知特点之后,精巧地设计一下在正式讲课文前引导环节。

上课了,老师带着一小半瓶水和一堆干净的小石子走进教室。 师:“同学们,我们在上课之前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生(齐声地):好。

师:现在来找几个学生上来帮助我演示一下,我来出个题目:给一小半瓶水,给一堆小石子,怎样在不搬动瓶子的情况下用所给的材料把瓶子里的水倒出来呢?

生1(踊跃地):我知道,用吸管把水吸上来。

师:你还是没有听清我的题目呢,我是说只能用所给的材料啊? 生2:用石子把瓶子打碎,然后水就倒出来了。 师(笑着说):那样也会把瓶子搬动了啊。 生:那怎么办呢?

接着老师让几个学生来演示,将小石子一个一个慢慢地丢进瓶子里。一边丢一边问:“还要丢吗?”

生(集体回答):“还要丢”……

最后老师作总结:我们人类是聪明的高级动物,知道怎么组织材料来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文,讲的是一只聪明的乌鸦,它也是用这种方式来喝水的,究竟发生的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

在多数情况下由于教学填鸭式的刻板印象在学生们心中留下了一些阴影,一个成功的课堂在于打破学生对学习的畏惧与疑惑的心理阴影,让孩子们从学习负担的疑虑中走出来,用开朗的心态迎接新的知识,当思想上的疑虑之冰在氛围的 2

感染下逐渐消融的时候,整个课堂则趋向了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孩子的心灵在高尚愉悦的氛围中得以最大限度地舒展,从而还原了教育的本真状态。在审美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会审美。引导过程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能够从一个小小的切入点发现学习的乐趣,进而由易向难,完成整个学习进度。注重课堂教学的引导环节,既是一种教学态度,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当孩子们爱玩的天性与智慧的启发产生共鸣的时候,他们则会对知识产生一种向往的热情,正是这种“向往的热情”决定了他们知识的接受效率, 孩子在童年阶段对任何新新事物都会抱有极大地好奇心,在合理有序的“游戏”中学习,孩子们往往会找到一种“玩”与“学”之间的联系,在学习中“玩”在“玩”中学习,进而找到了一种适合孩子们天性发展的学习路径,认识到“游戏”的趣味性与严肃性并存,认识到“游戏”中个体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他们就能认真对待许多生活中的小细节并从中发现学习,发现美。引导恰如一条通往审美世界的精神小路,有谁不愿意从这条小路出发,经过委婉迂回的小道,寻找到理想的精神世界呢?又有谁才能发现这条小路或者甘愿担当起这条看似不起眼的羊肠小道的领路人呢?在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尤需要有这样一种责任意识和启发性的教学理念。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保证。

二、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理念,以“鱼”解“渔”,着眼于“授”。

在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始终有着这样一则高屋建瓴的教学信条,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则教学信条的本质在于解读教学过程如何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就是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而不只是“教什么”的问题。或者简单理解为教给学生纯粹的知识不如交给学生们学习的技巧。但是在实际教学课堂上,尤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课堂上,带着教学任务的课堂教学却远非这则信条那样简单。因为我们在基础性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比如要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必须要让他认识词句的修饰作用,要想他们能认识词句,他们必须要学会这些词句,要学会这些词句,就必须要学会如何拼音,如果再往下细分的话,拼音之中又有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们经常所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础教育在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同时,不能买椟还珠,丢弃了基础知识,也就是上文中

