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生命里的人情感散文

2024-06-21

刻在生命里的人情感散文(精选6篇)

刻在生命里的人情感散文 第1篇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题记

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个惊艳了时光的男子,因为他是我们青涩年华中唯一美好的存在,因为有了他我们的年少时光才可以如此绚烂。

苏说,就算再过去几十年,她也仍然记得她第一次遇见他的情形。

那是个阳光温暖的午后,望着天边漂浮的云朵,看着前面小路上的花朵。

突然地一个篮球从眼前划过,苏愣住,刚弯下身捡起,就有一个男孩子飞奔过来。

他冲着苏粲然一笑,两颗小虎牙甚是可爱。

“谢谢!”

但是我们却不能拥有他。

就像小说一般,苏爱上了他。或许是他刹那的笑容让她温暖,或许是他看她的眼神让她迷茫,又或许是他转身时身上淡淡的薄荷香味让她情不自禁,或许,或许,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似的,我们永远不知道答案。

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时间就这样匆匆而逝,但是在苏的心里永远住着一个人,她不会忘记,却也不会提起。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是怎样的爱过那个男子,谁也不知道她现在有多么的后悔当时没有说口。

这些,除了苏,谁也不知道。

她像一只迷失了方向的羚羊,一直在原地打转,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直到遇见了一个人。

同样,我们也不会忘记那个温柔了岁月的男子,因为是他牵着我们的手找到了家。是他包容我们的一

切包括心里住着一个人,因为他将是陪我们走过以后年华的那个人。

苏遇见了,刻在她生命里的另外一个男子。

他带着苏绕着世界转了一圈,尽管在这个过程中,苏一直强调她不爱他,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她有无数次的想要逃离,但无一例外的都被他的温柔而带回。

于是,他们就这样耗了三年。

他知道,苏不爱他。也许从他第一次看见苏的时候他就知道,因为苏的眼眸里从来没有过他。

但即使这样,他还是爱苏,于是他决定带她去旅行,去一些很美很美的地方,三年了,也许连苏都不知道,他有多么的了解她。

知道苏有轻微的胃病,却偏偏喜欢吃辣,知道她有很重的起床气,知道她很喜欢一首歌,很喜欢一个人仰望45度看天,包括知道她心中住着一个人。

知道苏喜欢喝1982年的拉菲,喜欢喝醉后大声喊着那个人的名字,然后默默地流泪,直到睡去。每当这时他都会静静的坐在旁边的沙发上,淡淡的凝望苏眼角边的泪水,仰起头三秒钟。

但是他相信苏,相信她总有一天会爱上他,而且这一天并不遥远了。因为他发现苏最近不再喝酒了,也不再一个人流泪了,三年,他相信自己改变了苏。

我们的爱情有时往往的来的太突然,让自己没有过多的准备,也许我们在失恋的路上碰见了它,也许我们在无法释怀的伤痛中碰见了它,所以我们接受不了它,但是请相信,时间会愈合你的伤痛,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遇见了你的那个他,不要拒绝,只要被动的接受就好。

我爱了一个人从开始到现在,十年了,这十年就当是我为青涩年华划上的一个句号,而后面的时光我将要和另一个人一起度过,那个刻在我生命中的人。

苏对他说:我爱上了你,没错,是你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时间,但是我要告诉你,我曾那样的爱过一个人,这个人已经在我心里扎根,没办法忘掉。

他哑然,对苏摇摇头说,不需要忘记,而是隐藏在心底最深角落,因为我知道你已经爱上了我,所以不介意。

某年某月某时,苏和他坐在一间小小的咖啡馆里,静静的听着舒缓的钢琴曲,突然从旁边传来一句话。

“啊!我们都忘记了,以后的岁月还有那么漫长,漫长到我可以重新喜欢上一个人,就像当初喜欢你一样”

刻在生命里的人情感散文 第2篇

“奶奶”刻在生命年轮里的称呼。

因为弟弟出生的时候,我才一岁多一点,因为两个孩子,都还那么小,那么稚嫩。正如春芽般的生长着。父母想把两个孩子都留在身边,细心呵护着。陪伴着他们成长,可两个孩子实在是太小了,难免力不从心。

