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贫困文化解析

2022-08-04

第一篇:西部贫困文化解析

西部贫困问题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1,研究成果目的:通过对西部贫困问题的社会调查来了解西部贫困的基本原因为社会解决西部贫困提供原始调查资料提出对策性意见。

2,成果形式目的:调查结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展现,调查资料反映在调查报告中。

3,社会作用目的:引起社会关于西部贫困问题的重视,为政府解决西部问题提供调查数据和合理性建议。

二,调查类型

以抽样调查方式调查呼和浩特金川开发区附近社区及附近村镇人员生活状况,经济来源及子女受教育现状等,属区域性调查以实地观察,访问调查和问卷调查为主。调查收集国家关于西部的扶持政策及落实情况。以文献调查和网络调查为主

三,调查内容和工具

调查社会指标有家庭年收入,受教育程度,农业劳动力比重,城市人口比例,劳动力比重,劳动力总数。

调查工具有调查提纲,调查表格,调查问卷,手机,照相机,笔,纸。

四,调查地域

呼和浩特金川开发区社区及附近村镇及政府部门

五,调查时间

以周六日为主,大约一个月时间

六,调查对象

呼和浩特金川开发区附近社区及附近村镇人员及相关政府部门人员调查人数在200~300人之间。

七,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方式,访问调查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调查法,网络调查法

八.调查队伍

参与志愿者招募,选择并培训专用调研志愿者。培训时间在5小时以上,调查小组研讨确定负责人,由小组中同学负责培训内容安排,负责具体实施,负责培训组织与协调。 选择同学分别负责组织实施,统计分析,问卷设计,资料整理等。成立督导小组监督调查人员。 九,调查经费

调查人员培训费,交通费用,调查工具购买租借费用,问卷设计制作费用,调查人员饮食费用,网络调查费用等

十,调查工作安排

调查任务:调查呼和浩特金川开发区附近社区及附近村镇人员家庭年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呼和浩特金川开发区总人口数,农业人口数,城市人口数。询问呼和浩特金川开发区相关政府部门关于西部的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

第二篇:西部贫困学生情况调查报告

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富有,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

“我要上学!”很普通的一句话,从一个稚嫩的口中喊出,竟然是这么震撼!

是城市里的孩子无法想象的,这些孩子也不敢奢望能过上城里孩子的生活,他们唯一的渴望就是能读书能上学。

在甘肃省天祝县打柴沟镇打柴沟村打柴沟小学有这样一个孩子,他的名字叫魏芝。孩子是个刚上一年级的小男孩,但是从他的眼中却很难看到9岁孩子该有的童真!我们尝试着和这个孩子聊天,但是却发现很难沟通。直到我们问到:你喜欢学校么?魏芝的眼中才闪现一丝的光芒:喜欢!可以和同学们一块学习,一块玩。我们私下了解到,由于家庭贫困,家里已经无法支付孩子的学费了。通过魏芝断断续续的描述,我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难过:我们家有六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和小妹妹。可是我们家的情况不好,常常连铅笔和本子都买不起。奶奶得了流鼻血就止不住的病,每天都在吃很苦的药,花了很多的钱,爷爷也老了,干不动活了,腿也痛。今年庄稼由于天气不好,收成不行„„

结束了采访,所有人都不再说话,沉默已经代表了一切。被社会忽视的角落中的孩子魏芝只是众多贫困孩子的一个映射,我们能为贫困的儿童做些什么呢?

一张张风雕雪融的脸,一幢幢破败的房屋,一张张不是课桌的课桌,和课桌后面渴望未来的黑眸,无不冲击着我们的心,一个被城市忽视的角落,同样属于我们的社会。一个馒头、一根咸罗卜条,一碗白开水,构成很多农村孩子的午餐。对于很多失学儿童来说,最宝贵的可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书包,一支铅笔,你能相信嘛?

这恐怕是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吧。而作为未来的一代,读书上学是他们未来的希望,但是,读书上学的成本已经让许许多多的儿童过早的离开了学校,区区的几百块钱竟然阻挡了无数的幼小心灵对未来的憧憬,生命的悲哀莫过于失去希望!

