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教育的思考

2024-08-03

关于大学教育的思考(精选8篇)

关于大学教育的思考 第1篇

关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思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很高兴能来到空军预警学院参加今天的讨论会,一起探讨关于国防教育的问题。

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国防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辞海》)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教育活动。

而高校国防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国防教育的基础所在,因此,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深远而重大。中国的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中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故高校教育,应该把国防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素质,衡量合格人才的必要标准。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国防教育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并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对此强调指出,学生军训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要纳入教学计划。普通高校本、专科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为36学时,军事技能课训练时间为2~3周。所以从法律的角度上看,国防教育是要正规化的,这是强制性的。

(二)高校国防教育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整个世界的形势是一种多元化。而国防这不仅是武器数量能够支撑起来的。当前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推行西化,将战略重点放在台湾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区。同时还千方百计进行思想渗透,与我们争夺下一代,或策划颠覆破坏活动,企图搞垮国家政权,或搜集情报,窃取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重要情报。而且中国周边环境也不稳定,我们的邻居常有过界行为,给经济发展带来隐患。所以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随时为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作出贡献。

(三)高校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高校是培养强大国防预备役力量的重要阵地。现代高技术战争,需要高质量、高素质的兵员和强大的预备役力量,而军校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作为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我们理所应当承担这份责任和义务。大学生易于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如果能抓好这一群体的教育,我们便储备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为此,对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教学或者是军事训练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名族精神是灵魂和主线

国防教育应当把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作为重点。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核心,应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整个过程。

(二)以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为主

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的军事知识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军事理论课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为了使大学生掌握军事知识、认识战争规律,预知未来战争特点,必须把学习军事理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军事技能训练是目前中国高校进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军事技能训练采取在校内集中组织实施或在训练基地分批轮训的形式。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通过军训使大学生了解掌握手中武器装备、技术器材工作原理及性能,并使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得到磨炼,增强组织纪律性,熟悉相应的战斗动作,提高整体战术水平。

要提高军训工作质量,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既要注重启发,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讲解内容,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又要借助挂图、模型,运用多媒体课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将课堂教学与观摩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借助学生社团开展教育活动,组织“军事爱好者协会”,“国防教育协会”等。比如各种纪念日的活动,邀请专家学者`部队人员进行知识讲座,进行国防知识竞赛等利用业余时间广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三)健全的国防教育管理与评价机制是国防教育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首先是进一步完善国防教育联系机制,把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保卫部(人武部)、教务处、宣传处、学工部、工会、共青团等部门以及各系部(院)纳人国防教育办公室成员单位,形成以保卫部(人武部)和教务处为主,各系部处室齐抓共管的国防教育机制。

其次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由专家、教授组成精干的指导小组,适时深入检查、考核和检验国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尽快改变以往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有教学无考核评估”的状况。进一步应制定和实行国防教育学分制,规定学生每学期应完成的国防教育课课时,并严格对学生所学国防教育课程进行考核。将开展国防教育情况列入素质教育验收评估内容,进行严格考核、科学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利用国防日和国防教育周,让大学生进军营,了解部队生活,培养国防观念;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定向越野、射击等国防体育活动;利用宣传橱窗搞好国防法规、国防知识、现代武器装备和大学生军训情况的宣传,把国防法制教育融入国防教育之中,突出抓好《国防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增强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

(四)利用国防教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国防教育基地具有现实感强、冲击力大等特点,是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应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宫等。还可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由部队派出军官和军事训练员,把军营文化引入校园,以军人的高尚风范和品格,吸引、教育和影响大学生。通过组织国防知识竞赛、举办国防教育展览、开展国防教育征文活动、建立校园国防教育网站、举办国防教育讲座等,从不同侧面向大学生灌输国防知识,宣扬英雄人物,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充分利用国防文艺占领学生文化娱乐阵地,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国防题材的电影、戏剧等,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在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民族自尊自强精神的陶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拓展国防教育空间,进一步扩大国防教育的信息量,使大学生从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中,了解更多的国防信息、知识和技能。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爱国主义和自身素质的途径,也是提高国家国防实力的有效方法。为了使国防教育活动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真摸索一种有效的模式和途径。我校在过去十几年来的国防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军事理论课教学——学生军事训练实践——军民共建群众活动”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的国防教育活动模式。这种模式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熟悉战争谋略,学习领导方法和艺术,并能从战略高度去观察、分析、设计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使大学生的智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巩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培养大学生不怕苦累,勇于拼搏、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作风养成。通过国防教育使大学生养成正规、严格、慎独、科学的生活习惯;培养大学生雷厉风行、整齐划一的作风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意识;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综上所诉,国防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失要素,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它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不容置疑,我们的国防教育还存在不少的诟病,近期也出现了不少状况,但是我们的总体态势是积极向上,充满生命力的。国防教育的重任落在了每个人身上,需要社会各个阶层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

