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规律浅谈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因果规律浅谈范文

因果规律

浅说因果规律

什么叫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它和循环周期轮,宇宙生灭变化法则一起是宇宙人生的三大定律。其中循环是表现;生死爱欲是根本;因果是动力。现代枓学家说,如果没有因果律,整个宇宙、人类社会将是一片混乱。它也是佛教最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业因,也叫因缘,(缘就是条件);果就是结果,是前因在条件满足时的必然结果。„业‟就是一切的身、心活动、做为。分身、口、意三个方面。报就是对„业‟的回应和反作用。即是三因业(身、口、意三方面做为)的善恶所导致的后果。故业就是因,果就是报;业报就是因缘而结的果。

我们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甚至动一个念头都是种因,随其善恶的性质和份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结果在后边;迟早总会由自己承担相应的结果。概括地说种善因得福报,种恶因得苦果。你骂人、人也会骂你,你害人、人必报复你、现在报复不了也会记住你,心里埋下恨的种子、一有机会条件必报复你。你赞誉人、人也会说你好;你对别人好、使人受益,别人感激你就对你好。正如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一样恰如其分。

佛说:“行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做人,下品十善做阿修罗;犯上十恶者落地狱,中品十恶堕俄鬼,下品十恶沦畜生”说明十善十恶是六道轮回形成的业因动力。做的好就往上升腾,做的不好就往下沉沦;六道轮回是十恶十善应得的结果(报应)。人生本是业报(因果)相续,“无老死也无老死尽”《心经》,不是你老死就没事了,轮回无尽;人生不过是借路走一程,借一付皮骨而己。先来后去作主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灵魂)便是因果业报的主体,它把一个人前世所做善恶带到现世来;又把今世所做的善恶带到后世去。

阿赖耶识,意藏识。它包含蕴藏诸法种子;就像个仓库,储存一切前世各种信息。由上世业因到果报;再由果报到下一世的业因;生灭流转、轮回不息。人的苦乐、世运的盛衰,都是前面业因所感、所推动。所以佛说:“自作自受;共作共受”。《”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意思是:„因‟在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造做业因;也不会得相应结果。由此可见,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因不虚弃、果无白得。正如《涅槃经.矫陈品》所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现实世间铁律如此;将来的出世间法的规则也是如此。

因果规律,并不是佛陀所规定或制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是宇宙人生的基本规律!佛陀只不过把它的真实揭示出来罢了。印光师说:“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可见连诸佛菩萨,尚不能超出因果之外。何况我们一般人(凡夫),不管你信与不信;都要受因果规律的支配、治栽。

因果贯通三世(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些人看到好人受恶报,恶人得善报;便怀疑因果、怀疑佛法。这是不明因果法则、贯通三世的道理。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说明了我们今生所受的善恶果报,都是自己前世所种业因。是自种因、自受果。而现前身、口、意三业,时时造做的业(事)因,又正是未来应受的(果)报应。前因后果,循环不断;也没有丝毫差异。经文中:“又说假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百千劫‟是很遥远的时侯,„所作业‟是自己种下的远因;远在百千劫种的业因,并不会自行消失。„因缘会遇时‟是指所种之因,在合适的条件下,就会发生作用、成果。如千百年植物种子,被深埋在土里都不会坏;即使千百年后,遇水、气即萌发,成形、成果。这是大自然的法则;也是植物界公认的因果循环规律。

关于果报的迟早.大体有三种情况:

(一)现报。即做即报、现在做善事,现在享福报;现在做坏事,现在受恶报。

(二)生报(跨越一生)即今生做好、做恶;来世受福报、苦报。

(三)后报。既现在作善、做恶。到第

三、四世,乃至百千万劫后;才受到善报、恶报。后报,虽然早迟不定,但只要种下业因;没有不受报应的。所以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浅说因果律

(二)

为什么恶人会获福报呢?这是由于他过去生活中培植的善根厚深,现在又因缘成熟;因此享福报。但是,他这一世迷失了心灵,或者环境的引诱使他做坏事。如果他今生不作恶事,后报就会更好。至于他今生所种恶因,也不会自行消失。将来因缘会遇时,必然受到应得的恶报。如像富贵人家的子第,吃喝嫖赌、任意挥霍,可是他并没有受饥寒;这是因为家底很厚原故,不过照这样一直乱花下去,纵有亿万财产终有一天,会倾家荡产受到罪报。

至于善人受恶报,这是由于他过去所造罪业大。来原罪、还债了。而现在因缘(条件)已成熟,故恶报。这一点全世界都相通。西方哲学、基督教有原罪说,千百年来民间还债说。就是千百万劫以来所欠的,令今世还债。如果他今世不行善,恶报会更重。另一方面,他今生所种善因并没有失未,来必定受到相应的福报。如像一个重罪犯人没有被立即处死,他有悔改立了,但是功小罪大,不能完全赦免其罪;只是将重刑改判轻刑,如能继续立功,结果的功劳又多又大;则不仅全部赦免其罪,而且还会受到奖赏;改命致福、受到好运,获富致贵。所以做人处事,一定不要亏欠别人。身、口、意,三个方面都不能伤害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记住:„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恒古不变,中外皆通。

