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哲学论文

2022-04-18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哲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创新创业是我国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哲学论文 篇1:

文化哲学视域下高校实践文化育人功能的路径

内容摘要:在文化哲学视域下探索高校文化育人路径,有利于拓宽高校文化研究的视野。本文从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知、文化自主和文化自为四个方面探索第二课堂建设的路径,着力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最终实现高校的育人功能。

關键词:文化哲学 文化育人 文化自觉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指由学校组织或认可的在常规课堂教学、实验和实习等第一课堂之外,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各种教育、服务和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德树人、改革创新和提升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文化哲学从哲学研究的理论高度出发,对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进行批判反思和学术定位,研究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目前,文化哲学是公认的文化研究的有效范式。因此,在文化哲学视域下探索高校文化育人路径,指导第二课堂建设,有利于拓宽高校文化研究的视野,促进高校学习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和重大决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自觉是实践文化育人功能的基础

“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思想家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文化自觉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就文化哲学的宗旨而言,文化可划分为自觉的文化和自在的文化。自觉的文化是指集中体现在科学、艺术、哲学等等精神生产领域中的以自觉的知识或自觉的思维方式为背景的人的自觉地存在方式或活动图示。自觉的文化精神则往往通过教育、理论、系统化的道德规范、有意树立的社会典范等等而自觉地、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和左右着人们的行为。

马克思文化哲学认为,民族文化自觉包括民族文化自知、民族文化自主和民族文化自为三个层面。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是当前形势下国家在文化发展领域提出的新要求,是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高校文化创新能力的本质体现。

二.第二课堂实践文化育人功能的路径探析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第二课堂建设,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世界多元化背景下,文化的全球化、多样性强烈冲击大学生们思想。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对比下,部分大学生缺失民族文化自觉、自信。

第二课堂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推广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将坚定的文化自信转化为文化自觉的实际行动,不只停留于意识与理念层面,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的责任担当,主动承担起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广西外国语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大爱”精神,针对大学生思想的实际,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易班、网页、QQ群等教育新阵地,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两学一做”、“中国梦”等主题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学生喜爱的形式结合起来,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响应团中央大学生“三下乡”志愿者服务号召,常年组织学生到桂西北贫困山区、百色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中越边境地区开展“三支一扶”志愿服务;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两会一节”)、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环广西世界自行车巡回赛、南宁国际马拉松等大型活动提供多语种翻译、会务接待和志愿服务。

通过这些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爱家、爱己的情怀,从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自觉地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行为准则、处事方法、为人之道内化为自己的意识。

(二)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知

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其丰富性、生动性,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各类活动中大学生们学习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升精神境界。

广西外国语学院积极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举办了莫振高话剧、广西戏曲进校园、广西艺术学院交响乐团音乐表演、“广外·映像”摄影节暨驻邕高校摄影展等艺术活动;并且将专业学习与美育教育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参加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创意写作等活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些校园文化活动,把大学生的眼光从韩剧、美剧、好莱坞各种超级英雄电影吸引到优秀的民族文化活动中,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熏陶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审美实践,提高了大学生审美观念、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知。

(三)搭建第二课堂工作平台,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主

推进学生社团建设,搭建文化育人平台。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功能的重要平台,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真阵地,也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广西外国语学院大力倡导公益社团、引导文化社团的建设,坚持与育人一体化、与专业建设一体化、与能力培养一体化、与社会服务一体化。成立了茶艺社、书画协会、武术协会等一大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社团,组织举办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活动,加深对传统曲艺、绘画、茶艺等跟传统文化相关的民族文化的了解,在实践锻炼活动中弘扬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体育社团,结合极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根据自身优势、组织开展抛绣球、踩高跷、跳竹竿舞、踢毽子等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之处,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民族文化自豪感。