关于大学教育的思考 第2篇

公关礼仪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用以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促进了解、构建和谐环境、最终塑造良好形象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不够,大部分学生礼仪知识淡薄,不明白礼仪的重要性。学生一直以来是以学生身份自居,而且对新、奇、重视不够,特别是在迎来送往、穿衣打扮人际交往等当面表现不尽如人意。不会使用礼貌用语,个人素质欠缺等等。在他们的意识形态里,认为只要掌握了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具备了吃苦精神,就能在职场中大显身手。

大学中不乏存在比较自我的学生,和同学相处时往往以我为中心,缺乏宽容与忍让;在认识缺点和错误时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在集体生活中缺乏奉献与牺牲精神,表现为过分注重于个人利益,热衷于享受而忽略精神追求,热衷于坐享他人成果不愿意艰苦奋斗,不能确切地把握美与丑。很多人根本不懂也不愿意“谦让”,这样的学生进入职场,可想而知其处理人际关系与客户关系的简单与稚嫩性。学生传统文化和人为素质的欠缺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整洁大方的个人仪表、得体的谈吐、高雅的举止、良好的气质风度能让学生在工作中锦上添花,在职场中如虎添翼,对于取得良好的工作成绩大有裨益。就是说,懂得基本礼仪常识对我们来说是相当重要,在大学中推行公关礼仪教育也是相当必要的。

公关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校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落,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宜泄愤怒、压抑或是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感。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而且,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他们在学校里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事能力,提高了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也可以让他们明确的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惫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心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的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在文明人。

同时公关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了解它是一回事,而进行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如果把礼仪规范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练”,是行不通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学了礼仪,知道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就应该付诸行动,按礼仪的规范、要求去做。

关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 第3篇

一、目前高校入学教育的现状

虽然不同的高校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面有着不同的认识因而有着不一样的入学教育, 但是从总体上看却呈现出入学教育现状的相似性。

首先, 长期以来, 国内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普遍采取新生入学教育周的模式, 在新生入学后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对新生开展入学教育。并且普遍采取集中新生开会、听报告的形式, 一味地对新生进行单向灌输,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 新生都在被动、机械地接受, 很难了解到新生的内心感受, 也容易造成新生的逆反心理, 不能很好地“对症下药”, 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 入学教育的内容多局限在各种规章制度学习教育和专业介绍, 侧重于向新生宣传学院或者系、专业优势, 学生并不能全面的了解情况, 涉及到的学习、生活方面的内容也只是流于表面, 不能够深入人心。而且由于入学教育时间安排较短, 缺乏连续性, 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当新生真正遇到问题时, 这种教育早已结束了, 不利于他们认识自我, 走进大学生活。

总的来说, 高校入学教育的模式基本相同, 内容与形式也基本上大同小异。我们学院也不例外, 每一年的入学教育都包括为期10天左右的军训, 在军训期间, 多半利用晚上时间进行系内专业介绍育、规章制度教育等, 形式也都是采取开大会、听报告、主题电影等形式进行, 有一定的效果, 但不是非常显著。而大一新生, 从高中走向大学, 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 心理必然呈现剧烈的变化, 需要有外界的力量来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转折点, 让他们更好地从应试走向全面发展, 从被动走向独立。

二、大学新生思想特点

1.心理矛盾错综复杂。新生入学后在心理上会出现一些矛盾, 主要表现在: (1)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大学新生对所录取的学校和专业在不同程度上与自己所期望的存在一定的差距。 (2)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大学新生独立意识普遍增强, 在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时都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 但是由于不具有独立的经济能力, 同时又缺乏社会阅历,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时候又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 (3) .怀旧感与新鲜感的矛盾。大学新生普遍认为高中的友谊非常珍贵和可靠, 入学后非常留恋和怀念高中结实的朋友。面对新的面孔, 不知道是该刻意寻求新的友谊还是在心底为自己设下防线。这样大学新生就徘徊在怀旧的情怀与新鲜感的尝试中。

2.学习不适应和自学能力较差。大学与中学的课程设置、学习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 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1) .在课程设置方面, 为了最后的高考, 学生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几门主要课程上。而在大学每一学期都要开设好几门课程。不少学生仍沿用高中学习模式, 结果造成学习上疲于应付, 学习成绩不理想。 (2) .在学习内容方面, 高中时一堂课通常只讲一小节内容, 而大学则要讲几节, 甚至几章。很多学生适应不了这种节奏模式的学习, 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 (3) .在学习方法方面, 高中阶段以应试教育为主, 老师会对学生一直督促辅导, 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大学阶段以自学为主, 课余时间充裕。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它去充实和完善自己, 出现空虚、无聊的负面情绪, 一部分学生至此浑浑噩噩, 迷失自己。

