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2022-07-11

第一篇: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急需高端技能人才

科学家缺乏得力助手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出现了高端技能型人才荒。”9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总工程师林尊琪在宁波参加两院院士职校行暨浙江省重点地市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语出惊人。

林院士讲述了一个故事——他的团队在工作中要使用一种面积在0.5平方米以上、重量在六七十公斤的晶片,峰谷中间值要求在0.2微米~0.25微米之间,晶片怎样安装一直困扰从事高功率激光研究的“高材生”。

实验室里的很多学生纷纷提出用胶进行安装与固定,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行不通。因为高功率激光的散射会把安装晶片的胶蒸发掉,并造成晶片的破坏。后来,林院士把这项任务交给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里的一名职校毕业生邵平。不到一个月,这名职校生就找到一种新的支撑办法,解决了困扰众多“高材生”很长一段时间的难题。

这个故事引起了现场很多院士的同感。“拿了博士、硕士证书有什么用?至少我就不认。”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刘说安说,他在某大学访问时发现,博士生、研究生对水龙头漏水之事很多束手无策,最后只有打电话叫来水暖工,10分钟就能搞定。

“从表面上看,国家大科学工程往往是由研究型人才唱主角。实际上,细节决定成败。大科学工程中高端技能型人才跟不上去,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林尊琪院士说,职校毕业的邵平是直接从工厂车间调至国家实验室,并成长为该实验室六大子系统的负责人之一。但是,这毕竟是凤毛麟角。因为,现行的教育、科技制度与机制把一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拒绝在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大门之外,“使得科学家缺乏得力助手。”

谁来培养科学家的得力助手

“现在,不管是工业企业,还是科研单位,对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863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孙承纬说,上个世纪50~60年代,我国学习苏联高等教育培养工程师、科学家的模式,专业教育时间都相当长。如今,高校中不管哪个系、什么专业的学生,花在英语、计算机上的时间很多,使得接受专业教育的时间很短。在研究生阶段,又得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来弥补学生专业教育的不足。

此外,过去国家教育体系中有中高等专业技术学校,现在相当一部分学校都升格为高等学校,或者一些地质勘探、机电技术、电子学、光学以及医疗卫生等院系合并到普通高校里,导致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主体缺位。孙承纬认为,高等专

科学校热衷升格本科,去做研究型人才培养梯队的“凤尾”,中专升格为大专,都有揠苗助长之嫌。

孙承纬院士说:“航海、航天与尖端武器装备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研究,与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一样面临高端技能型人才‘短板’的难题。”科研单位由于体制、机制方面的限制不能敞开招人,越到后面招人名额越少,门槛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越来越高,导致最后进来的都是一些博士研究生。

“科研单位并不是把一堆博士研究生放在那里就可以搞科研了。”孙承纬院士认为,科学研究尤其是做实验研究的“高材生”,有时候队伍一拉起来就是一两百号人。然而,电子学、光学等各种仪器设备、机械装备,都需要高端技能型人才来操纵。如果只能招录博士研究生来做助手的话,实验研究有时很难做下去。李家明、董石麟等院士同德国科学家交流后发现,在德国国家实验室里,有一批职业学校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工作,他们帮助操作实验室里的各种精密设备。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迫切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哪里来?孙承纬院士自问自答地说,实践证明对高等学校毕业生进行“回炉”补技能的模式是行不通的,因为很多实践技能与经验是补不出来的,需要长期在生产一线进行磨炼。院士们盼望有资格和有实力的高职院校专门针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需求,培养一批高端技能型人才填充到科研队伍中去。

一个不重视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一个国家若不重视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和使用,不认真对待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各类中、低级技术人才,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说,前不久,一所职业技术学院老师给他来信反映,某铁路局从2010年开始停止招收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单方面取消用工合同。“这种不合理的政策违背了铁路发展养、用、管、修所需的各种高、中、低级技能人才配套的规律。”

