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依法行政论文

2022-05-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学校依法行政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现代学校制度是依据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围绕建设适合学生成长的学校这一育人主体,建立起来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其核心是依法办学。围绕建立新的政校关系,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行政部门要从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开始。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规定,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保障条件、服务发展、有效监督、统筹推进。

第一篇:学校依法行政论文

加强学校行政管理与行政决策的有效性

[摘 要] 学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学校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保障学生学习的权益,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校园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高效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就需要学校做好行政管理与行政决策工作。行政管理和行政决策工作是学校非常重要的事情,关乎学校的教学效率,如果学校不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行政决策,或者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存在巨大的漏洞,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环境质量下降,这极其不利于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工作。当前,我国许多学校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时候,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做出行政决策的时候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对于学校行政管理与行政决策有效性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 学校;行政管理;行政决策;有效性

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涉及的工作内容非常广泛,学校中有关于财务、教学、娱乐活动、学生的生活起居等都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学校内部就像是一个小的社会,学校的行政决策会对学生的行为、教师的行为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学校制定的行政决策不合理,或者学校制定了合理的行政决策,但是在行政管理工作上不到位,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因此,文章针对学校行政管理与行政决策的有效性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学校行政管理与行政决策的概念,之后分析当前我国学校普遍存在的行政管理与行政决策问题,并且根据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思路,希望能够为我国学校的建设做出贡献,让我国的学生在高质量的教学环境下学习。

一、学校行政管理与行政决策概述

广义的学校行政管理是行政组织依据教育目标和发展规律,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手段,调节学校各类关系和资源,以显著改善学校教育和科研问题,实现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学校在实现自身建设与发展目标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均可以归结为管理问题,需要行政管理组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管理方法改进、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流程再造等措施加以消弭,以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保障学校既定发展目标的达成。狭义的学校行政管理则是学校行政部门对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又称校务管理。高校行政决策是纯行政问题,即不需要进行学术真伪判断的问题,由行政系统进行行政决策,当然在决策时要征求师生的意见,如教职工住房、行政用房建设、校园建设、医疗保障与校友工作等。

二、学校行政管理与行政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充分体现出民主性原则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学校在做出行政决策的时候,都是由学校的领导开会商议之后作出决定,因此学校的权力非常集中,学校的高层管理人员具有绝对的权力,而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遵从者的身份,尤其是在小学,学生的年龄较小,属于未成年,掌握的社会经验也不足,因此对于许多事情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学校在做出行政决策的时候,不会咨询学生的意见。学生的想法很多时候都是以自我娱乐为主,并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如果遵从学生的想法,那么学校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改变,学校的教学秩序也会被破坏[1]。但是大多数的小学在做出行政决策的时候,也没有倾听小学教师的意见,这样的做法则有些不合理,因为教师是成年人,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且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员,对于学生的情况更加清楚。学校的一些高层管理人员已经专职从事管理,不参与课堂教学,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其实不如小学教师清楚。

(二)没有做好实际的调查工作

一些学校在做出行政决策并且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时候,并没有做好实际的调查工作。学校会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根据教育部所下达的指令,结合个人的经验,对事情作出判断。当然,学校并非对事情完全没有调查,只是调查的工作不够深入。例如:当学校需要更换体育器械的时候,学校会咨询体育教师,对学校现有的体育器械进行调查。之后,学校会评估需要购买的体育器械,并且对这些器械的安装做出部署。这样的调查工作过于表面,学校仅仅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更新体育器械,通过体育教师了解需要更换的器械,却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2]。例如:学生在进行球类运动的时候,希望能够拥有更多的球用于练习,但是体育教师没有向学校反馈这一信息,甚至体育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导致完成了对学校体育设施的补充之后,仍然没有满足学生的愿望。

(三)处理事情与作出决策的效率有待提升

学校的行政管理效率较低,这一直是为学生家长、学生以及教师诟病的事情。因为学校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并且需要进行详细的了解,所以导致学生的家长和教师都感觉学校作出决策以及落实决策的效率非常低,且在处理日常的行政相关的工作时速度也非常慢。

三、加强学校行政管理与行政决策有效性的策略

(一)充分体现出民主性原则

小学的高层管理人员在作出行政决策之前,可以先针对问题讨论和分析,制定出几个可行的方案。为了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民主性,高层管理人员应当组织学校的教师对这些方案进行投票,因为教师对学生更加了解。具有科学性的方案在学校中落实,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3]。如果可以由教师对这些方案进行民主投票,最终票数最多的方案就是最适合学校当下教学情况的方案。