所以,我因为比较大,就被爷爷奶奶带回老家照顾,爷爷奶奶很疼我,就像捧在手里的明珠。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来越讨厌啰嗦的奶奶。奶奶常常为了一件小事而说个不停。比如穿衣服吧。我知道天气冷要多穿一点衣服,可奶奶就在旁边说个不停。“要穿件毛衣啊,多穿点啊”。什么之类的,都要说个不停。还在柜子里搜出很多以前姑姑穿过的衣服来,那些衣服我觉得很老土,不愿意穿,可奶奶,还硬要塞给我穿。见我没穿。还在我耳边叨叨着:“怎么不穿那些衣服啊,那些衣服都好看啊……”你说,这让我怎么受得了?烦死了。于是我一直都用厌恶的眼神看着奶奶,和奶奶的关系业越来越差。奶奶好像也有了一点反思可我还是不愿意理睬她。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惭愧不已。

记得那次,是一个下着不大不小的雨的早晨,虽然不是很大,但是雨落在地上的声音,还是噼里啪啦的。吃过早饭,就要去上学了,可雨还是一点也没有要停的意思,这时奶奶拿起一把大伞,拿起我的小书包,对我说:“走吧,我们一起去学校,以免下雨天,路上不安全,我好保护你。”这一简单的话语,却触动了我内心微弱的防线,这一刻,我抬头看了看奶奶,当我正视奶奶的时候,那张写满岁月的痕迹的脸上,充满着艰辛,。我不禁惊呆了,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的脸上皱纹多了许多,两鬓的.头发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变的雪白。

当我再次想起,从前对奶奶的态度及言语时,我眼角湿润了,啊,我的奶奶。你那零碎的话语,你那苍老的声音。我永远刻在心里 不可抹去。

屠格涅夫散文诗里的情感超越 第3篇

屠格涅夫在晚年写了八十二首散文诗, 简洁凝练, 现实真诚, 记录着他对社会、文坛、人生的种种看法, 他在爱情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 他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怀念, 以及他心头随时随地浮现的遐想和涌起的波澜。晚年的屠格涅夫沉浸在一种真挚的孩提般的情感中, 达到一种“完全忘却了自己的地步”。他敞开心怀, 把一切和盘托出。

一、自哀:对生命的敬畏

在《老妇人》中, 作者写了自己孤身一人在田野中走着, 遇到一名瞎了的妇人, 妇人追着他, 将他追到坟墓去。作者的内心回响着一个声音:“逃不脱!逃不脱!”这是人所无法逃脱的命运呀!坟墓是死亡的象征, 老妇人是年老的象征。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也许就是作者的一个梦境, 梦是潜意识的反映。一方面说明作者已经意识到了死亡的靠近, 另一方面, 作者在极力的逃避死亡, 甚至对这种“无法逃脱”的命运存在恐惧。这种恐惧来自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与无力避免。《世界末日》中, 作者也描写了自己的梦境:俄罗斯某处的农舍里, 海浪淹没、冲散一切。梦中铺天盖地的浪涛伴随着回忆将作者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种恐惧来自记忆中的美好与现实的冲突, 因此而造成的落差, 使作者夜不能寐。作者在《明天》也渐渐认识到“明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既是希望, 也是死亡。正因如此, 明天就带有了未知因素, 对未来的不确定, 也使得作者对生命望而生畏。

作者在自哀的同时也有着自嘲精神。在《施舍》一文中, 作者描写了一名昔日强壮又富有而现今羸弱又困窘的老人。老人不愿意乞求别人的施舍, 但在听了“若是世上没有那些向你伸过手的乞丐, 就没有人可以任你去表现善心了, 你就不可能去行善了”的建议后, 认为自己的乞讨是在给他人表现善意的机会, 认为自己的不幸会给他人带来欣慰。以此为前提, 为自己乞讨的这一行为找到了价值所在, 故而可以心安理得的行乞。其实, 将施舍的行为剥开来看, 就好比是在说一个年迈的老人在寻求年轻人的帮助, 也正是这种需求, 可以体现年轻人尊老的美好品德。这则小故事可以说是作者对自己年老体衰的自嘲。自嘲是建立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的, 作者能够自嘲, 就说明已渐渐从自哀的泥淖中走了出来。