3.人生目标迷失。人生目标这一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成才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现实生活具有不确定性, 需要人生目标为自己定性, 作为自己安身立命和安心立命之所在。 (2) .在复杂的生活中, 我们需要人生目标来指明前进的道路和奋斗的方向。 (3)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 需要人生目标来激励自己克服困难, 继续前行。但是大学新生缺失人生目标的现象比较普遍。高考以前, 学生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要努力学习, 考上大学, 这是他们之前学习的最大动力。进入大学, 这种奋斗目标就消失了。这个时候大学新生最容易出现目标迷失的问题。许多新生在入学后发现自己以往的学习优势已不存在, 丧失了优越感, 同时发现好多能力比自己强的学生, 必然会产生自卑心理;有的新生由于当时报志愿的时候存在盲目的心理, 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 产生厌学的情绪。

三、提升新生入学教育品质的策略

1.传统的军训教育、规章制度教育、专业教育是必要的,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大学新生对学校、专业、高校学生行为准则有一定的了解, 可以培养学生的爱校热情和组织纪律性, 为适应大学生活做好准备。

2.搞好班级建设, 夯实基础。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构造好的班级氛围和学习氛围, 能够带动学生们勤奋学习, 所以班级建设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公开选, 认真挑。班干部的确立应该由学生们民主选举产生, 选出合格的班委, 真正做到布置的工作上情下达, 在老师和学生中形成一条沟通的纽带。 (2) .抓纪律, 促班风。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增强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根据班内情况树立班内日常条例, 加强组织纪律性的培养。 (3) .抓骨干, 树新风。班级骨干主要包括班干部、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宿舍长, 通过对骨干严加管理, 勤于沟通, 可以树立良好的榜样力量, 带动大家共同进步。

3.搞好宿舍文化, 打造“家”文化。宿舍的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学生们在这里休息、学习、娱乐、交流的时间比较长, 很多的思想问题会在这里显现出来。因此, 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应该经常入宿舍与学生谈心, 力争解决学生们的实际问题, 为宿舍文化建设打好基础。此外, 也应该举办宿舍文化节、宿舍装饰大赛、宿舍内务整理大赛等, 积极营造温馨的宿舍氛围。建立温馨小家, 才能成就优秀的大家。

总之, 新生入学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并完成学习任务。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营建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树立积极向上的班风, 营造和谐的宿舍“家”文化, 帮助他们认清方向, 确立新的人生目标, 引导学生们在新的起点上迈好第一步。

摘要:大学生的入学教育是新生开始大学生活的起点, 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大学入学教育的现状以及新生的思想特点, 探讨了入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入学教育,大学,新生

参考文献

[1]刘维.大学新生心理特征浅析及教育对策[J]

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诚信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大的方面看,这是实现“以德治国”目标和规范社会经济秩序的关键所在;从小处而言,则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立身之本。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和接班人,也将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信用意识的淡薄,失信行为时有发生,从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到偷盗自行车、求职材料虚假包装、以不正当理由拖欠学费、随意签约与毁约等,这些都表明,当代大学生正遭遇一场令人堪忧的 “诚信危机”。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如助学贷款迟迟不还、随意毁约等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和良好道德的养成,而且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危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也阻碍了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6年9月初,68名来自复旦、同济、上海理工、体育学院等9所高校的大学生被起诉拖欠助学贷款共计7628055元。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影响的不只是个人,还有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消除“诚信危机”已刻不容缓。

下面主要从大学生“诚信危机”的成因及进行诚信教育的措施方面谈一下本人的浅见:

一、大学生“诚信危机”的成因

(一)受家庭不良教育的影晌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缺陷往往会将子女带向不好的一面。如有的家长在和外人谈化时喜欢说谎,或在日常生活中轻易许诺,而事后又无法兑现,这无意间也让孩子滋长了说谎和不守信的不良习性。由于当代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宠爱、溺爱和偏爱,有的家庭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偶尔发生不规范行为家长也不及时制止,有时甚至还起了教唆作用。如子女考试作弊取得了高分,父母虽然觉得子女这样做不好,但想到孩子取得高分让自己在外人面前有了面子,于是不加以制止。这种不诚实的习性一旦养成,无论是在走进大学还是踏入社会后是很难改正的。