唐代大法师玄藏(唐僧)的师父,印度高僧戒贤;是佛教最高学府的住持。他戒行精严、德高望众。但他患病巨重;甚至无法忍受,准备绝食自杀。这时得到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开示说:“因为你在过去生中曾经多次做国王,做过不少危害人民的罪恶;本应受长期坠地狱的恶报。由于你今生努力弘扬佛法,度众生;所以才受这点世间小苦,来抵消掉长期下地狱的大苦。你应当忍受、并恳切忏悔;病苦自然消失。”戒贤法师依照执行,后来疾病全愈。这件事,人们如果不明白是过去种的因;会说戒贤不是高僧、或者说这种大修行的人,还患这样大病遭这种罪;佛法有什么灵验和利益呢?其实三世因果,错综复杂:有的转为后报,有的重报转为现报、轻报;有的转现报为后报;转轻报为重报。这点必须了解清楚!正因为报应和果实,可以变化;所以命运可以改变和改造!命运即在自已手中,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每一次起心动念中。说好话、做好事、使好心,天不负!必有好报。

转变和改造命运,全由心念。 自已的心念正了、觉了;心境马上就变对了、好了。因果律是宇宙大法则。它是活泼、生动地贯彻于一切事理中间!决不是庸俗的„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注定不可改变)和死板的„定命论‟(认为命由客观决定,努力也不行,让人消极)记住:因果循环规律:现在是过去的„果‟;同时又是未来的„因 ‟!业„因‟既能随时变迁;„果‟报自然能随着转变。如前所说,轻变为重、 现转为后;重也可变轻、后也可转为现在。 人们常说的„命运‟实际就是:因果循环报应;自已的所做、所为,受到他人和社会、环境报应的结果。弄清因果、循环报应的道理: 过去、现在和未来互为因果循环不断、轮回不止。并具体分析自已、亲朋、社会的业因果报、循环轮回;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的现状就明白了、清楚了。自已也觉醒了,方知“相由心生”、“命由自造”。

浅说因果规律

(三)

从十二因缘的道理知道:我们的身体就是由果报所生的;也是来接受善恶业报的;所以叫„报身‟。一个人相貌好坏,寿命的长短,命运的穷苦、通达、福报;都属于正报。家庭环境的好坏,亲属子女的优劣,生活享用的厚溥、多少;属于依报(人事环境、物质环境)。这些都是过去种的„因‟;现世结的„果‟。这并不是从外来的;全是自做自受。一个人的„命‟、„相‟,正是这些业因成果,做业报应的体现。 佛法从根本上揭示了„命‟和„相‟的原因及由来。却不教人去算命、看相、求签、问卜;因为这是舍本求末,徒劳无益的。因为„命‟和„相‟算也是这样;不算也是这样。前世做的„业‟已形成,无法更改;只有今生现在多做好事,改变现在的因;或改造现在的缘(条件);才能转变、转化未来的果。转变的关键又是什么呢?就是转变自己的心态!。因为一切唯心造。主动权在你手(心)里。心既能造业;也能转化业。心态好了,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回头即是转变,由„向恶‟转成„向善‟。 如果只是知命、安命,还是消极的、无益的;必须改造自已的命运,掌握自已的未来。才是积极的、有益的 。

所谓“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命由自立”;“福由自求”。六祖慧能大师说:“一切福田离不开自已的心;从自已的心田去寻找,没有得不到的、不感通的”。古往今来,多少事实以及我们人类五千年的道路,都反复证明了这些道理!真实不虚。明代人袁了凡,被云南孔先生算,某年考试中第几名,某年当贡生,某年做知县,都一一应验。因此确信:人生一切遭遇,全是命中注定;自已无能为力。后来遇见高僧云谷禅师,讲因果命理,才知能改命。从此以后,每天记自已的功过格、严格检查言行心念、并诵持经咒,以求感通!。从这以后,孔先生所算的命全不灵验了。孔先生算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岁,没有儿子;结果他活了七十岁,不但有儿子、并且很成才;晚年他将自已改造命运的经验和体会,写成书;大家可查看《了凡四训》。

我们要想创造未来的幸福,掌握自已的命运。首先必须“深信因果《”无量寿经》。因为佛陀在顿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后,悟到得就是:因果、循环、报应规律!。他看到了所有众生的前生(因);得知了:现在世界为什么如此?悟到了宇宙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原因----因果循环规律。才到处说法,普度众生。谈经三百多会,说法四十九年。总结一句话:不外因果、循环、报应而已。所以修学做人,要深信因果、循环、报应规律,知见才正确。只有在深信因果的基础上,才能自觉地止恶、错;行善、对。不种恶坏因;勤行十善好。广种善因、结良缘。这样就能转变并消除过去的罪、错业 。又能培植现在和未来的幸福、 德能。这是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自利、利他,有益家庭、社会之道。从更高境界上讲,我们修行佛法的人,真要解脱生死;自生净土。才能度众生,成佛道。这也须从深信因果做起!。