卢那察尔斯基曾尖锐地批评屠格涅夫为“大悲观主义者”。对此, 屠格涅夫坦诚地说:“我的忧郁是真实的, 我确实生活得很艰难, 我的感情悲伤, 而且凄凉。而同时我力求使我的情感焕发起来, 变得美好起来。”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写作始于1877年, 那时的作者正饱受年老与疾病的折磨, 渐渐面对死亡。散文诗中大多数是抒写深度思考人生的, 是诗人被对生命终点的探索带来的揪心痛楚的忠实记录, 是对生存状态冷静凝视带来的理性假定与现实的巨大差距的沉重压力下爆发的急切追问。但诗人思考的结果只是茫然与失落, 只能提出控诉, 追溯原因, 寻求解决方法。

二、悲愤:对贵族假善的控诉

在散文诗《菜汤》 (1) 一文中, 作者用简短凝练的文字揭示了农民悲哀的可怕的力量, 揭穿了老爷们对“小兄弟”表示的感伤主义的怜悯, 廉价的慈善举动。作者是如何淋漓尽致地展现农民悲愤的力量以及老爷们的假善的呢, 我们可以从人的情感道德的角度来阐释。作者悲愤力量在《菜汤》中集中体现, 悲愤也是作者“爱”的力量源泉。

不论你认为人是多么的自私, 然而他的天性里都明显地有着某种天性, 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 使他需要他人的幸福。《菜汤》中的女主人“知道这乡下女人的悲哀后, 在下葬的当天去看望她”。可见, 即使是无情无义压迫农奴的农奴主, 也是有与生俱来的人性的。

由于我们不可能对他人的感受有直接的体验, 所以我们不能对他们的感受有所了解, 但我们对他人的同情可以通过在想象中与受伤害者变换位置来实现, 而在当事人的原始激情与旁观者的同情不一致时, 在这个旁观者看来它必然是不当和不适宜的。 (2) 于是女主人想起来自己曾经丧女的悲痛, 以此为标准和尺度来衡量寡妇的悲痛是否到位, 并得出结论———寡妇没有表现出足够悲痛, “心肠多硬哟”。事实上, 寡妇并非不悲痛;事实上, 女主人并非真正是去同情寡妇的, 或者说, 她的这种同情是极为廉价的。

对于产生各种行为和根本上决定行为善恶的内心情感或情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 或两种不同的关系来进行考察:产生行为的原因和行为欲产生的效果。 (3)

首先, 从产生行为的的原因, 或者说产生行为的动机。女主人是在知道这乡下女人的悲哀后去看望她的。并且, 女主人有着类似的丧子经历, 与寡妇有着同为母亲的对子女情感的与生俱来的共鸣, 出于作为一个母亲的慈悲, 女主人去看望了与自己有着相似经历痛苦的寡妇。这点, 女主人的行为只是出于本能, 无所谓善恶。

其次, 从行为提出的目的, 或者说行为欲产生的效果。我们乐于安慰受折磨的人, 我们从与内心情感上我们完全同情的人的谈话中得到的乐趣, 似乎远远补偿了我们相似的处境时的悲伤、痛楚。相反, 我们还总是会因为不能安慰他而感到不快。而且我们并不会因为免除了这种同情的痛苦而感到高兴, 反而因为我们不能与他分享痛苦而感到受了伤害。另外, 没有什么东西比我们自己心灵中情感的同感更使我们愉快了。女主人通过自己丧女的经历的痛楚来判断寡妇丧失自己独子的应有的痛苦, 在女主人的预期效果中, 这名寡妇应该号啕痛哭, 断水绝食。这样, 女主人便可以以轻微丧子之痛来安慰重度丧子之痛的寡妇, 从而使自己曾经的丧子之痛得到补偿或者是二人的相互同情。以此为内驱力, 女主人去看望了寡妇, 其实是去寻求安慰的, 这是一种极为廉价的同情, 揭露了“老爷们”的虚假。然而女主人没有成功, 故而耸了耸肩便离开了, 这也从侧面写出了寡妇代表的农奴的悲哀的力量。

