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当老师读后感

2022-10-31

第一篇:我怎样当老师读后感

《我怎样当老师》读后感

2017.2.10 王美玲

今年寒假在刘助理的要求下,我有幸拜读了叶圣陶先生的《我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汇编了叶老对国民教育一系列问题深邃的思考,是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总结,思考与感悟,更是对中国教育的期望与理想。

全书从以下六个层面集中呈现了叶老的现代教育思想精华:一教育与人生,教育以育人为主,着眼于整体人生;二教育与自我,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三教育方法,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四教育目的,受教育者的确跟种子一样;五教育实践,写作、阅读和鉴赏是语文教学的三个要素;六教师素养,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本阐述了教育真谛,在诞下仍具教育和启示意义的经典之作帮助我正确认识教育,澄清思想上的迷雾;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方法,明确了教师应该如何做,尤其关于语文中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主要在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即初步学会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表有新意的看法,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叶圣陶先生也就是本着这-精神,根据他的教育实践和思考,提出了阅读创新教学模式和写作创新教学模式。

‚预习──讨论──练习‛是叶圣陶先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较为理想的阅读教学模式,其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既是对中外先进教育理论的综合,又是他长期实践和思考的结晶。这一模式,贯穿了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创性。

‚预习‛,叶圣陶先生认为,就是让学生‚独立阅读‛,给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自由。让学生通过‚多用心力‛来‚尝试‛,获得有价值的心理感受。预习是阅读训练的最主要的阶段,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所不能或缺的。独立阅读为独立思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培植学生自悟意识和增加独创‚基因‛的最有效的方法。

‚讨论‛这是叶圣陶先生阅读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体现他阅读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发动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步;是师生之间思维成果进行网络式的交流的形式。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掀起‚思想风暴‛的过程。在激烈的不同观点的交锋中,最容易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为此,他要求教师不要自先下结论,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避免盲目信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如何组织好讨论,叶圣陶先生对讨论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作了较为具体的说明:如,教师如何切实引导,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如何提供讨论的要点或提纲;如何明确自己的身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敢想敢问,善想善问;特别是如何在讨论中正确把握教师的‚讲‛,等等。

当前,要抓好‚讨论‛这一环节首要的是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于参加讨论;教师要不断地鼓励与诱导,让他们有成功感,乐于参加讨论;要巧作安

1 排,如,坚持讨论题的启发性和层次性,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准备,让学生善于参加讨论。

‚讨论‛既是学生由独立阅读转向集体阅读、探索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在运用思维探索真理、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积淀起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如果放弃讨论这一环节,便是走‚老师讲,学生听‛的老路,便是只注意了由教师传授结论,忽视了探索与求取知识的过程。学生所得的仅是老师的结论,而没有经历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的训练,因而不可能有思维能力的培养。总之,从培养思维能力的角度来说,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将学生思维的发展禁锢在老师教读、知识传授的模式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极为有害的。

‚练习‛,在叶圣陶先生看来,它是知识的迁移、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巩国所不可或缺的环节。他认为,‚从知识到习行(即能力)不是一步就跨得过去的,中间还有一个努力历练的阶段‛,只有通过实践与历练,‚书本上的经验融化在我的生活里,才像吃东西吸收了营养长成新鲜的血肉‛。人的思维是可以改变的,思维能力是可以训练的。,全面训练。对于如何训练(听、说、读、写),他连提出了一些原则:‚必须讲求方法‛,‚态度要认真‛,‚要严格训练,一丝不苟‛,‚要锲而不舍,乃克奏效‛,等等。

‚应需──写生──自改‛,这是叶圣陶先生着重论述的写作创新教学的一种模式。其本质就是要在认真阅读范文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如实地创造性地写出事物的本来面貌,而且要通过自己来修改,使表达的更加准确与生动,并通过这一过程,有效地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应需‛,即作文要‚练习与应需相统一‛, ‚以用为主‛,就最能够如实地表现与反映实际生活,也最能让学生对自己所面对的生活,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这样,就能写出有特色有个性的文章来。