看着那些因为贫困失学的孩子吃的带水的霉干菜、看着他们穿的打着补丁的衣服,看着他们一贫如洗的家,看着他们一双双充满渴求的想读书的眼睛„„每当想起这些,我的眼睛一次次的湿润了。或许今天的他们还在校园里,但他们却时刻担心着明天去不了学校了。他们不求吃好的,他们不求住好的,他们只求能继续呆在校园与同龄人一样的读书。读书是他们最大的心声,哪怕再苦再累„„

他们是无辜的,仅仅因为出生在贫瘠的土地,难道就要承受这悲哀?一双双企盼的眼睛正在等待我们的帮助。在政府积极改变经济状况的同时,更多的人意识到:要根治贫困,就要从教育入手。

今天的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儿童的文化素质关系到后代人的教育,影响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让儿童普遍受到良好的教育,既是提高人民素质,推进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基础工程,也是实现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文盲的关键。可见,帮助贫困儿童上学读书,不应是我们的负担,而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能吃苦的民族,也许是的,但,一个只会忍受痛苦而无力改变环境的民族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改变的第一步:就是教育!这,大概是所有想为贫困之地做点什么的中国人的最佳缘由吧。

庆幸的是,总有一些好心人,在默默关注着贫困学生的一举一动,伸出援手„„我希望下一个人就是你。也许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解决贫困学生就读难的问题,但只要每个人都能为贫困学生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让所有的学生不再因贫困失学的愿望就会成为现实!

第三篇: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加快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及对策

(西昌农学院农学2009) 李 奇

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大大促进了西部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受自然环境、财政投入、政策制度、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依然比较缓慢,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距比较明显。在对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加快重点经济区发展为核心,提出了新阶段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波动幅度较小,稳定性好,宏观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相对较小,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态势。经济结构日益趋向合理,但与发达地区相比,结构优化的空间较大。部分经济效益指标持续改善,但投资效率、工业效益等指标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我国政府把焦点聚集于广袤的农村,凸现了中共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本文着力于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以寻求更有效发展的政策路径。

一、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西部贫困山区以传统的粗放型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大多是解决生计问题;农村工业不发达,未能充分利用具有优势的农牧业产品加工增值;第

二、第三产业的比例较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村城镇化建设滞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西部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未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进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农民收人不断增加。但西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2006-2010年西部地区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3.9%,5年间其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7.11%、17.33%、17.58%、18.14%、18.33%、18.68%。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并未完全实现东部与西部农村经济公平增长的目标,东西部差异仍明显存在。

我国西部贫困山区农村贫困面大,脱贫难度大,有相当多的地区返贫现象严重。数据表明,2008年的全国贫困人口中有66.2%在2009年脱贫,而2009年3597万贫困人口中,则有62.3%是返贫人口。分析认为,返贫原因主要有自然灾害、重大疾病和环境因素等。这反映了贫困人口的脆弱性和致贫因素的复杂性,也加大了减缓农村贫困的难度。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数量上看,新时期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西部12个省市(区)共有375个,占63.34%,表明西部贫困山区农村贫困面非常广。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完善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土地作为生存保障的西部山区农民,在遇到自然灾害或疾病时,更容易陷入贫困和极度贫困。

二、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差

贫困山区大多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瘠,多坡少平地,地多田少,相当一些地方属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人们的抗灾能力弱,靠天吃饭。多数乡村散落在大山的沟壑里,位置偏僻、交通闭塞、道路不畅、缺水少电、信息封闭,客观上导致农业经济落后。农业水利设施陈旧、破损,甚至有些地方连简单的水利设施也没有,大多数地区的公路建设都停留在乡通公路上,村级公路的 1

改扩建仍处于初始阶段。虽然近年来政府支农资金逐年增加,但与庞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相比,不能够满足农村基础建设的需求。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严重制约了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手段落后

