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成果工作经验总结

2023-05-24

时间过得很快,四季轮回的过程中,一年忙碌的工作时间结束。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大家通过工作,可学到更多方面的工作知识,也留下了众多的学习回忆。为记录这一年的成长,可编写一份年终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育人成果工作经验总结》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育人成果工作经验总结

育人成果工作经验总结

教书育人用真心

爱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爱得深,爱得严。有人说,一个学生就是一首诗,一个心灵就是一个世界。和他们一起感动,和他们一起痛苦,分享着他们的收获,和学生一起成长,在学生心灵的沃土根植美好和梦想。

(一)用和蔼的态度了解和教育学生

了解学生和学生的家庭情况,是和学生增进感情以及管理教育学生的前提条件,我发现,一名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中,更重要的是有爱心,是穿越心灵的无私的真爱。发自内心深处的真爱,是师德的基本要素,是使他们感到舒畅、亲切的精神羁绊,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和关心,从积极正面的激发着学生的后续情感和潜力,这就是亲和力的作用。它触动他们的心弦,也同样收获他们真诚的爱,能点燃学生的梦想;是一种无私精神的体现,一种不息的师魂!

(二)用关爱之心激励学生

要以关注和观察自己的学生为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微不至的、真诚的、实实在在的。可以感染同事,可以感染家长,可以感染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努力。

(三)用探索之心研究之心铺教学之路

研究学成为我事业的基础和追求。我认真钻研,努力实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实效。

(四)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生活态度,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也是树立崇高的威信的前提条件,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教育过程中共有的特征,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每个教师都要遵循教育规律,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才不愧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二篇:教书育人成果工作经验总结

教学经验成果总结

高庄则中心小学杨乃表有人说,一个学生就是一首诗,一个心灵就是一个世界。爱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爱得深,爱得严。感动着他们的感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收获着他们的收获,成功着他们的成功,在学生心灵的沃土根植美好和梦想。

(一)、用亲和之心架设教育之桥

我经常这样扪心自问: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优美的语言,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经验?终于,我发现,这些都是一名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但更重要的是有爱心,是穿越心灵的无私的真爱。师爱,发自内心深处的真爱,是师德的老师的体贴,关爱使他们感到舒畅、亲切,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和关心远远胜过冷冰冰的指责,这就是亲和力的作用。教育是育人的伟业,用真心触动他们的心弦,也同样收获他们真诚的爱。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能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能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心,就是为师者赤诚的真心,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滋润学子心田。,师德,决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无私精神的体现,一种不息的师魂!

(二)、用无私之心铺就事业之路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博大无私、宽广无边的,也是无微不至的。教师,可以感染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可以感染家

长,树立威信,真诚沟通;可以感染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努力;我们更可以感动社会,爱岗敬业。

(三)、用研究者之心搭建教学之梯

在学校“科研兴校,内涵发展”思想的引领下,成为研究者、作研究型教师成为我的事业追求。我认真钻研,努力实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实效,

(四)、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因此培养人才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简单的一句话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教师展示的不仅是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教学风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有教师的个性及心理素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尽收眼底,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的优良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教书”同时起着“育人”的良好作用。其次还要严以自律,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作身先士卒的垂范。另外还要关心热爱学生,课后倾听学生的声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是人

类的情感之一,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及情绪体验,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第三篇:育人经验总结(范文模版)

