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说明文教学中的学生思维品质培养

2022-09-13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一) 创设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 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写或其它形象化手段, 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 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条件下, 请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 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 此时思考问题就必须要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 不能任意拖延时间。这样, 他们思考问题就会是主动的, 积极的, 因而也是敏捷的。在教授《苏州园林》时, 可在引入阶段创设如下情境——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曾说, “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 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有“天堂”的美称,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闻名的古典园林。下面让我们随着语言大师叶圣陶先生的笔触去苏州园林浏览一番, 去尽情地感受苏州园林到底美在哪里?

教师的这番话, 已经把学生领入了这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让他们积极而迅速地思考着“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到底美在哪里”?

(二) 要求速度

所谓“要求速度”, 就是教师安排学生的思维活动, 要有时间要求,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某种速度上进行。当然, 教师提出的速度要求, 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 应该用学生可能达到的速度要求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 对某项训练内容的速度要求, 可以逐步提高。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 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就会逐步增强。如上例《苏州园林》在“创设情境”后, 可提如下问题:

请同学们迅速自读课文, 在5——8分钟内完成阅读并形成问题的答案, 这就是“要求速度”的训练。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所谓思维的广阔性, 就是思考问题时想得宽, 想得远。这里有两个要求, 一个是思路通畅, 一个是思维面广。思路通畅是思维广阔性的必要条件。如果思考不通或思路阻塞, 那么, 是不可能想得宽和想得远的。思维面广, 指的是思考问题的范围, 范围越大, 思维的质量越高。训练思维广阔的方法很多, 下面介绍两种:

1、全局性启发。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措施使学生的思维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越好。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 思考问题的范围就越广。如果教师的启发, 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覆盖全篇课文时, 那么, 这样的启发便是“全局性启发”。全局性启发不仅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浓缩教学内容, 用较少的教学时间, 取得较多的教学效果。如上例《苏州园林》在“要求速度”后, 可提如下辅助问题 (括号内的短语供学生选择) :

文章是从 (建筑学、园林历史、导游、欣赏者) 的角度, 抓住 (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有代表性的园林) 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通过这个问题, 让学生得出——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 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2、添加式拟题。添加式拟题, 指的是:在课文原有标题的基础上, 添加一些修饰性或限制的词语, 拟定意思更加充实具体的新标题。这样做有两个作用:由于课文的原标题已排除在外, 由于添加标题也是拟出一个排除一个, 因此, 这就促使学生的思维伸向广阔的领域, 此其一;由于是给全篇文章重新拟定标题, 因此, 学生的思维就要覆盖全篇课文, 进行广泛的思考, 此其二。如上例《苏州园林》在“全局性启发”后, 可提如下问题:

请扣住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 给文章重新拟一个标题, 你看怎么拟?此问题一出, 学生站起来相继发言, 给课文拟出了一个又一个新标题, 并且结合课文做了简要说明。这样, 教师便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广阔的领域。但拟题赞同率最高的是——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的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只有这样去认识事物, 才可以说是真正地认识了该事物。所以,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其关键是教师采取措施, 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 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措施, 应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下面介绍两种训练方法:

1、追根寻源。学生对课文的领会, 往往是搞清了说的是什么和它的性质, 便以为完成了阅读的任务。但是, 他们不知道如果把思维再向前推进一步。就触及到了更深层的东西, 使自己获得对事物深刻的认识。这里说的“追根寻源”, 是指对事物刨根问底, 非彻底搞清楚不可。如上例《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在完成了“添加式拟题”的任务以后, 教师继续追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个特点的?”由此让学生得出结论: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通过这个问题,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 让学生既进一步理解了课文, 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据理析事。所谓据理析事, 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公认的理论去认识事物, 从而获得深刻的认识。有些事物, 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 就可以认识它。由于个人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 特别是学生尚未走入社会, 他们在这方面更显得不足, 因此, 有些事物单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还不能认识它或者不能彻底认识它。而公认的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的道理, 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想武器, 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所以,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教给学生使用某些公认识的理论去认识事物, 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又一有效途径。上例《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在完成了“追根寻源”的教学任务以后, 教师继续追问:文中多次提到绘画, 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 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 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 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压变频器选型及故障处理下一篇:对多媒体教学误区的唯物辩证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