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

2023-04-19

第一篇: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2课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时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

战国时,燕国太子丹为了让荆轲去刺杀秦王,百般讨好荆轲,特意宴请他。宴会上,太子丹叫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助兴。荆轲听着这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纤细、白嫩、灵巧的双手,不禁魂飞天外,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爱其手。”听到荆轲的称赞,太子丹立即命人将美人的双手斩断,放到一个盘子里,送给荆轲。

教师引导: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太子丹割裂了作为部分的手与整个身体的有机联系,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而美人灵巧的双手离开了身体就永远弹奏不出悦耳动听的乐曲了,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这启发我们一定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导入二

(多媒体课件展示) 有个故事叫“嘴疼医脚”:有个人嘴上长了一些小疙瘩,后来逐渐严重,满口溃烂。他到医院打针吃药无济于事。后来经朋友引荐,去找一位颇有名望的老中医治疗。不料,这位老中医开了几味药,并让他研制成粉,用醋调敷在脚心上。这样敷了几次,病就全好了。这人感到很奇怪,去问老中医:听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为什么嘴疼医脚,药到病除呢?

老中医向他讲了这么一个道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都密切相连,在病变上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时病本在上,病状表现在下;有时病本在下,病状表现在上。你这口糜与心脾积热有关,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采取上病下治,用药敷脚心,通过经络引心脾火下行,因而取得药到病除的疗效。

教师引导:嘴与脚,一个在人体之上,一个在人体之下,表面看都是独立存在、互不影响的,似乎没有内在的联系,实际上它们和人体其他部分共同构成人体的有机整体,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我们不能用片面、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推进新课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板书: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从含义上看:整体是事物发展的全局和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从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来看: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所以,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教师总结:人是一个整体,手是人体的一个部分,手一旦离开了人体,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可能发挥它本来具有的功能;钟表是一个整体,各个零件是部分,一个钟表如果被拆开,零散的部件就不能发挥它在钟表里的功能。所以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板书: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问题情境

木桶理论(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专心

爱心

用心 1

所谓“木桶理论”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问题探究:理解了木桶理论,对我们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呢? 学生:我们要学会分配学习的时间,尽量不要有短腿学科。

教师总结:作为学生,我们高考看的是总分,所以如果存在短腿学科的话,就会影响到总分,所以在学习上,我们要做到统筹兼顾,使各个学科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以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结论:(1)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问题情境

手是人体的一部分,不能脱离人体而单独存在,一旦被割了下来,一只鲜活的手就会慢慢失去光泽,就不会再弹出优美的乐曲,就不会写出漂亮的汉字,就不能做日常的琐碎事情。

问题探究: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手是人体的一个部分,离开了人体,手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和存在的价值,这说明部分是离不开整体的。

结论:(2)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三只老鼠一同去偷油喝,可是油缸里只有一点点油,谁也喝不到。于是它们想出一个办法,一只老鼠咬着另一只老鼠的尾巴,三只老鼠连成一串,换班下去喝,第一只老鼠最先吊下去喝,它想油只有一点点,我先喝个饱,上面两只老鼠见第一只老鼠喝起来没完,都急得很,最上面的老鼠急得说:“给我们留一点。”可一张嘴,下面的两只老鼠就掉到缸里去了,它一慌也跟着掉了下去。结果三只老鼠都再也未能爬出来。

问题探究: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都会影响到部分。所以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这里的三只老鼠之所以能够偷到油,是因为它们组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具备了任何单只老鼠都不可能具备的功能,三只老鼠配合好了,才能喝到油。后来它们只看到了局部的利益,而忽视了整体和全局,所以都掉进了油缸里爬不出来了。

专心

爱心

用心

2 板书:3.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问题情境

“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 (多媒体课件展示)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问题探究:温家宝总理为什么要提出“中部崛起”战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中部是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部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事实上,“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中部崛起”战略是根据中国实际提出的,不仅有利于中部的发展,也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2)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存在着东西部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如果西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影响到全国的经济发展,甚至会引起民族纠纷,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早在199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了出来。目的是要缩小东西部差距,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可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板书:1.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学生自主学习,找出结论)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板书: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板书:(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问题情境

成语故事:田忌赛马 (多媒体课件展示)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刚才看了赛马,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 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

专心

爱心

用心

3 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 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开始吧!”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 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 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 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问题情境

