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工作情况和思路

2022-08-25

第一篇:财政工作情况和思路

财政工作情况和思路

财政工作情况和下步工作思路

一、财政收支状况

孝南财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配合区委区政府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和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孝南新城区”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以组织收入为抓手,以严控支出为手段,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充裕保障为重点,以服务民生为根本,在全区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的同时,实现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支出侧重民生,财政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作目标。2009年,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58010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9.8%,增长36.4%;其中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586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8.1%,增长33.6%,财政总收入增收绝对额与增幅分别居全市第1位、第2位。2009年,全区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支出90779万元(上报数),为调整预算的108%,同比增支20742万元,增长29.6%。财政支出在确保工资放发的同时,支出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

2010年元至5月,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9793万元,为预算的41.1%,比去年同期增收6165万元,增长26.1%。其中:区本级财政收入完成19783万元,为预算的41.5%,同比增长18.5%;乡镇收入完成10010万元(剔减了废旧回收企业退税1590万元),为预算的40.4%,同比增长44.3%。元至5月,全区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支出36651万元,为预算指标的40.4%,同比增支6879万元,增长23.1%。

二、财政运行特点

2010年我区财税工作中存在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从政策层面看,中央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的支撑效应将继续存在。从区内经济运行情况看,促进经济向好、财政增收的积极力量正在积聚。金红叶、木地板产业园、孝硚高速公路、孝汉城际轨道等一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工业生产降幅逐渐收窄,部分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已经呈现积极变化;从财政收入与经济运行的时滞效应看,2010的财政收入主要是2009年下半年以来经济运行的综合体现。随着各项保增长、扩内需政策措施逐步落实、见效,经济逐步企稳回暖,经济运行中的变化必将在财政收入中有所体现。

一是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但增幅有所放缓。今年以来,我区经济运行态势较好,工业和投资平稳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上升,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为税收收入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元至5月,我区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6.1%和32.9%,增幅比上年同期低5.7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上月降低了6.2个百分点。从全市来看,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增幅分别处于全市第三位和第二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比上月下滑了一位。 二是受建安及房地产行业拉动,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快速增长。元至5月,营业税完成6896万元,同比增长76%,其中建安及房地产行业营业税占完成总额79.7%;企业所得税完成3656万元,同比增长71.2%。从去年开始,国家扩内需带动大量投资,新建项目陆续峻工,这一效应继续转化成税收增长。今年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房地产业投资与销售两旺的局面暂时没有改变,房地产营业税完成2611万元,同比增长6.2倍;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完成835万元,增收728万元,同比增长6.8倍。

三是受再生资源企业退税和纸品行业效益下滑的双重影响,增值税出现负增长。元至5月,增值税完成7383万元,同比下降6.3%,如果剔除再生资源退税的因素,实际增长13.9%。再生资源废旧回收企业税收根据政策要求实行先征后退,去年完成的大部分税收跨在今年才下达退税手续,再生资源企业退税影响国税部门收入进度4.8个百分点,影响国税部门收入增幅16.1个百分点。纸制品企业税收一直是我区的支柱税源和主要增收点。但是今年的情况则有所变化,前五个月纸品行业税收累计完成3773万元,比同期减收905万元,下降27.9%。由于企业扩能工程和原材料市场价格上涨等原因直接导致企业效益下滑,企业的产销情况及后期税收收入形势相当严峻。

四是乡镇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仍旧突出。元至5月,乡镇财政收入在剔减了废旧回收企业退税1590万元的前提下,扎差后完成10010万元,仍比去年同期增收3071万元,增长44.3%,增幅比上月提高了3.9个百分点,增速进一步加快。从收入进度上看,高于序时进度的有10个乡镇,提前一个月实现“过半”的乡镇有6个。从收入增幅看,有11个乡镇的收入增幅高于全区的平均增幅,其中有2个乡镇增长1倍以上。2个乡镇出现负增长。 五是财政支出进度正常,重点支出优先保障。元至5月,全区一般预算支出完成年初预算的40.4%,财政支出运行基本正常,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支出、社会保障与就业、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支出进度均超过日历进度。一般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3.1%,重点支出如人员工资、机关运转经费及重点项目经费得到了优先保障,为保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孝南、推动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当前主要问题

当前我区经济虽然出现了企稳向好的势头,但财政增收基础仍不稳固,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并未彻底消除,财税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财政增收困难加大。近年来,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区财政收入一直保持着高位增长态势,但在收入挖潜增收空间变小、各种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料的因素增加的宏观形势下,财政增收困难加大,增速可能放缓;尤其是元至5月份以来,一方面,收入的日历进度压力、尤其国税部门完成“双过半”难度加大。国税部门完成“双过半”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首先废旧回收企业前五个月完成1599万元,同比增收了1112万元,贡献了国税部门增收量的四成多,但同时,按照先征后退的原则,将减少收入800万元,目前已审批下达293万元。其次,前面已阐述了纸品行业效益下滑,税收下降。第三,消化前期预缴税款的影响,截止5月底,还有840万元有待后期逐步消化,给当前及后期的收入完成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财政收入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财政总收入结构情况看,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72.6%。从全市情况看,我区总收入质量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在全市处于并列第四位。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结构情况看,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54.3%,从全市情况看,我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质量低全市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在全市处于第四位。 二是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在国内外复杂经济环境的影响下,财政工作面临的困难将凸显。从收入方面看,一些重点企业回暖复苏态势不稳,产值下降、效益下滑现象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新引进企业在短期内不能投产见效,已竣工企业因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当年难以实现税收贡献;地税收入过度依赖房地产行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素;从支出方面看,落户我区的一批中、省“扩内需、保增长”重点工程对地方配套资金的要求以及落实各级政府民生政策上的投入,都会相应地带来增支压力,财政收支矛盾势必进一步加剧。几年来,虽然全区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但地方可用财力依然不足,基于财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发挥“打头殿后”的作用,资金需求“瓶颈”始终制约着全区经济社会的提速发展,加之财政支出基数大、刚性强、增项多,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并可能甚于去年。

