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论文

2022-05-1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综合开发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规划设计以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分析进行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第一篇:农业综合开发论文

农业综合开发探讨

摘 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出发,以湖北省沙洋县为例分析了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际情况,认为农业综合开发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农业综合开发的内容随农业发展阶段变化应有所调整,针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经济

1 农业综合开发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1.1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时,一般要充分考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优势农产品的要求,对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农产品项目,要加大扶持力度;要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培育优势农产品,努力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稳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竟争力。因此,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体现了政府的导向,在资金上给予了财政扶持,使项目区的农民和干部开拓了思路,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了农民收入的来源渠道。

1.2 投资生态农业项目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通过统筹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支持退耕还林还草,开展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1.3 投资能源生态项目建设,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遏制生态恶化趋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近些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对能源生态项目的投资,对于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 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建议

农业综合开发具有丰富的内涵,建设目标和内容都是多元化的,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随农业发展阶段变化和形势需要而有所调整。从十六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中关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论述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已经进入到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的阶段。在新的农业发展阶段,我们应该适时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战略,尤其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2.1 进一步拓展开发领域,深化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

农业综合开发必须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进入新的农业发展阶段后,要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注意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要把整个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在进行土地治理项目的同时也要注意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统筹考虑农业生产设施与农村生活设施的建设问题;将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文化、技术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

2.2 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实行的是“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发展”的投入政策。但从实际情况看,各地对财政投入特别是对中央财政投入的依赖性较大。面对巨大的农业开发任务和新农村发展要求,仅靠国家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必须调动地方、企业、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尤其是在进行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民间资本的引导作用,形成高效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体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探索商业性开发、股份制合作开发、BOT等不同投融资方式,以更好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3 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农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主人翁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尊重农民群众的权利,确保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害;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的要求,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为形成良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定基础。产业化项目必须是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项目,做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农民利益统筹兼顾。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引导和发挥农民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活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效率,也将为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的民主管理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者:张卫平

第二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规划设计以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分析进行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规划设计

1、项目建议书阶段

项目选项时,区级农发部门坚持从项目区实际出发,与当地社会经濟发展总体规划,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相衔接。项目选准后,召集涉及项目编报人员开会,下发编报提纲,说明注意事项,要求与会人员在一定时间内认真踏勘项目区,初步形成文字材料后,统一到区农开局集中办公。业务人员对各镇所报材料统一把关,重点围绕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和建设内容规划安排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改正,最终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2、扩初设计阶段

项目扩初步设计是在项目项目建议书获得批准以后,进行具体工程的勘测设计,重点是解决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没有解决的项目建设内容细化问题。我们首先要求项目镇材料编写人员以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基础,重新考察项目区现场,进一步完善细化规划设计内容,围绕“设计几个停车点,形成一条参观线,规划一个核心区”,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规划布局。重点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水源工程的水位、流量等特征值;二是明确主要建筑物的数量、位置、结构形式、控制尺寸等;三是明确泵站等设备的规格型号、装机容量、供电线路等。项目镇规划设计工作完成后,同步形成初步的文字材料和投资估算安排表。区农开局业务人员根据各镇规划设计情况,重新踏勘现场,征询和尊重项目区群众意见,中沟级以上建筑物个个到,现场确定规格型号,小沟级建筑物抽样检查,坚持因地制宜、避免生搬硬套,做到实情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充分发挥农开局的业务指导作用,以进一步增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3、工程招投标阶段

扩初设计阶段的工程概算造价一般都含有20%左右的上浮值,进入招投标阶段时进行的是工程预算,预算价更符合工程单价,因此在招投标阶段,在合理额度范围内进行微调并不违反项目管理规定。我们在编制招标文件前第一项工作就是深入项目区考察工程实地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了解项目区基本情况是否发生变化,如发生变化,原则上不再变更工程规格型号,但要进一步完善工程图纸,使其达到施工设计图标准。招投标工作结束后,都要节余一定数量的项目建设资金,具体安排时,可以从完善前期项目规划设计工作的角度出发,在项目区安排新的工程,进一步项目规划设计工作整体性和合理性。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分析