西部贫困山区的农业生产以传统的耕作技术、简陋的农用工具为手段,80%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以粮食种植业为主,传统养殖业、微弱的家庭手工业和打工收人为补充,经济作物很少,没有重要产业来支撑经济持续发展。无论是农业中的农林牧渔业还是农村经济中的其他各产业都处于缓慢发展阶段。贫困山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难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水平,没有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的问题,这是至今仍然束缚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单一的、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很不稳定。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地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

农技服务站和养殖业、种植业协会,不能真正为农民致富服务,农技站的服务内容仅仅停留在提供种子和农药的初级服务水平上,农民所需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技术服务还没有真正形成。基层组织管理弱化,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传统产业增收无望。乡村干部是联结党和群众的桥梁及纽带,是团结和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排头兵。但一些农村干部思想觉悟不高,文化水平低,市场意识淡薄,参与市场竞争的闯劲不足,甚至有极少数干部把部分农用物资和劳务费截为己用,侵吞村民救济物、扶贫款,致使干群关系非常紧张。再加上资源缺乏,集体经济薄弱,这样基层组织维持正常办公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四)教育科技落后。农民知识技能薄弱

贫困山区的农民为其地理环境所限,大都信息闭塞,文化教育滞后,科技普及不够,劳动者素质低下,不愿意接受新事物,难以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自然村落人口较少,教学设施较差,教学质量偏低,文盲半文盲占相当的比例。因为教育落后,人们思想观念也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小农经济思想意识根深蒂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市场意识和资本经营意识淡薄,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胆魄,保守依附的特点比较明显。农民缺乏系统的农业知识与生存技能,农业生产基本上靠经验与感觉,经济效益差。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很少得到推广和应用,致使农业产量一直徘徊不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在山区农村未能得到落实。

(五)生产投入资金不足。信息滞后

造成生产投资下降的原因:一是财政投资不够,信贷关系紧张,许多农民借钱无门,没有办法扩大生产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二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而农用物资成本有增无减;三是小富即安,怕担风险,缺乏进取观念的小农思想束缚了农民生产投资的积极性;四是超前消费制约了生产投资,如农村出现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等。近几年,农村的信息和服务工作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仍然比较薄弱,农民缺乏靠自身力量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财力,而政府很少提供有利于农民真实可靠的信息,导致农民很难及时准确地知道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市场信息,因此就很难依照市场供求情况来合理安排生产。

(六)农村主要劳动力分配失衡

由于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农业风险性大,部分农民难以靠庄稼收成维持生计,种田积极性大大下降。虽然农民缺乏职业技能,进城务工存在着盲目性,但是为了养家糊口,农村家庭的主要

劳动力仍大量外出打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缓解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但是却造成了许多地方留守家里的只有妇女、儿童、老人,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更是严重下降,在耕作上种而少管,粗放经营,产量下降,且撂荒、半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国现在也开始补贴农业,有了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但限于经济发展水平,补贴还不够多,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仍不太高。从长远来看,还是要逐渐使农业生产维持在合理的收益水平,才能调动农民惜地养地的热情,提升耕地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对策

中共中央在《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必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等。中国西部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除具一般路径外,还应充分考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一)加快移民并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调查核实,将自然条件恶劣、生存困难、人口在300人以下的自然村,就近实施整体搬迁,移民并村。也可以撤减合村,根据发展目标和相邻行政村的历史、习俗等情况将人口在500人以下的行政村建制撤消,能合则合,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村合成一个大村。这样可减少管理人员,节约管理成本,实现利益趋同、资源共享。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先决条件。在贫困地区,要重点投资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电力通讯设施等改善生存型设施。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大农村村级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不加重农民经济负担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加快农村村级公路建设的步伐,降低农产品的运输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公路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加大农业水利建设力度,加大投资,铺设小口径水管道,及时满足农民对生产用水的需求,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和管好农村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使农村基础设施真正走上“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确保农村和农民长期受益。

(二)因地制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在山区农村,首先要由农业部门聘请专家根据当地的地理、土地、气候、生态等条件和种植、养殖习惯合理调整农林牧渔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确立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研究提出该区域优势农产品的开发战略,根据项目开发建设形成特色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互相促进的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多次增值,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要调整产品结构,压缩单

