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路径研究

2023-03-30

第一篇:社会管理创新路径研究

社区矫正: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研究——以漳州市芗城区为例

社区矫正: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研究

——以漳州市芗城区为例

李刚强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漳州分校,福建漳州,363000) [内容摘要]社区矫正是社会管理领域之一,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社区矫正机制,能够实现社会安定有序,化解社会矛盾,从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漳州市芗城区不断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在完善社区矫正机制方面也面临了诸多困境。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应该进一步探索体制机制建设,创新管理方式,推动社区矫正工作不断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管理不断创新。

[关键词]社区矫正 社会管理 漳州

[Abstract]Community correction is one of the social management field,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innovation of the social management. Perfect community correction mechanism, to achieve social stability and order, to resolve social contradictions, 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In recent years, Zhangzhou Xiangcheng District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work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and achieved gratifying result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perfect community correction mechanism is also facing a lot of difficulties. Strengthening social management marketing background, should further explore th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management, promot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work, and promote the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keyword] community correction

social management

Zhangzhou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加强和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司法行政机关在社会管理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能,在规范行为,平衡利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公平正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矫正是对特殊人群的一种管理,是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加以管理和改造的一种方式,因此是社会管理领域之一,推进社区矫正的完善与创新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能够使和谐因素得到最大化,使不和谐因素急剧缩减,从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我国于2003年开始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至今已在全国27个省市部分地区展开。漳州市于2009年3月18日正式启动该项工作,芗城区被确定为试点区。几年来,芗城区在东铺头、石亭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效果明显。但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漳州市芗城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探索

芗城区被列为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后,根据漳委政[2009]10号文件《漳州市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芗城区实际,就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适用范围、主要任务、工作机构、工作队伍、工作制度等多方面下发文件做了规定,明确社区矫正工作由政法委牵头协调,司法局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主要依靠各镇、街司法所工作人员和热心于社区矫正工作的社区(村)居委会成员对户口(户籍地)在芗城区,长期居住在试点区的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核准暂予监外执行的人员、被裁定假释的、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类罪犯,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有效实施,并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引导其认罪服法,弃恶从善,使之人格重新社会化,顺利回归社会。主要做法有:

(一)建立组织机构,保障矫正试点顺利开展。试点镇街相应成立镇(街)、村(居)两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同时在试点镇街各个行政村都组成“四帮一”帮教小组,即司法所工作人员、派出所片区民

警、村书记、村治保主任的帮教小组,积极做好教、引、管工作,并在社区矫正办公室安排了社区服刑人员谈心室、办公室,并配备办公桌椅、文件橱等办公设施,保障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区矫正良好氛围。试点镇街充分利用宣传栏、电视和报刊杂志等媒介向社会大力宣传社区矫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营造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良好氛围。自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共召开会议宣传36次,组织矫正咨询84次,发放各种宣传单4000多份。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以及组织学习教育,矫正对象提高了思想认识,改变了思想观念,矫正了不良行为,提升了道德品行。

(三)制定矫正个案,促进社区矫正管教落实。试点镇街司法所按照“三谈一归”的方法,坚持与矫正对象谈话,坚持与矫正对象的家属谈话,坚持与矫正对象的邻里谈话,并且注重不同对象的谈话内容,并将这些谈话内容归纳在一起,进行综合研究,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为了确保矫正方案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首先要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必须全面了解矫正对象的年龄、心理、思想、需求以及家庭等因素,其次必须对矫正方案进行及时的评估调整。司法所应定期对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对方案进行调整。

(四)规范工作流程,促进社区矫正平台建设。司法所认真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衔接登记工作,矫正对象到司法所报到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及时与每位对象进行一次深入的谈心工作,了解矫正对象的家庭生活、就业情况,并使矫正对象明确矫正工作制度和管理要求,签定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和帮教协议书,分发《社区服刑人员必读本》,牢固树立和强化矫正对象的服刑思想。司法所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建立了规范、详细的档案和台帐,内容包括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各类法律文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帮教协议书、走访登记、谈话记录和电话汇报等方面的资料,做到存放整齐、格式统

一、登记规范和管理有序。在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镇、村两级管理网络的作用,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从而杜绝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

(五)实施人性改造,切实提高社区矫正质量。为加强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劳动改造和监督管理,提高矫正服刑人员的悔罪意识、责任意识及法律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了让矫正对象感受到自由和不自由之间的差距,司法

所做到“三不三多”,即不嫌弃、不歧视、不纠缠旧账,思想上多交流、生活上多关心、就业上多帮扶,采取了电话交谈、家庭走访、个别谈话、感化心灵等方式对矫正对象进行人性化的挽救,从思想和生活上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对其进行帮教感化,从行为上、心理上对矫正对象起到极大的促动和震慑作用,增强社区矫正对象接受改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漳州芗城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困境