三是财政改革任重道远。新形势下财政各项改革任务繁重、利益调整面大,更加复杂的局面将在“后危机”时代提前显露出来,统一认识和理顺关系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四是财政干部队伍亟待优化。在思想上、行动上、素质上、能力上还参差不齐,整体的执行力还需逐步提升。

四、财政工作思路

2010年既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收官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谋划之年、奠基之年,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出我区2010年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一个中心(即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孝南),用好两项政策(即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现三个突破(即财政收入、项目资金、队伍建设),加大四类保障(即民生领域、机关运转、重点项目、新农村建设),深化五项改革(即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国资监管),建设六型财政(即发展型、创新型、公共型、公平型、法治型、服务型),全面实施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着力支持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

围绕以上工作思路和区委、区政府指示精神,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的预算任务为7251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38000万元,增长20%。全年奋斗目标为: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30%,达到75413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以上,达到40019万元。全区财政支出预算90700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2%。

五、下步工作建议

2010年,我区财税部门将紧密围绕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按照既定工作思路,进一步做大做实收入,做优做强支出,做精做细管理,做专做好队伍,确保全面完成全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一是致力于收入征管,着力加强财源建设。区乡各级财税部门要坚持把组织财政收入放在全年工作的首位,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变化和结构性政策减税动态,加强税收计划管理、税源预测分析、税收行业分析和政策效应分析,及时制定应对预案,增强组织收入的前瞻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税源“精耕细作”水平;抓住“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政策机遇,利用财政间歇性资金引导银行信贷及社会资本投资工业园区建设,引进一批有质量、上规模、留得住的工业企业入驻工业园区,不断提高工业税收的比重;认真把握国家投融资政策,深入研究探索符合我区实际、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融资机制, 不断扩充金誉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资本金,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担保,力争全年担保业务量达到3000万元以上;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确保招商经费足额及时到位,切实兑现各项奖励,综合利用财政税收的减、缓、免、退等政策,积极支持企业生产经营; 围绕壮大优势产业,形成集群效应的目标,切实履行财政职能,完善出台争项目、争资金的激励措施,确保争资立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二是致力于精细管理,着力优化支出结构。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着力降低行政成本,不断提高财政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质量和水平,继续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节能减排和政权建设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重点保障机关正常运转、司法经费、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法定支出和重点支出,进一步完善公务接待、会议费分类管理等办法,规范预算执行,严格预算约束,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加强部门单位项目经费和各类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问效,确保专款专用,发挥效益;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十件实事”,坚持整合资金,盘活财力,变“死钱”为“活钱”,集“散钱”成“整钱”,用“小钱”引“大钱”;牢固树立现代财政管理观念,扎实落实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要求,从日常工作做起,从强化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财政建设做起,从财政部门内部每个岗位做起,从领导干部带头做起,确保财政管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保障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促进财政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致力于和谐发展,着力增进民生福祉。积极运用财税政策工具,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全面落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配套政策,提高城市低保人员补助标准,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财政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充分就业;继续加大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不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支持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乡镇卫生院标准化达标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积极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着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沼气工程,不折不扣地将农村综合改革、免费义务教育、财政涉农补助资金、家电农机下乡、农民工培训等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四是致力于改革创新,着力完善运行机制。继续完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规范部门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编制内容,着力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逐步形成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完整的政府预算制度体系;加强国库现金管理,推进各类资金整合,增强资金的规模效应。加强对决算数据的分析运用,健全预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机制;继续做好国有资产竞价出租工作,不断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适时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全面实施“管”、“采”分离采购体制,针对目前采购行为的随意性,拟定《孝南区政府采购工作流程》,明确审批人责任,界定采购人义务,切实规范采购行为;按照“正税清费”的原则,严格非税收入管理,逐步取消预算外资金,建立健全非税收入政策体系;积极开展专项资金网上支付,优化整合网络平台资源,在区财政局试行公务卡刷卡消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在全区逐步推行公务卡刷卡消费;紧紧围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财政监督等关键环节,提升信息化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保障能力,全力推广实施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

五是致力于制度建设,着力强化财政监督。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创新监督机制,改进监督方式,拓宽监督事项,形成“预算、执行、管理”为一体,收支监督并举、内外监督并重的财政监督机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继续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开展重点检查,对违规违纪问题严肃处理;继续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实行跟踪审计和跟踪问效,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合理界定和充实乡镇财政职能,充分发挥基层财政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通过建立台账、抽查巡查等方式,强化对本级和上级财政安排的资金以及其他部门和渠道下达的财政资金的监管,切实保障各项涉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不断强化会计监督,规范会计行为,深化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力度,着力提升财政工作效能;认真落实区人大常委会关于预算执行的审议意见和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并切实加以整改,规范财政财务收支行为。

六是致力于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干部素质。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大局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法治观念和责任观念,着力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管理 、勤政为民的本领,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为做好新形势下的财政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继续加强作风建设,培养良好的行业风气,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把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具体工作环节、具体工作岗位、具体工作人员,真正做到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确保抓出成果,抓出实效;全面开展学习型机关建设,创新教育培训机制,不断加强政治理论、财政业务、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努力提升财政干部科学理财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逐步形成拒腐防变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积极构建教育预防、权力制衡、制度约束、责任追究工作机制,努力提升财政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继续加强效能建设,规范档案,力争局机关档案管理工作达到省特级,各乡镇财政所(分局)达到省一级或二级;进一步修订完善宣传信息奖惩制度;在完成《孝南区志.财政篇》的基础上,继续修编《孝南财政专志》;严格落实城乡共建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加强小车管理,合理调配车辆,认真完成领导安排的日常工作。