在女主人“同情”寡妇的同时, 寡妇也在深深地同情着自己的儿子。母亲为儿子的死亡感到悲伤也是人的天性, 但她说出的话却是“我的末日也到了:活活儿的把我的头给砍了”。我们同情死者, 而忽视他们处境中具有现实重要意义的东西, 即等待着他们的可怕的未来。在纪念他们时所给予的一些空洞的敬意, 我们的同情并不能提供任何安慰, 却似乎增加了死者的不幸。而寡妇的这句话不仅仅加重了儿子死亡的不幸, 更点出了自己在经受丧子之后的不幸。

《菜汤》里对寡妇的描写集中在第四、第五和第十节。在第四节中, “农妇站在茅屋当中一张桌子前, 不慌不忙地用右手 (左手垂在一边) 平稳的动作从一只黑黑的小锅的锅底里舀起稀薄的菜汤来, 一勺一勺吞下去。”从寡妇的动作“站”、“垂”、“舀”、“吞”以及修饰这些动作的形容词、副词“不慌不忙”、“平稳”、“一勺一勺”中, 我们不难发现寡妇在强忍自己的悲恸。在第五节中对寡妇的外貌描写以及站立的姿势, 让读者深深地感到了压抑。第十节, 尽管是咆哮似的语言, 寡妇也是轻轻地说出来的, 可见内心的悲哀。寡妇不停地喝着白菜汤, 因为极端贫穷, 再痛苦她也不能把这碗汤糟蹋了, 因为汤里有穷人平常很难吃到的盐。因为极端痛苦, 除了去喝那碗汤, 她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能够解除这突来的灾难带给她的伤痛。因为极端无助, 她失去的不仅仅是儿子, 还是她整个的生活依靠和希望。那碗汤里, 包含着她无奈人生的巨大悲苦和在生活逼迫下与众不同的个性。

《两富翁》中的富豪洛希尔德, 《记者》中的喝茶人等小市民、伪善形象, 都是作者讽刺的对象。在人与人的同情之中, 展现的不仅是人性与生俱来的美好, 更多的是现实的残酷与人在不同社会阶层下的天性的泯灭。因为爱着这些处于底层的人们, 所以呐喊, 所以悲愤。

三、释放:在幻想中永恒

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接触到死亡, 接触到悲悯是因为热烈地拥抱生命, 有着生命必定战胜死亡的信念。生命不止, 生生不息。海德格尔认为, 死即“向死亡的存在。”或说是“向死而生”。在生理上, 死亡为“亡故”, 而在哲学上, 死则作为此在借以向其死亡存在的存在方式的名称。死比亡故更基本、更原始, 因为只有死着, 才能够亡故。人只要还没有亡故, 就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着, 以贯穿一切“活着”的死亡存在, 先于任何形式的亡故。在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权贵的控诉后, 屠格涅夫理解了生与死, 获得新生, 开始寻求皈依之路。晚年的屠格涅夫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创作上, 都像是迷途的孩子, 对未知存有恐惧, 努力寻求“返乡”之路。“返乡”, 在于以最纯粹、最原始的方式保有着对人类诗意栖居的回归与展望。这蕴含着诗的规定性而诗化了诗的本质, 道出了人类不安的缘由, 在对诗的沉思中给出诗意生存的道路, 故称之为“诗意的诗意”。诗人对自由状态的追求, 不在于从社会等的枷锁中释放出来, 而是在于对生存本源的回归, 在回归之中, 让安静神秘的自然之中蕴藏的超越力量与诗人对接, 构建生存的自由境界。

屠格涅夫借助“爱”来实现“返乡”。他的爱不是抽象空泛的大爱, 而是自身在生命的历程中总结、领悟出来的发自内心的爱。

这种爱首先是对祖国 (俄罗斯) 的热爱。在晚年, 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旅居国外, 这种距离感更加深了对祖国的怀想与眷恋。《乡村》中所描写的六月最后一天的俄罗斯家乡, 那里有着晴空白云, 莺转马鸣, 山谷小家。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好似生活在桃源之中, 日子静谧的流淌。《俄语》中:“在充满怀虑的日子里, 在痛苦地思念着我的祖国命运的日子里, ———给我支撑和依靠的只有你啊, 伟大的、雄壮的、真诚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若是没有你———想起家乡发生的一切, 怎能不陷于绝望呢?然而不可能相信, 这样的语言不是上天赐予一个伟大的民族的!” (4) 这段话更是直抒胸臆, 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呼喊了出来。诗人心目中的祖国是包含了广大大地上的劳动者、弱者、不幸者与祖国一起欢乐或者一起受难的人们, 他们也是诗人心目中祖国的象征, 也是诗人思恋、悲悯的对象, 他们的不幸在作者那里形成了共鸣, 作者为他们鸣不平, 因悲愤而产生力量。

