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产品制造成本控制论文

2022-04-16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机电产品制造成本控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浙江机电产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浙江出口的主力军,但是由于起步晚,技术力量薄弱,该产业进一步发展面临重重困难,本文运用PEST方法和SWOT方法对浙江机电产业外贸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促进浙江机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

机电产品制造成本控制论文 篇1:

我国机电产品竞争态势分析

摘 要:文章采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方法,对我国机电产品行业竞争态势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文章认为,我国机电产品国内外竞争威胁较大、购买者威胁较弱、供应商威胁较强、潜在进入者威胁不大。我国机电产品企业应依托技术创新,力图在行业关键技术等方面获取突破,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促进我国机电产品的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机电产品 五力模型 竞争态势

机电产品是一个细分产业极广的行业,如果可能,应该对各具体行业进行深入的竞争态势分析,但是一方面各细分行业的资料难以获得,细分行业的竞争态势分析可能不完全,另一方面,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竞争态势比较趋同,因此,本文仅对装备制造业整个行业进行竞争态势分析,所采用的方法为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方法。

一、竞争威胁

近年来,随着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导致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装备制造业也不例外。装备制造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产能过剩,决定了生产规模过大,存货、应收账款增加,企业生存困难。少数企业为了生存,不惜以低价格、送回扣、以次充好等手段参与竞争,扰乱市场秩序,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此外,国外企业也有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风险。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结束,市场纷纷对外开放,国外企业通过合资设立、参股等途径,参与国内的市场竞争,大部分国内企业在技术、生产经验、产品稳定性、配套服务等方面还没有与国外企业同台竞争的实力。

而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除自身实力的差距外,还面临一些壁垒。

1.政策壁垒。欧盟实施的《废弃电气电子设备指令》(WEEE)和《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对我国输欧机电产品造成极大的影响,而这两个指令涉及的产品将包括十大类产品:大型家用电器类,小型家用电器类,IT 和通信设备,消费产品类,照明设备类,电气电子工具类,玩具休闲及体育设备类,医疗设备类,监控仪器类,自动售货机类。从我国目前出口欧盟机电产品现状来看,这两个指令所涉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占机电类产品对欧盟总出口的约三分之二。在加工贸易上,我国所涉产品对欧盟出口中,仅进料加工贸易一项,出口金额就占当年所涉产品对欧盟出口的四分之三。因此,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比较强的政策壁垒限制。

2.经济技术壁垒。国外设置技术壁垒限制机电产品出口。一是美国、日本和欧盟一直变换着不同手法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实施严厉技术壁垒措施。我国出口三大市场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盟。据调查,这三 个市场的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机电产品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95%。二是进口国多变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出口机电产品的退货、退运数量不断增加。三是对出口机电产品的绿色壁垒也越来越突出。机电产品的绿色壁垒主要涉及安全、节能、可回收、排放、臭氧层保护、排污限制、电磁兼容、包装技术等。

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我国制造业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而打开国外市场又存在层层障碍,因此,我国制造业存在较强的竞争威胁。

二、购买者威胁

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决定着装备制造业的购买者威胁:

一是行业本身产能过剩。上文指出,产能过剩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企业采取价格竞争策略,寻求生存和发展。而制造业大部分产品的专用性不强,供应商多,这样,购买者就可以以很低的成本转换到其他供应商,因此,购买者的威胁较大。

二是购买者相对分散,购买者的侃价能力较弱。同样由于制造业产品的专用性不强,其客户范围是相当广泛的,由于购买者的分散,购买规模通常不大,这样,购买者在价格谈判中通常处于弱势低位,具有较小的购买者威胁。

三是对于某些大型专用设备,购买者威胁也不大。制造业大型专用设备的供需特点是供应商少,同时由于设备的专用性,购买者也比较少,但通常来说,大型专用设备都具有核心的生产技术,技术拥有者同时也是市场垄断者,虽然购买者市场集中,但是,由于供应商市场更加集中,这就决定了购买者在价格谈判中也处于弱势低位,购买者威胁较小。

