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民间艺术论文

2022-05-0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高职教育民间艺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高职教育是培养并塑造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合格人才,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生命律动。本文从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舞蹈教育在高职学生教育中的缺位,重申了舞蹈艺术对提高学生美育教育的积极作用和实施举措,为推进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高职教育民间艺术论文 篇1:

高职音乐专业实施多层次教育的重要性探析

[摘 要]高职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教育形式,它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高职音乐专业也是这种教育形式之一,其目标是为社会培训具有综合素质的音乐人才,这些人才有的服务于中小学和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学,也有的成为社会音乐培训班的骨干力量。由于社会对音乐教师的需求具有层次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在培养音乐教师的方式上,要针对社会多元化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音乐专业;社会需求

一、高职音乐专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

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教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就是音乐教育。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也可以促进少年儿童的智力发展,更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我国古代的学子一直将音乐当做个人修养的一部分,我国的古琴就是文人音乐的代表乐器。在我国古代诗人中,有很多人不仅是诗人,还是古琴的曲作者,像李白、柳宗元等人就是这样的人才,他们都有自己的古琴作品。还有一些诗人尽管不是作曲家,但他们在音乐欣赏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像唐朝诗人李贺的诗歌《李凭箜篌引》、李颀的《听安万善吹筚篥歌》以及白居易的《琵琶行》都是描写听到美妙音乐后的感受,由此可见,这些诗人都有极高的音乐素养。

我国建国后的教学中,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以及后来的应试教育现象的冲击,音乐教学一直没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大多数的音乐人才不是由中小学培养出来,而是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自己花钱找教师进行培训的。

由于不重视音乐教育,使得我国几代人都缺少音乐素养,人们能欣赏的都是一些通俗歌曲,对于那些能震撼人心的古典音乐和交响乐,大多数都缺乏欣赏能力,这样严重影响着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音乐具有安抚情绪,还有引人产生美好想象的作用。进行音乐活动,还可以锻炼人的智商。像口吹的乐器,可以锻炼肺活量,手指因此变得更加灵活,眼睛看着乐谱,头脑在迅速地将乐谱转换成指法。达到了动脑、动手、用眼、用心的高度结合,就这样在提高记忆力的基础上使智力和想象力都得到了发展。

即使是一个小合唱,也可以培养出团结合作精神。由此可见,缺少音乐教育,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二)高职音乐专业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音乐专业的培养也不例外,它主要为中小学和学前教育提供音乐教育人才。高职音乐专业在教学上和音乐学院有所不同,音乐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各类音乐人才,像演唱、器乐、作曲等,都是作为音乐家来培养的。

但高职音乐专业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不仅是音乐人才,还是音乐教育人才,他们在掌握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综合性知识,这样才能做好音乐教学工作。由于高职专业只有三年学习时间,因而高职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是充实而忙碌的。这样一来,对于学生的个人素质要求也要相对高一些。必须要招收有一定音乐素质,同时还要具备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这样才能胜任在校期间的繁重学习,也只有具备这些品德的学生才能胜任音乐教学工作。

二、高职音乐专业教学和就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高职音乐专业还属于新生事物,在招收人才、教学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同时影响着该专业的就业形势。

(一)高职音乐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音乐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素质和教学两个方面。音乐人才一半来自于天赋,一半来自于早期培养。但这样的人才一般都作为特长生被艺术类学校和重点院校选走了。

报考高职音乐专业的大多数学生是天赋条件不够,只是喜欢音乐的人群。他们的目标不一定是成为音乐老师,而是想通过在音乐专业的学习,将来成为歌手之类的明星人物。这些素质不太高的学生在学习上就要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培养,这样就会造成学习任务更加繁重。但素质不高的学生将来很难胜任教学工作。

在教学方面,目前的高职音乐专业所使用的教材,还是和本科院校一致,是培养艺术人才为主,在教学中专业性强于学术型。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要么就是以声乐为主,要么就是以某种器乐为主,他们是作为音乐人才来服务社会的,并不能胜任音乐教学工作。