一、生产过剩、没有销路的产业和产品。其次,按照“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行业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探索创新农业发展与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或农产品流通业,形成一种“市县办企业,乡村建基地,农户齐参与”的农业产业化格局。积极探索农业股份制经营路子,合理开发和使用资源。

目前多数地方集体统一经营层次比较薄弱,集体经济发展不快,甚至有些地方几乎没有。目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有其弊端:一家一户种田缺乏规模效益,也不利于大型水利设施的检修以及一些重体力农活的开展。因此,在继续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走联合生产、集约化经营之路,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集体可以统一支配的财力和物力,稳定和发展集体经济。根据

二、三产业发展给农业生产经营机制改革创造的条件,制定必要的政策,适时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消除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粗放经营、撂荒、半撂荒等负面影响。至于土地集

约化经营及农民的利益分配问题还需专门进行研究。

积极发展农村第

二、三产业,提高其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乡镇企业建设步伐,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既包含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也包含农业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对于原有的乡镇企业,凡有发展前景但效益不佳的,要通过加强管理,转换机制,完善制度,提高企业效益;对于“死火”企业,可用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形式加以改造,有的可以转产,有的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有的可通过技术改造。总之,要想尽千方百计使其走出困境。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基础上,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知识技能水平

贫困山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科技实用型人才奇缺,是农村贫困的根源之一。要转变农民传统观念,让他们用新的思想观念投身到农业经济建设中去。要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狠抓上来,整体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对务工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生存技能。各级政府应加大山区基础教育的投人,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师生活待遇,使他们安心教育事业,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应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在农村初级中学开设具有直接实用性的课程,内容可包括种植、养殖技术、建筑、烹饪、理发、家政服务等。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应配合农业研究部门、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地理特征、产业状况等编写出学以致用的教材,其知识点不需整齐划一。首先聘请专业人才对山区农村初级中学的相关教师进行培训,然后教师利用地方课和寒暑假时间并通过实地观摩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鼓励和选派一定数量的职业学院大中专毕业生到山区农村去创业、去发展,并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为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和智力保障。

(四)建立健全惠农政策与制度,加大执行力度

近年来,很多支农、富农的政策相继出台,收到很好的效果,但还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切实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对农村各产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税收、资金、消费等方面要有一整套的优惠政策,并加大执行力度,让政策得到真正落实,使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拥有一个活跃的空间。

制度建设主要包括:(1)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引导农民合理地建房用地,防止政府和企业非法强占或不合理购买农民的土地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2)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包括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的制度。严格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国家应对农资生产流通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财政予以适当补贴,工商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防止搭车涨价和哄抬物价等行为的发生。政府要根据市场情况,农业生产成本以及与其他行业的比较效益,制定合理的粮食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防止农副产品收购中的压级压价现象。对市场调节价格的农产品,要建立引导、控制机制,具体就是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建立储备制度和最低保护价制度,保证农业生产有利可图。(3)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农村发展最大的瓶颈是资金制约,要强化对信贷部门支农投入的硬性约束,促使其放宽农村信贷条件,减少审批环节。同时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信用担保机制,建立农民贷款专项担保基金或从国家无偿投入的扶贫资金中切块安排农民贷款担保基金,同时制定贷款贴息政策,化解支农信贷风险,提高信贷部门放贷的积极性。(4)农村扶贫开发制度。主要应创新扶贫资金的筹措制度和管理制度、扶贫项目的决策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扶贫资金来源充足、管理科学、运用规范高效。我国多年的扶贫开发解决了农村许多问题,但是,一些地方为了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着重上了一些“短、平、快”项目,而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上没有完全重视,使得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很不稳固。因此有必要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办法,转变地方政府的扶贫行为方式,做到“真扶贫、扶真贫”,避免搞形式主义、走过场。