“国家要富强,‘蛋糕’要做大,靠的是做‘蛋糕’的人才,而不是会分‘蛋糕’的人。”王梦恕认为,我国人才的培养不能只重视文凭,培养只会写“垃圾论文”的人才,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既能动手又能动口的全才。

当然,职校生成长为大科学家也有可能。

孙承纬院士举例说,苏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巴索夫就是一名技工。巴索夫从技工学校毕业后一边做氙灯,一边自学物理学的东西,上个世纪40年代进入苏联科学院物理所,1964年与苏联另一物理学家普罗霍罗夫以及美国物

理学家汤斯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全球著名自动步枪AK-47的发明者、“世界枪王”卡拉什尼科夫是一个武器试验场的技术员。

“前苏联有很多这样的中专毕业生,没有多大的‘学问’,却对该国核武器、导弹、航天等军工产业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并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科学家。”孙承纬院士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说:“职业教育3年的专业设置肯定培养不出高端技能型人才,迫切需要延长专业学习年限与层次。”因为现代制造业要求数控机床、模具设计、机械电子以及车辆维修等方面的知识非常广,技能非常深,年轻人要在两三年内全面掌握这些知识、技能是十分困难的。同时要给青年技能人才进行理想教育。“没有理想就没有人生目标,没有志向人生就没有真正的开始。”闻院士说。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会议现场代表教育部与全国职业教育战线回应说,两院院士提出国家重大科学项目迫切需要高端技能型人才参与的意见与建议,给职业教育作了一个很好的定位,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而不是培养廉价劳动力的教育。(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第二篇: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院长期致力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创新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近年来开展校企合作的有关情况与各位领导做一交流,请各位同仁给与指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广泛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不断完善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院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实践,面向技术”办学理念,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建设思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明确了“立足市场、面向产业、服务企业,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定位,起草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制度,规范了校企合作的管理,逐步构建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学院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行业企业资源优势、文化优势等,搭建合作平台,先后与山西省内外40余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展资源共享、综合实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为实践教学教学搭建有效载体。与山西益源大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设“干部储备班”,与康美徕药业有限公司开办“店长强训班”,形成了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09月,中国药店商学院山西分院在我院挂牌,标志着学院的校企合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具体情况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计划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专题召开院长办公会研究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教师联系企业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定了相关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并组织全校教职工共同学习。我校

校企合作相关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校企合作已经作为我院办学的基本制度,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计划中处于战略地位。

二、建立健全运作机制,有效推行校企合作各项工作

为促使校企合作的稳定、健康发展,我院逐步完善和加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一是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由院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组成,指导开展全面的校企合作,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二是各专业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论证专业设置、制定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活动。三是由合作办学科作为校企合作专门管理机构,对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制定校企合作规划。

三、工学结合,凸显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始终把工学结合作为突出办学特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构建了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411”、中药制药技术专业“321”、中药专业“1344”、医药营销专业“三阶梯进”等适合专业特点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学院安排2010级现代中药技术、中药鉴定质量检测技术、中药制药技术、、医药营销等10个专业学生分赴山西旺龙药业、太原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等20家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为期2-3个月的阶段实习,在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增加学

生岗位的适应性,亲身实践职业技能,有效实现学校和社会的“零距离接触”,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目前,2013年,学院计划安排学生阶段实习的班级超过30个班级,1500人次,占全院学生的三分之一。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阶段,专业课教师全程跟踪,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熟悉岗位技能操作,学生参与企业经营和生产过程,使得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有充足的认识,使学生在职业现场提高了真实本领,规范了职业行为,接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就业后能很快融入企业员工团队。

四、基于过程,联通岗位,创新课程体系

学院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入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组织企业行业专家进行专业论证,发挥行业、企业专家作用,把好人才培养方案质量关,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职业岗

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教改目标。2010年以医药营销、中药制药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三个专业为试点,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先后组织500多人次专业教师进行了3000余天企业调研、专项培训、专家研讨,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实现了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教改目标,并在全院其他专业广泛推行,并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果。目前学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行业