第二篇:浅谈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

贵州省习水县温水镇中学

唐 滔

摘 要: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本元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 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处在核心地位,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

关键词: 创设问题情境; 形成规律; 教学步骤

初中物理概念与规律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反映。初中物理概念与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这类知识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一、概念形成与规律形成

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为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而这些概念和规律一般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中总结出来的。但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又易受前科学概念的干扰,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那么,如何排除这些干扰,建立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呢?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建立概念和规律的需要和意义

初中生刚从小学过渡到中学,头脑中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前概念,在接触到物理这门学科时,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怎样实现这种转变呢?在几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中,我总结出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实现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一个良好方法和途径。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在用以往的知识概念无法解决问题或新现象与前概念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放弃前概念,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新的知识。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建立新概念和规律的意义和需要。在这样积极主动、目的明确的状态 1 下,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如在教学密度这一概念时,鉴于学生的认识多数停留在“凡体积是500毫升的液体,质量就为500克”。我在教学中用实验法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天平测出等质量的水和酒精,装入同样的容器中,让学生观察测量结果。用科学实验结果改变了学生以往形成的前科学概念。

形成概念与规律的前提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或规律的感性材料,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上的飞跃,这个过程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如果教师罗列一些现象后就简单地把物理概念的定义提出来,学生理解得不充分,就会对物理概念囫囵吞枣,死记硬背。

2.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解析

学生初步建立了概念与规律后,必须对概念与规律进行解剖,才能正确理解和应用,对概念的分析主要有:

(1)概念的本质与适用范围的理解

概念教学的关键是学生了解概念的本质和适用范围。使学生认清概念和规律所依据的物理事实,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含义,理解规律的适用条件,认识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要思路清楚,使学生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例如:惯性概念的本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样才能让学生正确理解,灵活应用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并且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2)准确呈现概念的表述方式

物理概念的表述分为文字表述,公式表述,图像表述,图形表述,图标描述五类。对于这些物理表述和描述中,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要对一些关键词应加以突出,给于适当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与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关系。只要通过对比、辨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 2 和联系,才能帮助学生在理解时不至于产生歧义,并能建立起多方联系。

二、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进化

由于人们是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认识无限变化发展的物理现象,所以人们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过程。换句话说,一个完整的概念或规律往往不是一次能了解清楚的,讲清概念或规律就要有一个发展过程。

例如,力的概念的发展,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到牛顿时代经历了两千多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完全从另一个时空研究物理,进一步发展了力的概念,对“光的本质”的认识,也经历了牛顿的粒子说、惠更斯的波动说、麦克斯韦的电磁说、爱因斯坦的量子说,知道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特征,长达四个世纪。

事实上,任何一个物理概念或规律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历史的阶段,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从粗糙到严格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讲物理或规律,应该从历史发展过程来讲,使学生懂得所学的东西,将来是要有发展的,不是死的。否则,学生就以为物理概念或规律是天经地义的、绝对不能破坏的,从而形成一种僵化的思想。事实上物理学永远是在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

三、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运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学生应从“是什么”的认识,转入到“为什么”的理性思考,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教师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必须紧紧抓住概念的形成、剖析、运用等环节,把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落到实处。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才能让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 3 熟练掌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篇:浅谈少年儿童田径运动员训练规律

作者

摘 要

少年儿童运动员正处在长身体,增知识时期,因此,实现训练目标,完成训练任务,应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长期性。一个国家田径水平要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从少年儿童抓起, 要科学化训练,要提高体校教练和中小学体育老师的知识水平。到目前为止,少儿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现象不是日趋减少,而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少年儿童运动员田径训练是多年训练的一部分,对其进行科学的训练对运动员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多训练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必须了解少年儿童运动员训练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词 少年儿童 田径训练 规律 前言(引语或叫简单文献综述) 1 少年儿童运动员田径训练特点 1.1 训练的业余性

训练的业余性是指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在课余时间,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进行训练。与成人训练存在很大差别,参加训练的少年儿童年龄均在 7-16 岁之间,他们正处在小学和中学阶段,“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他们只有掌握和运用文化知识,才能为社会主义祖国建设服务,只有掌握科学文化知 识,才能接受科学训练原理,执行训练计划,帮助教练员修改训练计划,才能不断提高自训和自控能力,创造优异成绩。少年儿童运动员的训练要求做到全面关心运动员成长, 通过训练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实现体育锻炼标准合格化,坚持课余训练, 处理好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关系, 防止重视训练,重视运动成绩,而忽视文化课学习。 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做到训练时间不易过长, 每次课 50-90 分钟为好,每周4次训练课为宜。 1.2 运动训练的基础性