其次是爱情。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美好的感情。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抒写了对爱情的追求、感叹、赞美、回忆和思念, 如《爱情》 (5) 中:“人人都说:爱情是一种最崇高、最非凡的感情。一个陌生的我, 深深地进入了你的我之中:你扩展了———于是你毁灭了;这时你在肉体上远逸了, 你的我消亡了。然而有血有肉的人甚至对这样的死也愤愤不平。只有那些不死的神灵才会复活。”《通向爱情的道路》 (6) :“一切感情都可能导致爱, 导致激情, 一切!憎恨、怜惜、冷漠、景仰、友谊、畏惧———甚至是轻蔑。是的, 一切感情……只开除一种:感激。感激———这是债务, 每个人都可能摊出一大推自己的债务来……但爱情———不是金钱。”

诗人的“返乡”, 诗人的这种“向死而生”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有了“爱”作为支撑的屠格涅夫, 找到了精神武器, 试图与死亡抗争。然而这种“爱”是回忆往昔中的“爱”, 这就让诗人的反抗带有空想、理想性质。诗人既处于失望、分裂、挣扎之中, 又处在永恒的希望、憧憬、追求之中。在希望与失望的交替中, 延缓命运的到来。死亡氛围的浓重, 加剧了生命力的酿造。诗人在爱的情感中怀想, 在怀想后幻灭, 在幻灭后超脱永生。在一片蔚蓝的国度, 幸福、光明、年轻、生命、和谐、美, 一切归为一, 是永不凋萎的天堂, 是超越死亡的象征世界, 是诗人最后的皈依。

参考文献

①智量, 译.屠格涅夫散文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②[英]亚当.斯密, 著.余涌, 译.道德与情操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883年版第一章第一节论同情.

③同上, 第一章第三节.论根据他人的情感是否与我们的情感相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的方式.

④智量, 译.屠格涅夫散文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⑤同上.

刻在生命里的人情感散文 第4篇

一直觉得“朋友”是个很妙的词,看起来比“恋人”平淡,又比“陌生人”要脸红心跳。

已然翻过二十五个年头,再提到这个词还是五味杂陈,甚至比那为数不多的几次恋爱都要刻骨铭心。

时光经过了我们,也还是有那么几个走不散,一张损嘴,一颗真心,就保持了好多年。

上小学时的我是个典型的技术宅男,朋友不多,玩《仙剑奇侠传》98柔情版认识了几个兄弟,一到周末就三五成群挤在我家电脑前走迷宫过剧情,上体育课还要玩真人角色扮演,那个时候他们老让我演赵灵儿,虽然嘴上骂脏话但心里甘愿,因为每次搞怪扮丑的时候都能把围观的女生逗乐,当时我喜欢的女生也在其中。

不过鉴于那女生光芒太刺眼且早恋不允许,我的懵懂暗恋无疾而终,倒是跟几个兄弟培养出了革命感情。

升初中的时候因为没分在一个班还跟家长老师闹过,后来是我们妥协,说下课要约出来一起玩,放学要一起走,要做一辈子的好兄弟。

当然,我们没兑现诺言,初中三年一过突然就变陌生了。

后来上大学的时候,在车站碰见过其中一个兄弟,他变了样,身边还跟着一个女生,我没敢认,听朋友说他们毕业就要结婚了。

还听说另外一个兄弟大三当交换生去了美国。

当初我们因为结局赵灵儿的死还不争气地在电脑前抱团哭过,后来出了胡歌的电视剧版,只剩下我一个人哭。

想想还是挺伤感的,不过没关系,只要他们过得好,我也开心。

诸如此类的人生遗憾还有很多,比如初中爱上听流行歌曲,恰逢班上周杰伦、林俊杰、S.H.E几派纷争。

我同桌也是个爱音乐的男生,胖子一枚,我叫他大庆。

大庆家里有钱,我们还在用复读机听磁带的时候他就已经抱着CD机傲视群雄了,每到下课,我俩就分享一副耳机,就连放学也要一起去学校对面的音像店,跟老板娘刷好几回脸熟才肯走。

