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快乐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22-09-11

做人做事, 快乐是最重要的。培根曾经说过:“读书可使人愉悦, 增加文采及充实才能。”阅读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 作为语文教师, 如何让孩子放飞心情, 快乐阅读, 值得我们思考。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实现快乐阅读教学一些体会:

1 培养快乐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乐读、爱读, 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 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 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 还经常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并告诉他们, 这些故事书里都有, 只要自己去看书, 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便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 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 我们要利用课堂, 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 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读课外书籍的同时, 笔者还指导学生去写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还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读后评、心得体会等。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 划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学生有了成功感, 读书的兴趣更加浓厚。

2 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使其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 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 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 使他们能干;解放嘴, 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 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 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语文课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说、自己去评价。而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 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 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 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如在教小语第七册《那只松鼠》一文时, 出现了这样的问答:有一个学生问:作者为什么要放走小动物?几个小学生进行了补充回答: (1) 他喜欢小动物。 (2) 他和小动物是朋友。 (3) 他关心他的朋友。 (4) 他爱护小动物。 (5) 他尊重他的朋友。透过这些提问、回答, 可以看出同学明白了处世之道:对待朋友, 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尊重, 要从了解朋友的立场去对待朋友, 不能存着捉弄、玩弄的心理对待朋友。学生自主感悟到的这些知识, 是讲读式阅读教学法无法做到的。说明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 真正读懂了课文。自主的学习使学生悟出了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 变得爱读、爱问、爱答、爱动脑了, 由“怕学”变得“爱学”, 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了知识, 锻炼了语言能力, 拓宽了思维能力,

3 进行个性阅读, 让学生活跃起来, 使其体验快乐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 但我们说文本是“多义的”, 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 语文教学要倡导多元理解, 鼓励创意表达, 但也要因文而宜, 因时而宜。对个性化解读, 我们应该把握好时机和尺度, 要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有序适度地穿插对文本内容的补充拓展,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获得思想启迪, 培养创新思维。但切不可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而在每时每刻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支离破碎”的分解, 展开“无休无止”的拓展, 发表“独到高深”的见解。要知道教学时间是个恒数, 课堂上能供我们好好学习语文的时间是有限的, 我们还是应该牢牢抓住语文教学的基础, 切不可顾此而失彼。如学完《草船借箭》后, 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 其实在历史上, 曹操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此话一出, 很多学生争着举手, 因为他们对曹操了解得也不少。笔者说:“如果现在, 我们穿越时空隧道, 你会和曹操进行一次怎样的对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很多同学都让“曹操”谈谈对赤壁之战的反思, 而“曹操”们都清醒地认识到了失利的原因, 并表示要吸取前车之鉴, 养精蓄锐, 卷土重来。这样的对话,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一个立体的曹操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清晰明朗起来。此时的“我与曹操面对面”就水到渠成。正如陶渊明所说:“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当然,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一语不发是不现实的, 那么, 如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呢?如学习郑爱平的《长江之歌》一诗, 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 自由分组:一组有感情的吟诵, 一组为诗配画, 一组将诗歌改写成生动的小故事或意境优美的散文, 一组排演课本剧, 一组外出考察、查阅资料等等。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各组的学习活动, 然后分组交流学习成果。由于每个小组都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更为充分, 使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充分展示个性, 他们就会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亲身体会和感受到语文阅读的真真乐趣。

4 课外阅读延伸阅读的乐趣

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提高, 课外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延伸阅读, 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 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 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 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 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 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 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 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 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 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 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高效率的阅读教学, 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总之, 阅读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 阅读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 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时, 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 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 学生带着乐趣独立地、深入地去思考、品评文章, 徜徉在文字的海洋, 走近作者, 走近作品, 放飞心情, 快乐无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职业学校党建工作下一篇:73例肝硬化腹水合并糖尿病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