四是购买者需求持续扩大。虽然目前我国制造业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但是,据统计预测,2000-2020年,我国制造业将保持12%以上的平均市场增长率,而预计GDP平均增长率仅为7.4%,由于需求总量的增加,购买者的威胁不大。

五是购买者还不存在后向一体化倾向。对于通用设备,由于本身产能过剩,行业利润率偏低,购买者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产品,后向一体化的动力不足;对于专用设备尤其是大型专用设备,由于存在较高的经济、技术壁垒,同时,单个购买者对设备的需求数量有限,因此,也不存在后向一体化倾向。

因此,在通用设备上,购买者具有较大的威胁,而在专用设备上,购买者的威胁不强。

三、供应商威胁

制造业最重要的原材料是钢材。目前,我国钢铁产业严重产能过剩,尤其是通用钢材的产能过程程度严重,同时,行业集中度不是很高,因此,供应商的侃价能力比较弱。但是,以下几个方面决定制造业仍然面临较大的供应商威胁。

一是特种钢材供需矛盾还比较突出。虽然通用钢材产能结构过剩,但是,目前我国特种钢材的供需矛盾还比较突出,目前紧缺品种主要有:制造发电设备所需的管板材、汽车用钢板、大型变压器所需的取向冷轧矽钢片、模具用钢材、锻造用钢材、轴承用钢材等。由于对这些钢材的需求大于供给,决定了供应商具有较强的侃价能力,买方处于弱势低位。

二是钢铁产业整合逐步推进。由于钢铁行业具有十分明显的规模效用,为了扩大钢铁行业在成本控制、资源保障、研发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国家一直致力于推动钢铁行业的整合。钢铁行业的整合,必将使钢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增大,对于钢铁行业的下游需求商来说,将面临较高的转换成本,在价格谈判中的低位将逐步削弱。

三是钢铁行业的上游供应商的垄断。目前我国铁矿石的供给不足,大都依赖于从国际铁矿石垄断企业进口。国际铁矿石垄断企业的垄断地位,决定了其在与钢铁企业谈判时用用较强的价格决定权,对钢铁行业造成巨大的威胁。而钢铁行业成本的上涨,必然通过成本转嫁使钢铁价格上涨,这就构成了对装备制造业巨大的威胁。

因此,装备制造业面临较强的供应商威胁。

四、潜在进入者威胁

“十一五”时期,装备制造业市场需求旺盛,行业高速增长,吸引了较多投资,许多企业纷纷扩大产能,建造厂房、购买设备,同时外资也大举进入,因此全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扩张。其后果自然是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再加上需求减速,毛利率下降,导致行业利润增速出现较大幅度回落。近几年来,制造业利润增速继续放缓,在低档工业品市场,超额利润率已经越来越少,对潜在进入者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弱。而在大型专用设备方面,由于存在较高的资金和技术壁垒,潜在进入者要进入该市场也存在很大的困难。

因此,装备制造业的潜在进入者威胁不大。

五、结论

由于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是基础性产品,对行业整体来说,不存在替代威胁。总体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国内外竞争威胁较大、购买者威胁较弱、供应商威胁较强、潜在进入者威胁不大,因此,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态势偏中性。对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来说,应把握未来十年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依托技术创新,力图在行业关键技术等方面获取突破,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相银,韩建安.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J].江苏商论.2004,3:114-116

[2]刘建翠.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94-96

[3]荣宏庆,张秀芬.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组织结构发展的因素[J].经济导刊.2009.11:33-34

[4]李柏洲,龚新,马慧子.装备制造业企业动态联盟管理探析[J].学术交流.2009.11:120-122

作者:宋宏能

机电产品制造成本控制论文 篇2:

浙江机电产业对外贸易战略研究

[摘要]浙江机电产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浙江出口的主力军,但是由于起步晚,技术力量薄弱,该产业进一步发展面临重重困难,本文运用PEST方法和SWOT方法对浙江机电产业外贸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促进浙江机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