少年儿童运动员的训练是打基础的训练阶段,它是为上级体校输送后备力量的训练阶段。实践证明,国家和世界纪录创造者和保持者,都有坚实的基础训练。只有打好牢固基础,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优异成绩。少年儿童运动员的课余训练,不是追求专项技术和运动成绩,而是打好身体训练基础,特别是全面的身体训练基础,牢固掌握基本活动能力,增强生理机能,掌握和运用基本技术和战术是区别与成人训练的基本原则。少年儿童运动员的各器官和系统都在不同步、不均衡生长发育。促进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各种能量供应、知识经验、政治思想水平和自觉性程度逐步成熟。一般说来与成人相比竞技能力低、运动能力差、运动技术掌握不完整、运动成绩不高, 都需要打好基础, 逐步提高。打好基础, 要求既全面又牢固,全面是指思想、心理、身体、技术、战术、智力等方面训练,根据少年儿童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课余训练的兴趣,根据少年儿童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克服训练中任何困难,明确训练的目的; 打好身体的基础,只有好的身体才能完成训练任务,才能承受训练中不断加大的的运动负荷,才能完成激烈而紧张的比赛任务, 才能提高机体的生理机能,才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发展和提高专项素质打下良好基础,打好基础,必须处理好基础与成绩的关系,实践证明,基础越牢固,越扎实,运动成绩提高的幅度就越大。 1.3 运动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 运动训练的目的是通过竞赛提高运动成绩,实现训练目标。然而目前比赛日趋激烈,比赛次数明显增多,比赛难度不断加大,比赛对手实力相当, 比赛地点不断变化。诸如此类除要求运动员有良好专项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心理状态外,仍需要有良好的全面运动素质,健康的体魄,承受大负荷运动能力,不仅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对延长运动寿命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为此,在训练过程到内容多样化,方法手段的新颖性,提高运动员训练兴趣,以减少疲劳和消除疲劳。少年儿童运动员运动训练是打基础的阶段,要求采用多种多样的训练内容,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提高机体各器官生理机能,打好训练基础,未来创造优异成绩创造有利条件。然而,少年儿童运动员正是生长发育阶段,各器官系统尚未成熟,过早进行专项训练对未来发展和提高不利,有可能造成“昙花一现”。少年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缓慢, 兴奋与抑制不均衡,训练内容和方法陈旧, 手段单一,易于造成运动员的精神疲劳,有损运动员生长发育机能的增强。在训练中,方法新颖,手段多样是他们生理和心理特点的需要,是年龄特征的需要, 是打好基础的需要。

1.4 运动训练过程的个人针对性

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技术和成绩,运动技术是由技术基础、技术环节、技术细节所构成。技术基础是完整技术中从开始到结束的技术过程; 技术环节是完整技术分成的阶段; 技术细节是完成上述两个因素时,运动员保持个人风格和特点。为此在同一种技术训练中,运动员特点不同,掌握和运用某环节技术不同,训练的方法、手段,选用练习内容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进 行个人针对性训练。此外,运动训练过程中, 每一个队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因此,必须对运动员进行个人针对性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共同提高。教练员在制定运动训练内容 时, 应做到一个运动员的训练,是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应做到个人针对性训练。然而, 由于少年儿童运动员多, 教练员少, 无法做到一个人一个训练计划,应采用制定多层次, 多级别运动训练计划措施,把水平和成绩相近的几个运动员编为一个组,制定一个训练计划,统一训练。但是一组之中也存在差异,可在训练中进行有针对性训练。一般说一个队分3个层次制订训练计划,以高层次为主,低层次为辅,也可以既照顾重点队员,又训练一般队员。

1.5 训练项目和内容的专门性

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要求有专项运动素质,专项生理机能,专项运动技术和战术,专项心理品质,可见具有专门素质是运动员成材的关键。目前世界各运动项目竞技水平大幅度提高,要求运动员不仅有一般运动素质,更应该有专门运动素质,生理机能和专项体型,才能创造和保持最佳的运动成绩。只有专门训练才能实现训练任务,因此,要求在训练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运动负荷安排与调节,都具 有专门性, 才能提高专项素质、技术和战术水平,塑造专项体型,创造优异成绩。运动训练对正处生长发育的少年儿童运动员来说,进行专项训练,提高专项运动素质和技术为时过早。但是,就运动员长远发展来说,专项训练必须在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基础上进行,以发展身体全素质为主,逐步向专项训练过渡,做到既同成人训练相似,又与成人运动训练有所不同。

