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音乐发展论文

2022-04-28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中国民间音乐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社会,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使之得以保护和发扬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中国民间音乐发展论文 篇1:

以沂蒙山小调为例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发展对策

如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促使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保持其文化精粹——民间音乐的生机与活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该文以沂蒙山小调为例分析民间音乐的发展状况,一来可以大致窥探到我国众多农村中民间音乐和民间文化的缩影,二来结合现状及众多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来深入探讨民间音乐的出路,以期为我国民族音乐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些许可行的建议。

民间音乐;发展;对策

1.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及其特点

民族音乐就是产生于民间,流传在民间的,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主要包括民歌、歌舞民族器乐、曲艺音乐与戏曲音乐四部分,其中以综合艺术为主;独特的中国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和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民间音乐它源于生活,对人民生活有着广泛深入的作用,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丰富性。中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民间习俗千姿百态形成了品种繁多的民族民间音乐。据统计,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30万首,民族乐器约200种,独奏重奏、合奏乐曲不可胜数,曲艺音乐约200个曲种,戏曲约有360个剧种。

不确定性,民间音乐一般为口头产生口头传授口头发展,这种方式使民间音乐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通俗性,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音乐文化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抒发了他们的感情,表达了他们的意志和愿望更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色彩,更贴近广大劳动人民并为他们所接受和喜爱。

实用性,许多民歌还未完全摆脱实用功能的原始形态.如各类劳动号子仍具有实用性和表现性两种功用,民歌的表现性在于用艺术形式反映劳动者的力量,态度,志向和审美情趣,它是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直接反映。

2.民间音乐总体发展趋势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一曲《沂蒙山小调》,唱红了沂蒙山区,风靡齐鲁大地,飞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一首反映沂蒙山乡土气息的代表曲作。不论何时何地,只要一听到那悠扬动听的旋律,亲切感人的歌词,一种对沂蒙山崇敬爱慕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这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中国优秀民歌的《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八百里的秀美沂蒙,唱出了根据地人民的乐观情怀。

目前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在许多地区也正不断被其他娱乐方式取代,然而具体情况从局部地区去考察则表现得较为复杂,大体可以概括为“由盛转衰,衰而不灭”。可详分为以下3种情况:其一,逐步消亡,这在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发达地区的农村表现尤为明显。其二,变化发展,但已偏离了传统的轨迹,成为农村青年人的“新型娱乐方式”。其三,继续保持,并基本上传承了原有的风貌,但前景莫测,顺应时代的进步,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正日趋理性化,虽然往年的那种“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的情景是再也见不到了,但民间音乐活动也决不会完全消失。它会被作为文化遗产以一定的方式保存下来,同时也是会作为现代农民的传统精神食粮,在特定的范围内继续流传。

民间音乐在总体上还是表现出衰落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民间音乐活动场合在减少;年轻人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在减弱;新的民间音乐作品难以产生;不少地方民间音乐品种近年内的消亡等。

3.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及其具体对策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民间音乐赖以生存的土壤正日益散失,许多依靠口传心授为传承方式的民间音乐正不断消亡,不少民间老艺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令人担忧,为使我国民族音乐健康持续发展,应遵循有效保护和主动创新的原则,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壮大民间传承文化的力量

传统民间音乐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和创作的,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其延续至今主要的力量在于民间的世代相传。不管是专职的民间艺人还是非专职的音乐爱好者,他们都是传统民间音乐传承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和最根本的力量。面对当前传统民间音乐受巨大冲击的困境,社会和政府应高度关注和采取有效的办法来保护和壮大民间传承的力量。如对生活困难的民间艺人予以经济补助;对濒临失传的传统民间音乐应组织专业人士整理抢救;特别是对一些有突出特色和价值者要重点资助和保护,鼓励带徒授艺,并创造条件让优秀的民间艺人进入社区、学校和乡村表演等。这样有利于提高群众的参与热情,也有利于扩大传统民间音乐的影响,并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3.2发挥学校传承文化的独特作用