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主要是服务于学前及中小学音乐教学,以及企业和娱乐公司。因为面对的服务对象不同,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设立不同的音乐教学目标,但我国目前的高职音乐专业中,并没有这样的分类。

音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让学生掌握基础音乐知识。但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却是对技巧的掌握为主,这种技巧包括演唱技巧和器乐的演奏技巧,需要反复训练才能达到要求。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学中,如果用这种方式来要求学生,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职音乐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

高职音乐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和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因果关系。因为高职学习时间短,加上学生音乐素质不高,社会上普遍认为他们的专业性不强,因而在就业中就面临种种阻碍。

因为如今的高职音乐专业在教学中只重视专业化教学,使得学生在就业中只能去一些专业的艺术团体,以及大城市的中小学。而目前我国需要音乐人才的主要是县级和乡镇学校,这样就造成了新的供需矛盾。大地方的音乐人才已经饱和,小地方却严重短缺。

三、高职音乐专业实施多层次教育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一)高职音乐专业教学实施多层次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职音乐专业实施多层次教学,就是根据不同的工作单位需要,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不同的人才。目前我国的高职音乐教学没有明确的服务目标,也没有明确的教育方式,这样就会和社会所求相悖。因此在高职音乐专业教学中实施多层次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还具有必然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专业型过渡到综合型。因此提高个人素质成为必然的教育趋势,作为美育的一部分,音乐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而目前的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音乐教育需求严重不符,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高职特点,按照社会所求来培养应用型人才。

我国的音乐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弊端,主要是重视西洋音乐,轻视民族音乐。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存在这种现象,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排在首位,民族唱法排在次要地位;器乐方面也是学钢琴和小提琴的多于二胡和笛子。这样一方面和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不符,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加大民族音乐的教学也是多层次教育的一方面。

另一个弊端就是在音乐教学中分工太细,尤其是器乐方面,有的学生只会一种乐器,像钢琴。但这样一技之长无论是作为音乐专业人才,还是教学人才,就业之路都会越来越窄。特别是教学人才,按照目前所需,没有哪一所学校会在音乐教师的配置上会像语文老师一样多,也不可能一个年级配一个音乐理论教师和一个钢琴老师,一个笛子老师,因此培养综合性音乐人才是社会所需。

(二)高职音乐专业多层次教育的实施方式

在高职音乐专业实施多层次教育要从招生门槛和教学方式两方面进行。

在招生门槛方面,由于高职院校音乐人才主要是针对教学方面,因此在招收学生方面应该以道德修养为主,挑选那些具有耐心和责任感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才能胜任繁重的学习和以后的教学工作。在音乐先天条件上,没有天生的好嗓子不影响以后的工作,但必须有较高的音乐领悟力,这样才能更快地接受音乐熏陶。

在学制方面,考虑到这类音乐人才将来所要面对的是育人工作,因此可以将学制延长到四年,让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教学方面,根据社会的需求,音乐教育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还有社会上所需要的厂矿企业、民间艺术团体,这些可以作为选修课程来让学生学习,以防在就业中不能成为音乐教师,还可以做其他选择。

在专业选择上,也要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而这个“专”指的是音乐基础理论,无论是学前教育,还是中小学,教师所要传授的都是音乐基础知识,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以及音乐美学知识。而不同年龄阶段,让他们演奏乐器,也要根据他们的生理特点来逐步进行,像学前儿童由于手指不灵活,还有肺部正在发育,就不应该强制他们接触乐器,他们的手指还没有达到灵活自如的状态,让他们演奏乐器,只会使他们感到焦急,反而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恐惧心理。

