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学生创新想象能力爱护论文

2022-04-10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剖析学生创新想象能力爱护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浙江省课改工作全面推进。我校开展了以“flyingdream”为主题的课改工作。科学组通过科学研讨研发了部分科学拓展性课程,并通过实际调研及分析确定了“开心种植园”等四门课程。本文从四门课程的课程背景、研究建议、教学目标、教学建议及课程收益等方面对四门拓展性课程进行了具体论证。

剖析学生创新想象能力爱护论文 篇1:

浅谈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摘 要 初中体育教学中,提高教学的质量是确保预期教学目的能够实现的关键措施。文章分析了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要打破体育教学的传统旧模式,适时激励和正确引导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初中体育 教学质量 措施

提高初中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得到体育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通过课堂教学的积极锻炼来增进体质的不断健康发展,了解体育的基本内涵,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技巧,这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总结过去,放眼未来,转变观念,认清两者的本质区别,剖析自己,根据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备好课。在充分了解了学生基本情况和体育水平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内容和教学任务,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整个教学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安排,然后予以实施。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轻过程,重结果,评价不科学

正确的、科学的教学评价不仅可以检查教师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更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自我,并不断鼓舞自己向新的目标冲击。然而,轻过程、重结果,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主观努力,缺乏综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进步得不到肯定和回报,使教学评价失去应有的激励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模式单一,课堂缺乏生机

传统的体育教学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巩固提高”的模式来进行,教学手段过于机械、呆板,这根本无法满足正处于高度信息化的学生的新鲜感。同时,也由于场地有限,教学设施相对简陋,在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教学氛围中,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喜欢上体育课,逃课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重智育,轻体育”,教学思想老化

受“应試教育”的负面影响,学校与体育教师仍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桎梏,“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且片面强调传统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学生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之中,这不但无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加强体育锻炼,更无法促进学生的个性、人格等的全面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

二、 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打破体育教学的传统旧模式

每位体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能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然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都是如此。上课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束缚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这种固定的模式时间一长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没有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同时,也有碍于新时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二)适时激励,正确引导

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有某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论过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

(三)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创造激情、想象能力和科学精神3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体育的发展来自创新,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具有其特殊作用的。首先,搞好教学设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在课前备课中深入研究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好创新教材及教学方法、手段。

(四)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情感管理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情感管理就是体育教师以真挚的情感增强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形成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首先,要理解学生,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要对学生的家庭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体育技能等了如指掌,同时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思想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第二,要尊重学生,教师要首先拥有一颗平等的心,对学生一视同仁,要宽厚待人,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氛围。第三,要关心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就是要把一切出发点都放在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上,真正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落到实处。

三、总结

总之,初中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初中体育教学不仅要面向学生的现在,更是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未来。只有当初中体育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时候,才是好的教学,而这也是教育改革的宗旨所在。

参考文献:

[1]邵子杰.浅议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成才之路,2011,(18).

[2]李红军.浅谈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J].才智,2010,(02).

[3]郑守镇.素质教育环境下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思路[J].中小学电教,2010,(02).

作者:曲玉生

剖析学生创新想象能力爱护论文 篇2:

课程改革中初中科学拓展性课程的研发与实施

【摘 要】浙江省课改工作全面推进。我校开展了以“flying dream”为主题的课改工作。科学组通过科学研讨研发了部分科学拓展性课程,并通过实际调研及分析确定了“开心种植园”等四门课程。本文从四门课程的课程背景、研究建议、教学目标、教学建议及课程收益等方面对四门拓展性课程进行了具体论证。同时,从科学拓展性课程研发与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结论并引发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 研发 实施 开放性 科学素养

实施背景:根据《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有关要求,全面落实课改精神,结合学校“和谐、进取、善人、善事、高效、规范”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我校教学资源配置和师生教与学的现状为出发点,助力学生梦想起飞,我校于2015年全面推进了以“flying dream”为主题的课程改革工作。

在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我校科学组积极研究与实践,助力学生“梦想起飞”,使我校科学课程在原有基础之上之上得以拓展延伸!

一、拓展性课程的研发:

每一个“自由”的学生都会有着属于他的独立的个性和非凡的创造力;每一个有“梦想”的学生都有着属于他的飞翔的方向和不可动摇的执着。作为学校就应该成为助力学生梦想起飞的摇篮。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学学科,更应义不容辞的冲在课程改革的最前线!

