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七月情感美文

2022-08-15

第一篇:走进七月情感美文

七月的尾巴情感美文

连续的雨天,滋生着忧伤。时间无情的溜走,积蓄已久的情绪如山洪一般突然涌来。雨后的绿叶,清新脱俗,却有些老气。原来现在不再是春天,夏天都走来很久。

柠檬的苦涩,在舌尖萦绕。药片的气息,让我觉得恶心。夏日的西瓜应该很受亲乃,不料却在我这极其的不受欢迎。

想说一个谎,然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却在酝酿一下午之后,无果。

想种一盆花,然后悉心照料,却希望它永远不要开花,因为害怕花谢后的惆怅。

如果可以,我想真的有一个任意门,可以随时去看一些自己思念的人。比如那位一周后才回国的天线宝宝,两年时间了,我们好久不见。

七月的最后一天,心情好好,却由于想想以后几天的事情,弄得一团糟。又不想干着,又不想干那。原本的惰性让我开始厌倦一些聚会,聚会的时候很开心,完了之后疲惫的身躯让我很不舒服。

想写点东西的时候,才发现语言的匮乏,才发现没什么可以再言语的。

有一双翅膀,遨游天际。

有一个伙伴,畅游世界。

有一个伴侣,携手人生。

荷叶的绿是为了荷花的白。我的爱是为了你的爱。

想和你一起走过,想和你一起看海。在沙滩,沐浴阳光。

有一根线,你在线的那头,我在线的这头,牵动着我们的心跳。风吹雨打之后,是不是它也会断裂?

第二篇:走进围城情感美文

1·.山塘

“这个是黑药石,买一串避邪是很好的……”“妈妈,我想要一个糖画……”“That’sit…”各色声音交织,生生地将一座城从空旷的马路转入热烘烘的一角。耳边的声音无法听清,却清楚地明白,这是“生”的声音,“生”与“声”,本是一体。

不用努力吸气,自有各种香味充溢在鼻翼,亦不用闭上眼睛,这本是俗世的味道,无需闭眼努力地寻找。糖画香甜飘然而过,香油芬芳扑面而来,脂粉清香聚散萦绕……还有,还有木头的味道。古朴、沧桑、深沉、亲切,味道们一齐在明黄的夕照下酵发。

举目四望,是小小的楼围起的小小的天。黛瓦白墙,古木石砖,于风雨日照中斑驳苍苍。然淡黄木漆未褪,小楼之下未凄惶。一双沧桑的手墨染丹青,另一双沧桑的手将丹青轻贴,接过时书签仍有笔墨香。一旁,油纸伞透明在天空下;另一旁,碎花旗袍诉说以前过往。小亭之中,是一张张年迈而和善的脸,用侬软的吴语磕磕绊绊地话着家常。[由整理]

多么想如此伫立,在落日楼头,鸿雁声里,让俗世繁盛烟火之气将一身包裹;让蔓延无尽的小石板路将一眼望穿;让灼热而清朴的远古之风将一心吹彻……

2·.昆曲

“似睡荼蘼抓住裙衩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咿咿呀呀,声线绵延。

小楼之上,小小木屋,观良辰美景,品赏心乐事。只是,仍是鲜有人望见玲珑的灯笼上的隶书“昆曲”,仍是鲜有人踏进微微昏暗的小屋,仍是鲜有人踩着这略陡的木梯,沉沉稳稳地走上二层小楼,仍是鲜有人屏气凝神,神随韵转地倾听一曲袅娜…..仍是,鲜有人……

果真是“原先姹紫嫣红开遍,都似这般付与断井颓垣”。

3·.姑苏

“寒山一带悲哀碧。”

去姑苏,是要过寒山寺的。

已不再是“姑苏城外寒山寺”,而是“寒山寺外姑苏城”。

狭长幽暗的小门往里,是狭长幽暗的木梯,狭长幽暗的木梯往下,是狭长幽暗的姑苏城。顺着木梯,一步步往下,往下,再往下,一步步让自己坠入远古,坠入质朴,坠入尘封,坠入历史,坠入千年前的寻常百姓家。

再寻常但是。干草垛、小蜡烛、煤油灯、木农具……破旧的木门木窗上,是精细却略褪色的窗花;厨房里,是大锅灶,长木凳,小圆桌;闺房里,是梨花木床,梳妆铜镜,雕花屏风。

又如此的不寻常。唐伯虎真迹,清末的青花瓷碗,几百年的小瓦,早成为古董的古筝……最不寻常的是,这座城,位于地下,它叫“姑苏地下城”。

苏州竟如此之小,小到地面上容不下一个小小的姑苏;苏州竟如此之吝啬,吝啬到要将古物收在地底下。不,苏州其实很大,大到有无数宽阔的马路与高楼;苏州其实很慷慨,慷慨到投入一笔一笔又一笔资金拆古迹,建高楼。

离开时,还是经过了寒山寺。

于是,又想到“寒山一带悲哀碧”。

4·.归途

式微式微,胡不归?

