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题背景下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

2024-05-26

在主题背景下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精选6篇)

在主题背景下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 第1篇

在主题背景下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

【内容提要】随着幼儿园互动性环境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探索和实践,我们发现来自于幼儿兴趣而生成的主题活动拓展了课程的领域,是一种成功的、有利于幼儿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教学活动,在这种主题背景下教育形式才真正体现了孩子们学习的主体性。大班幼儿已经有很强的辨别、分析、思考、探索能力,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个人行为与集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使幼儿的互督、自律的守规行为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学习的同时,培养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已十分有意义。本文从大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方法、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出了初步的尝试,帮助大班幼儿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

【关键词】主题背景;大班;幼儿;规则意识

中国有句古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人类社会性发展中一个重要内容。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学会掌握和遵守一些社会规范,如:道德、习俗、纪律、法律等,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接纳。较长时间以来,幼儿园较偏重对守规行为的培养,忽视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其实,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规则意识决定守规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当幼儿规则意识建立后,自然而然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就发展了。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发展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新《纲要》社会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前我们为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常常以规则的利他性来裁判幼儿行为,而忽略了让幼儿自己去体验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使幼儿以为规则总是利于别人的,于是他最终学会的总是用规则来要求别人,没有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实际上,不从内在动机出发,不让幼儿体验到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幼儿则会长久地停留在他律的水平上。要激发幼儿内在动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制力、专注性、良好的秩序、合作的精神必须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要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从孩子兴趣和需要出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自主选择,幼儿才会逐步产生主体意识。一个独立的人,意味着他有自信,从而摆脱依赖,得以自主,具有自制力的人,意味着他的行为是自觉而非被动的,是自律而非受他人控制的,因而他往往能为实现一个目标而自觉付出。

由于大班幼儿已经有很强的辨别、分析、思考、探索能力,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个人行为与集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使幼儿的互督、自律的守规行为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学习的同时,培养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已十分有意义。

一、培养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具体做法

(一)引导幼儿参与制定规则

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有许多需要遵守的规则,而孩子的日常规则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孩子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事。所以让孩子通过讨论,自己制定各项活动的规则是非常重要的事。在出现问题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选择解决的方法。从而制定新的规则,并用文字或符号语言记录下来,贴在活动室相应的位置。如玩具摆放的规则,教师把它交给由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只有在他们参与下建立的规则要求,才能真正被其接受。幼儿在一种有限制但又相对自由的、有序的环境里,才能快乐、满足。

(二)帮助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内化规则的要求

1.强化规则意识,使幼儿对规则产生积极的情感

只有使幼儿认识到规则协调了自己与同伴的关系,使活动更顺利,与人与己都有利,才能有被动变为主动,规则才具有实际意义。我们主要应用两种手段:

(1)专题性教育

比如以下案例活动中就充分体现了在主题背景下运用专题性教育的规则意识的培养。

关于作品该放几天的规则制定

在进行活动区时,乐乐小朋友发现一只用“神奇编织”组合搭好的大恐龙玩具,想给它拆掉,在一旁的晨晨小朋友发现了他的举动,就说:“你不能这样做,大恐龙是郑文航搭的,我认为你应该得到航航的同意。”老师也注意到了他们两人的谈话,于是以邀请幼儿开会,解决问题为召集行事,教师提出:“这是航航搭好的大恐龙,这样的作品你们觉得放几天可以拆掉?”(教师提出问题)孩子们开始各抒已见,(孩子们规定规则)有的提议:“放3天,因为这样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让别人记住你的作品。”有的建议:“放1天,因为别的小朋友也可以玩这样的玩具”等等。最后,老师请大家说出各自的理由,用举手表决的方法,通过了大部分小朋友放3天的意见,而那些原先不同意的小朋友也开始改变了自己的主意,服从大家的意见。

教师的分析与反思:

当孩子之间有冲突时,是培养孩子适应解决问题的有利时机,如果这样的争持是一种输赢现象,它其实是一种竞争,在幼儿身上会产生很多负面的情感行为,可就是因为教师尊重了每个幼儿的意见,把制定规则机会给了孩子,运用了有效的方法让孩子之间进行交流。相互告诉各自是怎么想的,现在心里感受如何,让孩子进行语言情感交流,是教师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机会让孩子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肯定、归纳,最后,把权力交给了孩子,让他们想出一个使大家都同意的规则,达到双赢目的。

上列案例在看看、想想、讲讲、做做的活动中渗透规则意识的培养,通过讨论某一事件,讨论原因“为什么不好”,“该怎么做才行”。结合制定好的规则,通过实践活动来解决问题。

