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30

小编精心整理了《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教育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1: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百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从而提高其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校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献身的信心,逐步锻炼成为有用人才。”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的殷切希望,为高校如何培养人才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所以,如何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形式。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江泽民指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要更加重视学生社会实践的作用,组织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中长知识、受锻炼、见世面、做贡献。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高中毕业生,主要经历就是从家门入校门,缺乏社会实践。长期脱离社会实践,一方面容易造成大学生认识的片面性和思维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大学生艰苦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所以我们要在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校门,开阔眼界,增强感性知识,获得亲身感受和体验,从而真正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提高认识水平,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2帮助大学生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实践是大学生毅力形成的关键。一个人毅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活动的具体化、对象化的过程,在成功与失败的磨练中得以实现。同样,大学生品格的形成,也必须经过实践。社会实践,还能使大学生在具体的活动环境中受到感染,容易将社会公认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因素吸收到自己的思想中,从而内化为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良好的品格。

3帮助大学生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在大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要使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而且要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品质。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使主观意识见于客观,达到知行统一,可以提高认识、选择的能力;通过独立设计实践方案,与各方面人士广泛交往,多次反复试验,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实践成果等,使社会活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得以提高;社会实践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迫使大学生深入思考,综合分析,激发创造灵感,改变大学生创新能力差的现状。胡锦涛指出:我们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正是抓住了大学生的“兴奋点”,让他们在起作用中“受教育”,在做贡献中“长才干”。因此,我们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同时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设计每项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都应以表现和锻炼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原则,让大学生学以致用。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情况,不断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范围,丰富和充实社会实践的内容,分阶段、分层次设计实践方案,构建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社会实践内容体系。

第一,对于低年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以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形式为主。重在让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强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第二,高年级学生要注意紧密结合所学专业,以实践服务、专业实习、创业实践为主,充分发挥技能优势,在实践服务中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增长才干,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第三,各年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都应包含道德实践的内容,因为道德实践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他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组织到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要引导他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日积月累,习惯成自然。同时,要围绕主题如社区共建、环境美化、文明礼貌等开展活动,通过活动,让大学生为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

三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推动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但是,如何更深入、有效的开展好此项活动,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和培养社会主义跨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作用,需要我们去思考、探索。

1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高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是高等教育的专业性要求,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的经费,并使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即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习锻炼等各个环节都要有所体现。

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干部、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应纳入工作量进行考评,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及时总结表彰,树立典型。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2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起着聚集人才、优化资源、示范辐射的作用。按照《意见》提出的要求,高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受锻炼,单位见效益。做好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要做到两点:一是有效,二是稳定。有效就是要切实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真正发挥各类实践基地在学生道德素质养成、技能提高、服务社会中的作用。稳定就是要围绕基地建设长期开展活动,避免走过场。学校要根据基地的需要和要求,致力于为基地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到基地进行锻炼,建立与基地之间的长期联系与合作。

3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组织保障,要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负责活动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科学指导和考核评估;二是经费保障,要建立专项经费、基金和社会资助相结合的经费投入机制,为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其他物质条件;三是师资保障,要选派足够的教师担任重点团队、重点项目的带队指导老师;四是基地保障,按照社会实践基地化的要求,学校、系部都要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五是制度保障,要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的活动考核、评估、奖励的各项制度。

4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由于我们现在还处在经济发展时期,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有限的。所以要持久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经费、内容等方面必须争取社会的支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许多地方和单位为学校提供了经费、食宿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为这一活动的开展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许多地方和部门希望与高校建立定点、定向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以保证实践活动的稳定性。作为学校应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把社会实践活动持久地开展下去。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坚持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互惠互利,双向受益”原则。在确定活动内容时,既要考虑学生思想和能力的提高,也要有利于地方“两个文明”建设,让学生在服务中实现参与,在贡献中受到教育。

高校20多年来的社会实践活动反复证明,它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种形式,更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新思路,为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为培养和造就当今社会之有用人才而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

[2]胡锦涛.在全国高校共青团工作观摩座谈会上的讲话,1984.