(五)充分发挥农村干部致富引领作用

农村干部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村工作方方面面。国家要改善基层干部生活待遇,建设一支稳定、得力的农村干部队伍。目前,贫困山区急需一批懂科技、会管理、信息灵的农村干部。这就要求乡镇村组干部强化责任感,努力学习有关的政策法规和基本农技知识,做到懂政策、懂管理、懂技术,能够为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排优解难,特别要引导农村主要劳动力在各产业中合理分布。应对特贫户提供咨询和民政、信贷、物资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帮助这部分特贫户尽快走出困境。乡村干部还应着力培养和利用一批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领头作用的农民,让他们和乡村干部一起共同引领农民致富。当然,作为贫困山区乡村干部,更不得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扶贫款项、贪图小利、侵占集体财物,直接损害农民的利益。

乡村干部要充分发挥信息的引领作用。要利用农村各“站”、“所”扩大市场信息量,对农民进行政策、信息宣传,逐步改变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加强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对众多信息筛选后,将价值高、实用性强的信息,通过会议、报纸、电话等方式迅速地传递给农民,减少因信息不灵造成的损失。拓宽渠道增加信息来源,发挥本地在外工作人员的作用,将外地信息及时传回本地。严厉打击传播虚假信息的不法分子,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

(六)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

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使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合理规划和调整发展生态经济的产业结构,一是利用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植被面积,并在宜林地中发展中药材或在宜牧地中种植优质牧草以发展优质产业;二是发展经济林木,种植抗风沙、耐旱、保土、保水、固沙的品种,使之发挥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要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缓解农村资源紧缺、减轻农村环境污染、提高农民卫生健康水平。还有,西部贫困山区人口在急剧增长,导致仅有的一点经济增长被完全充抵,而且严重危及到生态环境的资源承载。因此,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农村医疗健康服务、健全贫困社会保障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第四篇:给西部贫困山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西部贫困山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贫困山区的小朋友:

你们好!

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我愿以真诚的心与你交朋友。我叫xxx,是xx省xx市实验小学的五年级学生,今年12岁,是一个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女孩。我的学习优秀,爱好作文。

告诉你们,我们实验小学可美了!有四幢楼房,分别是教学楼、综合楼、和体艺馆,最东面的

一、二层楼就是我们就餐的地方。还设有操场、篮球场、乒乓球场地、图书室„„校园内,鲜花盛开,绿草如茵。我们还有年轻有为、富有创意的校长。美丽的环境、优秀的老师为我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但是,我从电视和报纸上了解到你们生活在低矮的土屋里,那里光线昏暗,一切都是灰蒙蒙的。你们由于缺乏营养,身体瘦瘦的,脸也瘦瘦的。可是眼睛是明亮的,我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到了你们对学习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那一支支短小的铅笔和已经拿不住的橡皮,无一不触动我的心。

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和你们的处境相比,我觉得你们身上有一种锲而不舍的、渴望学习的精神,这值得我学习!我真诚地希望能与你“手拉手”,成为好朋友,用我们的力量来帮助你。如:捐上压岁钱、零花钱、学习用品,和你一起度过学习上、生活上的难关。同时进一步了解你的不容易,体会你的艰辛,你呢?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吗?那就给我回信吧!我等着哦!

祝你

天天开心、成绩优秀

远方的小朋友xxx

第五篇:西部贫困山区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大陆 重庆石柱立邦希望学校,重庆石柱409102

指导教师:李学容

[摘 要] 西部贫困山区师资队伍建设看似一片大好形势,其实仍然任重道远。实际状况是目前西部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还存在着以下种种问题,首先是数量上严重缺编;其次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僵化。本文深入剖析了这一教育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在长远规划与现实捷径两个层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西部贫困山区 师资队伍建设 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5亿多劳动力中有4亿多在农村,自然资源绝大部分也在农村,“农村、农业、农民”是我们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大国,离开农村的现代化和城镇化是不可能的,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与农村教育有关,尤其是与西部贫困山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关系密切。因为西部贫困山区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原因,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与东中部地区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党中央从战略长远的高度出发,提出加快西部建设步伐正式为了缩小差距,走共同富裕之路。西部贫困山区要崛起继续培养大量合格优秀的农村劳动力。那么,农村的现代化和城市化都需要培养大量合格的、优秀的农村劳动力。那么,农村中小学作为培养未来农村劳动者的摇篮,在农村人才的培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西部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因为好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实施和推广,都要依靠广大教师的实践。正如皮亚杰所说:“假如没有质量合格,而又数量足够的教师,最好的改革方案也只能在实践中夭折。” 西部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而保证足够数量的农村教师又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环节。但令人深思的问题是西部贫困山区的中小学教师严重不足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导致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缓慢,阻碍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的脱颖而出,这是个令我们深思反省的问题。

