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2022-07-18

第一篇: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解放思想大讨论对照检查材料

按照农场党委统一部署的要求,第三作业站党支部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主题,围绕“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这一主线,深入学习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农垦垦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总书记针对黑龙江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黑龙江农垦改革发展的有关要求, 省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垦改革发展的有关要求,结合作业站领导班子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查摆自身问题,深刻剖析,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一、排查出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突出表现在针对农垦改革学习氛围不浓,思想思维方式方面受条条框框束缚太多,按部就班,遇到实际问题时不敢闯,不敢试,破解发展难题的办法不多;在困难和矛盾面前,心存急燥,缺乏开放性、发散性思维,思想解放仍停留在口头上,真正在用解放思想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服务农业生产、服务职工群众的实践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二是学习力度不够。突出表现在学习农垦改革文件存在敷衍了事的态度,重视程度不高,总是感觉与自己关系不大的思想存在,党支部在党员和职工群众中宣传和学习覆盖面有局限性,总是才小范围进行学习和讨论,没有真正做到广泛宣传。

三是改革创新意识不浓,工作不主动靠前。突出表现在开展工作墨守陈规,执行政策经验化、教条化,缺乏灵活性,不善于结合作业站自身实际,特别是有个别工作人员,总是在等改革,工作中推一步干一步,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农垦改革当中,抱着一种混日子的思想干工作,总是觉得自己置身事外,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

四是争先进精神不足。突出表现在满足于工作说得过去,进步不大年年有,大错不犯,小过不断,自加压力、负重奋进的意识不强,目标定位不高,因而表现在工作中缺少敢想敢干的闯劲,缺少敢为人先的气魄和干劲。

二、改进措施

针对作业站领导班子在工作、学习和思想上排查出的问题,下一步我们解决问题的措施是:

1、加强学习,切实解决认识不足、办法不多的问题。坚持学习的制度化、正常化,将学习贯穿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改进方式、提升服务的各个方面;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开展深入学习农垦改革文件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动力,作为提升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努力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2、解放思想,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农垦改革学习氛围,提高作业站党员干部思想意识,在作业站形成人人都是改革大潮当中的一员的思想意识;在困难和矛盾面前,要沉着稳定,思想解放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真正用解放思想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服务农业生产、服务职工群众。

3、齐心协力,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充分发挥作业站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员干部凝聚到农垦改革这条主线上来,大家有劲一起使,有力一起出,对并个别党员干部开展交心谈心工作,提高对农垦改革的认识,积极完成作业站党支部交办的各项任务,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引领作业站职工群众在改革中谋福利,当先锋,真正达到人人拥护改革,人人支持改革的新局面。

第二篇:加快改革发展步伐

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提高农村金融主力军竞争力

信用社:李腾

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性命,是灵魂。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部门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农村信用社也不例外。因此,各级农村信用社管理部门一定要重视这一问题,抓紧研究解决。一是进一步加大解决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和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的力度,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进一步加大解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突出问题的力度,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确实保证金融安全。同时,希望各级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自尊自重,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经得起执政和管理钱的考验,做一名合格的人民的银行行员。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务必要认清形势,清醒头脑,端正思想,坚定信念,迎接挑战,经受考验,扬长避短,开拓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面对竞争机遇,信用社务必立足实际,坚定信心,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在近年来的农村金融市场中站稳脚跟,进而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信用社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紧跟公司改革和发展步伐,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业务经营为中心,以强化管理为重点,以提高效益为目标,强抓机遇,审时度势,一手抓业务拓展和深化改革,一手抓监督管理和案件防范工作。另外,在各项工作取得了历史最好业绩的同时,也取得了“零案件”的良好成效。 下面我将自己工作中的体会及建议汇报总结如下:

业务拓展方面

(一)抓好资金组织工作,增强资金实力。坚定存款是“立社之本,发展之源”的经营理念不动摇,利用人熟、地熟的优势,发扬“想尽千方百计、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的精神抓好资金组织工作,从上而下实施全员揽存工程。有了这些创新的经营理念,才能让我省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站稳脚跟。通过会议、文件、简报以及班子成员到分社调研等方式将“存款就是经营、就是发展、就是效益”的经营理念传递给每位员工,并及时将存款任务分配到各分社(部),做到存款工作早安排、早部署,从上而下实施全员揽存工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将信用社的服务宗旨、业务品种、操作流程、支农成果等进行广泛宣传,让客户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农村信用社,并着力提升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地位。另外,就是全力实施以贷引存战略,以贷款为支点,拉长业务链,撬动存款增长。同时全面开展保险、评估、卡业务以及工资代发等业务,并追逐借款人的上、下游客户信息,增加组织资金的渠道和来源。然后,不断改进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使客户在农村信用社能逐步感受到现代商业银行的氛围,从而吸引客户,留住客户。此外,还可以把账户拓展纳入劳动竞赛的考核内容之一,并加大考核,不仅能增强各分社(部)开展账户营销的积极性,而且为不断改善存款结构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坚定发展思路 推动信贷营销

“要实现信用社提速发展的目标,做好信贷营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确定把支持城乡统筹、民生工程、和中小企业作为信贷营销的重点。通过一系列信贷营销理念的实施,按照区别对待的原则着力抓好农村和城镇两个市场,努力取得让客户满意、政府满意、信用社自身满意的良好成效。

那么信贷营销理念中,首先应当创新信贷营销机制:即抓好信贷营销源头工作,跟踪培养目标客户,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用量化的标准畅通贷款审批快速通道;用利率定价机制来捆绑客户资料;用奖励机制刺激不良贷款清收;用劳动竞赛的方式推动工作。

为了尽快打开工作局面,也为富裕资金寻找出路,我们可以及时与政府平台公司对接,在坚持“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前提下,陆续向政府平台公司新投放贷款,突破信贷营销瓶颈。

另外,信用社在支农工作方面,还需积极创新支农方式,按照“大农村”理念,把城镇下岗人员贷款“嫁接”到农村,有效地解决了下岗人员贷款难的问题。

(三)全力做好不良贷款清收化解工作

为了不断压降不良贷款占比,信用社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措施,辅之以委托外部人清收等方式,大力清收不良贷款。具体做法是:一是对存量不良贷款“下猛药、出狠手、用实招”,勇于碰硬,利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方式多法并举化解不良贷款。同时在清收化解的