育人经验总结

鹤山市龙口镇协华小学 任建英

从教26年,26年扎根农村,担任班主任累计20年,我深深地明白,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必然热爱学生,也只有爱学生才能搞好教育。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班级管理上,我一直把育人的工作放在首位,主张“积极的人生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生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的理念,坚持宽严有度、爱生如子的原则。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制定小组各项评分机制,坚持做好“培优扶差”工作,既提醒优秀生要戒骄戒躁,又鼓励中层生勇于进取,还经常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困生,做到以人为本,沟通心扉,以爱为炉,温暖心田,以细为匙,谆谆善诱,帮助他们积极赶队,让全班学生共同进步。我还会通过家访、微信班群、家长会等形式与学生家长沟通,齐抓共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还记得曾经教过一位叫任炜杰的学生,他沉默寡言,总是独来独往。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把他列为重点转化对象,希望能抓住适当的机会教育他。后来,我发现小杰每次大扫除时都只是默默地干,从不言语。同时,我还发现小杰只要一有空,就会静静地在座位上画画。班上有“小灵通”之称的小智还神秘兮兮地告诉我,小杰经常画一幅这样的画:许多小朋友在花园里快乐地玩耍。开始我没留意,后来顿悟了:哦,原来小杰的心是亮的!他是渴望融入班集体的!他是渴望交朋友的!有了这些重要“线索”,我在惊喜之余制订了转化计划。首先,我在一次大扫除之后的小结会上声情并茂地把小杰盛赞了一番。当时的小杰惊呆了,他似乎从来没有听到过老师如此高调地表扬自己,尴尬地望了望周围的同学,然后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但我分明看到了他自豪的眼神和嘴边挂着的微笑。我暗想,这是成功的开始。

此后,我有事没事都找小杰谈心,安排同学跟他玩,并把他画的画贴在黑板报上供大家欣赏。渐渐地,小杰变得开朗了,学习勤奋了,也会主动跟别人聊天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杰的学习成绩终于提高了,由原来的

二、三十分提高到七十多分。毕业前,我发现了小杰放在我办公桌上的留言:“老师,谢谢您!是您把我的心点亮!”此刻,我感到从来没有过的欣慰,我想,这是老师们最想看到的成效啊!

小杰的成长也是我的成长。我深深地懂得,学生的成长好比“球赛”,教师不应该做挑剔的裁判,盯着犯规不放,应该做热情的啦啦队员,时刻为学生鼓掌、欢呼,给他们无穷的信心和力量。是的,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厚爱后进生,想方设法拉他们一把。

此外,我还善于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快乐阅读,策划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国学大讲堂、讲故事比赛、制作手抄报、书法比赛等的成功开展,让文化氛围感染人,整个班级充满了正能量!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文明守纪,有爱心,犯罪率为零。

这些年来,由于管理得法,科学育人,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所教的学生参加市、镇的各类竞赛获奖不少,如李子昭、胡晓彤等10多人次获得江门市级竞赛的奖项,刘婉萍等30多人次获得鹤山市级竞赛的奖项;被评为江门市、鹤山市各类优秀学生也很多,如李咏姿等10多人次评为江门市优秀学生,李紫欣等20多人次评为鹤山市优秀学生;我任教的班科后进生转化率达99%以上,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均高,多年名列全镇第1名,还有10多个学期合格率达100%,并多年评为“文明班”“标兵班”等,还曾被评为鹤山市“转化后进生效果显著班”。本人9年考核“优秀”,还多次获得江门市、鹤山市的荣誉:江门市优秀教师、龙口镇“教坛十杰”、鹤山市“优秀德育工作干部”、鹤山市“优秀班主任”、鹤山市“先进青年教师”、鹤山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等,我还当选为鹤山市第十届党代表和龙口镇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路上,我仍然会扎根农村,用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自己平凡的一生,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为孩子们抒写人生诗篇的蒙太奇!

第四篇:巩固学生管理工作成果,发挥育人职能,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一、学生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二、认清形势、积极面对育人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三、以人为本,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一)坚持“以生为本,服务至上”的管理理念,切实增强育人工作的指导性和实效性

“以生为本”,确立了西藏大学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要求学校必须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根本任务,按照“教育为核心、管理为基础、服务为宗旨、活动为载体”的工作格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大力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做到依靠学生办学;以为学生成才服务为办学宗旨,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改行政命令式的管理为引导、激励式的管理。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及其他管理部门的教职人员应充分尊重学生,改变原有的行政命令式的、千人一律、无条件服从的管理模式。通过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和尊重学生来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应用型人才。管理者在尊重学生个性及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学生个人发展规划档案,引导、协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及其自身素质来制定人生发展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并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制定阶段性目标和计划,通过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进行过程管理,激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此基础上采用正面强化的激励方式制定一系列相关的管理条例,使得在校纪班规的范围内实现人性化管理,进而突破“自我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的终极目标。