音乐专业的“多能”,包括声乐、器乐和指挥,以及舞蹈编排。根据目前我国市场需要,像县城小学,最多一个年级配一位音乐教师,这个老师既要上好音乐课,又要负责班级的文娱活动,像节日里合唱、舞蹈编排都会落在他们肩上。如果班上学生有兴趣,喜欢乐器演奏,教师还要负责指导。因此高职学生在多层次培养方面,这几点都是需要掌握的。

除了中小学音乐教师,高职音乐专业就业方向还有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这些工作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同样是“一专多能”。企业主要是为了企业文化更加活跃,他们在企业文化中的任务就是组织员工合唱,编排舞蹈。而社会培训机构相对而言,专业性要求强一些,像乐器演奏方面,不仅要有西洋乐器演奏技巧,还要善于民族乐器的演奏,像吹奏、弹拨,可以触类旁通,能同时掌握西洋和民族两种风格的乐器。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前来。

结语

高职音乐专业的多层次教育是高职教育的特征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专业也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随着社会需要来设置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 考 文 献〕

〔1〕刘焱.浅析高职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0(07).

〔2〕周士权.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培养定位的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02).

〔3〕彭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

〔责任编辑:杨 赫〕

作者:阳赛玉 吴果

高职教育民间艺术论文 篇2:

舞蹈艺术在高职院校美育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是培养并塑造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合格人才,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生命律动。本文从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舞蹈教育在高职学生教育中的缺位,重申了舞蹈艺术对提高学生美育教育的积极作用和实施举措,为推进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舞蹈艺术;高职教育;美育教育

一直以来,在学生教育工作当中,我们一直坚持“德育是根本,美育是关键”的教育理念,将美育融入每个学生的教育教学当中。美育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引领思维创新、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1]。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建立起科学全面的教育体系,为培养优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国内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现状

数据统计显示,在全国1.15万所职业学校中,在校生达到了2857.18万人,高职(专科)有483.61万人,占普通本专科的52.90%。高职教育对国家经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相关统计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每年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超过一千亿。高职美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力发展,且建成了全面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从学生就业领域统计情况看,大部分高等教育毕业生都进入到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和一些新兴产业中,相应的占比达到70%;在各方投资建设下,我国共建专业点683个、相应的职教集团99个,总共培训十几万高技能人才,岗位技能和创业培训人才总共达到20万余人。在开展美育教育上,没有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作用,导致当前高职院校的美育工作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舞蹈艺术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

当前,有一个很严重偏颇的认识是舞蹈只是课外活动,或者只是艺术生的必修课,普通学生没必要参与舞蹈学习,也不需要学习舞蹈。这种观念不仅仅存在于学生之间,很多老师也这样认为,而且这样的认知比比皆是[2]。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多数师生还是比较认可专业知识的学习,认为学生只要学好专业课、老师教好专业课就够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认为舞蹈艺术知识是对专业课程的一个补充,是基于个人兴趣的一种延伸学习,如果学生有兴趣学习舞蹈,就学习舞蹈,反而没有认识到,舞蹈艺术对学生成长的正面作用。其实,真正的舞蹈艺术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在繁重的课程学习的课余时间能够有效释放压力的空间。但是鉴于上述很多原因,从学生本人到老师队伍,甚至有的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对舞蹈艺术从本质上带有一种轻视甚至忽视的态度,他们并不认可舞蹈艺术对学生教育的正面作用,在课程安排上很少给舞蹈艺术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可以想象,这样的教育模式也缺少所谓的美育教育,缺少舞蹈艺术的美育教育也是不完善的、不完美的。