(2)渗透性教育

规则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在日常教育中发现问题并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很重要。有一次,我们组织孩子们参观中山小学,去之前,老师向大家提出了安全、个人文明行为等方面的规则,结果还是有小朋友没有自觉遵守规则。在活动进行中,老师将大家的行为和吵嚷声都记录下来,回到幼儿园再讲给大家听,一开始小朋友觉得很有趣,过了一会儿,就有人说:“我看见鑫鑫参观操场在搞破坏。”有人说:“听课时,小朋友在说话。”于是就请大家谈谈感想,许多小朋友认为说话会影响哥哥姐姐上课的,而且会影响别的小朋友参观,说话的小朋友感到不好意思,鑫鑫小朋友听了大家的讨论,感到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在日常活动中随时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如垃圾放在垃圾筒里,地上玩具拣起来等一些规则的制定,都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形成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

2.让环境感染幼儿的行为

幼儿在活动室内外能否自主学习,当然要视教师所设计的活动而定,但环境中的规划和设计无疑是感染幼儿行为很重要的关键,只有让幼儿明确规则的具体要求,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才能使幼儿真正内化规则意识,真正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1)通过分割的环境暗示,来避免由于幼儿拥挤而引起争执和矛盾。

在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过程中,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把教室划分为动静区,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我们把活动区合理地分割开来,并保持通畅,使幼儿知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到合适的场地选择活动内容等具体要求。在区域内挂上适量的工作牌;将座位安排成半圆形,让幼儿可以看到彼此及展示的.物品,同时可以起到鼓励幼儿参与的作用等。

(2)通过设计标志的环境暗示

通过设计标志的环境暗示,可以提醒幼儿自觉遵守把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的规则,玩好后整理物品的规则,形成互督行为。

为指引幼儿进行合作的行为,我们根据班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在活动区玩出的半成品该怎样提醒别人不要破坏?”“怎样提醒小朋友用肥皂洗手?”“如何提醒大家爱护自然角的植物?”“如何提醒大家因地滑而滑跤?”等等一些急于需要解决的问题,孩子们通过讨论,自己设计标志来提醒自己和大家都来遵守需要注意的规则。

二、培养大班幼儿则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一)保证规则中的适应性原则

一张一弛是生活之道,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也应如此。幼儿是活泼的,制定规则并不是将他们管死,如同我们教师手中的一块块泥巴,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什么就捏什么,而是在必要的规则要求下,给幼儿充分的选择和自由创造的机会。我们在一日生活的安排中多给幼儿自主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让幼儿自由交谈、自由游戏。如:在区域活动时,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形式以及合作伙伴,在每天饭前饭后的时间,我们的规则是不大声喧闹,不影响同伴进餐,幼儿可以自由地与同伴讲话、说笑,玩自己的玩具。幼儿虽然生活在规则下,但仍充满自由,有张有弛,他们并不觉得受拘束。

(二)注重规则中的个体差异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一般会根据规则的性质和孩子的实际情况,面对集体颁布规则和要求,同时,教师会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采用个别指导的教育,更亲近孩子、更尊重孩子个性的方式、更有助于幼儿将规则要求转化为自身愿望的一部分。如:劳动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选的活动区展开了劳动,动作快的小朋友早早地把自己份内的活动区擦干净了,而一些动作比较慢的孩子还在认真地劳动着,这时候,老师就会问那些还在劳动的小朋友:“你们需要帮忙吗?”有些孩子会说:“我需要你们的帮忙。”也有些孩子觉得这是自己的事,不需要别人帮忙。劳动结束后,得到别人帮助的孩子会感到高兴,而不需要帮助的孩子也会为自己完成了劳动任务感到高兴。由于老师尊重了不同个性的孩子们,使孩子们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遵守劳动规则,由于孩子们都知道我们劳动的意义,所以每次劳动活动时,孩子们都会自觉遵守劳动规则,完成劳动任务,使我们的教室变得既清洁又美观。

(三)把握规则与尊重的和谐统一原则

规则中体现尊重,尊重里伴随规则,规则和尊重是和谐统一的,没有尊重的规则,它是僵化的、过时的传统。比如,教师要求幼儿“规规矩矩”地坐着:双手平放在腿上,挺直腰板,紧闭嘴唇,举手发言时,手要统一老师的标准举,否则不准发言,甚至还要练习举手的常规。有的孩子因为积极发言,或一时冲动抢断别人的话,就会遭到批评。幼儿不明所以地被迫遵守着各种各样的老掉牙的“规矩”,没有“为什么”,只有“你必须”、“你应该”、“你不能”。请看下面两种方法制定的规则,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同的,“不能看书、上课不准插嘴、不要破坏玩具”和“请在需要时间看书、上课请举手发言、请轻拿轻放、爱护玩具”,这两种规则的制定看上去虽然讲的同一件事,但是前者有利用强势压迫使人服从的感觉,这种披着教育外衣的精神强制只能导致儿童心灵的压抑与封闭;而后者有着尊重的成分,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的,使幼儿意识到自己是规则的收益者,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大班幼儿规则意识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制定规则时要事先计划、明确目标