归途又在哪里。

回程,在车上翻看拍下的照片。一张张仔细地取着名字。

记得蔡依林的歌曾唱“总是在临走之前拍了相片”,然而我的相片中,没有一张有我。

都言情景交融,大概人与景也只有相容,才会美吧。只是,我自忖尚未能拥有一颗与远古的清洁精神一样质朴的赤子之心。

于是,最好的便是将那一幕幕景,不,是由那一幕幕景而起的情与思,镂刻于心,在某些星河璀璨的夜晚,拿出来浅浅咀嚼。

如此,不忘初心,方为始终。

第三篇:走进七月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走进七月

许多个七月从我们身边悄然滑过,如今,我们又将走进另一个七月。

走进七月,我们蓦然回首,高中生活的点点滴滴依然清晰:考场上的努力拼搏,跑道上的英姿飒爽,这一幕幕都将作为美好的回忆永存我们心底。而最令我们难忘的是恩师的亲切微笑,最令我们感谢的是恩师的谆谆教导。老师,在您的关心与培育下,我们汲取着知识的琼浆,由昔日的懵憧少年变成现在成熟的模样。1000多个日日夜夜,您陪我们走过的怎样一条艰难的求知路啊!而今,在我们摩拳擦掌全力以赴的时候,身后依然是您那饱含信任与期待的目光。老师,请相信,今年的七月我们不会让您失望。

走进七月,我们尽情将才智挥洒。我们也曾付出过,收获过,我们也曾欢笑过,流泪过。无数次的付出与收获造就了成熟的我们;无数次的欢笑与泪水,锤炼出坚强的我们。我们渴望驶进未知的海域,我们渴望征服神秘的险峰。我们谦虚地汲取一切知识与文化,“学无止境”是永远的引航塔;我们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与挑战,“永不服输”是我们永远的座右铭。我们坚信,“十年寒窗”的苦读定会迎来“金榜题名”的喜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是年轻的,我们又是成熟的。路在延伸,未来怎样,要靠我们去奋斗,去创造。不断地耕耘才会有不断地收获,只有努力奋斗过,脚下的路才会通向理想的天国。我们期待看七月的风雨,我们盼望看七月的磨炼。因为我们知道,风雨之后,将是一片艳阳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勇敢些,镇定些,共同走进这多彩的七月!

淄博实验中学 九七级全体同学 二OOO年六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走进深巷的情感散文

一别四年,魂牵梦绕的杭州城,总是一次次的梦中相见。每当美梦醒来。总感到一阵阵的失落惆怅和无限的眷恋怀念。去年秋日的一次同学聚会,我又一次走进了你,走进了平凡不平淡的杭州街巷。我这个人喜爱漫步,尤其在这样美丽而熟悉的城市。仿佛看惯了那独具格调的屋舍,听惯了那醇浓的方言,我便也潜移默化地融为这城市中的一分子似的,所以有种一见如故的亲切。

这次我在杭州的街巷里走,一直走到了吴山。吴山在杭州城南,西湖之西,是一座并不高峻的丘陵,然而林木葱郁茂密,在晚秋尤见颜色深浅层次分明,偶尔还会遇到一所庐寓,也别有几分意境,是恋人和诗人的好去处。我沿阶而下,天并不晴朗,脚下的石阶上零星地溅着点点湿泥。走不多久,就见到民居了。房舍依山而建,排列在石阶两侧,高低错落得极有节奏,使我恍若置身山城重庆。便极有兴致地走下去。

到了回牌楼,脚下渐成平地了,市声亦异常清晰起来,一位妇女扎着围裙从一木板楼的二楼窗口挑出一竿新洗的衣裳,一位老人戴上老花镜坐在檐下阅读一张晚报,平凡的生活,熟悉的场景,一下子缩短了我同杭州人的距离,使我这个外地人产生了一种归家的感动。