1.基于的理论支撑

科学拓展性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两方面的基本原则:一是在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的前提下尝试编制课程,这样的课程才是有效的;二是要设计一种或几种知识组织变化的模式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这样的课程才有可能使学生得到发展。

2.分领域研发

经过全体科学教师的群策群力,我们初步从科学的三个领域开发了以下拓展性课程:

科学领域 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

生命科学 开心种植园 花卉及典型农作物的种植

微观世界 微观领域科学知识的探究

急救知识 科学急救知识的学习

物质科学 实验课堂 课本实验改进及相应小实验的开发

科学生活 来自于生活的科学实验研究

环保使者 科学课程理念下的环境保护活动

地球宇宙

空间科学 探索宇宙 宇宙相关知识研究

天文爱好者 以天文观测为主的探究活动

3.全盘考虑,敲定课程

我们通过调查表的形式对学生学科薄弱环节及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在三个年级各抽了两个班级进行了综合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植物知识、实验技能、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较为薄弱,而学生在探索宇宙及科学生活方面又有着浓厚的兴趣,结合这两方面因素,为我们拓展性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最终确定了以下四门课程进入实施阶段。

课程名称 所屬年级 课时数 任教教师 学生限额 课程形式

开心种植园 七年级 2 李某 徐某 20 选修走班

科学生活 八年级 2 张某 俞某 20 选修走班

环保卫士 九年级 2 方某 杨某 20 选修走班

宇宙探索 七年级 2 张某 李某 20 选修走班

二、拓展性课程的实施

作为选修走读的拓展性课程,我们课程研发工作之后,便第一时间为课程的实施着手准备。以便拓展性课程能与基础性课程同步开设,配合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的全面进行。

以下我就我校四门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实施情况分析记录如下:

1.开心种植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培养并观察植物的生长;记录植物生长变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解植物养护的方法,指导学生边用边学;通过收集各种资料让学生学习植物的培养方法,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以后,教师鼓励学生能创新思维,寻找身边可以培养的植物,并用照片拍摄植物的生长特点;将学习成果制成小报。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情感,让学生树立热爱生命的观念。

【教学内容】

第一,各类常见植物的特征及识别;

第二,各类典型植物种植及养护;

第三,种子的萌发(萌发条件的探究实验);

第四,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

第五,收集相关植物的种植及养护的相关资料;

第六,选择有代表性的植物种子或幼苗进行种植;

第七,植物生长的养护;

第八,拍摄植物生长的照片;

第九,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第十,撰写植物生长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课程收益】

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实施,学生对科学课程中植物内容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升,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同时学生的观察记录能力不断提高,逐渐养成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动手操作能力也明显增强,且更加规范。在学期末形成了关于《绿萝生长的维护分析》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2.实验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各类实验的原理及相关知识,规范实验操作,建立课本实验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实验进行深层次挖掘,梳理各类实验原理及相关知识点,然后通过收集各种资料及团队合作对课本实验进行改进及完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开发生活小实验,建立课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最终形成研究性学习小论文或参与学生创新实验大赛。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养成规范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热爱生活的观念。

【教学内容】

第一,力学方面课本实验的原理及相关知识的深层次挖掘 ;

第二,分析此类实验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三,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改进方案;

第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并不断对方案进行完善;

第五,挖掘与课本实验相关的生活实验;

第六,力学生活小实验的展示评比;

第七,对生活小实验进行进一步完善形成成果;

第八,参与创新实验设计大赛。

【课程收益】

本课程的最大收益是学生具有了对课本实验深入解析的意识,并通过延伸建构了课本和生活实际的诸多聯系,使科学课堂真正的融入生活。学生自主开发实验的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得以充分体现。学期末学生酝酿自主开发实验参与创新实验设计大赛。

3.环保使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环境的概念,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过程与方法:教师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重要性及迫切性的教育,并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协作,在各类实践探究活动中观察、实验、交流、实践调查和宣传等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寻找并解决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收集身边的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通过社区进行宣传,唤醒身边公民的环保意识。将各项活动材料收集梳理,形成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及参与环境保护的决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内容】

第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保护蓝天—— 大气污染和防治;

第三,爱护碧水——水污染及其防治;

第四,给我宁静——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第五,走向洁净——固体废物污染及其防治;

第六,绿色文明—— 保护植物资源;

第七,战胜天灾—— 自然灾害与减灾;

第八,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活动;