‚写生‛,即要学生写生活,写活生生的事物。少临摹,不摹仿,尤其不能抄袭。实际生活对学生来说最为真切,写起来得心应手,内容具体生动,表达情感丰妙。为此叶老给教师提出了三个要求:

一、设法引导学生,既要多多容受,又不能因袭程式。可以借鉴而不可模仿。要学生用独创的语言,写出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在写作中只要学生能把当时的‚真、切、深、透‛的东西,毫不走样地表达出来,就是有了创造性。

二、要求作文教学要切合学生实际,要体现‚写生‛和创新的要求。提倡学生坚持写日记。

三、要求教师走出作文审题的误区。

‚自改‛,就是把作文修改的权力还给学生,‚教师只指出习作的主要缺点让学生自己修改‛。因为,写作训练归根到底是思维训练。学生自己的作文别人并不一定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只有学生自己来修改,去掉多余的话,对于必须说的要改得更加完整、确切、周密,让人读来更容易明白,更乐意接受。这样,看起来是修改文字,选择词语,推敲句式,实际上是修改原来的意思,把自己的

2 想法,表达得更加贴切,这就是思维训练。在语文训练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只有在这样的具体的修改实践中才能培养起来。当然,学生自改,离不开两条,一是认真阅读为基础,二是教师指导为前提。

叶圣陶先生极力反对把学生看作‚空瓶子‛,主张把学生看成‚生活体‛,要相信他们有主动学习、消化、吸收的需要和能力。教师要采取‚启发、诱导、熏陶‛的方法,指导和帮助他们自学、自悟。他一再倡导‚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很明显,只有老师‚相机诱导‛,才能使学生‚运其才智‛,‚开领悟之源‛。又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说明,教师之‚导‛也非易事,必须千方百计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智力,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终而达到‚自求‛‚自悟‛和自己‚发现‛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那就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多动天君,独立思考,不依赖老师,坚持自学,善于自学。要做到‚真知‛‚真能‛,叶老认为必须有具体的方法,那就是自己会‚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这样,便能逐渐进入‚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就是‚不需要教‛的境界,也就是学生锻炼与培植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过程,并达到了应有的水平与程度。同时要注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业负担。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教育要干什么?正如叶老说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多简洁,多准确,多可行,多精辟的论述。习惯成就未来。在1941年8月23日发表的《如果我当教师》这篇文章中(P8~15),叶圣陶先生通过假设,从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三个教育层面,对于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小学,教师要用爱心培养学生的习惯,从细微的小事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中学,教师要认真踏实、持之以恒的帮助学生习惯的养成;大学,教师对知识、学问要有自己的见解、心得。这引发的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思考,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中,有着太多的不足和太多的缺憾。学生习惯的养成问题,一直困扰着自己,平常也没少下劲,但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当做常态工作、中心工作来抓,没有做到持之以恒。叶圣陶先生说‚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的能力。这些,才是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的东西!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做人,才能是合格的公民。今后要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放在班主任工作的首位。利用一切机会和教育时机,狠抓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文明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增长一辈子受用的习惯。

感谢叶圣陶先生的《我怎样当老师》,它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3 使我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深层次的认识,今后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书中把受教育者比作种子,确是很贴切的,种子要发芽必需要有适宜的土壤、水分、光照、温度等等,所以要想使学生能茁壮成长,我们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天赋、才能、兴趣和力量,相信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愿意接受美好的事物。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叶老认为‚教育‛一词,有一句话概括即‚养成好习惯‛。他认为能使才性发展的是好习惯,能把事情做得妥善的是好习惯,能使公众得到福利的是好习惯。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在做人做事上获得积极的、有益的经验,并用以指导他的生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健全的公民。叶老认为要想使学生养成好习惯必须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养成,而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中必然要有老师的示范作用在里面的。凡是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教师一定要实践,凡是劝戒学生不要做的,教师自己坚决不做。

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从爱出发。教师要对学生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积极营造爱的氛围,学生才能体验和感受到爱的存在,沐浴若爱的阳光,享受被爱的欢乐和幸福。

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拒绝灌输式教学。除了拥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掌握和擅长利用灵活恰当的教授方法,将枯燥化为灵动,将无趣化为吸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完全的吸收,掌握,并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学习生活中加以利用,成为其日后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手段。