本说有福同享有难他当,结果在我们这么浪掷了三年青春过后,我中考光荣落马,连本校的高中部都要靠老爸找关系才能上。

大庆呢,不尽好富二代的本分,偏偏做个隐藏学霸,毕业去了市里最好的重点高中。

当时手机发条短信一毛钱,发五条都可以买包辣条了,我这等平民只得作罢,用起最古老的书信方式跟大庆联络感情,久了便失了趣味,信笺之间的字句忘了,只能依稀记得信封上那句标准的“谢谢邮递员”。

跟大庆失联后,很快在高中找到下家,以我座位为圆心的一圈男男女女,后来都成了朋友。

那时父母老师把“高考完你就解放了”这面锦旗早早颁给了我,因此我的高中生活变得很平淡,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我们这几个熟稔的朋友,一起给对方出拼音题,一起加入书友会,一起顶着熊猫眼和满身试卷油墨味战战兢兢地走这座独木桥,高考成绩下来,也没辜负那一起征战的时光。

我们谁都没逃过时间的流逝,距离让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却给了两个平行的世界。

毕业后我成了北漂,最穷困潦倒的时候连房租都付不起。

那会儿,还好有奇异果先生收留我。他跟我一样,不愿父母挂心,报喜不报忧,经济情况也不容乐观,于是我俩挤在他在天通苑租的次卧里生活了几个月。

心里想着——梦想还是要有的, 万一实现了呢。

我之所以叫他奇異果先生,是因为与他的大名音同,且他那为数不多的粉丝也叫这个水果名。

我不爱吃奇异果,在我印象里,那是每一口都泛酸的水果,就像当时跟他相处的那段短暂时光,酸酸的,落魄地为梦想亏待生活。

万人狂欢的跨年夜,我们在小次卧里伴着他的新歌跳舞,那个时候,我们共苦,以为等今后好了可以同甘,可真等到现在两个人生活顺遂的时候,却不像过去那样热络了,倒不是有了隔阂,而是好像彼此默契地成为对方的后备,关注着,点着赞,你好我也好。

记得我找到住处,从他那个小次卧搬走那天,奇异果先生对我说,想想这段时间真的挺开心的,不说什么遇见你让我变得更好这样的话了,就一句,至少在我现在最好的时候,能有你一起分享。

这是他逗比那么久唯一矫情的一次,我恨不得丢了行李跟这个好朋友日月为证歃血为盟。

那段时间大家经常在一起,活得特别文艺,也因此变得多疑,怀疑朋友是不是真心对你,像是爱上哪个姑娘后嗅觉敏感的私家侦探。

后来因为一些误会就丧失了继续交往的信心,不是都说了么,那些会误会你的人,从一开始就直接跳过了信任,你的所有解释,不过是骗自己对方还在乎你的借口罢了。

恍恍惚惚又是一年,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出版的两本新书成绩都不错,梦想算实现了大半。我写着那些疗愈别人的故事,潜意识也告诉自己,你必须要更坚强,更懂是非,带去更多能量,久了也自成一颗强心脏,像飞人般略过了很多弯路。

这之后当然又认识很多新的朋友,但心智早已成熟,不会在一开始就承诺一辈子,不会对别人抱有过多期待。

知道别人帮你是运气,不帮是应该的这个人生大道理。

哪怕冠着朋友的称谓,也很少有相聚的时候,但时间不会让我们缺失共同语言,每一次隔了好久的见面,也就像昨天才聊天玩笑过。

后来发现,越是情浓,相处越是平淡;越是真实,越不需要热闹的假象。

聚时一团火,散时满天星,是最舒服的方式。

朋友之间最好能一起进步,今年大家在一起只会喝酒唱歌玩桌游消磨时间,明年就会头脑风暴商量一起做件大事,能让朋友渐行渐远的从来都不是距离的远近或是联系频率的多寡,而是价值观变得不同而觉得脱离了彼此的世界,一个正在未来,一个还留在过去。