目前,一方面要抢抓时间,狠抓落实。当前财税部门一切工作围绕“双过半”目标,明确目标,加强征管。地税和财政部门要立足于超收,国税部门要努力将进度往前赶;在征管方面,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乡镇的督办,要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深入基层,深入企业第一线,扎实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要挖掘潜力,综合协调。要抓好新增税源企业的税收征管,不放松对个体税收的稽查,努力争取“总部经济”这一块的税收收入。同时,要搞好税收优惠政策到期的清理,努力挖掘税收增收潜力,并积极搞好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工作,继续执行再生资源企业借款的垫付工作,协商解决重点企业设备购臵税收抵扣问题,在市一体化管理模式中向上级税务部门争取支持等。

2010年6月

第二篇:“十五”财政工作总结和××年财政工作思路

×

×

一、“十五”时期财政工作回顾

ד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财政部门和广大财政干部以“两个率先”总揽财政工作全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服务发展第一要务,认真履行财政职能,继续深化和推进财政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支持和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较为出色地完成了财政各项工作任务,为“十五”时期财政工作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ד十五”期间,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年,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达到亿元,比上年增长。一般预算收入达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镇(区)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达亿元,比上年增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至××年,全市个镇(区)中,个财政总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其中个镇(区)财政收入超亿元。“十五”期间,财政总收入累计达亿元,年均增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年均增长。财政总收入占比重由“九五”末的上升到××年的提高了个百分点。全市人均财政总收入元,比“九五”末增加元;财政收入在全省县(市)排名中,由“九五”末的第位,跃居目前第位。连续年荣获省政府授予的“财政收入上台阶先进单位”称号。

×在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的基础上,财力相应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年全市财政支出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镇区财政支出亿元,比上年增长。“十五”期间全市财政支出亿元,五年年均递增,其中,镇区财政支出亿元,五年年均递增。

×财政收入的增长和财力的增强,较好地保证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财政也实现了收支平衡。

×

(二)服务发展第一要务意识增强,支持经济发展力度明显加大。

ד十五”期间,财政部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服务发展第一要务,按照“富民强市”的思路,认真研究落实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促进我市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一是安排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支出,如安排企业挖革改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及各类贴息支出亿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安排旅游发展基金多万元,支持旅游业发展;安排专项资金亿元,大力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积极会同税务部门落实好中央、省、市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执行好三废企业和福利企业退税、出口退税、财政政策性退税等各项退税,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减免和退税亿元,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三落实好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办法,为外贸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四是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五是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类资金亿元,促进了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

(三)认真落实“三农”政策,农民生产、生活明显改善。

ד十五”期间,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继续保持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时期,是我市财政对“三农”投入规模最大、惠农政策含金量最高、落实措施最实、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也是广大农民充分享受改革与发展成果的一个时期。

×一是按照财政支农支出“两个高于”的政策,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的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结构;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开拓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十五”期间,财政对“三农”领域的各项投入达到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了。重点支持水利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支持修建农桥;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外向型农业、设施农业和农业三项工程等,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调度资金,注入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推动农业投入。

×二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巩固改革成果。实行农业税免征政策,累计免征农业税亿元,安排亿元,落实对农民粮食生产实行直接补贴政策,增加农民收入。筹措农村转移支付资金亿元,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实施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筹集资金万元,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保率达。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农村五保户“关爱工程”建设,提高了五保供养标准。完成农村水改资金工作,农村受益人口万人。完成了农村泥草危房改造工作,改造草危房户。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成果。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全市人享受了政府奖励扶助。多方筹措资金,基本完成了农村道路建设。开展了农村“三清”工作。从而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

(四)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ד十五”期间,按照公共财政的财政支出安排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财政支出,在保“吃饭”、保运转的前提下,继续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先安排政府的重点公共支出需求。认真落实“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支持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一是注重对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支出安排,促进科技进步;二是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十五”期间教育经

益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壮大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只有这样,财政工作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三是谋财政必须善谋改革创新。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把日常财政管理转化成规范高效的服务。改革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发展的动力。以改革促发展,财政工作才能充满活力。要克服只求保险、不求出新,只循陈规、不探新路的思维定势,将创新意识渗透到财政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不断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依靠制度有效地管人、管事、理财,建立促进财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ד十五”期间,财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一是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全市财力特别是市本级财力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全市区域间财政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镇财政收支矛盾仍比较突出。三是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四是历史遗留政府债务较多,各种风险有向财政转移和积聚的趋势,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五是机关作风建设、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等。

×

二、“十一五”时期财政工作奋斗目标

ד十一五”是我市总体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财政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制定和实施好财政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ד十一五”期间,我市财政工作的奋斗目标是:

×──财政收支目标。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到年达到亿元。一般预算支出年均递增,到年接近亿元。财政支出保必需、保重点规模不断扩大,“三农”、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卫生、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并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改革目标。全市财政管理体制较为完善,财权与事权明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科学规范;财政调控经济职能有效发挥,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基本形成;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政府财力资源整合成效明显;公共财政、财政绩效评估体系基本形成。

×──依法理财目标。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政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财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财政决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决算规程科学完善;财政监督体系科学严密,理财制约机制和惩戒机制基本形成;财政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财政系统要着力围绕以下做到五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⒈认真履行财政职能,自觉服务全市经济发展,不断壮大财政收入规模。积极拓宽财政参与、支持服务经济领域,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选准财政政策的切入点和财政资金的着力点,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和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起多元、高效、后劲足的财源体系,使财政收入的增长有充裕的源泉和牢固的基础,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⒉深化财政改革,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切实提升财政体制和机制创新水平。建立与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相适应的财政管理模式,提高理财水平,财政决策和资金分配机制更加科学、规范、透明;预算编制细化、程序合理、方法有效;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动态监控功能加强,资金使用效率和安全性明显提高;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