田忌为什么在三匹马都处于劣势的条件下还能赢得比赛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当事物以有序合理的结构排列组合时,整体功能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板书:(2)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是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问题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问题探究:上述成语、俗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三个和尚没水吃,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数虽然多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是相互消磨,结果各要素的力量或作用被内耗了,出现1+1<2的效应。

板书:(3)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即1+1>2。这一方法对于安排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板书:3.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课堂小结

本课是前一课时的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这一课时主要讲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以及掌握系统优化的工作方法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其中,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和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都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板书设计

专心

爱心

用心 4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假如一只水桶的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

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B.部分功能决定着整体的功能,整体服从部分 C.事物是由各个部分有机联结而成的整体 D.部分具有整体所不可能有的功能

2.如果要增加上题中水桶的容量,首先要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 A.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 B.想问题、办事情要重视局部

C.部分的问题解决了,整体的问题就解决了 D.局部的性质功能受到整体功能的影响 3.北京开关厂门口有块巨幅宣传牌“99+1=0”,其意思是说虽然生产了99件合格的产品,但只要有一件是不合格的,就意味着不合格。因为一件不合格产品在生产者手中的概率虽然只有1%,可是在用户手中的概率却是100%。从哲学上看,对“99+1=0”的宣传口号认识正确的是(

)

A.商品必须有用,否则就不能用于交换

B.厂家关注用户的合法权益体现了良好的职业素质 C.用“1”来否定“99”,违背了客观实际

D.重视“99”也重视“1”符合系统优化的方法

4.2005年1月1日,新中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拉开了序幕, 搞好经济普查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这体现的哲理是(

)

A.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B.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就是整体 C.整体离不开部分

D.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专心

爱心

用心

5 5.实现我国中部崛起战略,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中部地区在区位、资源和发展时机方面的

)

A.中部崛起不会一蹴而就,更不能丢掉愚公精神,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重视外部力量的作用,中部崛起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 C.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积极促成中部飞跃,力求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6.下列选项中有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有(

) A.整体是事物的全局,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B.部分是事物的局部,从数量看它是多 C.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D.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二、非选择题

7.从中国国情出发,在东部发展起来之后,党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计划,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全面发展,2004年12月2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抓紧落实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道理分析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的正确性。 参考答案:1.C 2.B 3.D 4.C 5.D 6.D 7.(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符合中国国情。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当前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是根据我们综合国力有了较大提高,“中部崛起”的条件已经具备。

(3)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它要求人们着眼于最优目标,同时要搞好局部。“中部崛起”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专心

爱心

用心 6

第二篇: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批评教育的问题

发布者: 叶莉霞发布时间: 2011-11-29 17:00:28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批评教育所出现的问题,结合本人见习、实习以及教学期间所见到的教师对学生的批评的实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唯物辩证法,探讨分析如何切实运用批评教育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批评教育 教育效果

“我们都熟悉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笔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批评不是辱骂,不是讽刺挖苦,不是打击报复。批评的目的是为了终止一种错误倾向,改正一种错误行为,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为了做到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掌握批评教育的艺术,让我们教师的批评变得易于接受,甚至于可以说,让我们的批评变得可爱起来。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从内心深处不愿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真要和老师“较劲”和“对着干”的是极少数极个别的。作为老师,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善于批评学生,是能够收到满意效果的。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运用教学批评教育学生呢?让我们试着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进行我们的探讨。

一、要分析调查原因,不能不问青红皂白。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现象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任何现象的发生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发生,换句话说,任何现象的发生都会有它的原因和结果。学生不论是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缺点和错误,都有其原因。家庭因素、个人心理、性格特点、社会因素和他人影响等原因不一而足。老师在批评学生时,要作相关调查,做到心中有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目的的针对性批评,就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学生在听了老师的批评后,会微笑地感激老师,带着悔恨的心情很快地改正。