说的“鱼”,如果没有“鱼”一切所有关于“渔”的技巧性传授,必然要成为纸上谈兵的屠龙之术。这种脱离了实际情况的“渔”也就显得无足轻重,在基础性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必须要先授之以鱼。知识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在学生的知识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之后,他才能进入自主学习阶段,而小学语文教学只能先从“累土”和“毫末”中出发,进而发散性地附加学习技巧,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必备的基础知识。在处理“鱼”与“渔”的关系中,这则信条给予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一个极大的思维空间,即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点,中和“鱼”与“渔”的关系,即要以“鱼”解“渔”,通过实际的知识输入来验证学习技巧的重要性。比如在小学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作文开始占据了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要学会写作文,就要学会作文的写作体例,如果不给学生任何写作上的基本要求,全凭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随行书写,就未必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无规矩不成方圆”的教学过程中,必要的词语和得体的修饰语言必须要让学生牢记,只有在熟记的基础之上才能拓展性地发挥学生各自的想象力以及情感表达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就是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随行书写,或者已给定的字数为标准不断地“填充”作文,导致作文写作盲目追求数量而不求质量的现象发生。个别的学生因所受的教育环境不同,因而能够脱颖而出,写出一篇既符合作文体例要求,又不乏文辞优美的文章,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榜样。小学语文老师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个别性带动普遍性,就是在个别性的知识接受中发现一种普遍性,进而推广这种普遍性。用成功的案例来解读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发现一种适合大多数同龄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以“鱼”解“渔”正是这样一种方法,应试教育的实质不是在于拿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而是要通过一种测试来发现问题,然后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又通过细致分析这个背后的原因,找到一种改正学习习惯的新方法,学生们因此在学习中找到前进的理由。以“鱼”解“渔”的教学理念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教学形式的重要性,就是能够在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如何解决呢?这里就要考虑到“授”的问题,如果一种方法在实践中得不到合理运用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式的空洞定义,这里的“合理运用”指的就是要着眼于如何传授知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 4

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②如何去点燃孩子们心灵中那种“火药”就意味着老师们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授”,同样是一种知识,但是传授的过程却始终千变万化,着眼于“授”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方式方法,更要根据学生总体的学习水平作出一个合理的计划,点燃渴望知识的“火药”需要具备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从而有效地完成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有这样一则教学案例:期中语文考试后,老师在批阅试卷时,发现学生们的作文,普遍写的不好,有的写得字数够,但是内容松散,有的题目想的好,但是没有写全,于是老师就择选了几篇优秀的范文把它抄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讲一讲写作文,写作文对大家来说难不难啊? 生(齐声地):难。

师:是的,写作文很难,但是写作文也有方法的。农民伯伯原来用肩膀扛面粉发现又重又累,所以他们就开动脑筋发明了推车,有了推车就发现再多的粮食也能轻松地运完。写作文也要有方法,也要开动脑筋,让难写的作文变得轻松有趣。大家要不要学一学啊?

生(齐声地):要。

师:好,我们仔细读一读黑板上的两篇作文,然后说一说你们的感受。 大家都认真地开始读黑板上的作文。老师让学生依次说自己的想法。 生1:这篇文章的语句很优美。

师:对,语句优美,你们知道这些语句是从那里学的吗? 生1(摇头):不知道。

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好呢?

生2:老师,我感觉这篇文章的读起来很流畅。

师:对,但是为什么流畅呢?我们先放一放,再听下一位同学的看法。 生3:老师这篇作文中写到了“旋转木马”可我们从来都没发现过。 师:恩,很好,这种旋转木马只有在城市的公园里才能看见。…… 最后老师作总结:1好的作文都是语句优美的,但是这些语句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我们平时的课文中啊,我们学了词语要善于总结把它们记在小本子 ②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6月第一版第75页。

5

上,多读多练才能在写作文时很快想到它们。2好的作文读起来都是很流畅的,因为它们的结构好,我们来分解一下这篇作文,看一看是不是开头和结尾都很好,是一个整体,就像我们的人一样,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很匀称,如果缺了一部分是不好看的。3好的作文都是真实的作文,写我们自己身边的事,那种旋转木马我们身边没有,我们借用别人的作文时,要学会看怎么写的,而不是直接抄过来,小壁虎借尾巴,借了很多都是不适合的,最后自己长了一条新尾巴。我们写作文也要是自己的,不能用别人的。

以“鱼”解“渔”是理念,而着眼于“授”则是方法,二者指向的本质含义在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又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一个善于注重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的基础教育老师,会始终关注实践,善于把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反映在教学课堂上就是能让教学者和接受者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拓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空间,因“地”施教,追求实效。