1、严把立项关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形象好不好、项目建设效益高不高,立项工作很关键。因此,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申报前要严格把好立项关。

1.1调查研究

在立项之前必须深入农业开发项目区乡镇,认真调查摸底,对照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的对象及条件、扶持的产业及规模等申报要求,选出具有立项条件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1.2科学规划

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大力发展适合地方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缆,紧扣中央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从更高层面、更宽领域谋划农业开发,确保在制定开发规划中,重点突出新农村建设;在实施项目计划中,真正考虑新农村建设;在项目建设成果中,确实反映新农村建设。

1.3择优立项

在调查研究、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对照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条件,全面推行公开选项,扩大选项范围,竞争优选出具有较好产业基础、较好群众基础、较好市场基础和较好辐射基础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2、严把设计关

项目设计是项目建设的蓝图,只有设计好,才能把项目区建设成为精品,建设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因此,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计划编制时要严格把好设计关。

2.1合理布局

认真研究和掌握农业发展的规律,结合项目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深入项目区实地踏勘,科学预测、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按照灌排、交通、田间配套等轻重程度,商定项目工程数量、体量和规格等事项,不断提高项目设计水平。

2.2专业设计

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必须引入高素质、高层次的规划设计队伍参与规划编制,在设计上大做文章,既要结合实际、又要科学合理,务求做到项目运转后真正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还给未来发展留下空间。

2.3坚持标准

在业务培训的基础上,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及时提供基础资料,并组织业务人员对照各类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有关补助标准,以及格式要求,进行过堂把关,提出修改意见,提高编报质量。

3、严把施工关

项目工程质量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挥最大效益的关键所在。因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从保护项目区农民利益出发,严格把好项目工程施工关。

3.1专业监理

委托专业监理公司,组织监理人员全程跟踪监理,严把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每一项工程的材料关、建设关,发现工程质量隐患,及时整改到位,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现象发生。

3。2部门监督

农开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组织业务科室人员,对所有项目中沟级以上建筑物跑到位,监督到位,做到施工前审查规划设计,施工中加强跟踪督查,完工后进行质量把关。同时,对个别隐性工程,安排专人紧盯不放,确保工程质量。

3.3社会监管

每个农业开发项目区乡镇都要邀请有能力、有素质的老党员、老干部、老百姓代表组成“民间监督小组”,对工程物资采购、工程建设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督,每督查一次,都发一份督查通报,送达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让大家都知道施工单位的质量进度情况。

4、严把验收关

项目竣工验收是项目施工阶段的最后一个程序,也是建设成果转入生产使用的标志,更是审查投资使用是否合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项目竣工验收时要按照计划要求、技术标准严格把好项目工程验收關。

4.1精心组织

专门成立由农开、财政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参加的单项工程验收领导小组,研究制定验收方案,准备好单项工程验收表和验收工具,确保年度农业开发项目单项工程验收有序进行,取得实效。

4.2规范程序

项目工程实施完工后,建设单位必须向县级验收小组书面申请验收。县级接到书面申请后再商定验收日期。验收前施工单位要向验收小组提供项目单项工程和资金审计报告,完整的项目档案和财务档案,以及项目工程定点、定位表和竣工图等资料。

4.3认真验收

在验收时,做到不简化程序,不漏项检查,坚持“四查一评”,即查建设内容与项目计划符不符,查工程位置与规划图纸符不符,查建设标准与设计方案符不符,查资料收集是否齐全和规范;验收组的全体人员到现场评价,符合要求且达到设计标准的在单项工程验收表上签字,否则不签字。同时,对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形成书面整改意见,并与项目建设单位做好对接,待整改措施到位后再复验。

5、严把报帐关

项目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对于加强资金管理,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发挥报账制功能,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在项目资金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把好项目资金报帐关。