小森是班上出名的“肇事学生”,上课翘起二郎腿、上课开小差、上课说话,在课堂上捉弄同学,不听老师的指令„„用班上孩子的话来形容就是:“小森又犯错了,又被批评了”。似乎在别的孩子的眼中,小森已经成了“肇事者”。一天,放学后,值日的孩子们在班上打扫卫生,我一走进教室门口就发现桌子还是歪七扭八的,心想:放学到现在十五分钟已经过去了,怎么到现在还不能摆好,我心里突然来了气,脸黑了下来。孩子们看我不高兴,孩子们此时七嘴八舌嚷嚷开,值日班长小戴振振有词地指控着负责摆桌子的小森,说他不摆桌子,孩子们听小戴这么说也一下子把矛头都指向了小森。心想:这孩子上课不听讲,下了课还不劳动,难道真是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了?我刚想发火,却发现小森拿着扫把和垃圾斗在教室的角落默默地看着我。而我走过来发现第四组的座位底下都被扫得颇为干净,我稍稍压制了火气,低声问道:小森,你不是负责摆桌子的吗?大家说你不摆桌子„„小森低着头说:老师,我不会摆桌子,所以„„所以我自己拿了扫把扫地。我没有不劳动„„此时,我意识到是其他孩子们的“定向意识”犯错误了,我让小森把手中的扫把放回劳动柜,一字一句地强调:小森,从劳动安排上,摆桌子是你的本职工作,没能摆好就是你失职,但是念在你认真扫地的份上,老师愿意教你怎么摆好桌子,今天比较晚了,老师和你一起摆,学会了,下次,你必须自己完成任务,不可假手于人,更不可以自行更换工作任务,明白吗?小森的脸上慢慢地绽开了笑脸,淡淡的、浅浅的。

二、要分析对象,不能“一视同仁”。

世界上的事物都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特点,每个学生心理素质、性格特点等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倔

犟;有的性情温和;有的抗挫折能力强,有的则较弱;有的性格开朗,有的性格孤僻等等。另外,学生在班里充当的角色不同,性别也有差异。凡此种种,老师要对各种对象认真分析,采取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方式甚至不同的语气批评学生,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不分对象,“一视同仁”地进行批评,尽管老师的心愿很好,在学生中有“公平”形象,但却使受批评的学生觉得是老师有意跟他过不去。因而,虽经老师批评,却在心里跟老师赌气,有的甚至破罐破摔。

三、要全面看待学生,切忌挖苦讽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们在分析事物、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全面地看问题,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师徒关系。学生犯了错误,理应诚恳接受老师的批评,但老师在批评学生时,一定要尊重学生人格,尤其是后进生,切忌挖苦讽刺。任何一个学生既有长处,也有短处,即使是后进生,同样有他的闪光点。一位教育家曾说:“爱优生的老师是人,而爱差生的老师则是神。”后进生的缺点、错误更多,他们需要老师更多更耐心的批评教育。如果老师在批评学生时,既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又方式得当,言辞诚恳,那么,他们在接受老师批评时,会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对自己所犯错误追悔莫及。如果老师批评学生时,不尊重其人格,挖苦讽刺,那么,学生不但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有时甚至使老师难以收场。

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切忌一棍子打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在批评学生时,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不可静止地看待每个学生,不可因学生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缺点或不足而否定他(她)的全部,否定其将来。

当然,老师教育学生的手段、批评学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受教育者的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和缺陷,这些弱点或缺陷包括思想、性格、行为、习惯、心理、生理等诸多方面,需要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塑造,使之成为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学生首先是社会之人,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和社会、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学生又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身心在不断变化,他们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之所在,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就在他们之中。因此,老师教育学生要带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即使是批评学生也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这样才不至于伤害学生,同时又达到批评的目的,收到批评的效果。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第三篇: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二框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二框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核心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二、知识梳理

(一)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②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因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2、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方法论要求:

①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 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三、学习自评

(一)判断题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量变都会引起质变。

2、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就是发展。

3、事物的发展经过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可以结束。

4、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5、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6、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有了质变就有发展。

(二)单项选择题

1、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C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

2、“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段话告诫我们

A要充分重视质的飞跃

B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

C要十分重视量的积累

D要理解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3、胡锦涛同志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都将比较严峻.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相当艰巨。但我们也具有进一步做好工作的有利条件。这说明

A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主要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决定的

D只有通过质变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4、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这意味着

①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

②新事物在开始时力量必定是弱小的

1 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

④新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5、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

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6、(09重庆卷).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多次试验、反复比较,经历放权让利、承包制和股份制改造等阶段,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巩固了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①事物的发展要经历量的积累过程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社会关系的变革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④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2009年全国卷二,28)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放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变化,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

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 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 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过无形的量变之中 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08江苏卷32)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9、(2008海南卷21)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简析题

1、从 唯物辩证法 的角度,说明“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及其指导意义。

2、有人认为“有量变就有质变” ,“有质变就有事物的发展”对吗?为什么?

2

13.庞加莱猜想是国际数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大难题,被列为七大“数学世纪难题”。一百多年来,许多杰出的数学家都在致力于这个猜想的研究工作。2006年两位中国学者在《亚洲数学期刊》2006年6月号上发表了题为“庞加莱猜想和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汉密尔顿一佩雷尔曼关于RICCI流理论的应用”的论文。论文的发表宣告了这一世界难题的破解。

上述材料蕴涵了哪些哲学道理?