2、少年儿童运动员田径训练的制胜规律 2.1 运动负荷要逐渐加大

为使运动员的机体能力适应现代比赛的需要,在不同层次等级、类型的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要求在训练中不断加大运动负荷,提高机体的适应性, 保持和提高对运动负荷刺激的积累,加强技能力,这就是运动训练的特点。少年儿童运动员正处生长发育阶段,内脏系统尚未成熟, 承受不了大负荷的训练。对于青少年运动员运动训练来说,不是训练量无限加大,而是根据性别、年龄、训练年限有针对性、有节制地加大这与成人在训练过程中存在明显差异。少年儿童正处生长发育期, 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与生长发育同步进行。生理机能随身高、体重而自然增长,承受运动负荷能力和肌力增长由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增长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在训练中增加运动负荷也应有所不同; 其次是采用有节奏“适应—— 加大——再适应——再加大”的科学原理,符合运动员身心特点,增强他们机体能力,增大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运动员, 骨骼内有机物多, 易于弯曲而支撑力小,不易承受过大负荷训练,所以青年少运动员不易突然加大运动负荷进行训练,而应有节奏的加大, 使之在到适应性积累。

2.2 少年儿童运动员训练的超量恢复规律

恢复过程是指人体机能和能源物质,由于运动负荷作用而导致暂时下降和减少状态,通过休息回到并超过运动负荷前的水平,这种恢复过程叫超量恢复。少年儿童训练时由于身体练习而消耗能量和能源物质,在运动负荷较大,时间较长,练习次数或组数较多时,消耗能量以及能源物质较多,导致机体疲劳产生,通过运动员休息,营养补充, 睡眠等途径,机体能量和能源物质不断恢复, 从而达到训练前水平, 称之为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可以增强运动员体质,增进运动员健康,提高运动员生理机能和运动成绩。教练员应遵循超量恢复规律,对少年儿童运动员进行训练,体现训练的控制论和休息论,体现训练的科学性,反对盲目性和经验主义训练。

2.3 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负荷

当运动员对所承受的运动负荷产生了充分的适应时,同等的负荷已不再促进运动员的成绩提高,这时,必然应增加新的运动负荷,促进机体新的生物适应能力, 获得较好的训练效应。优秀运动员实践证明,在适宜范围内加大运动员负荷是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基于人体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点,运动负荷的增加必然的循环渐进, 可以是直线的,梯形的,波浪式和跳跃式等。少年儿童田径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变化应以量的变化为主, 强度基本是自然提

高,即随年限升高,年龄增加, 而有节奏的增加。少年儿童运动员在业余训练内容的交替进行,既可使各种竞技能力提高,又可以促进运动员供能系统增强,使不同肌群交替获得休息和恢复。 2.4 运动训练过程和比赛相结合

竞技运动是由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两方面构成。训练与比赛之间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训练是比赛的基础,因为没有训练就不能比赛,即使比赛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而比赛训练效果不佳。运动训练的目的是创造优异成绩,而创造优异成绩只有通过比赛,经过规则的检验,裁判的评定被承认。 所以训练必然比赛,为了在比赛中取行良好成绩,也必然进行一定时间的身体技术、战术、心理、恢复和智力的训练。比赛不仅比成绩、比名次比分数、而且比思想品德、意志品质、心理状态、临场发挥。 要求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 应很好地安排训练内容, 训练与比赛结合起来。少年儿童运动员的训练也和成人训练一样,训练与比赛结合起来,通过训练使其各方面都成熟,在比赛中很好的发挥,通过比赛来检查训练水平。少年儿童运动员比赛不同于成人比赛,除比赛技术、战术心理等因素外,专门进行身体素质比赛,它是比赛的重点,其目的在于提高少年儿童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水平,促进教练员用多种内容,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少年儿童运动员进 行全面训练,防止早期专项化训练,用比赛迫使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全面训练。少年儿童正处生长发育之时,全面训练有效增进他们健康, 促进他们茁壮成长,防止狭窄的专项训练,影响他们正常发育。 2.5 防止专项成人训练

从肌肉表现分析,少年儿童运动员属于学龄期,骨骼肌肉正 处生长发育之中,特别初中阶段,即年龄在 16 岁以前是骨骼生

长快于肌肉,大肌群先于小肌群,导致肌肉细长而且横断面小,表现为力量差,杠杆能力不强,承受的运动负荷能力低, 特别是负强度更差。如果不遵循生理特点,以成人训练的内容 、内容措施和运动负荷进行训练,有损他们的身体,危害他们健康。从心血系统来分析,儿童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生长发育缓慢,心肝小血液循环路快,但由于心脏小,每搏输出量小,为满足循环加快,只好心率加快,如果进行成人化训练,承受运动负荷大, 为满足 身体各部位养料和氧气运输,加速心脏的收缩次数,促进心肌发达而心容量减少,导致心肌劳损, 过早退出竞技舞台。确定防止成人化训练原则依据: ①依据少年儿童运动员生理、心理特点。少年儿童正处生长发育之期,存在与成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此在训练必须按少年儿童运动员特点进行训练。②运动员体力差,承受负荷能力差,无氧代谢能力的抗氧能力更差,为了保证他们茁壮成长,防止用成人训练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对少年儿童进行训练。③运动员神精发育慢,少年儿童的神精系统缓慢,有意注意的时间短,对他们的训练方法和内容应多样,运动员负荷也要很好控制。④运动是基础训练。主要打好身体运 动素质、技术、战术的基础,不是过早要求出成绩,过早专项化训 练, 这于成人有很大区别。 2.6 贯彻防止成人化训练要求