经过几年来的试点工作,芗城区虽然在社区矫正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又有客观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社区矫正的社会认知度很低,例如很多矫正对象都会抱怨:法院判决了为什么还要来这里矫正?社会认知度低造成了社会矫正志愿者的招募难上加难,志愿者几乎都是村(社区)的工作人员和矫正对象的家人。再加上试点时间短,宣传方法较简单,力度还远远不够,大多数人对社区矫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这是一项常规性的政法工作,是司法部门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有些群众受传统重刑主义影响,误解为“犯罪不坐牢”,既有损法律尊严也给社区埋下安全隐患等等。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二)经费缺乏保障,办公设施还是比较简单。受地方财力影响,加上目前上级财政部门尚未作出专门预算,工作经费缺乏保障。芗城区目前人均每人年经费投入800元左右,而杭州、泉州等地人均为2000元。而接收一个社区矫正对象,所需的建档打印费、交通费、通讯费等至少需要300元。经费的欠缺,影响和制约了此项工作的开展。此外,司法所办公场所狭小,办公设备简陋,交通工具落后,用于矫正对象的档案管理、心理矫正方面的硬件设施更是缺乏保障。

(三)专业人才匮乏,矫正质量有待提高。社区矫正从业者往往是从一般的社区工作者转换而来,并且多为兼职人员,对相关政策法规、工作流程不熟悉,缺乏刑罚执行经验。志愿者多由社区居委会成员、退休干部、热心者组成,有名无实者居多,开展活动有限。存在以下几种困扰:一是教改模式趋同,矫正“个案”针对性不强,缺乏对不同罪犯个体情况的深入分析,不能因人而异制定重点并适时调整。二是矫正教育形式单一。虽然芗城区制定了11项关于矫正对象报

到、外出请假、迁居等教育管理制度,但学习内容、方式单一,主要以法律、政策形势、道德规范内容的灌输为主,使矫正对象感到枯燥乏味,效果不明显。三是帮扶保障难以落实。矫正对象处于社会边缘,因为特殊的“罪犯”身份往往被排除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自身及家庭问题较多,一些人家庭贫困,生活没有保障,难以摆脱破罐破摔的消极思想,而这些实际困难,受事权制约,相关司法所、社区帮助解决的能力有限。

(四)矫正立法滞后,运行机制不够通畅。由于社区矫正运行时间较短,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存在脱管、漏管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接收衔接机制不健全。法院、监狱、看守所向派出所、司法所办理移交的法律文书不规范、不及时,人员、档案不能同时移交,常常脱节,令人担忧。二是日常监管机制不健全。因为人手短缺、交通不便等原因,日常监管中定期“听声见人”的制度较难落实。而“人户分离”的外出务工和经商人员异地托管也常遭遇推诿、拒绝。三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健全。虽已建立《芗城区开展社区矫正对象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考核计分、奖惩办法和程序,但有关收监执行、减刑、解除矫正等只能由公安、法院、监狱决定执行,社区矫正部门没有权力,这样就不能有效地制约矫正对象,无法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的功效。四是社区矫正工作立法滞后。目前只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只是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适用范围、工作任务、工作要求等作出规定,而关于社区矫正的执行等一系列工作未做法律上的规定,使得社区矫正工作缺乏可操作性。

三、完善社区矫正机制,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矫正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没有社会稳定也就没有社会和谐,我们要在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的条件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通过近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社区矫正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为此,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审判、刑罚执行、社区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群众工作等,任务艰巨,难度大。应该把公、检、法等部门纳入到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

社区矫正工作,并切实发挥督促考核作用,[1]并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各部门的工作当中。首先要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芗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安芗城”建设总体规划,层层分解责任,并落到具体的单位、具体的人员。其次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考核力度,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主要领导要将社区矫正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周密部署,亲自过问,定期听取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最后要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分工负责、衔接配合的长效机制,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给予社区矫正工作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协调解决硬件投入、人员配备、工作经费等问题。

(二)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它的出现并被社会所接受,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因此,新闻、宣传等部门和矫正机构要把社区矫正作为“五五”普法重要内容,结合开展“六进社区”活动,针对社会上对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和理解误区,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宣传栏以及其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面、准确地宣传社区矫正工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消除群众的误解和疑虑,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为社区矫正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2]并通过宣传先进经验、矫正对象成功转化的典型以及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效果,打消社会对社区矫正的不必要疑虑,让全社会尽快理解、接受和广泛参与社区矫正这项新生事物。让社区矫正逐渐成为改造罪犯的最有效的方法,从而实现社会真正的长治久安。

(三)突出工作重点,防止脱管漏管。芗城区社区矫正工作才刚刚起步,经验不足,探索并完善管理方法迫在眉睫:一是实现无缝衔接,由政法委牵头,密切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各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如:司法所、派出所、检察院等的联系,形成合力,共同负责,防止脱管漏管。二是建立判决(裁定、决定)前的评估、矫正对象风险评估、矫正质量评估三项制度,将评估报告作为适用非监禁刑罚、实施分类管理、个案矫正、心理矫正和衡量成效的依据。三是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根据矫正对象的犯罪类型、心理特征、家庭背景等不同特点,落实“包对象、包帮教、包成效”等“三包”责任制。做到因人施教、个性化矫正,确保矫正质量。四是正确处理好人性化管理与刑罚执行严肃性的关系,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的特点和优势,建立矫正对象就业安置的生活保障制