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发挥服务育人功能。广西外国语学院先后组织学生参与广西万名全名健身志愿者服务百县千乡活动、2016年广西“青年志愿者彩虹桥行动”寒(暑)假服务活动、2016年“嘹啰山歌”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式迎宾山歌队等社会实践活动;精心组织2016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首次通过学生自主申报和组建团队形式组建2支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伍共46名大学生志愿者到横县永福镇中心小学、三阳村小学开展课业辅导,素质拓展、亲情陪伴、慰问孤寡老人、文艺汇报演出等社会实践活动。

(四)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推动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为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交易是国家发展的基础,重新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的竞争。文化发展的动力也在于创新。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广西外国语学院充分认识并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项目带动学生调查、研究,通过课题实践进行文化创新,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增添活力。《田林北路壮剧调查与唱本研究》《桂西北“丹文化”文化资源调查与开发研究》《广西瑶族民族习俗的对外宣传的英译状况调查》《壮族铜鼓图案元素在T恤设计中的运用》《广西毛南族编织造型元素在现代衍生产品中的设计》《北海疍民民歌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调查》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的项目,引导大学生以创造力的思维投入到文化创新工作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为能力,有意识地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今流行文化相結合,使得传统文化借助新形式得以表现、借助新途径得以传播,使传统文化迸发出新的光彩。

三.结语

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高校肩负着重要的育人功能,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高校在文化哲学视域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第二课堂建设,从民族文化自知、民族文化自主、民族文化自为等方面着手,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人才,最终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义胜,姚本先.文化哲学视域中有效价值教育的内涵及理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2][3]柏欣.文化认同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育问题思考[J].工程技术研究,2017(04).

[3]蔺伟,苟曼莉.高校文化育人的工作原则和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

[4]周艳红,刘仓.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到习近平“文化自信”[J].广西社会科学,2016(09).

[5]贺磊,孙倩,方咪.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的培育途径[J].学园,2014(11).

本研究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文化哲学视域中高校以文化自觉促进文化育人研究”(项目编号:SK13YB115)的支持,谨此致谢。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

作者:汤蕾

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哲学论文 篇2:

常州高职园区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研究

摘 要:创新创业是我国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在诠释文化、创业文化和创新创业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以常州高职园区为研究对象,就其创新创业文化构建的重要性进行了解析,梳理发现常州高职园区创新创业文化独立于专业文化教育之外、缺乏区域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整体营造以及创新创业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不够等病理,针对常州高职园区创新创业文化构建的目标,重点而有效地从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三个层面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常州高职园区;创新创业文化;构建

作者简介:高振发(1962-),男,吉林延边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年度重点自筹课题“职业教育新常态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跟踪调查研究——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编号:B-b/2015/03/085),主持人:高振发;2014年度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高职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编号:K2014337),主持人:周大农;常州大学高职研究院2016年度立项课题“常州高职园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基于共享经济模式的视角”(编号:CDGZ2016029),主持人:张保伟。

近年来,创新创业是我国研究的热点,创新创业文化乃是支撑和引领创新创业建设的基础和核心。经外文数据库文献查询研究发现:就一个国家而言,美国是创新创业被公认为最成功的国家,无论是发达的教育、先进的科技还是大量的创新创业成就。研究表明,美国创新创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源于他们有开放、自由的文化。就一个民族而言,犹太民族是创新创业界被公认为最成功的民族,无论是诺贝尔奖获得数量,还是在世界其他奖项中,犹太人获奖者比例非常高。研究表明,犹太人创新创业成就突出的主要原因源于他们迁徙、流浪的生活方式为背景的多样性文化,它是创新创业的源泉。就一个学校而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是美国历史上杰出的创新创业典范,学院科学家的多项研究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无人取代。研究表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卓越成就源于它创新的文化教育[1]。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笔者检索到2003-2016年有关创新创业文化的文章67篇。由此可见,我国创新创业文化研究还非常年轻,主要始于2012年;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从不同视角看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不同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研究以及创新创业文化功能的分析等。常州高职园区是近十年常州市政府重点建设的园区,如何利用好有效的空间距离、共同的教育资源、团队的集体力量等搞好高职园区的创新创业文化,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纵观国内外文献,较少有以高职园区作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研究对象。本文以常州高职园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创新创业文化构建的重要性及方法路径。