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如果不能成为别人的礼物,就不要进入那人的生活中。”所以最好的友情,应该是让别人拥有你,跟拥有礼物一样。

好友的相册里还有好多都快叫不出名字的人,有的胖得对不起进化论,有的整了容,有的小孩都两个了,有的刚考上了公务员,还看到小学时喜欢的那个女生,脸上长了好多痘痘。

突然觉得青春恍若大梦一场,但醒来后的怅然若失,也不过如此。

我可能此生再也不会跟小学那几个兄弟相聚了,大庆终于消失在我的世界里,飞扬跋扈地当好他的富二代,我也不会再敲开奇异果先生的门,问他:“兄弟,借个宿呗。”

有些人,相遇时没想过会失去,但此刻已永远地失去,还没来得及告别,时间就霸道地给了一个拒绝。人生的每个阶段会有不同的好友,所以不要把友情放到一个高度上,而是成为你生命的厚度,好朋友是把好东西带到我们生命里来的人。

有人把人生与朋友的关系做了很多比喻,我觉得最贴切的还是像列车,有人在这站下,有人下一站,也有人终点才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 去处和目的地,他们下了车,你别挽留,因为会有新的人上来,能陪你到最后的,只能说你们目的地相同,那些离开的,就成了最好的回忆。

人都是靠回忆活着的,愿他们安好,比自己还要好。

(摘自《谢谢自己够勇敢》,江西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刻在岁月里的诗网络散文 第5篇

感谢时间给了我某些记忆,也感谢某些记忆在我的心里留下了痕迹。如果岁月可以,我愿在这一抹记忆里淡写一份感动。年轮驶出瞳孔,流年霜染日子,滑过的年华里那一幕一幕的风花雪月顺着这一缕轻淡痛了春花,乱了秋雨。雪飞的日子,我站在冬的底色里喊一喊离我而去的青春,还有青春里用诗软化的红尘往事。支起临界对折,前方与后方的真实与虚渺在我心中的堤岸交融成一湾绝美,我分别看到那急匆匆的青涩染塑成心中最原始的浪漫。飘飞在尘幻里的我们给岁月添加的色道。恰如这厚重的人生伦理,演译的人生精彩中有我也有你。

方舟淡化一片朦胧,生命不在忽东忽西。静默的我躲在季节的背后。默写铅华冉冉,那彩色的笔尖绘色成影,勾勒出一幅剪影,剪影里,灿漫的花期醉了我们的青春。所以刻在岁月里的浪漫,是我们一组优美的情诗,贯穿了我们所有交集的日子。——写在前面,

记不得那时有多大,在一份沉沉的记忆里,只有一丝朦胧的线条。化开一湾浓雾,在一片朦胧里我分明望见那蹒跚的自己开始寻觅路的痕迹。也许只是一个交点,在脑海里烙下了永恒。桃花盛开的日子,第一次把我的手牵起,那粉粉扬扬的花瓣牵痛了我的记忆。我不知道是上苍有意而为,还是残忍的.上帝忘了关闭通向你身体的罪恶,在你美丽的背后洒下了一份沉重。母亲说“你有病不能干重活,让我不要在上你家讨气”可谁又能知在那个年幼无知里,我在你的呵护懂得了人生哲理。怎能忘记,那凉凉的夏夜里,清清的草席上,你给我讲那天上的故事。在你温香的怀里,我第一次听到了,牛郎和织女。你那淡淡的忧怨泪滴,滴在了我脸上,融入了我的心底。我的临家小姑,你可知在我童年的心底,你那母性的温柔给予了我多少揉也揉不断的思绪。

