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课程教学艺术设计论文

2022-04-17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设计课程教学艺术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文章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探究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移动教学内容以及系统的设计方法,并从提升移动教学系统性以及加强移动教学、学科关联度两方面提出了移动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设计课程教学艺术设计论文 篇1:

“翻转课堂”与“视觉意象”创新思维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探究

摘要:本文旨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以“混合式学习”架构为平台,结合运用“视觉意象”创新思维训练为具体手段,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与表现的理论机制与路径范式;尝试建构相应的测评机制对教学效能给予一定的量化评估。关键词: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视觉意象;观看·设想·构绘;视觉创造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4-0026-03

1翻轉课堂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应用

当今数字时代,在教学信息化变革中出现了一种新型教学组织模式――“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它将不同学习方式和教学要素相互结合,借助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网络学习模式的优势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实施教学以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标。尽管“混合式学习”的策略与方法较多,但其主要体现在“翻转课堂”教学上。

所谓“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即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实现教学流程的重组。具体来说,主要以课前教师录制教学微视频并要求学生在线完成观看学习;课堂上师生针对相关教学内容展开答疑、研讨等活动的教学模式。它通过颠倒知识传授和内化的顺序,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1]。本文以图形设计、广告创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项目单元练习为例,论述建构以“混合式学习”模式为平台;结合运用以“视觉意象”创新思维训练为实现路径,着力打造学生创造思维与表现为宗旨的教学理论机制与应用范式。

所谓“混合式学习”平台,就是教师在课程在教学前需要建设相关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幕课”(MOOC),如图1。教师依据课程教学内容提纲挈领,分别录制一般不超过十分钟的教学微视频即“微课”,“微课”是基于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而设计,具有明确教学环节的结构化和微型化的在线教学视频。“微课”在课程网站发布并针对项目单元练习的创意要求加以清晰的说明,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分组的形式,在课前观看、研讨并依据要求寻找

相关资料学习,运用徒手构绘草图的创意设计方式展开设计并从

中遴选出二至三个最佳表现方案,于课前上传至课程网站云空间,便于教师与学生课前对相关内容有所了解。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求学生(个人或分组)以制作提案PPT的方式展示与阐述各自的创意设计方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方案的展示、研讨的积极性,倡导不同观点的争鸣,在交互研讨中,教师需要很好地掌控课程推进并发挥主导作用,既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实现“头脑风暴”,又要掌控课程的发展方向与进程;在课堂研讨中任课教师应结合学生提案制定一至二个研讨问题予以展开深入。在研讨适当的时机加以点评并选择具体案例节点将相关理论知识加以形象阐释,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由自己或请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对部分创意与设计阐释自己的想法甚至现场修改与演示,并组织大家深度参与研讨交流。在经历“头脑风暴”后,再次要求学生以构绘草图的方式寻求新的视觉表现方案,而新的更高要求的解决方案并非能在短时间內一蹴而就的完成,这样就将课程项目练习自然延伸至课后,如此循环二至三课次完成一个课程项目练习,最后在课程网站设置单元项目设计展示和专项论坛。

“混合式学习”模式符合艺术设计类课程实践性与创新性的课程属性,它力图在内容上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运用数字网络技术将课程教学自然有机地延展至课前与课后,课堂时间则突出交流研讨与实践,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并激发思维活力以实现创新思维。在教学角色上,颠覆了传统的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单向模式,师生都成为了项目练习的参与者,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为各自项目练习的负责人参与研讨与竞争,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荣誉感,进而构建起良好的课堂内外的教与学的氛围有效地提升学生视觉创造思维与表现力。开放交互的“混合式学习”可以成为提升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宏观平台;然而在微观层面,探究培养学生视觉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与路径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2“视觉意象”创新思维训练――实现视觉创造的有效路径