[3]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8.

[4]张耀灿.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加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1).

[5]于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6]杨昕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作者:李莉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2:

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研究

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教育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绥化学院为例对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

绥化学院地处黑龙江中南部的绥化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培养目标定位为地方培养生产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如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途径就摆在教育者面前。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则尤为重要。但仍有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办学条件、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制约,大学社会实践的机制建设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缺乏具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及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本文以绥化学院为例,对如何创新地方高校社会实践工作实效性,更好地实现高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进行研究。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分析

(一)追求短期效应,形式大于内容,无法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层面

我国目前个别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有追求短期效应、形式大于内容现象,只在社会实践的形式上大做文章,却没有将其实质的内容认真地加以重视,更有些高校片面地追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影响效应,偏重于社会实践的宣传方式、活动主题和规模,实则却忽视了社会实践对学生的教育和学生从中的收获、学生能否在活动中提升思想品质。具体的体现是活动开始“轰轰烈烈”,活动中期少人指导,少人过问,活动结束,却要大肆宣传其实践成果,这使社会实践成为一种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的形象工程。

(二)社会实践经费保障严重不足

经费保障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持久、广泛开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据了解,虽然我国逐年提高教育投入,但在部分高校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经费依然很少,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无法满足实际活动的需要。一些高校则将更多的重心转而投向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实践主题,学生得到参与的机会和参与面极其有限,因此,同学们参与社会实践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1]。

(三)缺乏健全的制度机制和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需要健康的制度机制做保证,目前,地方高校缺乏系统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机制,没有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另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做基础,可以使大学生和实践基地都能从中受益。一方面,高校在选择社会实践基地时,只是单纯从高校自身的利益出发,没有双向考虑互惠互利的原则,片面强调社会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完成、学生能否从中得到锻炼和提升。而此时,高校也应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否增加了社会方面的负担、是否给当地相关部门带来了便利、是否能为地域经济、文化、生态建设服务,由此,就会造成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慢慢失去社会支持。

(四)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社会的能力不强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海量信息充斥大众,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渠道更具多元化,许多学生由于对社会的不健康认知,近而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出认知特征单纯、简单、片面,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因此,他们实践的目标,往往和挂在嘴边的利益紧密相连。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不高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的偏差

首先,从学生层面,当前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大学生,据调查他们中的一部分同学对于社会实践存在着认识的误区,社会实践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种思想使他们不能更好地走入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其次,从教师层面,部分教师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认识偏差,他们找出种种理由不愿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即使有些教师参与了社会实践的活动,也常常带着敷衍的态度,原因在于教师通常已经承担了较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而带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利用个人的非工作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许多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对社会实践的研究不够

各方对社会实践投入有限、经费短缺。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整体规划与指导,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在了核心团队上,而对大众化活动的同学缺乏有效的经费支持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没有实现普及化,同时部分高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自身锻炼提高,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

(三)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完善

许多地方高校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运行机制、组织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宣传力度重于实际工作的现象。部分地方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有的高校虽然有社会实践的教育计划,但是对学生是否参与社会实践缺乏制度性的约束和规范性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盲目性;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实践过程、现实表现、获得收获缺乏科学的量化考评;参与和指导的教师在工作量上并未被考虑,没有将其表现、能力和成绩作为评优、定职晋级的依据,从而影响指导老师的积极性。社会实践活动长期稳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限制。

三、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对于地方高校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应从提高思想认识、正确选择实践内容、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构建完整的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认识

首先,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明确大学生实践活动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强化实践育人功能。绥化学院创新实践教育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实效性的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三论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整体教学体系,统一组织、集中管理、统筹安排,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构建创新型、服务型、组织型、就业型的实践平台。

其次,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积极地看待社会实践,树立正确的实践观,使大学生由“被实践”变成“主动实践”[2]。

(二)准确定位实践内容和形式

地方高校要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及所在城市和地区的地域特色和特点,深入调研,拓展新形势下的实践形式和内容,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性。