一、创新创业文化及其构建的重要性

(一)创新创业文化概念及其构成

1.何谓文化。“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中西方对文化一词的来源解释不同,但一致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对文化的解释,首推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2]现代西方学者普遍接受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科拉克洪的观点,他们在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后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性的定义,即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文化要素主要包括精神要素、语言和符号、规范体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物质产品。文化的一般特征: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③文化是共有的。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3]。笔者认为,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时代感的综合体,它凝结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存的方式,以知识、艺术、信仰、道德、法律、风俗等为主要表现形式。

2.何謂创业文化。创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渗透于整个社会的每一处角落。创业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创业文化内涵主要包括开拓、冒险和创新,即鼓励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具有开拓向上的勇气和激情,直面和容许失败,拥有和弘扬团队精神,注重学习培训,把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精神与创业精神相融合,通过知识和创业价值的发掘来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经济的腾飞[4]。笔者参考杨先举将企业文化结构分为内层文化、幔层文化和表层文化三层次的认知分析,将创业文化看作是由价值观、组织制度与标志品牌三个部分组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创业文化主要包括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流动偏好三方面内容。

3.何谓创新创业文化。创新是创业文化的灵魂,它是一个社会性的、地域性的、嵌入的互动过程。熊彼特所讲的“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未有过的有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5]。吴刚等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是高校师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中所产生的一切信念、思想、价值、物质等成果的总和,它是以创新创业为主导价值观,其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等要素均有利于创新创业行为的文化;是一种激发创新意识、崇尚创新精神、鼓励创新活动、促进创新发展的文化生态[6]。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要素包括创新的价值追求、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传统风气、创新的心理氛围、创新的制度保证和创新的物质支撑等。陈向军指出创新创业文化最初由熊彼特提出,创新创业文化是个人价值观念、管理技能、经验和行为的组合体,主要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三个方面,具有激励、导向、凝聚和协调四个功能[7]。

(二)创新创业文化构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是国家转型期的需要,是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新常态的创建期,需要创新创业来助力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处在“三期叠加”“去四化”的经济特殊期,要将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向中高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急需创新创业来加速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8]。中国处在新旧动力转换期,要保持中国经济稳定持续的高速增长,就必须特别鼓励创新创业,以创新供给促进需求的扩张;必须特别支持创新创业企业及其活动,因为它能给中国经济注入新活力,它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首当其冲需要实施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2013年以来,国家有关创新创业文件已有20多份,其中专门针对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文件就有5份。可见,党中央和国务院极其重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文化的构建,它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推手。在国家各类创新创业文件的倡导下,各地高校纷纷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创业的成果和杰出案例层出不穷。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急需创新创业的文化土壤和生态系统,这就需要在高校植根新时代的创业精神,营造公平、减政、诚信的环境,不断创新创业制度和规范。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颠覆我国传统型人才培养的旧模式,从文化培育先行,鼓励学生树立敢于实践、宽容失败的心态。

二、常州高职园区创新创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园区创新创业文化独立于专业文化教育之外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学科知识基础之上的融合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在内的综合性教育[9]。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特征主要表现为,重创业技能实践轻创业素质的培养。现如今,常州高职园区各大高校创新创业普遍模式是设立创业部专管学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例如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由市场部分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各系部选派辅导员负责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讲授和创新创业大赛选拔与辅导,专业教师完全不懂创新创业教育,辅导员老师完全不懂专业,使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了专业文化教育的根基。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单纯表现为由一两门创业课程、创业大赛和创业实践基地三种基本形式构成,与专业学科教育基本处于分离状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的分离,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学科教育为基础的教育宗旨。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与专业文化教育相融合,而且还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展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地域性。常州高职园区创新创业教育的地域性,即由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和它赖以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常州经济背景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系统,从而使创新创业打上了区域经济特色和时代文化的烙印。

