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普工作论文

2022-05-06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科普工作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应急科普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科普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大局。该文从体系建设、资源供给、传播方式和科普效果四个方面入手,总结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应急科普工作取得的进展,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应急科普法规、加大应急科普投入、创新应急科普形式等建议。

我国科普工作论文 篇1:

我国水稻科普工作进展及发展趋势

1 我国农业科普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普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已于2002年6月29日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农村科普工作进入了法制化轨道。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下,相关机构和社会团体结合各自特点。开展了针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推动了我国农村科普事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村科普培训活动蓬勃开展;农村科普示范体系建设初见雏形;科技下乡活动成效显著;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技术组织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各界参与农村科普工作的氛围初步形成。

作者:刘艳春

我国科普工作论文 篇2:

我国应急科普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 要 ] 应急科普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科普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大局。该文从体系建设、资源供给、传播方式和科普效果四个方面入手,总结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应急科普工作取得的进展,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应急科普法规、加大应急科普投入、创新应急科普形式等建议。

  [关键词 ] 应急科普 科学传播 现状

  [

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成立。这是我国应急管理事业一个新的里程碑,也对我国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应急科普作为应急管理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對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那么我国现今的应急科普发展如何?本文立足于应急科普工作所取得的进展,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应急科普发展提供参考,从而为应急管理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应急科普的概念还未形成统一观点。刘彦君认为,应急科普既包括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进行的应急科普工作,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化应急知识宣传工作 [1 ]。杨家英和王明指出,[HJ3.45mm]应急科普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一方面是针对已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进行的各种应急性科普服务,另一方面是针对容易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开展的常规性预防科普教育 [2 ]。张英从灾前应急知识的科普、突发事件应对时段的科普、灾后安全与减灾的科普这几个层次来理解应急科普的内涵 [3 ]。刘倩分别从公众需求、应急最终目的和政府这三个角度来解读应急科普 [4 ]。虽然各个学者说法不一,但其中都蕴含一个核心要义,即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本文认为,应急科普就是将关于突发性事件的事发前预防、事发时应对、事发后处置和恢复等方面的安全科学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向社会公众普及,以提高公众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我国应急科普工作取得的成效

经过不断的努力,我国应急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在体系建设、资源供给、传播方式、科普效果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体系建设方面,我国的应急科普组织体系初步建立完善。目前我国的应急科普工作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如自然资源、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部门)依托日常工作进行常规性开展。各部门纷纷出台了有关应急科普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和法规。2017年,科技部、中央宣传部联合制定的《“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特别强调了国家应急科普的创新文化和能力建设问题,要求各级政府大力推动科普工作的多元化投入、常态化发展,结合重大热点应急事件,组织媒体与相关专家共同解读该领域应急科普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另一部分则由科协组织开展,最为突出的是在搭建传播平台、聚集科普资源等方面,科协系统以应急科普常态化为核心理念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资源供给方面,我国应急科普人员队伍持续扩大,科普经费投入稳定提高。据相关统计,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312人从事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另外还有专家团队26个,团队人数473人,培训的学员人数约60万人次。全国用于防震减灾科普的资金投入共计约12266万元,其中中国地震局用于支持各省局、直属单位的经费达4863万元 [5 ]。根据《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我国气象科普队伍持续壮大,初步形成了由专兼职人员组成,包括专家和志愿者在内的气象科普人才队伍。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技活动周等主题气象科普活动成为常态,年均参与专家1万余人,受众约300万人次。同时,我国各类应急科普场地数量也在逐渐增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事件相关的科普场地数量逐渐增多。2004年,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总数不到20家,至2019年,数量已上升至142家;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总数从2008年的不到100家,发展为2018年的350家;2004年,消防科普教育基地仅有29家,但到2011年,总数已达到260家 [6 ]。