一、西部贫困山区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数量不足

根据调研情况和对2000年教育统计数据分析,全国中小学教师数量总体上不存在超编,城镇教师局部性过剩与农村合格教师严重短缺并存,显性超编与隐性缺编矛盾突出,且余缺难以互补,这是定性结论。根据这种结论,不妨进行一下定量分析,按现有学生和1984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计算,需配备教师948万,全国中小学教师缺编10万,其中城镇中小学教师超编50万,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60万,如果减去约30万民办教师,全国中小学教师缺编约40万。近年来,中小学教育教学任务、内容、结构、目标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家和社会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结构调整,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缩小班额等增编因素不断增多。如果完全按照规定班额及有关标准计算,全国中小学教师缺编还要多些,这种计算还没有考虑“十五”期间初中招生的大幅度增长,高中招生几乎要翻番的增

①编因素,仅是按现状计算的,否则缺编更多。西部贫困山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地理位置的制约,导致西部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因而政府投入教育的经费严重不足,导致教师严重缺编,形成了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师不但不相应增加反而减少的现象。在偏远的一些村小,一个教师教几个班的孩子;在偏远的完全小学、中心校,也存在编制严重不足的问题,一个教师要干几个人的工作。

再让我们从另一角度——每位教师负担的学生比较(即师生比)来透析教师数量的问题。根据统计显示,随着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师生比逐渐缩小;同时对教育质量越来越高的追求也要求师生比的逐渐缩小,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就石柱县而言,从2000年教师总体缺编近1800人,师生比执行的是1:35,当时的临时代课教师有接近400人;到2005年,总体缺编还有600多,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外的教师缺编在内。师生比仍然达到1:30。临时代课教师仍然有近400多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数量总体上均衡实际上是在相当高的师生比的条件下的均衡,而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永恒追求实际上昭示的是我们的教师数量还远远不足。

(二)师资队伍不稳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人才配置方式也由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变,许多教师为了改善生活或为了更好的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纷纷流向发达地区或城市。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中单项流动严重,表现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而且流失的教师多是骨干教师。据2006年重庆市石柱县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石柱县2006,从乡镇中学择优考试调入县城 ① 杨春茂:中小学教师数量控制透析[J],人民教育,2001,9,第36页。 中学的专任教师76人,乡镇中学补充新教师54人;石柱县被调走的优秀教师42人到市或区重点中学。从农村小学择优考试调入县城或乡镇小学专任教师259人,农村小学补充新教师108人。这样的流动导致农村小学的师资队伍越来越薄弱,即使才补充的新教师的思想也只是为了有个饭碗和有朝一日“脱离苦海”,那么,我们真正的广大农村的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希望在哪里啊?西部贫困山区由于经济不发达,交通不通畅,文化生活质量差,信息闭塞,学校环境差,各种福利待遇有的地方甚至没有,没有吸引优秀的教师的政策,用人机制不够科学合理,加上政府难以解决教师子女及家属等附属问题,使优秀教师流失或望而却步。有一位中学物理研究员级别、中学特级教师,这么优秀的人员在西部地区是难有20人的,临60岁光荣退休了,但考虑石柱县教育的发展,他自愿再干两年,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政府的做法是因为你已经退休了,研究员待遇增加的每月15元的津补贴取消。后来,研究员的学生高新聘请他到广州的一所中学去任校长助理,学校招生就堂而皇之说学校有资深中学物理研究员一名。结果效应巨大。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一斑。还有一位是2004年西师毕业的学生会副主席,英语过6级,日语、俄语都会,就因为学的是教育管理,志愿到石柱县从事教育工作,结果因为专业不对口而作罢。后被贵阳师范学院免试聘用。从这可以看出政府的人才引进有待进一步调整。这种导致教师队伍出多进少,出优秀进平常的恶性单向流动,使贫困山区的教师资源逐渐走向衰竭。

