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小学体育论文

2022-05-0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牧区小学体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法对青海牧区6州33个县、市、行委的180所中学和1043所小学体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指出青海牧区学校在体育教材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体育经费、场地器材严重缺乏,体育师资队伍严重不足。

牧区小学体育论文 篇1:

影响青海牧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因素分析

【摘要】 通过对青海牧区中小学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维稳”对牧区学校领导个人执行力的影响较大,非体育专业兼课教师缺乏对政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影响政策执行的深度和效度。并针对性提出优化政策执行环境,在中高考中增加体育考试,引导和加快落实牧区特聘教师岗位制度,提高学生对学校体育政策的认同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青海牧区 学校体育政策 执行力 影响因素

1 研究目的

青海牧区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占全省总面积的97.16%,但人口只占全省总人口的32.67%,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不足3人,属于真正的“地广人稀”。受牧区经济发展,地域人口分布,气候条件,生活习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牧区学校体育人力、物力资源比较缺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学校体育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状况来看,体育课经常被挤占和挪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缩水严重,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方面的相关政策无法完全落实到位,牧区学校体育教育制度执行效果很不理想。深入开展牧区学校体育发展状况的调研,探讨影响青海牧区学校体育发展的相关因素,探寻牧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特点、发展规律和问题所在,分析制约牧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瓶颈,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牧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途径和办法,对于促进牧区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和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影响青海牧区中小学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因素进行了相关研。

3 结果与分析

3.1 青海牧区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分析

3.1.1 受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场地器材缺乏和体育经费短缺、体育师资缺乏严重已成为牧区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

3.1.2 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也是制约牧区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体育更是举步维艰。

3.1.3 牧区人口分布的分散性和居住的流动性决定了牧区教育的高成本性,学校体育呈现出投入分散、面广、线长、点多的特点,高成本制约着学校体育的发展。

3.1.4学校体育的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包括城乡之间、各州之间、各县之间、各县内部、各民族之间、同一民族内部的不平衡。特殊的环境造成牧区各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3.1.5 受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制约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3.1.6牧区教育教学用语的复杂性(双语教学等)决定了牧区学校体育教学的复杂性,双语体育师资的培养和补充是牧区学校体育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2影响牧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因素分析

本研究依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研究课题(csssxxty2005b040)《青海牧区学校体育特点及发展研究》的相关成果基础,结合作者青海牧区基层学校顶岗支教实习带队指导的相关调研,以及与牧区相关学者、教育工作者的交流、访谈,分析得出如下影响牧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主要因素。

3.2.1个人执行力方面

近年来,在青海基层牧区,“维稳”、“校园安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的工作重点。另一方面校长不重视,体育教师的执行能力方面,调研和访谈结果显示,体育专职教师缺乏,兼职教师缺乏专业知识,造成学校体育工作滞后的原因。另外,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影响牧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重要因素。

3.2.2 组织执行力方面

受应试教育、升学率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及体育教师的不重视,应付工作,另外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是影响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在青海牧区,“校园安全”、“维稳任务”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个人执行力,一些校长和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工作缺乏深层次的认同,有令不行、象征性执行成为多数牧区学校执行学校体育政策的表现形式。

4.1.2 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从而严重影响着基层牧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深度和效度。

4.1.3 受应试教育、升学率等因素的制约,体音美等学科在牧区学校被边缘化。

4.1.4 绝大多数牧区学校没有专项体育经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缺乏、专职体育师资特别是双语师资匮乏,这些人、财、物等执行资源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力度。

4.1.5体育老师的“不专业”、体育课陈旧的组织形式和内容等,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间接影响其参与各类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力,使得牧区中小学生大多喜欢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体育课。

4.1.6 在执行效力方面,牧区学校体育课经常被占用,体育教学任务在实践中难以全面得以落实,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很难得以保证,因而牧区中小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效力很不理想。

4.2 建议

4.2.1 优化政策执行环境,完善政策监督评价制度。

4.2.1.1 逐步改革应试教育体制,提高中考分值,高考加试体育。

4.2.1.2 建立健全政策监督评价机制,把督导结果作为评价各地各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4.2.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制度,配齐、配足体育器材。

4.2.3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体育教师招聘制度。

4.2.4 提高学生对学校体育政策的认同度,让学生充分了解、理解、接受、支持和执行该项政策,进而为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参考文献

[1] 王振岭.青海牧区教育发展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8.