(二)舞蹈相关课程安排不科学

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很少或者直接对国家要求置之不理,没有开设舞蹈艺术类的课程,根本不可以遑论什么舞蹈艺术和美育教育。虽然很多学校也确实安排了相应的舞蹈课程,但这些课程往往是基于国家教育部门的硬性要求而设立,存在为了迎合要求而存在的现状,也就引发了装样子、做表面工作的负面情况,也同时会给学生一种舞蹈课程不重要的负面意识影响[3]。一些院校只是将舞蹈课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学生为了修够学分不得不选修该课程,也有些院校开设相关课,不过并不重视,在课时安排方面差距很大,这对学校学生的美育培养产生很不利影响。在这种教学环境的影响下,在学生的心目中舞蹈课程仅仅是文字理论知识和简单肢体动作的结合,学生并不能深刻理解到舞蹈课程的核心思想,在这样的学习心态下,学生在舞动身体的时候也无法做出更加优美的动作,每项动作的完成都处于僵化的状态。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需要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崭新的授课方式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舞蹈学习中的乐趣,学生能够在全新的教学环境中积极利用自己的学习空余时间研究各种舞蹈动作的精髓之处。

二、舞蹈艺术在高职美育中的意义与作用分析

(一)舞蹈艺术提升审美水平

美在世界上是无处不在的,但能够发现美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人们所处的环境并不缺少美,只是有限的审美意识,让我们找不到美的踪迹。对高职舞蹈课程的美育功能而言,其实就是让学生能够从学习中学会一种审美意识,能够通过眼睛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美。有了足够丰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我们也就能够从美中得到提升。舞蹈藝术是美中的一种,也是一种直观性的美学教育,是构成大学院校美育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带有美学观念的舞蹈艺术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让学生能够加入美的环境,能够通过具有美的独特的舞蹈艺术魅力来向公众传达美好情感,这是这种传统美学的美育的重要作用。大学阶段学生不再经历高考的学习压力,正是通过放松身心体会生活美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大学学子对美的需求显著提升,他们很多都希望通过舞蹈教育培养自身的美学素养,满足自身对美的精神需求。对比分析可知舞蹈教育可很好的满足此方面要求,这种教育不局限于优美的体态、优雅的举止[4]。舞蹈课程的种类是多种形式的,不同的舞蹈风格能够给予学生不同于以往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学习舞蹈课程的同时能够受到精神上的熏陶。这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传授不同舞蹈课程的时候应该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揣摩,针对不同舞蹈类别制定更加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能够在崭新的学习环境中充分体会到不同舞种所具有的魅力。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够从审美的角度欣赏各类事物,学生的思想境界也能借此机会得到显著提升。

(二)以美育人,积极推动舞蹈审美教育

随着社会对文化艺术需求的日益增长,对文化产品和艺术作品的创新会面临更多的挑战,需要艺术工作者提供有质量有品质的内容。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学校开展美育工作的意见》,旨在以提高艺术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及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也要从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行整体的设计,充分认识美育教育不仅仅是掌握艺术特长而是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美育不仅仅是面向学校学生的教育,美育教育也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为开展社会艺术活动和美育教育提供了条件和良好的环境,也让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培养传播舞蹈艺术美的队伍的责任,我们更应该积极推广舞蹈美育艺术教育。

(三)舞蹈艺术补充教育短板

高职舞蹈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熟悉了解舞蹈相关基础知识,且掌握一定的技能。舞蹈课程涉及到舞姿、音乐各方面内容,有很高的艺术特征。舞蹈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如果高校没有了舞蹈艺术教育,学生古板无趣,校园难免没有生机。在舞蹈艺术教育的陶冶下,大学生能够勇敢的追求美,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所以,舞蹈教育对促进高校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舞蹈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各种舞蹈知识的时候能够对其中的深刻内涵具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学生可以在崭新的舞蹈课程环境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成长,锻炼学生具有更加优美的体态,学生的气质也能够借此机会得到提升。另外,教师也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完善的舞蹈课程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擅长领域为其制定更加富有个性化的授课内容,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舞蹈潜能,让学生可以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舞蹈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学生能够在舞蹈领域拥有璀璨的发展前景,学校内部也能够形成更加完善的舞蹈教学风气。