(二)以“校、院、班”三层监管为核心,明确学生自主管理范畴,把握自主管理导向,切实改变管理观念。

健全学生管理组织,落实“校院班”三级管理体制。首先抓好班主任配备,建立一支高质量的班主任队伍。其次要积极组织学生活动,使每一位学生真正融入集体,正确引导同学的兴趣和热情。此外,注重搭建上下级学生组织的良好关系,院学生会和班委会设置按照学院部署,按分工实行对接,学生会下辖的每一个部门,都能和班委会的一位成员对上号,形成上下联动。

明确学生自主管理的工作范畴。学生工作中的学生自我管理领域,以入学指导、宿舍管理、体育健康、社团活动、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为基础,应进一步细化学生自主管理的范围,落实管理的手段。学院侧重领导、教师侧重指导,学生干部负责实施,实现自上至下、逐步细化。

把握自主管理导向。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依托广播、报纸、网络,使之成为加强思想教育、综合素质提升的有力工具。因势利导,构建学生自主管理的网上交流平台。正确把握导向和指导教师的兼管,针对学生干部在经验、阅历和工作方法等的不足,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解决疑难问题,从总体上把握学生工作方向和重点,使学生培养与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相适应。

(三)建立有序长效的运行机制,依法治校、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积极营造自主管理氛围

学生自主管理要有管理制度和管理依据,制订具体、客观、完善的学校学生日常管理评比细则。班级依据学生日常管理评比细则开展自主管理,学院学生会组成学生会专项检查小组、年级检查小组、班级检查小组的管理机构,实行责任到组,责任到人,做到有组织、有制度、有落实,形成层层管、层层抓的有效管理机制。自主管理过程中,对指导老师、班委、团支部的考核,对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考核,对学生个人的评价都要客观、真实和全面。构建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信息反馈要做到有针对性、及时性和连续性。通过班级反馈了解班级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和整改。关注量化数据反馈(如学院、年级、班级的积分或排名),使学生工作变被动为主动。要注重班级建设。学生班级是学校工作的最基层,是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通过班委会的组建,着力塑造“我是班级的一员,我是班级的管理者”,明确“自我管理型班级”的宗旨和要求。由此,通过组织班级活动,让广大学生参与进来,在协助各项活动的完成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制定和完善各种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入手。在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出台之前,首先应赋予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虚心听取学生对于学校建设管理的合理化建议,真心实意接受学生的监督,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权。其次,对于学校的各种信息应公开透明,从机制上防范和杜绝管理者在有关学生工作事务中的暗箱操作。再者,学校应充分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对校内外可能存在的危害制定相关的预防和应急机制,尽可能避免危害的发生。

(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工作会议材料)

以人为本,充分授权,自主管理。要搞好学生管理,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观。我们在思考问题、制定目标和计划以及进行决策时,都应紧紧围绕以“生”为本和为“生”服务这个主题。同时要积极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关心学生、了解学生、诚待学生的基础上,做到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其次,推行以充分授权为基础的自主管理模式,实施自主管理要求管理者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有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管理自身事务;管理者应通过充分授权,帮助学生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自主管理;管理工作者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和制订监控机制。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和自身价值,提高他们调节与控制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引导学生成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面对建设“特色突出、西部先进、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的历史重任,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特别是集聚一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坚持以人才为本,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要用更大的精力、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人才作为做好学校工作的突出任务,不拘一格地选拔使用人才,充满感情地关心爱护人才。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内在的积极性,激发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作用。使他们能够心情舒畅地专心干事业,并且能够干成事业,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必须从根本上讲,能不能办好学校,关键看能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内在的积极性,能不能激发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就是要通过完善人才激励制度、竞争机制、流动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通过以事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把教师中蕴藏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