1—5 C C A B D 6—10ABCBB

11、(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变。从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出发,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2)对量的积累要一分为二的分析,即注意量变的方向性,一个人要早日成才报效祖国,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凡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个人全面发展的思想和行为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对坏思想、坏行为要自觉抵制防微杜渐。

(3)只有这样,才能使量变朝着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方向积累,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2、(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不能笼统地说“有量变就有质变”,如果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引起了质变,这句话才是正确的,如果量变未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可能有质变,所以,笼统地说“有量变就有发展”是不准确的。(4分)

(2)有质变就有事物的发展,这种说法也是不科学的。因为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实现事物由一事物向另一事物的飞跃,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事物就向前发展了。但是,那些向后的、向下的、向坏的方面发生的变化,虽然也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但不是发展。(4分)

(3)所以题中的观点是不科学的。(2分) 13.答:(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许多杰出的数学家致力于论证庞加莱猜想,但历经一百多年,都未给予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明,这说明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中国的两位数学家最终破解这一难题,体现了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2)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正是一百多年中,众多的数学家在论证猜想过程中对正确思路和方法的不断积累,才有了这一猜想最终论证成功。

(3)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人们认识事物运动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破解世界难题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1—5 C C A B D 6—10ABCBB

11、(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变。从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出发,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2)对量的积累要一分为二的分析,即注意量变的方向性,一个人要早日成才报效祖国,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凡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个人全面发展的思想和行为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对坏思想、坏行为要自觉抵制防微杜渐。

(3)只有这样,才能使量变朝着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方向积累,实现事物的飞跃和

3 发展

12、(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不能笼统地说“有量变就有质变”,如果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引起了质变,这句话才是正确的,如果量变未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可能有质变,所以,笼统地说“有量变就有发展”是不准确的。(4分)

(2)有质变就有事物的发展,这种说法也是不科学的。因为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实现事物由一事物向另一事物的飞跃,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事物就向前发展了。但是,那些向后的、向下的、向坏的方面发生的变化,虽然也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但不是发展。(4分)

(3)所以题中的观点是不科学的。(2分) 13.答:(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许多杰出的数学家致力于论证庞加莱猜想,但历经一百多年,都未给予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明,这说明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中国的两位数学家最终破解这一难题,体现了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2)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正是一百多年中,众多的数学家在论证猜想过程中对正确思路和方法的不断积累,才有了这一猜想最终论证成功。

(3)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人们认识事物运动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破解世界难题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1—5 C C A B D 6—10ABCBB

11、(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变。从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出发,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2)对量的积累要一分为二的分析,即注意量变的方向性,一个人要早日成才报效祖国,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凡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个人全面发展的思想和行为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对坏思想、坏行为要自觉抵制防微杜渐。

(3)只有这样,才能使量变朝着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方向积累,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2、(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不能笼统地说“有量变就有质变”,如果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引起了质变,这句话才是正确的,如果量变未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可能有质变,所以,笼统地说“有量变就有发展”是不准确的。(4分)

(2)有质变就有事物的发展,这种说法也是不科学的。因为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实现事物由一事物向另一事物的飞跃,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事物就向前发展了。但是,那些向后的、向下的、向坏的方面发生的变化,虽然也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但不是发展。(4分)

(3)所以题中的观点是不科学的。(2分) 13.答:(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许多杰出的数学家致力于论证庞加莱猜想,但历经一百多年,都未给予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明,这说明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中国的两位数学家最终破解这一难题,体现了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2)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正是一百多年中,众多的数学家在论证猜想过程中对正确思路和方法的不断积累,才有了这一猜想最终论证成功。

(3)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人们认识事

4 物运动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破解世界难题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第四篇:(论文)自然辩证法观点的演变及启示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观点的演变及启示

摘要: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他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很多的阶段。从最初的神论、唯心主义到最后的唯物辩证主义,其发展都历经曲折,研究自然观的演变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演变、启示

1、引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等部分。在以系列讲座形式学习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自然观的演变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起源与产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对自然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自然观的演变过程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在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一、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它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认为人要适应它。在此阶段许多自然现象还不能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论和对自然、图腾、灵魂、祖先的崇拜及巫术的发展。