度,帮助解决就业、子女教育、消除心理障碍等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其成功改造和顺利重返社会。[3]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供经费保障。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法律性和专业性,工作量大且工作要求高。如果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没有专业的社区矫正队伍,社区矫正工作就难以稳步健康发展。一要利用政法专项编制进一步充实基层司法所人员力量,确保每个司法所配备1名副科级司法所长,2名以上司法助理员,2名以上专职社区矫正人员;而且要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为他们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要组建一支由专家学者、退休政法干警以及律师、村居干部等人员组成的矫正服务队,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和矫正质量。三要发挥村(社区)调委会、治保会、协管员等基层综治力量,共同落实管控防范措施。四要加大对社区矫正经费的保障力度,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办案业务经费、行政运行经费等纳入财政年度预算。

总之,社区矫正是人类文明作用于刑罚制度的体现,是我国司法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刑罚执行制度,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降低刑罚执行成本,调动罪犯自觉改造的积极性,提高改造质量,为其顺利回归社会提前做好铺垫,对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司法厅.《破解难题 夯实基础 确保社区矫正工作形成长效机制》[J].人民调解,2009,(12):18. [2]江苏省司法厅.《提高矫正质量 促进社会和谐》[J].人民调解,2010,(1) :27. [3]郑生贵.《探索开拓社区矫正工作新途径》[J].人民调解,2010,(6) :13.

第二篇:新阶段大学生积极社会态度培养路径的研究

班级:G计111

学号:2011151088

姓名:陈路平

对于90后的我们来说,从大一刚进学校,懵懂不知,对社会的心态总是美好的,因为不曾有过压力,大一课程又很轻松,做什么事都那么的无所畏惧,没有家长的约束,没有高中老师时刻的管教。对社会总是那种想象中的美好,美好到开始幻想自己在社会中混得如鱼得水,也没会想到真正社会中的那些复杂。到了大二好像一切都加快了速度,才慢慢发现自己一只脚已经跨入社会了,压力慢慢袭来,对社会的心态也就随之大一时 美好、舒畅慢慢演变成胸闷、气短,因为我们开始慢慢接触真正的社会,我们有了压力,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一出生就在优越环境里,被捧着长大,除了升学根本就没遇到过什么挫折,一但遇到问题就表现的十分消极,但是当我们步入社会后将遇到比这更棘手的问题,那到时候我们拿什么来迎接它。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培养和保持良好、积极的社会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一般的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所以在生活中,在社会上做任何事态度决定成败,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所以说有一个正确、积极的态度极其的重要。这里说的积极的社会态度就是不论在任何时候,不论在任何困难、挫折、打击、失败面前,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勇敢面对生活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和挑战,并能做出最积极最正确的选择,能够乐观的面对人生,乐观面对生活和学习。

积极心态就是健康心态,它是比心理健康更高一层的心态。积极心态不仅是心理健康,而且更有积极性、主动性,能够积极正确面对人生中所发生的一切,能积极奋斗争取成功,更能正确面对挫折、打击、失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关于如何培养新阶段大学生积极的社会态度我有以下观点:

首先要有深刻的自我认知。现在大学生自杀事件越来越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自身的消极态度。而形成这种心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的自我认知不够深刻,我们没有客观的正视自己,有时候会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致于在我们遇到问题时会非常的沮丧,没有去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而是逃避现实。少数人承受不了这种失败带来的情绪,就走上了不归路。所以要培养积极的社会态度首先要正视自己。当然,只是了解了自己还不够,还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锻

炼自己,增强心理素质,培育我们的自我价值感。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是我们适应社会、缓解基本焦虑的重要资源,它使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没有什么事会百分百的成功,我们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既要抱着必胜的决心,又要做好失败的准备。

第二、老师要给我们更多的关爱,众所周知大学除了上课基本没有和老师相处的机会,一学年下来更是见不到班主任几次面,而有些老师对待我们有时又显得过于冷血,上课也只是机械的教学,他是讲完了不管你懂不懂,甚至一次课下来连个笑脸也没有,这样就更让我们担心所学的课程是不是会挂科,加重了我们的心理负担,一个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我们的成绩又是我们在校期间最关注的事情。还有些班主任在平时见不到人,一但有事了没有先想怎么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训斥一番,或者根本不管学生的事。那么在大学还设置班主任干什么,我们要的是一个能够在伤心、难过、失落的时候敢于对其诉说、倾诉,能够在大学这个最迷茫的时期指明方向的灯塔;而不是一堵满是钉子的墙。老师是我们大学生学习如何走向社会的榜样,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就意味着会带出一批什么样的学生,即使不是所有学生都会受其影响,但对于被这种老师领导的所有学生都是悲哀的。当然不是所有老师都如此不堪,还是许多老师关心和疼爱我们的。所以,老师们!或许我们的成绩不是那么理想、做事不是那么成熟、性格不是那么可爱。但是开始我们都有一颗向上的心,所以希望每个老师都能给我们一些时间,一些关爱。

第三、学校应多给我们按排一些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好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培养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对社会认识实现从实践——认识——实践的质的飞跃。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要有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义务劳动、家务劳动、为希望工程捐款、智力扶贫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最好是能真正的进入到社会工作环境中,这些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青年大学生的激情、青春朝气与活力,是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社会态度的根本路径。事实证明,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大学生认识了国情,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磨炼了意志品质,而且使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伟大,技术的重要,促使大学生更好地为国家尽忠,为家庭尽孝,为他人尽爱,为社会尽责。