(二)高职园区缺乏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整体营造

当下,高校创新创业活动普遍存在“三无”现象,即学生无创新创业意识、校园无创新创业环境和学校无创新创业制度。创新创业实践的形式远远大于内容,大学校园严重缺乏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对创新创业政策支持程度不了解,学校相关创新创业制度还很不完善。据笔者对常州高职园区五所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调查,发现98%的学生对创业表示不感兴趣,有的是来自家庭的经济原因,有的是来自自身的怕失败原因,甚至有些学生从未想过要创新创业,认为找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是其最重要的努力目标。可见,常州高职园区各高校还未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尤其是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目的和意义还认识不清。笔者深入访谈常州高职园区各高校创新创业部门负责人,在谈及创新创业制度建立方面,他们均回答还是在探索和研究之中;在问及学生对贵校创新创业的优惠支持政策时,无人知晓。

(三)高职园区创新创业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不够

常州高职园区五所学校在国家和地方创新创业政策的指导下,为努力做出各自的特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创新创业政策的制定、发展目标、活动开展与管理等方面做出一些成绩。然而,五所学校很少在一起交流创新创业服务与管理方面内容,更是难以见到能共享创新创业的新政策、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以及共同管理的方案等。据调查,常州高职园区五所学校在创新创业文化资源建设上,缺少常州科教城的统筹领导和统一规范,各高校处于自行实践与探索中,且各自进度不一致、要求不统一,不能很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文化资源的共建目标。常州高职园区不能共同制定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规则、制度和实施方案等,也就难以突出创新创业文化资源共享的特色。

三、常州高职园区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对策

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内在联系非常紧密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10]。该体系中各类文化内容环环相扣,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共同辅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从精神层面上,构建常州高职园区创新创业的观念文化

創新创业的观念文化是引领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核心,主要指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指导实践活动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个人的观念意识,突出表现为创新创业主体的思想态度、人生境界和奋斗目标。创新创业的观念文化是创新创业活动的风向标,它主宰着创新创业主体活动实践与否,它决定着创新创业活动主体能力的发挥程度。创新创业的观念文化是常州高职园区各大高校创业者的灵魂,学生一旦接受、认可并树立起创新创业观念,便会多方关注创新创业动态,寻找创新创业的灵感,寻求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从而极尽所能去实现个人创新创业的理想。

据笔者对常州高职园区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主要问题在于没有接受过创新创业相关的观念教育,还没有树立起创新创业的观念。人的观念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的,它的形成需要后天的家庭熏陶和学校教育来培养。就如何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创业观念,树立创新创业的目标,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学校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专题或者课程的开设,邀请校外专职优秀教师授课或者选择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创新创业专业教育师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心。二是聘请创新创业成功人士面对面定期座谈,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创业没有想象的那么高远,只要努力就有成功的可能,并从中帮助学生树立宽容失败的观念,懂得失败的背后就意味着离成功更近了一步。三是呼吁学生家庭和身边主要人物的支持,创新创业文化普及不能忽视创新创业者的家人和主要支持者的观念意识和心态的养成,在许可的情况下与创新创业者家人保持联系,形成统一的观念与态度。四是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知识竞赛,通过竞赛促使学生不断加深对创新创业活动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观念,正所谓“知之深,爱之切”。五是大范围大幅度表彰创新创业活动先进工作者,使学生看到身边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与成功人士零距离接触,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理念。六是组织学生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走访,让学生亲眼目睹创新创业实践操作的全过程,从而消除内心的顾虑,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饱满热情。

(二)从制度层面上,构建常州高职园区创新创业的制度文化

制度是创新创业文化构建的基础和保障,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激发创新创业主体的主动性,营造创新创业活动的良好环境,保障创新创业者的权益[11]。制度文化是观念文化的物化形式,创新创业者的观念文化需要通过制度文化来体现、加固。制度文化不仅是规范创新创业活动的形式,而且是保障创业活动持久创新的基础。