少年儿童运动员训练负荷和整体负荷。少年儿童正处学龄前期, 身体所储存的能量应该首先满足正常发育的需要,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在此基础上参加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因此,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在训练中所承受的负荷,只是成人整体负荷的一部分。运动训练占整体负荷比例也应因学校活动的变化而 变化。在假期里所占的比重大, 在学期所占的比例数相对小些,在复习考试期间所占比例数最小,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只从训练的需要出生,一切以训练为中心,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或导致过渡训练而损害少年儿童运动员的健康。 3 结论

技术不合理,在少儿时期由于追求专项成绩,训练时强度要求过高,只顾完成训练量和强度指标的任务,而对于技术精雕细刻不够,逐步形成了错误的动力定型, 到了成年再进行改进非常困难,这也是影响成绩提高的主要原因。想保持较长的运动年限,要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必须在少儿时期要以全面身体训练为基础, 采用多种训练手段, 同时这也符合少年生理及心理特点,使学生们不会产生精神上的疲劳和厌烦情绪。在具体训练中,安排发展速度的内容的助跑速度、起跑速度、和动作速度三 个方面考虑。统筹兼顾,并按不同年龄和不同队员的特点,抓住重点全面安排,以身体素质为基础进行多年系统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运动负荷逐渐加大并遵循一定的训练规律,以赛带练,挖掘运动员的最大身体潜能。

以上文章缺乏引用的脚注请学会补上,例如“小小小小小小小小”1 参考文献

1 许耀球, 姚天白. 田径运动生物力学 [M] .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0: 94-107 2 杨锡让.实用运动物理学[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10 3 延烽等.青少年运动训练100问[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9 4 刘知音.青少年儿童运动训练[M].哈尔滨: 黑龙江省朝鲜民族出版社, 1998.3 (今后要注意参考文献的格式要规范完整)

1 许耀球, 姚天白. 田径运动生物力学 [M] .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0: 94-107

第四篇:浅谈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在书法实践中的体现

【内容提要】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是揭示万事万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书法实践活动同样体现着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书法既是一种物质形态存在,又是一种精神产品。书法实践必然要遵循着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我们把握和运用辩证法,可以更好地指导书法实践。

【主题词】辩证法 规律 书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恩格斯说:“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它既是世界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大规律从不同视角对事物发展变化进行概括,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书法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是审美的人化自然,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之一。书法实践活动包括书法学习、书法创作、书法鉴赏等方面。熊秉明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而‘核心的核心’是书法。”书法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书法实践活动中同样体现着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及其在书法实践中的体现

唯物主义者认为“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通过属性表现;把握质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起点。“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运动速度的快慢、颜色深浅等可量化的规定性;把握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适度原则是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告诉我们做事要注意平时量的积累,当量积累的一定时,突破了度的限制,就达到了质的飞跃。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度。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发展是量变和质变、连续性和间断性的辩证统一。

从字体、书体的演变过程看,从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的古文字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②①

从隶书到楷书和章草,从章草到今草和狂草,这些发展变化都是经历了一系列漫长的量变过程后产生质的飞跃。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隶书向楷书和章草的变化,隶书是汉魏时期通行的正体文字,由于日常便捷实用的需要,书写速度越来越快,字的结构趋向简化,经过“草率”化的发展(量变)而产生质变----出现一种新的书体“章草”;另一方面,作为正体文字的隶书,经历更为漫长的发展,正体文字的笔画结构的隶书特征慢慢消失,现行的楷书特征慢慢出现,到隋唐时期楷书正式确立了正体文字的地位。隶书特征慢慢消失和楷书特征慢慢出现就是量到质的变化。

从书法学习创作实践的过程看,也存在从量变到质变的问题。书法学习创作一般是从临摹开始的,临摹就是对照书法经典作品临习摹写,有了临摹的量的积累,对作品的笔法、章法、神韵等逐步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才能形成一定的创作基础,才会产生质的飞跃,才能较顺利地进入到书法创作中去。创作是临摹的升华。

从一幅具体书法作品的创作过程看,同样存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书法实践者通过书写过程,随着书写内容的量的积累,最终使宣纸等材料转化为书法作品,作品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这一量变引起了质变,一幅作品正式完成,这就是量变质变规律在书法中的体现。把握质量互变规律,既要重视质变,也要重视量变,要相信规律,敢于破旧立新,对于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

二、对立统一规律及其在书法实践中的体现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也叫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指每一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各有其特