过程中讲究方式方法,注重清收技巧;二是在总结委托外部人员(机构)清收不良贷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全面推开;三是进一步健全了贷款风险预警机制,防范新增贷款产生劣变,对出现新增风险的要对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四是积极创新工作举措,并加大了对闲置抵贷资产的处置力度。

现在的金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农村金融市场,已今非昔比,竞争更是有目共睹。多家金融机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纷纷登陆农村阵地,与农村信用社一比高下,城乡百姓也正在选择和享受着竞争带来的实惠。在激烈的竞争中,各家金融机构都在研究制定新的农村金融策略,以谋求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农村金融的竞争有利于搞活农村信贷,有利于活跃农村资金,有利于改进服务,有利于“三农”发展,有利于应对金融危机,就看我们如何把握机遇,在严峻的形势下超越自我加快发展。

我坚信信用社干部职工在当前的形势下,一定会不断转换思维,适应环境,挑战和战胜自我,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完善和丰富自我,牢牢掌握主动权,步步紧跟主旋律,多一些务实的态度,多一些难得的包容,在未来的农村金融市场站稳脚跟。以平凡的工作岗位为平台,发挥个人才智,通过信用社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把工作变成习惯,在为信合作出奉献,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过程中,走出一条新路,开创一片新天地,努力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篇: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分析

根据要求,下面将我县水利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今年中央首次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1号文件,省、市及我县也相继出台了实施意见,对做好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县水利事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县水利发展现状与实现水利科学、可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旱涝灾害频繁仍然是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隐忧。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507.2毫米,多次出现冬春连旱,去冬今春全县100天无有效降雨,出现严重气象干旱,前段又旱涝急转,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二是水资源短缺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矛盾。全县人均占有当地水资源量为237.5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9%,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用水量成倍增加,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三是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的较大硬伤。全县仍有10万亩耕地属于“望天收”,部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仍在“吃老本”;修建于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的田间桥、涵、闸等由于缺乏投资、管护不到位而损毁严重,部分已达 - 1 -

到使用寿命,供水保障能力不够强,等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加以解决,为全县“一高于一提前”奋斗目标的实现和黄蓝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二、几点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今年,两个一号文件和中央及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为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央和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和全县实现“一高于一提前”目标的要求,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水资源的新变化、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反映到治水思路和实践中,在破解水难题的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二)科学搞好水利规划。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搞好水利规划,是解决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重大水利问题的关键。要充分认识水利规划重要性,切实做好这项工作。要坚持高标准规划,树立超前意识,突出统筹治水、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全面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

(三)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是水利事业加快发展的载体和保障。要重点抓好6项工程。一要抓好防洪减灾工程,重点实施太平河、褚官河等4条河道综合治理、沿海堤防维护及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危桥改造等工程,增强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二要抓好城乡供水工程,

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2013年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适时新建扩建水源工程和供水水厂,合理布局供水管网,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步伐。三要抓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加快拦蓄工程建设,陈北水库一期工程要加快进度,下步重点抓好陈北水库二期、明集水库等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四要抓好农田水利工程,加快实施王庄灌区、宫家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五要抓好水生态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加大污水排放治理力度,满足群众生活生活用水。六要抓好水利信息化工程,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同时,对今年在建的总投资2.21亿元的11重点工程要加强调度,加快进度,严格质量,确保圆满完成建设任务;对建成的工程要加强运营管理,明确管护责任,确保每个工程发挥最大效益。

(四)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增多,抵御水灾害的压力日益增大。要充分认识防汛抗旱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防汛抗旱并举,落实各项措施,全力保证人民生活生产用水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要健全完善县、乡镇(街道)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建立救援队伍、服务组织、物资储备和各项应急预案,实行防汛抗旱督查工作制度,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把握工作主动权。要抓紧对现有供水和灌溉设施进行维修、配套和改造,搞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五)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办法》,建立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控制指标体系,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将水资源论证作为相关规划与项目建设布局批准实施的前置条件,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农业灌溉逐步推行终端水价与用水计量收费,工业与服务业用水逐步实行超定额累进加收水资源费制度,城区居民生活用水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通过推进水价改革,促进我县各行业节约用水。

(六)进一步拓宽水利融资渠道。水利工程是公益性很强的基础设施,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足额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5%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要全面落实《山东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尽快拿出我县的实施意见。要下大力气抓好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工作,安排专人盯上靠上,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抓紧研究水利投融资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公司争取银行贷款和吸引外资合作共建,缓解财政投资压力。要积极引导企业、农民兴修水利,在全社会形成大办水利的良好氛围。

利津县水利局

二○一一年九月十五日

第四篇: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 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当前,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是我市实现“三先”目标的要求,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全民素质、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的重要举措,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一线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再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站在加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确立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我市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

一、我市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市的职业教育起步于八十年代初,现建有职业高级中学两所----市职教中心和**职中,均为江苏省合格职教中心;一所民办新世纪学校;另外还有广播电视大学、建筑学校、供销学校、卫校等四所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的部门学校。

市职教中心建于1985年,现有教职工164人,其中专任教师92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78人,实习指导教师22人,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84人;校园占地140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建有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家电多功能实验室、财会模拟室、电子电工实验室、工艺美术室、家电实习操作车间、汽车维修操作间、钳工、焊接车间、烹饪操作间、缝纫车间等实验实习场所。现开设汽车驾驶与维修、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美术、烹饪、电子电器、保安、焊接、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等十余个专业,共33个教学班,在校生1299人。其中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被评定为徐州市示范专业。

2004年该校毕业生有89人参加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考试,本科录取9人,专科录取72人,除此以外,其它350名毕业生全部安置就业,就业率100%。