根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结合常州高职园区创新创业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培养、基地建设、效果评价等来不断改进并完善创新创业活动的制度文化。就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常州高校各专业负责人可研读国家有关创新创业的文件,根据人才需求市场调研,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质量的毕业生。就课程设置而言,可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在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训实践课程中融合创新创业内容的安排,实现专业学科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完美结合。就教学方法而言,需要根据设置课程的性质,选择理论和实践性课程相结合的授课方法,既要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要在严肃认真的课堂氛围中增长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就师资培养而言,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扎实专业背景的教师加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中来,需要鼓励专业教师冲破传统观念和学科专业的壁垒,学校可根据创新创业师资的实际困难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就基地建设而言,常州高职园区五所高校均有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可考虑联合利用各学校的实践基地打造自身独具特色的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基地,相互取长补短,促进交流,共同成长。就效果评价而言,常州高职园区五所高校可借鉴周边城市高职园区以及我国创新创业建设成绩突出的高职园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也可以参考成功创业企业案例,联合制定高于当下创新创业水平的又可以实现的创新创业效果评价指标,促进常州高职园区创新创业效果整体升级。

(三)从环境层面,构建常州高职园区创新创业的环境文化

常州高职园区是本区域内各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创新创业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渗透在校园的建筑、校训、标语、活动等多方面,它们处处蕴含着创新创业的精神、理念和观念,散布在校园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不经意间便能感受到创新创业文化的氛围,无需刻意[12]。

常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创新创业文化先行,高职园区和科教城可联合开展一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活动,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身边创新创业文化的存在,让学生能自然地对创新创业文化产生兴趣,让学生能轻松地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去。常州高职园区创新创业环境文化的构建,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点开展实践。第一,利用学校的校训开展延伸活动。例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可围绕“知行并进”的校训,开展校训内涵解读评选,设计组织校训与创新创业活动关系的辩论会等,让创新创业文化渗透到校园内每一个活动中去,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仅是领悟校训的含义,还能在实践中予以践行。第二,搭建创新创业专题网站平台。常州高职园区五所学校均有各自的创新创业专题网站,本着“资源节约”的原则,聘请专业团队集中打造一个综合性创新创业服务网站,以供常州高职园区全体师生以及对外的企业和潜在客户使用,在线下和线上联合宣传创新创业政策、制度和规范等,亦可实现创立常州高职园区自己的品牌。第三,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常州高职园区可利用科教城资源,全力推动实现创新创业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定期在科教城和高职园区任一所学校开展创新创业专题讲座,联合开展创新创业大赛,联合走访创新创业基地等,以实现创新创业文化的多途径有效传播的目的。

鉴于我国各级政府对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视,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在我国也是势在必行。缺少了文化的创新创业活动,犹如失去了灵魂一般。常州高职园区作为常州高校的集中地,其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比独立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更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笔者选择常州高职园区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为研究对象,在以往文献研究中还不多见。鉴于笔者水平有限,仅是对常州高职园区创新创业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病理和文化的构建对策作了简单的分析,希望后续对创新创业文化构建情况有定量的研究以及在创新创业文化构建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秦虹,张武升.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基础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16(1):80-85.

[2][英]爱德华·伯内特·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2.

[3][6]吴刚,陈桂香.文化哲学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4(32):112-114.

[4]王莹,徐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6(2):39-41.

[5]约瑟夫·熊彼德.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7][10]陈向军,陈金波.创新创业文化及其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5(9):75-77.

[8]杨伶,张勇.从就业到创新创业:重塑高校专业教育文化[J].江苏高教,2013(4):93-94.

[9]徐蒙蒙,崔跃武.大型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文化机制探析———以淮南矿业集团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3(33):22-23.

[10]谭贞.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文化生态[J].中国高等教育,2015(24):50-52.

[11]吴志功.创新创业应成为大学的文化和自觉[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1.