在农村基层教育中,由于地域偏僻,交通不发达等诸多原因,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和城市学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突出特点就是无法普及多媒体教学。但是在优点与缺点并存的条件下,我们小学基础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要善于发现区域的独特性,就是要发现所处地方的优势条件。课堂不仅仅局限在一座几十平方米的屋子之内,在标准意义上的课堂之外,还有一种天然形成的“大课堂”——大自然,曾经令无数思想家、艺术家为之着迷的大自然,依旧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相对于小学教育来说,语文教育有着它天然的优势,自然和社会都是一部巨大的“无字之书”能在无字之中读出真意,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体验。在欧美诸多发达国家,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每个星期都有两次机会亲近大自然,体验劳动。小学教师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不是在于引导他们对大城市的某种异样繁华的向往,而是应该从基础出发,从自身出发,从带领孩子认识自己家乡的田野树林出发,进而逐步认识整个自然界和外在世界。“橘生淮南则为橘,而生淮北则为柚”每一个学生在幼年时期必须要认识到自己家乡的特点,倘若淮南人对学子讲柚,独不讲橘,或者淮北人对学子只讲橘而不讲柚,其功效无异于南辕北辙,也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特点,主动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之中,带领学生感受故乡的一山一水,感受春夏秋冬四季的草木变化。艺术家罗丹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写道“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

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③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要敢于带领学生主动发现生活和自然中的美,如果单一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们对事物的了解,我们就要主动将学生们带到课堂外,在尽量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完成课堂教学的必要步骤。例如在上小学四年级语文《秋天》一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带着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一抹金色的阳光、一方成熟的稻田、一条清澈的河流,一片盛开菊花的野草地就构成了教学的天然课堂。老师在这个时候可以开始引导: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叫做《秋天》,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到田野中找一找我们自己发现的秋天好不好?”

生(齐声回答):“好”

师:“在找秋天之前,老师先要你们想一想,你们找到的秋天和刚刚过去的夏天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赶紧去找找看吧”。

没过多久孩子们纷纷来报告自己发现的秋天。

生1:“秋天的草变黄了,夏天的时候小草还是碧绿的”

生2:“夏天的小草是从地下面走出来了,秋天时候小草都要躲进土地下面了”

生3:“夏天的时候太阳是炎热的,秋天的太阳是温和的,照在人的脸上很舒服。夏天的河流很汹涌,秋天的河流很平静,像镜子一样”……

生4:“夏天的时候田野里开满了许多花,可是到了秋天就只有菊花才开,其它花都枯萎了”……

最后师作总结:“同学们你们发现的非常好,其实秋天还有很多很多的地方等着我们去发现,不仅在田野里有,我们校园里也有,我们家里的院子里也有,你们去寻找了吗?现在我们在这片充满秋天气息的草地上,来上我们今天的新课《秋天》看一看,作者发现的秋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善于推行教育改革在印度颇有知名度的教育家格洛丽亚·德·索萨,她曾被冠之为“改变印度教育的乡村女教师”的美名。在她首次提出了“实境学习(EVS)”的理念,这种贴近生活本身的教育方法取得了明显的实效,“一个独立评估项目的调查发现,与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的学生们相比,采用实境学习方法的学生 ③ 罗丹语,转引自《实验·探索·创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卷第273页。

7

们的阅读理解测验与写作分数,高出两倍,而数学的速度要快三倍”④课堂的有效性基于它的实效性,实境学习就是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追求一种实际效果,区别于高等教育课堂的思想性,基础教育偏向于实物认知,亲近自然因地施教,有利于学生更为直观地把握实际生活,通过标准课堂之外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细致地观察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认知能力。

四、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在“旧途径”中寻找“新方法”。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有着其教学和认知的特殊性,相对于高等教育追求的发散式课堂教学,小学教育的立足点仍然要站在基础上,它的教学模式有着单

一、固定的特点,学生接受知识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包含了传统的接受方式,在教育教学时,要带着一种包容的态度去看对待诸多教学方式,厚古薄今或者厚新薄旧都会导致教育观念的极端化发展。在旧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中寻找到新的方法运用,是一名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品质。而恰恰是因为新方法的运用,所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们拥有学习的热情。怀特·海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儿童从一开始就体验到发现的快乐”,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在鼓励他们去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发现学习知识乐趣。所谓“旧途径”就是指死记硬背,填鸭式的语文教学,许多老师在教学中总是以为学生必须通过死记硬背才能掌握住知识,事实上这种学习方式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和老师普遍觉得很累。在基础语文教学阶段,我们不能过分追求“事半功倍”至少应该保持在“事半功半”的状态,也就是踏踏实实地学习,学生学多少就能够用多少,这才是实际的教学效率。在“旧途径”中发现“新方法”需要的是改进旧有的教学学习模式,把学生们从死记硬背的误区中解放出来,实现“活记巧背”,在小学古诗学习中,学生们最初感兴趣的不是一首古诗营造出如何美好恬然的意境,而是古诗中存在的韵脚韵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学生们就会在第一时间抓住读古诗的乐趣,在朗朗上口的朗读中,学生们即便是不需要老师作附加的解释,也能较好地把握古诗的主旨。记忆是认知的根本,如果连记忆都丢弃了,只注重理解、技巧,那是一种极端的教育方式, ④ 戴维·伯恩斯坦:《改变印度教育的乡村女教师》吴士宏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119页。 ⑤ 怀特·海语,转引自《情感德育论》朱小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264页。