[2] 宋学岷,冯欣欣.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对策——基于辽宁的实证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1

作者:巢世军

牧区小学体育论文 篇2:

青海牧区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法对青海牧区6州33个县、市、行委的180所中学和1 043所小学体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指出青海牧区学校在体育教材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体育经费、场地器材严重缺乏,体育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建议:结合牧区教育实际,研究制定青海牧区地域特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积极探索适合牧区的区域教育模式,实行弹性教学计划,加快落实牧区特聘教师岗位制度,加大双语型体育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整合州县各类教育、文化、体育设施资源,开发“以牧补校,以校补学”等经费筹措途径。

关键词:学校体育;青海牧区

Current state of and 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pastoral areas in Qinghai

ZHAO Yong-kui1,GAO Jian-hai1,GAO Song2,SHI Ru-lin1,WANG Quan-xi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Xining 810008,China;

2.Institute of Physcial Education,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00,China)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astoral areas in Qinghai

学校体育是全民体育的基础,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特征,表现在学校体育的地域和空间特征上,城市明显优于农村、牧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明显优于中部和西部不发达地区。青海牧区学校体育发展尤为落后,与青海省会城市西宁及周边地区相比差距很大,更不要说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比较。青海牧区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主要集中在海西、海北、海南、黄南、玉树、果洛6州,绝大部分是纯牧业区。总体来看,青海牧区经济发展滞后,地域分布较广,人口稀少,气候条件恶劣,同时还受到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影响,因而学校体育的开展受到了较大制约。为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旨在调查青海牧区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分析影响青海牧区学校体育发展的相关因素,探索发展牧区学校体育的新途径和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青海牧区6州33个县、市、行委186所中学和1 043所小学[1]中17个县市行委的44所中学、25所小学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设计了领导、教师、学生3类调查问卷,按每所学校发放领导问卷1份、教师问卷2份、学生问卷20份的方法于2006年3~6月向牧区6州44所中学和25所小学发放问卷1 587份,回收有效问卷1 183份(领导问卷中学32份、小学15份,教师问卷中学63份、小学34份,学生问卷中学680份、小学359份),回收有效率74.54%。采用SPSS13.0和Excel软件对所得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在2006年3~7月,课题组成员分头前往海北州海晏县、黄南州泽库县、河南县及玉树州等地,与当地教育部门主管领导及部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座谈,了解当地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

1青海牧区学校体育现状

1)体育教学现状。

青海牧区50.0%学校体育教学计划不够完整,教材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牧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进度和教案具备的比例较高,而且小学好于中学。体育课开课率很高。体育教师绝大多数上课都比较正规,大多数都处于满负荷的工作状态,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师超负荷工作严重,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是造成现有体育教师超负荷工作的主要原因。

牧区学生在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跳绳、踢毽子、民族舞蹈、摔跤、爬山等民族体育项目简单易行、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在民族地区易于开展的项目选择比例较高,而且也适合于牧区中小学的实际教学条件。

2)体育经费、场地器材设施现状。

青海牧区学校体育经费、场地器材设施等严重不足,50.0%的学校没有专项体育经费。50.0%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无法满足学校体育需要。62.5%的中学和80.0%的小学不能定时定量发放体育教师的服装,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总之,体育经费和场地器材的普遍不足,严重制约着青海牧区中小学体育的正常开展。

3)课余体育现状。

青海牧区学校只有46.9%的中学和60.0%的小学开设早操,受高原海拔、气候气温、走读生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中小学都能开展课间操,有60.0%以上的中小学有大课间体育活动。只有1/4的中学和1/3的小学能够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每周安排3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各类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是制约牧区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当然也受时间被其它学科占用、领导和班主任不重视等因素影响。

每天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国家有关标准相差甚远,每次活动时间在60 min以上的学校仅占3.1%和6.6%。在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上,篮球、足球、羽毛球、跳跳绳、踢毽子、爬山、骑马、打秋千等是牧区中小学生首选的项目,大多是牧区学校能够开展简单易行的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牧区中小学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是由体育教师来组织完成的,具体的活动内容也是由体育教师来安排。牧区中小学生喜欢和愿意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小学生比中学生更喜欢参加各类课外体育活动,男生多于女生。