二、问题的成因

(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特别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原有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没有了,而新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和转移支付机制在不少地区尚未建立起来,这使得原有的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凸现。拖欠教师工资状况在2000年前比较严重。据全国教育工会1999年上半年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5个县、市的统计,自1998年1月至1999年3月底,拖欠额为7.1亿元,拖欠的人数达58万人次,拖欠时间最长的达1年零3个月。②截止到2000年4月,全国共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累计拖欠教

③师工资达135.65亿元。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④就石柱县而言,在2002年全县财政收入只有5000多万,而教师工资支付就占2000多万,教师工资一般都是拖欠2个月的,到2003年底才基本解决。直到2005年,根据中央的文件教师该发的津补贴根本无法兑现。

教师工资长期被拖欠,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其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农村教师工资严重拖欠问题,已成为直接制约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

(二)城乡差距显著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十分严重,并且这种差距是全方位的,质的差距。在西部贫困山区尤其突出。

首当其冲就是收入差距。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06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人民币,重庆市是10244元。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为3587元,收入差距相当大。并且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还接近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3倍。就是说农村居民收入不仅比城市居民收入在数量上差距甚远, ②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1999年12月24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 ③ 陈至立:在2001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④ 中国教育报,2001年1月11日。 而且其同比差距还在渐趋扩大。另外城乡社会在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城乡公共品提供、城乡教科文卫事业的发展上均有很大差距。

现在的现实情况是,就像农民为什么大量涌向城市一样,在人民生活水平为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生活水平的差距表现得更为显著。这样就表现为收入哪怕增加很少,但生活质量会有明显提高。因此农民愿意放弃耕地种田,而到城市打工,这样可以比在家务农获得更多收入。对于农村教师来说,也是一样,在现有的农村教师工资水平上,农村教师流失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在考虑城乡差距的情况下,作为个人选择来说,宁愿在城市作些并不理想的工作,也不会选择西部贫困山区的农村从事教师工作。

(三)教师人事管理壁垒森严,进退两难

就现行的农村教师人事管理制度而言,对农村教师的户口、档案、人事组织关系等的控制相当严格,导致在现行的农村中小学管理制度下,人们有顾虑,害怕一旦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将永无翻身之日,对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望而却步。也就是说农村教师合理流动的机会成本太过昂贵,个人理性选择不会对其进行投资。

三、对策提出 (一) 治本之策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出现的许多问题实际上都是体制性问题,因此,加快体制创新,建立符合当前农村教育发展实际的教师工资发放和人事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村师资问题的根本大计和基本前提。 1. 改革工资制度

(1) 以县为主,各级分担,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教育部前部长陈至立在2002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以县为主的新体制,是中央在新形势下做出的重大决定,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治本之策。各地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实现以县为主并通过银行发放教师工资的新机制,力争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拖欠问题,并加强跟踪调查,深入研究和及时解决体制调整中出现的新问题。”⑤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将农村教师工资收归县级财政统一发放,是确保教师工资发放的一项重大举措。但是,这一体制的实施必须与建立规范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密切结合,坚持以县为主,各级分担,明确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分担教师工资的比例,建立相应的监督报告和责任追究制度,才可能真正解决教师工资拖欠问题。