教学成果奖4项。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与企业学者、专家共同编辑并正式出版职业教育教材66门。在首届山西省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竞赛”中,分获金、银、铜奖,成为参赛院校中获奖最多的院校。

五、面向岗位,产学一体,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明确把建立真实和仿真型、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来抓。一是按照医药行业GMP、GSP、GLP、GAP 等管理规范要求,建设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利用自身技术与资源优势创办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学院与山西医药工业五大园区主要骨干企业签订产学战略合作协议,与山西振东、山西亚宝、宁夏唐明、山西仁和等40多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率达100%。三是从建立产学一体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管理手段、评价指标入手注重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着力构建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依托,以“双师型”实训指导教师为支撑的,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四部分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六、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一大力推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围绕培养提高教师理论教学、实践指导、社会服务三种能力为中心,学院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公司的生产实习、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通过参与企业锻炼,教师对企业的生产管理、

产品工艺、设备使用维护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应用能力,使职业教育更有针对性。同时学院要求专业教师必须通过实习训练取得一到两门高级以上操作技能证书,实现理论和实训教学的一肩挑,成为双师素质教师。目前,目前学院193名专任教师中,有双师素质教师119名,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有省级“双师型”教学名师3人,省级“双师型”优秀教师10人,省级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人,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的专家14人。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9项,取得国家新证书5项,获得专利5项。近三年,培训企业员工5600多人次,中药种植农民3100多人次,执业药师近2548人次;指导古县连翘GAP基地、襄汾县生地GAP基地、和顺县平松乡黄芩种植基地建设150人次。

(二建起一支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学院与合作企业实行资源共享,学院将企业管理、技术、工艺人员整合,成立兼职教师专家库,按照教学要求,有偿选聘到学院任教。兼职教师队伍理论扎实、专业实践经验丰富,使我院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得到较好的融合,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学校从教的制度,两年来,从行业、企业和社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悉行业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企业高级管理和技能人才96名,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七、引企入校,合作共赢,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院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构建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培养环境,通过“引企入校”形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如山西仁和大

药房投资一百余万元在学院设立一个实体药店,为中药、药学、医药 营销三个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 企业通过药店的经营实现知名 度的扩大和利润的回报。

八、企业冠名,双培主体,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学院与山西康美莱医药有

限公司、 山西益源大药房等企业合作成 立以企业冠名的“康美莱店长强训班” 、 “益源储备干部班”等,形成 了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发挥学院与企业 各自在知识传授、素质养成、技能训练和创业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共 同组织教学和技能训练, 使学生接受良好的大学文化熏陶和一流的职 业技能训练, 为成长为本行业高端技能人才和业务精英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学院每年 10 月份举办历时一个多月学生专业技能比赛, 要求“学院统筹、分系组织、企业参与” ,营造“学技能、练技能、 比技能”的浓厚氛围。各系围绕专业特色,与企业密切合作,设置比 赛项目,以“黄河杯” 、 “昂生杯” 、 “国药杯” 、 “亚宝杯”等企业冠名 的“学生专业技能大赛”和“荣华杯” 、 “康美徕杯” 、 “益源杯”等企 业职工与在校学生对抗赛的开展,企业不仅给予比赛经费、奖品等物 资方面的支持,有关专家还亲临比赛现场,担任比赛的评委,在全校 形成了“比技能、促质量、谋发展”良好氛围,促进了高端技能型人 才的培养。通过比赛扩充了校企双方的合作范围、增进了彼此信度、 检验了教学质量、提供了就业机会,众多企业当场与学生选手签订就 业协议,为学生发放就业绿卡。