40%的牧区中小学没有开展课余训练,只有30.6%的中学和13.3%小学不开展学期课余体育竞赛。从调查结果看,中学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要比小学多。牧区学校开展的体育竞赛,中学以篮球、足球、拔河、广播操、排球等和田径运动会、达标运动会等为主,小学则是篮球比赛、田径运动会、拔河比赛、广播操比赛等。

4)体育师资队伍现状。

青海牧区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缺额较大,现有体育教师的工作负荷过大。体育教师性别比例不合理,女教师少。青海牧区学校体育教师再教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2/3的教师没有学习和进修过,这种现状不利于牧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5)学生的体育态度及体育意识。

牧区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态度非常积极,他们喜欢体育,喜欢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而且还喜欢参加有一定难度的体育活动。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生都认为参加体育活动能使其更加健康,80.0%的中学生和70.0%的小学生都对体育活动有正面的认识,对于参加体育活动能够调节情绪和舒减压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自信心等有较高的认同。

青海牧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影响牧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也很多,除场地器材缺乏外,近半数的中小学生选择了学业紧、作业多、时间少,说明牧区学校与全国的多数学校一样,未能摆脱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压力。还有“不知道怎样锻炼”,占30%左右,说明牧区中小学生有关体育锻炼的知识比较匮乏。受牧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障碍的限制,牧区中小学生在接纳现代体育信息时也遇到很大的困难。

2青海牧区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1)充分利用中央政府对青海民族团结稳定的政治地位和“三江源”的生态地位的高度重视,落实各项国家对西部教育的优惠政策,促进青海牧区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2)结合青海牧区教育实际,研究制定青海牧区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相关教学文件,充分挖掘青海牧区体育资源,编写青海地域民族特色学校体育教材,将适合学校体育活动中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牧区学校体育课堂,丰富牧区学校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内容,发挥民族体育资源优势,弥补场地器材匮乏所带来的客观不足。

(3)加大牧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关心和支持体育教师的工作,提高牧区学校教师待遇,加强在职体育教师的培养工作,进一步稳定现有师资队伍;通过政策引导和加快落实牧区特聘教师岗位制度,加大牧区学校体育教师的引进力度,逐步缓解牧区中小学体育教师严重不足的现实矛盾,在政策和岗位设置上应进一步向牧区基层地区倾斜。

(4)在国家在民族地区推行的适合少数民族特点的双语教学和“两主一公”(即寄宿制、助学金为主的公办中小学教育)的办学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青海牧区的区域教育模式,实行弹性教学计划,增加地方性的民族特色课程的内容,建立督导评估体系。

(5)逐步落实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相关政策,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增长率。立足牧区各类资源优势,开发“以牧补校,以校补学”等教育经费筹措的特色途径。

(6)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民族资源,开发、自制体育器材。整合州县各类教育、体育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青海省教育厅. 2006年度青海省教育事业统计手册[S]. 2007:96-133.

[2] 倪晓颖.“两免一补”惠及我省贫困生[N]. 西海都市报,2007-05-15(A2).

[3] 陈巍. 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奠基——青海省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掠影[J]. 青海教育,2005,59(3):9-10.

[4] 杜小明. 抓住机遇、加强管理、全面提升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青海省教育厅厅长杜小明在全省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发言[R]. 青海省教育厅,2006-01-07.

[5] 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S]. 青发[2004]6号,2004-02-11.

[6] 青海省统计局. 青海统计年鉴2006[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357-366.

[7] 马建州,刘风霞. 青海省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238-240.

[8] 陈彦,王学明. 青海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6(1):19-22.

[9] 芦平生,李玉民.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22-27.

[10] 谷小丽,藏鸣放. 甘南州藏族学校体育的现状[J].体育学刊,2002,11(6):112-113.

[11] 孙杰. 甘肃省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4(S2):342-344.

[12] 杨丽娟,赵兰革,陈坚. 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学校体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2(4):76-78.