(二)对事情进行全面调查后再作决策

学校的高层管理人员在作出决策的时候,应当根据事情的属性选择需要调查的人和事情。以上文中购买体育器械为例,因为购买体育器械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方便且快乐地从事体育活动,因此学校除了通过体育教师了解情况以外,还需要对学生的愿望进行调查,因为学校如果能够在能力范围内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愿望,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如果学校选择演讲比赛的活动地点,则没有必要询问学生的想法,但是需要多调查学校内部和学校周边可以进行演讲比赛的地点,综合评估各个地点的利弊之后再作出决策。通过这样所作出的决策更加科学[4]。

(三)提升学校行政管理与行政决策的效率

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校的行政管理与行政决策效率,就需要学校设计出一套行政管理办公系统,取缔传统的行政管理形式。在传统的行政管理过程中,需要接收纸质的材料,等到材料都准备齐全了之后再一同送交到下一个环节进行处理,这样会导致每一个环节都耽误许多时间。且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因此许多工作会积压在手中。如果可以采用信息化的行政管理办公系统,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学校内部的网络系统实现对材料的快速传递,省去了工作人员之间彼此传递资料的时间,同时还能借助计算机的统计与分析技术提升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效率[5]。

四、结语

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与行政决策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关乎学校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校就是学生学习的大平台,如果平台出现了问题,引导者的工作效率就会被迫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下降,因此需要加强我国学校行政管理与行政决策的有效性。但是当前,我国学校的行政管理与行政决策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即没有充分体现出民主性原则,没有做好实际的调查工作,处理事情与作出决策的效率有待提升。对此的解决方法就是充分体现民主性的原则,对事情进行全面调查后再作出决策,提升学校行政管理与行政决策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翔.基层政策执行的“共识式变通”:一个组织学解释——基于市场监管系统上下级互动过程的观察[J].公共管理学报,2019,16(4):1-11,168.

[2]李立国.大学治理的基本框架分析——兼论大学制度和大学治理的关系[J].大学教育科学,2018(3):64-70,124.

[3]陈凡.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作用和成效——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QA项目”案例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9):23-28.

[4]齐艳杰.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现状与改进策略——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个案调研[J].中国高教研究,2016(3):22-30.

[5]屈潇潇.世界一流大学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分析——以美国密歇根大学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3):36-43.

作者:郑好

第二篇:依法办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摘 要]现代学校制度是依据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围绕建设适合学生成长的学校这一育人主体,建立起来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其核心是依法办学。围绕建立新的政校关系,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行政部门要从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开始。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规定,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保障条件、服务发展、有效监督、统筹推进。从学校自主管理制度体系方面看,需重点从健全学校章程、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依法办学;管理体制;制度体系

现代学校制度是借鉴现代企业制度提出的一个名词。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标志着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从理论研究上升为国家政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效解决了国有企业存在的政企不分、人浮于事、效益低下等诸多弊端,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所以人们也希望通过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来解决我国教育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僵化、方式教条,学校没有内涵、千校一面,学生缺少创新能力等问题。

一、什么是现代学校制度

现代学校制度提出近二十年了,但这一概念应该怎样表述,目前并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笔者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是依据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围绕建设适合学生成长的学校这一育人主体,建立起来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这样表述一是明确了概念的两方面内涵,即学校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学校管理体制也可以理解为教育体制,主要表现为学校外部的法律、政策对政府、社会与学校之间关系的规定;制度体系主要是指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二是突出了学校的育人主体地位和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把学校看作育人主体,是一种新提法,是受到了现代企业制度把企业当作市场主体的启发。强调学校的育人主体地位,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学校的社会定位,有利于人们自觉维护学校办学自主权,有利于学校抵制外来非法干预。三是表明了概念的性质,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概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需要不断改革那些与时代要求不适应的观念和模式,是一项永远的工程。

《规划纲要》指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这四个方面,核心是依法办学。依法办学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对其他三个方面起着统领作用,既要求政府要依法行政,又要求学校要依法管理,社会要依法参与、依法监督。

二、找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切入点

围绕建立新的政校关系,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行政部门要从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开始。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规定,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保障条件、服务发展、有效监督、统筹推进。

保障办学条件首先是科学规划学校布局,进行学校建设,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十四条对政府有关行政部门提出的明确要求,更是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次,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与监管。充足的经费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按照《教育法》要求,确保每年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其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教育经费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财务管理,使学校财务管理规范、健康运行。第三,要足额配备教师,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并通过完善政策吸引和鼓励高素质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第四,履行校长聘任职责,建设专业化校长队伍。我国传统上长期把学校作为一个实质上的行政单位对待,忽视了校长工作的学术性和校长队伍的专业化特点,不利于学校内涵生成和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所以按照专业化人才成长规律建设一支优秀校长队伍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特别需要加快学校去行政化改革,通过实行校长年薪制或者设立岗位补贴、任期制等方式,彰显校长岗位价值,激发校长队伍活力和办学积极性。