九、校企合作的思考与体会 6 1.立足实际,摒弃“两望” 作为学校来说,在校企合作中要大力转变思想和观念,主动树立 适应企业需要的开放式教育理念,要立足实际,摒弃“两望”观 -即不因“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热、企业不热而“悲观失望” 、又不 因政府支持政策滞后而“等待观望” ,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发挥自 身能动性,先动起来,以动带动,先热起来,以热传热,提高合作质 效。 2.服务企业,着眼双赢 根据不断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 校企合作应 着眼于互动与双赢,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观 念, 职业院校应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需求和各行各业经济增 长结构调整的信息,及时地调整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着眼 于为企业提供数量、经过、层次、质量符合企业的人才储备,降低企 业招工成本。搭建平台,举办校企供需见面交流会,引导学生正确择 业,主动向企业推销人才;发挥学校技术教育优势,为企业培训在职 人员和新员工,开展技术服务,把学校与企业联系在一起。 3.加强沟通,注重感情。 关注企业的发展变化,并及时给予信息回应。 同时,涉及学校改革 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调整等信息及时向企业发布,使企业感到 学校对他的重视;要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如学校

经常走访校企 合作的相关人员 ,定期不定期召开校企合作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 , 讨论解决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与 7 校企合作相关人员劳动 ,关心其疾苦 ,帮助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 问题,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一旦企业的相关人员对 学校及校企合作工作产生了感情,校企合作就有了稳固的基础和较高 的质量,高技能人才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8

第三篇: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

的评价体系

张晓 山东省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摘要:高职高专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专业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在市场调研、理论分析及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该体系建立的意义、应遵循的原则、需注意的问题、主要指标及实施的保障。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 评价体系

准确把握高职高专教育的内涵,紧密结合老年服务行业需求,建立一套既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又符合老年服务行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推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端技能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建立老年与服务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具体到老年与服务管理专业,就是以老年服务行业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培养适应该行业具体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便不同于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必然要求在人才培养评价的指标与评价方式上也要有所不同。但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还是以本科院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评价为参考依据,符合高职高专教育本质及老年服务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相对欠缺。而评价体系是评价工作的出发点与依据,建立科学完备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着指导作用。

当前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老年与服务管理专业更是如此。高职高专院校是培养一线应用性老年服务业人才的摇篮,没有符合该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就会导致人才培养的盲目性,易引发培养目标的错位与偏差,造成市场急需该专业高技能人才却没有合适人选,而大批该专业高职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的局面。因此,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建立,是老年服务行业发展的需求,也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必然要求。

二. 建立老年与服务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高职高专老年服务与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建立,既要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又要结合行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还要便于评测。总体看来,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下述几点原则:

(一)应用性原则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为社会培养动手型、应用性人才。因此,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建立,不论是培养定位、专业设置、人才规格、培养方式、师资建设,还是培养质量等评价项目及其具体评价指标,都应紧扣高职高专教育的宗旨,坚持应用性原则。

(二)综合性原则

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一是表现为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即包含了所需考虑的因素,无疏漏指标; 另外,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间要独立,即各指标具有不可包容性和不可替代性,且没有重复指标。

(三)可比性原则

在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各指标应有稳定的数据来源,要能体现不同评价对象某一方面的共同本质,在同质的前提下经过量的比较,确定其质的差异性。

(四)灵活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充分考虑各种外在因素的变化及其影响,要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易于各高职高专院校及相关评估部门运用。同时,要求每一评价指标在实际操作中尽量具有实际测量性。

三.建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做好评价前预备工作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方式是标准参照,而非常模参照。即评价时,是考察被评价者达到评价标准的程度,并非与他人比较。因此需要事先制定出一套相应的能力标准与评价项目,建立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且不同地区、不同高职院校、不同专业设置都应有其自身特色,因此可将评价内容与开设课程相结合,减少重新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所带来的工作量,亦使评价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相一致,同时使教师更容易接受与推进学生质量评价体系。

就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而言,首先,应确定该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标准,在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方面要确定此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标准,同时还要明确每门课程的能力标准,并与专业标准一致。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里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标准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三)评测项目及其指标的确立应体现高职高专教育本质