学校作为现代社会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的主要阵地,在传统民间音乐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广大青年学子应当主动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努力充分发掘和利用传统民间音乐文化资源,让所学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在传统民间文化的熏陶中拓展自己的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继承传统,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

3.3合理运用现代传媒,使民族民间音乐能够广而告之

借助新媒体来加强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大有文章可做。可以建立起专门的数字化的民间音乐数据库,让隐匿在纸媒里的动听旋律实现传播媒介的转换,不仅更加方便储存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还可以通过便利的网络从异地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真正实现民间文化资料的全民共享。

3.4使民间音乐与当地经济相契合

诸如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发展传统民间音乐。发展旅游是展现传统民间音乐的重要平台,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全国的各大旅游景点,无论是风格各异的传统民间歌舞,还是别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无不包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且往往会对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将传统的民间音乐在旅游景点进行展演,不仅让游客感受了地方文化的千姿百态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利于增加民族自豪感,也有利于传统民间音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新形势下,临沂市提出改编沂蒙山小调,实现小调由民间向现代的转变。为此,先后多次到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找专家咨询,决定将《沂蒙山小调》改编成民族管弦乐交响曲。《沂蒙山小调》以民族交响乐表现形式,全新包装亮相,向世界各地推介,使之成为世界民族管弦乐之林的又一新秀,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成为国际乐坛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李善峰

中国民间音乐发展论文 篇2:

关于中国民间音乐如何传承发展之我见

摘要: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社会,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使之得以保护和发扬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关键词:民间音乐 传承 发展

一、民间音乐概念综述

民间音乐是最具有民族文化性、社群参与性、乡土本色性的文化艺术总成,其韧发于民间、取材于民间、成长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可谓中华民族音乐之滥觞。几千年来。民间音乐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沿革中。始终保持以口头的传承方式在民间艺人之间薪火相传。并在传播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流变。民间音乐表达了基层社群的心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层社群的基本生活原态。成为人们精神生活领域所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中国民歌的形式丰富多样,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各有区别、各有特色。例如,汉族民歌多以四句一段为主,但陕北、晋西北以及内蒙古地区也有以两句一段的民歌,藏族的“谐”体歌亦多四句一段。汉族民歌除七言体以外,又有五言、六言、八言甚至以上的诗句,与之对比。纳西民歌则多为五言。在韵脚方面,汉族民歌强调尾韵押韵。蒙古民歌则多押头韵。侗族民歌则多押腰韵,不一而足。从风格来看,傣族民歌尚明丽清新。汉族民歌因南北地域环境不同而有所区别。南方较为含蓄婉约,北方则较为粗犷豪放。

尽管民间音乐因其自身起源与发展环境不同。存在种种不足。但作为劳动人民心声的反应,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内在的、积极向上的、昂扬奋斗的精神面貌。受历史条件和传承方式的影响,民间音乐在技校拓展方面表现的较为缓慢,但经过千百年来人民群众的加工与锤炼。其艺术水准和表现力却日臻完美,很好的展现出一个前进发展的过程。不可否认,民间音乐已经成为全人类文化艺术成果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其在净化心灵、涵养情操、提升品位、塑造人格等方面展现出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二、民间音乐的本源与特征

正如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反映了人类物质生产的客观需求一样。民间音乐从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产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同时也伴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反映了基层社群的集体智慧。是人类社会物质实践所衍生的精神产品。实践具有永恒性,因而民间音乐也内在的承继了物质实践的永恒性与发展性。由于民间音乐的传承主要以口头为主。因而又具有流变性和应时性等特点。正因其这种流变性和应时性,是民间音乐更加真实客观的反映出各时代、各地域、各民族、各群体的生活实际。