**职中建于1982年,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专任教师78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20人,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33人;校园占地137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建有OEH多媒体教学网络、闭路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电工拖动实验室、家电七合一实验室、高速缝纫机实习室、烹饪操作室等实训场所。学校现开设服装工艺、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电子电器、电子技术、烹饪、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共有28个教学班,在校生1580人。其中服装工艺、机电一体化专业被评定为**市示范专业。

2004年该校毕业共有130人参加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考试,本科录取11人,专科录取112人,剩余100名毕业生全部安排在上海、苏州等地就业。

**市新世纪学校作为一所开展职业教育的民办学校,两年培养和输送出电子技术专业学生400余人,就业率达到100%。

目前,我市普通高中在校生约36000人,职业学校在校生仅3000余人,与上级要求的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教育的人数比例大体相当差距很大,比例严重失调。

二、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富民强市,争创“三先”,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化步伐逐渐加快,对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大增,而目前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数量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尽可能多的培养技术精湛、技能高超的技师和复合型技术工人,才能不断满足我市工业化进程对各类实用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市作为人口大市,每年都要新增10000余名劳动力,这些人没有经过技能培训就走上社会,文化层次低、技术水平差,制约了我市的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2、我市职业教育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我市现有的两所职业中学---市职教中心和**职中均为省合格职教中心,但两所学校在校生总数不足3000人,且硬件设施不足,设备简陋,师资薄弱,经费匮乏,难以担负我市经济发展对大批技术工人需求的重任,因此,加大力度发展职业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三、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再就业和转移剩余劳动力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逐步形成与市场需求、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是:紧紧抓住高中阶段生源进入高峰期的有利时机,加快职业学校的校园建设,加大教学设备投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力争在“十五”期间,使我市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1、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重申了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努力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我市的实际也要求合理划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范围,抓住高中阶段生源进入高峰期的有利时机,加大普教、职教统筹力度,积极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提高职、普比例, 2005年,全面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要达到3000人左右,市职教中心和**职中要创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中; 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数要达到4000人;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数要达到5000人,职、普比大体相当,每校要建设2-3个省级重点专业,3-5个**市级示范专业。

2、积极推进示范专业建设。职业学校要根据我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结合学校实际,确定3-5个相对稳定、师资较强、设施齐全的专业作为学校的骨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对照教育部《关于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认真研究制定和实施本校的示范专业建设方案,以专业建设的现代化带动职业学校的现代化建设。今年,市职教中心的焊接专业和车辐职中的服装专业要通过省级示范专业验收。针对国家启动紧缺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市职教中心积极创造条件,计划投入400万元创建板材加工技术培训基地,逐步形成木材加工的专业群,目前论证报告已经报到省教育厅。

3、强化服务功能,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培训。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农村新增剩余劳动力10万人,致富带头人2万人,农村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到20%,城镇在职职工年培训率达到50%,下岗人员培训后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

4、合理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稳步推进职业学校布局调整。《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普通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地开设职业教育的课程,或者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根据这一规定,我们将在使现有的两所职中上规模上档次的基础上,选择**五中、**高中、**中学等三所普通高中设立职教专业班,把一些需要实验实习设施较少的专业如工艺美术、计算机等专业设在这些学校,普中班、职教班同时开设。同时在各镇办好一所职成教中心校,努力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规模。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水平和相关学历层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每年至少选派20名教师参加省“四新”培训及到企业锻炼;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社会上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专家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到2008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90%以上的专任教师要达到本科学历,10%以上的专任教师要具有研究生学历,名师、学科带头人占教师比例20%以上。

6、深化职业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推行教师全员责任制和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职务聘任制度,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核定编制下的工资总额包干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人员能进能出,以岗定薪,按劳取酬,盘活学校人力资源。

四、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1、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加强文明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开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重视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其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就业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改进和调整专业设置,保证毕业生适销对路。以能力培养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讲、练同步,教、学结合。选择一批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改善教学条件,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培训项目的需要,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实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实行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的紧密结合,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实践教学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3、抓好就业指导工作。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标尺,必须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建设和扩大就业网络,确保毕业生全部妥善安置就业,以畅通的“出口”拉动“入口”。

4、多渠道筹集资金,抓好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努力搞好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实习实训场地建设。要对所开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研究,高标准制定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方案,以满足和保证教学计划、大纲的全面实施。职业学校要积极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为受教育者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提供条件。

5、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联系的综合课程教育实验。全面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或业余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努力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全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满足求学者就业、升学准备和增强技能、更新知识等多种需要。

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努力增加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筹资渠道。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及公共财政体制的职业教育拨款和成本分担机制,努力改变当前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

《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步增长。职业高中收费低,学校规模小,因此,发展职业教育政府部门必须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职业学校课程教材开发、师资培训、骨干学校建设和扶持农村职业学校发展。应落实市政府规定的“农村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并主要用于职业学校更新实验实习设备和改善办学条件”,“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定额从人均0.25元提高到0.5元以上,由市政府筹措和统筹安排”。

认真执行国家对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职业学校办好实验实习基地、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和开展社会服务,实现产教结合,增强职业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可以按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政策提高收费标准。

采用“借鸡生蛋”的方式,本着“你投入,我管理,共同受益”的原则,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投资职业学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关于职中教师编制的有关规定配齐职中教师,在教师调配和大学生分配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对职业学校予以扶持,并将每年从社会上择优招录一批专业、文化课教师,充实到两所职中,以解决师资不足、力量薄弱的问题。加大普教、职教统筹力度,严格执行普高死档线,控制普高规模,提高普、职比例。继续坚持职业学校春季招生制度,今年春季中等职业学校共计划招生3120人,必须严格制定并落实相关措施,确保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加强对招生的指导工作,针对各职业学校的特点,错位设置专业,避免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拓宽办学思路。职业学校要拓宽办学思路,通过联合办学、股份合作等形式,上挂科研院所,横联大中型企业,积极展开合作,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层次,激发学校活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4、依法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进一步规范职业教育秩序。加大对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评估,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努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的表彰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当前,职业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努力把职业教育事业做大做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多培养合格人才,为富民强市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五篇:新形势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王征国