第九,撰写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课程收益】

通过本课程的实施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质的提升。学生开始自主关注身边的各种污染现象,并能主动进行简单的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一些相关的科学知识及技能得以充分利用,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组织进行了环保宣传活动,且部分学生形成了《水葫芦污染的成因及控制措施》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宇宙是不断运动和发展并有着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能够利用网络等资源收集与宇宙相关的资料,并分类整理;能利用简单的观测设备观测一些常见的的天文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及网络资料和视频资料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加深对宇宙的了解。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通过媒体及网络收集关于宇宙的资料,并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同时进行分类整理、交流学习,并形成研究性学习小论文。通过天文观测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及各类观测活动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

第一,神秘的宇宙——宇宙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遨游太空——中国的火箭发展史;

第三,天狗吃月亮——日食与月食(赏析及观测活动);

第四,永恒的太阳?——恒星的一生;

第五,畅游太阳系——八大行星探秘;

第六,拨开黑洞的外衣——黑洞探秘;

第七,绝密档案——外星人与UFO;

第八,星空观测活动;

第九,我眼中的星空——制作星空图;

第十,通过网络收集宇宙相关文字资料及图片;

第十一,撰写探索宇宙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课程收益】

本课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课程引导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逐渐开始趋于理性。开始能够主动的、客观的从各个途径对宇宙进行深入的探索,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的提升,同时,我们还发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目前参与该课程的学生计划自发组织“启明星”天文爱好者社团。

三、科学拓展性课程研发与实践的结论与思考

1.拓展性课程的实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获得明显提升

科学拓展性课程学生的动手实践性强,参与度高,因此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此前提下,学生的科学素养获得了明显提升。

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升。教师在课程讲解及科学活动介绍的过重中,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倾听及思考的效率大大提升。并且学生能主动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主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科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升;

第二,科学探究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小组分工合作,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通过大量的科学探究实验锻炼,学生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提升,为基础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课程的开展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飞跃式的发展,并能够主动对一些科学现象提出疑问,自主开展探究活动;

第五,通过各类科学探究的交流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开始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进行理性的分析;

第六,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科学活动的魅力,科学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升,使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得以巩固。

2.拓展性课程的研发要具备创新性、可操作性和开放性

第一,创新性。在课程的研发和实施过程之中我们发现,學生本身对于科学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也能主动的通过网络等媒介去探寻许多科学内容,特别是与科学相关的实验,学生亟待体验,更希望获得教师的指导,让他们在实验室里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如果拓展性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与学生的兴趣契合,则学生便会以最高的热情积极参与,即便在课程开展过程中遇到各种难题,学生也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课程的实施具备便于教师和学生各类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例如在学习了核能知识以后,学生对核能相关知识表现除了浓厚的兴趣。也经常会有学生对此类问题宝根问底。教师在课本基础之上深入浅出的讲解是可以操作的,但实践检验显然是无法实现的。虽然学生兴趣浓厚,但科学课程对于此类问题的剖析却应该适可而止。而对于热能研究就具备了可操作性,可以有效的拓展,开展一系列实验来进行检验。

第三,开放性。在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各类科学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但是学生是一个自由的个体,有自己的认知,也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建立一些科学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对假设进行检验,这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所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激发,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3.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拓展课程的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第一,首先要重视学生科学观察的指导。例如在“开心种植园”拓展课程的实施过程当中部分学生只是根据网络搜索的资料进行描述进行记录,完全没有主观上通过观察而体现的思考内容,也没有资料上提供的植物特点与实际观察到的植物进行有效的关联,这样的观察对于学生对植物结构的认识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这时就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观察过程予以适当指导,并要求学生根据主观印象进行如实描述。在进一步学生活动时,教师可不断进行巡视指导,从而帮助学生主动的通过有效观察获得植物叶片的结构特征及花的结构特征等有效信息。这样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观察的有效性得以大大提升。

第二,其次是指导学生合理分组。在实际的拓展活动过程中,教师给了这些学生小组“自由”放手让他们去做,可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经过反思,我们认识到部分初中生自主能力毕竟有限,通过教师对部分小组的自主活动观察,发现有些问题学生小组无法自主解决。看来这样的分组方式问题较多。分组不均也导致了个别小组某些环节较为薄弱,在小组间的竞争活动中失去了战斗力,长此以往学生对科学活动的参与热情必将受到极大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有效的分组进行把关指导,帮助学生合理分组,实现真正有效的的分工合作,能使小组中的每个成员主观能动性得以体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活动的收益者。

课程改革的研发与实施工作仍在路上,拓展性课程的有效开展就像为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助力着学生“flying dream”(放飞梦想)。我们在不断探索,不断的取舍,希望以最科学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成效,愿有一天我们科学的拓展性课程能助力我们的天之骄子越飞越高!