为学校发展服务是教育行政部门实现为社会服务的主要途径,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动员、协调社会各个方面尊师重教,为学校创造安全和谐的发展环境。要帮助学校开拓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要建立表彰奖励机制,为优秀教师、校长成长搭建平台。要建立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校长、骨干教师培训机制,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正确把握工作方向和重点。

实施有效监督,保证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执行,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为此我国专门建立了教育督导制度。对学校的监督,关键在于制定科学的督导评估方案。要主要从学校管理方面,立足学校规范发展确定督导评估内容,避免把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转嫁给学校,也要避免把具体的教育教学组织方式作为重点,侵害学校办学自主权。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督导评估,保证学校规范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统筹推进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又一项职责。要立足教育公平,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每个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要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政策落实到位,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要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切实关注学生的特殊需要和个性需求,保障特殊儿童少年公平接受教育;要大力支持和发展民办教育,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让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要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积极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

三、学校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工作中的任务

依法建立健全与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自主管理制度体系,学校需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健全学校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有组织机构和章程”,第二十八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的权利”中,第一款是“按照章程自主管理”。所以学校章程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现代学校之所以存在的起点和必然。学校章程就像一个国家的宪法,是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依法接受监督的基本依据,是学校制定发展规划和其他规章制度的原则基础。法制背景下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就是“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章程要对学校性质、办学思想、学校组织机构、师生权利和义务、学校管理、民主管理与监督等基本问题予以规定。要通过健全章程,增强权利责任意识,对学校的重大组织原则和治理结构进行规范,做到依法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履行法定职责,拒绝非法干预,保证学校稳定、可持续发展。

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根据学校章程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教育教学、教师和学生、财务等各方面的管理,用制度管人管事,是学校从经验管理到规范管理,再到文化引领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中间阶段。制定学校管理制度要因校制宜、因人制宜,把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从现实实践来看,对教师的管理评价制度是现阶段学校重要制度之一。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是基于学校实际,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学校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发展途径的科学设计。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能够明确发展方向,凝聚各方面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力量,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的章程、规划和管理制度构成学校制度体系。制度的本质是契约,因此各种制度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智慧,按照严谨的程序,坚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进行,唯有如此,各个方面才能达成共识,形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才能在获得相应知情权、决策权和管理权的同时,履行与之相对应的义务。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但主要的依靠力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处在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键位置,既要指导学校按照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健全制度体系,依法自主管理学校内部事务,更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境界,主动简政放权,依法行政,做教育改革的促进派,为我国教育事业转型发展尽一份“教育人”的责任。

责任编辑 唐 河

作者:刘永平

第三篇:高等学校行政成本比较分析

摘要:高等学校去行政化是社会议论的热点问题。笔者总结了高等学校在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经费投入等方面的行政化特征;对公办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的行政成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从降低行政成本的角度,指出高等学校应该去行政化,并提出高等学校去行政化后实施依法治教、自主办学和绩效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成本;绩效管理;去行政化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0-06-06

年初,在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就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和建议时,温家宝总理说:“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要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教育的行政化倾向。”在接受有关媒体专访时,温总理强调,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大学不要设立行政级别,并让教育家办学。随后,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强调,我们想建立起一套新的、适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然后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的倾向。近期,公办高等学校去行政化成为教育界、学术界和社会其他各界热议的话题。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而且赞成的声音居多。在反对的声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的表态。纪校长表示,在全社会都以行政级别作为评价标准时,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将贬低教育,导致高校无法与社会对接;需要有另外一种新的制度设计,能够让学校更好地与外界交流对接,以利于争取到更好的制度环境和办学条件。那么,公办高等学校行政化具有哪些特征?从经济学角度讲,公办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的行政成本孰优孰劣?是该坚持去行政化还是坚持现有的制度体系?这些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一、公办高等学校行政化的主要特征

公办高等学校行政化主要是指以行政手段管理高等学校事务。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二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在强调上下对口的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学校内部的行政化管理是以政府部门对高校的行政管理为基础和前提的,也基本上是按照政府行政管理的模式进行设计和运转的。因此,在讨论高等学校行政化的主要特征时,我们将重点讨论政府对学校的行政化管理倾向。