高职高专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各评测项目及观测点的确定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宗旨,注重对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情况以及“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观测的力度,人才培养定位要强调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要强调操作性和实用性。

(四)评测项目及其指标的确立要以老年服务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依据 评价体系要想有助于老年服务行业高端技能人才的成功培养,则评价体系中各评价项目及其指标的确立就应以老年服务行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为出发点, 走实践教学的桥,拓成功就业的路。 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及说明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及说明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经行业专家的多次论证,结合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我们总结出一套既遵循高职高专教育本质又符合老年行业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一)人才培养定位

以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充分体现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特点;符合老年行业服务性强的特点。

(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

每年进行有关人才数量、质量规格和服务面向的人才需求预测和职业岗位要求调研;根据岗位需求开展专家论证;依据市场需求预测和岗位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岗位需求。

(三)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不断调整, 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突出;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不低于1:1;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现代化教学模式使用率>80%;师生互动良好,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80%;必修实践课开出率达100%。

(五) 教学管理

有健全的教学监控和学生监管体系;有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和相关人员工作规范, 且实施效果好;每年一次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新生素质调研。

(六)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技能资格考试通过率>90%;毕业生当年年底平均就业率>90%;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质满意率>8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称职率>80% 五.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实施的保障

高职高专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实施需要政策的引导、社会的配合与学校的支持,主要应确保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队伍要合理

评价队伍既要有深谙高职高专教育内涵的学者,更要有具备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一线实践经验的专家,且行业专家应占较大比重。

(二)用人单位的评价要重视 通过对生产第一线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工作表现进行追踪调查,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为今后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客观依据。

(三)部分专业课程或实践能力改由社会评价

部分专业课程或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尤其是涉及证书考试的课程,应与社会接轨。像上岗证书、特定行业的从业许可证书等证书,应直接通过社会上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和技能等级考试而获得。

(四)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

对高职高专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既要注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测,也要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重要环节的评测,尤其要注重对校企互动的观测,了解校企互动的深度及效果等。此外, 还要实行不定时评测,对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进行突袭性评测,防止造假行为的存在,保障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王红.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之有效途径[ 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64-66 [2]冷余生.从质量争议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和任务[J].高等教育研究.2007(3):25 [3]万方秋,唐左. 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4]刘炳德. 树立高职人才教育理念构建高职人才培养体 系 [J].中国林业教育,2006(2)

[5] 张娟. 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探析. 现代农业科学.2008(6):107-109. [6]朱宝贵.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状研究.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7]赵居礼.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梁修荣.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实践初探.科学咨询.2009.13.

第四篇: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出台吸引高端人才优惠政策

2005-3-30 来源:人民网

日前举行的“西安高新区企业与高端人才联谊会”上,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最新出台的两项优惠政策引起大批来自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关注。

两项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对加盟高新区建设的高端人才,3年内每年补贴工资性收入的个人所得税缴纳金额的40%。其中中国大陆籍者年薪10万元至30万元人民币以内,境外籍者年薪50万元至100万元人民币以内的补贴金额,用于其个人在高新区租房居住、购买住房和小车。

二是对通过人才中介机构寻访的高端人才,企业可申请高端人才寻访费用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个聘用高端人才寻访费用的50%,最高为5万元。同时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向高新区企业举荐高端人才。高端人才举荐成功者将获得1000元奖励。

农历正月初五,高新区管委会利用春节探家访亲的机会,邀请、组织回来省亲的在外陕籍、西北地区的各类专业人员和高新区企业代表举行联谊会。50多家中外知名企业和200多名留学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的高端人才集聚一堂,听取了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景俊海的情况介绍,参观了高新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基础教育环境以及新区产业布局。耳闻西安高新区吸引高端人才的政策举措,目睹西安高新区的飞速发展,与会 的海内外专业人员及企业代表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加盟西安高新区开发建设,为祖国的振兴贡献自己的才智。

据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赵璟介绍,被补贴的高端人才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被聘企业财税关系在西安高新区;

