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志举例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工作日志举例范文

病句类型举例

【教学目标】

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掌握病句的六种常见类型,领会辨析病句的几种方法。

3、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把握病句修改与辨析的几个小窍门。

4、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病句类型的前四类;

2、特别注意“辨析方法”中的“审读关键词法” 。 教学难点:掌握病句类型及病句解题技巧 【教学设想】

1、大量补充实例,多作感悟;加强训练,培养语感;

2、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把练落到实处。特别要针对学生平时阅读量小,缺乏语言存储,语感迟钝的特点,积极培养语感,努力汲取优秀作品的语言营养,夯实语言基础。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应试技巧:语感审读法、筋脉输理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规律标志法。 【教学方法】 讲练议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述 《考试说明》对本能力点的要求是:“能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次D”。 所谓病句,是指那些语言表达有毛病的句子,即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规则,或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前者是就语言方面而言的,后者是就逻辑方面而言的。 本考点的考生主要立足于辨析与修改。从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出本考点命题的主要方式有四种:

(1)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

(2)让考生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3)判断题目对病句的分析是否正确; (4)判断对病句的修改是否恰当。

多以判断式的题型出现在第一卷中,如1999年、2000年、2001年全国高考题的第5题,有时也让考生动手修改,出现在二卷中,如1998年全国高考题的第32题。

病句种类繁多,"考试说明"对病句的类型明确界定为6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为此我们应把握考查要点并切实领会实质,有针对性地进行考点复习。

二、考点讲练

1、语序不当: ⑴定语语序

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 ②指称或数量短语

③动词或动词短语

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

⑤名词或名词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例:一位优秀的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课堂练习:

1、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

2、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3、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4、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窜发生的事件,我怎么也睡不着。

5、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的引起了讨论。

6、他把我们几个团的负责干部叫到一起。

⑵关联词位置不当

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面;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前边。

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课堂练习:

1、虽然小王只说了这么简单一句,但却深刻地概括了当代中学生的风貌。

2、过去产品的质量不是比沿海的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3、他去世后群众虽然怀念他,但艺术界却不把他列为艺术家。

4、不论环境的恶劣,他总是忍受着痛苦,为人民作出贡献。

5、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律。

(二)搭配不当 ⑴主谓搭配不当: 课堂练习:

①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

②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基本的变化。

③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个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⑵动宾搭配不当: 课堂练习:

①纪念三八节的到来

②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⑶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 课堂练习:

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②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烈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⑷多重否定搭配不当: 课堂练习:

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像不出的。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③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

㈢成分残缺或赘余 ⑴成分残缺: ①缺主语:

a、由于他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b、10月14日,抱着向航空系学习的想法,我们的黑板报也出刊了。 ②缺谓语

例:民工们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雄伟的拦河大坝巍然屹立起来。 ③缺宾语

a、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 b、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

课堂练习:

1、由于这次成功,使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重新振作起来。

2、通过特级老师的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3、从这件事中,说明了他思想问题的严重性。

4、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的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5、看到老师傅们认真负责地工作,忘我地劳动,使我很受教育。

6、消化系统正常进行,人的营养状况就良好。

⑵赘余:

a、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b、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

课堂练习:

l 1. 北京规模扩大了,外来人口增多了,但是道路和交通设施建设却落在了后面。

l 2. 眼前的景色多美啊,真是令人美不胜收。

l 3. 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语文水平实在差,传扬出去,准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 l

㈣结构混乱 课堂练习:

l

1、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l

2、因此,当匪徒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歼灭了无数的匪军。 l 1.由于思想水平不高以及文字表现力差的限制,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 l 2.拿到信看了半天,东华的妈妈才注意到,这次写信为什么没提出国的事?难道他们的念头已经打消?

l 1.车间在没有增加人员的情况下,我们调动群众积极性,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

l 2. 附中全体教工,在党委的热情关怀下,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㈤表意不明

l

1、到带岭参观火锯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 l

2、从60岁到90岁的老太太被特许坐着车子参加游行。 l

3、一辆乳黄色和深红色的电车飞驰过去。 l

4、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l

5、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迎新会。

l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共同纲领颁布了,妇女在法律上是平等了。 课堂练习:

1、她是我们厂的劳动模范,每月的工作量都要超过预定计划的百分之五十五。

2、她只好带着年仅两岁的孩子和80岁的祖母一齐返回老家。

3、政府发布了关于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猎犬、野犬的通告。

4、王吉豹背靠着大树,一边站着一个保镖,拿出要与人角斗的架势。

5、老师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常常在课堂上介绍一两个著名的科学家的事迹。

㈥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l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2、范围不清

l 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

3、强加因果

l 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上根本还是旧的一套。

4、主客倒置

l 在那个时候报纸和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l 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的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课堂练习:

1、高尔基这个名字对中国人是不陌生的。

2、我们班同学去年的学习情绪与今年比起来就大不相同。

3、他们一面拼命的向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

4、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如故.