5.1各司其职

项目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涉及到县级农开、财政和项目建设单位等部门。各部门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齐心协力,共同做好资金管理工作。财政部门作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职能部门,要对报帐工作负总责;项目建设单位要做好报帐制的基础工作,认真编制和审核单项工程决算,核算好单项工程成本,结报好各项收支。

5.2执行制度

严格遵守县级报帐程序,履行好报帐手续,报帐的每项工程发票必须规范化、合法化,报帐的内容必须与项目工程一致,报帐的金额必须与工程实际造价一致,发票中印手续要齐全。此外,按县级单项工程验收和各类农业开发项目的要求,预留好质量保证金,为项目整体工程通过上级验收做好必要的准备。

5.3强化培训

强化对县级财政部门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坚持财会持证上岗制度,使财会人员做到既熟悉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又了解有关项目管理的政策和规定,提高财会人员政策及业务水平。同时,强化对相关报账人员的业务指导,加强其对财务、工程等报账相关制度的学习,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有利于报账制的执行。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的加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类型也逐渐增多,资金投入也相应增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升项目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闫逦,姚照坤,司静波.我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9:99+62.

[2]欣吉乐.浅析项目管理方法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应用[J].北方经济,2008,02:94-95.

[3]沈玮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信息化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09:3-5

作者:任玉辉

第三篇:牢牢把握农业综合开发新常态

党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新时期经济运行规律,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历经30年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成功经验。就黑龙江省来说,经国务院批准,自2013年以来启动实施了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其目的不仅在于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更在于为全国农业体制机制创新探索路径。伴随改革试验的推进,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坚持创新发展,取得了新的实践成果。历史证明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和改革试验的创新成果,构成了我省农业综合开发新常态的主体框架。牢牢把握新常態,主动适应新常态,抓实落靠新常态,对于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改革试验成果,不断开创农业综合开发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扭住整合资金集中投入的新常态

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整合涉农资金为鲜明特色。按照“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的总体要求,我省积极推进农发资金内部整合,将土地治理、产业化、部门、科技等几类项目资金集中安排使用,各类项目资金集中投入,集中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收到显著效果。一是变“撒芝麻盐”为“攥紧拳头”。过去,由于受投入范围、规模、比例等政策束缚和均衡照顾、平均分配等传统思维影响,农业综合开发存在资金使用不够集中、投入相对分散的“撒芝麻盐”现象。改革试验之后,我省大力推进农发资金内部整合,资金高度集中,项目高度聚集,形成了突出重点抓关键、集中资金办大事的局面。2014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数比上年减少576个,单个项目投资额比上年增加5倍以上,当年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达到37个,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二是变“单打独斗”为“多方联动”。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进行整合涉农资金试验,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提出的要求。以往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往往是部门行为较多。改革试验以来,随着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的集群发展,各级领导对农业综合开发更加重视,很多重点项目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集中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农发机构主动协调,与相关部门加强配合,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吸引方方面面增加投入,壮大了投资规模。2014年,据23个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调查统计,农民和企业自筹资金达到10.91亿元,比上年增加5倍以上。三是变“一次投入”为“连续投入”。近年来,对一些在全省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区,坚持转变投资方式,实行“一次规划、逐年实施、连续投入、分期达标”。如创建肇东50万亩玉米吨粮田示范区,连续投入,最高时每年开发面积在5万亩以上,该示范区核心区玉米亩产达到2224斤,创全国单季玉米亩产最高纪录。再如经过连续扶持,推动亮子奔腾集团迅速崛起,年生产菌包能力达到2亿袋,可带动2万人脱贫,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黑木耳龙头企业。