记忆和理解二者不可偏废,每一节课都是一次知识的储备,每一次知识储备都将为学习下一个新的知识作好铺垫,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体味到成长的快乐,也保持住了学习的热情,记住了只是吸收,学会记才是快乐。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低年级如一至三年级的学生需要记住的知识很多,在拼音、识字、组词造句方面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要保证学生们在三年的时间内掌握住该学会的知识,就要在保证他们在必备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改进的不是记忆这条必备的旧路径,而是要找到如何记忆这种新方法。在许多儿童的幼年时期,汉字的认识量较低,对事物的理解单凭直观的画面印象就能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尽管他们不具备高强度的语言理解能力,还是能从客观的画面中把握住自己的判断力。绘画,在艺术中和文学极为接近,尽管成人的语言理解能力可以足够理解文字性的材料,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愿意用图表图示的方法,将文字性材料转化成简单明易的图画,争取做到一目了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会看画比强记文字更有效果,因为“绘画教人怎么去看和怎么才能看见(看与看见是不同的两件事只有很少的人才把两者统一起来)。因此绘画保存了儿童那种生趣盎然的、天真未凿的感情。”⑥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配有几幅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彩色图画,图画的选配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帮助孩子们更为直观的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不妨尝试一下“学文先看画”的教学方法,就是把课文预习从繁重的字词量中走出来,转而用欣赏图画的方式对整个课文作一个了解。这样孩子们既能轻松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能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因为面对着一幅画,每个孩子都能说出一点自己的发现,这样就能够把一幅画的主要内容解说好,当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新奇点时,课堂氛围也变得融洽起来,在旧路径中寻找新方法就是要发现一种审美或者说爱好的普遍性,当一篇课文大家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他们的对新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抱有畏惧心理,相反的是,他们要想方设法地发现那些不寻常的细节,整个语文教学在“图画”与“文字”的交错进行下取得了一个较为圆满的状态。艺术总是相通的,文学不仅和绘画存在联系,和音乐,雕塑等其他门类艺术也有相同之处,小学老师应该善于发现这些相通之处,运用自己的巧妙设计,带领孩 ⑥ 亚历山大·勃洛克:《色彩与语言》转引自《金蔷薇》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281页。

9

子们选择一种简明易懂的方式来学习课文。在这种情况下,一幅画、一首音乐、一尊雕塑往往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培养孩子的学习热情,不需要反复叮嘱,夸大其词,相反应该从细节处入手,依照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天性要求入手,找到一种全新的方法,走好记忆这条“旧路径”。

五、建立合理的学习评价机制,以“立人”为本,凸显人文关怀。

“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⑦教师,只有当他认为自己在从事“立人”事业的时候,他才能找到内心最真挚的教学情感。在小学教育的各项科目中,语文教育尤其要传承中国传统教学的“爱人”思想,因为只有“爱人”才能去“立人”。在以“立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下,对语文课堂学习的评价也是成功的语文课堂一项必备环节。课语文学习的评价模式通常是双重的,一方面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接受,另一方面也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孩子们对知识的运用和感受能力的培养,单纯的知识学习如果不运用就是一种盲目的数量积累,有了知识但是对知识毫无感受能力,对知识没有情感、没有想象力就显得呆板麻木。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评价过程中,只看重分数,不看孩子们的思维创造能力,看不到孩子真挚情感的抒发,所谓“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试卷一丢,苦了娃娃”,这种语文教学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小的影响。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引导、讲解、检测、评价等几个部分。而就单纯的评价一部分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什么样的评价决定着什么样的课堂效果,因为评价起着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课的评价合理及时,也为下一课的开始起了一个良好的开头。一般而言,孩子们需要鼓励,而且需要的是及时的鼓励,如果对孩子们的学习评价不及时,对他们的学习的热情是有影响的。有效课堂的评价机制可分为三个小层面,即认知评价、拓展评价和综合评价。认知评价是指对学生知识的接受程度的评价,那些对知识记忆牢固的学生需要给予鼓励。拓展评价指的是对学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一些学生在语文课堂虽然在单纯的识字记忆方面并不突出,但是他们极具想象力,为知识的运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综合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态度,接受程度与运用程度的综合评定。在小学语文课堂结束新课的时候,要注意问一问学生“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上完了,但是你们学的怎么样呢?”然后让班 ⑦ 罗素语,转引自周国平《教育的七条箴言》,《生命的品质》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第45页。