三、方法总结

1.了解病句的基本类型。

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辨析并修改病句”,并对病句的类型做了说明,它们分别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述不当、不合逻辑。因此在复习时,首先要参照《考试说明》中对病句的六种考查类别,并结合具体例句,加深对各种病句特征的了解。

2.语法分析。把握语句的各个成分,注意各成分的搭配与照应;删除多余成分,补足缺少成分。 3.语意分析。这主要是结合语段的整体意思,理清语段中各层次之间的关联,注意关联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 4.逻辑分析。

四、布置作业

完成印发的巩固习题。

第二篇:赏析举例

评论写作

基本样式:近期文坛热点(这一部分减少了,要照顾到每一个专业);古典诗词:有一定哲理,与现实有关系(加大这部分);典故,语言故事

分析:本质上属给材料作文,但是评论而非鉴赏,重视考生的阅历经验,这包括:

1、个人的文史积累,引用并融入自己的观点,杂文,文史杂谈

2、议论文格式,并注重笔调,切忌白话,套话,枯燥,语言要清晰,华丽清新,语势激昂向上,简洁。

3、文章展示出对问题的倾向,情怀,观念,如内在的幽默感,人文情怀

4、切忌抄袭,模仿

举例: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最好跳出传统思维,另寻观点,方能出新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针对现实社会的萎靡,宏大的追求,终极关怀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有李白,现有余秋雨

4、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批判文人的病态,也可结合现实状况批判现实。

注意:字体一定要公整,段落清楚(可爱分)

议论文:讨论文化问题,切忌政治化,要有人文气。

一、外部形式要求:

1、文体上:“评论”,不是赏析,赏析只是评论的一个要素

非人生感想录,将新闻,自传写入评论也非评论,可以由结合,必须从文学角度分析,以严密的逻辑论证。

2、字数上:要根据要求,相差无几,不能太少

3、文面上:格式,书写

二、内容要求

1、给材料作文:两种材料,一种是诗词,一种是小短文:现代的浅文或者外国随笔

2、材料特点:材料本身具有哲理性,有一定的人生感慨,或者表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之情,物之理”

3、写作要求:

照准自己的切入点,有自己的视角,引发开去,即不离开作品,又不是简单的赏析 要有一定的发挥,一定的生趣,要感悟,轻灵,简短

三、实例分析

1、《听弹琴》: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① 正面理解:珍惜传统,不能抛弃

② 要正视历史,与时具进,需要创造新的东西

评论:“深刻而片面” ③ “执两用中”,折衷 ④ 赞美“孤芳自赏”,不予世俗合污,表达孤独感 ⑤ 知音难觅,古诗中游很多同感

2、去年试题苏轼的《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可以从气质入手;也可谈胸襟应该阔大,批判现在的“代纪压迫”

3、“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a) 美好的东西是关不住的,封闭不行

b) “封闭与反封闭”一切社会都处在这种状态

c) 一枝红杏的价值,正是这枝红杏发现了满园的春色 d) 环境与生长的关系

4、现代诗:卞之琳《断章》

① 看与被看的关系②装饰与被装饰的关系

5、白居易的《钱塘胡春行》

本真的快乐:古代传统的快乐具有社会的功利性,而非真正的快乐,本真的快乐。

写诗歌评论的方法

(一)仔细读一遍原文

(二)然后按我的秘诀答就行了。是:

如果考试时让你赏析一篇文章或诗词,无论古代现代、诗歌散文,你只要按照我的公式来写就行了:(1)简述文章内容。(2)分析文章主题。(3)分析文章结构。(4)分析文章语言。(5)分析文章的总体风格。(6)分析文章承传,即它受前代哪些作品的影响,对后世作品有何影响,与同时代作品有何联系。(7)总结(所谓总结,就是写到最后忽然又想到了什么,赶紧添上就行了。)。