[关键词]浙江 机电产业 外贸战略

一、浙江机电产业发展现状

浙江经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迅速。而作为浙江工业经济和外贸出口支柱产业的机电产业,为浙江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2001年开始,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长期以来,我国所受到的各国各种不平等待遇逐渐被取消,由于频临大海,港口便利,浙江机电产品出口规模迅速增加,2001年浙江机电产品出口额为725904万美元,加入WTO后的第三年浙江机电产品出口额就翻了一翻,达到1431975万美元,到2008年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已经达到6804800万美元,从加入世贸起八年里增加了9.37倍。2008年浙江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额排名第一,占总出口值得44%。2008年浙江机电产品出口总值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的近一成。从2002年开始,机电产业开始代替纺织服装产业,成为浙江出口的中坚力量。

表1 浙江机电产品进出口总值分类表(2002-2008年)

资料来源:浙江省统计年鉴2009

由表1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1.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速。表中数据显示,2008年浙江机电产品出口总额达到6804800万美元,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第一年出口总值的9倍多。说明浙江的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图1显示了2001年以来,浙江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历程。

2.机电产品占出口产品总值的比重上升迅速。2002年機电产品在当年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32%,2006年这一比重已经超过40%,达到42%,2008年机电产品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达到44%,照此趋势,机电产品不久将会占据浙江出口市场半壁江山。

3.私营企业机电产品出口额迅速飙升,机电产品出口市场已成为私企天下。2002年,浙江私营企业机电产品出口值为367536万美元,占浙江当年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的40%,到2008年浙江私营企业的出口总值已达到6738201万美元,占据当年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99.2%的份额。这种情况与浙江经济的特色有关,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个体私营经济的超强活力,以纺织服装为先导产业的浙江经济迅速腾飞。到2001年,民营经济已经积蓄了足够的资本,正好伴随产业转型升级,加上国际市场机电产品需求旺盛,于是浙江的民营经济便凭借自身灵活优势,迅速的进军机电产品出口市场,并在短短七年内,成为浙江机电产品出口的绝对主力。

4.进出口关系趋于合理。2002年,机电产品进口值为506430万美元,占当年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的52%,2003年这一比例更是上升到56%,大进大出,说明浙江机电产品生产企业只是国际品牌的加工厂而已,并没有从事有技术含量的生产。浙江省委省政府和企业届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党和政府以及企业各方努力下,从2004年开始,进口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便逐渐降低,到2008年已经降为22%。这说明,浙江出口的机电产品中,原材料越来越多的开始从本省或本国采购,延长了产业链条,浙江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从中获得的更多的利益。

二、浙江机电产业外贸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浙江的机电产业出口生产体系已经较为完善,且在研发、加工制造等方面基础扎实,但浙江的机电产品生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并且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等方面,在存在短板,所以,当2008年起圈全球的金融危机肆虐时,浙江机电产品的外贸出口会出现大幅的下降。具体而言,浙江机电产品对外贸易存在如下问题:

1.技术落后。由于浙江经济发展起步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力量,但是,浙江多生产的机电产品多是以小五金为进出,生产工艺较为简单,容易仿制,与国外计算机辅助设计、成套机电产品相比,浙江的机电产品明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人才缺乏。浙江机电产品在生产上技术落后,在国际销售上,依赖贸易商,处处受人制约,从根本上讲就是缺乏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首先,由于浙江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多为小企业,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多数企业老板以赚取短期利益为目标,却放持久经营和国际化运作的能力和魄力,由于企业领导者国际化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经验缺乏,导致企业国际销售只能依靠贸易商。其次,机电产品本身是一种新型的制造业,这种产业是光学、机械学、计算机学等多种学科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的生产需要有相当知识和技术,需要将多学科技术融会贯通,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的教育培训,相关的经验也需要长期的积累,因此就导致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人才的匮乏。再次,面对国外企业激烈的竞争压力时,由于浙江机电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晚,缺乏拥有丰富经验的国际化人才,而且浙江机电生产企业资本积累不足,不能为机电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所以导致我们的人才引进工作困难重重。