五、引导学生自学,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会自己动脑,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的能力。学生自己能想得通的,能理解的,就不必教了。而当学生想不通,说不清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时再加以指点,学生就会印象深刻。

六、以身作则,做学生的典范。无数教育实践证明,一个品德高尚、专业精湛、举止有礼、仪表端庄,处处为人师表的教师必然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他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必然能得以顺利地开展,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总之,从《我怎样当老师》这本书中既看到老师的辛苦和责任,又看到了老师的快乐和意义,同时,还学到了教育的原则与智慧。我会时刻谨记叶老的教导:把学生当做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一个有思想有尊严的人来看待;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想方设法来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教育过程中,转变授课方式,融洽师生关系,研究学生心理,探索教育规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4

第二篇:《今天怎样当老师》读后感

上周,我读了一本名叫《今天怎样当教师》的书,书中有100个教育案

例,这些案例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教师,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也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分析。下面对书中的一则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

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喜欢每一个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

假思索的脱口而出:我会爱我每一个学生。可是面对案例中这个学习成绩差且没有兴趣的孩子,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师那样帮助他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呢?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师那样耐心呢?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爱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 教师对学生的爱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又该如何来理解呢?书中说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是呀!任何一个人爱的付出,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博爱”不仅会把人累死,更把教师的职责范围扩大。在这些语词,让我感受到了清新与自然,诚恳与真实,科学的思维方式下“爱”的理解。

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私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作为教师不可避免的会有私人的情感选择倾向,但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就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孩子有困难时,在孩子做错事时,在孩子得到进步时,作为教师都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在平凡的工作中付出自己的爱,这就是我们教师必须做到的职业的爱。

今天,我终于明白了,为良师者,必具一颗博爱心、平淡心、细心、耐

心、恒心!

第三篇:《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后感

学习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情怀和以“礼”来升华自己的感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便是孔子的情怀之一,倘若教了一辈子的书,连这样一点情怀都不曾真切地体会到,我们又有何底气可以让自己坦然地站在三尺讲台之上,更不要说去感受教学之恋的幸福与快乐。人除了吃饭工作之外,还要为爱而生。人活在世上,只要心灵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安顿自己的爱。圣人孔子亦是如此。但孔子的非凡之处在于,他竟然将自己的生命之爱献给了被许多人忽视的教学,竟通过教学找到了让其心动的归宿,而且倘若真如钱穆先生所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职业教育家”,那么孔子还是第一位体验教学之恋的教师,因为所谓“职业”乃是“事业”,是可以视之为生命,将生命寄托于它。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孔子倾尽了自己的“深情”与“真气”,再倾下去,生命便要消

孔子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同时有懂得以“礼”来升华自己的感情,从而使自己的感情释放出来,可以达到超凡脱俗的美,此即所谓“发乎情而止乎礼”。 “理”他们彼此的关爱、尊重、理解与体贴正是这些人性力量构成了可以升华的“理”。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孔子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他从来没有一句教条,也全无道学气。他所有的教学之道,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学生的真实了解为基础。

人类身上那些最优秀的品质:勇敢、执着、仁慈、洁净……无论爱什么,在爱的过程中,只要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并将这些品质发挥出来,极可能成就并体验极致的爱情。

反观孔子,学问、人格与心意,这些能够赢得学生追随的“法宝”他一样也不缺,而且在学生面前,他历来都是“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所以他的教学以及孔门的师生关系实在值得长期地研究下去。

孔子的弟子很多,记载中有鲜明性格特点的其实也就是那么几个,子路当然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人物。

子路义气冲天,头脑简单,直爽可爱。孔子为让子路多学点文化,行事多一些缓冲,就问子路:“君子有仁德就会有弊病吗?”子路当然不知道。看着一脸憨厚的子路,书里说孔子当时应该是很高兴的,认为“启发”和“因材施教”的机会来了,于是语重心长地说:“来,子路,坐到我身边来,我告诉你,这次你可千万要记住啊!倘若只有仁德,却不爱学问,就会有被人利用的弊病;只有聪明,却不爱学问,就会有放荡无根的弊病;爱讲信义,却不爱学问,就会有不仅被人利用而且会害了自己的弊病;爱直率,却不爱学问,就会有说话尖刻刺伤人心的弊病;爱勇敢,却不爱学问,就会有胆大妄为的弊病。”