第四、学校应建立一些心理机构并定期的举办一些活动。大学这个时期说轻松很轻松,但紧张起来压力也十分可怕。每个人都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当这些

负面的感觉战胜理智时,就会出现一些消极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的纠正这种错误的思想,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惨剧。所以需要一个这样的机构来发现我们周围的“危险”,更快更好的处理好我们心理上的困扰。

积极的社会态度不仅是对个人,对一个国家、民族都很重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积极的社会态度就更为重要,它意味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积极的社会态度就更为重要。

最后就是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有许多美好的理想,我们希望社会公正廉洁,百姓安居乐业,人际交往和谐,然后我们能进入社会成就一番事业。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良现象又与之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我们很困惑:是按照自己的理想行事,还是迎合现实。这也不得不使我们担心毕业后的未来,社会上各种阶层各种人我们要如何适应。这就突出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塞纳河,它把我们的一颗心灵分作两边,左岸柔软,右岸冷硬;左岸性感,右岸理性。左岸住着我们的欲望、祈盼、挣扎和所有的爱恨嗔怒,右岸住着这个世界的规则,在我们的心里打下一个烙印——左岸是梦境,右岸是生活。所在在我们在塞纳河的一边遇到风浪时,不防前往另一边看看。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想想身边的人,想想跨过这个难关后的幸福生活,然后以积极的态度迎接这个多姿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许德仁.孩子永远都需要阳光,心理与健康。

[2]佚名《大学生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

[3]彭定光《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现代大学教育)。

[4]王小章等,《浙江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网)。

[5]辛夷坞《山月不知心底事》。

第三篇:**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路径研究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各地竞相开展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201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十家创新型试点县(市)之一。按照省创新型县市试点方案要求,自2011年起,**将通过五年的实践与努力,率先跻身全省创新型城市之列。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在县级市范围内无先例可循,诸多关系仍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深入研究。本文拟从**一年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对创新型城市的内涵、构建要素、建设路径等作粗浅探究。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构建要素及发展规律

创新型城市是指基于新的城市发展观,具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文化,并以此支撑创新主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创新资源实现高绩效创新的复杂创新系统。从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的成功实践看,创新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自主创新成为城市总体战略,贯穿到全市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力量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1、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创新型城市是指在城市整体建设中,将创新发展战略提升到城市主导发展战略的高度,有效整合城市创新文化、创新体系、管理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要素,通过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最终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城市。

2、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由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可知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管理与制度创新。管理与制度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前提要素。管理与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实施与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管理与制度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

二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动力要素。科技创新不仅包括知识创新,还包括技术创新,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基础,为产业创新提供动力源泉。

三是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是指在一定产业环境下,产业由一个层次向更高层次的跃升,产业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核心要素。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之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这就要求城市必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增值性、低能耗和低污染的新兴产业。产业创新包括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的培育与成长、夕阳产业的淘汰及产业集群的形成。

四是体系创新。创新体系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基础要素。创新体系是融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于一体,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创新机构之间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创新意志和目标的系统。创新体系的功能在于:建设与完善创新环境;形成产业集群现象,实现产业创新;创造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和质量;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市经济竟争力。

五是文化创新。创新文化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内在要素。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是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氛围,是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众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创新文化能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必需的创新精神、基本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创新氛围。

3、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形态区分。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演变形态是指从初级创新型城市形态到成熟的创新型城市形态、再到更高级的持续创新型城市形态的过程。结合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经济发展演变以及工业化、知识化的一般规律,创新型城市主要分为工业化的创新型城市发展形态、知识化的创新型城市发展形态和可持续的高级创新型城市发展形态。从目前**发展实际看,**尚处于工业化创新型城市的初级阶段。

二、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

2011年是**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启动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紧紧围绕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创新的举措和开放的思路,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和社会发展创新,加强创新人才载体和环境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投入取得新的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专利等知识创新产出大幅度增加,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环境和氛围不断改善。

1、强化组织保障,健全工作机制。2011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工业经济、科技工作会议暨建设创新型城市动员会,全面启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坚持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例会制度,健全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机制,由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经信委等相关部门建立会商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制定重大科技政策的决策机制、开展重大科技活动的组织机制,形成创新的内在动力与活力。强化舆论引导,加强宣传报道,发挥新闻传媒和科技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2、加快科技进步,促进自主创新。2011年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138项,获国家、省资助资金2860万元。承担国家星火计划项目5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实施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4项,企业博士集聚计划2项。2012年上半年已经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00项。2011年,全市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3项。完成专利申请276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43件;专利授权量100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7件。新增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先进单位3家,市科技局被表彰为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

3、发展高新技术,布局新兴产业。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扶持力度,2011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5家。新认定国家重点新产品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3个。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8.8亿元,增长40.3%,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达40.8%,列泰州市第一,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推动新材料等领域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初步形成了以新材料、环保节能、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雏形,新兴产业规模总量达150亿元。2012年上半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60.21亿元,同比增长37.1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7.43%。