(四)舞蹈艺术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使人进步,创新也是人不断前进的驱动力。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创新,就像鱼离不开水。在高职学生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教育过程中涉及到舞蹈艺术对美感表达的创造情况。此外这种培养对提升学习者的思维活跃和创新有积极作用。

(五)舞蹈艺术提高综合素质

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和生活中不仅仅要靠高智商,还需要高情商,情商和智商同等重要,高智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艺术,高情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事情、人际交往等。舞蹈艺术是能够将情感与人的肢体、美妙音乐融为一体,通过舞蹈的感染力增强人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舞蹈艺术的教育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加强舞蹈艺术对高职美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提高舞蹈艺术促进美育教育的认知

要想将舞蹈艺术真正地在高职院校美育教育中推广开来,要从思想上认可舞蹈艺术的积极作用。从高职院校领导层次上,要意识到舞蹈意识对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从教师层面,要意识到舞蹈艺术在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认可舞蹈艺术在提升学生个人修养教育中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舞蹈艺术能够得到学校的认可,那么在推广和执行上就能够顺利的开展。作为学校负责艺术教育的工作人员和从事学生工作的指导教师,要从自身转变出发,向学生宣传舞蹈艺术的重要性,做好工作记录,向校级领导积极反馈课程效果。建立自上而下的推广贯彻体系,将舞蹈艺术从学生层面渗透,通过教师、校级领导实现对舞蹈艺术的认可,从而促使学校创新教育观念,改变原有的不合理的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的全方位进步,为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打下良好基础。

(二)加大重视力度,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软硬件环境对舞蹈艺术的开展有重要的意义,也提供了基础条件。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趣,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课程的接受程度。同时也可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加热情的投入到相关教育中。不过调查研究发现,有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忽视舞蹈艺术课程的开展,也就不曾或者很少花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舞蹈艺术教育环境的建设和改造上,从而导致缺少教学场所、教学设备以及相关的软件系统等。在很多学校的预算科目设计中,有相当比例的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拨款,团委、学生处等专项经费,但这些经费真正投入在舞蹈艺术教育上的很少,应该加大对舞蹈艺术的投入,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购置必要设施设备,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三)科学开设相关课程,并纳入素质教育体系

有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安排方面,并不重视素质教育,也没有科学规范的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有的甚至没有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因而在未来发展中很有必要对此进行强化,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课程内容,使得舞蹈艺术教育的作用真正得以发挥。

(四)舞蹈美育在广东地区如何推动人才培养

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民间艺术的传承是极为重要的,能够让学生在多个方面得到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为了能够让学生可以在校园环境中接触到更多优秀的舞蹈文化,切实提升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舞蹈教师应该深知肩上所负有的重要责任,将宝贵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创新性教学手段进行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学生的内心深处也能够逐渐建立民族共同体的先进理念。为了能够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利用创新意识和手段革新教学手段。

随着美育教育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学院的高度重视和推广,我们的舞蹈美育教育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例如舞蹈美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戴爱莲舞蹈美育思想学术研讨会2020年12月18日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

该会议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艺术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下称“研究会”)、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市教育局、江门市委宣传部主办,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门市蓬江区委宣传部、江门市蓬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戴爱莲舞蹈艺术中心承办。

在展演环节,展演了华南师范大学自2021年4月以来,广州市教育局与华南师范大学合作开展的“广州市学校第一批高水平美育团队培养(舞蹈)项目”。

四、结束语

与本科教育一样,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也尤为重要。高职院校是培养并塑造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合格人才,是培育国家建设栋梁的沃土,开展美育教育也尤为重要。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生命律动,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修养,学生更容易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更能推进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刘菲.基于社会学视角下体育舞蹈教学的美育教法分析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0(11):28+30.

[2]熊茵,孙洪涛,何沁.基于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的普及型舞蹈美育与艺术素养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02):104-109.

[3]易姗姗.美育改革视域下民族地域性舞蹈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价值及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5):36-37.