×⒊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不断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在保吃饭、保运转的基础上,调整财政支持的方式和重点。增加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快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各类保障对象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稳定的支农投入政策,让公共财政更多更好地覆盖“三农”;继续加大投入,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重点支持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强文化、体育事业和产业的活力。

×⒋依法强化财政监管,完善财政监督体系,努力提升财政支出绩效。进一步拓展财政监督范围,建立覆盖财政收入、支出、管理、改革等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系;坚持把效益最大化作为财政工作的根本指南,在财源建设、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等方面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长远效益和眼前效益的有机结合;建立政府债务风险控制和预警机制,提高财政运行的安全性,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

×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理财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构建财政部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强化制度管理,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改革、发展形势要求的财政干部队伍,外树服务型机关形象,内兴学习型机关新风,构建以“廉洁、高效、规范、务实、创新”为核心的财政文化。

×

三、××年财政工作目标和要求

×××年是我市全面贯彻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财政工作,对于实现“十一五”财政奋斗目标和开创我市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继续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两个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两个率先”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以优化发展为方向、以优良服务为保障,以加大有效投入、加快结构调整为抓手”的工作主题,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狠抓增收节支优化

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着力深化改革,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督和绩效评价,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力争全市财政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新贡献。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和我市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现行财政体制下我市支出需求和财力状况,经市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年全市财政预算收支安排为:一般预算收入万元,比上增加万元,增长(财政总收入预算安排万元,比上增加万元,增长);按照适度从紧和确保重点的财政支出安排原则,××年安排支出万元。

×××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认真落实“两加”会议精神,积极支持自主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今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起步之年。财政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两加”会议精神,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机制。市、镇(区)两级财政要根据财力可能,合理安排对经济发展的投入,要通过预算、税费、贴息等财政手段,促进有效投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千方百计做大财源“蛋糕”。一是要加大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投入,足额安排好企业挖革改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及各类贴息支出,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值比重,继续支持重点和规模企业发展,增强骨干财源对财政的支撑作用;大力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和绿色溧阳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积极会同税务部门落实好中央、省、市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继续执行好三废企业和福利企业、出口退税以及财政政策性退税等各项退税,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引导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激发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提高民营企业新型财源对财政的贡献率。四是积极会同有关职能部门,梳理涉及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项目,向上申报,争取省和市的专项扶持和支持。

×

(二)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突出多予放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继续保持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依法保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各级财政继续要按照财政支农支出“两个高于”的政策,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的增长机制,确保支农资金稳定增长。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开拓农产品市场。特别是镇(区)财政在安排财政支出时,必须兑现“两个高于”的政策,市政府已明确将此作为对镇(区)工作的考核内容之一。

×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继续落实对农民粮食生产实行直接补贴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各级财政都要千方百计筹措农村转移支付资金来源,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建立健全农村保障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成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扶持农民务工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进城就业能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

(三)坚持依法治税,切实加强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一是要精心组织收入。积极配合国、地税部门努力增加税收收入,并收好教育费附加等非税收入,特别是要做到“抓大不放小”,着力加强小税种、小税源的征管力度,做到应收尽收;要加强对契税收入、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收入的征收管理,保持各项收入的增长态势。二是坚持财税收入情况分析联席会议制度,做好预算执行分析工作,建立财税收入增长监测分析新机制。三是要改善收入结构,尽量增加可用财力。严格执行《税收征管法》,加强收入监管,严禁越权减免各种税费,杜绝“跑、冒、滴、漏”和虚增财政收入现象发生。

×

(四)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促进构建和谐社会。按照富民优先,共享发展成果,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各级财政要大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做到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在保“吃饭”、保运转的前提下,继续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对重点支出项目保障力度。一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支持和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积极配合各相关部门扩大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征缴工作,提高征缴率,努力做到当年社会保障各项基金自求平衡不出险。继续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严格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强低保资金管理,全面保障弱势群体生产生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制度,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关心支持老龄工作和残疾人事业。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基金。二是落实“科教兴市”战略,支持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市镇(区)两级都要增加对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支出安排,促进科技进步;努力加大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继续落实好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对计划生育投入力度,提高人口素质。三是集中财力办好市政府确定的件实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明确责任,抓好资金落实,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使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

(五)全面深化财政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管理创新

第三篇:“十五”财政工作总结和2006年财政工作思路大全

一、“十五”时期财政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财政部门和广大财政干部以“两个率先”总揽财政工作全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服务发展第一要务,认真履行财政职能,继续深化和推进财政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支持和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较为出色地完成了财政各项工作任务,为“十五”时期财政工作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十五”期间,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2005年,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达到21.2亿元,比上年增长29%。一般预算收入达9.1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镇(区)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达11.1亿元,比上年增长29%,一般预算收入4.9亿元,比上年增长30%。至2005年,全市18个镇(区)中,13个财政总收入达到3000万元以上,其中4个镇(区)财政收入超亿元。“十五”期间,财政总收入累计达65亿元,年均增长32%;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年均增长28%。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由“九五”末的6.4%上升到2005年的11.88%提高了5.48个百分点。全市人均财政总收入2714元,比“九五”末增加2098元;财政收入在全省县(市)排名中,由“九五”末的第19位,跃居目前第9位。连续4年荣获省政府授予的“财政收入上台阶先进单位”称号。

在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的基础上,财力相应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市财政支出15.5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镇区财政支出2.3亿元,比上年增长41%。“十五”期间全市财政支出36亿元,五年年均递增24%,其中,镇区财政支出7.6亿元,五年年均递增42%。

财政收入的增长和财力的增强,较好地保证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财政也实现了收支平衡。