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有一个理解、练习、深化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因为,孩子先入为主,作法一旦形成,更改时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因此教师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制定班级规则之前,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旦让幼儿执行,就不要随便更改,且坚持不懈。如班上有两位小朋友做任何事动作都很慢的现象,于是老师采用了由大家讨论制定的作息时间表,使幼儿感到生活内容是可以预知和掌握,从而形成安全感和秩序感,同时做事动作慢的现象逐浙消失了,幼儿规则意识增强了,使规则的实施更快更稳。

(二)以身作则,做幼儿的榜样

教师是很多幼儿的偶像,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全班幼儿,要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师应有较强的规则意识,这样才能时常提醒幼儿,一条规则的实施才能落实到实处,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同时要注意主、配班教师的要求应一致。

(三)注意做到一致性、一贯性

1.主配班老师的一致性要求很重要。只有要求一致,才能使幼儿更明确目标,无论孩子在谁的面前,都能按规则要求去做,深化规则意识。

2.幼儿园和家长要求的一致性、一贯性有利于巩固幼儿的规则意识,在幼儿园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要得到家长的密切合作,才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并使幼儿在将来也能受益。

“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充分说明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幼儿现有学习、生活得以有序开展的保证,更是将来成为社会人的必备基础。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断发展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会让他们知道在今后该怎样做,怎样做才是有利于自己与他人,从而最快的适应新环境、新变化。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发展自我管理能力会让孩子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屠美如主编,《向瑞吉欧学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3.《幼儿园课程改革研究案例》,新时代出版社。

在主题背景下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 第2篇

一、在幼儿园教学细节和生动多样的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

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方面,幼儿园无疑是重要的阵地。教师要在充分尊重、理解幼儿的基础上,给他们提出一些必要的规则。教师可与幼儿一起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让孩子们理解规则的意义,把这些规则贯穿在孩子的日生活之中。通过反复训练,让这些规则入心、入脑,成为幼儿的习惯,为他们升入小学后自觉地遵守更多的规则做好准备。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要从孩子们日常共同参与的生活情节开始。例如孩子每天入园后,就要求孩子们依照先来后到的顺序领取餐具,然后按照老师事先安排好的位置落座;就餐时,不喜欢吃的东西不能随便倒在地上……在课间自由玩耍中,如果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要有礼貌地向小朋友提出请求,得到允许后才动手拿去玩。在孩子的生活中充满了与别人、与公共环境的各种联系,有很多应当遵守的“规矩”,教师应当在每一个环节上循循善诱,严格要求,让“规矩”逐渐变成孩子的自觉习惯。

要注重设计多种多样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来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例如,玩游戏“木头人”、“我是小司机”、“判断对与错”等,要求幼儿按规则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参观附近的小学,开展“我要上学了”主题活动,熟悉小学的教室、桌椅、操场、阅览室等环境,和小学生 起上课、交流,了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学习生活,激发他们入小学的迫切愿望。回园后模仿小学生的生活、上课、游戏及遵守的规则等。除此之外,还可设计一些主题教育,通过孩子的参与,明白规则的用处,了解规则无处不在,遵守规则可以保证人们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如:组织参观马路上的车辆、行人、图书馆等,了解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也可通过一些例子教给孩子如何遵守规则,让孩子思考: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从而引起对规则的重视。经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之内化为各种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二、家校交流促进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环境之一,而家庭也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本着尊重、平等、理解、协商的原则,与家长真诚沟通与合作,建立新型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提升家长对家园同步教育责任的认识,转变其教育观、儿童观,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在社会适应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调整时间、情绪、心态,与教师统 一教育认识、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让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一车两轮”,真正做到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教育内容、方法、原则、要求和执行任务的规则上同步,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自觉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三、在家庭、社会教育中培养规则意识