责任编辑 韩云鹏

作者:高振发

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哲学论文 篇3:

图书馆员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内在联系

摘要:图书馆馆员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是职业思想、文化、操守、技能与情感的统一,体现真、善、美。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有机结合与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

关键词:图书馆员;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职业观念、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笔者拟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思考图书馆馆员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内在联系,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图书馆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

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观是图书馆发展的

决定因素,体现职业道德,影响职业精神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哲学探讨价值判断追求以“真”为本,主张 “天人合一”(称为狭义的真理),即人与天地形成和谐的整体,这种“真”的尺度一方面构建人的活动目的,另一方面制约着人的解放方式与使用工具的手段。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则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总是具体的,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称为广义的真理)。马克思对人的使命和价值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进行了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论述,并提出人类社会的最高目标,他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命题。鉴于此,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于“真”的认识及其探求方法并不存在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二者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互相补充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认识与探求“真”的思维构架时,必须在当今社会实践中,在融入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进程中,予以当代的阐释并促进其时代转化。

职业价值观是图书馆员看待和评价所从事职业内在价值问题的基本观点,职业价值观的“真”就是认识上对必然的正确把握。

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观是图书馆发展的决定因素 人在生命历程中始终担任主体与客体、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双重角色,人的价值体系是一个丰富多彩且日益拓宽的系统,人的职业行为也就始终伴随必要的价值追求,社会价值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个人的道德价值、信仰价值等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前进目标。图书馆社会价值的体现,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馆员与读者之间的特殊互动实现的。图书馆员必须科学地认识与把握社会发展、自然规律的必然性和人的本质特性,才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社会、读者履行责任和承诺,这是图书馆发展的决定因素。

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观体现职业道德 对于馆员而言,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树立、坚持、发展,必然是与不断前进的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改造自我世界观、人生观,塑造自我个性,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过程。职业价值观受道德理念支配,馆员所选择的工作目标与崇尚的生活方式,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和自我价值的认同,真实地反映当代图书馆馆员的职业价值观,从点点滴滴的职业生涯中,体现馆员以敬业程度、从业责任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价值体系,反映出是否能对社会创造“有用”的价值。

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观影响职业精神 图书馆员职业精神承载着强烈的主观需求和明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构成图书馆人实践活动的内在尺度,规定图书馆职业活动的价值目的。20世纪末,日渐实用化、功利化的社会现实,使得图书馆人面临人格重塑、价值冲突和角色重新定位的困惑,大多数图书馆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只注重馆藏设施——硬件建设,而不重视馆员素质——软件建设,一些人的价值取向转为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逐,基本信念动摇,职业精神缺失,图书馆事业开始走向低谷。21世纪,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引领下,馆员个性发展和需求得到尊重、重视,奉献社会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精神开始回归,图书馆事业进入新纪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以人的道德本性为基础,建立图书馆办馆精神新观念——为大众服务的时代责任感和职业精神,它标志着这个时代人们的目标、信念、旨意和价值。

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是图书馆发展的

基本条件,职业精神反映职业价值观

中国的哲学家、思想家深信人性本善,在取舍、综合孔子以“仁”为本、墨子以“行”为本和老子以“道”为本的“知行合一”观的基础上,建构了以“善”为本的“知行合一”观,他们在讨论认识论问题时往往与道德伦理问题紧密结合,并始终将道德视为人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以致塑造成一种“实用理性”的哲学精神,道德的“善”遵循恰当性。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善与恶是反映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中的人们的利益和实践的活动要求,恩格斯曾指出:“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得这样厉害,以致他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鉴于此,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于“善”的追求和理解上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职业道德是图书馆员在社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以及对职业利益与义务的认识的总和,具有约定俗成的规范性,职业道德的“善”就是实践上对必然的因势利导。

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反映其职业价值观 职业道德一是支配馆员在实际工作中对待所从事职业的敬业程度、职业责任、服务态度,有职业荣誉感,能够正视自我存在的价值,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真正做到“有为”才能“有位”;二是反映馆员从业行为的职业价值观,馆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会用过硬的职业技能认真踏实地对待工作,真诚善意地对待读者,形成良好的馆风、馆纪。