[4]马秀玲,鲁芬霞.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美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06):116-117.

作者簡介:曹可环(1982-),女,湖北宜昌,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舞;王晓亮(1982-),男,陕西宝鸡,讲师,研究方向为声乐、合唱美学。

作者:曹可环 王晓亮

高职教育民间艺术论文 篇3:

“中国制造5”战略下对民族高职艺术学科课程建设的再审视

摘 要: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的关键与核心内容,面向“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的新形势,民族地区高职艺术学科无论从现实需要还是从战略需要出发,都应重新审视、综合分析现行课程体系发展的困境与问题。通过确立多元化课程优化理念、完善民族传统工艺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一课多师的教学队伍、健全民族艺术课程支撑体系,来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为民族地区高职艺术学科课程建设带来新的突破。

关键词:民族高职;艺术学科;课程建设;一课多师;“中国制造2025”

基金项目: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双创时代湘西民间工艺融入地方高职艺术学科课程体系重构研究”(项目编号:16C1592);2015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艺术专业教学与本土特色产业发展互动研究——以湘西民族织绣传承创新为例”(项目编号:XJK015BZY051)

作者简介:肖燕萍,女,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设计艺术教学;李巧云,女,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艺术与教学管理;黄娟,女,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服饰设计与教学。

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并明确指出: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实用技能人才。[1]“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更是为国家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指明新的方向。纵观教育界的一切改革优化,似乎都是以学科课程设置或课程结构设计为开端,并以提出新的课程体系理念为结束。正如国际课程理论专家菲利浦·泰勒所说:“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学校育人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课程功能的发挥,课程的顶层设计与建设已成为学校教育转型的抓手和突破口。[2]民族地区高职教育与中东部发达城市相差甚远,长期以来,地区经济建设中技术型人才的缺失,是导致西部民族地区落后与贫穷的致命短板。民族地区设计艺术学者守望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如何积极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民族艺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民族高职艺术教者育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是新时代赋予民族艺术人才艰巨的责任。

由此,本文旨在 “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背景下,重新审视、综合分析新形势下民族高职艺术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力图为民族地区课程建设改革、优化提供有效的途径和理论参考,以便加快提升民族地区艺术类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一、当前重新审视民族高职艺术学科课程体系的动因

(一)现实需要:改变现状、走出困境

设计艺术学的学科概念最初源于1980年的“工艺美术”一词,1998年,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科目录中,正式采用 “设计艺术”取代了“工艺美术”。随后,在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发的新《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首次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 “设计艺术学”也正式成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近些年来,我国民族地区高职设计艺术学科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与扩建,很多民族高职都根据地域环境和人力资源优势开设了“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陶瓷设计与工艺”“刺绣设计与工艺”“工艺美术品设计”和“动漫设计”等课程。但民族高职艺术学科相当于全国高职艺术学科的发展却是极为缓慢的,由于艺术界前沿的思维和技术创新都受到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和人才资源上的极大限制,而针对地方传统艺术精华的传承与再利用在高职课程体系中也没有得到明显体现,“不够前沿又不具备特色”令民族地區高职的艺术学科长期处于尴尬境地。

我国教育界学者早有指出,教育要走出困境,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性策略和措施的研究,而要关注困扰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核心性问题——明白学校应教些什么,其依据是什么等有关课程研制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所以,课程问题是民族高职教育办学的根本问题,且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民族高职院校艺术学科课程体系目前面临着三个主要困境。