二、扭住建设高标准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常态

农业综合开发是伴随增加粮食产量应运而升的,宗旨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样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农业综合开发的主攻点必然定位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我省是全国第一产粮大省,也是商品粮调出第一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承担着历史责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把我们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并且碗里主要装中国生产的粮食,关键是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在规划布局上下功夫。2013年,国务院批复出台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建成4亿亩高标准农田,其中我省农业综合开发承担2448万亩任务。据此,我省制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我省注重搞好宏观布局,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的建设模式。在东部涝区,突出推进水田改善和“旱改水”,走“以稻治涝”的路子;在西部旱区,重点推进节水灌溉,提高旱灌能力;在畜牧业发达地区,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建设优质饲草饲料生产基地相结合,推动规模化养殖园区快速发展。二是在多元投入上下功夫。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地方财政千方百计落实配套资金,整合涉农资金聚焦投入,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扩大投资总量,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基地,鼓励农民投资投劳。通过上述措施,构筑多元投入格局,努力做大投入“蛋糕”,为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资金支撑。三是在综合治理上下功夫。农业综合开发最大优势和最鲜明特点就是“综合”,可以突破单一部门、单一措施的局限性。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重点围绕“综合”做文章,坚持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综合组装,各种要素综合配套。水田区突出水利措施,完善渠系建设,配套建设育秧大棚和浸种催芽车间;旱田区重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装备大型农业机械,配套建设烘干仓储设施。四是在规模推进上下功夫。从省情特点出发,坚持集中连片开发,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在布局上,按流域集中开发,沿交通干线延伸开发,围绕产业带系列开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突破口,构筑大开发格局。通过规模开发,由整村推进向整乡推进跨越,由整乡推进向整县推进迈进,还规划建设了涵盖几个县的大型项目区。五是在标准质量上下功夫。坚持“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科技覆盖、耕作先进”的综合标准,确保规划一批、建成一批、见效一批。同时,既要取得经济效益,又要实现社会效益,还要确保生态效益,做到建一处高标准农田、兴一地产业、活一域经济、富一方百姓。通过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把农业综合开发的成果摆在农村大地上,大幅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扭住创建一流项目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常态

发展现代农业是国际化潮流,是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战略目标,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攻方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体现了时代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综合开发不可能包打天下,但可以打造一批标杆和样板,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农业综合开发点燃的现代农业星星之火,由点连线,由线到面,呈燎原之势。我省以肇东玉米吨粮田示范区、青冈贫瘠土地创高产示范区、望奎现代化旱作农业示范区、北林高标准水田示范区、庆安优质粳稻示范区为重点,打造松嫩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带;以依兰提水灌溉示范区、佳木斯郊区水田连片开发示范区、汤原引汤工程“旱改水”示范区、宝清高标准水田示范区为重点,打造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带。2014年以来,围绕推进改革试验,我省又规划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坚持国内先进、省内一流标准,注重顶层设计,突出关键措施,努力打造现代农业的先行区、样板区。一是推进水利化。水田区大力实施“旱改水”和水田节水改造,按照硬质化要求推进渠系配套,水利构造物配套齐全。旱田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集中实施“节水增粮”项目,积极推广玉米膜下滴灌新技术。林甸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采取水田管道输水措施,输水快、用工少、使用寿命长,方便机械化作业,1万亩水田可节水200万立方米、节省耕地1000亩。二是推进机械化。重点扶持组建农机合作社,旱田区突出装备大型农业机械,水田区突出装备先进的插秧机和收割机,畜牧业重点地区突出装备大型饲草饲料收割机。望奎现代化旱作农业示范区,全部采用世界一流的大型机械作业,从整地到收获实现全程机械化。三是推进规模化。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无法使用大型农机统一作业,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难题。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兴起,吸引农民主动带地入社,走上合作化之路。据23个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调查统计,共流转土地45万亩,全部实现农民土地入股或由农民合作社规模经营。四是推进科技化。综合组装节水灌溉、农机农艺、畜牧养殖、信息管理、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积温带的科技组装模式。实施的催芽浸种、超早钵育摆栽、工厂化育秧、大型喷灌、膜下滴灌、温室大棚遥感自动给水、标准化TMR日粮喂养、机械化榨奶等技术,促进产量大幅提高、品质持续提升。如积极扶持龙江元盛集团,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引进2000头纯种和牛进行繁育,组建生物工程中心,全面提升了高端肉牛养殖水平。五是推进产业化。推进项目开发向产业开发转变,推动优势产业提速升级。重点扶持一批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牵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同时支持其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原料基地。如2014年以来,围绕“飞鹤”“贝因美”“大庄园”“宾西”“宝宇”等龙头企业扶持建设一批奶牛、肉牛、生猪养殖场,共建设优质饲料饲草基地85万亩,新增奶牛存栏3.96万头、肉牛存栏6.24万头、生猪存栏8.8万头。