10

级成绩上中下三个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回答,这样一种评价机制不仅保证教学的公平,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回忆学过的内容。在老师给予评价之前,学生自己对自己所学的内容有一种自评,自评之中就包含了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与复习。在学生们依次站起来说出自己的自我评定,老师要认真听取,然后一一指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一视同仁地给出指导,这样既节省的教学时间有收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虽然只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始终不能忽视的是对“教育立人”思想的切实实践。对学生学习评价,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过程,是一个贴近童心,思考成长的过程。在应试教育的分数单一标准下,应该积极地对语文学习评价体制作一些合理的补充,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需要给予鼓励和暗示,小学语文课堂不能只单纯地考虑某些接受能力好的学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与其让极少数人感觉到知识的乐趣,不如让全体学生一起感受学习的乐趣。不能通过贬低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来表扬成绩好的学生。在童年的学习阶段,大多数学生的心智水平都处在较低阶段,一些好的方面有待发展,一些不好的方面需要给予耐心指导,孩子们看重评价,也往往因评价的不合理无意间损害了他们的自信心,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在评价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思考的能了,不能以偏概全,造成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语文教学在小学教育的各科目中,有了它的特殊性,即它是一种知识与思想想交互的学科,语文教育同“立人”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带有人文关怀,不能知一味地看重分数,而是要跳出这个“应试怪圈”从单纯的重知识输入到多元的重爱心输入,走一条与应试教育殊途同归的教学评价模式。“爱心”的教学评价,就是要用真诚的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尽管没一个学生在智力水平上各有差别,但是他们都拥有成长的权利,都需要呵护,不至于在小学教育阶段就对自己产生失望情绪,渐渐地走上一条与学习相反的道路。许多令人心痛的教训一再提醒着我们的教师们,必须在小学教育中就要树立一种“立人”的思想,而这种“立人”思想的背后必须要求我们对孩子们的教育抱有一种人文关怀的理念。如果一个老师不能贴着儿童的想法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而是用成人的观念来干预孩子的成长,不能带着成人那种对孩子天性抱有的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教育孩子,其教育终究走向了一个又一个“成长的死角”。独立的行为首先要有独立的精神,独立的精神最早源自于个体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并因此树立了信 11

心,敢于去尝试解决每一个难题。一个合理的学习评价机制,不仅促进了他们的自评能力,而且缓和师生之间的刻板印象,收到了“师有所尊,生有所用”的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关键性阶段,随着许多新的教学理念输入,城市教育的那种开放模式也渐渐地有覆盖农村教育模式的趋势,但是就教育本土化而言,这些理念中有些不适合农村教育的发展,典型化的教育模式也破坏了教育本身的多元化倾向。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当地的教育实情,踏踏实实地走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今年年初,为了配合小学生语文教学,以北大为首的许多文学研究者和小学教育一线教师联合编撰了小学生名家文学读本,在该书的序言中,他们提出了一条语文教学的崭新理念,就是“要为孩子‘打开文化空间,引入文化之门’,使儿童从‘自然人’逐渐变成‘文化人’,从‘自在的人’逐渐变成‘自为的人’”⑧这种语文教学理念无疑为我们基层的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以立人为本,以创新为出发点,以有效性为目标,通过不断地实践来改进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反复地验证,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小课堂”的特殊性,发现基础教育教学 “大课堂”的普遍性,才能更好促进小学语文教育长期地、可持续地发展。

⑧ 钱理群:《名家文学读本》丛书总序,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第1页。

12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初步探究

随着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小学英语教师们积极地投入到了新课程的改革和实验中,纵观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有些英语课确实是令人失望的,教师的教学没有吸引力,在课堂上学生们浮躁、不安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低,因此如何进一步激发和维持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小学英语教学获得顺利而有效的发展,已然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实施:

一、充分课前预习,奠基实效性

课前预习使学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目的性,树立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满足了学生渴望成功的欲望。同时降低了教学难度,教学任务更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课前预习是成功课堂的奠基石,预习是学生在课前预先学习相关的资料,找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初步了解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及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能使学生针对性地听课,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靠自己的能力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有了这些积累和铺垫,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更加充满自信,并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论文,先发表、后收费!电话/微信18515121167 QQ2423235280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活实效性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乐于发表意见和建议,勇于大胆创新。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学习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良好氛围里学习。师生情感融洽,朋友式的相处,学生就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三、活跃课堂情境,提高实效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也是最佳时间,特别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果忽视课堂上的有效吸收,就等于放弃了宝贵而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英语学习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英语如果仅作为一种语言,它就会比较抽象、枯燥,但如果有了一定的语言环境,我们就不会再产生陌生感。要使小学英语教学变得形象、具体、有趣,让学生爱学,需要顺其天性,把情境引入课堂,发挥英语教学的神奇作用,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高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论文,先发表、后收费!电话/微信18515121167 QQ2423235280

1.利用教材和学生特点,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经验证明:方法单调死板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要进行适当的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是用讲课的内容拴住儿童对教师的叙述和讲解的注意力的。”这种“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来体现,如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新颖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学情绪,使之受到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智力,使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调动。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所以教师应带领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可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关系和小学英语教材形式单一,因而枯燥无味的教学环节一定会令学生产生排斥心理,无论教师如何努力,结果都是事倍功半。然而,富有生趣的课堂教学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备课时把简单语言材料用在情境中,课上,把听、说、读、写、演、唱、画等有机结合。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无疑给传统的英语课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它将视频和音频融为一体,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给学生创设了赏心悦目的英语学习环境。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因为其具有新颖、趣味等特征,使英语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课件教学、配乐朗读、录音示范朗读、吟诵儿歌等,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可把课上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语言感受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时刻把英语教学的实效性放在第一位,拥有一颗对学生的责任心、爱心,努力抓紧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环节,大胆创新,不断实践,永不放弃,英语课堂教学就能切实有效地开展,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效果,实现有效教学。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最终版)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有效教学”,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加涅的观点,就是凡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通过学习,我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了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与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收获语文教学的独特喜悦。

一、导入的有效性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第一印象,对后续学习至关重要。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对文本的学习。即找准学习的切入点,给予铺垫、相机诱导。迅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真实体验,激发后续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备课的有效性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需要语文老师解读教材,查阅资料,形成教案。要写好教案,首先要能够找到本课程目前最好的教学资源。这包括课程标准、名师的优质教案、课堂实录、课件等。如果你找到了本课程最好的教学资源,那么自己的备课才能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其次,要舍得花足时间写出详细的、完整的教案,包括本课堂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堂讲稿、阅读清单、考试试题、教后反思等。通过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能大致明确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掌握本课题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选择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准备得越细致,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

三、阅读的有效性

《语文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笔者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时下,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因此,有效的提高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在阅读过程开始之前,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明确地告诉学生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这一环节的一个重要的必备条件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以便于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

四、提问的有效性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就是通过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启发学生自省,从而引起学生的活动。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提问呢?1.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发问态度要自然,问题尽量说一遍。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个问题尚未做出明确结论之前,不能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以免干扰学生。2.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抽答面要广,努力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大致相同。不能由相对固定的少数同学回答,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请生回答,也不宜先抽学生再提问。3.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4.教师为不能回答问题或问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打开思路,启发他们正确的回答问题。5.当学生的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

五、朗读的有效性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高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事实上,朗读有不同的层次,较低层次是读准——读通——读懂;中高层次是读通——读懂——品读。最高层次是品读层次,要求能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来。如果教师把朗读看成只是一个教学步骤,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摆设,缺乏一定的指导,也就失去了朗读的“有效性”。

六、评价的有效性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七、作业的有效性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是师矣。”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为让各类学生的作业达到实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化布置作业,这就要求老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坚持精当、适度、适量的原则。同时,要想全面落实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还必须要有适度的训练与考试。全国课改修订组组长温儒敏先生针对目前的课改现状也曾提出这样的建议:要理直气壮地抓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教师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并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有助于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语文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境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总结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