二、古代朴素自然观。其本质是对万物本原研究的探讨。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他们思考的问题是: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他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米利都学派通过对流行的宗教观念的改造,在事实上肯定了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而且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但它的局限在于它无法解释宇宙的秩序问题。继而毕达哥拉斯学派将自然由什么构成转化为了自然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的问题,突出了数学方法的意义。随后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俩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论断,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的是新水。这一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真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促进了唯心主义的发展。

三、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自然界及万物是由上帝创于虚无之中;地球是宇宙不变的中心,这是上帝的创造和安排;自然界万物自己是不能运动的,而是在上帝的推动下运动的,运动又服从造物主的目的;人类由上帝创造,人类既不能理解上帝的目的,更不能改变上帝的意志,一切只能服从。此阶段是利用哲学来为神学服务,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为基督教教义和教条做论证,使基督教变成一个完整的神学体系。这一时期是神学统治时期,科学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肯定了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演绎法,运用逻辑方法推理,尊重理性。

四、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从科学上说,推翻了一千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托勒密体系,使人类对地球和太阳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从哲学上讲,根本上揭穿了所谓“上帝赋予地球特殊地位”的说法,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从而使禁锢了人类近十个世纪的自然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革。近代自然科学逐步发展成为真正的系统的实验科学。艾萨克·牛顿爵士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微积分,建立了古典力学体系。牛顿的哲学观点与他在力学上的奠基性成就是分不开的,一切自然现象他都力图用力学观点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牛顿哲学上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同时也导致了机械论的盛行。此时力学成为主导学科,人们热衷于用力学和机械论的观点看待一切。同时,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人们总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而不是把他们看作运动的、变化的东西,总是看作静止的、永恒不变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一幅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图景,而没有提供其演化图景,认为自然界向来如此,万事万物只是时间上的并列,而没有时间上的发展。同时期还有决定论和还原论。决定论认为自然界的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结于同一原因;还原论的观点追求简单性,人为总体总可以分解为部分,复杂的现象总可以分解为简单的现象来理解。

五、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这是伴随着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和原子论、元素周期律的确定而产生的。它从用机械运动的观点进入到了用联系和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研究自然界的阶段,逐步解释了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之中。承认了物质本原性,关注到了人的主体性因素在自然观中的地位,把自然界、人和社会看成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标志着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思维到近代机械论思维,再到现代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自然观对科学发展起指导作用,是通过不断影响科学家的思想、概念和方法,从而将自然观的思辨形式转化为实证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和科学方法。

3、自然观演变意义及启示

自然观的演化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最终我们认识到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平常我们要从辩证法的角度思考问题,正确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及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发现规律,发现真理,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同自然观的演变过程一般,真理的产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长的一个过程。真理性的确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一次能完成的。从尼古拉斯起初从事植物研究,提出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和吸收水分的某些过程有关到海尔蒙特的柳条试验,将增重归于水,尽管这些再后来都被证明是错误的结论,但科学的试验方法已渐渐引入了研究中。19世纪初泰伊尔的腐殖质营养学说盛行,认为肥力取决于腐殖质含量,是唯一营养物质,矿物质起间接作用,后李比希否定了腐殖质学说,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并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但他仍未认识到养分间的联系,将作用各自独立。这些科学结论无一不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在一次次的否定后,科学结论得到证明,并逐步趋于正确。

在我们从事科学研究中,应该明白大自然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是时刻都在进行的,而且只有保持平衡才能维持地球大的生态系统正常运作,打破任何一方都是有害无益的。在当前生态危机日渐明显,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情况下,研究植物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在人类生活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要根据植物的实际情况来为其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其健康生长发育,用植物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功能,为生态建设服务。

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们应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联系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知识,主动把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研究中,科学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吸收教训,总结经验并不断完善自我,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编写组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 [2]《西方哲学史》罗素.商务印书馆.2005.1 [3]《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W.C.丹皮尔.商务印书馆.2009.3 [4]《科学的历程》.吴国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5]《古希腊哲学》.苗力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

第五篇: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只有真正理解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做好群众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不论是定政策、作决策,还是上项目、抓工作,都要把群众工作贯穿其中。