4、推进科技合作,构建创新联盟。组织企业参加省“三洽会”、泰州市“八洽会”,以及**“双洽会”、“百名海外博士江苏”**洽谈会等活动,促进各类企业与省内外院校所达成科技合作。与院校所签订各类政产学研合作项目100多项,“334”企业都与各类高校院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市政府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科技镇长团工作有效开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高校院所与地方政府、骨干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助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5、打造创新平台,强化科技服务。2011年建成省院士工作站2家,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个,泰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新建泰州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组织申报泰州市级外资研发机构2家。江苏省**清洁生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被列为省高新产业支撑与科技资源服务平台项目;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完成江苏省科技情报所**分中心及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工作站建设,建成**科技创新网。

6、推进科技兴农,建设惠民工程。2011年引进、试验、示范应用新技术10项,引进、繁育各类新品种(系)6个。良种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得到大面积普及,生猪、肉牛、肉鸡等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98%以上。建成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分店(便利店)3家、泰州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2个、泰州市农林生物质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新认定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1个。农林生物质材料的能源利用技术及产业化示范团队获《“十一五”国家星火计划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江苏三零面粉有限公司作为盟主单位组建并成立江苏省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创新型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是我们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工作的结果,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长较快,但龙头企业偏少;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但总体规模相对偏小;专利申请增速较快,但发明专利数量相对偏少;科技成果大量涌现,但成果转化相对缓慢等等。具体表现在:

1、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全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认知程度和支持力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各级各部门对创建的目的、意义、目标和措施尚不够清晰。对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落实不到位。有些行业、单位、部门和有关领导还存在着对科技自主创新的信心不足,缺乏对科技自主创新重要意义的认识。

2、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发挥不足。对照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城市考核指标,试点城市每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应达3%以上,目前,**财政支出远未达到上述水平。另一方面,社会创新投入相对较低。据统计,至2011年底全市研究开发经费支出额为9.2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9%,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步伐慢。由于受研究专业、管理部门、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大型实验检测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和协调,还难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用户之间对信息交换、更新、共享和维护的需要。

4、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不够突出。**高新技术产品主要涉及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但产品相近企业之间的错位研发缺乏协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科技资源要素集聚度不高,集成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前伸后延开发脱节,产品链上下游衔接不够;企业之间、产品之间互补性不强,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整合能力较差。

5、自主创新的能力偏低。总体上看,**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价值链”的低端区域,即以生产、加工、制造等中间环节为主,在研发设计、品牌经营和服务等“价值链”高端区域非常薄弱,使得产业利润空间狭小。至2011年底,每亿元GDP专利授权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为2.3件和1件,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1.9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6、创新人才严重不足。**既无高教资源,又无科研院所,原创性创新资源较为匮乏。人才分布不尽合理,教育卫生等领域人才较为集中,而生产研发方面相对欠缺,尤其是各个专业的高层次领军型创新人才、创新团队较为稀缺。

当然,在充分认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效与不足的同时,**建设工作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首先,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重要国策,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重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面临外部经济金融环境日益趋紧,将对依赖于出口的增长模式形成挑战;新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了创新要素的跨国、跨区域流动和整合,高端创新资源成为全球争夺的焦点,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决定城市国际分工格局的关键。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江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的奋斗目标。具备良好经济发展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市,理应走在苏中的前列,努力探索一条中等(县级)城市自主创新的新路子。

其次,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省直管县改革的试点,为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可能。**作为泰州唯一的县级市被批准为首批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省委、省政府将在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结于倾斜,这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必将揭开**城市发展的新篇章。2011年11月,省委、省政府将**列为全省3家省直管县试点改革对象之一,为**改革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创新政策、机制体制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和努力突破各种瓶颈制约提供了实现可能,我们应努力创造经验,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之路。

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国外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成功经验启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方位体系联动的城市整体创新,需要一个清晰的目标定位,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需要采取一系列多层次的政策措施和对策。

1、**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结合**实际,**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将**打造成为苏中乃至全省的科技创新核心区,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科学发展示范区。通过4-5年的努力,将**建成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市民文明素质高的美好家园。全面建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确、产学研紧密结合、创新中介服务完备、创新资源配置合理、创新文化环境良好、政府创新管理体系运作高效、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显著的现代化中等滨江工贸城市。

2、**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主要应达到以下目标:人均GDP达到全国人均GDP

1.5倍以上;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3%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每亿元GDP专利授权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达到6件和2件以上;新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5%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吨标煤)完成省、泰州市下达的节能约束性指标;每万人口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00人以上;继续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荣誉。

3、**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目标,应当努力在以下方面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1)大力培育先进的创新文化。创新文化能为创新型城市建设营造浓厚氛围和深厚土壤。发展创新文化,培养深厚的思想力、活泼的想象力、奔放的创意能力,可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丰富的营养、高昂的激情与不息的生命活力。一是培育城市创新观念,大力弘扬“厚德开泰、奋发图兴”的新时期**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促进全民创新意识的提高,把创新的理念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各领域。二是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宣传创新典型,推广创新经验。积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为创新者提供更适宜施展才华的社会平台。三是提升市民素质,丰富城市精神内涵。大力提倡学习之风,积极普及科普知识,不断提升市民科技素养。