赏析举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

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 2 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 3 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欣赏这首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虽然在写词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戏剧性场景并非辛弃疾发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他的词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否。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这两句是“醉话”。“醉话”不等于胡言乱语。它是词人的愤激之言。《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辛弃疾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以上种种,如直说出来,则不过慨叹“世道日非”而已。但词人曲笔达意,正话反说,便有咀嚼不尽之味。

下片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词人“昨夜松边醉倒”,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他问松树:“我醉得怎样了?”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便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喝道:“去!”醉憨神态,活灵活现。词人性格之倔强,亦表露无遗。在当时的现实生活里,醉昏了头的不是词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纸醉金迷的昏君佞臣。哪怕词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挣扎着自己站起来,相比之下,小朝廷的那些软骨头们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粗看,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达发泄内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渲泄他的真情实感。

虞美人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正如本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虞美人》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 4 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虞美人》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依我个人看法,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诗鉴赏辞典》: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 5 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6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周啸天) 隋代虞世基《出塞》:“雾烽黯无色,霜旗冻不翻。”朝雾弥漫,烽火无光;露结为霜,旗冻不翻。岑参或取义于此。

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唐诗鉴赏辞典》: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人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7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阎昭典) 《水经注》:“山高入云,远望增状,若岭纡曦轩,峰枉月驾矣。”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8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请看《唐诗鉴赏辞典》的赏析: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 9 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吴翠芬)

10 自然美 哲理美 人情美

王闿运《王志•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11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胡杨的感悟 敬一兵

捂着一颗憧憬的心,走过弯弯曲曲的旅程,终于来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被三毛曾经哽咽感叹的饱含“前世乡愁”的沙漠铺展在眼前,太阳高悬在一碧如洗的蓝天,没有一片白云,也没有一丝风儿,沙漠表面除了昨天留下的,被吹皱成波浪的痕迹,闪着金色的光辉流淌至天边外,一切都是那样的寂静,平和,舒适。冥冥之中,一种来自天籁的安抚,悄然荡进了我的心里,那是在梦中千百次呼唤着我的胡杨。

站在沙漠的边缘,我不敢再往前跨出一步,因为斜射的阳光里胡杨树洒落在沙漠表面的倩影,正在安静地熟睡,以至于不经意间踏上的足印,就可以残酷地伤害胡杨美丽的梦境,野蛮地剥夺连续的生存权力。胡杨粗壮的树干总打着不可思议的遒劲之结,引领着那些光秃秃的枝条,虽然弯曲却是奋力地向天空延展着,并向我叙述着她那如同弯曲枝条般曲折的经历:我的祖先是第三纪的孓遗,带着见证了楼兰,尼雅和喀喇墩古文化的沧桑,步履艰辛地追逐着沙漠里难得的水脉,来到了你的眼前。我终于有了一个兴奋的理由,在风儿运动的永恒中,胡杨呈现的景象是美丽和新颖的。有微风迎面吹来,树叶和沙粒受到抚慰而渐渐激动,原本的波纹在缓慢扭动,把新鲜的阳光掺进了树叶和沙层的深处,景象新颖的气息就在如此相间交融中,揭开了胡杨制造新颖的帷幔。先前的波纹,甚至骆驼或是人留下的脚印,在寂寞中逐渐被覆盖,新颖的精神,就是在如沙漠般的寂寞之中,借助胡杨的记忆而孕育,诞生,成长和回归自然的。胡杨演绎着新颖,同时也召唤着我的心灵向往,于是我以为,如果有一天,自己被社会的汪洋无情地冲上人生的沙滩,所有的爱与情已是无穷的荒漠,迎面而来的是流言的浊浪,惟有舞动的胡杨叶能够填平灵魂的缝隙,惟有胡杨的寂寞能够抚慰心里的伤口,拭去辛酸的泪滴,因为胡杨树是心灵的医生,可以用时间这把手术刀,成功地剔除思想中的浮躁与污垢,让我的胸怀变得宽厚通达,使受伤的心复归于冷静与安宁。