(二)服务发展第一要务意识增强,支持经济发展力度明显加大。

“十五”期间,财政部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服务发展第一要务,按照“富民强市”的思路,认真研究落实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促进我市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一是安排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支出,如安排企业挖革改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及各类贴息支出1.9亿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安排旅游发展基金500多万元,支持旅游业发展;安排专项资金5.6亿元,大力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积极会同税务部门落实好中央、省、市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执行好三废企业和福利企业退税、出口退税、财政政策性退税等各项退税,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减免和退税27亿元,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三落实好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办法,为外贸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四是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五是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类资金3.3亿元,促进了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际,深化了财政改革,财政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改革和完善镇区财政体制。2001年对镇区实行了“划分收支范围,核定收支基数,收支挂钩”的新体制,确定比较宽松的收支基数(收入基数递增比例为15%、13%、11%,支出递增比例为7%、6.5%、6%),改进了收支挂钩办法,确定了超收财力全留的办法(除上交省20%和所得税中央60%部分)。2004年又适时进行了完善,适当提高了收入基数,进一步放宽了收支基数的递增比例(收入基数递增比例为11%,支出递增比例为6.5%),新的镇区财政体制调动镇区当家理财、增收节支和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进了镇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推进部门预算改革。2003年,实行了部门预算试点,2004年全面推进了部门预算改革工作,至2005年,部门、单位的预算内、外资金已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部门预算编制框架体系初步形成,细化了预算编制,规范了收支行为,强化了预算约束力。

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2002年,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进行了初步探索,实行机关事业单位财政统一发放工资,确保了市级单位和教师工资的及时发放。从2005年7月1日起,在市级机关选择5个部门9个单位进行了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提高预算执行透明度,实行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财政管理监督,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全面建立了镇区财政结算中心,增强了镇级财政的调控力度,提高了镇级财政的管理水平。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2005年我市的政府采购目录增加到39个,将工程采购纳入了政府采购范围,使采购规模逐年扩大。全年采购金额为4216.4万元,比预算节约569.76万元,资金节约率为11.9%。

积极参与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改革改制工作,规范操作,不留尾巴。“十五”期间共完成300户市属企业、事业单位改制工作,通过改制,激活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了溧阳经济的快速发展。

构建预算外资金管理新体系。初步建立了新的非税收入征管制度,启用新的非税收入征管网络信息化系统,完善以“收支脱钩”和“票款分离”为核心的管理办法。

(六)全面推进思想作风建设,财政干部队伍呈现新风貌。围绕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全面推进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有力促进了财政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局机关被常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学习型机关。

一是坚持组织全体财政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文件精神,提高财政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自觉服从服务于发展大局。

二是扎实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建立健全党风廉政责任制,增强广大财政干部勤政廉政、依法理财的自觉性。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政务公开,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

四是积极推进以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遥财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了财政干部的培训、教育,履行职责的能力普遍提高。

“十一五”财政工作主要体会是:

一是谋财政必须善谋经济发展。要认真落实发展政策,谋划发展办法,加大有效投入,把财政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服务和促进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做大经济和财政“蛋糕”。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要发挥财政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要落实政策、出主意、想办法,创新机制,加快有效投入、加快结构高速步伐。做到更加开明,点子更加高明,理财更加精明。

二是谋财政必须善谋百姓利益。要积极落实惠民政策,特别是“三农”政策,把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惠。要切实按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为民理财的理念,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壮大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只有这样,财政工作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三是谋财政必须善谋改革创新。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把日常财政管理转化成规范高效的服务。改革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发展的动力。以改革促发展,财政工作才能充满活力。要克服只求保险、不求出新,只循陈规、不探新路的思维定势,将创新意识渗透到财政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不断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依靠制度有效地管人、管事、理财,建立促进财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十五”期间,财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一是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全市财力特别是市本级财力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全市区域间财政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镇财政收支矛盾仍比较突出。三是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四是历史遗留政府债务较多,各种风险有向财政转移和积聚的趋势,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五是机关作风建设、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等。

二、“十一五”时期财政工作奋斗目标

“十一五”是我市总体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财政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制定和实施好财

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理财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构建财政部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强化制度管理,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改革、发展形势要求的财政干部队伍,外树服务型机关形象,内兴学习型机关新风,构建以“廉洁、高效、规范、务实、创新”为核心的财政文化。

三、2006年财政工作目标和要求

2006年是我市全面贯彻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06财政工作,对于实现“十一五”财政奋斗目标和开创我市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继续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两个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两个率先”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以优化发展为方向、以优良服务为保障,以加大有效投入、加快结构调整为抓手”的工作主题,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着力深化改革,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督和绩效评价,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力争全市财政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新贡献。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和我市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现行财政体制下我市支出需求和财力状况,经市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收支安排为:一般预算收入103670万元,比上增加14303万元,增长16%(财政总收入预算安排243595万元,比上增加33595万元,增长16%);按照适度从紧和确保重点的财政支出安排原则,2006年安排支出90202万元。

2006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认真落实“两加”会议精神,积极支持自主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今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起步之年。财政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两加”会议精神,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机制。市、镇(区)两级财政要根据财力可能,合理安排对经济发展的投入,要通过预算、税费、贴息等财政手段,促进有效投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千方百计做大财源“蛋糕”。一是要加大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投入,足额安排好企业挖革改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及各类贴息支出,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值比重,继续支持重点和规模企业发展,增强骨干财源对财政的支撑作用;大力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和绿色溧阳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积极会同税务部门落实好中央、省、市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继续执行好三废企业和福利企业、出口退税以及财政政策性退税等各项退税,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引导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激发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提高民营企业新型财源对财政的贡献率。四是积极会同有关职能部门,梳理涉及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项目,向上申报,争取省和市的专项扶持和支持。

(二)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突出多予放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继续保持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依法保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各级财政继续

形成依靠制度管人管事、预防和惩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树立依法行政、科学理财、廉洁奉公的财政形象。

第四篇:乡镇财政地税局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

2015年是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一年,也是我县克难攻坚、奋力推进转型发展的一年。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厅局的正确领导以及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县财政(地税)局秉承“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工作理念和“实、稳、优”的财税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力保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一、2015年主要工作