如何与怎样创新始终是课程教学的核心问题。在现代创新思维理论中,格式塔心理美学家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和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E.H.Gombrich)的现代视知觉艺术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阈。贡布里希以历史性的视野,研究历史、社会与传统的诸多因素,提出了“图式――修正”理论,揭示了艺术图式发展创造的基础与来源,突显出艺术图式的继承与演进。阿恩海姆则从共时性的角度,从人的生理、心理审美机制与结构层面阐述了视觉思维的属性特征,强调了图式发展中的创造变革的可能性,特别是“视觉意象”理论更是揭示视觉创造的萌发机制,为我们认识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与来源提供了富有说服力的理论和实现路径。

2.1“图式——修正”与“视觉意象”理论

“图式”一般被界定为视觉形式,泛指空间结构和造型样式。贡布里希从艺术史的维度认为:图式是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人们对外在世界不断反应习得的,深藏于人的心灵深处的一种观念模式的知觉样式。视觉艺术创造从来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正如语言需要基本的词汇与语法系,深藏于人们记忆中的图式就是视觉艺术创造的“词汇表”和“语法系”。艺术家必须首先学会视觉语言的基本要素,即一套图式系统,才能进行创作。艺术家创造出的图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追求的变化,既有的图式会呈现出不断被“修正”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一部艺术发展史[2]。“图式――修正”理论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现代设计的超语言视觉传达属性要求设计必须以“社会所共同接受的视觉符号及约定俗成的象征图式为基础,体现人类社会的共同视觉意识”[3]。艺术设计的视觉创造本质是对基本图式不断“修正”与革新。

“视觉意象”是指通过视知觉作用生成的“意象”。阿恩海姆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任何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视觉意象”进行的。当思维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关键部位时,就会舍弃次要部分从而呈现出某种表面上不清晰、不具体“模糊”的视觉(心理)意象。“视觉意象”具有非逻辑思维的基本特征,它不同于言语或逻辑思维而更直接、更鲜活也更富有创新性[4],它的创造性特征体现在:一、具有源于直接感知的探索性;二、以视觉形象为中介利于发挥想象作用的灵活性;三、具有便于产生“顿悟”(即灵感)诱导直觉,唤醒主体的创造性思维的潜能[5]。

2.2“视觉意象”创新思维理论的应用与范式路径――“观看·设想·构绘”

“观看·设想·构绘”是美国艺术教育家麦金(R.H.Mcki)运用阿恩海姆“视觉意象”理论创立的创新思维训练方法,其主旨如图2:在徒手构绘草图时“观看·设想·构绘”三种意象相互交融“视觉意象”最为活跃,因而也最能够激发出创造性思维潜能。“观看意象”是指自然物象或艺术形式在人们的眼中之象,是视知觉对反应物的整体感知与积极构建的视觉意象。“设想意象”是一种心灵的内在意象活动,是眼中之象结合了人们的情感观念而生发的心中之象,它在创造性思维中起着核心作用。“构绘意象”是综合了“观看意象”与“设想意象”在徒手勾勒草图时意象的外化与表达,“构绘意象”是心中之象通过手绘的视觉传达是笔底之象。图中观看与设想重迭处,设想指导和过滤感知物象,反之观看又为设想提供素材;在观看与构绘重迭处观看促进构绘,构绘反之鼓励观看并对观看提出需求。设想与构绘重迭处,构绘激励设想,设想为构绘提供动力与内容。当三者重迭处视觉意象最为活跃[6]。在视觉创造中三种意象总是不断从一種意象转向另一种意象交替融合不断变化。这种交织融合的“视觉意象”在一定阶段会呈现出某种混沌模糊却又是“自由地再生和组合”的编码状态,恰如在老子所言“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中蕴涵着无限视觉创造的可能。徒手构绘草图是激活“视觉意象”最为有效的手段,它能将三种意象以最充分的方式融合碰撞,从而激发起直觉审美的“顿悟”实现灵感的闪现。构绘是视觉的自我对话,它不是一个单项过程而是反馈循环的过程,构绘首先需要表达(Express),其次是对于表达的检验(Test),三是将检验的信息结合设想的观念策略再回到表达(Cycle),这一过程被称为ETC回路[6]。美国心理学家Wallas将创造性思维产生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观看·设想·构绘”视觉创造理论也正契合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四个阶段。