坚持以生为本,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加强反分裂斗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路明灯。我们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坚持不懈地用坚持不懈地用最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武装学生,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基本内容,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水平和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注意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和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坚决把颂扬**、宣扬宗教唯心主义的内容从课堂和教材中清除出去;(书上)

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德育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二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要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要培养一流的学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坚持育人为本,必须进一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特别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学生自主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自我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因此,学生自主管理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将管理者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管理观念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管理者为客体的观念,时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要从管理者“管理”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在服务中进行教育,寓教育于服务之中;要将管理者从管人、管物等“硬”管理向以引导、疏导为主的“软”管理转化。

自主管理的关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学生自主管理,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个性潜能。创造宽松的环境,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和自主管理的空间,营造有利沟通的环境,启发学生自觉,提高自主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大方向上给予指导,在过程中监督、总结和调整。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给予学生相对的发言权,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权益。

自主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积极搭建学生成人、成才平台。充分发挥自主性,提升学生活动层次,激励优秀学生管理人才脱颖而出。根据培养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修养、科技文化水平、社会实践能力的活动,拓宽学生参与活动的渠道。

(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在发展实践中得出的重要认识。浙江大学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这是请大家研究和讨论的第六个问题。我体会,还是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首先,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成果、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

一是培养一流的人才,就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健全质量保障机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就是要在关系国家整体科学水平的基础研究方面和战略性高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科技创新贡献。要加强科研管理,使用好科研经费,倡导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在科技创新中搭建大平台,培育团队,承接大项目,创造大成果。要坚持“顶天立地”,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技术前沿,解决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解决生产、生活中大量的技术问题。

三是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就是要将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回答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发挥思想库、人才库的作用。

谋划好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统筹协调三大任务之间的关系,形成三大任务的辩证统

一、相互促进。这是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于正在建设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讲,要突出科技创新这个重点,在科技创新中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社会服务中明确科技创新的方向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同时,要聚精会神搞建设,建设一流的学科、一流的队伍、一流的基地。发展靠实力,实力靠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一流的队伍、一流的基地。

一是凝炼学科方向。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学科综合、人才密集的天然优势,构筑一批综合型、研究性、开放式的高水平学科,寻求异峰突起、出奇制胜,彻底改变当前高校学科建设中“一片高原、没有高峰”,甚至是“一片平原”的状况。在选择学科方向时要考虑三个方面:一要充分预见到学科发展的趋势,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和重大生产及社会实践问题,体现前瞻性;二要切实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体现可能性;三要突破原有学科界限,通过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体现创新性。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提高学术水平,形成国际竞争力,以此带动学校学科建设的全面推进。

二是汇聚学科队伍。通过平台和基地建设汇聚队伍,组建大团队,构筑大平台,争取大项目,创造大成果,走出汇聚学科队伍的新路,实现高校队伍建设的“出奇制胜”。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人才:一要有一流的学术大师和学术带头人,他们是学术研究的帅才和将才;二要有杰出的学术骨干,他们承上启下,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三要有强大的、精锐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拔尖人才加上创新团队,是创新平台的灵魂,是发挥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投资效益的重要保障,是凝炼重大科学问题和目标的关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大力推进创新团队的建设,彻底克服小农经济的思想,克服单打一的行为。依靠这样一种中国特色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实现我们高校在人才问题上质的突破,组建起我们自己的一流队伍。

三是构筑学科基地。基地建设是学科发展和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条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能否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流的研究手段。光靠小米加步枪不可能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要努力建设一流的实验室、工程中心,包括一流的仪器、设备、信息以及工作空间,更包括一流的体制机制及工作氛围,努力为科研人员提供一流的研究平台,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校园是学校精神、学术和文化的载体,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要高度重视校园建设的规划,这是百年大计。 高校的三大建设中,学科建设是核心,队伍建设是关键,基础建设是保障,必须进一步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