每一位幼儿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一分子,他们都将会走出家门、走出幼儿园、走进社会的大殿堂。因此我们要和家长一起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以友善、关爱、示范的态度和方式,让孩子从被动接受规则要求转为主动接受规则。此外,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树立孩子的劳动意识。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简单的家务,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他们做不好或是违反了规则时,应正面引导、鼓励他们。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将强制性、必须遵守的规则内化为自主、快乐、自觉的行为和终身受益的习惯。在家中要求孩子养成物品用后要归回原处的好习惯,出家门时要和家人打招呼;要按一定的时间作息等等。家长还可和孩子从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游戏中共同商量制定家庭规则,用孩子们共同约定、看得懂的方式记录下来随时提醒、共同遵守。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经历规则产生、执行、完善的过程中建立规则意识,逐渐地使遵守规则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

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第3篇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可以在游戏中进行, 因为游戏对小孩子来说是在对成人所做事情的一个模拟, 很多角色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如果让幼儿在游戏中培养规则意识, 则具有很大的优势。幼儿一开始在游戏中还不会选择自己所适合的角色, 他们对游戏的目的没有明确的认识, 所以, 教师在他们的活动中起到了很关键性的作用, 需要给他们制定一定的规则来约束他们的行为。教师只有对他们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 才能逐渐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在幼儿园中, 如何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呢?下面我就根据多年的经验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用儿歌游戏中的“规则”教育感染幼儿形成规则意识

儿歌很具有直观性, 通俗易懂, 幼儿记忆力又好, 所以, 用儿歌游戏对他们的规则意识教育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很多儿歌游戏中, 所吟唱的内容其实就是一个规则, 边唱边做游戏时, 所唱的内容就是对他们的约束, 让他们按照儿歌的说法去做。在这种游戏中, 如果哪一个幼儿做错了, 会有很多小朋友给指出来, 这样, 不但加强了游戏者的规则, 也让其他小朋友起到了一个监督的作用,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游戏热情。比如我们做的丢手绢、老鹰捉小鸡, 还有一些孩子们自编自演的游戏也都是伴随着儿歌。这些游戏生动有趣, 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幼儿可以随时随地做, 好组织, 人多了可以做, 人少了也可以做, 做得时间长一点可以, 短一点也可以, 他们对这些游戏都百做不厌。我们还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 编写一些具有规则教育意义的游戏, 也可以对一些常做的游戏进行改编与加工, 从而更具有侧重点的教育 (如规则意识教育) , 使应用性与操作性更强, 让幼儿在多次游戏中不断加深对规则的认识, 逐步形成一个遵守规则的意识。

二、教师适当帮助幼儿游戏形成规则意识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 由于追求胜利可能会不顾一切来破坏游戏规则。所以, 教师对他们的监督不可少。教师介入幼儿的游戏时, 可以以一个“幼儿”的身份加入到他们当中一起游戏, 也可以当他们的裁判, 两种方式都可以起到监督作用。当教师以一个“幼儿”的身份加入游戏时, 要与幼儿一起遵守规则, 不能因为自己是老师就可以随意破坏规则, 这样, 就可以引领他们一起在规则的约束下进行游戏。当教师以一个裁判的身份来游戏时, 对幼儿的行为要及时作出评价, 鼓励遵守规则的幼儿, 而对于不遵守规则的幼儿要加以提醒或者警告, 让他们有意识地与其他小朋友在公平的情况下进行游戏。但是, 教师参与他们的游戏活动时要掌握一定的度, 当以幼儿的身份参与活动时, 不可以代替他们, 让同一小组的小朋友感觉无所事事而真坏了对他们的规则意识教育时机。当教师以一个裁判的身份加入时, 不要过于严肃地对他们制止, 而是让他们思考, 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这样做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基于此, 教师要有选择地参与, 比如可以由幼儿商量分配给老师一个比较合适的角色, 时间、地点、人数等都可以自己来定, 尽量少的去干预他们, 让他们无拘无束地游戏。在游戏中, 教师要多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情况, 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动向, 对出现的不符合规则的行动, 教师要及时提醒, 这对有助于游戏向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 教师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 要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指导, 建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规则, 让他们在遵守这一规则时, 形成角色游戏规则意识, 让他们懂得要遵守规则就得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 当发生违反规则行为时, 能通过别人的提醒或者自己的认识意识到这样做将产生的不良后果, 从而行成做事的自制力。另外, 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加强合作, 让他们共同遵守规则, 想到共同约束的力量。幼儿的规则意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运用多种游戏中的规则意识教育的部分对他们实施教育, 并在游戏中做到持之以恒, 长期不懈地进行规则教育, 让他们以游戏为例, 事事遵守规则, 从而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摘要:幼儿的思维不发达, 缺乏足够的经验与同伴或者成人交往, 做出的事都是想到哪儿做到哪儿, 很多都不符合要求, 所以家长与幼儿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而规则的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师要让幼儿知道做事情都是在一定的规则之下,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关键词:幼儿,游戏,规则

参考文献

[1]蔡志华.家园互动,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现代阅读, 2012 (4) .