(2)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为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档次,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首先,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围绕**重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开展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攻关,集中财政科技资金给予支持,形成一批重大专利技术成果,显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设备、高端装备制造“四大新兴产业”,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50%以上,规模总量达400亿元。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医药原料药科技产业园、新兴产业园、环保科技产业园、中药科技产业园、汽摩配科技产业园等六个特色产业园,规模总量达500亿元。其次,积极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推进传统产业特色化、差别化、集聚化发展,努力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链协作配套完善、产品关联度高、龙头拉动作用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构建减速机、医药及药包材、油脂加工,船舶制造及配件、电子电气、汽摩配件、乐器、牛仔布织造及服装加工等八大特色产业集群,到2015年规模总量达1300亿元。

(3)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一是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对产业具有扩散带动效应的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同建立高层次的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及产学研中试基地等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二是充分发挥科技型小企业在原始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优化加大对科技型民营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使其成为技术创新中最富有活力的生力军。三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名牌档次,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集中力量扶持和发展一批新的知名品牌,以品牌引领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搞好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宣传和推广试点企业的成功经验,带动更多企业创造出自己的知名品牌。

(4)不断完善创新投入机制。科技创新投入上,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可或缺。一是加大政府对研发经费的投入总量,保证科技投入的快速增长。通过直接投入、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使财政科技经费逐步由生产领域转移到研究开发领域。二是发展多元化的创业投资业,制定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实施办法及其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鼓励机构、个人设立创业投资主体。进一步改善创业投资业的发展环境,吸引海内外创业投资机构来**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三是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和支持已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股权转让、收购兼并或在证券市场上再筹资等方式,集聚技术、资产、人才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5)大力构筑创新平台。加强对技术创新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一是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国际科技城项目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综合创新体,聚集一批专业化的金融、商务、技术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以科研、设计、检测为主的创新载体及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探索组建工程技术中心,提高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开发能力。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引导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向企业集聚,研究开发产业核心技术。到2015年,力争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家、院士工作站6家、工程技术中心20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3个。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坚持面向市场,有效集成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围绕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在有条件的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建立若干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三是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及科技担保、工业设计、技术交易及评估咨询、知识产权咨询服务、质量技术检测、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机构。鼓励工业企业将产品研发、工业设计、市场营销、物流、会计、咨询等非制造产业链外包给专业的服务业企业,大力培育和开拓服务外包市场。建立服务功能齐全、交易有序的常设技术交易市场,鼓励和引导科技中介机构积极参与技术交流、咨询、评估、代理、外包、培训等活动。

(6)大力建设创新人才高地。坚持把开发创新人才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来抓,研究聚才之方,探索用才之道,努力把**建设成人才汇集的高地和创新创业的乐土。首先,大力进行制度创新,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梳理现有的人才政策,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分配机制、管理机制,不断激发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加大培养造就人才的投入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和优秀创新团队授予荣誉并给予重奖。其次,大力培育和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一个创新型领军人才可以引领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提升一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产业特色和转型升级发展方向,大力引进海外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为创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四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摘 要]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样本,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为研究主旨,探索实践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方式和途径

作为一所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高职院校,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杭职院)一直秉持“跨界融合”的办学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指向,坚持以“创业带动学业,提升就业能力”为引领,以专业创新和创业教育为重点,把双创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联动机制

1.纳入发展战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一是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列入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专业创新和创业教育”为重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改革任务以及时间表、路线图;三是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目标要求写入《?R等瞬排嘌?方案制定原则意见》,并制订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指南》。

2.完善工作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教育活力

一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牵头、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组成,统筹规划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二是成立创业学院,由分管副校长兼院长,负责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建设和统筹推进,二级学院负责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具体实施;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对各部门的目标考核和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体系,形成了政府指导、学校主导、创业学院统筹、二级学院主体、企业参与的协同联动机制。

二、夯实保障基础,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1.加强经费扶持,让学生创业“轻装上阵”

学校每年设立100万元的“护犊资金”,经评审立项的创业项目万一失败,创业学生可用“护犊资金”偿还所产生的债务,不让他们背负债务走出校门。同时,学校作为发起人单位,联合开发区成立了初期规模1亿元的大创天使基金。

2.完善制度建设,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制订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在校生自主创业教学管理原则意见》、《课堂教学创新实施方案》、《学生管理办法》等管理办公,通过制度的完善与修订,来破解在校生“创业与学业矛盾”等难题。

3.区校共建高职科技园,打造全真创业实战平台

学校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建了高职学生创业园,在不断推进园区的公共配套设施、一站式咨询服务平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一对一导师辅导等软硬件建设,完善共享、开放型的办园机制,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孵化培育机制。

三、深化专创融合,健全“3334”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1.践行三大理念,优化顶层设计

(1)规划成长,兴趣为本。提出“创业带动学业,提升就业能力”的理念,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重视强化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培训。

(2)能力提升,创新为要。提出“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以课程和教法改革为重点,将创新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3)创业发展,实战为上。提出“杭职院可能没有马云式人物,但必须要有培育马云式人物的平台”“创业成功是我们的教学成果,创业失败也是我们的教学成果”的理念,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