子路了解了多少呢,我们从后来他的表现看,只能发现非常遗憾,因为在大家的眼里,他还是不太长进。其实,按照子路这样子的性格,他甚至对孔子的“迂腐”多少是有些埋怨的,而且自己也知道自己不是学习那块料,但是他始终感谢孔子对他的“不知而不愠”和“诲人不倦”,而且在他死的时候,用一种看似更加“迂腐”的方式,成就了老师一直以来的教育,甚至让老师觉得,只有最爱学习也最能让他欣慰的颜回,才可以和子路一起被视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子路是在战斗中死的,虽然这场战斗他必死,但是他却死于在那么关键的时刻,选择了拾起自己的帽子戴上,敌人没有那么绅士,也没有裁判喊停,子路为了夫子 “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礼,死了。

关于子路的死的讨论非常多,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网上多看看。我这里主要想探讨的是,子路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东西,为什么在生死这样的问题上有如此选择?我们能给自己的学生们留下什么,让他们在一些不至于生死的问题上能做出让我们感动的选择。当然,会有人驳斥我,不要对学生们太多奢望,毕竟太多的东西不同了。但是,这个问题我们要有想法,要不然真的只能成一个“教书匠”了。我个人觉得,孔子影响子路最多的恐怕还是他的人格魅力,甚至让子路觉得,能做一个像老师一样有“礼”的人,值!能做到这一点,何其困难。但是因其困难,反而觉出乐趣和成就。

第四篇:《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后感1

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形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通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应该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取其精华融于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这是保证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后感2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建议,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现在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1.《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优秀读后感

2.《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后感范文

3.《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书笔记

4.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5.《学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当老师》读后感范文

6.孔子是怎样炼成读后感

7.小学学期老师评语

8.《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读后感

9.《老师怎样与学生说话》读后感

第五篇:《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读后感

新城小学 朱华君

黄校长为每一位教师量身订做了一本书,《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最适合不过啦,接过书,我便迫不及待地浏览,这是一本案例式、讲座式的教育专著。一打开文章我就被它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吸引了,越读越觉得这本书是我们教师的良师益友,我在教学中的许多困惑在这里得到了解答。但由于时间关系,研究不深入,只能浅谈一下我的读书体会。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期将越来越短,新知识高速涌现,信息量成倍增加,社会需要的知识和学校的教学内容都要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将受到挑战。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的各个领域必须进行全面的创新,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制度的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的创新以及整个教育体系的创新。

但具体到我们每位教师而言,最重要的还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在书中,林老师分析了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将新课程从理念-课堂-教师扮演的角色-策略-教学方法等等从各个方面都进行了阐述。让我对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主要目标,学习方式等有了全新的理解,也改变我原来的一些错误的想法。以前我们总是认为在一个教学活动如果孩子们对答如流,活动开展很顺利,这次活动就很成功。

1 然而看了这本书后才让我恍然大悟,这不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而真正的好课是让孩子们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向老师提问,甚至问倒老师,这才是一节成功的活动。在这本书中,林老师对我们老师在新课程下如何扮演角色、如何开展好活动都有详尽的描述。在第二篇第三章中很清楚的将衡量一位好老师的十个标准进行罗列,看了这十个标准,对照了自己平时的教学活动,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其实有些道理我们平时都知道,然而在操作中我们却会盲目。重新审视新课程,我觉得它的特点首先就是要爱孩子,其次就是要以孩子的发展为主,最后是在活动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其实这些就是我们平时设计活动应遵循的,所以这本书里介绍的很多知识都为我们所用,是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去认真研读的。

这本书对于我而言,非常重要,我会利用空闲时间再仔细研究,把它转变成自己的经验,这样才能更快更好的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一名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受家长尊重的好老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物资管理部年终总结下一篇:物业员工培训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