2.3从“视觉意象”到视觉创造的创新思维训练范式研究

“观看·设想·构绘”理论为由“视觉意象”到视觉创造提供极具操作性的手段路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图式――修正”与“视觉意象”理论,提出了“三多”与“二要二快”的创新思维与表现训练方法。

所谓“三多”即:平时多看、多想、多画。基本图式与视觉语言的学习是进行图形创作的基础,因而强调平时的观看是掌握视觉基本图式与语言的必要途径;而“设想·构绘”时的观看则更直接作用于构思与表达。前者趋于个体“无意识”的对约定俗成视觉图式的习得,后者趋于在“目的意象”驱使下有意识的积极地应用与变化。所以,在图形设计中要求学生在平时大量的观看、临摹优秀的设计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视觉语言的“词汇表”与“语法系”。事实证明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较初学者具有掌握更丰富的图式资源和能更灵活地运用视觉语言能力与技巧。同时教师也应对基本的视觉语言与象征符号给予梳理并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例如,心形通常表达爱心、爱情、爱护等人类美好的心理情感,以及在此基础上心形设计由简单到复杂不断演变发展的“图式――修正”的视觉图汇,从而使学生领悟“图式”及其“修正”的方法与创新范式。

“二要二快”。“二要”是针对创作时的“观看”,即一要有目的看、二要积极的看。在设计项目中要求学生带着设计主题,要求有目的积极地去审视相关的视觉资料,敏锐发觉与设计主题相联系的信息,这种联系可能是显性也可能是隐性的,而往往在隐性的关联中蕴涵着更为新奇的变化。“二快”是针对“设想”与“构绘”,即快想与快绘。设想与构绘是视觉创造的关键,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草图构绘作为统领三种视觉意象在触发与表达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草图构绘是“视觉意象”与视觉创造训练最核心的环节。

“快想”就是要求学生集中思想尽可能激发大脑活力与兴奋度,加快各种视觉意象融合编码的转换处理。

“快绘”则是要求学生以徒手铅笔构绘草图为基本方法,因为铅笔草图最适合于快速记录表达思维活动的视觉意象。草图不要求细致表现而要求尽可能快速以及尽可能多地记录大脑中产生的视觉意象,并将众多的草图绘制在一起以便相互启发。充分调动眼、脑、手的积极因素集中于设计最关键的环节以寻求多样新颖的解决方案。构绘不仅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活跃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还需要自如的表现力,因而,草图构绘不仅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技能。它寻求一种最贴切的视觉样式来图式思维,以达到对思维(观念)视觉化(形式)的有效表达(媒介)。这种技能是设计者实现对内自我审美交流,对外以视觉化形态与他人沟通的技巧与能力,这种技能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掌握[7]。

这里还需要指出“目的意象”与“完形压强”在设计构绘中的重要作用。“目的意象”是指设计者对具体设计项目的预期效果与理想的解决设想。“目的意象”的确立与设计者日常的综合艺术素质紧密相关,它对于最后的设计优劣与创新有也着重要作用。相同的构绘草图不同的设计者有些会浅尝辄止而停止思考,有些则会不断地发现不完美的部分,在较高“目的意象”的引领下对现有草图不断“修正”,努力接近理想的预期。“完形压强”是视知觉完形特征之一,在许多条件下,视知觉有把感知对象知觉为一个“简约合宜”“好的格式塔”的内在驱动[7],而许多创造性的心理机制常常实现于这种“完形压强”的组织构建中。需要指出的是一个好的构绘(格式塔)不一定富有创造性,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构绘应该首先是一个好的格式塔。构绘融合了三种意象并在“目的意象”与“完形压强”的共同作用下,在设计的酝酿期会呈现出混沌纷乱的状态,优秀的设计者往往能够在混沌中敏锐地把握微弱的灵感闪烁使之升华,这就是艺术创造中极其重要的直觉体悟。它虽然呈现出某些非理性的特征却又是在长期理性思维与设计实践中铸就的。无论是“目的意象”预期的高低,还是“完形压强”驱动的强弱都是学生艺术素养的综合体现。因而,从根本上都要求教师加强学生平时的专业知识学习与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如图3为凤凰主题图形设计项目及构绘草图。