(一)强化征管,力促收入平稳增长。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努力化解因经济形势、政策性减收等因素带来的减收压力。高度关注、及时跟踪企业经营变化,科学制定组织收入预案。加强房地产、重点工程等项目的营业税管理;促进土地增值税清算的常态化管理。努力提高地税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全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45.88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36亿元,同比增长8.2%,完成预算任务的101.6%;地税税收收入19.81亿元,同比增长4.8%,地方税(营业税+地方九税)入库13.34亿元,同比增长5.2%。

(二)优化支出,保障民生切实有力。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支持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发展,确保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全年县财政民生支出39.53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3.7%,已确保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出现34.3%的高增长。积极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落实,2015年共安排40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小型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按照“三三制”原则(省补三分之一,县补三分之一,村民自筹三分之一),总投资3795万元,其中社会捐赠、村集体投入、村民筹资投劳等1635万元。同时在今年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低于年初预算的情况下,为确保全县财政平稳运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三)锐意创新,推进改革落地有声。一是推进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出台县级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安排2亿元财政资金实行招投标,进一步规XX县财政资金存放行为,有效提高财政资金收益率,实现财政资金保值增值。二是推进ppp融资模式实行。大力推进ppp融资模式在xx的探索,扩大社会资本开发,调动各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积极性,建立财政融资创新机制,成功推动黄田、江东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项目和上塘至瓯北公路工程采用ppp方式招标,并都已开工建设。三是推动永商贸易回归工作。建立组织保障机制,确定贸易回归工作总体方案,协调、统筹、督促整体工作开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贸易回归项目前期对接、落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部门分工协作机制,积极配合,为回归企业、项目提供便利的服务措施。建立配套政策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永商回归,从政策体制机制上确保贸易回归项目生根落地。四是推进预算及三公经费公开。2015年所有预算单位实行部门预算,预算覆盖率达到100%,其中23个一级预算单位上“两会”审查,2015年财政总预算、所有一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一起于3月底前在政府网站公开。五是强化税收风险管理,建立税收保障机制。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积极开展建筑业专项风险管理应对和以电控税风险管理应对工作,进一步堵塞征管漏洞,促进税收收入。全年共通过税收风险管理入库税费3387万元,进一步提高了“信息管税”的效能。

(四)加强监管,依法理财成效显著。一是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全年全县三公经费合计4170万元,同比下降15.8%,“三公”经费管控效果明显。二是加强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全年共审核拨款资金20.47亿元,审定拨款资金19.1亿元,核减1.37亿元,核减率为6.7%,从而保证了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的节约使用。三是盘活存量资金。依据相关规定,在盘活各类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的同时收回沉淀在部门的结转结余资金,全年共收回3.2亿元存量资金,重点用于社保、民生类支出。四是加强政府采购审批管理。严格按照《2015年政府采购目录及标准》对政府采购项目进行审批管理,改进管理方式,提高采购效率,实施协议定点采购项目。全年我县政府采购总审批量为1270件,金额为8.85亿元。

(五)狠抓作风,勤廉财税深入人心。致力于打造一支团结、高效、和谐、廉洁的财税队伍。注重问题整改,定期召开座谈会,收集各界对财税工作、财税干部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并加以整改;加强对各项制度贯彻执行情况的考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专题教育开展方面,5月15日县委召开全县党的三严三实部署会议后,我局于第一时间成立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落实工作,制订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文件。同时,深化财政业务流程再造,健全工作制度,严肃工作纪律,从规范日常行为、严格依法办事、提高工作效能三个层面加快了机关规范化建设步伐,财政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在各类考核评比中,我局均取得佳绩,政风行风评议近年来均名列前茅;在近几年考绩中,我局均被县政府评为一类单位。

二、2016年工作思路

一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完善乡镇财政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加强社保资金保值增值,努力打通财政沉淀资金与政府债务的通道,着力解决“政府高成本融资”与“低收益理财”的矛盾。进一步完善功能区、镇(街)国有土地出让收益分成与鼓励机制。进一步强化市场思维,找准财税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充分利用ppp、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放大财税杠杆“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最大限度激发民间和市场活力。跟进工资制度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统一政策口径,做好资金测算和财政保障。认真落实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精神,依托《国地税合作规范1.0》和国地税联系会议制度,建立国地税合作常态化机制。密切关注包括“营改增”扩面,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等一系列国家重大税制改革改革动向,严格按照改革进度和要求,做好相关落实工作,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二是健全收入组织体系。加强收入分析预测和收入目标动态管理,完善工贸企业重点税源等专题税收分析。深化细化预测模型,提高税收收入预测准确率,把握组织收入主动权。密切关注新《征管法》动态,及时启动相关税收征管制度修订与完善,建立健全分类专业化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自然人税收征管机制,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探索推进新兴业态新型商业模式的税收管理。全面推行风险管理,完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和机制,加强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优化税收风险管理平台及指标体系。加强部门涉税信息交互,强化部门税收协助。加强与国税、财政、房管、国土、公安、法院、社保、乡镇街道等协调配合,并落实好“以地控税、以税节地”工作。深入推进“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密切关注税源登记动态,积极挖掘新兴税源。完善地方税管理,全面梳理各税种管理的薄弱环节,加强对招拍挂等土地使用权出让“契耕两税”的税源管理,做好土地增值税常态化管理,继续做好“营改增”行业营业税清票清税工作。积极做好金税三期工程优化版推广上线工作,确保2016年8月成功上线。

