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创新因素分析论文

2022-04-15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企业自主创新因素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现有的创新动力因素研究缺乏与具体行业的结合,制造业作为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创新动力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对国内制造业企业创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制造业的产业特征,将动力因素分为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动力因素两大类,对两大类动力因素的作用机理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为以后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企业自主创新因素分析论文 篇1:

政府扶持视角下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制约因素分析

摘要:后危机时代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旧有模式和传统力量的作用正在弱化,科技进步和创新日益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已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分析和研究我国现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扶持中制约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问题,对于完善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扶持、实现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政府扶持

后危机时代引领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传统力量和旧有模式的作用正在弱化,经济增长变革的图景日益显现。党的十七届第五次会议公报指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但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总体尚处于发展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政府扶持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能够有效推动、甚至制约中小企业 创新能力增强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激励中小企业研发活动的财政导向不强

随着我国由技术引进阶段向自主创新阶段的过渡,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创新的重点也应由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引进转为鼓励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目前我国扶持中小企业创新的财政政策中对中小企业研发活动普遍重视不够,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

在税收政策方面,一是大部分税收优惠环节主要体现在产业化阶段,涉及研发阶段的优惠非常少。据统计,在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中,对生产投入环节进行支持的政策共29条,占25.66%;对研发环节进行支持的政策共16条,占14.16%;对应用环节进行支持的政策共15条,占13.27%。二是大部分促进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只针对创新结果而不针对具体的科研开发活动及项目。例如,只要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就可以享受到所得税或者增值税的优惠,而不管企业研发活动的差别,不管企业研发投入的多少,相关企业一律享受同样的优惠。这种对己经形成科技创新实力和已经收获了科技创新成果收入的高技术企业实行优惠,而对技术落后、急需进行技术更新以及正在进行科技开发活动的企业缺乏支持的财政措施不利于激励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

在政府财政投入方面也存在着不重视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问题。一是政府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研发费用从2003年的1539.6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710.2亿元,年平均增长25%左右。投入强度再创历史新高,到2007年达到1.49%。

但从对各类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投入来看(图1),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不够。2003-2007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额在稳步上升,而中小企业的投入增长不大,并且两者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二是对中小企业研发环节的重视不够。当前中国对企业的资助计划中有相当部分如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和部分863计划等,都是对企业创新链末端的近市场研究的资助,而不是针对创新链前端研发活动。

政府采购方面也存在着缺乏对中小企业研发活动的激励。我国建立的是以自主创新产品认定为核心的采购政策体系,只有进入《自主创新产品目录》才能享受到政府采购的优惠政策。这样的政策体系导致的结果是政府采购的对象是企业现存的高科技产品,政策作用对象明显集中于创新链的末端。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高科技产业起到拉动作用,但由于直接采购现在产品,激励企业研发新产品的作用有限,不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二、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狭窄

我国现行的金融政策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总的来看,这些金融扶持政策作用有限,中小企业仍然融资困难。

首先,贷款渠道不畅。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2006年8月,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发布了“中小企业融资调研”报告中,70.5%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它们最依赖的融资来源仍然是银行贷款。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措施,如要求商业银行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提高中小企业借贷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但银行从“安全性”角度考虑,倾向于优先将贷款投向风险小、有资产担保的国有大型企业,而对风险较高、可抵押物少、收益不显著的中小企业贷款意愿不强。从国家统计局1996-2002年提供的统计数字看,中小企业所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由75%左右增至82%左右,而中小企业的信贷比例却基本维持在5%左右,一直没有大的改观

其次,资本市场门槛高,直接融资困难。就发行股票来说,我国主板市场的初衷主要是为国企改制、脱困服务,门槛较高。大量中小企业被排除在外。二板市场中,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内设立的中小企业板,本质是一个小规模的主板,除了降低股本规模外,在上市资格、审批程序等方面与主板一致。这意味着,要想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必须连续三年盈利,净资产不得低于总资产的30%等。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达到这一要求。创业板市场刚刚建设,中小企业上市数量较少,还未能形成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主渠道。就发行公司债券来说,公司债券的发行一般受到严格的限制,有时还要抵押或担保。申请发行债券的公司必须是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国有独资公司,且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额不低于6000万元。大部分中小企业不符合发行公司债的条件。自1987颁布《国务院关于企业债券管理的暂行条例》至1999年,企业债券发行均由中国人民银行审批,发行人100%是国有企业。2000年后公司债券改为由计委审批,100%都批给了国有项目。