3“混合式学习”与“视觉意象”创新思维相結合教学模式效能测评研究

作为一种新教学模式,对其效能的测评是确立有效性的重要依据。有鉴于此笔者也尝试建构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表现为核心指标的二维测评机制。笔者经过多轮次在二个年级五个班的图形设计、广告创意设计课程中共测试119名学生,其中每班随机抽样6人作为重点跟踪样本,摸索建立以“自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效能测评机制。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亲历者,他们对于自己的思维与表现历程最清楚,他们的“自评”应该成为效能测评不可或缺的部分。自评问卷设计侧重于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活跃指数、创意指数、训练有效性与有益性指数的自我评定,对以上指数问卷中均给予详尽界定并分类分级对应1—5分的分值。“师评”是指导教师的综合测评,主要对学生完成作品的创

新性指数、艺术表现指数、“翻转课堂”表现指数等内容的测评,同样给予详尽界定分类、分级对应1—5分的分值。在综合测评中“自评”占30%,“师评”占70%。在整个课程教学中一般设置三至五个由易到难设计项目,基本上每个项目分别进行“自评”与“师评”量化数据采集,建立学生综合训练效能测评档案,对于重点跟踪样本则依据采集数据绘制图表深入分析。依据对受测119人的综合效能测评结果显示:新教学模式在激活“视觉意象”,提升学生设计品质与视觉创造的有效性与有益率约为73.7%;更是有近85.3%的学生认为教学富有新意,积极性与参与性高并对自己提升设计质量有明显作用或是有益的;有近25%的学生认为方法较好但对自己效能不甚明显。通过对重点样本数据分析结合教学实际研究也同样证明新模式的课程训练的有效性,如图4,在对测试的五组样本综合指数评分由0.8—2分值区间上升至2—3.2分值区间。然而,整体(班级)差异和个体差异及差异幅度较为明显,约在1—1.5分值区间。再从二个关键的单项指数分析,在五组样本数据中维活跃指数无论“自评”还是“师评”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学生“自评”给出1—3.5提升分值,“师评”分值也在0.6—2.8区间。在创造性指数采集上,虽然前期已对该指数给予明确的界定描述,但仍存在着个体认知的差异,因而呈现出较为散乱的现象,但从总体上“自评”与“师评”分值大幅低于思维活跃指数,约在0.7—1.5提升分值区间。

4结语

翻转课堂与“视觉意象”创新思维训练相结合,是在原有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利用基于互联网新的教学工具来实现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或教学步骤的调整和重组。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辅以“视觉意象”为核心的创新思维训练手段,从而实现学与教、师与生、课内与课外等组织形式的转变,由“视觉意象”激发实现视觉创造。实践证明,这一探索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表现的有效方法与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赵国栋.微课.翻转课堂与慕课实操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6.

[2](英)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11:72.

[3](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8,4:23.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02,5.

[5]傅世侠.关于视觉思维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36).

[6]M·H·麦金.怎样提高发明创造能力[M].王玉秋,吴明泰,于静涛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1:13-14+215-216.

[7]张杰.“视觉意象”与视觉创造探微[J].设计艺术,2013,06.