三是注重财政资金统筹。优化财政资金资源配置,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严格控制新增存量,建立财政存量资金定期清理收回制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合理安排民生占总支出的比重。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就业、生态、政法等重点民生事业保障机制,及早对接和落实“十大民生实事工程”、“五水共治”等重点领域资金安排,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财税配套政策。继续支持金融、民政、公立医院、民办教育等国家改革试点,完善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养老事业发展工作。支持推进“支农体制机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县级“三农”项目库建设,开展精确扶贫试点。做好农发项目申报和管理。支持“五美乡村”建设。加强粮食风险基金管理,统筹落实好县级储备粮经费,确保“米袋子”安全。积极争取省级项目补助资金,加快上级资金拨付进度。抓好各项重点支出预算执行,减少库款沉淀,尤其要加快gdp核算八项财政支出进度,努力提高人均财政民生支出指标。

四是推进依法理财治税。发挥财政大监督职能作用,继续推进“内外监督”,突出做好上级财税政策落实、严肃财经纪律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及部门预算、政府投资及政府采购监督。继续开展全过程造价控制试点和推广,加强政府投资项目“五算”审核。加强预算绩效目标的申报、审核管理,探索项目预算绩效目标第三方评审,加大预算执行过程的绩效跟踪监控,将绩效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和专项资金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围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求,创新会计管理与服务,推进会计诚信体系建设,在政府采购、财政性资金使用等领域探索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产品。加强管查互动,狠抓案源管理,提高选案质量,实现精准打击,提高稽查治理能力。加强执法督察,推进依法行政。尝试税收执法的常态化督查管理,探索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促进执法行为规范。认真落实省局《税收强制指引》,规范强制措施和强制执行,探索强制后续配套制度及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出台完善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从机构、人员、业务、培训等方面着手改进税收执法。

五是提升财税系统形象。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深化党风廉政建设,配齐配强纪检监察力量,继续做好党风廉政工作巡查,加强地税系统督察内审和监督问责,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保护干部平安。以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为契机,加强系统班子建设和党的建设,深化基层组织和财税文化建设,继续开展“五星”党支部争创活动,实施“红色细胞工程”,打响“同心汇聚”服务品牌。完善系统考核,健全干部培养、交流、激励和人才培训机制。建立劳务派遣人员管理制度,建立新录用公务员的“导师制”。进一步落实和宣传局重要工作协调机制和科室首问责任制,建立机关内部快速高效的沟通联系协调和服务机制。构建“大信息、大宣传”工作格局。继续实行局领导领衔挂钩重点课题制度,做好深化改革系列课题调研,为财税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第五篇:2020年市财政局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思路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大财政、大国资”理念,认真履职尽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总结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紧抓促增收保平衡,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一是圆满完成组织收入任务。面对疫情性减收、经济性减收、政策性减收“三叠加”影响,从年初开始倒排收支计划,把握收支节奏,把预算平衡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通过减税降费、开源节流、涵养税源,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6亿元,增长4.7%,在稳增长的同时,也为我市争先创优工作做出了贡献。二是多渠道增收节支。一方面有序盘活土地、矿产、改田造地指标等国有资源,为保平衡弥补了资金缺口;

另一方面常态化开展收入形势研判,加大建筑业税收管理服务力度,全面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在极大困难下保证了收支平衡。三是积极落实惠企利民政策。迅速组建政策专班,不折不扣兑现“五减”政策13.76亿元,完成任务数的220.2%,专班工作走在金华前列。帮助16家企业争取再贷款2.04亿元,安排贴息243万元,同时建立惠企利民资金池,提供必要的政策储备。四是竭力争取资金要素保障。抢抓政策窗口,争获两直资金、政府债券、养老保险调剂金及各类专项补助53.1亿元,增长81.8%,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财政动力。

(二)紧抓防风险去隐患,筑牢财政运行安全防线。一是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稳步实施隐性债务八年化债计划,全年累计化解76.5亿元,化债率为258.1%;

置换限额内到期债券3.4亿元,有效降低了筹资成本。二是防范社保基金运行风险。进一步夯实地方筹资责任,全年安排30.5亿元充实社保基金,其中争取到直达资金、养老保险省调剂金11.12亿元,确保了养老金待遇及时足额发放,维护了社会稳定。三是统筹防范“三保”风险。妥善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将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相关支出摆到最优先序列,建立健全库款管理机制,全力争取省调度款支持,确保了我市行政运行稳定。四是加强防范“9+2”风险点。对标对表做好财政风险预判,动态制定风控举措,保证了应急有预案、防控有实效。

(三)紧抓保重点优结构,全力助推实施“四大战略”。一是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方面做到应减尽减、应缓尽缓、应保尽保,稳步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进一步支持扶优扶强,全面兑现涉企奖励政策7.57亿元,资金量同比翻一番,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5.6%。另一方面,发放1058万元消费券对冲疫情影响,激发实体经济活力。二是助力打造城市区位优势。千方百计与省厅对接,和相关部门共同争取了金建高铁、临金高速、上华至琅琊公路等债券资金10亿元,优化351国道等重大项目的资金拼盘方案。三是支持提升文旅品质。出台全域旅游发展政策,加大文化事业费投入力度,安排230万元上线智慧文旅平台,安排文物保护经费2121万元,拨付2164万元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多点促进文旅融合与城乡协调发展。四是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电子化,提质政府采购金融服务,开启“绿色通道”畅通疫情物资购置渠道。深入实施“聚兰工程”,兑现人才购房补贴、科创园奖励等706万元。五是着力服务民生事业。统筹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扶贫、教育、农业、医疗、养老、环保等重点民生领域。特别是财政、国资联动筹资1.42亿元,统筹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稳预期;

不折不扣落实了教师工资待遇政策;

落地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政策性农信担保服务等多项省级示范项目。全年安排民生支出54.9亿元,增长18.8%,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2%。