公办高等学校行政化的主要特征体现在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上。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指高等学校的组织系统、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等,也可以说是指高等学校如何组织和管理,以实现各个系统、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组合和运作(谈松华,1995)。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有所不同,这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总的教育体制相关,也同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组织结构及其管理手段的变化有关,需要从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进行考察(谈松华,1995)。建国初期,我国学习前苏联经验,对旧的高等学校办学体制进行改革,全部改为公办学校。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都是公办的,全部由政府直接投资,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原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和单一的投资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大发展。随后,我国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体现在变国有化的办学体制为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变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为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变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为以块为主的领导体制。这期间,民办高等学校得到较快发展,高等学校有了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一批部(委)管理的高等学校下放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承担了部分管理责任;同时,高等教育投资渠道也实现了多元化,高等学校实现了多渠道融资办学(张伟江等,2009)。

尽管对公办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等进行了改革,但其行政化的特征依然明显。在管理体制方面,公办学校仍由政府主办,其管理权限在国家或地方党委和政府。在组织结构方面,公办高等学校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部分985高校的行政级别是副部级,其他本科高校都是正司(局)级,专科高校基本上为副司(局)级,领导干部由中组部、教育部党组或地方党委任命;而且在高等学校内部,一般都按照党政机关的模式,设立行政处(室),处(室)下面再设立行政科。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方面,高等学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由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学校的自主权依然有限。在运行机制方面,高等学校的每一项工作,无论是内部工作运转,还是对外工作沟通和协调,无不打上行政化的烙印。如果不按照行政化的工作机制进行运转,高等学校的对外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比如高等学校基建立项,需要按照行政机关的工作要求,层层报批,缺少哪一个环节,都无法顺利办成。在经费投入方面,预算内的教育经费由财政部门按照正常渠道拨付给学校;而非预算内的经费,则需要学校按照行政化的操作方法,层层申请,由主管行政部门决定是否拨付。在教育科研方面,教育科研立项工作由政府相关行政部门来审批;行政部门不审批,教育科研立不上项目。只有立上项目的科研课题,才能申请到科研经费,也才能参加相关成果奖的评审。

目前,高等学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色彩,还是一个政府举办、计划调控、封闭办学、集中统一的体制,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真正的落实。高等学校行政化决定了高等学校事务由各级政府管理,而政府管理高等学校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通过政府的法规、方针、政策和下达的计划、任务以及提供的人、财、物等各种办学条件等实施管理,法律手段和市场手段弱化。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大学功利化”和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都指向同一个病根——大学行政化,这直接导致了大学官场化、资源分配行政化、评价机制一元化、教授人格矮化和学生世故化(东仁,2010),学术至上、教授治教、教授治学等得不到体现。

二、公办高等学校与民办高等学校行政成本比较

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主要是指为了获得某种收益而必须付出的代价。为了衡量行政绩效,我们在行政管理中引入行政成本的概念。行政成本是政府为实现治理目标而投入的各种资源的总和,也就是政府为实现治理目标所采取的治理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各种影响及其结果的总和。根据能否在政府预算中列支,可以将行政成本分为显性行政成本和隐性行政成本。显性行政成本是指政府履行其职能的直接支出,可以计算并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列支,相当于行政管理费用,分为经常性支出和发展性支出两类。隐性行政成本是政府运作支付的一种社会代价,它可以看作是一种隐含的成本,通常在政府预算

中无法列支,它的存在降低了政府绩效(许正中等,2008)。

由于公办高等学校具有政府行政化的特征,因此,在公办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中包含一定数量的行政成本。为了探讨高等学校行政成本的高低,作者对部分公办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境外、国外办学机构2009年度的行政成本进行了调研,结果见表l。在表1中,办公设备购置经费主要是指办公所需要硬件设备的购置费用;行政办公经费是指招待、工作协调等方面的经费;行政后勤经费主要是指行政车辆、水、电等方面的支出;其他经费主要是指行政人员培训、出国考察等方面的经费。同时,为了直观地列出高等学校的行政成本,本文只对公办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行政成本中的显性行政成本进行比较研究,不研究高等学校中的隐性行政成本。

根据调查,从组织机构看,公办高等学校的行政处室数都在20个以上,而民办高等学校、境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行政处室数都在20个以下,公办高等学校的行政机构数比民办高等学校和境外办学机构多。从从事行政工作的职工人数看,公办学校从事行政工作的绝对人数较民办高校和境外办学机构多;公办高校A、B、c每万名学生中从事行政工作的相对人员数分别为146.5人、181.1人、150.5人,而民办高校、境外办学机构和国外独资高校每万名学生中从事行政工作的相对人员数分别为95.0人、109.1人、70.0人,公办高校从事行政工作的相对人员数比民办高校、境外和国外合作办学机构从事行政工作的相对人员数也多。从行政成本来看,在在校生规模差不多的情况下,尽管某些项目有差别,整体上公办高校的年度行政成本比民办高校和境外办学机构的行政成本要高得多。