作者:张杰

设计课程教学艺术设计论文 篇2:

移动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文章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探究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移动教学内容以及系统的设计方法,并从提升移动教学系统性以及加强移动教学、学科关联度两方面提出了移动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移动教学;艺术设计

当前,伴随着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的发展,移动网络技术得以完善,智能移动终端的功能在完善的过程中,成本也持续降低。移动学习作为全新的学习形式,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征需要课程教学具备一定的实践性,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按照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求,为了能够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辅助传统的教学工作,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尝试将移动学习法融入其中,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课程的兴趣,充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教学效率。实践表明,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用移动教学将是大势所趋。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概念定义

移动教学指的是使用智能移动设备所开展的教學活动。本文涉及到的移动教学具体是指教师使用学校所发布的各种移动教学平台,按照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教师教案,有目的而又系统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师生都能够使用移动设备在平台上实现教学信息交流,教学活动开展不会受到时间以及地点的约束。本课题当中所谈到的艺术设计具体是指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以及装饰设计、产品设计等方向,但是并不涉及雕塑以及绘画等纯粹的艺术形式。

(二)移动教学实施条件

移动教学本身存在泛在性的基本特征,泛在主要是指在任何地点以及时间。为了实现移动教学泛在性,教学活动要依赖智能终端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整体覆盖。

第一,高校学生移动终端使用情况。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所发布的第36次网络调查报告表明,一直到2015年12月,我国网民的移动终端设备接入互联网的比重占88.9%,要比笔记本电脑以及台式机的比重高。其中平板电脑因为具备了便捷性以及娱乐性的特征,接入网络的比重为33.7%,这表明我国移动网络快速发展,网民智能终端的使用率不断提升。高校作为移动终端的重要使用群体,这表明移动教学的载体功能已经初具规模。

第二,高校网络覆盖情况。按照TalkingData在2015年9月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移动网络环境分布当中,WiFi比重为54.9%,依然是移动端用户最为主要的联网形式,4G用户的增长速度较快,已经逐渐从年初5.2%提升到了11.0%。伴随着WiFi信号以及4G网络部署策略的实施,校园以及核心商圈都逐渐成为了4G网络的重要部署区域。高校移动网络条件可以支持移动教学的相关需求,甚至学生在国内其他的城市进行调研与考察的时候也能够实现移动教学。

二、移动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类型

(一)以短信息为依托的移动学习类型

伴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短信息传达可包含图片、文字以及音频等内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具备自身特征:资料学习形象化;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专业教学活动操作性强。通过短信息服务,教师能够向学生及时传递专业化的前沿信息,也能够为学生发布优秀作品,有效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充分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使得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能够充分感知作品创意,提升学生欣赏以及设计水平。这类教学活动目标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完成教学目标,能够显著提升专业素养,提升自信,具备一定的成就感,方便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浏览信息的时候能够向教师提出专业性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针对问题给出答案,并且做出评价。

(二)以多媒体短信息为依托的移动学习类型

这类移动学习形式所承载的信息量相对较大,满足学习资料发送的要求。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程主要是实践性以及创造性的,课程资料具备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相对较快、形象化以及前沿性的基本特征。会使用多媒体短信息,能够收集更多形象化的课程资料。这种学习类型当中的多媒体特征包含了视频以及图片等多媒体元素,可以实现图文混排,有效提升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接受兴趣,深化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使得他们可以鉴赏并且充分感受作品创意,有效提升欣赏以及设计的水平。

(三)以连接、浏览为依托的移动学习类型

按照艺术设计专业特征,部分课程的教学方法使用案例教学法,这类教学法对提升艺术设计教学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是很多案例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实现的。使用移动教学,教师能够精心地准备各种艺术设计的相关案例,构架案例数据库,使用网络技术,实现不同信息的共享,建立专业化的案例数据库。师生都能够利用无线终端,连入互联网当中,随时随地探访教学服务器,实现查询、浏览以及实施的交流互动。比如图形创意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在课前为学生布置各种课前任务,学生按照要求搜集相关的图形与案例,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三、“互联网+”时代移动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移动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艺术设计基础类课程本身的立体构成特征,移动教学的内容应该涵盖课件播放、实际操作、重点内容教学、答疑交流、优秀作品展示以及作业实践等内容。在课件播放环节中,也就是把教师课堂教学PPT课件,制作成PDF课件以及Flash课件,按照章节分成不同的小型电子课件从而方便学生在线学习。对于重点内容教学工作,教师需要将课程当中的重点内容录制成视频资料,将其上传教学平台当中,方便学生观看,从而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艺术设计类的基础课程要学生借助电脑开展辅助性的设计,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所以在实际操作环节当中,教师可以事先录制好相关实际操作的片段,方便学生观看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比对以及参考,实现触类旁通的效果。答疑交流环节中,学生可以针对课程内容提出相应的想法、疑点以及观点,推动学生交流,便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对课程内容中不解或者是存在困惑的地方,利用现场集中解答以及在线交流等形式,纠正学生自身的错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作业实践环节中,教师能够利用移动教学平台,发布教学阶段性的作业,学生能够利用移动教学平台,把自己的实践作品以及作业拍照并且上传到教学平台当中,方便教师进行评阅,给出相应的点评与成绩。