(二)重智轻德的学校教育

目前,学校的教育始终还存在重智轻德,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衡量一名学生仍然是以学习成绩论高低,评优评奖同样也是以学习成绩这把尺子来衡量。如评选优秀大学生、推荐免试研究生、发展学生党员等都是以学习成绩作为最重要的标准。因此,许多大学生认为,只要把成绩搞上去了,在大学期间准是一路绿灯。这是造成大学生诚信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另外,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教育工作者也忽视诚信教育,甚至带头失信。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中一些教职工为了提高升学率、多得奖金,私自决定让个别高二尖子生报考,致使283名高二学生参加高考报名,其中有近80名学生涉嫌替考。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调查,老师还循循善诱地教学生说谎。还有,近年来高校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学术剽窃,徇私关照,主动向学生漏题、加分,虚假鉴定、内定奖项等行为,都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关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潮不断蔓延,曾经宁静的象牙塔也不再宁静,不少大学生受到这种思潮的冲击,也开始把个人的享乐当作自己的唯一权利,于是能投机的就投机,能取巧的就取巧,能蒙混的就蒙混,能逃避的就逃避,而把诚实守信的品质和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却抛之脑后。他们的理论是让那些老实人和傻瓜尽义务去吧,自己所要的只是权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诚实守信品质的丧失也就成了必然。

(四)缺乏有效的信用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信用保障体系,无论是在商界,还是在科技教育界,都存在“能骗就骗过去,骗不过去也无所谓”的状况,骗过去的人能够达到他们的目的,骗不过去的也得不到任何追究和处罚。这种缺乏信用保障体系的机制,客观上对“诚信危机”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大量制作假获奖证书、奖项,通过夸大自己的“实力”,来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于是一些招聘会上经常出现不同应聘者都是同一所大学学生会主席的现象。混过去了能找到一个好单位,混不过去,了不起再去骗另一个单位,即使学校知道了,也不会对学生有任何惩罚。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甚至给学生出具虚假证明,鼓励学生的这种作假行为。还有的学校在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往往会过多地考虑学生今后的发展,允许学生改签协议,却忽视了对学生诚信的教育。

二、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一)把德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实行全员育人

德育是智育的大前提,它的目的是保证智育的方向,促进专业的提高和发展。切实开展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诚信教育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任务。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的真与诚作为最基本的任务,要带头讲诚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有诺必践,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和社会,提高公信力,做诚信的表率。学校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通过各项制度建设,将诚实守信落实到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上。同时要鼓励学生互教,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有不恰当的言行,同学间应及时提醒,制止并相互监督。

(二)加强学风诚信建设

大学生诚信教育首先要从杜绝考试作弊做起,从端正学风做起。高校在学风建设上要强化诚信立校。首先,教师在教上要讲诚信,学生考试不及格,老师不得给学生加情面分;学生在学上也要讲诚信,不及格不得向老师请求网开一面。同时学校要建立一套有特色的诚信教育体系,激发学生的自律精神。要创造条件促进诚信建设,如开设诚信考场等。东南大学在学风建设上强化诚信立校,赢得了社会良好的赞誉。该校有一个毕业班,他们从大一开始就向学校申请了免监考,大学四年来,他们没有失信于学校,在数不清的考试、考查当中,没有一个人违纪。由于学生讲诚信,毕业生的素质过硬,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深圳一家著名IT企业曾把该校一个整建制的班级全部聘用。这家企业的有关人士说,东南大学的学生我们愿意要,也敢要,因为东南大学的教育质量我们信得过。

(三)增强法律意识,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

信用既是道德的范畴,又是法治的范畴,所以仅靠良心、正义等道德的自律是不够的,为此还必须强化法治。

第一、学校要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针对违反信用的行为,制定相关的处罚条例和管理规定。如对未缴清学费又无特别理由的学生,一律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取消学生本年度的评优资格,延缓毕业生鉴定和推荐就业等。还可将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如2003年底,北师大出台了一项考试作弊学生须增修“诚信”课的新规定,考试作弊学生只有取得“诚信”课程学分后方能获得重修资格,未取得该课程学分者不能取得本科学历和申请学士学位,“诚信”课程采用课内诚信教育学习和课外公益诚信劳动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对于作弊者是一种处罚同时也是一次教育,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第二,加大执法力度,用法律手段促使学生培养一颗诚实善良之心,严格履行合同的义务,促使学生维护就业协议、贷款协议的效力。

第三,以《法律基础》课为主要阵地,把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作为重点加以讲解,教育学生知法守法,树立守信的意识,做诚信之人。

(四)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

近年来,社会对于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有关部门也在努力推动该项工作的进程。2003年9月29日,国内首份“大学生信用档案”在沪建立,上海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为在校大学生建立信用档案的高校。该校毕业生找工作时除了成绩单和各种资格证书,还能向用人单位出示一份个人信用评估报告。