再次,风险投资发展不充分。一是我国风险资本来源过于单一。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在风险资本的来源方面主要是由政府提供,民间资本没有能有效组织进入,养老基金、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尚有诸多限制。2006年我国本土风险投资基金筹集的资金中有37.2%来自于政府、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一项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33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有独资企业有18家,约占55%,33家风险投资公司风险资本总量为68亿元,其中政府资金占90%以上。

这种政府主导的投资主体结构,一方面限制了我国风险投资的资金规模;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市场风险得不到有效释放,很难平衡风险,从而限制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二是风险资本的退出通道不畅通。风险投资的目的不是控股,无论成功与否,退出是风险投资的必然选择。风险资金退出方式主要有首次公开上市、并购、回购、清算等四种。在我国,由于中小企业板的发展速度和市场规模非常有限,创业板刚刚开始建立,难以及时满足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上市需求,通过公开上市的方式实现风险资本退出还比较困难。对于其他的退出路径,由于产权关系模糊,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善,使得高科技企业不能自由转移产权,这在相当程度上阻塞了风险资本的退出通道。

三、保障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获得较快发展。然而,我国绝大多数服务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化服务机构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在功能上很不完善,带有浓厚的政府行政色彩,难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根据中国统计局的调查发现,中小企业对各种服务提供者的平均评价都小于3.5分(5分最好)。

首先,我国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不完善。目前我国关于市场中介组织方面的法规还很不健全,许多市场中介组织还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态。由于中介服务组织的法律地位、法律责任、经济责任等缺乏明确规定,对于违法活动不能依法查处,造成了市场中介领域的混乱和服务行为的不规范。

其次,我国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带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目前,我国不少中介组织和它们的行业协会由政府转制而来,或者由政府创办,具有很强的政府背景和浓厚的官办色彩。许多社会中介组织或是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的科技中介组织,或是某些政府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它们与政府部门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服务机构依附性强,独立性、公正性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制约了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难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再次,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在信息化时代,中小企业要想得到健康发展,必须及时获得高质量的信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力量有限,在信息的获取上很大程度依赖于企业外部的信息化服务。因此,完善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中小企业对信息化产品、服务的需求。许多中小企业不能及时和全面地了解自己所需的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原材料的供给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等各种信息。

四、加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建设的政策体系不健全

人才是创新之本,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最重要的力量,而我国中小企业创新人才较少。从科技活动人员在大中型企业及中小企业的分布来看,大中型企业与中小企业所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在总量上差别不大,但由于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8%,故单个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相差悬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严重不足。

一是对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的培训不够。由于中小企业存在着资金短缺,组织结构不健全,人力资源匮乏等方面的特点,在企业培训方面往往受到相当大的局限,通常不具备大企业那样较完善的教育培训中心及培训制度。因此,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对中小企业职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有关中小企业人才培养的不仅政策较少,培训机构也较少,而且培训制度还不够完善。

二是对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的激励不足。首先,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起步于家族企业,其特点往往是非正式的、随意的以及以关系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企业内部管理随意性较大,人事机构设置、员工的培训、薪金和福利分配等不太规范,导致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受损。其次,许多中小企业还未建立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才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或专利技术不能作为中小企业的股份入股,抑制了中小企业人才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三是鼓励创新人才流入中小企业的制度不完善。首先,人才的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目前,我国许多与人才供求密切相关的配套制度由于改革力度不大,还一定程度上束缚着人才的自由流动。其中,户籍管理制度是阻碍人才正常流动的主要障碍,而改革不到位的商品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都助长创新人才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依附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人才向中小企业的自由、合理流动。其次,政策对到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类创新人才在工资补贴、培训机会提供、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支持不够,支持中小企业作为吸纳科技人才主体的配套政策体系不够健全,不能在全社会有效鼓励和引导科技创新人才向中小企业的大量流动。

参考文献:

[1]包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08第5期,第107页.

[2]吕薇:《建设创新型国家-30年创新体系演进》.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第134页.

[3]史及伟.《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199页.