中国是人类水利事业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时代管子已经提出,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中国水利建设工程宏大,大运河、都江堰、灵渠等都是享誉中外的大型水利工程。尽管中国在古代拥有过辉煌的水利发展史,但是当西方工业革命兴起后,特别是19世纪西方列强相继进入了大规模发展近代水利的时期,中国水利却随着中国经济的衰落而逐渐落伍了。直到1930年前后,杨虎城将军主陕时,支持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兴建泾惠渠工程,中国才建成了第一批近代水利工程。但在国民党统治期间,中国取得的水利发展成就极为有限。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启动,中国水利才真正进入大发展时期。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其里程碑意义就在于明确提出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这标志着我国水利改革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跨越,并初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据此,我打算讲三个大问题:一是新形势下水利建设的战略地位;二是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三是中国国情与水利现代化建设。

一、新形势下水利建设的战略地位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加快水利建设不仅刻不容缓而且极端重要,

1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水利建设的重大战略地位。下面,我分两个小问题来讲:

1、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加快水利建设已刻不容缓。这种紧迫性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水资源是一切生命存在的第一要素,具有不可替代也无法替代的特性。然而,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目前,全国年平均缺水约400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六分之一的城市严重缺水,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水功能区达标率仅42%。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工作不断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0.35提高到0.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953立方米降低到127立方米。但总体上看,我国水资源管理仍较为粗放,主要表现为“一低、一高、两重”,即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较低,仍比先进国家低0.2-0.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高,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河湖水污染和地下水超采仍较严重,一些地区“有河皆污,有水皆脏”,一半以上的城市地下水遭到污染。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迫切要求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此,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实行最严 2 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同时为守住“三条红线”制定了一系列刚性要求和硬措施。

第二,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一直处于“吃老本”的状态。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制后,农田水利灌溉以小农小户为主导,集体经济的管水组织不复存在,“重建轻管,重用轻护”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取消农民“两工”制度以后,已很少见农闲时组织劳动力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整修。加之种粮利益低下,农民不愿意进行水利投资,也难以投资„„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过去修建的一些水利设施次第荒废。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水利设施的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过多地青睐大江大河,热衷于“抓大放小”,农田水利设施改观不大。此外,一些地方官员的政绩观出现了误区,对能够发电等有经济收益的水库投资比较热心,而对主要以农田水利灌溉为主的水库建设积极性不高。即便是有限的水利设施投入资金,在很多时候也常常被巧立名目,用于建设那些装扮门面、应付评比的政绩工程,导致水利“欠账”越来越多。为还“欠账”,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未来10年水利投资的目标是将达到4万个亿元,到2020年要基本完成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重点涝区治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节水灌溉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任务。

第三,防灾减灾能力极其薄弱。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迫切要求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然而,从2006年重庆、四川东部地区的“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到2007年淮河流域性大洪水,以及2008年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从2009年集中发生在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7个小麦主产省份的罕见春旱,到2010年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的洪涝灾害、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 3 亡和经济损失,给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即便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的2011年,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八省仍在遭受着严重的旱灾。我国因干旱、洪涝灾害每年粮食少收达400亿斤。这一次又一次地将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等问题暴露无余,它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深化水利改革时不我待,强化水利管理势在必行。

2、加快水利建设极端重要

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系统地阐述了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形成全民共识、凝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对于这种极端重要性,我作以下五点说明:

第一,水利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防洪保安历来是治国安邦之要。经济越发展,财富越丰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防洪保安的弦。面对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趋势,防汛抗洪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务必夯实打牢防洪保安的大堤。近年来,中小河流、小型水库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防洪体系中的突出薄弱环节,是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因素。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中小河流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完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实施防灾避险和重点治理,切实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二,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水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水资源短 4 缺日益加剧,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把水利的文章做好,经济建设就难以为继;不把节水的文章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失去了重要依托。讲发展、搞建设,务必水利先行,量水而动,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这就要按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一批跨河流、区域调水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回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

第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中央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又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兴,五谷丰。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关键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改变靠天吃饭局面,根本是兴修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决不能单靠风调雨顺,根本出路在于大兴水利强基础,提高抵御自然风险、旱涝保收的能力。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大幅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尤其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农村水利总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3万个亿元,年复合增速20%,比过去10年平均加速10个百分点;水电投资增量0.8-0.88亿千瓦,投资额7000亿元以上,是“十一五”实际投入的3倍以上;节水灌溉项目总投资在未来十年至少达到3000亿元;污水处理领域会有超过1万个亿元的投资空间。从已公布的数据看,“十一五”期间,山东省水利投入达670多亿元,“十二五”将达1600多亿元;辽宁省将投资1100亿元,其中农村水利投资达465亿元,占总投资的41.9%,是“十一五”时期的3.35倍。

第四,水利是生态安全的源头保障。水是生命之源,水秀才能山青。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的问题,有的是少雨缺水带来的,有 5 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有的是水质污染引发的。保护和改善生态,治水改水是基础和关键。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就要按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地区、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水土流失防治;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快污染严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

第五,水利是民生改善的紧迫要务。保障人民群众有水喝、喝上干净水,是维系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是与群众利益最直接、最紧密的民生工程,是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当务之急。许多地方随着水源变化、水质污染,不仅农村存在大量饮水不安全人口,而且城市居民的饮水保障也出现了问题,致使不少居民“身居水乡无水喝”,沦为生态灾民。据水利部门对全国11.36万公里河长的监测评价,被污染的河段占70%,而全球为14%;在评价的24个湖泊中,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的湖泊仅10个,14个均劣于Ⅲ类,其中9个污染严重,嬗变为非资源;水污染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害有毒污染物,已对人体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从而饮水安全的社会关注度空前提高,保障百姓吃水用水的压力越来越大,提高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十分紧迫。为此,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让农民便捷地喝上放心水、干净水。要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

二、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系统阐述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全面部署了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调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6 制定出台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调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文件还就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和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下面,我分三个小问题来讲:

1、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突破

从2004年到2011年,中央连续发出的一号文件,不断把聚焦点集中在强农惠农上,第8个一号文件首次从水利这个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加以突破,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与以往文件比较,2011年中央一号实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突破,这主要体现在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上,体现在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上,以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具体来讲: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明确基本思路。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水利改革发展的三个“把”的基本思路,即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这是中央在准确分析水利发展现状,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提出来的重大战略部署。一是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虽然1998年大水以来,国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入,水利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但与公路、铁路、机场、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相比,水利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依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二是从农业农村发展来看,实现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水,最薄弱的环节是农田水利,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严重干旱,充分说明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三是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水资源、水环境领域尤为突出,水资源开发过度、利用粗放、污染严重,长此以往,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经济发展难以持续。通过这三个“把”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把水利的战略 7 地位和重要作用具体化了,使各部门、各级政府在推进水利工作时方向更为明确,重点更加突出、工作更有抓手。

第二,在目标任务上突出重点工作。在文件中突出强调了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2010年底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提出四句话28个字的总体要求中,“大兴水利强基础”被列入“三农”政策的首位,预示着“十二五”开局之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将展开。2011年在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中,重点抓五项水利建设工作:一是着力抓好农村水利建设。全年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完成30处以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启动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00万亩,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搞好农村河道清淤疏浚及水环境整治,实现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60万千瓦。二是抓紧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中小河流近期治理步伐,完成小(Ⅰ)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10年开工项目建设任务,实现其他项目年内全部开工建设,启动实施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和全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规划,启动600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三是加强西南抗旱能力建设。加快西南地区“润滇”、“泽渝”、“兴蜀”、“滋黔”一期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抓紧落实西南五省份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兴修小微型蓄引提灌排工程,大力发展牧区水利,搞好集雨水窖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其他地区抗旱薄弱环节建设。四是继续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抓紧开工建设一批治淮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一批骨干水库工程,搞好重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五是强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水生态保护。在年内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万平方公里,深入推进石羊河等生态脆弱河流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加强以青海“三江源”、新疆内陆河流域、西藏等地区为重点的生态自然修复。

8 第三,在基本原则上坚持以民为先。文件中确立了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这就是把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列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其中“民生优先”为第一原则。民生之所以为先,就在于水利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水利发展必须做到保增长和保民生的内在统一。过去,一些地方片面强调保增长,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管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中小水利工程投入严重不足,建设严重滞后,长期老化失修,效益明显衰减,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就是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水利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当然,民生水利发展又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长期的过程。按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从五个方面着力解决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群众要求最紧迫的水利问题,增强民生水利保障能力,使水利更好地惠及民生,更好造福人民群众。一是着力做好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民生水利问题。二是着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保障的民生水利问题。三是着力做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节水灌溉、牧区水利、坡耕地综合整治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产发展的民生水利问题。四是着力做好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城乡河湖沟塘整治等直接关系城乡人居环境的民生水利问题。五是着力做好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水价改革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民生水利问题。

第四,在改革创新上展示三大亮点。文件在强化水利投入机制、严格管理制度、改革水利体制机制等方面有许多新亮点和新突破:一是在水利投入机制上有新突破。文件提出,要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 9 机制,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在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之所以选中“土地出让金”作为增加水利投入的手段,据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讲主要是考虑到“很多项目筹集资金都用满了”,需要开辟新的资金来源。而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1月7日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发布的数据是,2010年土地出让金总额为2.7万个亿元,这就意味着即便2011年延续这一数字,当年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土地出让收入也将达到2700亿元。但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计算,中国目前农田水利欠账太严重,即使每年投入能达到3000亿,也需要用10年以上,才能添补上3万个亿的“历史欠账”,把整个农田水利体系建设起来,才能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与用水安全问题。二是在水资源管理制度上有新突破。文件鲜明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之所以要“最严格”,有着深刻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水资源、水环境领域尤为突出,水资源开发过度、利用粗放、污染严重,长此以往,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经济发展难以持续。所以,与以往的水资源管理相比,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有四大特点:①管理目标更加明晰。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要分别比现状下降30%以上;②管理制度体系更加严密。将丰富、细化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节约用水制度、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要求,提高各项制度的可操作性;③管理措施更加严格。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 10 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项目等;④责任主体更加明确。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把水资源管理纳入县级以上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体系。三是在水利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针对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层次制约,文件重点强调了四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在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方面,提出要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提出要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健全良性运行机制;在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方面,提出要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在水价改革方面,提出要逐步实行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稳步推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这些重大举措,是对各地水利实践探索的总结升华,是对过去水利扶持政策的集成发展,是对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创新,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

第五,在目标蓝图上将建成四大体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为水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水利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通过5到10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我们将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大水利体系:一是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二是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明显提 11 高;三是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四是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届时,我国现代水利工程设施体系将初步建立,国家和区域层面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基本形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大规模建成,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基本解决,水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水利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的能力大幅提升,水利保障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作用更加凸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利现代化美好蓝图将变为现实。

2、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关键在抓落实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各项部署安排,要在用好政策、创新推动上彰显创造力,在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上增强执行力,切实把水利摆在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群策群力地推动水利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按照文件要求,关键应抓好“四个落实”:

第一,领导责任要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水利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行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水利改革发展各项措施,确保取得实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水利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合力。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2 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依法治水要落实。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加强河湖管理,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加强国家防汛抗旱督察工作制度化建设。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深化水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科学编制水利规划,完善全国、流域、区域水利规划体系,加快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落实后期扶持政策。

第三,水利队伍要落实。为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必须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水利类专业建设。大力引进、培养、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更加贴近民生,更多服务基层,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四,社会动员要落实。我国是世界上治水难度最大的国家,特殊的国情水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要开展水文知识普及,树立全民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社会支持水利的新机制、新办法,采取有效的政策激励扶持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投向水利,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水利建设。

