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音乐艺术论文

2022-04-26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本科院校音乐艺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作者以自身在教育岗位的经验以及调查研究的成果,较为通俗的描述了高校中非艺术类专业音乐教育体系的相关问题,例如课程内容和课时的计划与安排、侧重点、突现的问题等等。

本科院校音乐艺术论文 篇1:

综合性院校音乐专业办学目标及实践的思考

摘  要:综合性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何深化、优化这些成果?即既利用综合性院校的优势,又遵循音乐人才培养的规律,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高校办学者和音乐专业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则陈述及探讨这些命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学;综合性院校;学科建设;课程设置

引言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至今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的高等音乐教育大致经历了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代表的专业性音乐教育、以培养国民音乐能力和素质为目的的师范类的音乐教育;二十一世纪以后,部分普通高校也开设了音乐类学科或专业方向(其中包括综合性大学和专科性院校),高校音乐教育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局面。

传统的高等音乐专业培养模式主要是音乐创作、音乐研究、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师范生)专业。随着国家教育方针与文化发展的逐渐调整,加之计算机学科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的高等教育模式、经济结构形式等层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音乐人才的培养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也产生了新领域。高校音乐专业也因此得到了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综合性大学及专业院校(下文简称综合院校)音乐专业的办学已历经十几年,并培养出许多人才。但客观地看,综合院校的学科功能和文化优势并未充分发挥,还存在许多发展的空间。如何利用并挖掘综合院校的潜能,既科学又有特点的办好音乐专业,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这是高校办学者和音乐教师的责任。

一、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培养的基本情况

1. 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目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建制有几种情况,一是将原有的艺术教研室或艺术中心规模扩大,功能也提升;二是将校内原有相关部门整合,同时调整、开展相应的学科建设;三是全新建立教学编制,并进行学科定位。在具体的音乐专业培养方向上,综合性大学有较多的选择,但一般会有明确的目标。随着国家对师范院校教学方针的调整,师范类音乐教育不再是师范院校的专利,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考虑,综合院校往往选择了音乐教育专业作为起点,或者在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再增加其他专业或方向,如音乐表演、作曲、音乐学等。综合院校音乐专业的创办一般是在学校上升阶段完成的,因此在人才引进、硬件投入等方面具有政策和经济等方面的优势,而其学科的建设也常常与学科带头人有关;从整体调查看,多数学校专业方向基本上还是以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为主,其中乐器表演方向也有增加,个别学校甚至选择了以器乐表演为学科突破口,希望能够突出自身的办学特点。从学历教育上看,多数学校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的教育正逐渐开展,并且研究生教育的类型主要是专业硕士、教育硕士等,但也有学校甚至还没有研究生教育。

2. 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综合院校音乐专业经过十几年间的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相应问题也基本显现。首先是办学缺少特点,因为办学师资多引进于师范院校,学术资源较局限,学术点不平衡,且难以整合,虽然其生源可能好于地方性师范类和专科性院校,但师范性质的特征较为突出,优秀人才的培养有瓶颈;音乐教育是一种基础式的教育,其成果的显现不同于表演专业那样光鲜、突出。其次,多数学校本科教学的特征还未显现,学术性的理念还未介入教学过程;其原因可能是师资配备不完整,或生源质量不理想,影响学术理念的贯彻和实施。最后,这些音乐专业在综合院校里接近于孤立地存在,它与其他学科之间几乎是呈断裂式;综合院校的文化特性未能提高音乐专业的教育水准,同样音乐专业的开设也没有提升,甚至影响综合院校的文化气质和氛围。因此音乐专业的办学处于一种相对尴尬的状态。另外因为研究生教育开展较滞后,客观上对本科教育产生了断层。一定程度上,部分综合院校的音乐专业基本上是师范院校的初级复制。

二、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考虑

1. 学科建设问题考虑

综上所述,综合院校音乐专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还是学科的定位、建设和目标问题,这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参照欧美综合性大学音乐学院的办学经验,综合性大学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社会学等人文知识应该成为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发展的基础。因此音乐学科的定位和发展应重视理论与实用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考生生源特点以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人才培养,要强化生源的强项空间,弱化生源的弱项空间。同时应结合该综合院校自身的人文学科,甚至自然科学学科的基础和条件,而合理地设置音乐专业的定位。若定位失误,以后的转型将会比较困难,转型周期也会较长,甚至会长期影响音乐学科的发展。

因此学科的定位应考虑以下因素:高校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高校自身的学科分布、人文背景,以及社会需求等,要发掘自身的相对优势,形成独特的科学研究和课程体系。要合理地选择、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目前综合院校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举足轻重,优者事半功倍,劣者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