民间音乐具有鲜明性与自然性的特点,其含义有二,其一真实,其二浑然天成,民间音乐这一特色的形成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创作模板与传播方式本身即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其二。民间音乐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思想感情乃是基层社群自然且真实的流露:其三。表现载体亦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表达方式率真自然:第四,作为表现兴师动众额语言来源于自然生动的口语。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民间音乐的发展状况评述

(一)“现成思路”、“现成格局”现象表现突出。民间音乐唱词中,相同的词语、相同的艺术处理手法。往往会被反复运用:戏曲剧种、说唱曲种中普遍存在唱腔的雷同与结构音乐表现手法单一等特征:一个地区内部旋律运动的模式、乐段结构以及润腔方式的也存在同一性。

(二)表达技巧缺乏系统性或统一性。民间音乐不乏高超的表现技巧,但受历史背景与传承方式的影响。这些技巧的探讨与改进亦仅存在于口头中,始终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使这种技巧本身传承受阻。

(三)发展进度较慢。民间音乐起源远远早于专业音乐。但其发展进度却远远慢于专业音乐。专业音乐不仅有书面的词曲书谱,而且其传播和交流与民间音乐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更具有可操作性空间。而这恰恰是民间音乐自身所欠缺的。

民间音乐因得不到及时的总结、整理。发轫于基层社群的民间艺人亦如流星般一闪而过,而留不下成熟的作品。有些民间音乐品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便过早地衰败了。再加上民间音乐缺乏充足资力、物力、人力的支持,其在历史流变中始终呈现出一种自生自灭的消极状态。

四、如何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

(一)加强对民间音乐传承的教育和研究

民族的才是世界。民间的才是普适的,我国是一个有着多种民族、广阔地域的历史文明古国,民间音乐承继了中华民族的新鲜血液乃国之瑰宝。因而如何把我国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民族音乐传承下去。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责任。也是国家教育所肩负的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要保护和拯救民间音乐。需从学校教育入手。大力加强各级学校中的民间音乐教育,使其成为收集和传承民间音乐的重要载体和通道。同时,要加强对民间音乐拓展教育。重视民间音乐理论研究,积极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教育和各个级层的理论研究。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和民族音乐基础理论薄弱的问题,

(二)加强民间音乐宣传、推广和普及力度,提升其综合影响力

我国民间音乐的品类和构成内容都是极其丰富的。它有赖以自豪的音色特质、混响特质、语言特质和结构特质,同时又起源于人民的现实生活之中。因而与劳动人民具有根深蒂固的感情基础,要使国人普遍了解民间音乐丰厚的文化蕴含和艺术功底,提高艺术审美欣赏能力。除了通过媒体的积极宣传与大力引导外。还需国民普遍参与和共同支持。例如,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由普及到提高、由专业到非专业、由学校到社会团体等模式广泛开展民间音乐的推广与普及活动。在普及中实现民间音乐精华的传承。此外,通过媒体和文体活动传播民间音乐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渠道,社区和学校都可以开展。例如通过校园的广播、文艺汇演等活动,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老师学生等接受民间音乐的熏陶。形成参与面更广,教育效果更显著的整体氛围。时间长了,机会多了,孩子们、老师们的兴趣、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我国的民间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构成我国文化艺术的独特景观。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容不得我们沉浸在丰富多彩、涵养深刻的文化景观中,我们已然进入了一个对民间音乐的文化进行发掘整合的时代。这种发掘整合工作必将有利于拯救濒危的民间音乐文化、音乐现象,有利于他们的进一步传承。应当指出,对于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文艺工作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正是由于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各方面的考察与研讨等工作。我们才能依然听得到那些历史已经很遥远的音乐。比如纳西古乐。福建南音,潮州音乐等等。在突飞猛进的崭新的时代面前,我们觉得欣慰。因为我们有些古老的民间音乐文化被发掘与保护了起来,并且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当然我们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不能因为有了一点点成绩而固步自封。只要我们每一个国人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们的民间音乐文化也就多一些艺术生命力!讓我们共同期待与努力!