四、扭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村改革完善生产关系的新常态

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要内容。我省坚持以项目区为载体,大力培育具有农业综合开发特色的新型农業经营主体。在改革试验推动下,我省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一是突出战略升位。按照国家农发办要求,把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摆上更加突出位置,作为主要任务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到哪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延伸到哪里;特别是集中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随之跟进,配套建设,同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不仅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且推进生产关系改革完善,这是战略思路的重大调整。二是突出大力倾斜。实行项目倾斜,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确保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同时,重点向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实行资金倾斜,逐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投入更多的中省财政资金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政策倾斜,进一步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农业综合开发扶持范围。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并逐步提高投资比重。探索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形成的资产交给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资产收益由全体社员共享。三是突出扶持重点。重点扶持规模较大、特色明显、具有发展潜力、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重点扶持农民合作社,在农民合作社中重点扶持农机合作社,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当增加农机合作社投入。四是突出配套建设。建设一处高标准农田,配套一个农机合作社。通过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社,支持农民带地入社,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建设一处规模化养殖园区,配套建设养殖合作社,并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紧密衔接,解决养殖园区优质饲草饲料供给问题。通过配套建设,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五是突出典型示范。望奎项目区由农机合作社牵头,联合玉米、马铃薯、红辣椒、菊苣合作社,“一社带四社”,组建联合社,规模经营土地发展到5万亩。六是突出规范发展。以创新机制为突破口,引导单一型农民合作社向混合型、综合型、服务型方向发展,实现全产业链推进。创新扶持方式,重点支持社社联合、强强联合,发展联合社、建设示范社。

五、扭住推进生态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

多年来,我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果。特别是实施改革试验以来,我省农业综合开发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明确提出项目区既要成为现代农业样板,又要成为生态建设楷模,高标准农田一定是生态友好的高产稳产良田,规模化养殖园区一定是花园式生态园区,在生态建设方面迈出了新步伐。一是着力保护珍贵的黑土资源。2008年以来,我省实施了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先后投入农发资金近6亿元,涉及22个县,治理面积2321平方公里,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720元,植被覆盖率提高3.4%,减少土壤流失量591万吨。二是着力保护和节约水资源。合理利用地表水,严格开采地下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为解决地下水位严重下降问题,规定各地申报高标准水田项目,必须以利用地表水为前提,否则不予立项。为充分利用地表水,明确发展水田面积可大可小,可以因地制宜利用渠首工程提取江河之水,实施大面积“旱改水”,也可以建设一些小塘坝、小水库,在一些较小的区域发展高标准水田。三是着力解决过度施用化肥问题。对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项目优先扶持,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切实减少化肥施用量。确定在养殖园区里列出一块专项资金支持粪便处理加工有机肥,在土地项目区里列出一块专项资金支持有机肥使用,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四是着力实施生态脆弱区重点治理行动。在水土流失区域,重点推广综合治理模式,同步推进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在草原区,重点推广深松振动集成技术治理盐碱草地模式,同时积极推进草场改良;在北部风沙严重地区,重点推广“庄园”治沙模式,搞好田间林网、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在畜牧业重点地区,抓好秸秆养畜、饲草饲料种植,推进牲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有效利用资源。五是着力调整开发布局。重新审视我省资源现状,按照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限制性开发区三大类别,调整和理顺开发布局。

编辑/曲直

作者:李俊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闻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金融产品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