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增强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几年来,绥化学院针对绥化地区属于农业大市,土地面积有限,外出务工人员众多,农村常住人口多为老人、儿童的特点,在绥化地区的十个市县开展了顶岗支教、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关爱残障人士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在时间上由原来的寒暑假的固定时间段,变成日常化、经常化。社会实践形式由以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为主转向结合专业,发挥科技文化智力资源优势,增强社会实践对社会的服务性。真正达到为社会做贡献的目的。

(三)领导高度重视,强化组织管理

绥化学院开展各类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都建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的组织机构,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体系的同时,对实践的目标、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制定出明确规定,校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等职能部门通力配合,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管理机构,同时建立由思政教师、辅导员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拨付专项经费,给予支持和保障。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联合社会力量,形成多方合力,多渠道筹措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经费,助力大学生社会实践积极、顺利开展。

(四)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为了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续、健康开展,实践基地建设不容忽视,地方高校应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努力拓展实践基地的类型,进一步丰富实践的内容,使实践基地成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价值互动平台。

(五)完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完善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有助于反映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情况并找出大学生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与预期的教育效果之间所存在的差距,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同时,学校应该根据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结果,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

绥化学院将社会实践德育实践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分中,单独划出4学分的实践课学分。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实际表现、智能收获、思想收获以及相应的调研报告、收获心得的完成情况,二级学院组成评估小组或者委员会,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评价是否合格,最终折算成学分记入学生德育成绩档案。同时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与以下几方面挂钩: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奖学金、先优个人和集体、推优入党。同时,学校根据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每年定期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学分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来,收效明显,学生实践过程中升华的精神逐渐内塑为一种行为准则,从而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引向深入[3]。

参考文献:

[1]高馨.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2]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49-52.

[3]梁广东.大学生关爱空巢老人社会实践的德育实效性探析[J].黑龙江生态职业学院学报,2011,(6):61-62.

作者:梁广东 刘蕾 夏艳霞 姚娇娜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3: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摘           要]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必须作出改革和创新,以不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分析了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以及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不足,进而针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改革创新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    键   词]  社会实践;实践活动;高校教育;大学生

一、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高校大学生人才的培养不但需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还需要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实践创新、情感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成长。从这个角度看,单纯依靠学校教育是明显不够的。这是因为学校本身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脱节,无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感知与认知客观世界,从而对其成长造成阻碍。而社会实践恰恰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形成联系的桥梁,学生通过在社会中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印证,从而使专业理论与知识得到强化,另一方面能够学到诸多校内无法学到的内容,如社会中的生存技能、与人沟通交流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岗位工作能力等。同时,社会实践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对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社会实践活动缺少专业指导

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在校外的拓展,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情况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同时活动形式也十分丰富,如暑期“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社会调研活动、暑期政府实习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参与率也较高。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超过90%的人都参与过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水平逐渐提升的明显表现。尽管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种类丰富、开展频率高、参与人数多,但许多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缺少专业化的指导,多由学校社团组织、团学系统或学生自发组织,而缺少教师队伍对活动提供专业建议和设计,这就导致许多社会实践活动在设计方面存在问题,如选题不合理、行程安排、报告撰写与成果总结等难以有效进行等,这都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造成了高校教学资源与学生精力的浪费。

(二)社会实践的资源保障不足

虽然我国各高校都在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路径,并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生活,使大学生的多项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由于我国高校众多、大学生数量庞大,因此社会实践资源总体上呈现出不足的问题。而我国也尚未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社会资源保障体系,这就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实践课题与校外合作等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学生也无法得到平等的社会实践锻炼机会。许多高校大学生为参与社会实践甚至还需自己联系各种社会资源,同时学校也无法对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这就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也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实践评价机制不健全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与校内教育共同承担着现代人才培养任务,因此其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即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然而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同样需要相应的评价机制来确保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最终效果,以保证社会实践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但我国高校目前尚未形成一套针对社会实践工作的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从而使社会实践工作缺少相应的指导与监督。即使一些学校已经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并将实践情况计入学生考核成绩中,但却未能形成针对社会实踐成效、实践质量等的科学评价标准,既无法准确反映出学生的实践效果,也不利于高校社会实践工作的发展完善。