参考文献:

[1]邓光华.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郭小刚.民间音乐发展现状与大众社会心理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06).

[3]邓薇.民间音乐传承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8,(04).

[4]杨光东.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定位及特征新解[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04).

[5]武敏.谈湖南茶陵本土民歌的保护与传承[J].艺术教育,2011,(09).

[6]刘畅.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传承[D].东北师范大学,2007.

[7]丁宁.探究中国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0,(05).

[8]方光耀.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

作者简介:

杨硕雅(1956—1),男,壮族,广西省南宁市上林县人,广西上林县文化馆,大专,中级职称,从事民间音乐艺术创作及研究。

作者:杨硕雅

中国民间音乐发展论文 篇3:

论中国民间音乐的功能及价值

摘要:中国民间音乐始终具有其自身特定的价值,并承载了相应的社会文化功能。本文将从中国民间音乐的功能和价值两个方面入手,通过进一步的理论探究,分析中国民间音乐的政治性、社会性、历史性,同时探讨其市场价值、消费价值和生存战略价值,继而明晰音乐艺术与生活、音乐艺术与生产劳动统一的现象,并领会中国民间音乐的文化生态是如何长盛不衰地传播和延续下去的。

关键词:中国民间音乐  功能  价值

中国的民间音乐,通常来讲指的是在中国民间传播的、非宫廷官方的、非学院派的、非正统的,一切由民间自生自发的、自娱自乐的、自生自灭的、体制外的,专业、职业之外的、业余的、群众性等各种音乐。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对于民间音乐一直都有极大的热情,无论在哪个时期、哪个地区、哪个民族、哪个群体当中,中国民间音乐始终都有其生存的社会土壤;不仅如此,中国民间音乐还一直拥有并展现出其自身特定的价值,比如市场价值、消费价值等,并且还一直承载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功能,因此,长久以来中国民间音乐才能够持续地、不间断地在中国民间传播和传承下去。

一、中国民间音乐的生活需求

在中国民间,社会大众对于民间艺人及民间音乐的欢迎程度非常高,每逢各家有婚丧、嫁娶、祈福、祝寿、祭祀、还愿等各种仪式场景时,几乎都离不开中国民间艺人的演唱以及演奏。较为典型的,就有土家族女性出嫁的时候演唱的哭嫁歌。土家族的哭嫁歌内容丰富,会使用土家语进行演唱,土家族新娘在结婚前的半个月到一个月期间开始进行哭嫁,用哭唱的方式迎接属于自己的婚姻,哭嫁期间女性亲属都会前来帮哭以及劝哭,哭声哀怨、曲调悲切。土家族的哭嫁歌是土家族所有女性出嫁的时候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除了哭嫁歌,各个地区以及各个群体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各自不同的民间仪式和音乐形式。涉及到男婚女嫁情况的,就有锣鼓队、吹打班、民间舞蹈、说唱音乐等各种形式;涉及到丧葬仪式的,则有吹管乐、打孝歌、哭丧歌等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民间音乐已经成为长期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文化消费必需品”。

在各个不同阶段,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國民间音乐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各种功能和价值,全面了解中国民间音乐是如何被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又是如何在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出独特作用的,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才能真正领会中国民间音乐的文化生态是如何做到广泛传播、持续传播、长盛不衰的,也才能更加理解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劳动相统一的现象。