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以往的高等教育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较少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根本任务,按照“教育为核心、管理为基础、服务为宗旨、活动为载体”的工作格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大力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通过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和尊重学生来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之才。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建设者和接班人。

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第五篇: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经验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回信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总结近年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经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9月22日,教育部与重庆市委、市政府在重庆联合召开了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经验交流会。会上,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对重庆市“六个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验作了专题介绍。上海教卫党委、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湖南大学、西南大学、沈阳大学等高校负责同志作了发言,就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

推进“六个一”活动构建育人新模式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重庆市教委副主任 赵为粮

近年来,重庆市在全市大学生中重点开展以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为主的“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明显。

一、党委、政府直接推动,构建育人新格局

列入党政战略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亲自策划、亲自指导、亲自部署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重庆市委、市政府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全市性工作会议,强力启动和推进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建立整合育人体制。由20个市级部门、单位和40个区县组成市级联席会议,并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办公室。每“一”项实践项目由相关市级部门牵头负责,多个部门协同推进,并建立了部门、单位班子与个人结合的工作考核机制。创新社会实践制度。建立了大学生带薪实习制度,大学生骨干“三进三同”制度,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军队共建制度等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完善实践保障体系。市财政每年划拨高校专项补贴5000余万元,保障活动资金。全市建立大学生学工基地100多个,在28个区县建立了大学生“三进三同”实践基地,各高校与乡镇、企业、社区联合建立500个定驻基地。同时加强理论研究,为推进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二、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创建育人新途径

社会组织育人。已有3.7万余名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40个区县、87个市直机关、392个国有企业和41个民营企业带薪实习,接收学生实习的单位和企业共有3113家;已组织近18万人次到企业生产和服务一线,与工人一起做工,学以致用;已组织33万新生参与学军活动。社会基层育人。重庆市将机关干部“三进三同”教育活动向大学生延伸,目前,已集中安排1.3万余名大学生、分散组织22万余人参加“三进三同”活动。社会建设育人。重庆市组织大学生参与“森林重庆”建设和保护长江“母亲河”工作,已组织28万人次大学生参与植树造林活动,植树283万余棵,植树面积3.4万余亩。全市54所高校建设64片“大学林”。社会现实育人。重庆市组织大学生围绕“五个重庆”、“十大民生”、“唱红打黑”、“缩差共富”等重点工作,开展调查研究。

三、破解知行合一难题,取得育人新成效

理想信念更加清晰坚定。据调查,认为增进了与工农大众感情的学生占93%以上,认为理想信念进一步明晰和坚定的占92%以上。知行合一理念深入人心。认为进一步了解了国情市情民情的学生占95%以上,认为收获大并对综合素质提升有帮助的达95%以上。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提升。今年,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8.5%,比上年同比提高了2.5个百分点,高于今年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人才培养模式深刻变革。各高校完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必修学分,把社会改革发展的重大成果和典型案例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

探索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长效机制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 徐金梧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实践教育,在近60年的办学历史中积淀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光荣传统,注重把实践育人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6月,我校率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并不断探索形成了课程化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开创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模式。

我校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一部分纳入教学计划,时间安排在大

一、大二暑期,分两次进行,每次实践不少于2周。分数记入学生成绩单。在课程化推进过程中,还根据教学计划及时调整课程实施方式和学时比例,使其更加符合育人规律。从2004级本科生开始实施该课程计划以来,至今已覆盖6届学生近2万人,有效地引导了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向实践学习。

二是创新设计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管理保障体系。

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任组长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形成了一支涵盖思政课教师、团干部、学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队伍。教材建设上,出版《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融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科学性于一体。教学方式上,以学生暑期自主实践为主,教师前期集中讲授理论、中期加强过程指导、后期强化报告撰写和成果转化指导为辅。教学内容上,每年设计引导性的全校实践大主题,同时提出百余个参考课题,充分体现教育性和时政性。在组织模式上,鼓励以团队为主,凸显团队实践的育人功效。此外,学校还建立了以“五道防线”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保障体系和以课程网站、系统、短信平台等信息化为特点的课程管理模式,确保了课程的顺利实施。