3.产业集中度低,抗风险能力差。表1数据表明,浙江机电产品出口企业中,有99%都是个体私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由于体制灵活,规模较小,在经营中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个体私营企业往往会被眼前利益所迷惑,忽视自主创新,热衷于仿冒,以次充好。虽然这种企业并非多数,但其行为必然会损害国际市场对浙江产品的印象。

另外,虽然浙江机电产品出口企业数目众多,但是成规模的企业并不多见,以2007年一季度出口数据为例,当期出口值在1亿美元以上的仅有18家,合计出口值占同期浙江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的40%,而出口值不足100万美元却多达800余家,由此不难看出中小企业在机电产品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之大。由于小企业在资源控制、资金链、风险抵抗和国际销售等方面缺乏足够的控制力,所以当面临不确定因素时,小企业往往会成为牺牲品。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浙江机电产品出口迅速下降,众多企业倒闭,就是因为机电产业的生产企业过度分散造成的。

4.处于价值链低端,利润微薄。自加入WTO以来,浙江的机电产品进口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降低,这只能说明从采购方面来说,浙江或中国有越来越多的机电产品配件生产商出现,并且配件生产商所提供的产品品质与国际水平越来越接近,其中,国外机电生产集群总体的向中国转移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我们应该看到,浙江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多半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或者是对已有的零部件进行组装然后再出口,我们所依靠的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因为处于价值链增值的最小环节,所获得的是全球价值链上价值增值最少利润,导致一旦国际市场有风吹草动,浙江的小企业都会如临大敌。

5.对政策依赖性过强。当初发展机电产业,是因为国家领导层面看到未来机电产业所蕴含的巨大利益,所以国家通过大量的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进入机电产品的生产,由于一开始就是在政府的怀抱中长大,导致浙江的机电产品在成本控制、生产规模、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上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产局差距。因此,以后要重视对机电产品的积极性的激励,鼓励企业发展自力更生的能力,减少国家对此类企业的保护和扶持。

三、浙江机电产业对外贸易的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指一般宏观分析,包括政治和法律因素(Political factors)、经济因素(Economical factors)、社会和文化因素(Social factors)和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 factors)。PEST分析的主要目的主要是判断某一企业或产业所处的宏观环节是否有利于该产业的发展。本文将运用PEST的分析范式对浙江省机电产业对外贸易的各方宏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政治和法律因素分析。政治因素主要是政治局面的稳定,经济社会秩序良好,企业的生产不会受到动乱的影响;而法律因素主要是国内外政府出台的相关法律对企业生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一些政治因素对企业的行为有直接影响,而法律法规会间接的影响企业的活动。政治法律因素的特点是:不可测性、直接性、不可逆转性。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大幅迅速提升,而且党和国家领导人正确的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问题。由于居民生活水平改善明显,使得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最大限度内被较少,现在和将来我国的社会局面都是向好的。

其次,机电产业是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的产业,国家层面希望加快机电产业的发展,提高机电产业的发展水平。由于我国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较强,国家意志转换为现实的能力也较强。因此在大政方针上,国际还是会支持机电产业的发展的。

再次,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私营经济为支撑的浙江机电产业必能有大的作为。

2.经济因素分析。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浙江的经济基础已经相当稳固,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机电产业在多年的发展下,进步快速,但问题繁多。国家九部委与2009年联合制定了机电产业新的促进政策,新制定的机电产业政策将重点放在产品的出口上,具体特征表现在:一方面,注重整个产业的发展,包括:当机电产品技术改造贷款时,由国家负担一部分的利息,如果企业加大研发力度,需要资金支持时,国家会提供相应的扶持。另一方面,重视对机电产品上游企业有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企业的扶持。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影响,商务部采取六大措施扭转机电产品出口下降趋势。一是调整和完善政策,努力保持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稳定增长;二是加快出口基地建设,推动出口结构调整;三是优化进R结构,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及关键零部件进口;四是继续调整加工贸易政策,稳定出口增长,推动转型升级;五是做好出口管制,扩大高技术贸易,维护国家安全;六是深化产业联系机制建设,强化对企业的服务。