[4]张春霖、曾智华、威廉·彼得·马科、詹姆斯·苏厄德.《中国: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第106页.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

作者:徐增文

企业自主创新因素分析论文 篇2:

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因素分析及作用机理研究

摘要:现有的创新动力因素研究缺乏与具体行业的结合,制造业作为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创新动力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对国内制造业企业创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制造业的产业特征,将动力因素分为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动力因素两大类,对两大类动力因素的作用机理及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为以后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因素;作用机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总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4位,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作为过去几十年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标志,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和优化升级使得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制造大国”的地位,并为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怎样将我国制造业提上更高的层次就成了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就是实现这一提高的主要路径。只有真正掌握自主创新动力的作用机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 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因素分析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此把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因素分为企业内部动力因素和企业外部动力因素。

1. 内部动力因素。内部动力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利益、企业家精神、企业内部激励、企业文化和企业创新能力。其中,企业利益驱动力起着重要的核心和枢纽作用。

(1)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即为制造业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需求。一个企业具有强大的内在经济动因,才具备活力和竞争力。这种动因一般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经济动因越大,利润也越大,表明它的经济收益也越高,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越符合市场需要。努力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不断提升的企业经济目标,成为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的内在根本动力。

(2)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制造业企业灵魂的体现,也是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企业家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组织者,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最终负责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决定了一个企业怎样发掘需求、把握创新时机,如何制定创新日标,怎样筹集资源等等。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强烈,企业自主创新过程的启动就会很快,运行速度也较高。良好的企业家素质决定了企业家的创新激情,是企业自主创新成功的有力保证和坚实基础。

(3)企业内部激励。企业内部激励即为制造业企业内部对于自主创新的行为进行物质或者精神的鼓励。提倡创新并辅以适当的奖励,对创新者是一种鼓励,对还没有创新者则是一种引导和刺激,而适当的刺激与引导能够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向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方向努力。这样可以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这样积极的氛围中,使得员工容易接纳和认同新的观念,是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创新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4)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有利于观念创新的制造业企业内部文化环境。一个人不能凭空创造出新东西,必须有一个环境,这个环境给他提供文化熏陶以及各种刺激。企业必须对沉淀在员工心灵深处的传统文化影响加以分析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更新员工的思想观念。良好的企业文化、先进创新观念才是能够推动自主创新的内部环境。

(5)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即为企业内部能够承受的研发支出等的能力。在制造业企业盈利较高时,会有部分的资金用于以后的发展与创新,这对于企业的自主创新是很大的一个推动力,但同时,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制约企业的自主创新,是一把双棱剑。

2. 外部动力因素。外部动力因素主要分为:科学技术推力,市场需求拉力,市场竞争压力,政府支持力。各动力因素在不同方面促进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

(1)科学技术推力。科学技术理论的发展对于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起到了一种推动作用。这种推进作用表现在革命性的基本原理的发现会导致技术的根本性的变革,重大的理论技术范式化之后会引发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具体来说,新的工艺是以新的理论为基础的,而这些新的原理和理论,都是由基础科学的研究生成的。基础研究经过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获得成果,通过制造业企业的创造,创新活动使其商品化推向市场从而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

(2)市场需求拉力。市场是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交换关系的总和,是企业自主创新得以实现的最终场所。而市场需求则是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是自主创新活动的起点。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为企业提供了自主创新的机会和诱因。当市场需求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形成一定规模时,会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和收入水平,并引导企业根据市场导向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从而形成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拉动和激励。

(3)市场竞争压力。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得企业产生危机感,可以促进企业的自身发展,从而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能主动发现市场盲点的企业比面临市场竞争的企业少得多,所以市场的竞争使得各企业聚焦于自主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为自己的产品打开销路,提高市场占有率,就必须积极高效地进行自主创新。

(4)政府支持力。虽然市场机制直接推动了创新,但它在某些领域却会出现市场失灵。高技术产业资本投资,对产业或整个社会有重要意义的活动领域,基础研究和一些应用研究,这都需要政府的支持。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可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愿望,并能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条件。

二、 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因素作用机理

己有研究表明,自主创新活动不是一个偶然的单因素决定过程,而是由内、外部多种动力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具有一定自组织性的系统动力过程(具体如图1所示)。