(2) 提高工资待遇,实施特殊津贴制度

在解决教师工资拖欠问题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特别是西部贫困和边远农村地区教师工资待遇,对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吸引合格师资到农村任教具有重大意义。在现有条件下,首先应采取措施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标准不低于国家标准,地方性津贴补助不低于当地国家公务员水平,尽快执行城乡教师执行统一工资标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和边远地区教师的扶持力度,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拨款建立贫困和边远农村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2. 加快农村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当前西部贫困山区农村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通过合理的编制管理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 ⑤ 陈至立: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动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J],人民教育,2002,2,第7页。 编制使用存在着严重的区域性不均衡,如城市、城镇地区教师超编,农村贫困地区、边远山区教师严重短缺。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应充分发挥编制管理的调节平衡作用,区别对待,有效调节,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特别是向农村地区的流动。二是改善农村教师人事管理软环境。以制度及法律来保障,放松对农村教师的户口、档案、人事组织关系等的控制,以降低农村教师合理流动的机会成本,排除准备成为农村教师的人们的后顾之忧。三是建立严格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和质量关。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探索教师资格分级认证制度;逐步提高新聘教师的学历层次,特别是第一学历的要求;建立规范的教师聘任制度,面向全社会招聘、录用合格教师,探索符合农村教育实际的农村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岗位责任考核制度。四是建立合理的农村师资输入与交流机制。国家应采取有效激励措施,引导和鼓励合格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同时制定特殊政策,逐步建立区域内城市与农村“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城市和发达地区志愿者到农村学校义务服务制度,东西部地区教师对口支援制度等。

(二)现实捷径—农村基础教育师资与师范教育培养一体化设想 其实仔细观察一下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不难发现再单纯地依靠行政手段和号召牺牲精神已显得苍白无力。于是乎,很多关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思路,都把焦点聚集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教师物质待遇的提高的大方向上。我认为这一治本之策固然抓住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但关键是既然是治本之策,其实行的门槛也就会越高,难度越大。这一思路的弱点在于:其在短时间内是绝难办到的,按照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看来,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对教育投入的巨大增长及实现城乡差距的快速缩小,因而缺乏现实性和可行性。我们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上,必须拿出更现实、更可行的办法。

所谓一体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实现基础教育内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高师系统教师教育培训机制的健全与完善的互补性的结合。

我们知道,师范专业也如同医学专业一样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操作性。正如医生的实践性、操作性是靠临床实习来体现的,师范教育则必须依靠教学实习来保证其实践性与操作性,然而,当前的师范教育体制则是教育实习根本得不到保障;在教育经费上教学实习已经到了难以敷衍的地步;在时间上难以保证基本的实习步骤的完成,且因教学实习大多安排在大学四年级,即学生毕业前夕,因而备受自寻职业的冲击。也就是现在的师范专业学生他们缺少教师职业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就意味着这么一大批专业素质高、知识结构丰富、掌握先进教学方法的合格准教师资源的能量并未被合理利用;而现在的农村教师队伍正好缺少这样的人力资源,而拥有满足师范职业锻炼的机会,由于其间很好的互补性,他们的一体化改革将有助于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其具体做法是高师院校的实习学生,定点定向地到地方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如此,一年一届,便使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拥有了一支动态、稳定的本科学历的教师队伍,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准一味盲目地追加教育投入,教师的耗费成本远低于固定教师,这也适应农村教育经费紧张的现实。一体化改革并不强调而是在基本保持现有教育投入的水平上,通过改革高师教育系统与基础教育系统联系松散、各行其是的格局来实现互补共进的新发展模式。这一做法的变通之处在于将原基础教育系统中的部分费用移作高师实习的经费。如果说原有的这些费用只起到低水平的维持作用,那么,改为实习费用后,农村基础教育系统便将从根本上改观。以这种“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高师教育如何面向基础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师资不足及水平长期低下的问题。

一体化改革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基础教育而言,通过这一变革,可保有高素质的本科学历水平的师资,从而能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师资结构,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永德:农村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邵学伦: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索[J],山东教育科研,2002,8。 [3] 褚丁宽:浅析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及改善措施[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1。 [4] 王磊:浅谈农村中学素质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J],零陵学院学报,2004,2。 [5] 杨春茂:中小学教师数量控制透析[J],人民教育,2001,9。 [6] 田慧生: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8。

[7] 陈至立: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动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J],人民教育,2002,2。

杨大陆 重庆市石柱立邦希望学校 小学高级教师 重庆市石柱县 邮编40910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场办公会议纪要下一篇:校车安全演练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