“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相关信用行为记录,以及来自“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中的信用信息的基本描述。据悉,大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学费交纳情况、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以及教育助学贷款偿还情况、学生信用卡使用情况等都将写进“大学生信用档案”,并纳入整个上海市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体系。

通过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有利于促进了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推动大学生市场化就业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促进银行和大学生之间的信任,让国家助学贷款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

(五)开设信用教育课

单独开设“信用教育”课,并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一门必修课,要求每个同学从理论到实际进行学习,并把信用度放入学生素质考核的内容之一。复旦大学从2002年起就专门开设了信用教育课。并且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信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制意识。

参考文献:

1. 龚瑜.上海68名学生拖欠助学贷款被诉 涉案金额近763万[N].中国青年报,2006-9-8.

2.朱云林.注重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 纪新华.关于“诚信危机”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李政云.诚信教育 路在何方[J].江西教育科研,2002(1-2).

5..姜平波,李 震.诚信学风始立校——东南大學加强学风诚信建设纪实[N].中国教育报,2003-3-31.

关于大学教育的思考 第5篇

作者:刘 渊 王平平时间:2009-3-16 14:29: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感恩教育篇二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

[论文摘要]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首先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重视和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相关对策与建议。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感恩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基点。加强当今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决不是简单地培养一种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意识,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加强大学生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必然路径,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同样也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分析

1.缺乏对父辈辛勤培养和教育的体悯之心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积极、健康的,但有些共性问题仍然值得深思和探讨。当前部分大学生与父母联系的主要动机是要钱,仅少数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部分高校里的一股暗流。这些问题确实反映出当今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这种令人忧虑的倾向。

2.中学时期过分追求升学率,道德教育缺失

尽管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从小学到高中,老师和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看作第一要素,始终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重要砝码。同时,近年来,农村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过于溺爱,不少父母都在外面务工,很多中小学生都是留守子女,这都是十分严重的社会现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沟通和互补,逐渐导致德育养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引导缺失。部分中学教师也感觉教育的压力太大,有时候部分家长也缺乏对教育工作者的体谅和沟通,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对大学生早期的德育的养成和培育。

3.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

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后天教育和当代社会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状态,形成了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回报才奉献”等心态,造成了不少负面效应。现在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祖国最需要的艰苦的地方、边远的山区和基层去,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一蹴而就。一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因主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而退出就业,消极待业,埋怨父母。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乏息息相关。

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思考

感恩教育实际上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和价值,唤起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一种认同和感激,形成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活动。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在组织形式上,就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生活和日常思想教育的质量,包括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先进的教育手段,适当的教育时机,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学的政治理论学习。当前社会瞬息万变,很多大学生极易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迷失方向,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提高自身的是非鉴别能力,增强抵御不良文化,才不会被汹涌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所淹没而化影响的免疫力,并逐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感恩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恩义、亲情,强调知恩图报,我国有不少充满感恩情怀的佳句,至今仍广为流传。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笔者所在的四川大学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程,通过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推广,大学生在学习和研读的同时,更会有良好的提悟。笔者尝试在大学生中,大力推行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比如通过学习《朱子家训》、《菜根谈》等传统优秀书籍,并要求学生积极探讨学习体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感恩教育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自己在道德发展过程的亲身体验,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切身体验来主动养成良好的德行。德育如河流,越深越无声在感恩中通过学生亲身体悟中避免了那种空洞说教,实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地培养起健康向上的道德。

3.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实现环境育人

感恩教育是一个复合工程,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过程,学校虽作为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当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大学生所依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需三者紧密联系、各自发挥作用、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学校可以以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感谢老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笔者在各个传统的节日、特别是如传统中秋佳节之时,总是要求学生必须给家里打电话;在春节前,要尽力帮助家中的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必须积极主动的和父母聊天和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在春节过后将春节的体会和感悟当作思想汇报交上来,并在班级周会上进行交流。这样就能将感恩教育将育还原于真实的生活中,通过学生对自己切身体验对生活的感恩中,感恩教育成功的实现了德育的润物无声。

4.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负面现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修为

目前,感恩意识教育中的一大障碍就是社会或生活中出现的某些不公平或者负面现象。当大学生看到这些现象时,可能会在心中形成一种负面心态。这就必须教育大学生应心怀仁爱,关爱社会,不仅要批评社会负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要建设性的推动社会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和宣传社会正面典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善恶观,增强大学生拒腐防变能力,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品德修为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关于大学教育的思考 第6篇