在传播方式上,依靠多种科普载体,应急科普形式逐渐丰富。各地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逐步增加,例如 “防灾减灾日”“科普活动周”等。2020年10月1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森林消防支队在景区宣讲活动中通过印制防火宣传手提袋、制作印有应急科普知识的矿泉水瓶、在旅游景区大屏播放科普视频等多种方式传播应急救援知识。大众传媒因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优势,成为应急科普的重要载体。同时,主流专业媒体也是应急科普工作的阵地之一,权威的应急管理类期刊 《中国应急管理》《中国应急救援》《中国减灾》等也为应急科普工作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科普效果方面,我国在应急科普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类应急科普活动的开展吸引了不同人群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20年10月29日,由江苏省应急管理厅等相关单位举办的“2020年江苏省安全应急科普有奖知识竞答”活动共吸引了全国超207万人次参与,反响热烈,活动不仅提高了公众和相关从业人员避险和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实现了“以赛促学”的目标,也为“学以致用”奠定了扎实基础,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也能得到快速解读,良好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公众对重大应急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得到保护。

 三、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科普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

虽然近年来应急科普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应急管理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方法,也没有相应的业务流程保障,仅《突发事件应对法》涉及应急科普知识,有关宣传教育的内容少之又少。应急科普体系建设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导致应急科普实践缺乏可操作性和规范化的运作模式,特别是在基层单位,由于缺乏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只能靠经验来组织应急科普工作。

 (二)应急科普资源供给不足,人才匮乏

2018年,我国人均科普经费4.45元,平均每95万人拥有1个科普场馆。而要想跟紧发达国家的脚步,人均年科普经费就要超过10元,达到平均每60万人拥有1个科普场馆。虽然各类应急科普场馆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难以满足庞大的公众需求。应急科普属于公共服务范畴,主要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如聘请科研专家开展讲座、购买媒体宣传版面等。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比较有限,而且应急科普工作的投入见效缓慢,又不参与政府的绩效评估考核,导致大多数地方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放到别处投资,对应急科普工作的支持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政府对应急科普的资金投入少,导致应急管理系统的专职科普人员可能无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障,科普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受挫。

 (三)应急科普远离公众,宣传教育成效有限

根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从2010年的3.27%提升至2015年的6.20%,2018年进一步达到8.47%。但这一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应急科普本身来看,应急科普知识通常是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科学性、技术性强,这对科普知识的宣传来说是一项考验。目前部分应急科普内容滞后,与飞速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脱轨,价值不高;有的科普形式缺乏创新、枯燥乏味,导致教育效果不佳。此外,还有一些科学解释缺乏专家的支持,使得权威来源与专家难以对接,伪科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应急科普知识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以上情况都导致應急科普工作远离公众,产生距离感,不利于应急科普工作的开展。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应急科普法规,研究制定应急科普政策

当前我国应急科普工作迫切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政策支持。依照相应的法律条款,明确应急科普的工作主体,界定各部门法定职责和权力范围,使各部门明确分工,提高效率,形成合力。同时细化应急科普工作业务流程,做到条理清楚、有章可循。探索建立应急科普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各部门应急科普工作定期实施绩效评估,推动应急科普工作不断改善,持续进步。此外,给予应急科普工作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以提高各部门参与应急没能更好地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大应急科普投入

政府可以吸纳社会资本,设立应急科普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应急科普工作。联合企业和社会组织打造一批应急科普示范基地,增加应急科普领域公共服务的供给。开发线上线下多渠道应急科普平台,充分挖掘应急科普资源。

 (三)加强应急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应急科普人才队伍,建立应急科普专家库,通过给予一定的福利待遇,吸引应急科普相关领域专家加入。构建应急科普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职称评定、社会宣传等方式,对在应急科普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相应奖励,提高他们的应急科普积极性。

 (四)创新应急科普形式,探索应急科普宣教新路径

依托互联网优势,打造线上综合性应急科普平台,打破时间、距离限制,整合多方应急科普资源,为公众接受应急科普宣传教育提供最大化便利。通过平台线上直播和设置“专家问答”环节,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政府联合相关企业,开发应急科普动漫或应急科普小游戏,将晦涩难懂的应急科普专业知识转化为公众易于接受理解的常识,使公众在体会到游戏乐趣的同时,又能学到应急科普知识,并且不易遗忘。由此形成“互联网+”应急科普新模式。

 五、结束语

应急科普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迈入新时代,更需要我们通过创新实践,完善国家应急科普工作体系及运营机制,及时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给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警示我们应急科普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刻不容缓,要尽早、切实发挥应急科普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彦君,赵芳,董晓晴,等.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科普机制研究 [J ].科普研究,2014,9(2):39-46.