由于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开设的时间都不久,加之师资等方面的原因,因此目前的音乐专业教学以本科为主,部分并不具有“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点。事实上硕士点的功能并不仅体现在开展研究生教育,更是对本科教学的高瞻远瞩式的引领,它关系到本科教学的专业性和高标准,也使本科的人才培养形成可持续性。本科相关理论课程的开设应与研究生阶段形成有机的衔接,充分利用综合院校的学科背景和理论优势。所以建立在研究生教育背景上的本科生教育应逐渐成为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2. 课程设置问题考虑

学科定位后,相应的课程安排则会逐步清晰。高等音乐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殊性,作为音乐专门人才的基本素养,其基本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与专业音乐艺术院校还比较接近,只是在课时与深度方面有所变化。在具体的专业方向上,目前大多数综合院校的音乐专业还是集中在表演类和音乐教育类,随着理论课程的增多及社会需求,可以增设类似艺术管理、艺术与科技等方向,综合院校的多学科及课程优势在此均可得以充分体现。对于现存的教学内容,可以在课程上进行调整或拓展,类似于音乐史、戏剧史、文化学、民族音乐、社会学、科技史、管理学基础、现代科技概论等均可或以课程的方式,或以讲座的形式介入。另外应该增加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社会调查与采风机会,即强化实践经验、活动能力,以塑造主动、灵活,既有理论武装,又有实践经验的学生。针对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科定位及教学模式的相对特殊性,招生中可在某些方面略作调整,应重视基本素质、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知识结构等内容的考核。目前许多综合院校有些还加强了与国外院校培养模式方面的对接,这些也都在一些音乐专业领域得以实现。因此在入学时可以有目的地进行要求,入学后也可以对这些生源的课程设置进行扩充或调整,以适应后阶段学生各项发展或者留学阶段学习的需要。

三、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的办学思考

1. 音乐专业生源的培养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的历史并不悠久,但从一开始,上海大学就十分明确了音乐专业办学的方针和模式,并始终对此进行思考、调整、探索与实践。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力求通过本科教育,培养能够胜任多领域工作的音乐专门人才。为此学院开设了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音乐类课程,并借助于上海大学的学科综合优势,提供给学生专业之外的跨学科专业的学习;学院聘请了多个学科的教师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其目的是加强文化教育,培养未来社会发展中需要的复合型音乐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

在办学的摸索过程中,学院已经逐渐找寻到自身发展的特色,并已取得鲜明的成果,同时形成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研究的有机衔接。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将大量的课程互通,通过设置更多的课程选修等手段,使得任何方向入学的学生都可以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再选修其他类型课程,并且同一理论课程都有不同的程度设计,以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除了音乐专业课程外,学院还安排了大量的文化类课程,包括不定期的举办讲座,使学生广泛吸收养分。另外学院面对学生还安排了众多的乐团训练实践课程,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乐团的活动,包括以课程的方式,要求学生聆听、参与非音乐类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以获得最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相关知识。

作为具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硕士点的单位部门,学院在学科方面始终在寻找自身的定位发展,如在中国民族音乐领域实现了教学与研究的并行。首先在本科教学中间给予其充分的重视和强化,并且是理论与表演同步开展,课堂与采风平行,同时在研究生阶段给以理论性深化,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为题材作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的选题。经过数年的努力,音乐学院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课程建设成果获得2013年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为此,音乐学院在未来的工作中还会深化、拓展原有的课程,同时继续寻找各学科交叉的新的突破点和方向。

2. 非音乐专业生源的培养

综合院校开展音乐专业教育主要存在两大宗旨,一是音乐专业本身的人才培养,二是作为整个综合院校音乐艺术普及与教育的重要组成,更是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管理者会多关注于前者,事实上音乐专业的开设对于高校音乐普及工作和普通生源的音乐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作用。

以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为例:其一,音乐专业本身的存在奠定了全校音乐类通识课程的专业性和深刻性,使非音乐类专业的学生能够接受到高水准的音乐教育;其二,能够极大地丰富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氛围,提升大学的精神内涵和品位;其三,多个学生乐团举办的大量的现场音乐会能给广大师生带来最直接的听觉、视觉和精神感受,特别是许多从未聆听过真实乐器音响的同学在这些音乐会中认识并理解了人类所积累的大量的思想和文化;其四,大量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以前曾经学习过音乐,学院所开设的课程使得这些学生在大学里还能够参加各类音乐演艺社团的训练和演出,继续圆梦音乐。事实证明:这种参与性、实践性的形式对学生的气质和精神影响是其他课程无可替代的。上海大学音乐学院让普通学生对音乐的参与不是被动和消极的,它要求学生尽可能以技能化的方式融入音乐中间,或歌唱,或演奏,而不仅是(下转第62页)