浅谈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第4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大班幼儿;规则意识

俗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规则意识、是塑造现代人的重要内容,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大班正处于幼儿园和小学的过渡时期,培养幼儿从小树立规则意识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规则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在大班时期甚为关键。

通过对我们大班43名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幼儿的规则意识差异很大,有些幼儿能够很好的遵守各项规则,而有些孩子却根本没有这个意识。在43位幼儿中课堂上要求如厕的幼儿有11位,占总数的26%,在游戏中不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幼儿占35%;喝水、如厕、洗手不按顺序排队的幼儿占21%,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幼儿占44%。大班的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能力不强,需要成人的督促;自律开始萌芽但还没有完全内化;在等待游戏时缺乏耐心;学习中以插嘴,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等。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我班幼儿十分缺乏规则的意识,执行规则能力较差。这些幼儿大多不会正确的与同伴相处,不遵守活动规则,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行为自由。由此造成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而这一切对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自控能力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呢,在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孩子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感受遵守规则的好处和乐趣,体验违规的后果

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只有幼儿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才能让幼儿主动遵守规则。我们会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如:我们常常带幼儿去超市购物让幼儿体会购物需付钱,付钱时要有序排队;如:引导幼儿观看有关交通规则的碟片,让幼儿了解遵守规则可以保障人的安全,而违反交通规则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使人受伤或死亡。用这些丰富的教育方法让幼儿了解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除了要让幼儿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还要让幼儿感受遵守规则的好处和乐趣。孩子在遵守规则时不应感到有压迫、不愉快或是难以忍受。因此,我们首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充足、合理、适当的空间和大量丰富的材料,使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活动内容,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与冲突。孩子毕竟是孩子,年龄小,能力有限,难免会和同伴发生冲突、违反活动规则。这时,我们就应该努力让孩子了解违规的后果,并让其承担一定的责任。

如:在游戏时,有些孩子自控能力弱,常出现违反游戏规则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如果小朋友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应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孩子们一致决定,如果谁在游戏时违规了,那就停止游戏3次。为了让自己有更多参与游戏的机会,孩子们违反规则的现象越来越少。同时对于那些能自觉遵守规则的幼儿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巩固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上树立榜样,号召幼儿向榜样学习,让榜样带动全班幼儿自觉遵守规则。比教师一味批评违规的幼儿,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二、在活动前讲规则

有的教师在活动之前不向幼儿提出任何要求,活动中发现问题时才强调规则,或者当发现出了问题时,怒气冲冲责问幼儿。此时幼儿的注意力已经不集中了,不会认真听老师的话。其实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因为事先老师并没有告诉他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我们只有在活动前提出要求,让孩子了解活动规则,孩子才可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受规则。

三、幼儿参与制定规则

只有在幼儿参与下建立的规则要求才是适合幼儿需要的规则,才能真正被其接受。在不同的活动之前我会组织幼儿通过讨论修订自己制定适合的规则,这时孩子们会非常自觉的遵守规则。

四、在教学活动中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情感、技能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故事、儿歌和文学作品引导幼儿自觉遵守规则。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如:为了让幼儿能在活动中有序的排队,我利用解放军这一幼儿崇拜的人物教育孩子向他们学习。在音乐活动《解放军进行曲》中通过引导幼儿欣赏音乐,观看国庆解放军大阅兵和军方军训练、生活的一些视频情景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向解放军学习,自觉遵守活动规则。为了让幼儿能轻拿轻放小凳子,我向幼儿讲述了“小凳子为什么哭了”的故事,以此来教育幼儿轻拿轻放小凳子。在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时,我们通过请幼儿进行情景表演过马路和学习儿歌“红绿灯”来让幼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规则的建立不是靠说教和硬性规定就可以做到,重要的是培养,而游戏是最好的途径和手段。幼儿园的游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规则游戏一类是创造性的游戏。规则游戏对幼儿来说,蕴涵着丰富的学习机会。

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上下课铃声的游戏活动,模仿小学生的课间生活。每次活动前敲响小铃。幼儿听到铃声后知道要上课了,就会自觉的回到座位旁就座,等待老师来上课……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幼儿则离开座位自由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幼儿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有利于帮助幼儿提早适应小学的活动常规,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再次,教师要帮助幼儿掌握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教师讲解力求生动简明。游戏规则应灵活,如果幼儿要求并且他们都同意改变游戏规则时,应当允许幼儿改变规则。