3.社会和文化因素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市场主要消费国居民的生活水平都有较大幅度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革命的变革,便捷的交通和通讯就是这场变革的基础。这就为汽车、手机、飞机、摄像机等机电产品的销售奠定了基础,从而,机电产品的销售也会有这个社会的保障。

4.技术因素分析。由于发展起步晚,导致浙江机电产品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同行相比依然落后,但这也同时说明浙江的机电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会有更大的作为。伴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联系的一步步紧密,浙江的机电产业必然会在国内技术革新的大环境中分的一杯羹。

上世纪末以来,从发达国际开始,整个社会对开始了对环境的关注,这就使得生产企业不得不将注意力保持在环保、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增长上,具有后发优势的浙江,应当抓住这个国际潮流,创造创新,开发出环境和社会友好型产品。

四、基于SWOT分析的浙江机电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SWOT分析是将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同时考虑并列表加以对照的一种分析方法。SWOT分析的意义在于帮助企业清晰的把握全局,分析自己在资源方面的优势与劣势,把握环境所提供的机会,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威胁,通过SWOT分析,企业可以明确自己在某一个市场上的处境,通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有利于企业目标实现的最好战略。SWOT分析的四个要素包括:优势(Strengths)指能给企业带来的重要竞争优势的积极因素或独特能力。劣势(Weaknesses)是限制企业发展且有待改正的消极方面。机会(Opportunities)是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有利于企业的时机。威胁(Threats)是随着企业外部环境改变而产生的不利于企业的时机。虽然SWOT分析通常会以某个企业为对象,但是作为一种战略分析方法,其分析对象并不局限于企业层面,因此本文将其应用于浙江机电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1.浙江机电产业发展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浙江机电产品生产厂商已经积累的大量的生产经验和专业的市场经验。在加工制造环节,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就保证了浙江机电产品生产商在机电产品加工制造方面强劲的竞争力。

2.浙江机电产业发展劣势。一方面,由于发展起步晚,缺乏专业知识,使得浙江的机电产品生产商只能生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或者仅限于简单的产品组装。技术的缺乏使得浙江生产商难以为市场提供具有差异性的产品。另一方面,由于浙江机电产品生产商多数是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为了获得短期高额利润,他们往往不惜以次充好、冒充他人品牌。这样便造成消费者对浙江机电产品整个行业的不良印象。

3.浙江机电产业发展的机会。一方面,国际新兴市场的出现为浙江机电产品的出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金砖四国”中的俄罗斯、巴西和印度都是机电产品的需求大国。以汽车产品出口为例,2008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950万辆, 前十一个月,全国出口汽车及零部件288.7亿美元,增长24%,而同期机电产品出口增幅为13.6%。汽车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国际大力鼓励汽车的出口,机电产品生产企业可以以此为契机,加强与汽车生厂商的合作。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与一些国家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浙江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壁垒进一步清楚。近年来中国与新西兰、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等过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和多变贸易协定,这些国家的进口关税大幅下降,极大地有利于浙江企业的国际化。

4.浙江机电产业面临的威胁。一方面,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巴西、印度、马来西亚等),国际机电产品生产必然会向这些国家转移。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生产者的利益,纷纷采取措施,或明或暗的限制进口、保护本国生产企业。如阿根廷、美国、俄罗斯先后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汽车发动机等产品做出反倾销或者反补贴裁定;欧盟则通过效能法规,要求灯具制造过程中应融入生态化设计理念。

五、浙江机电产业外贸发展战略选择

所谓战略,泛指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或决定全局谋划,战略具有全局性、宏观性和长远性。浙江机电产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从战略谋划。具体策略如下:

1.加快技术革新,增强竞争力。技术发展的目标是向机电一体化发展方向。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合适的技术产品,避免成为国外厂商的“加工厂”。重点在于提高软件产品的研发合应用能力,软件和机电产品硬件之间的协调配套。研发具有前瞻性的技术,避免步人后尘,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研发具有前瞻性的超人技术,保持自由技术在同业中的领先地位。重视计算机技术与机电设备的融合,开发出与自动化设备相配套的仪器儀表等配套设备。