天空中有大片的云层慢慢飘浮至我的头顶,风力在加强,起初还仅只有表面的沙粒,伴着低声的吟唱,在沙漠的上空轻舞飞扬,紧接着在演变为狂风的恣意下,沙漠顿时爆发出汹涌的沙浪,遮天蔽日,强大的能量和疯狂的呼啸,把掩盖在沙砾表面的薄纱撕得粉碎,生命瞬间被纠缠,即使对于一株生长在沙漠边缘的胡杨,被纠缠的命运也是难以把握的。也许是沙漠的风总无定向,胡杨树总是七歪八扭,极自然地将身子连打上几个结,顶着几枝疏落的叶儿,精神抖擞地耸立着,虽然沙漠因为风的作用而使河流的变迁相当频繁,所以胡杨无法知道,在这样的命运里,沙漠的深浅到底在何处。尽管沙漠不止是赐予苦趣和幸运的元素,很多时候还是阻隔生命意义的罪魁,然而却是实实在在的呈现出了生与死的对比,同时也映衬出了胡杨生命的精神意义,生的时候就要随心所欲地生,而一旦死亡降临,就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给自然。诚然,生死为自然的事实,但如果具有了超越生死的观念,就不会被生死桎梏,我从沙漠中处处留下过胡杨曾经驻足的痕迹里,清晰地寻到了胡杨被沙漠肆意催残中仍然尽情演绎出自由的绝伦精彩,在这样的沙漠里,唯一的目的,唯一的方向,唯一的连续努力就是生存。它们的生存意志如此纯粹,于是,当它们的生命到了尽头,就连那无情的风沙也无法堙灭它们曾经为生存而努力过痕迹。不蓄意强调生的事实,只是一心一意地生──生──生,这才是生的真谛。

此刻,一颗沙生的匍匐状植物,被流动着的沙漠动摇了原本浅薄的根基,在狂风恶狠狠地带动下,时而被抛上黄沙弥漫的天空,时而被重重地摔在沙漠上痛苦地翻滚,人若是在这种情况下走进沙漠,虽然不象这株植物漂浮不定,可是情形也不会好多少的,因为真实的行走是绝对有限的,不仅要支付被时间抵消的精力,忍受被沙砾埋没的痛苦,还要为钻进鞋里的沙子烦恼。其实,即使是走在平坦的路上,自己也要不时弯下身躯,倒掉有碍于前进的鞋窠里的沙子,这就是一种自我的排解,正如伏尔泰“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那粒沙子”所言一样,人生中的许多不顺或不幸而致的忧郁,很多时候就是这粒沙子──麻烦的象征所引起的。沙砾虽小,但它却能无休止地消耗人的精力,直到把人击倒。由此可见,善事调整,是人走向灿烂辉煌的重要心理素质。眼前的每一棵胡杨,仿佛读懂了人类调整心态的意义,于是为适应沙漠环境的特点,也将它们的形态做了许多的改变,比如枝上长毛,把幼嫩树叶的表面积缩小至细如柳状等等,同时还将各自庞大的根系,深入到沙漠下几十米甚至是几百米的水源中吸收着幸福的养分,从而牢牢地守护着沙漠上这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小的领地,并从根本上避免了沙生的匍匐状植物“流浪”的命运,成为沙漠上唯一能够见证历史岁月,形成浩瀚森林的乔木树种。

先前遮天闭日的沙层暴已经过去了,然而留在我心里的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英国古生物与古人类学家迪克森在《后人类》中所描述的“死气沉沉的荒野”──环境被污染破坏的可怕后果,连同沙层暴的呼啸,仍隆隆地彻响在并不遥远也比非虚幻的天际。由于人类的贪婪和无知,我们自己已经陷入了资源枯竭,物种灭绝,森林消失,土地沙化以及海洋污臭等的泥潭里难以自拔,更为可悲的是,当灾难已经悄然降临的时候,就连胡杨林阻挡流沙,抗击干旱,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努力的同时人类依旧恣意破坏而心痛得流下的“眼泪”,也被熟视无睹,我分明清楚地看见,无论是在被用于扎墙的支柱,马车或驴车的垫板,房屋的门窗框架,甚至是奢华地用作捕鱼的卡盆船的材料,被残酷支解了的胡杨木,仍竭尽全力地为了实现阻挡沙漠曼延而奋力呐喊,仍坚守着“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腐”的崇高品德和志向。几座沙丘之间,偶尔可以看见一片难得的河谷,边上长着如栗如缨,状似翩翩起舞的红柳,自然界中哪怕就是胡杨树的一枝一叶,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大自然总是会用一只无形的手,巧妙地调节和平衡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就象被胡杨呵护而得以良好生长的这片红柳一样,所以人类应该做的就是尊重自然的法则和规律,努力保护生态并与自然和谐相处。万幸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为保护自己的生存而努力了,“胡杨节”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