二、被聘企业为研发机构、外资软件企业;

三、所属专业为软件类、工艺工程设计类、产品设计开发类、企业管理类、市场营销策划类等高端人才紧缺专业。

四、聘用期限不低于一年;

五、具有三年(软件企业2年)以上企业中高级管理工作经历,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者。

常熟经济开发区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

常开管[2008]6号

关于鼓励技术创新、促进科技发展的若干意见

(试行)

各局室、集团有限公司,各有关企业:

为进一步完善我区高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科技新材料、光电信息等产业,加大对国家、省重点科技项目引进力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效聚集研发机构、企业、人才等科技资源,大力培育具备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全面提高我区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贯彻落实《江苏省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第一条 设立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

领导小组负责区域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编制、政策及产业导向制定和组织协调,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工作等。

办公室是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责制订与本意见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及政策落实、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第二条 重点扶持产业和重点扶持对象。

重点扶持的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科技新材料、光电信息及开发区所确定的其他产业。

重点扶持的对象:进区或在区内设立研发项目(课题)的各类科技专家(两院院士及国家知名科学家、学科带头人或省级以上科研成果拥有人);高新技术企业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研发人才等创办的科技企业;研发机构(研发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及院校合作项目。

第三条 加大对重点载体平台的建设力度

重点加大“常熟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力度,将其打造成为常熟经济开发区乃至全市最主要、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并力争在三年之内成为江苏省认定的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第四条 加大对重点扶持产业、对象的财政扶持力度

每年将不少于5%的可用财力充实科技三项资金(暂定2008年至2010年),主要用于对研发机构、技术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品申报、人才引进以及开发区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平台建设等的资金奖励、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及其他形式扶持。

第五条 加大对重点扶持产业、对象的政策鼓励力度

经认定的企业、机构,除享受国家、省市有关优惠政策外, 还可继续享受下列区内鼓励政策:

1、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院校、研发机构来区内创办研发机构(研发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

对经认定的常熟市级研发中心给予1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对经认定的苏州市级研发中心再给予1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对认定为省级研发中心再给予8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对认定为国家级研发中心再给予10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

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在开发区设立分支非独立法人研发机构,经办公室审核确认的,给予不超过2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

对新建研发机构在常熟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规划区域内购买土地,将视具体情况给予不超过地价20%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

2、鼓励科技企业、研发机构等积极申报国家各类科技项目。

对已经列入国家科技项目计划的,按项目下达部门要求,必须有地方资金进行配套的部分,原则上由开发区按一定比例给予配套,配套形式为拨款、贷款贴息等。

3、鼓励区内企业加大引进科技产业化项目的力度。

对引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且符合开发区重点扶持产业对象的科技产业化项目,开发区将积极协助企业落实国家、地方相关配套政策,并视情况给予贷款贴息等方式的扶持。

4、鼓励和支持区内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

对于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的企业,给予不超过2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对于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的企业,给予累计不超过5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

对于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成功的企业,给予单个产品不超过5万元人民币的奖励;对于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成功的企业,给予累计单个产品不超过1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开发区给予对申报成功高新技术产品的奖励不纳入对申报成功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

5、鼓励和支持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入驻开发区。

对在区内注册并为区内企业提供科技中介、咨询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自注册之日起三年内,按其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不超50%给予奖励。

6、鼓励和支持风险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入驻开发区。

对在开发区注册设立的创业投资公司,其投入到区内高新技术项目的资金占当年总投资40%以上的,按企业当年对开发区地方财力实际贡献份额的80%予以补助。

对在开发区注册设立的担保公司,其当年开发区范围内高新技术项目业务量占其当年业务总量40%以上的,按企业当年对开发区地方财力实际贡献份额的80%予以补助。

第六条 加大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鼓励力度

鼓励区内企业加大力度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高层次技术人才(高层次技术人才具体界定另行解释)。