时间的推移,淡化了心中的众多,却牢固了一种情愫。怎能忘记,清晨的第一声蛙鸣,在你的轻唤里,踏着露滴开始了学知的艰辛。那份悠长的日子,记录下了你灯光下一遍一遍的讲速知识里的甜蜜。也是因为你,我开始了一个梦的追寻。曾在一份异样的眼光里低迷,你那坚强的手驱赶了我心中的阴霾。多少个日子我不知道,可我知道生命里不可缺失的那份酸涩,在我心尖萦绕。痛了大片时光。长大的我,不敢在牵你的手,累了心的孤独。背负着感情的十字架,走失在天涯的苦涩里。那一幕一幕的残缺,凄美在夕阳的暮色里,熏染成你的模样。无论走到哪里那声深深的呼唤始终围绕脑际。自私的心带着一份贪婪牵手一份情感。在遥遥的他乡躲避。掀开昨日的思念,割舍不下那份复杂的心语,对接时空的交点处。在你善良的眼眸里是那一种温柔的祝福拽痛了我的良知。曾在烟花的味道里拾遗一份怀念。而你我的临家小姑却永远地定格在我的青春记忆l里。那飘飞着的柳絮绕塑成你如初的模样。那梅花粘寒的风韵里,我分明看到你甜甜的笑容。伸手频频的双手抓住了一份虚无。那孤冢萧条的一杯黄土,掩埋了一份思念。风顺着脸颊的温度溶化成一滴清涩的泪滴。谁能懂?谁又能知?那幕凄凉的泪滴里隐含了多少别人无法理解的无奈。

刻在心底的痕印情感散文 第6篇

人的一生,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男女,就像风一样,风过无痕。但在这苍茫人海中总有一个人,她曾经路过你的心,留下永远不能抹掉的痕印,深深的镌刻在你的心头,无论时光流逝,时空转变,雪雨风霜,她的痕印不曾褪色,不曾消失,随着时间的脚步,这个痕印还会越来越深。这需要多少缘分才能留痕?才能成为一生的记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认识你,是上天给我的恩赐;认识你,是我一生的缘分;认识你,是我红尘中最美的歌。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是我此生之知己,谁是我此生之伴侣?从来也没有认真去想过,也从来没有认真去追求过,可能那时还年轻。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但在我的大学时代,她却悄悄地走进了我的心里。日久生情,渐渐觉得她就是自己心中的知己,生活的.伴侣,一生的爱人,我的心已成了她的俘虏。那时自认为自身条件很好,经过努力,会让她幸福的。但是人生的姻缘都不是一厢情愿的,自己的命运,也不是自己能够掌握的,很多事,很多时候,并不是努力就得以心想事成的。阴差阳错,种种原因,直到毕业分手,也未能向她袒露心扉。每每想起,在内心深处总是一厢情愿地,觉得错过了一生的缘份,失去了一生的伴侣,丢掉了一生的爱人。她在学校时的倩影永远地留在了记忆的闸门里,留在了心中最美的相册中,她的举手投足在我的心底刻下了深深的痕印。她是我这一生,最婉约的花,惊艳漫山遍野,她是我在灯火阑珊处,最暖心的牵念。

人宜老,天不老,人虽断,情难绝。大学的相遇,是不期而遇的缘分;毕业的离去,亦是此生不舍得眷恋。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偶而从一个小村路过,借着浑暗的灯光,看清了她家乡村委会的牌子。这是此生唯一一次路过孕育她成长的地方;后来,有时出差乘火车经过她家乡小镇火车站时,也总是站起身来,总希望能再见到她的身影,哪怕说上一句话。每次看着渐行渐远的小站,总有一些伤感,和遗憾。三十多年后微信大学群的遇见,让记忆的闸门重新打开,敞开了心扉,放下了挂牵。浮世繁华中能够再与她邂逅是一种享受,错落红尘中能够与她心灵相约是一种美丽,三十年后能够与她相逢是一种来自心底的甜蜜!

她在渤海湾,我在珠江边,再遥远的距离,都无法阻挡我对她的思念和祝福,用浪漫的文字,甜蜜的柔情温暖一场相逢。爱在心间,相守便是温暖;情在心中,懂得便好。一种懂得,无论天涯,亦能相知;一种温暖,无论海角,亦能相牵。心与心彼此靠近,魂与魂彼此相依。无需浪漫的语言,彼此有情,无论此岸彼岸,她心永似我心;无需缠绵的心跳,彼此有爱,无论天涯咫尺,温暖心相依。将近三十年未曾见面,远隔万水千山,都以独特方式存在于彼此的心底,只在灵魂深处与她同行,只在精神领域与她共鸣。把自己对她的喜欢当成最美好的回忆。不求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拥有,不求她爱我,只求在最美的年华里,遇到她。让我这一生增添一份青涩的回忆和发自心底的牵念。

上一篇:大学生从搬运工做起有何不可?下一篇:合肥市医院建筑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