街已很老,有多老?至少比这条街上最老的老人还老得多。不要说这街了,就连街两边的房子,有些也是顶老的古董。临街的房屋,多为木屋,当中有些是店铺。朝街的铺板承受了太多风雨的冲刷,已苍老的显现出古土画般的赭色了。挤挤挨挨的瓦楞木屋,含蓄了山的苍黛,海的灰朦。从店铺间踱着慵懒的步子而过,不管你买不买东西,店铺的主人们都会同样热情地招呼你,常是些上了年岁的。走进小吃铺,咂壶米酒,或吃几个热乎乎的宁波汤圆,再打着嗝儿出来。这样的吃店,是炉灶在外桌凳在里,店主如当街的小贩们一样,面对过街的行人表演她们的技艺,便有白白的蒸汽从漆黑的锅里腾起来,弥漫了半条街。

我在城隍牌楼巷就找了一家这样的小店,走进去,叫了一碗热混沌,附加一小碗蛋皮鲜汤。因为贪吃高兴,所以连字号亦不记得。坐在方桌旁等候时,外面又下起了细细的雨,便有些许红红绿绿的雨伞从门口匆匆飘过。混沌上来了,热气腾腾,肉香四溢,皮薄的几近透明,可望见里面的嫩馅。一口咬上,卤汁溢出,其味鲜美,连烫嘴也顾不得了。蓦然抬眼,见老板娘正和蔼地望着我笑。

吃罢,我没顾忌那濛濛的细雨,走进深巷。天色已暗了。走出巷口,是中山南路,有电车从面前慢吞吞地驶过,又消失在雨幕深处。店铺尚无打烊之意,杭州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那晚本想去柳浪闻莺,说不定还可摆渡到小瀛洲去,却信马由缰地在街巷里窜来窜去,灯火中的一条条老街,亦是一种风土人情。

那晚我在杭州的街巷里转了半夜,平凡不平淡的杭州街巷。

第五篇:走进乡愁的情感世界

————《乡愁》教学案设计

★罗盘指航: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以及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 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 知识储备:

※乡愁诗韵: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我知道的乡愁: 。 ※作家身影: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产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 、《灵河》、《石室之死》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 书声琅琅,体会节奏之美

温馨提示: 朗读技巧: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也就是对语音、语速、语调、停顿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 重音——朗读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语气——朗读中语句的“形”“神”结合体; 节奏——语句中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往复。最重要的是理解诗歌情感,读出自己的体悟。

1、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读诗歌。说一说自己这样处理的理由。

2、听读配乐朗诵,谈谈自己的感受。

3、给诗歌划分朗读停顿: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走进诗歌,品悟情感之美

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2、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歌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 乡愁形象化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你对诗歌最后一节怎样理解?

★深入探究 ,欣赏语言之美

赏读,品味语言: 仔细品味诗歌语言,你认为哪些词语最有助于情感的表达:

4、对诗中“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与“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形容词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学习席慕容的《乡愁》

这首诗共三节七行,非常短小,但却别出心裁,诗意隽永。把乡愁写得缠绵悱恻,令人感叹不已,全诗共用了三个画面来表达乡愁,请你描绘一下这三个画面,并说说这三个画面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开放拓展,表达生活之美

一、欣赏下列诗歌,完成后边各题。

【甲】 乡 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涯。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2分) 2.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2分)

最欣赏的句子: 欣赏的理由: 3.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3分)

“我”的心理活动:

“断肠人”的倾诉:

二、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 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仿写:乡愁是 --------------

幸福是---------------

欢乐是---------------

悲伤是---------------

2 痛苦是---------------

爱是-----------------

三、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容说“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如果有一天离开了家门,你最惦念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四、推荐作品欣赏: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乡愁四韵》,席慕容的《出塞》。

教学反思:对于现代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读。因此我设计了朗读教学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朗读,体会诗歌的美,学生在读中逐渐深入文本。这首诗歌作者的乡愁之情好理解并不是难点,难在对诗中意象的把握,对语言的品味。这也就成了这节课的重点。从授课效果来看,整节课的设计由浅入深,由知识到能力,由课文到生活,层层递进以读贯穿。学生主动参与,有所提高。我很困惑的是:对于诗歌的教学,重在赏析品味,设计过多的问题,把诗歌拆分的支离破碎,总感觉破坏了诗歌的整体美感。可不设计问题,又不知怎么引导学生理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浙江省农机化简介下一篇:植筋施工方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