作者:单林 叶志明 袁勤 常沁怡 初海伦

本科院校音乐艺术论文 篇2:

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艺术类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之我见

摘要:作者以自身在教育岗位的经验以及调查研究的成果,较为通俗的描述了高校中非艺术类专业音乐教育体系的相关问题,例如课程内容和课时的计划与安排、侧重点、突现的问题等等。

关键词:非艺术类专业;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音乐教育在每一种性质的教育阶段都有显而易见的作用,而高校中音乐教育的作用很明确,但也要区分对象,不能一概而论,如选择了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其喜欢或擅长的专业(如声乐、器乐)的技能更加娴熟和精通;而非艺术类专业的,特别是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教育就有区别而且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即让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中能够胜任一些具象的工作,如排练合唱、在课堂中的歌曲教唱与弹奏、文艺活动的表演及策划等等这些目前在中小学教育及学前教育中所提倡的,综合素质教育的体现。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的课程规划中,除了音乐学院,还有教育学院设置艺术类的相关音乐课程,但培养目标截然相反,后者更多的是培养全科型的学前及小学教育行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或者教学能力,同样,在音乐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也有其特殊的地方。

一、着重培养与训练全面的音乐技能

教育学院设置的主要专业为小学教育及学前教育,研究它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后不难发现,在专业基本能力模块中,设置了六种音乐课程,这六种音乐课程包含了《乐理视唱》、《声乐》、《琴法》、《儿童歌曲欣赏》、《儿童歌曲弹唱》以及《合唱与指挥》。不难发现,除了乐理课为理论课程外,其余全部是关于音乐技能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安排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特别是琴法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了总共四个学期的课程,每学期32课时,而其他音乐课程就相对较短,一般设置在一个学期中完成,课时从10至32不等。这些所有的音乐类课程并不是集中安排,而是分散在学制下的每个学期当中,继而让学生每学期持续接触到不同的音乐课程,综合全面的去发展。

为了锻炼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展示所学音乐技能,除正常的音乐实践课程之外,定期举办各类实践音乐会,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从准备到登台展示的过程,才能更好的掌握基础的技能以及发现更多不足之处。除此之外,每学期还有技能验收环节,被验收学生全部是通过抽签决定,在保证公平的情况下又督促了每个学生的音乐技能训练。

二、突出“实用性”而非“专业性”

区分艺术类专业与非艺术类专业音乐课程教学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哪个更具有专业性或者说哪个更加实用,例如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在艺术类专业的音乐课程教学中,这通常是两门独立的课程,并且将“乐理”称之为“基本乐理”,而在非艺术类专业音乐课程的安排中,前者的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变成了一门课程《乐理与视唱》,显而易见,在课程数量上也有很大区别,非艺术类专业音乐课程《乐理与视唱》一共只有32个学时左右,这意味着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学习,而在艺术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中,《乐理》至少有两个学期的时间,《视唱练耳》更是有四个学期甚至有些学校开设至六个学期,从这点就可发现,非艺术类专业音乐课程“不得不”追求“实用性”,但这只是相对的、在对比的情况下来说。突出“实用性”也是切合实际的,因为在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工作中,很少或者几乎没有需要“专业性”的音乐理论知识去解释什么,而只是会唱、会弹、会教即可,而不是更多的去研究怎样唱得更好、怎样弹得更好。但是也不能浅显的断章取义,非艺术类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更多的是体现在基础层面的理论与技能,这并不代表不够系统或者不够科学,而是侧重点不同。

三、“技能”是否可以短时练就?

不管是艺术类还是非艺术类专业的音乐课程,其结果都是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和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一般通过“表演”来完成,这就需要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了。有句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算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不用登上舞台,那站在講台上示范或者弹唱也其实是一种“表演”了,但由于选择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真正接触到跟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或者具备某种音乐技能,但在进入高校后,不仅需要用大量的时间来练习音乐技能,又要学习其他各种各样的文化类课程,相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可能难上加难,后者可能有更多的时间专心的用于练习自己的专业。所以这已经给高校非艺术类专业的音乐课程体系带来了挑战,我国本科教育学制为四年,专科教育学制为三年,也就是说,三至四年内,在不影响其他课程学习成绩的情形下,要掌握一些音乐能力,如演唱、演奏等,这里用到“掌握”这个词,只能说可以在某个空间内,面对很多人进行表演的能力,具体程度只能看个人的条件了。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相对比较紧密,特别是专科专业,因为时间短,但又需要全面的知识,这造成了一种现象,学生一不小心就会偏科,特别是音乐类课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实践练习。