1、对当年引进满3名高层次人才的企业,且其人才作用发挥较好并取得明显效益的,由开发区予以重点表彰,除符合市规定条件奖励外,开发区再给予2万元人民币奖励。

2、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与区内企业签订聘用(劳动)合同的,开发区在前三年内按1万元人民币/年至5万元人民币/年不等的标准发放生活津贴。

3、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凡落户籍于常熟且购买常熟市滨江新市区中心区区域内商品自住房的,除享受开发区滨江新城房地产开发相关优惠政策外,连续工作满三年后,开发区另给予2万—5万不等的一次性购房补贴。

4、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开发区给予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不超过50%比例的补助(个人所得税补助涉及的有关政策不重复使用)。

5、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完成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省、市奖励的,或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或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的人才,由开发区参照各级政府奖励标准的50%,另行予以一次性奖励,最高限额不超过10万元。

第七条其他

1、本意见自2008年1月1日起实行,暂定三年不变(2008年至2010年),原有意见与本意见相抵触的,均以本意见为准。

2、本意见适用区域包括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沿江工业区、滨江新市区中心区、新龙腾工业园及城区现列统企业,各配套工业区可自行参照执行。

3、本意见由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二○○八年二月十八日

池州开发区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端

人才

2011-09-15 16:19:07阅读: 260 次作者:来源: 池州日报

“机关工作人员取得博士学位的,每人每月给予发放1000元人才工作津贴,试用期满,经考察合格,享受机关副处级经济待遇,优秀的报请研究提任副处级职务……”为鼓励高层次人才到开发区创业成长,日前池州开发区出台人才工作新政策。

新政策对园区各类高级人才在收入所得、政治经济待遇和人才工作津贴方面制定明确规定和办法。按照规定,园区企业取得博士学位或教授级高工以上职称的各类管理及技术人才,个人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由园区财政按年度全额奖励给本人。园区企业凡取得博士学位的法人代表,开发区优先推荐为市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或其他荣誉。取得硕士学位的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每月给予发放300元人才工作津贴,试用期满,经考察合格,享受机关副科级经济待遇,优秀的可提任副科级职务。

近年来,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区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吸引各类人才参与科技孵化器建设,加大对创新的扶持,取得显著效果。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已达到15%。目前区内企业拥有专利技术89项,现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全省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8家,国家重点新产品6个,有力促进了开发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五篇: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概念辨析

就人才类型而言,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总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其中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由职业教育来培养,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技术型人才也称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人才,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只有经过他们的努力才能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这种人才又可分为三类:生产类,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农艺师、畜牧师、植保技术员等;管理类,如车间主任、作业长、工段长、设备科长、护士长、护理部主任以及行政机关中的中高级职员;职业类,如会计、统计、牙技师、导游、空勤人员、农业生产经营者等。技术型人才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不必达到工程型人才要求,而更应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由于他们大都是在生产现场工作,因而与工程型人才相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相关专业知识面要更宽广,如工艺人员除需要工艺知识外,尚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二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特别要具备解决现场社会性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一定的操作技能;三是由于生产现场的劳动常常是协同工作的群体活动,因此,人际关系能力、组织能力是这类人才极为重要的素质;四是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更强调工作实践的作用。

技能型人才也称技艺型、操作型人才,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主要应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他们与技术型人才的区别在于主要依靠操作技能进行工作。技术工人不属于这类人才,一些高技术设备的操作者,虽有操作任务,但不能简单地归入技能型人才,尚须分析其智力含量的多寡,才能决定其是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

把上述各种人才类型与教育联系起来,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可称之为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可称之为职业教育(或技能教育)。①在国外,同样存在这两种教育,分别为vocational education和technical education。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既能够培养技术型人才又能够培养技能型人才。

从中可见,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不仅有分工二的区别,还有层次的区别。同时,不可否认两者有交叉重叠之处。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含量在许多工二作中都占一定的比例,其交叉重叠之处确实在加宽。尽管如此,两者仍然不可等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广东产业转型升级下一篇:各地经验做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