(二)移动教学系统设计

艺术设计专业移动教学系统按照角色来进行划分,可以分成系统管理员、学生以及教师三个角色功能模块。当教师或者是学生登录系统以后,可以按照课程内容,进入到不同课程当中。按照模块进行划分,移动教学系统包括了课程学习、课程信息以及资料共享等模块,各个模块可以依据功能进行详细的划分。课程信息模块包括了学生所选课程的信息,比如教学的目的、课程名称以及教学大纲等内容;课程学分;授课教师说明等。课程学习模块与移动教学内容设计相一致,都包含了基础知识、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论坛交流以及课程作业等内容。这些内容同时也有相应的分支,依據教学大纲划分出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以及线下作业等。资料共享模块包括一些和艺术设计类课程相对应的工具软件、参赛网站信息、视频文件等内容。我的信息模块当中则包括了学生的个人信息以及平时的成绩。

(三)移动教学系统实施

1.加强移动教学与学科关联度

移动教学具备了可在任意地点以及时间开展交流与学习的特征。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不仅包含了课堂教学,同时也包括了实践教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能够转变传统实践教学形式,尝试把实践教学形式以及内容转变为即时交流平台和优秀作品的点评、集中展示等。诸如工程与实际项目等艺术设计独特的课后设计创作作业,可以在移动平台上进行集中的交流,掌握项目的进度,掌控项目设计的具体方向。并且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需要和教学特征保持高度契合,教师需要挖掘专业教学当中能够被移植的内容,通过教学课件、视频以及平台交流等形式,将其发布到移动平台当中,使得移动教学能够服务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

2.提升移动教学系统性

传统移动学习中,学生作为移动学习的主体,一般会依赖于短信、QQ以及微信等通讯工具。在学习的进程中教师通常不会参与,进度也不好掌控,学生只能够开展碎片化的学习,难以满足艺术设计专业系统教学的根本目标。

故而,在移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活动发起人需要是教师。教师按照专业教学大纲设计移动教学教案,利用教学互动、案例分析、主题讨论以及现场辅导等形式,将虚拟课堂与现场课堂进行有效融合,实现线上学习以及线下辅导之间的融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之间的融合。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教师也能够全面掌控学生学习进度,指导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学习工作。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参与,实现移动教学以及传统教学的充分结合,最终达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系统化的目的。

四、结语

当前,移动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应用依然处在探索阶段。制定合理而又科学的移动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自主而又丰富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将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跨越地域、时间的束缚,实现个性化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卓.大数据时代给高校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以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为视角[J].艺术科技,2014(3).

[2]韩君,靳伟霞.“互联网+”时代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创新性探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6).

[3]杨菁,许迅.“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探究——以视传设计为例[J].知音励志,2016(8).

[4]王萍.基于移动学习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5(6).