目前高校教育不属于精英教育、特种教育,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肯定希望能够使所有学生全面的学习,接受最全面的教育,这对于从事非艺术类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通过对非艺术类专业音乐课程体系的研究,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到音乐课程体系根据具体效果变化后的实用性,而非评判它的对错或完善程度,通过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发现问题,或者更好的实施方案并加以改革,使得高校非艺术类专业音乐课程的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先进、更加有效。

作者:李志鹏

本科院校音乐艺术论文 篇3:

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究了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策略,旨在促进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调整,以提高中小学音乐师资的培养水平。

关键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音乐教育课程在中小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重要责任,而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对音乐教师的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学生及家长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对音乐教育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为了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质量,以满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需求,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定位不够明确

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并重的,而且更应该突出对师范性的培养,即要注重师范人才教学技能的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是一门综合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应重视专业性和师范性培养,即要同时加强对学生音乐表演、音乐文化等职业能力与基本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教学技能培养。但是,从目前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来看,过于侧重专业性的特点,对师范性、学科性等特点没有全面重视,而这种课程体系是不适应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高师院校音乐课程体系定位上的不明确,导致培养出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某些技能、经验方面比较欠缺,无法达到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要求。

2.专业必修课程之间的衔接性有待加强

不管在什么学科的课程体系,课程之间的衔接性都是很关键的。一门学科课程的设置不仅仅要考虑到内部知识点及知识板块方面的融合度,还要注重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及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分析当前的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就会发现,在课程设置方面这种学科中或学科间的衔接性是明显不够的,尤其是在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之间,可谓是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比如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之间的关系,等等。

3.专业选修课程缺乏创新性

高校专业选修课应该以拓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目的,其设置要以专业必修课为基础。为了实现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管是专业必修课还是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在设置方面都应该充分体现学生技能培养的专业化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但是纵观目前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在充分体现专业性的同时,却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例如在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中,相对于必修课而言,深度和广度过于狭窄,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注重多元化,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

4.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针对性不够突出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足一直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而这与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有很大的关系的。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是有自己突出的特点的,它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比较丰富多彩,但是通过研究现行的高师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对于本学科课程教学特殊性的认识明显不足。音乐课程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唱歌、跳舞,而是更侧重于在唱跳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等能力。在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把音乐技能课程与师范教育类课程明显区别开来,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在音乐技能方面很优秀,但是对音乐课程的教学特殊性明显把握不足,这就使得在实际中很难实现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策略

1.明确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定位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着为中小学及其他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的重任。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师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就要定位于师范性与发展性。师范性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最基本要求,而发展性则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培养人才的职业发展要求。具体而言,高师院校承担着培养基本音乐教师人才的任务,但同时对于音乐教师终身从教的职业发展问题也有更多的关注。高师院校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正确地对音乐课程教育专业体系进行定位。此外,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还应该进一步认识到,本专业是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音乐教师为目标的,它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所以,为了培养出来的师资能够顺利进入音乐教育岗位,高师院校在音乐人才培养过程中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和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

2.注重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在注重设计规划及保障措施跟进的基础上,重视专业师资人才的培养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通过对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的在职或离岗培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音乐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进一步促进音乐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及音乐教育资源有效整合,进而推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3.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并重

许多高师院校在进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时,很难做到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并重。总的来说,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课程的建设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的优势学科,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许多高师院校的实践也证明,课程建设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另外,学科建设的成果与教材建设也是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赖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因此,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发校本教材,编制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教育专业教材,以满足地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

4.把实验实训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要更好地促进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就要从教学质量的反馈中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这就要求高师院校把音乐教育的实验实训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音乐活动实训当中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实际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许多高师院校都无法经常性开展演出、竞赛等音乐教育实训活动,而且许多高师院校也缺乏把学生的课外实验实训活动纳入课堂教学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关音乐教学理论在实际中的推广和应用。因此,高师院校要加强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就要重视学生的课外实验实训活动,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另外,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还要从管理机制和教学评价两个方面加强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通过教学质量监控进行音乐课程建设的成效评价,建立教学质量反馈机制。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着为中小学培养音乐师资的重任,在中小学对音乐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高师院校只有在正确定位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地域的实际情况,充分认清自身的学科特点及优势,对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才能更好地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为中小学提供更优秀的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王耀华.王安国.科学性音乐性师范性时代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特点[J].音乐探索,2010(2).

[2]贺星.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新思路[J].艺术教育,2013(2).

作者:刘彩莲 何彦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产工艺化学工程论文下一篇:保险财务研究管理论文

热门文章

本科院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