2.整合三类资源,促进跨界融合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创新创业的大思路、大举措,及时对接好国家、省市区的各类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二是加强与创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学校与沃土教育等进行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和指导创业实战,辅导创业学生申报各类资金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项目。三是依托校企共同体优势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单位签订深度战略合作协议,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广袤的原野。

3.培育三支队伍,强化双创指导

学校制订了《创业导师培育工程实施计划》、《创业导师管理办法》,大力实施创新创业导师“三百工程”。同时,打造了一支由“生涯规划导师+专业创新导师+创业指导教师”的“三师型”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4.完善四阶段体系,促进专创融合

学校定期邀请职教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专业骨干进行专题研讨,通过明晰目标定位、重构课程体系和内容,构建了基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四阶段渐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面向全体推进通识教育。《创新创业与职业规划》被纳入公共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发明与专利实务》等6门选修课,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创业创新领导力》等22门在线共享课程。通过通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为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2)融入专业推进创新教育。各专业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重新修订专业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开发专业创新课程,实施“学期项目课程”。同时,以模拟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竞赛项目或企业真实项目等为内容,实施“学期项目课程”,阶梯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3)围绕技能推进专门教育。学校与杭州大创办、沃土科技共同开发创业培训课程包,开办创业菁英班,遴选一批有创业意愿、具备创业基础的学生进行专门化的创新创业培训。

(4)注重实战推进创业实践。对经过了专门化培训,且具有相对成熟的创业项目的学生,可以准其入驻学校创业园,进行创业实践,同时,学校还为创业学生安排一对一的企业创业导师和专业指导老师,进行个性化培养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叶鉴铭,张赵根,陈加明.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2(12).

[2]孙红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型和模式重构[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06).

[3]丁新泉,魏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7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JG201716);2018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杭州市大学生创业政策实施现状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MI8JC027)。

第五篇:浅谈推动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路径

浅谈推动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路径论文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由此可见,社会管理创新作为三项重点工作之一,需要社会各界多方面的积极参与、共同协作、务实推进。作为检察机关,更应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强而有力的法治保障,本文立足于检察机关的职能进行分析,以明确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新途径。

论文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检察机关,法治保障

一、检察职能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

(一)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

1.检察职能的定位。《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第一百三十一条又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可见,国家根本大法明文界定了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性质和地位。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即将法律监督职能最大限度的体现,主要通过四个途径:一是职务犯罪侦查权,即由检察机关侦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以保证国家权力机关公职人员的廉洁性和实施权利的合法性;二是审查批捕权,即检察机关通过行使批捕权,对公安机关进行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防止权利的滥用,正确地履行监督职责,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三是公诉权,即检察机关公职人员代表国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提起控诉,并在审判时出庭支持其主张的权力,以修补被损害的社会秩序,解决社会冲突;四是诉讼监督权,即检察机关对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监督,以保障国家法律在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全过程中得到统一正确实施。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司法机关,通过上述途径,立足于行使法律监督权,依法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检察机关本身就属于社会管理的职能机关,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是检察机关的神圣职责。

2.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检察职能的发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体制的日益进步和完善,社会管理的主体呈现多元化,方式多样化,范围普及化,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系统工程,任何主体越位、错位、缺位,任何范围被漠视、遭冷落、被替代,势必影响创新工作的实现。只有在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之间的相互协调,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才能有序进行。检察职能的

充分发挥使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冲突得到缓解,保证国家权力行使的正当性、廉洁性,保障公民权利的顺利实现,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二)检察职能的本质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前提

检察机关的职能在于惩治犯罪、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本质是为人民司法,为大局服务,引导群众以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并且让创新工作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归根到底是为满足人民的新要求新期待,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开展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因此,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内在统

一、相辅相成的。

二、发挥检察职能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社会管理主要面临如下形势:(1)社会结构急剧变动积聚的社会矛盾类型多元化;(2)社会利益阶层的表达和潜在的利益冲突有加剧的趋势;(3)普遍存在的诸多的社会矛盾中,党委政府及国家工作人员已经成为这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 面对这样的社会背景,检察职能的发挥应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原则下,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不相适应的执法理念

1.监督能动性不强。在检察机关业务部门和案件承办人中,普遍存在着重配合、轻监督的倾向,注重与公安、法院搞好关系,忽视监督的力度,往往以口头纠正的方式提出监督意见,不能引起被监督者的重视,损害检察机关的权威性。

2.维权人民性不够。表现在告权不及时、忽视被告人的陈述权、辩解权和要求提供法律帮助权;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还不深入;对辩护人有冷漠、拖延的现象。司法实践中,检察人员往往持有强烈的犯罪控制观,决策部门与公众舆论也更加倾向于从重从快打击犯罪。特别是犯罪率的不断上升,社会各界要求严惩犯罪的呼声下,对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则有所忽略。超期羁押、影响被告人律师会见权等现象频频出现,严重影响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人权的维护,给检察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同时重查处、轻预防,大部分检察人员存在就案办案的思想,不重视预防犯罪、综合治理的作用,不注重将办案工作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

3.强调诉讼结果,忽视诉讼效率。检察机关大多数案件以处理结果来衡量工作业绩,不少检察干警存在过分追求诉讼结果的观念,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和诉讼效率的降低。