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是职业精神的基础 从业者开始从事社会职业,就直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并对这种职业产生一种整体的认识,进而促进其对具体社会义务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逐步形成职业道德,升华为职业精神。职业精神的发挥必须以职业意识的觉醒为前提,而职业意识则产生于馆员对图书馆职业社会使命的认同和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

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是图书馆发展的基本条件 馆员是图书馆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要素,决定、影响着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与竞争发展。职业道德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对馆员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培训,使其产生深厚的职业情感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才会有忠诚的职业理想与崇高的职业精神,才能有与人为善的付出和包容。

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支撑图书馆发展,

是职业道德与职业价值观的具体发挥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追求人的精神境界以“美”为本,主张“情景合一”观,坚持从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寻求“美”,从而把具有深刻哲理性的和谐与道德精神之“美”提到首要位置。马克思认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鉴于此,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于“美”的追求和理解上,有着不尽一致的观念、范畴与理论。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职业精神的“美”就是在结果上对必然的合理发挥,图书馆职业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是馆员在实践中职业道德与职业价值观的具体发挥,体现馆员的气质与性格,支撑图书馆发展。

爱岗如家、忠诚管理的敬业精神 敬业本身就是一种职业道德中所涵盖的文化精神。为了图书馆的发展、兴盛,馆员充满信心和活力,树立主体意识、信息意识和参与意识,几十年如一日,以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用爱岗如家、忠诚管理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默默无闻地进行文献信息交流、文献采购编目和文献管理借阅等工作。

任劳任怨、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当前信息知识日新月异,一方面,信息知识存在着不确定性,图书馆很难为所有读者提供最满意的服务;另一方面,读者的需求是个变量,即便尽心尽力地为读者提供服务,也难免有读者对图书馆产生种种抱怨,加之图书馆事业不能得到社会的理解与尊重,馆员难以显示自身价值,必然会产生失望的情绪,导致职业价值观偏离。于是有些人或努力学习走考研之路,或通过竞聘从政,这就是职业背离现象。面对困境,要想真正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可,彰显自我人生价值,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信息服务水平与职业技能,训练与读者沟通的语言艺术,以博大的胸怀换位思考,理解读者抱怨,以德服人,以德感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任劳任怨、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做到百问不厌、百问不倒。

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图书馆是科研人员获取文献信息的基地,馆员科研意识滞后,就无法在信息时代有效地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我馆馆员工队伍具有多民族的特点,为了提高馆员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我馆积极宣传先进科技的发展动态,实施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使馆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强化馆员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从搜集、传递知识的角色,逐渐进入导航、整合知识的角色,科研成果逐年呈递增趋势。

读者第一、服务于人的人文精神 读者第一、服务于人的人文精神本身就具有真、善、美的价值与意义。人文精神使馆员在提高职业道德的基础上,以服务为荣、为乐,树立服务思想,关心、尊重读者的个性需求,对待读者热心、用心、耐心、真心。为了扩展服务内涵,我馆积极编制各种书目、索引、文摘等二次和三次文献。譬如,编制了《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参考书目索引》、《哈萨克文化研究专题索引》、《毕业论文参考书目》等;为了提高服务能力,改变传统服务方式,我馆建立了各种数据库,如哈萨克文化特色数据库,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发检索文献信息的多种途径,将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进行跟踪定题服务、文献信息传递等。

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从思考问题的角度来看,如果每个馆员都能在其岗位上形成对图书馆职业价值的认同,并且相互学习、沟通协作,经过思想交流的碰撞和思维模式的互换,往往会产生充分发挥创新灵感的空间。从运用创新思维的过程来看,如果每个馆员具备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就会根据国情、图书馆现状,理论联系实际地在前人积累的知识与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解决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图书馆工作就能不断跨上新台阶。譬如,我馆作为地方民族高校图书馆,2003年就对汉文书刊进行了回溯建库,而民族文学书刊工作流程却是手工操作。2009年,我馆开拓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新思路,馆员运用集体智慧,研究出用汉文翻译哈文、维文图书书名的借用方式,成功设置了适应我馆现状的MARC目录格式注录,顺利完成了哈文、维文书刊回溯建库工作,建立了汉、哈、维三种文字的ILSA II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提高了我院读者利用书目信息检索文献的效率,缩短了我馆员工目录注录、借还图书等工作流程时间,参与回溯建库的馆员实现了自身人生价值。文献、精神、时效、价值四要素形成了创新后的服务增值。