 [2 ]杨家英,王明.我国应急科普工作体系建设初探——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普实践的思考 [J ].科普研究,2020,15(1):32-40,105-106.

 [3 ]张英.提升基层能力,筑牢人民防线——应急科普机制亟待完善 [J ].生命与灾害,2020(5):8-9.

 [4 ]刘倩.浅析国内应急科普现状 [J ].现代职业安全,2020(2):32-33.

 [5 ]周琳.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8):146-147.

 [6 ]杨家英,赵菡,郑念.中国应急科普场地发展分析 [J ].中国高新科技,2020(6):11-14.

 [7 ]孙玉.应急科普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J ].人民论坛,2020(15):210-211.

 [8 ]王英俭,陈套,贺晓航.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影响因素与对策实证研究 [J ].科普研究,2019(4):7-15,51,112.

作者:覃涛 王薇 刘欣然

我国科普工作论文 篇3:

我国“科普”研究的基本特点与动向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学基本方法和基本定律对我国科普领域研究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量化分析,了解和掌握我国现阶段科普领域的研究特点和动向。研究发现,自我国在1994年发布《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科普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现实性很强的一个研究领域,同时也引起了我国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不断出台新政策,与此相对应的科普论文研究数量不断增加,基金资助力度不断加大,也形成了一批较稳定的研究机构和研究群体,并以科普(科学)类期刊为主刊载科普相关学术论文。但通过对科普的被引频次分析可知,我国“科普”相关学术论文被引频次不高,论文质量及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科普;文献计量分析;中国知网

自步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背景的浪潮下,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趋势日益明显,一国的综合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需以国民科学素养为依托。为提高我国经济软实力,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加大科学知识普及力度,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并出台系列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如200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提出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这一系列国家政策充分说明了在当前激励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对科普产业发展长效、有力的支持;国家的政策支持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相关学者对科普领域的关注与思索,并对该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因此现阶段对我国科普领域的研究水平、特点及动向进行探究也迫在眉睫。

一、文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分析的文献主要来自已经在CKNI中国知网上发表的“科普”相关学术论文,CKNI中国知网是我国目前最大、最权威且持续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因此是本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的首选数据库。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基本方法和相关经验定律对“科普”相关学术文献进行量化分析,主要是从定量角度出发,依据一定的计量方法,对某一领域的文献数量特征、某一领域的学科分布情况及学科研究特点等进行量化分析。

二、我国“科普”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1.“科普”相关论文发表趋势研究。对某一领域论文发表的年度趋势图进行统计分析可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研究水平及发展趋势等。登录CKNI中國知网,在“高级检索”处以“科普”为关键词对所有已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精确检索,共得刊载论文1061篇(因2017年数据不完整,所以数据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其年度分布图如下:

观察图1可知,我国“科普”类研究在1994年拉开序幕,共刊载文章1篇。众所周知,我国在1994年发布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即说明国家层面一发布《意见》,“科普”领域便受到国内相关学者的关注和思考;在随后的两年刊载论文数量基本上保持稳定。在2007—2008年期间,我国“科普”领域研究得到一定幅度增长,文章刊载量处于不断上升趋势,说明在这一阶段“科普”领域不断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尤其是在2010-2012年,我国“科普”领域文章刊载量大幅度增长,研究热度明显加强,并在2012年达到顶峰(116篇);然而在2014-2016年间,我国“科普”研究领域文章刊载量出现转折,整个趋势呈现小幅度下滑。但纵观整体趋势,我国“科普”领域的研究得到不断发展,研究热度明显增强。同样,以“科普”为关键词,对CKNI中国知网中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共得博硕士论文59篇,其年度分布图如图2所示,大致反映出与期刊论文相类似的研究趋势。