2.1 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较重视就业率,而非学生长远的就业能力。这些活动可能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也会导致许多学生为就业而就业,没有长远规划,这种指导是一种实用性、速效性、技巧性的而不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作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需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需要培养能够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有自信、会思考、会选择的人。因此,在高校建立一套贯穿大学期间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2.2 缺乏专业的教育教学团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进行职业规划的老师,不仅要具备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基本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应变能力和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的能力。目前多数学校职业规划教育方式是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而大多数从事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培训,理论和实践方面知识经验都不足。另外由于缺乏师资力量,课程大多设置为大班教学,教师不容易进行课堂管理,很难进行单独和专业性的指导。因此培训一批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师资队伍是目前许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3 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效果的改进建议

3.1 加强在大一学生中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力度

在学生刚进入大学,从多方面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如,通过入学教育、班主任组织班会、邀请本专业专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了解职业与专业的关系;邀请社会成功人士进行相关讲座讲述职业经历和心得体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有效形式进行全面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了解职场,建立职业规划的理念、确定学习目标,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让大学生活更有意义和价值。

3.2 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应该目标明确,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如在大一阶段学生面临的学习环境、学习方法、要求等与高中不同,容易感到迷茫,这个阶段应该主要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职业理想、择业观和职业规划的意识。大二、大三阶段重点是根据规划内容逐步探索和完善职业规划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机会,提升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和自信心。大四阶段主要是指导学生写求职信、参加面试训练及提供就业信息。

3.3 培训一批高素质、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关于大学教育的思考 第7篇

【摘要】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真实地掌握新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江西警察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西警察学院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和分析,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学生;影响因素;建议

为了解2016级新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加强和改进我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真实地掌握新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发展趋势,本课题组通过调查新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促进新生思想积极健康发展,为未来公安队伍注入健康政治活力。

此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法,共发放问卷799份,回收问卷687份,有效问卷668份,大致涵盖了新生在生活、学习、政治、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男生507人,女生161人,均为全日制本科学生。

一、当前新生思想政治状况

(一)生活观

在调查新生生活观上,考虑到男女日常生活的差异性,我们首先对性别进行了分组。在此基础上,我们从对于日常生活的态度,如何处理压力,如何看待社团以及关心的新闻种类这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在对待警校生活的态度上,有48%的人选择了无所谓,甚至有7.6%人选择了不开心。这从一定方面反映出新生对于警务化管理的不习惯,从而导致了漠视和不开心的状态。而在处理压力的方式上,大多数人选择了倾向于向家人和朋友倾诉,小部分选择了跟老师或者心理医生沟通,只有极个别的憋在心里不说出来。可以看出,新生对于压力,绝大多数都能找到合理的方式发泄。在参与社团上,绝大多数人是抱着锻炼自己,充实生活,拓宽朋友圈,扩大交友范围等积极目的进入社团的。可以看出,新生内心期待被他人认可,被他人接受。对于新闻类型的关注,男生绝大多数选择关注体育、游戏和汽车等方面的新闻,女生倾向于娱乐方面的新闻,均较关注有关公务员备考的新闻,但是对于政治、经济和时事热点的新闻,关注度不高。新生在关注自身兴趣并且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缺失了对于国事的关注,这一点值得重视。

(二)学习观

在调查学习观念的时候,调查组让新生对比了高中与大学的政治课的区别,以及对于形势与政策课上课方式的看法,并了解了新生对期末考试的看法。在比较高中与大学政治课的区别时,44.6%的新生选择了“改变很多高中时的思想和看法”,33.4%选择了“加深和巩固了很多高中时的思想和看法”。可以看出,大学思政课程对于新生的政治观有着很大的影响,改变了一部分错误观点,同时加深了正确认识,绝大部分新生的政治观能达到一名警校生的标准。我们在相关思政课程中选取了“形势与政策”这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来调查新生对于这门课程上课方式的态度。从结果可以看出,新生对于这门课程最关心的是两点:第一,希望通过视频这种直观的方式快速地获取相关信息;第二,希望能获取新的消息,不要老调重弹很多遍。对于纯理论教学的方式同学们是不期待的。对于期末考试,新生的态度有很大不同,认为这种考查方式合适与不合适的人数分别占13.3%与20.4%,而59.7%的学生认为难以界定。从这组数据来看,对于期末考试,学校可以在保持现状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改革,从而能让大多数的学生接受这种考查方式。