二、中国民间音乐的功能

(一)中国民间音乐的政治性

从古至今,中国民间音乐的政治性功能始终存在。在中国古代,民间音乐对政治调节稳定的作用极为明显。作为中国民间音乐主要组成部分的民谣,其产生和流传通常与现实的政治动荡以及社会灾难联系在一起。民谣是在普通老百姓之间流传的,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民谣通常被认为是代表着老百姓的观点,得民谣者得民心,因此在各个朝代末期,起义者通常将民谣作为推翻政权的至关重要“工具”,典型的有明末崇祯年间的《闯王歌》,当时赋税太高,老百姓流离失所,为了顺应老百姓“不纳粮”的心理,李自成的智囊李岩创作了这首民谣,这首民谣为李自成收获了很多民心,从崇祯13年到17年,这首民谣产生五年后,北京城就被攻陷了。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民间音乐对政治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另外,中国民间音乐还能准确地反映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因此常常被古代朝廷作为执行民生决策的重要参考,这一点在宋代时期表现得极为突出,宋代的皇帝以及士大夫,都比较关注民谣的内容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大宋朝廷一方面努力使社会舆论和政治风气向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靠拢,对其加以良性的引导;另一方面,皇帝和士大夫们常常以民谣作为衡量政治得失的标准之一,积极吸收、采纳,并适时调整政策,因此民谣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普通百姓的民生福祉,所以说,民间音乐有利于古代政治的稳定。

(二)中国民间音乐的社会性

中国的民间音乐具有显著的凝聚社会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中国民间音乐和中国的民间社会,本来就是一种双向关系,中国民间音乐本身从内容到形式、从体裁到风格的形式,都具有显著的社会性,能充分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聆听民间音乐的民众也能从中感受到其反映出来的社会内容,因此中国民间音乐在民间社会的长期发展传承,以及民众对于中国民间音乐的认识观念的转变,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生活条件、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的明显制约。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民间音乐的形成,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详实反映,同时也通过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进行反馈和表达。中国的民间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民众的情感状态产生影响,而民众的情感状态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的社会态度、社会行为以及社会关系。所以中国的民间音乐总是以其鲜明的目的性而被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和分享出来,并且充分运用在相对恰当的各种社会场合当中,因此中国民间音乐具有极其鲜明的社会性。

(三)中国民间音乐的历史性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中国民间音乐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并且始终蕴藏着极高的音乐艺术价值,同时也更加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之间的风土人情和宗教信仰。例如我们熟知的彝族民歌,就是作为彝族意识形态重要内容的彝族原始宗教,通过彝原始民歌的宣传增加了内容,扩大了传播,并形象地记录了彝族先民的历史、习俗、心理,形成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再如“侗族大歌”,它牢牢地植根在广大侗族人民的灵魂深处,并且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滋养,通过独特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满足侗族的群众精神生活需要。中国民间音乐历史性的一面也由此凸显出来,通过长期有效的传承,不仅可以将优秀的、深入灵魂的民间音乐传承下来,更能将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思想价值传承下来。因此,中国民间音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具有明显的文化传承的作用。

三、中国民间音乐的价值

(一)中国民间音乐的市场价值

中国民间音乐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单从民众沟通理解的角度来看,中国民间音乐就具有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市场价值。在我国古代的唐朝期间,各国间文化交流较为频繁,民间音乐也通过文化、贸易等渠道得以传播,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也由此得以广泛吸收全世界各国多民族的音乐特点,并通过该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外音乐至此得以广泛地相互交流。中国的民间音乐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促成了中国与东西方各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建立起了国家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各领域的深入合作,音乐文化产业也发展的极其深入,丝绸之路就是这一时期众所周知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枢纽。

因此从借鉴学习角度看,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传播市场价值,它不仅可以传播和承接各民族的民间音乐文化,还可以提升各国、各民族的政治交互,深入引导和促进文化交流。此外,它还促成了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中国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

(二)中国民间音乐的消费价值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民间音乐既然有其本身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功能,也就必然存在相对应的经济价值,只不过这种社会生活需求和经济价值的表现方式稍异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中国民间音乐具有对老百姓生活、娱乐、休闲需求的消费价值,而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交换,并不仅仅只是货币交换,也可以是物货贸易等其他方式,只要双方认为是等价的,并且自愿交换,就可以形成实际意义上的经济活动。因此作为文化消费产品的中国民间音乐,在老百姓的消费过程中,也并不完全是以钱币进行交易的。