摘下一片胡杨的叶子,含在嘴里轻轻咀嚼,就会尝到一股咸味,原来胡杨能够把沙漠中的盐分吸收,储存在叶子和树干里面,从而起到改良沙壤的作用。在风干的日子里,被胡杨存储的盐分,会渐渐地通过树皮的裂缝外溢,形成白色的块状结晶,远远看去,就象是胡杨流下的泪水。沙漠带着新的波纹,复归于平静,一切又进入幻想的梦境,只有我手中虔诚地抓捏着的这白色块状的盐结晶物,还不时悄悄从指缝间滑落,过程中留下美丽的直线或是稍显弯扭的曲线,我轻易就被阳光折射出盐粒的金色诱惑所迷惑,一份随心所欲从心灵本就应该具有的出口飘逸到自然之中。如果说胡杨的轻盈身影是沙漠灵动的本质,那么给心灵留一个出口就是生命精巧的传奇,指缝成了手中盐粒滑落的出口,因而盐粒得以恢复原本的韵味,智慧则是心灵的出口,有了这个出口,我们就有了一个生命的调节器,让成功以后的自以为是和失败时的一无是处的不良情绪,经由心灵出口,顺利得到排放。在这样的排解中,我开始领悟了冥冥之中胡杨树传递出的精神真谛,并俨然感觉自己与胡杨渐渐融为一体。 这是去年山师的题. 写评论的方法

(一)仔细读一遍原文

(二)然后按我的秘诀答就行了。是:

如果考试时让你赏析一篇文章或诗词,无论古代现代、诗歌散文,你只要按照我的公式来写就行了:(1)简述文章内容。(2)分析文章主题。(3)分析文章结构。(4)分析文章语言。(5)分析文章的总体风格。(6)分析文章承传,即它受前代哪些作品的影响,对后世作品有何影响,与同时代作品有何联系。(7)总结(所谓总结,就是写到最后忽然又想到了什么,赶紧添上就行了。)。

具体分析:

(一)这显然是一遍咏物散文,和我们小时候学的《白杨礼赞》一模一样。好了,按我的公式套就行了。 (1)简述文章内容。

敬一兵的《胡杨的感悟》是一篇咏物散文。作者亲赴沙漠,对胡杨的生存环境及生命力进行了详尽的描绘„„(下面是缩写原文至200字,这个不用我示范了吧,小学生都会,句子段落保留主干就行了)。 (2)分析文章主题。

通过„„描绘,作者揭示出胡杨坚韧而达见的生命态度:“生的时候就要随心所欲地生,而一旦死亡降临,就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给自然。”„„对胡杨的描绘,使读者真切感受到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所以作者深情地呼吁:“人类应该做的就是尊重自然的法则和规律,努力保护生态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3)分析文章结构。

整篇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加以结构。文章一开头,并没有点出胡杨,而是按照旅行的路线,先展现辽阔的沙漠,高悬的蓝天,给人一种„„的感觉,然后才„„引出胡杨。接着,作者„„ (4)分析文章语言。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优美、绵密、深情而有张力。笔触细致,想像丰富,比如这一段:„„(抄原文就行了)。作者在写感悟时与先前的描绘衔接非常自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感而发,溶描写议论于一体,比如:„„(抄一段原文)。描绘中处处体现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比如„„(抄原文)。首先作者被感动。才能打动读者,这是本篇文章动人的根本原因所在。 (5)分析文章的总体风格。

总体上,整篇文章充满了诗意,诗的描述,诗的情感,可以说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比如„„

(6)分析文章承传,即它受前代哪些作品的影响,对后世作品有何影响,与同时代作品有何联系。

应该说,咏物散文这种体裁并不稀见,从古到今,名篇佳作实为不少,精彩纷呈,比如„„。在现代,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都是名篇。本篇从章法到语言显然都从前人的佳作汲取的营养,比如„„

(7)总结(所谓总结,就是写到最后忽然又想到了什么,赶紧添上就行了。)

美的极致

──冰心散文《笑》赏析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

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 14 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 ——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垅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 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若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笑容仿佛在那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侯,我曾---------”我 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时,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赤字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笑容又仿佛是那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达。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刘真福

早在几十年前郁达夫就说过:“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照此看来,冰心散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素有定评的,她20岁时写成的《笑》就是这样完美统一的典范作品。下面就这一作品的美学意义作一点分析。 一 美的意蕴 1.景色美

现实的情景:雨后的月夜,清新,恬静,幽暗,构成“一幅清美的图画”,充满美妙的诗意。“清美”是冰心作品的总体性的审美风格,也是本篇文章写景状物的特定风格。这幅清美的图画,是安琪儿的形象得以浮现的背景,使爱与美恰切地融合在一起。