(三)政治观

在调查新生是否了解近期政治要闻时,12.1%的人选择了非常了解,53%的人一般了解,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政治要闻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我们特意设计了关于我国的政体、国体、政治制度等政治问题,考查同学们是否了解国家基本政治问题。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都是明白了解的,并且非常清楚。就“思想政治理论对自身的帮助”这一问题,半数以上学生认为加强思想深度这一帮助较为突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对自身还是有所帮助的,但是仍有7人选择了“全无帮助”。对于网络舆情态度这一问题,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理性对待,会去关注,但对于触及学校名誉和自身名誉的事情不随意转载和发布,说明同学们对待网络舆情有一定正确的认识和思想觉悟。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设立更多的国家补贴、助学金并进行有效监管。对于希望政治课堂怎样发展这一问题,同学们普遍希望增加最新的时事政治的比例,增加有特色的、符合当代社会的内容以及师生互动,说明同学们并不排斥政治课堂,还希望借此更多地了解时事政治与社会,加强师生沟通。

(四)就业观

在调查就业观部分,调查对学校安排到公安基层实习的看法,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很适合,能够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都考虑到到公安基层实习的好处:可以了解公安基层工作的状况;可以向基层民警学习他们的办案经验;可以学以致用,实践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有人选择“无所谓,不在乎”,听从学校安排,都对到公安基层实习有自己的积极的看法,值得肯定。对于从何种途径获取从事职业的指导意见这一问题,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学校就业指导,说明新生对学校就业指导的信任。因此,学校应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五)访谈及主观问题调查

1.大部分学生提议希望在思修课上加强师生间的交流,部分学生希望在课上阐述时事热点,贴近实际。

2.大多数人提到食堂价格高、不卫生的问题;学校基础设施差;学校警务化管理过于苛刻,不符合实际情况,时间紧,经常来不及吃饭。

3.对部分学生穿警服去网吧这个问题,所有有效问卷的回答较为统一,都认为不合适,有损警察形象。

从总体上看,16级新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比较端正的,对于思想政治的认识是比较健康的,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态度是积极的,在学习观、生活观和就业观上的认识也是十分理性的。

二、对思想政治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招录体制改革

招录体制改革使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报考我院,且在经历了严格的政治审核后才可以进入我院。这一政策的保障使学生没有后顾之忧,能够认真学习文化知识,严格遵守校规校纪,积极培养健康向上的政治思想。

(二)我院的特殊性质

警察学院是专业性较强的特殊院校,公安类学生所占比重较大,而进入公安队伍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院的新生绝大多数都是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之心迈入学院的,都具有良好的政治觉悟。

(三)我院的校训和课程安排

校训“忠诚奉献,知行合一”有效地感染了众新生,从军训到授衔仪式,再到各类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和学习贯穿了大家的学习生活,另外还有各中队指导员和各系政委等以身作则的积极影响。

(四)广大教职工的榜样力量

广大教职工的身体力行使得新生有了良好的学习榜样,毕竟思想政治的理论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和文字上,更应该表现在行动上。

(五)警务化管理的认真落实

警务化管理旨在培养新生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生活,且在真正实施过程中,新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六)文科生源多

我院属于文科类院校,而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科类学生比重多,他们在高中已经接受了较深层次的政治教育,对于我国的方针政策、体制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对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建议

(一)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热心回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解惑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理论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良好习惯。

(二)改进学校的基础设施

改善学校食堂的卫生情况和伙食状况,解决食堂地面脏、饭菜有虫等问题,加强卫生管理;关于教学楼桌椅的损坏问题,加强基础设施的维修投入;对于寝室维修不及时的问题,加强和物业管理部门的联系。

(三)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在有利的政策支持下,学院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对我院学生的就业关注,可以将实践范围扩大,不仅限于校内,而要与社会接轨,增加到基层派出所实?的机会等。指导员或者教师有条件的话,应亲自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并指导实践活动。在课堂上,要结合实际,对公安执法实践相关知识进行一定讲解,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更好地就业。

(四)激发学生对时政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政治思想觉悟

拓宽学生了解时政的渠道,建立长期的时政消息更新平台,利用网络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结合一些网络热门话题,贴近生活实际,让同学们在娱乐的同时学习了解国家大事。

(五)适当调整警务化管理

根据实际情况,在校规校纪的规定和警务化管理的具体细则下,可以根据每一天所安排的活动、课程,改变集合、查寝、查内务时间等。将警务化管理与学风建设相结合,使同学们积极优秀的发展,而不是过于形式化,成为学习的负累。

(六)必要的沟通及激励

关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思考 第8篇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并获得独创结果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运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 我国现行的教育思路、教育方法远远没有达到这种要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过于强调共性和专业知识的传授, 这种教育思路让许多学生习惯于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 而不喜欢接纳任何模棱两可的概念和事物。这种教育方法极大地遏制了大学生个性的张扬。

第二, “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在现行教育中仍占主导地位。虽然现在有不少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但仍然避免不了单一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思想。学校对于课程往往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统一要求, 不注重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差, 对事情往往缺乏深层次思考。