六、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做好幼儿的榜样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穿衣打扮,行为、不自觉的小动作甚至说话的语气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内容。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全班的幼儿,所以要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规则意识,以身作则。这样才能给幼儿做好榜样,一条规则的实施才能落到实处。同时,主配班教师的要求也应该一致。这样才能让幼儿更明确的遵守规则。如果两位老师要求不一致,班主任说这样做,配班教师说那样做,便会让幼儿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听谁的,规则意识自然无从培养起了。

在主题背景下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 第5篇

一、谁先谁后,猜拳决定

如今的独生子女往往被家长娇生惯养,喜欢一个人玩,不喜欢分享玩具,更不喜欢谦让。 在早上来园活动中,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先来,你后来。 原来是两个孩子都要下棋,但是谁先下谁后下,却谁也不让。 在晨间谈话时,我们让孩子说说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难题,能两个人公平地下棋。 在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孩子制定出游戏的规则,通过猜拳一决胜负,胜出的一方先投骰子, 输的一方也不要有任何想法。 一个星期下来,每次棋类游戏开始时,都能听到两个孩子这样的声音:石头剪刀布。 哎,你赢了,你先来吧。 虽然有一方是输的,但是其遵守这样的规则,很乐意接受。

二、融洽交往,和平相处

社会交往技能指在与人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 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对幼儿的发展 具有至关 重要的意义。 因此,要重视和鼓励幼儿的同伴交往,给予幼儿充分与同伴接触、交往的机会。 在小班下棋活动中,棋谱相当简单,有很多孩子都是一个人下棋,不与其他幼儿交往。 但是 ,现在孩子 们进入中 班 ,交往的主 动性提高 ,交往意识 明显提高。 所以,现在中班的下棋活动都要两个幼儿一起。 在下棋的过程中,要与同伴相处融洽,这样其他幼儿才愿意一起玩。 碰到纠纷时,要大家一起想办法较好地解决,不用武力,和平相处。

三、轮流等待,不争不抢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在生命中,即使等待,也有很大的意义。 在下棋的过程中,等待更是一种规则。 在一次下棋活动中,朵朵和宸宸在下故事棋“龟兔赛跑”,宸宸是一个做事比较慢、是个慢节奏的男孩,而朵朵则相反,什么事都很快地做完。所以他们俩下棋时,就能听到朵朵的声音:“宸宸,你快一点,快一点啊,怎么那么慢啊? ”不时还会走到老师身边告状,弄的宸宸也不好意思。 于是我就走到他们身边,轻轻地对朵朵说:“等待也是一种规则 ,下棋的时候总会两人轮流下棋 , 相互等待。 在你下的时候,宸宸喊你了吗? ”朵朵一下子反应过来,知道自己做得不太好, 不太礼貌, 于是红着脸说了一句 “对不起”。 在下棋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等待,等待也是一门艺术。 轮流等待,这样才能不争不抢,也是为了更好地下棋。

四、注意集中,专注游戏

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这个受宠孩子的玩具能堆满一个房间。玩具多了,是真的有好处吗? 在早上的晨间活动中,我们总会发现这样的孩子:刚开始在语言区里戴着头饰、念着儿歌,两分钟后来到益智区开始玩数物匹配,三分钟后又来到积木区,开始搭建各种造型,十分钟后把教室里所有区域都玩遍了。 这样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由于玩具太多,导致什么都想玩,什么都想试试。 在棋类活动中,由于一个阶段就推出一种棋谱, 如在第一话题中, 用 “三只小猪盖房子”、话题二是“小猫钓鱼”、话题三“龟兔赛跑”、话题四“木偶奇遇记”。 所以,在下棋过程中能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抗拒环境和诱惑的干扰,专注于当前下棋活动中。

五、离开视线,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一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 是人特有的一种特殊活动。 当然,对于幼儿园孩子来说,主要就是培养幼儿有自我控制意识。 小时候上学时,经常听老师说:“老师在或不在,要一个样。 ”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呢? 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幼儿有自我控制的意识,先从一些小事开始。 比如:小班时候要让孩子在集体上课活动中认真听讲,不随便讲话,培养良好的班级常规。 在棋类活动中,由于是两个幼儿对弈,幼儿间的交流总是有的,但是声音要尽量低一点。一个班孩子有四十个,不可能盯着几个孩子,当老师不在身边 、离开老师 的视线时 ,要教育孩 子声音小 一点 ,学会控制自己。