3、湖南水利改革发展的新跨越

13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家水利部已经同意将湖南省作为全国水利改革试点省。湖南正在以此为契机、为动力,抓贯彻、抓落实,奋力推进湖南水利发展的新跨越。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第一,从水利发展薄弱环节突破。湖南是个水利大省,最大的省情是水情,最大的隐患是水患,水旱灾害十分频繁,农田基本建设从根本上讲是水利建设。这是历届省委、省政府的一项主要工作。仅从1998年到2005年的8年中,湖南省就累计投入近300亿元展开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使水利基础设施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化,全省防汛抗旱能力得到了大提升。但是,仍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防洪减灾体系薄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需要。抗御超设计洪水和极端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和洞庭湖区城市堤防防洪标准偏低,湖区蓄滞洪区建设滞后,山洪易发区监测预警预报体系不健全,还有列入国家规划的1070座小(Ⅰ)型、2860座小(Ⅱ)型病险水库亟待治理。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短缺,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人们印象中,湖南似乎从不缺水。“这是一种误解。”湖南省水利厅介绍说,湖南是一个水利大省,但是,受特殊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影响,长期以来,水多、水少、水浑、水脏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局部水域污染比较严重,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现象同时存在,局部区域干旱年缺水程度十分严重,加之用水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局面。据估算,全省年平缺水大约13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约40多亿立方米,特大干旱年约100多亿立方米。水资源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三是民生水利发展滞后,很难满足人民群众用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需要。湖南还有2100多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洞庭湖区仍是我国血吸虫病最严重的流行区之一;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偏低,灌溉面积、旱 14 涝保收面积不断下降。四是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涉水事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基层水管单位人员经费和维护费得不到稳定保障,乡镇水管站年龄结构老化,技术力量薄弱,职工生活十分困难,面临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五是水利投入体制机制不顺,不能满足水利加快发展的需要。水利投入新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民作为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面对水利发展的上述问题,必须加快水利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粗放水利向集约水利转变,以便始终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从转变水利发展方式突破。实现水利发展方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湖南改革发展全局和全省人民的福祉。为此,湖南注重从水利发展方式入手,主要抓四个转变:一是从集体福利型向规模效益型转变。这就要优化电力、种养、供水、水利旅游等水利优势产业的区域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要科学规划,着力打造种养、水电、风电、城镇供水、水利旅游、水利建设施工和城市防洪等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从而实现水利优势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二是从松散粗放型向集约紧密型转变。这就要走内涵式增长新路子,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效益。如郴州青山垅灌区走挖潜增效之路,三年内自筹资金1495万元,新建了一座装机3200KW的嘉源电站和一座装机960KW的青山垅二级电站,扩容改造了青山垅坝后电站超龄服役的4台老机组和升压站,并对电站进行了自动化改造。技改后,该局发电量、电价及水电收入实现了三个翻番。要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做好区域水利资源的整合工作,用经济手段冲破水利资源的所属边界,提高水利资源综合效益,并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建立节约水利资源的管理机制;要努力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 15 经济效益。三是从投入依赖型向资本运营型转变。可组建水利投资公司、企业集团公司,采取扩张资本运营,以资本运营带动生产经营,适时申请上市,以发行股票、直接上市、借壳上市等方式,打造融资和发展平台,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如郴电国际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要合力做大做强这些企业,使之成为湖南省水利经济的“航空母舰”,如省水利厅成立的湖南水利投资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广泛,可进行水利、水电、风电、水务等项目的投资与经营,资产优良、基础较好,前景看好,各市州、县也可打造类似的水利经济的融资和发展平台。各地各单位还可以用优质水利资产、优质水利资源入股,组建股份制企业,按股分红。对于那些效益很差,又无发展前景企业,可采取租赁、托管、外靠、债务重组、资产置换等资本运营方式加以处置。对于那些长期亏损,扭亏转盈无望且濒临破产的企业,可采用坚决拍卖、破产重组等方式,尽快清除此类包袱和风险。界定资产产权,做好确权划界工作,是资本运营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长沙市水利局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四是从股份单一型向多元结构型转变。在水利经济进一步壮大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资本与人力资源投入,在封闭的一元化股权结构下,难以满足这一需求。要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务必调整产权结构,从股份单一型向多元结构型转变。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国内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引入战略投资者,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打破目前企业行政化管理的模式,在管理方面走上新的台阶。要广开业务渠道,广辟筹资途径,广泛与银行开展合作,逐步积累资本运作经验。

第三,从构建现代水利体系突破。关于水利现代化,发达国家的普遍提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观念的现代化、生产技术和装备现代化,以及水利管理现代化。从湖南的现实选择来看,主要就是要构建一种人水相互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它包括建立五个子系统:一是建立高标准的水利基础设施系统。利用湖南水利区划成果,针对水利现状, 16 全力做好6大片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①以洞庭湖综合治理为中心的江湖治理,大力提高洞庭湖区防洪排涝能力;②以湘南、娄邵干旱走廊为主的水库续修配套建设;③以湘中红壤丘陵地带和湘西武陵山区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④以长沙、岳阳为重点的城镇防洪体系建设;⑤以保安为主攻方向的病险水库的加固处理;⑥以中小水电为基础的地方电力建设。二是建立科学的水资源调度系统。当前,湖南省水资源管理体系制度尚未建立,水利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偏低,水利执法保障水平不高,基层水利管理能力薄弱。水资源调度与涉水事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为统筹城乡水资源调度,实现农村水利向城市水利的转变,水利系统必须主动承担起供水责任,科学调度水资源,创造条件使株树桥水库的水供应长沙,官庄水库的水供应株洲,水府庙水库的水供应湘潭,铁山水库的水供应岳阳,黄石水库的水供应常德,欧阳海水库的水供应衡阳。对全省5公里以上的5341条河流进行全面治理,依法保护水源,加强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为了使我省水资源能够更加有效地积蓄、调度、利用,还应该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拦蓄工程。三是建立安全的城乡饮水保障系统。要全面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1500万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同时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完成未纳入国家规划的1400万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让城乡居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要抓住机遇,全面理顺城乡饮水管理体制,实现城乡饮水一体化管理,地表水、地下水一体化调度,并逐步实现防洪、排涝、供水、治污一体化运行。四是建立有效的水环境监测保护系统。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要全面开展水环境监测保护工作,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洞庭湖区要按规划,分步骤实施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到21世纪中叶使湖水面积达到4000平方公里以上,湖区还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植被,加快农田林网化。山丘区要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专项工程治理,做到以封山绿化为基础,以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工程为重 17 点,以增加绿色植被和拦蓄泥沙为目的,综合治理,全面治理。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对水量、水质实行有效的监测、控制和管理,实现重要河道污染物总量控制,使资水、沅水、澧水等水域水达到地面水Ⅱ类标准,湘江、洞庭湖达到地面水Ⅲ类标准,控制水质恶化的趋势。五是建立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系统。基本做到工程设施管理现代化、岗位责任制度化、控制运行规范化、行业管理法制化,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工程管理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并理顺水价、电价,加速水利产业化进程,逐步实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湖南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完备的水利建设市场诚信系统,使水利工程建设做到阳光透明,规范运作。同时建设一支依法行政、作风过硬、技术优良、攻坚克难的水利建设和管理队伍。