回忆的情景:五年前的一幕──古道、田沟、流水、绿树、湿烟、新月,十年前的一幕──茅檐、麦垄、葡萄架、海上明月。两幅图画,看似轻描淡写,随意涂抹,细细品味,有形象, 15 有意境,很富于匠心。它们同样是清美风格的图画;也是作者与普通人作心与心的交流的背景,使爱与美恰切地融合在一起。 2.人情美

作者在苦雨孤灯之后,开窗见到“一幅清美的图画”,心头荡漾着美妙的情意;回看屋里墙上,安琪儿抱着花,仿佛才降临人间,“向着我微微的笑”,作者感受到天使的爱,在人与神的交流中,心灵酝酿着升华,这是善的情怀,也是美的情怀;回想五年前和十年前的两个印象,在两幕雨后美景中,小男孩和老妇人都抱着花,“向着我微微的笑”,这是人间的最纯洁最友好的微笑,是美与善调和成的;最后作者领悟到三个微笑具有相同的含义,便感到心灵澄净,仿佛“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这同样是一种美好的情怀。于此再细味“笑”的含义,除了“爱”之外,又可读出“美好”“美妙”的意义。 二 美的赋形 1.“率意”而精巧的结体

本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1~3段为第一部分,写第一个场景;4~7段为第二部分,写第

二、第三两个场景;最后一段写点明爱的主题。线索清晰,层次井然。

苦雨孤灯,只身一人,意有所失,情无所寄,粗看像是闲情中一丝半缕感想的随意记写。其实细读起来,除了能感受到崇高的爱和纯洁的美外,还能察觉行文结构的“率意”中的精巧。 文章起始“一幅清美的图画”,为安琪儿的出现作了铺垫;安琪儿的出现,又为后面两个来自人间生活的印象出现作了铺垫。三个场景,都出现了“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句话,成为三个场景的粘连标志。两次说“默默的想”,也成为粘连标志。

“笑”是串连全文的主要线索。三次写笑,前一次是神的笑,后两次是人的笑,神与人的笑的内容、意义自然有所不同,但三个笑统一在一篇文章中,又有相似性,都是为了表达爱。本来后两次笑的意义不甚明确,由于安琪儿的笑的意义在先,它们便借安琪儿的笑而获得了自身确定的意义。因此,三次写笑,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自然发展过程,也正是作者构思既“率意”又精心的体现。

三次笑,代表着作者感情递进升华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作者心绪不宁,回见安琪儿,若有所思,情感微荡;第二阶段,联想后两个笑,作者心里似乎明白了些;第三阶段,作者总绾三个笑,心里豁然开朗,感悟到了贯穿三个笑的爱的主题,感情达到高潮。三层结构的递进升华是以思想意识活动、情感活动作为动力的。可以说,情感是作品的另一条暗线。 2.清新而精美的文辞

冰心早年对新散文的语言有过自觉的追求,曾主张“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本文刚一发表,便被竞相选入学校课本,语法学家作了通篇的句式解读。文章写景状物、表情达意显示了很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上文提到的美好的景物、美妙的情怀,正是通过优美的语言来表现的,辞意双美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特点。苏轼在评他人画时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自然天成,无意而工,清新俊逸,历来被认为是诗文创作的最高境界。用“天工与清新”来评价《笑》的语言艺术诚不为过。

首先,景物描写纤巧细腻,意味浓厚。全文写了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屋内,“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三言两语便是一幅凄清优美的图画,背景朦胧,安琪儿凸现,形象感非常强;两个动词“隐”和“浸”字都极其有韵味。第二个场景是在古道上,“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这组合起来的画面,像电影一样一一闪现;无意而工的齐截的句式,像诗语一样琅琅上口。第三个场景是在海边,作者在雨晴之后赶路,“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确是神来之笔!令人想到“海上生明月”的旧诗。这里的个个字都是最平常的字,却描绘出一幅很能激发读者想象力的洗练、优美的画面。 其次,遣词造句化用古今,兼取文白之长。例如,文章开头写景:“推开窗户一看,呀!凉 16 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这里有地道的口语,也有化用过的文言词句,都天衣无缝地组合在一起。又如写内心感受:“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文言字词嵌在句中,无拼凑痕迹,将抽象的感受写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有的文言字词用得“漫不经心”,却对营造意境起着重要作用,如写窗外情景:“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苦雨孤灯”仿佛是从古诗词中挪移过来的,挪移的不只是词语,更是似曾相识的古远意境,唤醒读者心中渺远迷蒙的感觉。