六、听取指令,迅速整理

班级常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 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 在班级常规中,经常有不同的指令,如我班收玩具的音乐是《铃儿响叮当》,听到这个音乐响起,就知道把玩具收起来;排队有排队的指令,如“1”是站起来,“2”是把椅子塞好,“3”是到中间排队 ;用餐时也有轻音乐 ,轻音乐播放时 ,提醒孩子安静地用餐,不要说话。 每次下棋结束时,我们都会用固定的音乐提醒幼儿快速地整理区域。 指令的出现能适当地解放老师的嗓子,不要老师再用高八度的声音让幼儿停止游戏,同时在不同音乐中让幼儿感受每种音乐的不同氛围。 在每次整理东西的时候,一个乐曲的结束就代表东西都整理完,一段时间下来,就知道什么音乐该做什么事情,对整个班级常规起到很大的作用。

棋类活动是我园的园本课程, 在棋类游戏中幼儿不仅能锻炼大脑, 更能在平常一日活动中利用棋类中的规则指引我们更好地管理班级常规, 更好地在幼儿园以外的活动中做好引领。 幼儿是21世纪的栋梁,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瞬息万变的、竞争性极强的社会里,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智力,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交能力。 在下棋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气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有助于提高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对弈,培养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通过对弈,尤其是比赛,可以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通过对弈,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只有让棋类活动在幼儿活动中开展,才能真正发挥棋类活动应有的积极效用,为孩子们日后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摘要:棋类游戏在我国非常受欢迎,不同年龄层次在棋类选择中各有不同。下棋是一项开发智力、开动脑筋的游戏,是全民都能参与的游戏。与其他游戏的不同点是下棋是两个人对弈,而且材料简单,只要棋谱和骰子,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能玩起来。每一种游戏都有其规则存在,下棋也不例外。幼儿在玩棋类游戏的时候,必须遵守其中规则,对幼儿树立规则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棋类活动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主题背景下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 第6篇

张明红认为“早期阅读是指幼儿园、家庭通过对婴幼儿提供与视觉刺激有关的材料, 让婴幼儿接受有关材料的信息, 在观察、思维、想象等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语言表达, 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 倾听成人讲述的一种认知过程”。黄娟娟说:“早期阅读是儿童接触书面语言的形式和运用的机会, 是儿童发展语言能力的机会, 是儿童掌握词汇构成和文字表征的机会, 同时也是儿童发展学习读写的倾向态度的机会。”周兢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指出, 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综上所述, 我认为中班幼儿早期阅读是指中班幼儿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和成人形象的读讲, 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内容的活动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倾向。

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更新与发展, 幼儿园主题教育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 在幼儿园主题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我们发现, 在主题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幼儿早期阅读活动更精彩, 更为孩子所喜欢, 同时, 主题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多种、多领域的课程资源能更好地为孩子提供早期阅读活动服务。

二、中班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

经过小班一年的培养, 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增强了, 阅读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由于经验积累不多, 对事物的理解有限, 因此幼儿阅读的现状是:

第一, 观察的有序性还不够。不能很好地观察每一页画面上的人物与背景, 特别是与故事发展有密切关系的人物的动作、表情, 因而无法理解关键性的故事情节。观察过程中依赖成人, 结论也离不开成人的帮助。

第二, 思维形象具体。尽管中班幼儿已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概括分类, 但思维过程常常呈现一种无序化的状态, 表现为现在还不能将前后画面联系起来形成对故事的理解, 语言表达还不连贯。

第三, 中班孩子的有意注意在逐步发展。呈现出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的趋势, 但注意的稳定性不够, 部分孩子仍未掌握翻书的基本顺序与方法, 常常一下翻到后面, 一下又倒回前面, 需通过主题鲜明、色彩感强的图书画面和生动有效的阅读活动培养其注意的稳定性。

第四,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 并富于想象。不能很好地根据前后画面变化的比较, 可用想象补充故事发展中的空间。

三、主题背景下中班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幼儿这种意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用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

(一) 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1. 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1) 教师和家长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精心选择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如中班一般选用的故事内容应跌宕起伏, 富有神奇的想象和幽默:有神奇的事件和人物发生;人物心理和情感富于变化:主题比较广泛、深刻:故事语言要细腻, 刻画入微、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色彩。

(2) 为幼儿提供题材多样的图书。从儿歌、童谣到童话寓言;从知识性图书到智力大考验;从科学到环境;从亲子关系到情绪抒发、生命教育, 等等, 不同的题材可以让孩子从阅读中得到多元的知识与多元的情感经验。

(3) 根据主题内容及幼儿阅读能力与兴趣的变化, 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图书, 并坚持定期更换新的图书。