(二)不尽全面的涉及范围

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人流、物流、资金流不断扩散,犯罪的动态化、智能化、组织化程度明显增强,跨区域犯罪、流动犯罪日趋突出,检察职能未延伸至社会的各个层面,深入开展检察职能的范围狭窄,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出现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特别是目前我市外来人口众多,城中村的治安乱点等问题未得到解决,滋生了各类犯罪及其他社会问题,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1.广度不够。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监督范围仅限于诉讼活动,而大量没有进入诉讼程序的社会矛盾纠纷,由于不经过检察机关参与审查,很难进入检察机关的监督范围。尤其是行政执法机关,代表国家管理方方面面的社会事务,掌握国家最活跃、最全面、最具体的行政执法权,关系到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各种利益,本应成为检察监督的重点,但由于法律规定的缺位,使检察监督出现了“空白”,致使违法行政,损害公民的利益和社会稳定的行为是有发生。

2.力度不够。目前,检察监督仅仅是一种诉讼程序的监督,只能对公安、法院等司法机关及国家公职人员的违法行为提出纠正意见。法律并没有赋予检察机关实际处罚权,使检察监督权变得软弱无力。检察机关发出的检察建议,有的单位虽然觉得有道理,但就是不采纳、不落实,检察机关催促也无济于事,对法院判决的抗诉法院拖延再审,检察机关也无可奈何;对检察机关立案监督的案件,公安机关立而不查,怠于取证,致使案件立而不侦,侦而不结,结而不诉,检察机关也缺乏相应的手段。

3.深度不够。检察机关对违法行为的监督,只局限与已经暴露出来并已造成一定危害结果的违法犯罪行为,对问题较多、突显社会矛盾纠纷的一些领域却缺少具体的监督依据,造成苗头性问题未能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

三、检察机关实践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探析

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上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提升检察工作水平的重要抓手。为此,我们需要在发挥检察职能下从几个方面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一)紧抓检察职能,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1.树立正确的监督意识。作为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与时俱进的检察职能,适应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需要。根据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监督主要体现在: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刑事执行监督。检察机关应该改变以与公安、法院搞好关系为重的工作作风,加大力度,切实履行监督职能,在实践中探索工作新思路,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如立案监督方面,监督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等问题,对不该立案而立案的案件也要依法监督,坚决纠正非法插手经济纠纷的问题。侦查监督方面,及时发现漏犯要求公安机关追捕,强化对诉讼活动中严重违反程序、侵犯人权问题的监督,坚决纠正滥用和随意改变强制措施的现象,依法排除非法言词证据。审判监督方面,加强对徇私枉法造成的重罪轻判、轻罪重判、有罪判无罪案件的抗诉,重视对不服法院生效刑事判决、裁定申诉案件的复查工作,注意纠正违反法定程序、侵犯诉讼权利等问题。执行监督方面,监督纠正判决后不依法交付执行和以钱抵刑等问题,注意保护当事人和在押人犯的合法权益。检察人员应当立足于刑事诉讼中的这几个环节,牢固树立法律监督的意识,依法监督公安机关、审判机关合法行使职责。

2.加强能动司法观念,监督社会管理。随着社会民主法治的推进,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对司法公平、公正、公开要求越来越高,检察机关要正确履行检察职能,提高执法水平,必须要有创新的能动司法理念。这要求我们执行人员不能只着眼于办案,还应当着眼于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不仅注重司法工作的良好法律效果,还要服务于大局、服务于政治、服务于人民,在服务大局中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便民、亲民、利民的司法理念。 同时,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去解决问题,对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予以纠正,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合法的权益,这样才能有效监督、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在法治保障的大环境下开展。

(二)延伸检察力度,强化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积极运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多种方式来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将相当一部分社会矛盾还原到社会解决,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努力构建司法与行政相衔接的格局,注重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工作交流机制、职能互补机制,充分发挥司法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引导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有关组织的工作联系,及时给予指导,齐心协力推进社会管理;着力建立特殊人群帮教机制,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涉案未成年人、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群体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工作,探索具有检

察特色的模式,有效维护社会管理;重视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将司法化解社会矛盾的时间前移,利用司法的指引功能,促进社会管理。

(三)加强检察调研,落实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1.建立风险评估分析制度。检察机关要通过加强对各类犯罪案件情况的综合调查研究,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反映在司法领域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完善对社会问题所产生的危机信息进行预警工作的机制,为党委、人大、政府依法决策提供前瞻性、有价值的参考。要切实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排查摸底,特别是审查矛盾比较尖锐的重大敏感案件,要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做到事先研判,准备在前,应对有方,防止因工作措施不当影响社会矛盾化解,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2.采取综合性的宣传形式。针对社会不同群体,检察机关应充分利用检察建议、检务联络工作站、网络平台、媒体报刊等形式和措施,拓展和延伸法制宣传工作,增加检察工作的透明度,认真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以公开促公正,使公众了解检察机关的性质、职能、工作规定和法律允许公开的有关内容。

总之,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不仅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保持社会稳定,更要在新形势下,提高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运用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社会大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活老师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