三、中国国情与水利现代化建设

中国水利现代化建设由其特殊国情所决定。一是人口特别多——占世界人口的1/5,且农民数量特别庞大。二是耕地特别少——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13%,人均耕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三是环境脆弱、资源短缺——山区丘陵多,平原面积小;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去大部分,绿洲少得可怜;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水土资源极不匹配,譬如水多的贵州缺地,地多的甘肃缺水。四是经济欠发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发布的数据,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在世界第99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么脆弱的环境、这么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实现水利现代化,没有先例,只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下面,我分两个小问题来讲:

1、新中国治水的历史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发展存在多种需求,并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18 水平的提高发生结构性变迁,这是水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不同历史时期,水利发展需求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利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外发达国家水利战略选择的进程,大致经历了单目标水利建设时期、多目标大规模水利建设时期、综合治理时期、人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时期四个阶段。这同样适用于描述新中国治水的历史阶段。

第一,新中国治水的起步阶段。中国作为世界现代化历史上的“后来者”和“追赶者”,相对于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发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时间晚、起点低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中国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在极低的收入水平下,就需要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建设。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就提出了“防止水患、兴修水利”的水利建设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并发展防洪、灌溉、排水等水利事业,并从1950年开始,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七大江河分别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以荆江分洪工程为例,这是继治淮工程之后,新中国兴建的第二个大型水利工程。1952年2月17日至19日,水利部在北京召开荆江分洪工程会议,具体协商荆江分洪工程事宜。在修建荆江分洪工程、保障荆江大堤的安全这个问题上,湖南、湖北两省的意见是一致的。“争论的关键是,万一1952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是否分洪,如果分洪,如何能免除对湖南的威胁。”为了使荆江分洪工程更为缜密可行,周恩来总理让李葆华和苏联顾问布可夫亲往湖北沙市分洪地区察看。经过实地考察,“他们均认为分洪工程如成,对湖南滨湖地区毫无危险,且可减少水害”。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主体工程全面开工,来自湖南、湖北两省的4万名工人、16万名民工以及10万名人民解放军官兵投入工程建设之中。至6月20日,只用了75天的时间,荆江分洪主体工程顺利竣工。新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以政治动员和群众运动的方式,低成本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动提供了水利保障。1966年6月2日,当韶山灌区的主体工程建 19 成通水时,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及灌区工程总指挥华国锋等出席了通水典礼。此后,又用三年时间完成了第二期工程及其主要配套系统建设。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视察工程时啧啧称赞:韶山灌区工程是一项“质量好、工效高、进度快、费用省、事故少”的好工程。但是,1978年之后,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引入,中国失去了低成本搞水利建设的体制优势,加之国家财政能力的下降,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难以为继了,国家水利财政支出及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度减少。改革开放前,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占GDP0.8%左右;“六五”时期,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仅占GDP的0.29%,“七五”时期更进一步下降为0.11%。改革开放之初的20年,中国正处于低收入水平和工业化的前期,从水利发展需求来看仍然需要大规模的水利开发,应当延续改革开放前的水利建设强度。但是,由于战略选择上的偏差,水利投入大量欠账,水利改革发展大大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为加剧了水利发展的供求差距。同时,在较低收入水平上(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就已经面临严峻的水生态环境挑战。这是上世纪90年代之后水问题不断恶化,最终演变成为全面“水危机”的重要原因。在1998抗洪救灾中,98抗洪精神就是其难以忘怀的副产品。

第二,新中国治水的转型阶段。中国治水的历史性转型,始于1998年大水灾的发生。“水危机”的集中爆发促使治水思路的转变和发展战略的转型,水利投入空前增长,水利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从1998年至201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投入最多、发展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一个阶段,水利投入年均增长率为10.3%;防洪建设成就突出,农田水利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加快推进;水环境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水生态修复工作持续推进,水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通过12年的水利发展,有效遏制了“水危机”持续恶化的趋势,大量偿还和弥补了历史欠账,使水利发展的供求差距从持续扩大转而开始 20 缩小,并且有力支撑了新一轮的快速经济增长。然而,尽管在这个阶段里,国家大幅度地增加水利建设投入,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与公路、铁路、机场、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相比,水利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依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总体来看,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在国家各个基础设施部门之中,水利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这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重要背景,也是国家下大决心进一步加快水利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三,新中国治水的黄金阶段。2011年,中国水利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是历史上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这两件大事标志着中国水利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新时期的水利工作给予很高的战略定位,强调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这样的定位准确把握了新时期水利发展需求的特征,全面反映了水利发展的多种需求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标志着中国水利发展进入“水利综合治理时期”,也是水利加快发展的黄金阶段。可以预见,未来五年到十年,随着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的到来,水利发展的历史欠账将基本弥补,水利发展的供求差距明显缩小,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届时,中国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将实现新跨越,初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然而,相对于主要发达国家,中国是在相对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上(人均GDP为4000美元到8000美元,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1 21 万美元至2万美元),开展大规模的水利综合治理的,各类需求仍然不同程度地快速增长,水生态环境治理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第四,新中国水利的现代化阶段。从更长期的视角来看,中国水利发展阶段“压缩式”和“叠加式”的特征还将持续,相应要求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水利还需要持续地加快改革发展。中国2030年甚或更早时间将成为高收入国家,水利作为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部门,应当适度超前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先导性支撑。中国要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收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有全方位和高水平的水利保障,包括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障和水生态保障。2020年至2030年之间,中国人均GDP将超过1.2万美元,成长为高收入国家。到了2030年,中国农业占GDP比重只有5%左右,工业比重30%左右;城市人口比重超过65%,人口总量达到高峰并开始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开始趋向缓解,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走向富裕。这意味着,中国水利应当在2030年或更早时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以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提前实现。在这个阶段,由于水利投资总量规模持续扩大,投资增长率增速有所减缓,估计年均增速为8.5%,弹性系数为1.42,仍然是较高的增速。水污染压力明显趋缓,水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生态修复工作全面推进,水生态状况趋向好转。到了2030年,全国用水将实现零增长,水资源供求基本平衡,水利发展的安全性需求将得到较高程度的保障,城乡供水水质标准逐步提高,全国范围内将开展大规模的河道整治和水系景观建设,水休闲娱乐业快速发展。水利工作全面实现科学发展,水利建设和治理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水利与人口、经济和社会基本实现协调发展。2030年之后,中国水利将从全面协调发展期,进入人水关系趋向和谐期。尽管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率会进一步趋缓,但仍然持续增长,至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那时,中国农业比重只有2%—3%,工业比重下降至不足20%,城市人口比重在78% 22 以上。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真正实现绿色现代化。在这个阶段,水利发展的安全性需求和经济性需求均已得到较高程度的保障,主要面临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保障标准,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水利发展的突出问题,演变成为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舒适性需求,特别是良好的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修复和保护水生态环境,将成为这一阶段治水的核心任务。这意味着,到了2050年,中国水利工作将有力支撑绿色现代化,中国将实现山川秀美、人水和谐。