在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促使企业自主创新的各种动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构成内部动力系统和外部动力系统两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较大的系统。同时,系统与系统之间不是相互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1. 内部动力系统。内部动力系统是由内部动力因素(企业利益、企业家精神、企业内部激励、企业文化和企业创新能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各内部动力因素之间还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内部动力系统对于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内部动力系统中的企业利益是企业自主创新最核心的驱动力,也是诱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最原始动力。而内部动力系统中,首要的因素还有企业家的自主创新精神及意识,这对于企业的决策有巨大的影响力。显然,企业的自主创新并不仅仅是企业家单独驱动的。员工,尤其是知识型员工,有很强烈的成功欲望,他们乐于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中坚。所以,在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动力系统中,理所当然地应当考虑对员工自主创新精神的内部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规模、水平、重点以及方式一般由其价值导向决定,企业创新文化在企业自主创新内部动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的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行为方式。最后,企业创新能力是实现这一切的物质基础,起到了整合各动力因素的作用。

2. 外部动力系统。外部动力系统是由外部动力因素(科学技术推力,市场需求拉力,市场竞争压力,政府支持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各外部动力因素相互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内部动力系统各项因素的形成、发展,需要外部动力系统提供基础条件和机遇。所以,这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推动是促使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因素,新科学理论通常能够诱发企业家去组织创新活动,并将创新成果投入商业化运营获得利润。这会产生市场需求,并改变市场分割情况。市场需求向企业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创新思路和创新机会,企业只有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制定创新战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取超额利润。竞争的存在也会迫使企业进行创新,只有走在市场的前方才能获得竞争优势,于是产生了“科技发展——社会需求——良性竞争”这样的良性循环。政府的支持形成了创新系统,这可以为企业提供自主创新所需的知识储备和人员储备,企业自主创新所必需的创新资金,基础研究成果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成果,这是企业自主创新必不可少的基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外部动力系统。

3. 内、外部动力系统的协作。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外部动力系统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协作,共同形成了一个大的自主创新动力系统,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服务。外部动力系统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大环境因素,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内部动力系统。一般来说,内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自主创新的内、外部动力系统也符合这一规律,外部动力因素是通过诱导、唤起、驱动等方式,最终转化为创新的内在动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自主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因素的作用机理概括简单概括一下。在外部环境动力因素的作用下,来自于科学技术的推动力、来自于市场的需求拉力和竞争压力以及政府支持力,这些外部动力因素都将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企业利益的驱动力,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泉。企业家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会启动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这还会通过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和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吸引力间接驱动员工从事自主创新活动,实现员工的价值。企业创新能力最终保障着企业自主创新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而成功的自主创新活动又反作用于市场、科技、政府这些大环境,继而引发出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创新需求。这就是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泉的运行机理。

参考文献:

1. 甄翠敏,丁日佳.实现我国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12):238-239.

2. 吴芸.观念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现代管理科学,2002,(11):63-64.

3. 张淑芬,宗刚.熵思想下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型探讨.工业技术经济,2008,(1):97-99.

4. 许箫迪,王子龙.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科技与管理,2003,(5):131-133.

5. 陈铁军,吴添祖.浙江民营科技型企业创新动力和创新障碍分析.软科学,2002,(6):61-63.

6. 苏金明,马小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通用模式研究.企业活力,2007,(7):72-73.

7. 孙冰.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研究.软科学,2007,(3):104-107.

8. 闫俊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模型构建.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7,(3):16-18.

9. 姚建峰.企业创新动力模型分析.财经论丛,2004,(11):74-7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72024;70473019);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060390221);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项目(LBH-205069)。

作者简介:陈大龙,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讲师;王莉静,博士,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09-11-15。

作者:陈大龙 王莉静

企业自主创新因素分析论文 篇3:

河南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笔者利用2004年~2007年河南省28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研究,重点关注创新的积累效应以及R&D支出和国外技术引进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是R&D支出和科研人员数量,而技术引进和创新积累效应的作用都不明显。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在增加R&D支出和科研人员数量的同时,还应该制定长期的创新规划,并将技术引进的重点集中于核心技术。

关键词:自主创新;R&D支出;面板数据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0-04-15

作者:刘东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船舶设备操作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文化软实力下廉政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