1.课程理论缺乏本土化特色。在文化霸权环境和西方中心主义的语境下,民族地区高职艺术学科的多数课程未经本土化、民族化理论研究,而是盲目迷信于西方艺术学科课程理论的引介,一直都以简单照搬、移植国外或国内一线发达城市的高校艺术学科课程理论,来指导中国落后的民族高职艺术课程改革和实践。人类学家格尔茨早就说过,任何号称普遍和朴素的知识总有地方性的文化背景,而且不具有这一文化背景的人是无法轻易地确切把握它的意义的。[3]民族地区的高职艺术学科课程在移植中就集中暴露了各种问题。(1)从课程实施的主体角度出发,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缺少西方艺术课程的理论思想及源于对西方现代艺术形式的观摩和接触,从而对课程的知识点难以及时理解、吸收和消化,导致碎片知识的堆积,学不致用。(2)从课程实施结果来看,一味模仿和照搬西方及国内发达城市高职院校艺术课程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缺乏对民族地区本土艺术精华的深入吸取和利用,简单套用的课程理论无法真正解决民族地区高职艺术学科课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水土不服的现象所引发的必然结果就是课程理论对课程实践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并使二者渐行渐远。(3)从民族高职艺术学科的办学角度出发,缺乏本土化特征的课程理论很大程度上与民族地区特色、历史、地方文艺资源开发和保护有着明显的断裂,这种脱离了生存环境优势的办学,何谈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2.课程目标忽视学生主体性。课程目标集中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4]民族地区高职艺术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基本上是沿袭国内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甚至是本科院校,所以相继出台的课程目标和课程模式都呈现出两个极端。要么围绕单一职业(岗位)方向设计,强调培养“专才”的课程目标;要么基于全国大一统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设计而成,以强调“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课程体系目标。前者以胜任某一职业岗位量身定制的课程目标,强调课程实践的绝对地位,看起来似乎更贴近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后者则依赖传统的“知识本位”的课程目标,以宽泛、综合的职业知识为目标,强调学生对职业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一理论与实践基本脱离的课程目标带来的是职业能力的缺失。曾有学者指出,中国大学教学呈现出“大学与大学之间区别太小”的问题,是“造工具”还是“塑造人”的教育观念有待转变。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强调指出,个人特质与职业因素越接近,则个人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可见,课程目标的设计首先要以受众对象作为坐标原点,围绕学生的特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展开,而以上两种课程目标的设置,无论哪一类,都是以职业为出发点,基本忽视了民族地区学生性格、生长环境、成长阅历、个人艺术素养、兴趣特长和职业价值观等个人特质在今后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课程目标的片面和局限不能充分调动学生(职业者)的职业动机,更没有能够结合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所需,导致课程实践主体学习兴趣不高、学非所长、学非所用和就业面窄的严重局面。这种无视并压抑学生特质的课程目标,何谈学校特色人才培养。

3.课程开发欠缺地方校本化。民族高职艺术学科一直沿袭前苏联通识课程(文化基础课)+主修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三大课程板块,纵使添加了选修课的计划表也多是一纸空谈。纵观国内民族地区高职艺术学科中通识课程,除国家普适教育规定的学科课程以外,地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及传统工艺没有系统提炼、整合、开发成为校本课程。有的也只是零散嵌入一些專业课程中。然而,学校课程设计应包含两大内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学校和教师应通过选择、改编、整理、补充和拓展国家课程,并开发创新地方课程,使地方高职院校在学科课程建设上校本化、个性化、针对化和实用化。艺术界那句不言而喻的至理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足以说明,地方课程在艺术学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倘若民族高职艺术学科缺失校本化课程,就好比脱离了赖以生存的“生命土壤”的植物,再于之浇水施肥都难以根深叶茂、花艳果香。

(二)战略需要:直面时代,转型升级

德国思想家海涅曾经说过,“每一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在面对全球制造业升级调整,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这是标志着我国将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重大举措。“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纲要中明确指出,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1]可见,人才是创新驱动的主体,是质量保证的根基,是绿色发展的动力,是结构优化的保障,是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因此,人才培养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根本,而着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便是核心力量之一。面对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度调整,未来以智能化、数字化为核心的制造技术,向民族传统制造业陈旧的发展理念、运行方式和商业模式进行颠覆性冲击与挑战,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艺术人才培养势必顺应时代发展转型升级,适者生存。