在广袤的农村,民间音乐更多时候可能是通过物质进行交换的,比如使用香烟、白酒等既有一定价值又被广泛使用的生活物品进行交换;此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民间音乐也会以劳动力交换的方式进行,农村称之为“帮忙换工”。臧艺兵在《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一书中就有武当山吕家河民歌村歌师姚启华在几年间通过“闹夜”“打待尸”唱“阴歌”唱“阳歌”等各种表演换来了红包、香烟补贴家用的详细记录,也有通过歌唱进行换取他人帮助从事劳动生产的换工详细记录等。

因此,中国民间音乐是以文化消费产品的性质存在于老百姓的生活中的,中国民间音乐活动也由此具有相应的消费价值,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是可以说明其经济特征的。

(三)中國民间音乐的战略价值

从人类生存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民间音乐还具备一定的优化产业结构、改变发展方式的生存战略价值。关于中国民间音乐对于优化产业结构的说法,学者王文在《关于成都市发展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指出,位于四川省的成都市,拥有着极为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通过深入推进该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的全方位开发和利用,不仅对于传承和保护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在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对该地区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也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他还从理顺机制、搭建平台、培养人才、打造品牌、构筑载体、营造氛围等方面给出实质性的对策和建议,所以中国的民间音乐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具有极为明显的战略价值。

中国民间音乐改变发展方式,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冯珺在其硕士论文《<鄂尔多斯婚礼>品牌及其效益研究》中写到:“由鄂尔多斯文化部门打造的民族文化品牌《鄂尔多斯婚礼》,汇聚了该地区蒙古族民间歌舞、祝颂、民俗、风情等为一身,集中展现出鄂尔多斯地区独有的游牧文化、宫廷文化、祭祀文化等特征,充分带动了地方经济、地区文化产业以及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冯珺认为,当今的文化产业正在逐渐转变为国家和国家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竞争的重要部分,通过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增强软实力,并以此来增强综合竞争力,己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由此可以看到,中国民间音乐作为文化产业链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种类丰富,还具备明显的乡土特色。同时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间音乐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保护和利用好中国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促进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产业化,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中国民间音乐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业,它作为社会大众的一种精神生活的必需品,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消费”着。中国民间音乐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是在不断发展壮大的,但却不能随意的加速发展,或者主观性的将其做大做强,它应当以一种自然的、唯美的、适度的状态,存在于社会经济的生活之中。

中国民间音乐的从业艺人,对于中国乡土文明的贡献,更多的是通过他们一生在各种各样的场合,特别是在人口聚集规模较大的民间仪式中进行演唱或演奏各种反映历史传统、神话故事、社会生活、个人人生体验等相关的民间音乐来体现的。这种行为构建着个人与社会的多重关系,包括亲缘关系、友邻关系、经济关系以及人与天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文化价值认同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大乡民的心灵世界,不仅丰富了自己的个人生活,更服务于家族、群落、社会,他们的这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人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沟通,对更好地发挥建构和延续乡土文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中国民间音乐仍然还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可以进行拓展,特别是在中国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下,在片面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经济思维在民众生活中过度泛滥的情况下,民众们应当看到经济活动对于生活的回归。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建设与经济活动的相互结合,不仅有利于产业结构成分的不断优化,更主要的是它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公民道德意识和精神状态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臧艺兵,张雪程,著.民间音乐与文化创意产业[M].武汉:崇文书局,2015.

[2]李慧丹.土家族“哭嫁歌”——湘西州古丈县实地考察与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年.

[3]吴其南.童谣与谶纬[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

[4]田志光,孙朋朋.宋代民谣传播与社会政治变革[J].中州学刊,2016(07).

[5]黄凰.民族音乐学中的社会性[J].创作评谭,2003(03).

[6]鲍惠新.彝族民歌中的原始宗教信仰[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作者:钱超 黄朝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生舞蹈素质培养论文下一篇: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