(四)社会实践运行模式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针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已经开展多年,且已经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改进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例如相关部门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形式、实践目标等出台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理论宣讲、科技普及、科技支农、志愿服务、军民共建等专题活动,而在社会实践工作的运行方式上,强调整合社会、政府、高校、教师等多方面要素,围绕学生社会实践构建出协同工作运行机制,从而打造出更加优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培育载体。从现阶段的研究成果看,我国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还是十分重视的。但从现有的运行模式看,其中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如社会、政府、企业、学校等各方在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构建上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协调机制和规范的合作模式,各方参与主体在此项工作中的职责尚未明确等,这都需要在未来研究工作中予以进一步完善。

三、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改革创新的建议

对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由此不难看出高校社会实践与校园教育同等重要。对此,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围绕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和文明校园创建任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升社会实践教育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培养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必须结合“中国梦”实现的相关要求针对性开展,以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例如针对红色基因传承开展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慰问烈士军属、红色宣讲等活动;针对国家发展重点开展国情类社会调研活动,或针对未来职业进行行业发展的相关调研;针对乡村振兴,聚焦家乡变迁开展有关乡村发展的走访调研活动和支援乡村活动;针对和谐社会创建开展走进社区、公益宣传和爱心募捐等公益活动;针对岗位能力提升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走进生产第一线进行岗位体验。上述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充分发挥出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务实、奉献的思想观念,使学生逐渐将个人发展与“中国梦”的实现联系起来,切实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增强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创建高质量社会实践平台

在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中,社会实践平台的创建是其中关键一环,其关系到学生能否享有丰富的社会实践资源和能否得到更多社会实践锻炼机会。此外,我国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研究,对社会实践平台的创建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并非高校单方面的责任,而成为社会、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的共同任务,因此,如何打通各参与主体之间协同合作的渠道就成为我国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改革创新的重点努力方向。一方面,学校、政府、社会与企业各方应围绕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自由组合、专题立项、分类指导,从而创建出多种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如校企合作创建专业化的实训实践基地、校地合作创建社会服务平台、校校联合围绕共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势互补申报更多实践专题项目等。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与教育有关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从而在保障社会实践专业度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开拓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另一方面,高校应鼓励依托教师专业课题进行各种社会实践项目的申报,或围绕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依托校院两级实践基地设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项目,从而使校院各专业学生能够围绕项目相互合作,共同探索,最大化地共享社会实践活动的收益。

(三)继续加强社会实践研究,完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

鉴于我国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国高校与相关部门都应继续加强社会实践工作的研究,从而探索出完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有效路径。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从课堂体系入手。虽然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被一些高校纳入教学体系中,但并未形成专门针对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教育体系。因此社会实践课堂体系构建必须根据高校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和发展需求制订出针对性、专业化的实践引导方案,再据此打造专门针对实践课堂的教师人才队伍和考核评价机制,从而使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能够有效运行。其次,应多措并举提升社会实践立项与实践成果质量。一方面,在实践项目立项中应注意提升项目的现实意义,紧紧围绕政府、社会和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展开项目设计与立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更高水准的实践成果。最后,高校与社会、企业、政府应针对各学科学生的特点以及培养方向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制订出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价制度,以更好地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指导与评估,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高校作为我国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不僅需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校教育,更需要探索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路径,从而使新时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更好的成长与提升,为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郭永亮.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思考与探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9(33):42.

[2]赵一航.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措施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30):52-54.

[3]李丹琳.基于高校社会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优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186-187.

[4]蒋飞.浅析当前经济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路径[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2):184-185.

[5]孙晨.依托社会实践提升高校实践育人功效的途径探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9,41(6):137-140.

[6]李婉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专业性效果实现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9(20):439.

◎编辑 原琳娜

作者:袁松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卖花社会实践论文下一篇:职业教育中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