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正确把握矛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我们做事要既抓主要矛盾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既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注意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在书法实践活动中,有书法主体与书法客体之间的矛盾,有书法主体之间的矛盾,有书法美学范畴中的矛盾,有书法技巧中笔法、墨法中的矛盾等等,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最为明显。书法实践者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矛盾,恰当处理或运用这些矛盾,使书法艺术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从书法创作实践活动的角度看,存在着书法创作主体和书法客体之间的矛盾,这是书法实践活动中的主要矛盾。书法实践者,即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是主体,居于主导地位,运用笔墨等工具,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作用于书法客体,从而创作出书法作品。书法客体对书法主体存在制约作用,影响着书法作品的艺术品质和水平。书法主体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比如:在书法教学实践中,教与学是一对矛盾,书法教师是书法知识、技能、艺术思想的传授者、启迪者,书法学员是书法教学的对象,是书法知识、技能、艺术思想的接受者,二者之间同样存在矛盾关系。教与学这一矛盾对立的双方也有主次之分,一般地说,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优秀的教师、科学的方法对书法教学实践起决定作用,而学员一方虽然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要增加自身主动性,才能有利于实现矛盾双方的同一,提高书法教学实践的效果。

在传统书法美学思想中有诸多范畴,每一对范畴都存在对立统一关系,比如,虚实、黑白、刚柔、急缓、疏密、轻重、阴阳、向背、俯仰、奇正、方圆等等,无不体现着对立统一规律。这些矛盾的有机的对立统一,使中国书法更具哲学意味,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以虚实关系为例:书法中虚实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是执笔方法,即:指实掌虚,手掌虚空,手指执笔才能有力,虚实结合,运笔才能自如;二是结构布局,即书法笔画线条在平面空间的布局,必须有虚实变化,一味的充实或虚空只能死板乏味,失去艺术性;只有虚实结合才能充分展现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墨法是书法技法中的重要内容。从明代董其昌到当代林散之先生的书法作品都十分注重作品墨色变化,墨色的浓淡、干湿、燥润本身就是一对对矛盾。就没有淡就无所谓浓、没有湿就无所谓干,没有温润也就没有枯燥,他们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依存,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墨色变化,书法作品才能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书法艺术风格是书法实践者在长期书法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符合书法本质规律,又被人们普遍认可的艺术特性,是矛盾特殊性的具体体现。书法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与书法实践者的艺术天分、勤奋精神以及个人的成长历程有关。清代刘熙载《书概》中说:“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③在探求个人艺术风格时注重对共性的认知和把握,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不断地求新求变,在求新求变中走向稳定和成熟。这些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书法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三、 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在书法实践中的体现

否定之否定规律也称“肯定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我们对待旧事物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定之否定规律指明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新的事物替代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深刻领会辩证法的实质,将否定之否定的发展法则贯彻到书法实践活动中,从工具材料到书法作品的转化,从书法门外汉向书法专业型人士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否定之否定具有的鲜明特征。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从“平正”到“险绝”,再由“险绝”回到“平正”,是对字体结构和章法布局学习和掌握的基本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初学者笔法生疏,对所学书体结构规律和艺术特征的认识浅显,把握不准,缺乏“平正”,因此,第一步要学习“平正”,以“平正”来否定不平正,这一阶段的“平正”还仅限于浅层面的笔画横平竖直,结构四平八稳。第一阶段实现以后,就应该追求笔画的力度和质感,追求结构的险峻和外拓,以这一阶段的“不平正”来否定第一阶段的“平正”。第三阶段是更高阶段的“平正”来否定第二阶段的“不平正”----险绝。清代刘熙载《书概》中也说:“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更为简要地说明了书法学习由“不工”到“工”,⑤④

由“工”到“不工”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从书法实践者自身的角度也能体现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初学书法者,书法知识和技能几乎都是空白,处于一种“书法门外汉”的状态,随着学习的进步,书法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对“书法门外汉”的否定因素不断增加,渐渐地“门外汉”变成书法爱好者,完成了第一次否定;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爱好者”对于书法知识的不断探求和深化,对书法知识和技能进行理性的思维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书法审美意识的确立和提高,对普通书法“爱好者”的否定因素逐渐增加,形成了第二次否定,从而完成了由书法门外汉到书法专业型人士的转变过程,这种否定之否定的循环过程还将不断继续,这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在书法实践中一个具体体现。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运动的实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更新,不断否定,不断逾越;再不断总结,不断实践,再进行否定之否定,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从而推动事物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通过运用唯物辩证法规律对书法实践的简要分析,使我们体会到,要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坚定信心,刻苦实践。书法既是一种物质形态存在,又是一种精神产品。书法实践必然要遵循着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唯物辩证法寓于书法实践之中。我们把握和运用辩证法,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书法实践,促进书法艺术审美价值和书法创作水平的提高。

第五篇:因果循环,告诉你几种打破因果的方法!