树立群众观点,最根本的是要深刻认识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向人民学习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等等。要正确把握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臵,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首先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利益,是决定人心向背、事业成败的关键。我们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各种复杂局面,检验群众立场的标尺,在于我们能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有站稳群众立场,我们党才能正确制定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无往不胜,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才能正确对待事业、群众、自己,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群众工作是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的经常性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制度、认真执行制度,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要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监督、保证作用。要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做到机关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干部坚守一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要健全信访制度,加强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建设。领导干部要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亲自处理群众信访中提出的重要问题。要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矛盾和纠纷。 群众工作说到底是一个立场问题。只有坚持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一切从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出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群众,一切惠及群众,才能团结带领群众一道前进。做好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世纪新阶段,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方面利益关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特别要着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做群众工作,善于走群众路线,要从实际出发,关心群众生活,抓紧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办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树立群众观点 站稳群众立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不仅是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前提条件。只有树立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增强党员干部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群众观念和群众立场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从一定意义上说,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政治信仰、责任意识和精神追求。党员干部树立了这种观点和立场,就会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践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就会心中装着人民群众,自觉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无私奉献;就会经受住各种环境和风险的考验,在艰难困苦面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当前,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总的来看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当官做老爷思想严重,不相信、不依靠群众,不体察民情、不尊重民意、不珍惜民力,甚至劳民伤财,与民争利。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将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工作中去。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理论和实践是非得失的分水岭,也是判断政党和国家先进落后的试金石。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必然要求。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必须站稳群众立场,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统筹兼顾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特殊利益,切实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政之所兴在得人心,政之所废在逆民意。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存亡,关系国家的兴衰。然而,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不是自发产生和轻易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甚至复杂的思想斗争,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才能形成和巩固。各级党委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群众立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引导全体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努力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同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连日来,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中的“只有我们把群众

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在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上迅速走红,有网友说:“这是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一句简单朴实的“把群众当亲人”迅速走红的背后,是对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的最好诠释。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次的七一讲话,再次强调“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时时刻刻都不要“淡漠亲人、忘了亲人、甚至是仇视亲人!”

群众的难处,就是我们党员干部的难处。2006年5月份,胡锦涛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听说村里还有一户村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执意要去看看。他走进里屋,掀开蚊帐,摸摸粮袋,动情地对村民腊夯说:“你们的难处,就是我们的难处。”一声“你们的难处,就是我们的难处”,彰显了总书记视民为亲人的殷殷真情。同时也提醒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扎扎实实解决好“亲人”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应当看到,现实中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够把群众当亲人看,从自身的难处想到群众更大的困难。但是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对群众的利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脱离群众,工作漂浮,生活腐化,对“亲人”的困难视而不见,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只顾自己养尊处优,做太平官,甚至遇到群众反映的困难还发出晋惠帝般“何不食肉糜?”类的昏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难,我有所责”,只有真正把群众当作亲人看,才能真正树立起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

群众的利益,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利益。党章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其最基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群众利益至高无上的。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也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可惜的是一些官员,为了“个人说了算”,把发表反对意见的同志定性为“不能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为了搞“政绩工程”大搞拆迁,群众不满意就给扣上“阻碍地方发展”的大帽子;为了权力集体的利益,可以理直气壮地质问记者“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凡此种种,莫不是把党的利益与群众的利益割裂开来的恶劣行径。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宗旨。要求:“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只有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最大程度地凝聚民心、形成合力,促进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开创新局面。

群众的牢骚,就是我们改进的方向。现实中的有些党员干部在家里,父母训斥一顿、配偶“咆哮”几声、儿女抱怨几句,自我心理调适一番便会烟消云散。但是,到了群众那里,便顿生优越感,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凡事“老子天下第一”,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听不得班子成员和人民群众的牢骚,把不同意见视为工作中的“绊脚石”,把“不顺眼”的同事视之为政治上的“假想敌”,以致靠拍脑袋决策的有之,背离人民群众意愿决策的有之,朝令夕改的有之,勾心斗角的有之,从而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严肃性大打折扣,搞得好好一个单位乌烟瘴气。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想真正树立起群众观点,就应该把群众都当作亲人看,用亲人的身份真正地臵入人民群众中间,放下架子,集思广益,主动听取班子成员和人民群众的牢骚甚至是刺耳的批评,才能避免权力上的滥用,减少决策上的失误,才能凝聚起干事求发展的合力,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因此,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无论官职大小,亦不论身在何方,只要在其位就必须要谋其政,尽其责。“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孔繁森有句箴言:“人民政府的干部,要为人民办事,不想着人民,不为人民服务,就不要到人民政府来工作。”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就应该时时想到我们的群众,我们的“亲人”,就要不断强化岗位职责意识,带头廉洁自律,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工作,真正树立起和践行好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真心实意地为我们亲人们多做好事实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卫生院一体化工作计划下一篇:卫生院中医科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唯物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