2.“科普”相关论文的期刊分布。1934年英国著名文献学家B.C.Bradford提出布拉德福定律[1],该定律是确定已刊载的某一领域学科论文在各个期刊中的分布数量及情况等,进而可以确定刊载该领域论文期刊的类别和特征。笔者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对刊载“科普”相关学术论文的所有期刊进行统计分析,进而研究这些期刊的主要特点。据此,笔者在CKNI中国知网上找出刊载“科普”领域相关学术论文排名前9的期刊(见表1)。发文量排名前9的期刊共刊载文章170篇,占总发文量的16.02%;接下来观察这些期刊的名称发现科普(科学)类期刊共刊载文章162篇,占总数的95.29%。由此可推断出科普(科学)类期刊是刊载“科普”相关论文的主要期刊,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跟科普的定义和性质有关。

3.“科普”论文作者及机构分布。洛特卡定律[2]是由美国学者A.J.洛特卡在20世纪提出的描述科学生产率的经验规律,反映的是所刊载文献的作者出处及论文作者在某一领域刊载论文数量之间的关系。尽管有关“科普”论文数量与作者数量未完全符合洛特卡定律,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定律,因为虽绝大部分学术研究者只发表了一篇“科普”相关论文,但毋庸置疑也不乏因对该领域研究热情高涨而发表多篇文章的持续研究者。通过观察表2可知,来自中国科普研究所的李正伟和任福君两位同志发表“科普”文章数量最多,均为8篇。此外笔者还发现在前14位“科普”论文作者中有7位同志均来自同一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3位同志来自高校,3位同志来自研究所(院),1位同志来自行业协会,据此可知“科普”领域已经形成一批主要且较稳定的研究群体,从事“科普”领域研究的学者以研究所及高校的相关从业人员为主。

4.“科普”论文研究机构分布。对某一领域论文作者所在的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可明确该项研究的主力单位、了解稿源地区分布情况,还可掌握研究机构的论文发表数量。如表3所示,共有15个研究机构发文数量8篇(包含)以上,且该研究机构拥有一个较稳定的研究群体。其中中国科普研究所凭借发文62篇占据榜首,由此可见中国科普研究所有一批致力于“科普”研究的相关学者;通过继续观察表3发现,有9个研究机构均为高校,且稿件来源区域大体为中东部地区高校,即表明高校从业人员为“科普”研究的主力群体之一。

由于博硕士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开展的深入研究,经过高校评审、答辩等,论文质量水平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较高的研究水平。所以笔者接下来继续对以“科普”为关键词的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机构进行检索,共有59篇博硕士学位论文,有9个研究机构发文篇数为2篇以上,这9所高校共发表博硕士论文22篇,占总数的37.29%。表3、表4所列的研究机构是“科普”研究的主要机构,代表着对“科普”领域的研究具有较高的水平。

5.“科普”论文的基金资助情况。基金资助对科学研究,尤其是重大课题的研究极其重要[3]。基金资助是指某一领域项目的研究受到国家相关政府机关及相关研究机构经费资助,往往反映某一领域研究热点和研究动态。而基金资助项目一般以通过发表学术论文的形式来体现[4]。因此对“科普”领域受到基金资助情况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科普”领域政府重视程度和学术界关注程度。“科普”相关学术论文共计1061篇,其中63篇论文受到各类资金资助,占论文总数的6%。各类基金资助类别前13位如表5所示,其中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中国科协科普专项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均以7项资助并列首位,广东、安徽、山东等省份对“科普”研究的重视程度、研究热度和资助力度相对来说高于其他省份。

6.“科普”论文的被引频次。被引频次[5]是文献计量学中被用来测量学术论文的社会显示度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论文的内容质量决定论文的被引频次。文章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术界对该领域的关注程度和重视程度。见表6,截至2016年12月31日,以“科普”为关键词的期刊论文和博硕士论文共1120篇,其中单篇被引频次最高(149次)的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刘兵同志2004年发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上的论文,单篇被引频次超过100次的论文只有1篇。

表7为论文被引频次分段统计,据表7可知,只有24%的论文被引用,高達75.98%(4/5)的论文未被引用,有1/5的论文被引频次较低(1-5次),被引频次5次以上的论文仅占5.7%。由此可见,“科普”领域的论文整体质量较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我国“科普”领域研究内容及研究动向