(四)紧抓严监管增效能,全面加强财政资金监管。一是持续提高财政资金执行率。建立健全资金使用进度通报制度,扶贫资金、直达资金及债券资金的执行进度均达到100%,推动了全面脱贫攻坚、逆周期调节等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二是切实保证资金安全。分批开展扶贫资金和基层财政资金安全检查,深化非税收入、财政票据“双随机”检查,坚持问题导向查找漏洞、分解责任、整改提升。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会计制度,抽取重点单位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多渠道举办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实现了宣传对象全覆盖。三是提升绩效管理效能。加强绩效目标管理,建成分行业、分领域的核心绩效指标体系,上线“预算云”实现预算绩效一体化管理。对410个预算项目开展绩效自评,抽取52个项目进行复核与重点评价,探索评价结果运用与预算编制挂钩新机制。四是推进财政资金保值增值。组织开展新一轮公款竞争性存放,累计招投标金额21.85亿元,更好发挥为民理财管财的职能作用。

(五)紧抓挖潜能激活力,持续做大国资做强国企。一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产。推进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和集中统一监管,22家国企与原主管部门脱钩,1家经营性事业单位完成企业化改制,6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实现公司制改造。稳步推进国企实体化市场化转型,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制度和运行管理机制。目前我市国企总资产达到629.3亿元,全年净增加12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4.0%,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二是增强国企盈利水平。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四大集团做强主业、拓展业务,并逐步提高其对重大工程的参与度与贡献水平。从职工招聘、干部选拔、队伍建设等方面强化国企制度建设,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积极盘活资产资源。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将闲置、出租的14.2万平方米房地产划转相关国企,实现153处房产公开拍租收入1070万元。有序推进政府性投资入账管理,加强资产有效统筹、科学配置和保值增值。

(六)紧抓优作风提动力,驰而不息推进队伍建设。一是稳步提升政治素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当作首要政治任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局班子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认真落实“一岗双责”。二是推进学习与实践相统一。坚持政治、业务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建立健全局党组中心组第一议题学习机制,有序落实党风廉政建设16项重点工作,组织开展专题党课、理论宣讲、谈心谈话等多元化学习研讨活动;

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实践载体,通过举办省地支部党建、红色基地观摩等活动,深入对习近平关于财政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解和把握,更好实现以学促思、以思促行。三是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千方百计克服财政压力,全面清理兑现乡镇街道、开发区历年旧欠3.04亿元,推进新一轮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更大力度支持基层财政发展。坚持便民惠企理念,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在发放财政直补资金、兑现涉企奖励政策、财政电子票据改革、政采云扶贫馆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深化“三服务”和“百千万”活动,与管理服务对象共渡难关、共克时艰。

二、2021年工作思路

(一)增收节支保平衡。一是精准施策紧抓收入。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和减税降费政策影响,加强招商引资和税源管理,继续提升建筑业、物流业税收管理服务,进一步梳理盘活土地、矿产、改田造地指标等优势资源,精准把握收入节奏,确保财政收支平稳运行。二是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围绕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责任分担机制、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等,抢抓发展机遇,力争政策资金,奋勇担当作为,多渠道全方位助推我市高质量发展。三是保持政府过紧日子。强化零基预算理念,坚持以收定支原则,着力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对“三公”经费和一般性项目支出各压减10%,预算执行中做到应减尽减、应压必压、可延尽延、该禁必禁。

(二)多措并举防风险。一是精准防控政府债务风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实体化市场化转型,深入实施防范化解隐性债务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债务风险预警与处置系统建设。硬化预算约束,全面加强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和预算评审,有序化解存量,严格控制增量。二是积极防范养老保险基金风险。常态化开展基金运行情况分析,落实社保风险准备金多渠道筹资责任,积极争取社保困难县市特殊支持政策,确保待遇及时足额发放。三是切实防范“三保”风险。坚持“三保”支出在预算安排和库款管理方面的优先顺序,安排其他支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上不出台新的增支政策,保证财政运行可持续。

(三)集中财力保重点。一是全力助推“四大战略”。继续支持和引导实体经济创新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尽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大交通枢纽投资,多渠道支持金建高铁、351国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大文旅投入,充分发挥国企在文旅开发利用中的能动性、创造性,带动兰溪全域旅游开发、美丽城镇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支持为民办实事项目,落实各项人才政策,深化政府采购体制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二是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在全面小康之路以更高起点落实好涉农惠民政策,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避免脱贫反弹。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城乡分配格局,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同时积极争取乡村振兴集成创新示范项目,加快补上“三农”发展短板。三是努力补齐民生短板。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重点支持科教文化、医疗卫生、就业创业等领域协调发展。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投入力度,推进敬老院改造提升,统筹保障疫情防控、粮食安全、垃圾分类等重点民生事项。

(四)创新聚力促改革。一是推进预算绩效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根据“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完善绩效指标体系建设,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实施事前绩效评估,严格绩效目标管理,提高绩效评价质量,推进部门整体绩效预算改革,提高资金效能。二是不断提高财政监督效能。积极整合财政监督资源,开展重大财政政策、重大财政资金项目专项督查,加强预算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督促持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三是深入打造整体智治财政。继续推进财政数字化转型,构建预算全过程管理一体化平台,优化政采云精品馆建设,深化电子票据改革,拓宽统一公共支付平台缴费渠道,推动国有资产数据共享共用。

(五)严管放活强国资。一是深化国企改革,增强重大项目服务能力。坚持“大财政、大国资”理念,两者科学协作、形成合力。加快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军传统优质行业和高新产业,注重吸收民间资本,进一步增强盈利能力,提升重大项目服务保障水平。提高国企信用等级,统筹提升筹资水平,降低筹资成本。二是做大资产规模,发挥资源集聚效应。全面清查盘活出租、出借和闲置国有资产,同步加强国有资产分类管理,所有资本性支出加快形成资产并予以登记,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三是加快制度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坚持严管、放活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国企规范性建设,指导优化内控制度,深入打造清廉国企兰溪样本,推进党建引领和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激发国企发展潜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古诗文教学模式下一篇:初中教导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