再有,文章不算长,却用了十来个叠词。“隐隐”“微微”“滑滑”“闪闪烁烁”“飘飘漾漾”等,或表现分寸感,或表现形象感,或表达微妙的内心感受,都很好地表现了现代散文的语言艺术。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读

崇祯五年使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哪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景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是晚明小品文大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篇不足二百字的短文,以绝妙之笔,为读者勾画了一幅饶有诗情画意且层次分明的西湖雪景图。

第一段,开头作者首先介绍了看雪的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看雪的地点——西湖;大雪持续的时间——三天;大雪的影响——人鸟声俱绝。这些交代,却只用了二十二个字,真可谓惜墨如金,简练之极!而“湖中人鸟声俱绝”的语句,不仅仅交代了大雪的影响,更让人联想到唐朝大诗人柳宗元《江雪》诗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都给人一种孤独之感,这大约是舟子喃喃自语的原因吧!紧接着,作者以如椽巨笔描写自己所看之雪景:首先作者总写“雾凇沆砀”的景观。所谓“雾凇”是指附在树木枝条上的雾气凝聚而成的冰花,对此北宋诗人曾巩在其《冬夜即事诗》的自注中说:“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树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而“沆砀”则是白雾弥漫的样子,这两个字极写树挂之多、范围之广。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下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描写,这也是大雪三日之后的必然结果:天、云、山、水,一概银装素裹,整个世界都是雪的王国,真可谓白茫茫大地真洁净!而在这白雪主宰的世界里,长堤、湖心亭只不过是在湖面上留下一点“影子”,但绝不是晴天丽日之际的长长倒影,而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种描写,只有深切体味过雪景的人才写得出,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极为传神、也极为恰当,而堤、舟、亭、人的缩小也有力渲染、凸现了被白雪覆盖的广袤世界。

第二段,作者先写“亭上”所见所为,在写“舟子”自语,并在“舟子”关于“痴”的议论中戛然而止,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之际,湖心亭上,却有两位金陵客人铺毡对坐、饮酒观雪,真是罕有的高雅之士!也正因为如此,二人发现“余”后,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并“拉余同饮”,视为同“志”!而“余”的勉强喝“三大白”才与金陵客告别而去的举动,不仅表现出金陵人的饿殷勤劝饮,而且暗含“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意蕴。最后,文章以“舟子”的自语作结,更是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在“舟子”这个世俗人的眼里,“余”“拥毳衣炉火”,冒风雪顶严寒“独往湖

17 心亭看雪”的举动已经够傻的了,却不料,“湖心亭上”金陵客竟然“铺毡对坐”,围炉饮酒于冰天雪地世界中,则可谓傻中之尤甚者也!但是,高明的作者,对“舟子”的议论不作任何品评,因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余地和想像空间,真可谓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其实作者的意趣,早由其“大雪三日”之后,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明白告诉读者,这是冰清玉洁之士的超尘脱俗之举,这是独立不羁、卓尔不群正直之士的心灵告白!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俗人见解,进一步反衬了作者高洁的志行、超拔的情趣,掩卷沉思,更令人心醉神往。

[考试时,如果没有要求取题目,最好取一个题目,这样更醒目些。]

第三篇:举例说明

比如,lim_{x->0}[lim_{y->0}( yx/(x^2 + y^2) )] = 0, lim_{y->0}[lim_{x->0}( yx/(x^2 + y^2) )] = 0。但,lim_{x->0,y->0}( yx/(x^2 + y^2) ) 不存在。 因为,如果lim_{x->0,y->0}( yx/(x^2 + y^2) ) 存在的话,那么(x,y)沿任何可能的路径逼近(0,0)时,极限都应该存在而且极限都应该等于0。而(x,y)沿直线x=y逼近(0,0)时,( yx/(x^2 + y^2) )恒等于1/2,不等于0。所以,

lim_{x->0,y->0}( yx/(x^2 + y^2) ) 一定不存在。

其实,2元函数的二重极限和二次极限之间的关系有点像1元函数的极限和左右极限的关系。2元函数的二重极限存在,则2个二次极限都存在且都等于二重极限。

1元函数的极限存在,则左右极限都存在且都等于极限。

若2元函数的二次极限中至少有1个不存在,则,二重极限一定不存在。

若1元函数的左右极限中至少有1个不存在,则,极限一定不存在。

若2元函数的二次极限都存在但不相等,则,二重极限一定不存在。

若1元函数的左右极限都存在但不相等,则,极限一定不存在。

即使2元函数的二次极限都存在且相等,也不能保证,二重极限一定存在。

若1元函数的左右极限都存在且相等,则,极限一定存在且等于左右极限。

只有最后一条不同,因为在1维的时候,1维动点的所有可能的逼近路径只有2个,从左边逼近[左极限]和从右边逼近[右极限]。所以只要左右极限都存在且相等了,就保证了所有可能的逼近的路径的极限都存在且相等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极限就存在且等于左右极限了。