怎么去看因果?如何打破因果?我们常说因果不虚,因果一定是束缚我们的。当你不承认因果的时候,因果一定束缚你;当你知道因果但抗拒因果的时候,它也会束缚你;当你深信因果,觉得它不可破的时候,那它永远束缚你。这些都是规律。因果是什么?因果是造物主创造这个世界,让它自然运行的一个规则。不管是基督教说的创世纪,还是传统文化说的伏羲女蜗,或者灵修讲的造物主,都是一样的。造物主不会天天看着我们,给我们设计这个、设计那个,造物主只干了开始的一点事,后面都是我们自己在创造。所以一定得有章法,最大的法则是因果法则,还有吸引力法则等很多其他的法则。我们怎么看因果?潜意识在创造实相,那么那些因在哪里呢?我们学灵修的知道,人的身体其实是一个全息的投射,也像是计算机的一个程序。我们都可以理解为自己是原代码,没有人替我们记每天做的事情,你究竟做过什么,你应该得什么报,是福报还是业报?是你的潜意识替你记着,所以说因果是可以破的。如果你一直以为外面有人替你记录,那就错了。全世界这么多人和动物,就是计算机记录那需要多大计算机啊!我们每个人是高级计算机,都在自己这里记着。世界上没有人审判你,你之所以面对这个果,是因为你潜意识有那些东西,然后就显化实相,显着就像遭报应了。不管在这个三维空间,还是所谓的阴间地狱、地府,都是自己的意识在显化实相而已。当你知道这个规律之后,你就可以往下思考,既然是我自己记着的,我是不是可以清除啊?如何打破因果,就是你知道潜意识(也可以说是阿赖耶识)这个概念,知道潜意识是创造你生活实相的,你诸多的业力、因都在潜意识里存着,你去把它清理释放了,那个果就不会发生了。这是一种方法。还有一个方法:当经历不喜欢的果的时候,就静下来打坐冥想,想想都曾经升起过多少“我允许”这个念头。什么是允许,很多时候你的恐惧就是允许,你的担忧也是允许,恐惧和担忧恰恰是潜意识最常用的工具。具体如何做?首先你要清晰的知道,这些嘈杂的念头不是我自己,我的身体不是我自己,身体是和潜意识紧密相连的,这个业力是身体应该承受的,包括家族业力也是身体应该承受的。为什么说家族有遗传有基因,就是身体承载了这些,它要承受这些。但是真正的我——我的灵魂是完美的,是毫无限制的。你要跳出来看自己,三个角度:跳出电脑看电脑,跳出游戏看游戏,跳出宇宙看宇宙。听起来不太好理解,太多人也不能全然做到。以另一个角度看自己,当你能做到这个的时候,你就已经完成一半了。接下来,你开始关注潜意识里的一些念头,怎么关注呢?利文森上师举过一个例子,当利文森上师问一个学员昨天早晨吃了什么的时候,学员可以详细的回答出来。但是在问这个问题之前,答案并不在学员的显意识里,而是通过问把它诱导出来了。你在冥想的时候自己问自己,就调动出来了你潜意识里的各种念头,包括前世的记忆都会有感觉,会有念头升出来,让它浮现到显意识层面,并且感觉那个念头给你身体带来的感受(身体的感觉是干这个用的,而不是执着于它是你自己)。你去感觉一下念头给你带来的感受,然后你决定允许它自由的流动出去,释放掉它。这个叫释放业力,是非常具体的法门。其实所谓的业力,都是在你潜意识里存着的那些记忆和念头。什么是释放,就是把潜意识里的记忆和念头调动出来,浮现到你的显意识里,你接受了,并且允许它流动出去。可能一次释放不干净,那就多释放几次。当这个记忆没有了,它对应的果就不出现了。找一些具体的事情来验证,验证过才是自己的,否则就是在听天书,没有意义。看破因果和打破因果,是修行过程中最大的一步,一旦把这个做了,你提升的速度一下子就大幅度加快。三四年以前接触了宇宙吸引力法则时,内心根本不接受,因为佛法都是讲因果的,所以认为那些是胡说八道。现在想来是为什么?业力太大在障碍着,所以听不进去。那时听金刚经很多,后来开始弘扬金刚经、开始讲金刚经了,就积了很多福报。两年以后,再听这个宇宙吸引力法则,觉得特别好,然后开始接触包括圣多纳释放法在内的各种灵修法门,都觉得非常好,就开始用了。佛祖说的金刚经和心经是究竟,是普度众生的!耶稣传的法和默罕默德传的法,以及老子的道德经也是究竟。有的人就能看明白、听明白,而且去研究去证悟;而有的人看都不想看,听见就烦,这是为什么?是业力一直障碍着!如果你能看破因果、打破因果,把那些业力释放掉,再去给自己积一些福报,那你以后修行和提升速度就越来越快。不管你给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是要到一个究竟的境界——临在,三摩地,或者说是随心所欲的显化,或者只是想生活富足、各方面都很好,那都会快很多,都变得无比的顺利,这些都是自己决定,不用向外面去求,所以你知道因果规则以后,你就能把业力释放掉。这就是打破因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预防跌倒护理范文下一篇:员工留用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