作者单位: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作者:陈希

设计课程教学艺术设计论文 篇3: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中职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内容摘要】中国进入信息时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全面提升,使人们不仅对物质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艺术的追求也更高了。如何相应的在中职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方面应进行相应的调整来适应市场以及大众的需求,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角度,对中职艺术设计课程教學进行改革研究,以期帮助中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关键词】中职艺术设计  改革  应用研究

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要求,培养综合能力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职业性人才,在当今的社会是很重要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的需求,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不断增加,很多设计类的企业公司层出不穷,为大量的艺术设计的就业学生提供职位。由于社会对艺术设计类的人员需求多了,我国的很多中职艺术设计的学校,学生也不断的增加,在中职艺术设计学校的教育下,也出了很多的艺术设计的高能力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一、现如今国内中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的原因

1.学生综合素质差

(1)中职教育的学校面对的学生大多是,文化程度低,学习差,没有特殊的兴趣特长的学生。中职教育学校在招收学生的时候,要求相对过低,尤其是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并没有设置专业上的考试,这就造成招生的学生在艺术设计上基础薄弱,程度低,这种情况会对学校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

(2)学生学习主动性低,对艺术设计专业缺乏认识。很多学生在选择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时,多是因为学习成绩低,为了能够上一个大学,而选择的这一类的学校和专业,在专业选择上没有慎重的考虑自己是否喜欢和了解艺术设计专业。很多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不了解,认为很简单,学生可能认为就是单纯的美术,其实学艺术除了自身的聪慧天赋,学生的坚持、领悟性,学习过程和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是学习的关键。很多学生并不是真正的喜爱艺术设计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缺少积极性,甚至逃课,浪费学习时光。

(3)没有就业危机意识。很多学生在上学期间就是混日子,浪费时间,纵容自己,认为自己上的就是中职学校,自己就业本身就没有优势。这种学习态度和意识,造成学生的专业成绩不高,就业难。

2.教学课程设计不到位,教师理论过多,缺少实际操作

(1)学校在教学课程设计环节掌握的不到位,课程的强度以及难度系数都要有所把控,不能过分加大难度和内容。教学内容要和现在的艺术设计相结合,及时的反映新的艺术设计技术,为培养适应市场的艺术人才。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强调理论,缺少实际的运用,如果教师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强,对于实际的艺术设计电脑操作不熟练,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这样对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培养都会有影响的。

二、如何改进我国中职艺术设计教学

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差,学习主动性低的问题,学校可以采取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从而在比赛过程中收获学习,然后学用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所学的设计知识,以比赛的形式展现出来,理论联系实践,不仅对于个人的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对艺术设计的学习主动性也会大大的提高。在比赛过程中,艺术设计大赛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心理会有很好的锻炼。“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对于设计知识的运用,通过设计专业的大赛可以更好的与就业的职业技能企业联系,不断的改进和提升教学设计的不足,从而培养更符合企业的设计人才。

例如,在明度对比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如果用一般的抽象理论讲解,学生有些难理解。于是笔者利用学生现有的材料做了这样一个动手游戏:用同等量的红色水彩颜料调出一样的三杯红色水,在这三个杯子中分别挤入分量为少、中、多的白色颜料。这时学生看到了明显的变化,三杯的红色有了大区别,直观感受到明度对比的视觉感受和形成原理。学生们像看魔术一样盯着老师做游戏演示,兴趣很浓厚。演示完,让学生进行比赛的形式做实验,再用其他颜色的颜料去兑不同量白色颜料,观察对比效果。再以游戏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调出的颜色涂画在纸上,剪下后贴在事先画好的明度对比条中。这次亲身的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了明度对比的知识,学会了调色方法,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创建中职艺术设计竞赛可以为学生们带来更多艺术设计学习的机会,获取更多有用的实践经验。例如学校可以每年举办以此校园文化艺术节,倡导学校艺术专业学生积极参加,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可以由各大艺术学院创建成艺术竞赛的形式,所以,贯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模式,要先从院校自身做起,使得学生自身的才华和能力得到施展。

结语

本文论述了中职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以及如何去改革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采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理论性的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艺术设计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提升竞争和就业的危机意识。使学生能够在比赛过程,找到工作的状态,提前进入就业期。通过比赛,加深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不仅可以缩短教师的教学时间还可以提高艺术设计教学的质量,提升中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率。真的做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目的和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R]. 1998(2).

(作者单位: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戴馨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学类高职生自主创业论文下一篇:勘察设计行业市场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