但,在2维的时候,2维动点的所有可能的逼近路径都非常多了,可以从上面逼近,可以从下面逼近,可以从左边,从右边,从左下,右上等等不同的方向逼近,而且逼近的路径也有很多变化,可以沿直线逼近,还可以沿曲线逼近。所以,在讨论2元函数的极限时,就不能像1元函数那样用穷举的方式[只要判断左右极限]来进行了。因为2维动点的所有可能的逼近路径有无穷多个,无法穷举。

反过来看,这也有好处。当要肯定一个结论非常困难的时候,可能否定它就相对容易一些。2元函数的极限的这种特点,用来判断二重极限不存在就很方便了。只要找到1条可能的逼近路径,极限不存在,就可以认定二重极限不存在。或者只要找到2条可能的逼近路径,他们的极限不相等,也可以认定二重极限不存在。

第四篇:谐音举例

歇后语

飞机上吹喇叭----想(响)得高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老虎-----谁敢(赶)

膝盖上钉掌-----离题(蹄)太远

骑自行车下坡-----睬(踩)都不睬(踩)

古诗: 竹枝词 刘禹锡(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隆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现)牛羊. 对联:

刘伶饮尽不留零(刘伶)

贾岛醉来非假倒(贾鸟) 六七八九

二三四五

横批:缺衣

(一)少食

(十)

第五篇:应用举例

工作流应用情况举例

应该说,工作流软件应用的范围还是非常广泛,凡是各种通过表单逐级手工流转完成的任务均可应用工作流软件自动实现,可以考虑在以下一些方面推行工作流程自动化。

行政管理类: 出差申请,加班申请,请假申请,用车申请,各种办公工具申请,购买申请,日报周报,信息公告等凡是原来手工流转处理的行政性表单。

人事管理类: 员工培训安排,绩效考评,新员工安排,职位变动处理,员工档案信息管理等。

财务相关类: 付款请求,应收款处理,日常、差旅、娱乐报销,预算和计划申请等。 客户服务类: 客户信息管理,客户投诉、请求处理,售后服务管理。 其他业务流程:订单、报价处理, 采购处理, 合同审核,客户电话处理等等。 具体举例,如:

Purchase Request、Purchase Order、Delivery Note、 Payment Request、Reimbursement、Annual Leave Application、Medical Claim、Overtime Request、Going Abroad Request、Training Request、Leave Request、Air Ticket Request、Contract Pre-Approval Workflow Management、Voucher/Expense Request、Renting Car Request、Meeting Room Reservation Request、Moving/Renting Cubicle, Room Request、Visitor Request Form、Travel Request Form、Stationery Checklist For New Hire、Company Property Checklist、Exit Checklist、Employee Absence Report/Leave Application、OT Expenses Reimbursement Form、Nursery Expense Reimbursement Form、Temporary Help Request Form、Professional Affairs Request Form、Temporary Help Expenses Reimbursement Form,公文会签表、名片申请单、用章申请单、付款/结算凭证、印刷品申请表等等。

Fiance:付款申请单、采购单、交通费报销单

GA:差旅申请单、办公用品申请单、访客申请表、名片、名牌、门禁卡申请单、用章申请单、公文会签表、公司合同管理会签单 HR:领用公司财物清单、离职清单、员工休假申请表、加班申请表、加班费用报销单、员工子女托费报销单、临时雇员申请表、培训申请表、专业事务申请表、书刊请购表、临时工费用报销申请表、员工医药费报销申请表

出差(申请-报销-报告),请购(原料包材),人力需求申请表,派车单,用印申请表,员工考核表,工作申请表, 人员异动申请表,薪资异动申请表,离职辞职人员申请表,离职移交表,名片印刷申请表,一般费用报销(包含医药费报销),请款(与ERP做接口),外出登记,加班申请,请购 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贵州银行试题范文下一篇:红安学习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