参考文献

[1]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2]关于开发生物拓展型课程的理性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

[3]论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问题[J].现代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王文军

剖析学生创新想象能力爱护论文 篇3: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同时,教师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情、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提高自身修养,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创造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发挥教师情绪的感染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应该始终是快乐和饱满的。当教师面带微笑进入教室,学生就会倍感亲切,从而思维活跃地参与课堂教学,整个课堂气氛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2.注重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还要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情感因素,用生动活泼、形象、幽默的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自然的表情、和谐得当的体态语言传递数学信息,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同时,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结合教材介绍数学定理的和谐美、数学推理的完全美、数学语言的简约美、数学构思的创新美,介绍与命题、定理、公式有关的科学家的资料,将数学知识与人的富有情感的创造性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学习科学家们努力、认真、坚持不懈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当然,对于不含情感因素的教材,教师也尽可能地赋予其情感因素,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数学能力。

3.激发学生兴趣,重视教师评价的激励功能。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大都停留在直观兴趣和操作兴趣上,而且,学生对自己提出或回答的问题往往是期待教师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个情感因素,充分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尽力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课件,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探求知识的热情,并针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用赞许的目光、鼓励的眼神或简短、幽默风趣的肯定性评价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氛围,开发学生智力。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课后阅读),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在教师的讲解、指导下攻克难点,掌握重点,进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应让学生阅读教材,对于重要的概念、定理、公式,重点的条件,关键的字词句或图形的性质等作出标记,也可设问,进行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准确掌握,并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教材,加深巩固。若学完一章内容,要求学生以图表等形式归纳本章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深入到每堂课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由浅入深,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层层剖析,得出结论,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还要经常采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把易混淆的概念、定理、公式、图象、性质作比较,归纳其相同点和不同点;采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进行类比推理和公式的逆用和变形。同时,还应贯穿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与分离、变换与转化、分类与归纳、定常与变化的对立与统一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发散思维的多端性和数学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开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重视数学语言的转译和准确表述,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数学语言的相互转译,准确表述,能充分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程度,更能体现学生思维能力、运算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数学语言的组合,通过课堂提问,检测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听、说转译能力;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教材课内、课外的阅读,习题的练习,指导学生理解掌握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答题说理要素、逻辑推理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组织转译能力。同时,对学生听、说、写等运用数学语言时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运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准确性、完整性、流畅性,培养其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联系生活实际,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实践能力,就是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再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数学教材中设计的应用题,既考虑了普遍性,又考虑了它的典型性和特殊性,挖掘了知识内容的应用价值,只要求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体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应用题,给学生充分感悟的空间,多角度、多方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让学生自己进入问题情境,联想相关的概念、定理、公式、图象性质等,分析问题中各种量之间的关系,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剖析,总结规律,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题大都来源于生活,是一个简化了的实际问题,是“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良好题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或选取一些活动材料,把学生带到现实生活去,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在实际情景中学习、观察、试验、抽象、概括,学习如何去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如何去比较、检验等等。由此,学生逐渐养成留心周围的现实世界、关心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的习惯,进而从生活、社会现实、政治要闻、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等各个方面,提炼出具有以社会应用价值为背景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面对以“文本知识”形式出现应用题时,就可能带着个体的经验,批判的眼光和主观的情感展开理解和沟通,既能阅读文本写出的内容,又能阅读文本未写出的内容,并通过阅读分析,抽象后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数学工具加以解决。教师可通过解题,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缜密的思维方式、规范的解题过程和认真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六、调动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离不开图形,而图形的掌握和利用又是学生的一个薄弱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利用必要的教具演示指导教学外,还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或立体几何模型,让学生通过制作模型,发现空间线面关系和数量关系的特点,建立空间概念,抽象、概括、总结出同类模型的一般性质外,还可发现其个别性质和规律,从而深刻理解掌握。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根据条件作出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正确分析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换,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教师还可通过活动材料,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综合并灵活的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总之,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人本原理,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运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科学方法,围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中心,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促使学生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根本转变,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马 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下一篇:探析物业税的税收意义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