第三, 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任务的眼光”, 即把教育看作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上传下达的教育内容, 教育被当作任务来执行。它强调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度, 是对知识的记忆。教师只对教材和教案负责, 学生只是满足于考卷和标准答案, 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领悟,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从而埋没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

第四, 对书本和权威的盲目崇拜。当今的高等教育仍然缺乏创新教育所必需的求异思维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小时候, 我们的权威是父母;进入学校后, 我们的权威是老师和知识;进入社会后, 我们的权威是那些所谓的专家。大学生从小就被“权威”的阴影笼罩着, 又缺乏创新教育, 这就让学校成为学生无条件地、盲目地相信权威、相信知识的地方。

一、坚持教育个性化原则

早在两千多年前, 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个性化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 个性化就是创造性的代名词。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不同于其他人的现实存在, 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精神。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个人的个性化教育, 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生理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的遗传基因是不同的, 人的天赋也是有差异的。就拿人的思维品质来说, 有的人逻辑思维比较强, 有的人形象思维比较好;有的人思维敏捷, 有的人思维迟缓;有的人思维开阔, 有的人喜欢钻牛角尖等。在教学中就不能用一种模式和一种标准来培养学生。教育要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因材施教, 才能获得成功。

二、不迷信权威和不盲目依赖书本知识

所谓权威, 指那些在本行业有着很深造诣的人。他们说出的话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往往很有指导性。但是, 权威也是人, 也有对一些事情做出错误判断的时候。

人是教育的产物, 来自教育的权威思维使人们逐渐习惯以权威的论断为标准, 许多人会对权威的言论盲信盲从, 缺乏自我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 参考别人的意见固然重要, 但是自己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别人的想法包括权威人士的想法, 或许可以迅速帮你找到答案, 但是不能代替你自己去解决你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敢冲破权威、在思想上对权威盲从, 大学生的思想就失去了积极主动性。

历史上有许多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著名事件。1590年,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球同时落地”的著名试验, 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哥白尼生活的时代, 教皇是权威, 但他没有迷信教皇, 他的“日心说”在那个年代曾受尽世人的嘲笑和教皇的为难, 他却坚持“日心说”。随着时代的推移, 人们终于发现他的理论是正确的。在认识和研究光的本质的过程中, 惠更斯敢于挑战当时的科学权威牛顿, 坚持独立见解, “波动说”最终战胜了牛顿的“微粒说”。历史上几乎每一个认真寻求未知事物答案的人都会遭到类似的待遇, 也正是他们的坚持, 使得人类的文明出现新的拐点。

书本知识是一种间接经验, 这种经验和知识来自于前人, 是对其当时经验和知识的总结。然而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 对于书本知识的运用, 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 不能一味死读书。大学生不能成为书本的奴隶, 而应该做书本的主人, 读书要多多思考, 活学活用, “睹一事于句中, 反三隅于字外”。要在读书中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否则死抠书本就如刻舟求剑, 将严重影响一个人创新精神的发挥。

三、突破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 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通常情况下, 大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 但缺乏分析、不进行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地服从多数, 是不可取的。从众的消极影响主要以下3个方面。

1.“从众心理”多属于“盲从”心理。

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不是从实际出发, 不是经过自己的缜密思考, 而是缺乏独立意识和独到见解, 是一种独立性品质低级的思维, 更是一种惰性心理。“从众心理”是自信心不足的一种表现。当一个人自卑感严重、情绪浮躁时, 往往会表现为依赖和盲从他人。从众性强的人往往缺乏主见, 易受暗示, 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并付诸行动。

2.“从众心理”破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会逐渐泯灭学生创新精神和个体创造力。

因为个体心理总是趋于“从众”, 所以学生自身不可能独立思索推敲, 做出富于“个性”的思考和结论, 这样就会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 最终泯灭了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

3. 从众性是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

“从众心理”使学生缺乏批判性的思维和辩证思维, 由于思维缺乏批判性、辩证性的特质, 学生缺乏对事物的深入了解和科学认识, 结果使人变得毫无主见和墨守成规等, 缺乏创新精神。

四、敢于实践

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离不开社会实践。每一项创新发明, 无论是成功与失败, 都是无数次创新精神实践过程的组合。学校应针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积极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广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 充分走向社会, 融入实践劳动, 进行创新精神锻炼。

国家的发展靠教育, 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应该常抓不懈。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思想, 大胆改革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教育改革的新途径、新思路, 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 大胆探索, 积极实践;帮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分析、解决问题,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同时, 还要不断提高自身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美.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及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长沙大学学报, 2011, (2) .

[2]李悦辉.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七要素”[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3]闫石, 康喜兵, 田艳霞.论教学研究型大学条件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14) .

上一篇:大学学期总结1500字下一篇:交通安全管理目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