三是不断丰富完善社会实践工作的流程和内容。

学校以实践教育贯穿始终,按照全年不断线的思路安排工作流程:每年3月开始研究设计实践主题及课题;4月初开始全校性的宣传、动员、培训工作;5至6月学生进行实践筹划准备;7月集中开展理论授课,由思政课教师讲授“实践方法”和“实践报告撰写”两门课程;8至9月督导学生完成社会实践;10至11月开展总结、交流和评比活动,并集中进行成果转化;到12月进入寒假社会实践,直至第二年3月进入新一轮工作。

课程化实施6年多来,我校共组织近3000支团队、3.8万多人次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08年8月,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9年9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今后,我校将继续深入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建设,让更多大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造实践教学体系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 山红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紧密服务于国家石油石化发展的战略性高校,1953年建校以来一直秉承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坚持进行产学研结合办学的探索。近年来,针对学校与生产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高校实践教学受到冲击的普遍情况,学校立足解决“培养什么、靠什么培养、怎么培养”的问题,建立了“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引领,以共享实验教学资源为平台,以实习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和学科竞赛为载体,以毕业设计改革为突破口,以激励机制和质量监控为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实践教学顶层设计

为做好实践教学顶层设计,学校坚持“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的原则,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实践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分(学时)的比例,结合辅助培养计划、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卓越工程师培养、拔尖人才培养等专门培养计划的实施,凸显了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二、搭建实践训练平台,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为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学校以实践训练平台的搭建工作为重心,按照“优势整合、内外互补、强化实训”的总体思路,开展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毕业设计网点建设、创新实验室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扩充和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拓展了学生实践与创新的空间和环境,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工作为抓手,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建立了三级管理、滚动发展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培育体系,开展了“毕业设计源于科研项目”、“全学年毕业设计”、“纵横双向质量评价”等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

近年来,学校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搭建了以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和创新实验室为主的实验教学平台,先后建成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完成了两校区“圈层式”校外实习基地和“集团式”综合实习基地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形成了“以政策引导教学、以激励促进教学”的良好局面。学校就业率连续16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综合素质好,工程实践能力强,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普遍肯定。

健全机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 黄蓉生

西南大学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按照中央16号文件的要求,根据重庆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一、以建立健全机制为切入点,注重体现“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常性

学校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制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根据方案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大纲,根据专业不同计算11至19个学分。学校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四级管理机制,从“学校—部门—学院—班级”四个层面加强管理,确保任务逐项落实到位;安排了专项经费,学校2011年统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2586.62万元,其中新增加学生植树造林专项经费50万元。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评估体系,加强考核评估,确保社会实践活动质量。

二、以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为着力点,切实增强“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学校把“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合理规划,整体推进,扩大了实践育人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比如植树,西南大学按照市里的统一安排,先后5次集中组织万余名学生在涪陵区、两江新区等地开展“绿化长江行动”和“西南大学林”建设活动,同时学校每个学院就近与北碚区一个镇或街道对接,建设以学院命名的学院林;还在校内建设了“毕业林”、“国防林”、“师范林”,实现植树活动学生全覆盖。又比如学工学农活动,我们整合社会育人资源,建立一批实践基地,让更多的学生走进工厂、农村,学习实践。学校与四联集团共建了社会实践基地,仅这一个基地就接收了1100名学工大学生。