勤奋好学、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 知识是21世纪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才能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我馆馆员凭借勤奋好学、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了文化水平,加强了专业学习,强化了信息素质,发展了理性思维,以此更新、完善和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重视职业价值观,建立职业道德,发挥职业精神

重视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达到敬业乐业境界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开始转向多元化,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不同的文化模式。图书馆的性质决定了馆员的价值体现与工作目的,选择了图书馆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淡泊名利与无私奉献,虽不能积累万贯家财,却与书籍为伴,拥有一生的精神财富。图书馆职业价值必须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与认同,才能唤起馆员对职业信誉与职业责任的高度重视,进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将图书馆事业当成一种崇高信仰,并以此为最大荣幸,通过职业活动,对社会承担神圣责任和义务,为国家繁荣富强创造价值,同时肯定自我价值,达到敬业乐业、矢志不渝的最高境界。

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图书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化馆员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一是忠于职守,把热爱和忠于图书馆事业作为从业的基本内核,具备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二是服务读者,树立“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为读者提供多层次、多元化、人性化服务;三是奉献社会,以一种忘我精神,自觉、主动地为图书馆“大我”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小我”的利益。

发挥敬业的职业精神,塑造图书馆职业形象 每个时代、每个集体、每个人都要有一种精神支撑。回顾我馆建设、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为了图书馆事业,领导班子与各族员工携手共进,谱写出一部部、一篇篇创业曲。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终于从只有两三间办公室的小型图书室发展成拥有1.5万平方米大楼,颇具规模的“借、阅、查、藏”一体化的图书馆,靠的就是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支撑与发挥,这个过程同时塑造了图书馆职业形象。

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

与职业精神内在联系的有机统一

文化是一个标志着人类在真善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的哲学范畴。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的统一,重视做人,注重体现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及自我的合一。我们必须首先肯定传统文化哲学的认知结构,面对客观世界,人是知、情、意统一的整体,人的认识、审美与道德虽交织在一起,但道德自觉地居于主导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活动起着根本的定向作用。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阐述真、善、美的统一,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抽象的统一。我们必须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选择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对道德、精神与价值观的“大同”界定。图书馆馆员应是人类搜集、整合、传递精神财富活的灵魂,要致力于构筑不同民族文化之内核,展现不同民族文化之风貌。职业价值观是馆员现实性的表现,以全面提升为基础,体现其“真”;职业道德是对馆员的社会认同与普遍规范,以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为要求,体现其“善”;职业精神是馆员的最高境界,以尽善尽美为目的,体现其“美”。这种真、善、美是职业思想、文化、操守、技能与情感的统一,必须遵循规律性与目的性、主体与客体、必然与自由有机统一的价值尺度。秉承、发扬中华民族美德的图书馆人,应在不断实践中找到定位,完善自我人格。特定的职业使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三者的有机结合与和谐发展,有助于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

参考文献:

[1]程亚男.图书馆文明服务手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杨启光.文化哲学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3]张玲.论图书馆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5):31-33.

[4]李正,童自觉.职业价值观对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影响[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1):53-54.

[5]王惠英.高校图书馆科学发展观的思路[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0(3):107-108.

作者简介:

王惠英(1958—),女,天津市人,硕士,伊犁师范学院图书馆流通部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读者服务、资源管理。

祁瑞(1967—),女,回族,硕士,伊犁师范学院图书馆采编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献编目学、读者服务。

作者:王惠英 祁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机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论文下一篇:学生化学创新精神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