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感知-探究-运用”模式初探

2022-12-23

当今的高考实际上是考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较量, 作为文综学科之一的历史高考试题也不例外, 因此, 在高三的历史复习中, 仅靠死记硬背和机械做题绝然达不到高考的要求, 作为一个高三历史教师, 在课堂上应该以人为本位, 引导学生锻炼各种能力, 形成日趋成熟的思维方式, 引导学生独立或者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变被动为主动,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良好心态, 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全方位促进学生的进步。从这种层面上说, 高三复习课中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不仅不互相矛盾, 反而和谐统一, 融为一体。

为了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应试中求得学生素质的发展, 笔者总结数年来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经验, 摸索出了一条“感知—探究—运用”的复习课教学模式。

1 关于“感知—探究—运用”教学模式

所谓“感知—探究—运用”教学模式, 是指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基础感知、拓展探究和运用反馈三个环节, 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和思维, 让学生主动探究, 高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识记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论证能力等多种能力。其三个环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个环节:基础感知。学生对教材内容、材料史料、地图图片等等进行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 并最大限度地加以记忆,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提炼、识记能力。

第二个环节:拓展探究。结合复习课的实际, 在学生完成了感知阶段后,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和内在的联系, 让学生在联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在课堂中通过团结合作或者独立思考, 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个环节,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论证能力、表达能力能多种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潜力, 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三个环节:运用反馈。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老师精心设计试题, 让学生现场检验, 从而检测复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并且起到查漏补缺缺的作用。

这三个环节的设计, 已经形成一种内在驱动力, 驱使学生全面参与主动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或团结合作的品质, 自主探究和寻根问底的意志, 以及迎难而上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感知—探究—运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无论理论分析还是实践证明:“感知—探究—运用”模式都值得尝试和推广, 其可行性表现如下。

第一, 它不仅适应了当今高考的需求也适应了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 高三复习课不可能完全摆脱应试的目的, 故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在高三历史教学中仍然显得重要。但如果学生一味的机械背诵、被动接受和强化做题, 那么教育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和创新的精神。“感知—探究—运用”模式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 在整个模式中, 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如:“感知”阶段强调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但是这个基础知识是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自己提炼出来, 这样就不仅仅只是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还训练了学生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第二个环节“探究”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 并暗中安排一些驱动机制 (如分组合作或者组间良性竞争) 和激励机制 (对学生肯定) 等, 让学生踊跃参与积极探究, 培养学生多种综合能力和素质甚至是品质, 这不仅适应了当今高考注重考察能力的需要, 而且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不无裨益。第三个环节“运用”强调了学生做题能力的培养, 也是对学生课堂活动的一种检测和反馈, 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测。三个环节, 将高考要求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是此模式的最显著特点。

第二, 它符合认知规律。何谓认知?认知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 (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脑的信息加工策略) 与从环境中接受到的感觉信息 (关于新知识的信息) 相互作用, 主动地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 以及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基本观点是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统。可见, 认知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人如何通过感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与推理等心理活动过程, 对信息进行加工、简约、转换而成为知识与经验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 人又是如何运用知识来对自己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做出决定并产生效果的。“感知—探究—运用”模式要求学生先通过知觉、注意、记忆对事物进行了解感知, 接受信息、选择信息, 然后通过思维、推理等心理活动对信息进行加工、建构, 最后将转换而来的新信息运用解决面临的问题并检测产生的效果。每个环节, 都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第三, 它程序简单明了, 方便操作。“感知—探究—运用”模式仅仅三个环节, 相对于曾经流行过的所谓“五步教学法”、六步、七步教学法等等, 显得简单易行。学生知道在课堂上要怎么学, 学什么。这样, 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 都方便实践推广。

第四, 实践证明此模式初具效果。连续五年, 笔者一直担任高三的历史教学, 通过对比, 自从我实施“感知—探究—运用”模式后,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明显得到提高。从高考的成绩来看, 笔者任教的班级在同年级的评比中, 都是名列前茅。可见, “感知—探究—运用”模式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3 实施“感知—探究—运用”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实施此模式宜“活”不宜“死”。即不能犯教条主义错误, 固定死板, 教师应发挥引导功能,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 灵活把握节奏。

(2) 此模式既可以用于整堂课的教学中, 也可以用在某一个具体问题的教学中。例如笔者在复习《明清文化》时, 考虑到这一课的内容较多, 便没有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将整篇教材阅读完, 而是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读, 然后分内容进行感知、拓展, 将大目标细化成多个小目标, 其效果也十分不错。

(3) 此模式不仅可以用在课堂教学上, 也可以用在学生的课外复习中。

(4) 此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教师应提升知识功底, 加强自我学习。

总之, 在如今提倡素质教育的课改大潮中, 作为高三复习课堂, 如何探索出一种既适应高考要求又培养学生素质的课堂模式已成为必需, 笔者希望以自己长期摸索总结并实践的这个“感知—探究—运用”模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当今高考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检验, 因此高三历史复习课堂也应注重这方面的培养, “感知—探究—运用”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通过基础感知、拓展探究和运用反馈三个环节,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挖掘学生创新和发散思维的潜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和实践证明:“感知—探究—运用”教学模式都具可行性。

关键词:基础感知,拓展探究,运用反馈,高效,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1] (美) U.R.G奈瑟.认知心理学[M].美国:普林泰斯-霍尔出版社, 1967.

[2] 田星灿.新世纪教育理念探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医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临床分析下一篇:地方本科院校化工专业产教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