三、以基层发展需求为结合点,真正实现“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

学校发挥教育和农业的专业优势,实施了“顶岗支教”、“顶岗支农”计划。在重庆、四川、贵州等省市50多所农村中小学和区县建立了顶岗支教支农实习基地,每年参加实习的本科生1000余人。学校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大学生“三进三同”体验式社会实践模式,仅今年,就组织了万余名大学生深入全国536个乡镇、6350个村、6625户农户家中开展“三进三同”实践活动,将基层发展需求与自身专业特色相结合,受到好评。同时按生源地组建了100余支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农村,用自己的知识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服务基层需要。

使志愿服务成为实践育人重要途径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杜慧芳

近年来,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第一,顶层设计,使志愿服务成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

我们把志愿精神的培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明确工作机制。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会同文明办、团市委等有关部门成立工作联盟,制定了实施意见;规范招募和注册管理程序,建立网上管理平台和资料库,进行志愿服务认证;成立了培训基地;完善激励机制,把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评优评奖体系。完善保障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加大投入,提供工作条件和保障;为志愿者购买保险,实现了学生志愿服务意外人身保险的全覆盖。构建评估研究机制。成立志愿者工作研究中心,为志愿者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推动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

第二,打造品牌,使志愿服务成为实践育人的展示舞台。

我们努力搭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各种平台,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实现思想成长、全面发展。

打造志愿服务品牌。组织大学生参与上海科技馆志愿服务已10多年,365天每天有大学生志愿讲解,形成了基地、岗位、项目、活动“四位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组织文化志愿者多次赴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进行交流和演出,在推广中国文化的同时增强大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构建志愿服务基地。建立了复旦大学等13个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志愿服务基地,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空间和层次。开展特色志愿服务。鼓励各高校开展特色品牌志愿服务活动。上海海洋大学在居民社区开设科学商店,普及科学知识,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第三,加强宣传,使志愿服务成为实践育人的有效课堂。

我们广泛宣传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使做一名志愿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

打造“海宝一代”,弘扬世博志愿精神。充分运用上海世博会的契机,打造志愿精神,使“海宝一代”真正成为世博精神和文化的传播者、志愿服务理念的践行者、国家和城市形象的代表者。树立优秀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开展向典型学习宣传活动,发挥优秀典型的教育、示范和引领作用。上海师范大学孙雅艳赴云南支教资助3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物品价值达13万多元,通信达2000多封。创新宣传载体,扩大志愿服务影响。通过出版工作专著、建立博客、召开论坛、拍摄纪录片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志愿工作,努力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浓厚舆论氛围。

开展“练思想、练作风、练本领”教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 王鸿冰

中国地质大学依托实践教学基地,扎实开展以“练思想、练作风、练本领”为主要内容的“三练”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朴实作风和过硬本领。

第一,寓教于习练思想,培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始建于1954年的周口店实习基地,位于地质现象丰富的北京西山腹地,是我校地质实践教学基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我校统筹实践教学和实践育人的关系,将育人贯穿到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统筹安排业务骨干和思政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实习的全过程。注重选配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教师充实实践教学一线,教师“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自觉担负起学生思想引路人的角色。同时,我校利用实习基地周边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对人民的感情,坚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报效社会、勇担重任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比例均在70%以上,到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上升。

第二,言传身教练作风,培养坚强意志和吃苦精神。

50多年来,我校一批批教师在实践育人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我校坚持把“练作风”作为野外实习的第一课,让过硬作风成为学生人生起步和事业发展的基石。实习期间,师生每天起早摸黑、跋山涉水,完成10公里左右的野外实习,各个环节都完全按照行业标准从严要求。通过系统严格的实践教学,纠正学生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其养成认真规范的工作习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温家宝总理在回校看望师生时说母校给了他“克服困难的毅力”,就是“练作风”的真实写照。

第三,躬身实践练本领,培养专业技能和协作精神。

我校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着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课程设计上,注重训练地质思维,使学生夯实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方法,不断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技能训练上,苦练地质工作野外基本功,要求学生不仅学会使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全球定位系统等地质工作“新三件”,更要熟练使用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等地质工作“老三件”。在管理模式上,实行班组结合,野外教学和文体活动均以5人左右为单位进行。同学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共同成长,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长期以来,我校毕业生以“工作踏实、动手能力强、上手快”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以公益创业教育为抓手提高育人水平