2.瞄准高价值,向价值链高层迈进。当前浙江的机电产品出口商多集中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在产品设计、研发和品牌以及销售渠道方面,浙江的生产企业则罕有涉足。为了改变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受制于人的现状,浙江企业应当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爬升。另外,如果企业有能力开创全新的价值链条,从源头控制该价值链,控制价值增值最高的环节,将永远不会受制于人。

3.实施人才战略,助力长久发展。人才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拥有一支强大的科研、销售和管理人才,对于浙江机电产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为了拥有一支富有竞争力的人才队伍,需要加大培养投入,政府和行业协会出头到国外招聘富有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以及营销人才。对于培养出的人才还要通过各方努力留住。

4.加强贸易规则学习,克服技术壁垒。首先,是要充分学习世贸组织所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只有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的规则,在面对国外市场违法的壁垒和限制时,方可拿出国际法为自己辩护,维护合法权益。其次,就是要从政府到企业层面都要重视研发,提高技术研发投入,增强浙江机电产品生产的技术水平,从而增强应对国际市场贸易壁垒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志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机电产业的影响及对[J].集团经济研究,2007,11.

[2]刘祥斌,牟志华.浅析当前我国国内机电市场趋势[J].学术论丛,2009,18.

[3]鄢光旭,熊国忠.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08,2.

作者:蒋立进

机电产品制造成本控制论文 篇3:

小议政府在中小外贸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根据广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10年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顺德77%的出口产品为机电产品。其中小家电和空调出口居量全国第一,特别是小家电出口占所有机电产品的近一半。在光鲜的成绩背后是数目众多的小微机电产品出口企业以及队伍庞大的从业人员。作为全国和广东重要的机电产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顺德,更是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冷暖自知。

首先,2008年以降,我国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4556 元,同比增长18.3%,增幅比上年提高4.2 个百分点,实际增长12.3%。分地区看,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高到低分别是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东部地区和最低的东北地区,差距也只有0.5万元,也就是说东部地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吸引力已经大大降低。顺德作为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龙头地区之一,生活消费水平即使在广东省内也是相对较高的,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只会比统计的平均数据更高。但是从深层次分析,其实质是企业已经无法再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招聘到大量熟练掌握生产技能、真正能为企业马上创造价值的员工。在知识密集型时代发展制造业,单纯依靠只是掌握基本生产技能的劳动者来追求规模与效益双涨的想法已经不合时宜。熟练掌握生产技能、熟悉生产流程、能为企业提升生产效率的新型复合型劳动者才是企业能否持续成长的重要依据。由于当地生活消费水平与内地比不具有优势、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驻足不前、用工荒频繁地在顺德发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继ROHS、WEEE等欧盟指令颁布与实施后,REACH指令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在今年开始有所显现。南美地区部分国家正在谋划增加绿色贸易壁垒,EUP指令和EMC指令对微波炉出口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另外,产品质量安全从传统意义上的电气安全,扩大到包括产品能效、电磁兼容、食品卫生等范畴内的质量概念,不少客户要求生厂商提供“健康证书”,“品质证书”等,机电行业不得不去思考除电气安全以外的问题。各国争先出台的贸易壁垒,给出口机电产品小微企业在技术及成本控制上增加了不少的困难。

根据顺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12年的调研结果显示:企业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造成损失的主要地区前三位是欧盟、美国和澳大利亚;企业在出口贸易中遇到的主要障碍是汇率、关税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企业自身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时,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不能及时获取技术壁垒的动态信息、缺乏技术实力(技术能力、检测设备)、国外口商不愿意分担相关成本。

再次,信用等级低甚至无信用等级,缺乏各类金融机构认可的可抵押担保物。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少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及各级人民政府已经通过各种包括行政命令的方式,初步为中小企业建立了较为独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自有资金不多,贷款方虽明确知道中小企业对资金的渴求,仍然顾忌成本高、风险大的因素,造成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在实际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中小企业缺乏被金融机构认可的可抵押物,特别是受制于想法法律法规,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土地并不被认为为可抵押物,企业自身购置的固定资产受制于市场价格的波动,不便于作为抵押担保物。因此,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抵押担保的机构就更少,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发酵。