三、结论及建议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应该在行政成本方面认真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在完成同样高等教育行政任务的前提下行政成本的多少,并提出降低行政成本的有效措施。如果高等学校去行政化了,成本反而提高了,那就没有达到真正的去行政化目的。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境外和国外办学机构虽然也是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下运行,但其行政成本却明显比公办高校低。从降低公办高等学校显性行政成本、提高公办高等学校绩效的实际需要出发,公办高等学校需要去行政化。高等学校去行政化了,如何实现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呢?笔者认为,除了行政机关继续依法依规管理高等学校事务外,还需要充分发挥法律、市场和社会中介的作用,实现高等学校的良性发展。

(一)依法治教

就整个法律体系而言,我国并不缺少相应的教育法律、法规。宪法明确了学术自由,《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也都先后颁布实施,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立法主体和技术上的原因而导致在具体的立法和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如就政府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以及《高等教育法》第四章都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一系列权力,而对政府管理学校的权力却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这样的立法模式在实践中往往被解读为除了法律明确规定属于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力外,其他所有的剩余权力都属于政府。这显然不利于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约;无形间侵犯了高校的自主办学权(练育强,2010)。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对政府管理高等学校的权力作出具体的限制,政府就会经常以各种各样的行政手段干预学校的工作,使得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受到限制。政府的教育职能,除了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拨款制度、向社会提供基本的教育机会之外,主要应致力于营造学校间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促进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通过教育采购制度和校产公益信托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实现公共教育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有效整合,保障教育资源利用的公共性。因此,当前我们最迫切的工作还是要通过立法来确立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主体地位,设计新型的管理制度,明确政府管理高等学校的权力边界,坚持高等学校为不特定的多数人服务的公益性质,这同时也是高等学校去行政化的最合理选择。

(二)自主办学

高等学校的自主办学权问题涉及到政府和高校之间的权力再分配问题。只有通过政府向学校放权,才能使公立学校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办学自主权(劳凯声,2010)。高等学校自主办学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的不同是同行政权力和市场调节在高教运行中的作用相关的,即凡是市场机制作用大的地方,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往往通过市场机制发生作用,政府也可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调节和管理学校,学校的自主权较大;反之,则行政权力的作用较大,学校自主管理的余地相对较小。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应把政府宏观管理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政府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学校,还通过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进行信息指导、社会评估和各种服务。在这种宏观运行环境中,高等学校的自主管理既是对外部开放的,又是内部自主运行的。学校按照政府宏观调控下自主管理的原则,调整组织机构,建立决策系统、管理系统和监督评估系统,形成既能灵活适应社会变化需要、又能正常自主运行的内部管理体制,达到教授治教、教授治学的目的。同时,增强社会参与的作用,不断吸收社会信息、资金、技术等各种资源,创造社会各方面人士参与管理的渠道和条件,使学校的自主管理成为政府、学校、社会几个方面共同参与、协同作用的过程,保证学校在适应外部变化过程中不断增强内部活力,成为一种具有自我调适能力的有生命力的机构(谈松华,1995)。

(三)实施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概念,来源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相对于传统追求利润的管理模式,绩效管理注重利润、工作状况、效率、服务质量、员工满意度、社会满意度、安全感和评估等,是一个综合的管理模式(徐斌,2007)。公办高等学校去行政化,降低高等学校行政成本,需要在改革高等学校现行管理体制、设计新型管理制度的同时,实施绩效管理,立足于长远发展,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和社会满意,提升其综合竞争力。近年来,高等学校在实施绩效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方面,绩效管理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应有的效果。结合公办高等学校去行政化,可以在高等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全方位实施绩效管理。在组织绩效方面,应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合理确定高校的发展目标、工作制度、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工作成本、服务意识、工作效率和社会满意度等,并以一定的方式定期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估,可根据评估确定高等学校的发展状况。在个人绩效方面,可根据工作内容,确定每个职工的岗位职责,并对其进行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个人发展的重要依据。通过绩效管理,增强每一个职工的工作意识和责任意识,有效地降低高等学校的行政成本,把高等学校办成社会满意的学校。

作者:舒卫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内部审计职能论文下一篇:体育市场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