湖南大学校长 赵跃宇

湖南大学以公益创业教育为重要抓手,增强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实践育人工作水平。

凸显公益创业理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传承学校从岳麓书院延续至今的知行合

一、经世致用等传统,以参观书院、研习书院、讲习书院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先贤忧国忧民之心、以身报国之志;创新实践育人抓手,深化公益创业内涵,引导学生创办营利性公益企业,更引导创设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秉持“将公益、责任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学生心田”的理念,突出其在人才培养全局中的重要性,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教学,夯实实践育人知识基础。开设入学教育“公益创业专题”,普及公益创业知识;成立公益创业教学团队,多领域专家担任导师;编著《公益创业学概论》等教材,开设系列课程;完善素质教育学分认证制度,将公益创业课程和实践纳入培养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课中结合教学内容探讨公益、责任与创新。实现公益创业教育第一课堂100%普及,举办公益创业大讲堂等第二课堂活动100多场,受益面覆盖全体学生。

拓展公益创业教育载体,提高实践育人工作实效。成立滴水恩社团等50多个公益社团,每年参加公益实践和志愿服务学生超过10万人次;创设“公益创业网”、“公益祭奠网”等公益网站10余个,汶川地震17小时内,学生创建“四川地震寻亲友网”,成功匹配近万对失散亲友信息;每年组织50余次公益性创新创业大赛,作品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00余个,“产学研一体化的公益创业教育项目”荣获2008年“中华慈善奖”;每年组织“关爱留守儿童”、“两型社会建设”等数十个公益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达100%。

建立公益创业长效机制,促进实践育人工作科学发展。成立公益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公益创业教育实施办法》等10多个指导性文件,构建全校多部门联动机制和条件保障机制;完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提高公益实践分值,将公益实践作为评优、入党、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成立公益创业研究中心,为实践育人提供学理支撑;创设滴水恩大学公益创业孵化有限公司,投入100万元成立公益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实践实训基地、产学研基地等,提供孵化和实践平台。

至今,学生创办公益组织和企业54家,100多个学生创业项目累计获得超过1000万元的各类专项资金扶持。“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与实践”已成为“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首批重点培育的特色项目,并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育人实效

沈阳大学党委书记 张世斌

沈阳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迄今已坚持20余年,树立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校党委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紧扣“三观”教育,发挥实践教学擎旗铸魂的功能,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探索出了一条实践育人的道路。具体做法是:

一、完善制度体系,体现实践教学的规范性

学校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思政部设立了实践教学指导中心,制定了20余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完备的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将实践教学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培养计划之中,规定了学时和学分,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年至少拨出专款15万元以上用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二、精心设计内容,体现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学校依托理论教学设计实践内容。针对大一学生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学校在沈阳市法库县、抚顺雷锋纪念馆等地建立了10余个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针对大二学生所开设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课程,学校在沈阳市新民农业博览园等地建立了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每年暑假选择优秀学生党员开展为期7天的红色之旅爱国主义实践活动。

三、师生全员参与,体现实践教学的广泛性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所有

一、二年级的学生全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每年达到1万余人次,累计已达到10余万人,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同时,学校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兼职学生工作人员必须全员参与,根据不同职责,分为指导教师和管理教师两类。据统计,先后有近3000余人次的教师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较好地履行了实践育人职责。

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活动,我们的收获和体会是:校党委高度重视,全校上下形成高度共识,密切配合,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是学校实践教学坚持不懈的前提;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实现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课内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这是学校实践教学坚持不懈的基础;强化指导教师带头人的培养,以及全体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事业感和敬业精神,这是学校实践教学坚持不懈的保障;满足学生铸魂需求,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学生获得丰实收获,这是学校实践教学坚持不懈的动力。 《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30日7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师定期考核实施方案下一篇:引起混凝土开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