(4)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开展是以“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为中心, 从而引发第一个子主题, 第二个子主题或者第三个子主题, 而这些活动都是围绕同个主题进行的, 这样也使幼儿对该主题事物的认知逐渐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由表及里, 通过提出问题让幼儿回答, 随着幼儿了解得越来越多, 也使幼儿从不能回答相关问题发展到能回答问题并解决问题。

2.阅读环境的营造。

幼儿对某一事物的关注程度往往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良好的阅读环境是维护幼儿良好阅读, 提高幼儿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阅读的兴趣也是通过环境和氛围加以维持和巩固的, 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早期阅读的兴趣不是仅仅通过几次专门的阅读活动获得的。

3.家长的配合。

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也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成人有意识地带孩子去图书馆、书店, 阅读或购买些适合幼儿阅读的读物。与幼儿分享阅读, 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 成年人和儿童并非以学习为目的共同阅读一本书, 起初, 以成年人为儿童逐字朗读为主, 多次重复之后, 随着对故事情节的熟悉, 逐步提高了儿童对阅读的兴趣, 并最终过渡到儿童自己阅读。

(二) 如何培养幼儿正确的阅读习惯

幼儿的心理活动具有不稳定性, 他们的兴趣是随意的、脆弱且短暂的, 应特别注意培养和强化。掌握一些正确的阅读技巧, 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 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 爱护图书:让幼儿知道图书制作过程是非常艰辛的, 激发幼儿爱护图书的情感。

2. 阅读姿势:身体要坐直, 书放平, 不要离眼太近。

3. 阅读的方法:

阅读时, 应翻开一页, 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 边看边点读, 老师正确的阅读方法也能对幼儿起很好的直观示范。

(三) 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

在幼儿有了初步的阅读兴趣以后, 教师应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阅读。首先是教师讲, 幼儿听, 让幼儿发挥听的作用;幼儿对故事或诗歌有了初步印象之后, 教师可以让幼儿复述或指字教师读, 这样, 可以同时发挥视听两方面的作用。

1.自由选择式。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内容。

2.科学幻想式。借助幼儿喜闻乐见的动画片。

3. 人与物互动式。提供一样固定的操作台, 多样可移动的小材料, 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语言能力。

4. 交往发展式。

鼓励幼儿通过小导游、小主持人等形式, 与人交往, 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此外, 在培养幼儿独立阅读的过程中, 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高幼儿独立阅读的水平:

(1) 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图片, 提高对图片的理解能力。

在阅读活动中, 对图片观察的目的性、细致概括性及判

WENJIAOZILIAO

断推理这些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幼儿从中不断积累阅读经验。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侧重点选择内容, 在活动中采用引导、提问、开放式讨论等多种方法进行。

(2) 引导幼儿自己看图找规律学儿歌, 提高幼儿对作品的想象力和表述能力。

通过让幼儿接触一些短小而优美的文学作品, 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对幼儿语言发展的潜力, 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原有的经验, 促进个人经验与文章内容的融合, 使文学作品的语言引发幼儿想象, 激发幼儿阅读及创作的欲望。

(3) 启发幼儿看书寻找问题, 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幼儿阅读时, 对看得懂的地方会反复地看或说, 看不懂的就翻得很快一过了之, 所以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应注重引导幼儿寻找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4) 引导幼儿学会寻找故事的线索, 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在幼儿讲故事时, 有时说的内容前后页一点联系也没有。所以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图片, 根据故事的线索讲故事很重要。

(5) 引导幼儿通过搜集活动储备的前期经验, 为自主阅读奠定基础。

幼儿学语言之前, 需要家长不断地跟他说进行前期储备。如此, 在阅读前先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搜集活动, 能为丰富幼儿经验起铺垫作用。这样凭借已有经验幼儿才能看懂, 把图书内容理解得更透彻, 从而为自主阅读奠定基础。如:故事《春雨的色彩》先请幼儿观察春天的变化、春雨后的变化, 搜集关于描写春雨的诗歌、故事等, 了解“春雨的色彩”的意思后, 幼儿再看这本书, 续编故事情节就更容易了。通过以上途径使幼儿在愉快而具有创意的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经验, 成为了成功的自主阅读者, 也使幼儿在自主阅读中获得了知识且陶冶了性情。

早期阅读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让人的一生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必须从早期阅读培养起。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中班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培养成为早期阅读的关键, 在主题背景中, 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不仅能够使幼儿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发展智力, 还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让幼儿的身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兢, 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张丽.幼儿早期阅读之我见[J].文教论坛, 2007, (8) .

上一篇:愧疚初中作文下一篇:2022评选优秀带教老师的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