二、民族高职艺术学科课程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确立多元化课程优化理念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那么,素质一词包含着人格品质、知识、能力及发展潜力等众多要素的整合,加上艺术学科本身是一个综合性极强边缘学科,除了本专业技术技能外,更多涉及到学习主体自身个性、经历、感悟、意识、观念等综合因素于一身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和丰富的艺术修养。而多元化课程正是在丰富了课程资源的同时,遵从了多元文化的交叉融合。民族地区的高职艺术教育因所处环境的多元化,更应该以多元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据,构建有利于学生特质发展、区域社会需求、突出特色办学的多元化课程,从而增强与中东部发达地区高职的合作交流,形成互相补充、共同进步的繁荣局面。确立多元化课程优化理念,深化多元化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对比于民族地区高职艺术学科长期以来狭隘、僵化、空洞的课程主体观,则更接地气。

(二)完善民族传统工艺校本课程体系

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在民族地区学校开设民族艺术选修课,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也指出,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开设好体现职业教育专业和学生特点的拓展课程,要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6]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也都多多少少开设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艺术课程。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早在2005年,就针对服装设计专业开设了苗族蜡染、剪纸和民间编织等。随着旅游工艺品设计制作专业的建立,先后又开设了木雕、苗绣、土家织锦等传统技艺课程,但一直还未整合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也没有在艺术学科中得以普及。而区域民族产业转型升级已呈现出明显的大融合现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从“专才”向“跨界型通才”倾斜。所以,依据民族地区高职艺术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功能,开发和完善具有选择性、适用性、规范性、整体性和实效性的地方民族传统工艺校本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三)建设一课多师的教学队伍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高职艺术学科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师资力量的极度匮乏,这其中的缺失不仅仅是人数的不足,更多地体现在结构和专长的不合理。目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仍然是由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构成,西方学院派的艺术理论教学在本土高职教育中优势不明显,多数教师对于民族文化传承体验太少。同时,艺术学科课堂教学相对于文化通识课最大的区别就是课堂成果不能批量生产,而是个性与创新的生产,因而课堂环境较之“静态、封闭”,显得“动态、开放”。那么,一门课程甚至一个课堂就需要组建“一课多师”的教学队伍,通过聘请民族文化传承人、民间工艺大师、行业或企业内资深专家、技师等,与校内专职教师一同参与课程教学,各施所长,互为补充,从而丰富和充实课程内容,开阔并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课程实践效果。

(四)健全民族艺术课程支撑体系

优化课程建设并最终顺利实施,首先,离不开课程建设的管理制度。要依據学校及系部制定的艺术学科课程建设管理规定,制订民族地区高职艺术学科的特色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任务、任课教师、教科书和教学评价管理等;规范和优化设置艺术学科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比例;整合民族艺术,将之嵌入所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中,为民族艺术课程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其次,应建立民族艺术课程实施的激励机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要使民族艺术在高职艺术学科课程实施中健康持续发展,学校势必要加强与地方文化产业联合及协作,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培养地方所需要人才,使地区民族产业成为艺术学科课程建设强有力的后盾,不断激励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紧密配合,保障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对民族地区高职教育明确了新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指示了新途径。民族高职艺术学科的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与时俱进、传承民族、勇于创新是民族地区艺术学科课程建设永恒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Z].国务院文件,国发2015[28]号.

[2] 李云星.学生.学校.学科——学校课程建设的三重立场[J].教育发展研究,2016(12):39-44.

[3] 王铭铭.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493.

[4] 刘登珲.转型的阵痛:新时期我国校外教育课程建设问题透视——对华东地区十二所校外教育机构的访谈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6(1):73-83.

[5]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Z].国务院文件,国发[2015]46号.

[6]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国务院文件,国发[2015]71号.

[责任编辑 赵文清]

作者:肖燕萍 李巧云 黄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气工程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单元设计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