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的问题,有一般性的宏观原因,而中小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则是其特殊原因。从统计学上分析,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5年,其自身成长和壮大都面临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管理方式落后、财务报表几乎没有审计、产权关系错综复杂,这些现象都给中小企业获得资金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超过半数的中小企业属于私营或民营性质、管理者集权、一言堂现象严重,家族化抱团管理现象常见,缺乏甚至没有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这都给其获得融资产生不少的困难。

面对以上困境,单纯依靠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无法使中小企业快速走出困境,因此政府这个看得见的手也应该适当地发挥作用。第一,建立产业工人培训基地,分担企业的员工培训成本,形成人才洼地。依据我国的目前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和相关法律法规,产业工人工资的最低值受法律保护,单纯靠压缩工人工资来取得竞争优势不仅无法招聘足够的工人,而且也涉嫌违反劳动法。但是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组建公用的产业工人培训基地的方式来促进当地劳动力市场的繁荣。目前许多第一线的劳动者表示只要有出路都会马上辞去当前的流水线工作,主要原因是从当前的岗位无法实现自我增值。建立产业工人培训基地的目标就是帮助第一线工人实现自我增值,这样从微观来说提高了当地企业的吸引力,从宏观来说是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的一种有益探索。第二,面对国际上的非关税性贸易壁垒,经验已经证明单靠一个或者几个企业是无法应对的。这正是最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协助的地方。中小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都需要共性技术的二次开发和关键技术的深度钻研。一个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实验室是企业和地区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面对国外的涉及到安全、能效、性能、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要求每一个企业都拥有专业的实验室是不现实的,也是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但是在一个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由政府牵头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集产品认证、检测、咨询、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信息共享的公告技术服务平台则是切实可行的。通过深度融入解决企业在产品研发、中试、定型过程中遇到的试验、测试、分析、鉴定问题,实现技术问题的搜集、分析、攻关,协助企业实现产品升级。通过完善主要出口目的地国家标准信息的追踪和消化吸收工作,整理并修订出当前国际主要市场在产品安全、能效、性能、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最新要求,引领企业占领生产技术的制高点。通过搜集与分析企业在产品结构提升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组织企业内部工程师和外部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共同对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企科”结合,携手共对产品升级。通过完善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突发产品事件的支撑功能,为涉事企业提供数据支撑于解决方案,实现风险共担。通过为政府部门提供当地出口产品的质量状况分析,实现风险预警。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提供具有丰富实际产品升级工作经验的人才,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为当地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第三,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更需要政府介入和干预。资本天生就是逐利的,作为拥有大量资本的金融机构更是如此。利率是贷款资金的价格,调节着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资金供给者提供了一种风险补偿和激励。当银行遇到风险较大的贷款需求时,就会调高利率以弥补可能的损失,如果利率被人为地压低,银行就会惜贷或者拒绝此类贷款。为防范金融风险,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管制一般很严,常见的是对贷款利率规定上限,即非均衡信贷配给。加上中小企业的风险普遍较高,银行等资金供给者对中小企业贷款往往得不到合理的风险收益补偿,于是就吝啬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将很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挤出信贷市场,从而导致中小企业金融缺口的形成。

政府无法强迫金融机构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但是可以通过提供贴息与协助企业完善自身治理等方式让中小企业相对容易地获得贷款。中小外贸企业规模不大,自身经营管理能力有限,大部分没有精力与资金在完善自身的管理团队专业化上下大工夫。但是政府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软件,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建立标杆式示范企业,引导其他同类型企业跟随学习,减少企业的试错成本。与此同时,政府对企业共同需要的产业,如物流等,进行同步优化,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协助当地企业实现产品结构升级,完成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朱晓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学改革下计算机专业论文下一篇:城市社会学对电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