2、中国水利现代化建设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一些省份已经提出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目标和时间。例如,江苏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山东省提出到2020年实现水利现代化,湖南省提出到2020年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那么,什么是水利现代化?水利现代化的路线图到底是什么样的?如果实现了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那会给我们提供一幅怎样的图景?目前并没有清晰的现成答案。我试图对这三个问题作以解答:

第一,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涵义。水利现代化问题最早由美国、日本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提出并实践。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情况看,虽然水利现代化问题已有较多探讨,但并未真正形成体系。国内已有研究多为本世纪初研究成果,已不能很好反映当前中国水利发展的新形势,研究视角也多从水利部门自身工作出发,并未很好地结合宏观国情,将水利现代化置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全局进行研究。那么,什么是水利现代化呢?我认为,主要是指水利已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的行为、过程或状态。它既然是一个水利现代化的过程,那就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性概念,任何对它进行终极确定性的描述都将毫无意义;它既然是一种水利现代化的状态,那就是个涵义丰富的行为性概念,必须从内容(普遍性)、标准(特 23 殊性)、形式(个别性)这三种水利行为中去把握。一是从内容界定,它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化有关理论,西方进入现代化时期是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在工业化之前漫长的农耕时期,水利服务的重点对象是农业;工业革命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处于由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水资源利用从主要为农业服务发展到为工业等更多领域服务,并随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而快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利现代化开启时间与其国家现代化开始时间是基本同步的。而农业现代化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大机器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它是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在生态化农业中,水利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搞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利用好水资源、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以实现保肥、保土、保水的作用。二是从标准界定,它以国际水平为标准,要达到世界公认的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的先进水平。这就要从根本上改造传统水利,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水利的差距,在一些领域和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总体和平均水平上大体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虽然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条件和情况各不相同,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在最基本方面应当是共同的,这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面临的共同问题和难题。只有不断保持水利的先进性,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从形式界定,水利现代化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国家会依各自具体国情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实现形式,也就是说水利现代化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个性,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内部,由于资源禀赋有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水利现代化的具体实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呈现出差异性。因而,也就不存在普适的水利现代化发展模式。

24 第二,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路线。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要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就要科学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就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三化”同步推进,既为水利现代化提出了要求,又为水利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应着眼于“三化”对水利的现实需求,不断提升水利对“三化”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在“三化”同步中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推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建设,又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既不能过于滞后,也不能过于超前,以免造成资源浪费。由于国家间、省市间的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千差万别,水利发展的阶段和水平不同,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也不同。从国家层面看,基本国情水情和水利发展状况,决定了中国水利现代化不能走常规式的发展道路,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赶上国外发达国家水平。从省市层面看,各省市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利发展状况各异,难以完全照搬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要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结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这四大区域水利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分区域制订水利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从东营层面看,由于紧紧围绕“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总目标,不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起了引、蓄、灌、排、供、节、防“七位一体”的水利工程体系,有效确保了黄河有水引得出,灌能送得到,旱能浇、涝能排、碱能改,群众喝上清洁水,生态建设保持良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由此,东营市水利局先后荣获了“省级文明机关”、“山东富民兴鲁劳 25 动奖状”、“全省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全省防汛抗旱先进集体”、“全省水利依法行政先进集体”、“全省农村集中供水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这次市水利局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的水利现代化建设专题培训班,从培训内容到研讨安排都很管用。我相信,东营市水利现代化路线将更加完善,东营市水利现代化建设将迈入全国的先进行列。

第三,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展望。去年,清华大学副教授王亚华博士在《中国水利现代化进程的评价和展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着眼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全局,需要从安全性需求保障度、经济性需求保障度、舒适性需求保障度以及水生态环境和谐度四个维度,来构建中国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他通过定量评价,测算了中国未来5年、10年、20年和40年的水利现代化实现程度。从评价结果来看,2000年,中国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为30%;2010年,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提高到46%,表明过去十年是水利现代化的快速提升期。预计到2015年,中国水利现代化实现程度将提高到56%;到2020年,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将提高到70%,总体上达到中等现代化的水平;到2030年,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达到91%,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水利发展水平与经济高收入水平基本相适应。展望2030年以后,中国水利发展将进入水生态环境全面修复和保护的时期;至2050年,中国将实现人水和谐、山川秀美,全面建成绿色现代化。由于国家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可以预见,中国未来十几年的水利现代化进程会大大加快,有可能在2030年或更早时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此系2013年5月30日在大连理工大学水利班上的授课稿)

2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下一篇:经济易错易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