[编辑:谭广鑫]

作者:赵永魁 郜建海 郜 松 史儒林 王全喜

牧区小学体育论文 篇3:

谈谈农村牧区幼儿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教育领域,尤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农村牧区幼儿教育有了较大的改善。然而,如果把农村牧区幼儿教育和城镇幼儿教育相比,无论是政策的落实还是资金的投入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造成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劣,最终导致生源与师资外流的恶性循环。

作为一名农村牧区幼儿教师,我对这种现状感到非常焦虑,更对农村牧区孩子的未来感到无比担忧。接下来,我将就几个突出的问题进行论述,希望与广大同仁交流。

一、教学设施的简陋与落后

说起农村牧区幼儿教育,与城镇幼儿园相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房屋教室等基础设施、设备的差距。因为这是最直观,最显而易见的。拿我所在的幼儿园为例,全村人口6000多人,适龄入园儿童300多人。而幼儿园实际教学建筑面积却不足240平方米,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生均用地面积13~15平方米的标准。房屋大多趋向老化,接近危房标准。更不用说活动室、消毒室等标准配备了。

此外,整个幼儿园除了一个滑梯和几个球类玩具,电子设备等较先进的教学设备几乎是一无所有。

在上级组织的一次外出观摩学习活动中,看到城镇幼儿园宽敞明亮的教室、木质地板的活动室、塑胶跑道等豪华设施,想一想自己所在幼儿园的教学条件,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禁发出“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感慨!

农村牧区幼儿园教学设施的简陋与落后是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具体表现,即注重高等教育,而忽视基础教育;侧重城镇教育,而轻视农村牧区教育。这种现象虽然逐渐有所改变,但其进度却是缓慢的。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严重老龄化,个别地区以“临时工”为教师队伍主力军

在农村牧区幼儿园的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种以“临时工”为主要力量的奇怪现状。

农村牧区幼儿园的正式教师大多是从小学调来等待退休的“奶奶”老师。以我所在的幼儿园为例,最年轻的在编教师也有五十岁!在这些“奶奶”老师中,无论是从专业技能还是体能方面,大多数已力不从心,基本上已经不适合幼儿教学工作。而在个别地区,日常教学的中坚力量大多是那些通过“三支一扶”等政策或者是为实习而来的幼教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以这种“临时工”为主,以“奶奶”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不仅对幼儿园的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使“提高幼儿教学质量”成为一个不切实际的口号!

拿我所在地区的几个农牧地区的幼儿园为例,因缺少专业的教师,除语言、数学、社会和健康课程以外,音乐、美术和体育活动等课程的开展都存在困难,或者根本不能开课。

此外,在多数正式教师身上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他们因为难以达到职称考评标准而失去通过学习提高专业素养的信心,也对教育孩子失去了耐心,体罚幼儿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现象使人们对农村牧区幼儿教育的印象越发恶劣,进而失去了信心。

三、思想的落后,缺乏责任心

教育思想严重落后已成为中国幼儿教育的通病,农村牧区幼儿教育尤为严重,如幼儿教育小学化、缺乏良好习惯的培养、忽略人性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放羊式”教学等等。这种不尊重幼儿自然本性,违反幼儿成长规律,急功近利,毫无责任心的现象在农村牧区幼儿园是普遍存在的。

在一次与一个幼教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交流中,她指出我所在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如给小朋友们复印同样的简笔画,再让他们上色。这样虽然教师在教学时操作简单,展示出来也感觉很整齐,但实际上是在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她还举了在美国曾经发生过一个母亲因为幼儿园老师教给她女儿认读英文字母“O”,而向幼儿园索赔一百万美元并成功的例子。因为这样抹杀幼儿想象力的教育,后果如同剪掉天鹅的翅膀。

正是这种抹杀幼儿想象力的教学行为,在我们这里是非常正常的,甚至是应付上级检查和供家长参观的“重头戏”。

在强烈反差之下,农村牧区适龄入园儿童纷纷到城镇幼儿园就读,致使农村牧区幼儿园生源锐减。同时,有能力的幼儿教师也相继选择去条件较好的城镇幼儿园工作。以我所在的幼儿园为例,本应有300多适龄入园儿童的自然村,实际入园只有50来人!

农村牧区幼儿教育的这种恶性循环造成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其衍生出的诸多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如去城镇幼儿园后,全托幼儿与父母情感淡薄的问题,单亲陪读影响家庭和睦的问题,爷爷奶奶陪读隔代教育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其实是可以通过改善农村牧区幼儿教育而得以解决的。

这些问题虽然都是老生常谈,也许不足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但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认为有义务发出自己的声音。毕竟参与就是力量!我相信这种声音多了,能汇集成一股劲流,从而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使农村牧区幼儿教育早日得到改善,使农村牧区的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使我们的教育得到和谐发展!

作者:谢淑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科学化教育学论文下一篇:石油工程监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