1.“科普”的研究热点。文献的核心内容通过关键词来反映,某一关键词出现频次等于附有该关键词的论文数,其出现频次的数量高低与相关研究成果数量的多少呈正相关的关系[6]。若某一关键词在该领域反复出现,则表明该关键词所表征的研究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7]。因此笔者对“科普”相关学术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揭示科普的研究热点。对“科普”论文前10位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详见表8。

观察表8,“科普”以1036次频次排列首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表明以“科普”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有1036篇。其他高频次关键词体现了与“科普”关系最为紧密的领域,从表8列出的其他高频次关键词可知,“科普”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科普传播与创新、科普对象(青少年与农村)、科普教育与对策、科普素质、科普科技馆及科普气象领域研究等。

2.“科普”研究的脉络与趋势。对某一个时期内某个学术领域的大量学术论文的关键词进行集合分析,可揭示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方向[8]。通过观察前面的图1(中国期刊学术论文)、图2(博硕士学位论文)可见,刊载科普的相关学术论文数量在2011年之前较少,因考虑2017年数据不全,所以选取2011-2016年“科普”论文高频次关键词的年度趋势变化图(见表9),借以考察“科普”研究的脉络与趋势。

笔者选取2011-2016年关键词词频前10位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得出我国“科普”近几年的研究热点、特点和趋势。

第一,2011-2016年间,除了“科普”这一必然关键词外,“创新”、“科技馆”这两个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均在前10位,这表明创新科普模式和科普科技馆传播方式是持续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处,也是近几年科普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关键词“青少年”、“气象”、“科学素质”均三次出现在高频词前10位,说明科普对象青少年、科普气象领域及科普科学素质一度成为某一时间的关注热点和研究热点,但可能随着国家政策调整及该领域的研究性质已经基本被定论等原因,这三个关键词的性质不再属于热点探讨的范畴。

第三,关键词“科学传播”(同性质关键词统计合并并归类相关词,将科技传播、科学传播2类关键词合并为“科学传播”)一词在2012年入选前10位后,直到2016年一直保持稳定在前10位,且由2012年排名第四降到2013年第七,直到2014年降到第十,再由2015年的第六上升到2016年的第五,说明科普科学传播的研究热度在2012年出现一度下降的趋势,在2014年达到最低峰,排在最后一位(第10位),然而在2015年又再次出现转折,相关学者对科普科学传播的研究热度开始出现上升。

第四,关键词“网络”(同性质关键词统计合并并归类相关词,将网络、网络科普、新媒体、大数据四类关键词合并为“网络”)一词在2012年首次闯到前10位后,直到2016年一直保持稳定在前10位,说明随着我国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与科普的关系成为最新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四、结论

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期和社会转型期,加大科学普及对提高我国经济软实力、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并出台系列政策,这一现象表明科普是我国现阶段现实性很强的一个研究领域,同时也引起了我国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不断出台新政策,与此相对应的科普论文研究数量不断增加,基金资助力度不断加大,也逐步形成了一批较稳定的研究机构和研究群体,并以科普(科学)类期刊为主刊载科普相关学术论文。但对科普的被引频次分析可知,我国“科普”相关学术论文被引频次不高,论文质量及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国洪.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基本特点与动向[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7):50-55.

[2]贺友平.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篮球学术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D].西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1-2.

[3]ZhaoDZ.Characteristicsandimpactofgrant-fundedresearch:acasestudyofthe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field[J].Scien-tometrics,2010,(2):293-306.

[4]李沛沛,华薇娜.对我国网络研究领域基金资助项目论文研究机构的分析[J].信息工作研究,2010,(9):92-95.

[5]孙书军,朱全娥.内容质量决定论文的被引频次[J].编辑学报,2010,(4):141-143.

[6]刘晓,刘志和,李树霞.论文关键词及分类号的统计分析[J].河北科技图苑,2008,(3):45-47.

[7]邱均平,丁敬达,周春雷.1999-2008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实证分析(上)[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5):72-79.

[8]黄小燕.情报领域研究热点透视——情报领域论文关键词词频分析(1999-2003)[J].图书与情报,2005,(6):82-84,110.

作者:桂晶晶 易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师备课分析论文下一篇:并行研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