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北极战略及其影响分析

2024-07-01

俄罗斯的北极战略及其影响分析(精选5篇)

俄罗斯的北极战略及其影响分析 第1篇

俄罗斯的北极战略及其影响分析

余鑫

一 北极对俄罗斯的重要战略地位

(一)开发北极资源是俄罗斯能源安全利益的保证。

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物和渔业资源。据初步估算,该地区潜在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占世界尚未开发的油气资源的25%,北极地区的原油储量大概为2 500亿桶,相当于目前被确认的世界原油储量的1/4;北极地区天然气的储量估计为80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世界天然气储量的45%。而仅在俄罗斯领海范围内的北冰洋所蕴藏的矿物价值,就高达两万亿美元。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曾明确表示,必须巩固俄罗斯北极地区的边界以确保俄能源安全,因此,必须对俄在北极地区的边界进行立法,以保证俄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俄罗斯虽然拥有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但为了巩固其能源大国地位,俄罗斯仍在积极探寻新的油气资源。随着北极冰盖的消融,通过俄罗斯边境的水域如果没有冰山阻挡,将成为从欧洲通往美洲和亚洲的最短通道,这些都为石油开采创造了有利条件。据估计,俄罗斯所主张的北极区域中蕴藏着至少100亿吨石油和天然气,俄罗斯因此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能源储备国。俄罗斯北极地区的石油产量占其石油总产量的60%,北极地区占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及全国出口的22%。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说:“我们首要的和主要的任务是将北极变为俄罗斯21世纪的资源基地。”开发北极资源成为俄罗斯整体能源安全的保障。

(二)控制北极有助于巩固俄罗斯的军事强国地位。

北极地区是全球军事的战略要地。从地理上看,全球的主要大国都集中在北半球,北极点是至各大国的距离之和最短的。可以说,控制了北极点就意味着占据军事制高点,能够对各大国进行有效“瞰制”。

冷战时期,因北极是苏美两大阵营直线距离最短的地区,双方在北冰洋沿岸部署了大量陆基导弹发射场;同时,因北极的冰层为战略核潜艇提供了天然保护,双方加大了北极在战略核威慑的地位。冷战结束后,这种局面有加强的趋势,俄美试图在北极强化导弹、反导弹基地。从2004年年底开始,美国在紧临北冰洋的阿拉斯加空军基地建立起第一个反导基地;俄则计划将核威慑主要阵地转向北冰洋。2006年9月,俄战略核潜艇从北冰洋发射洲际导弹。

这是自1995年以来的首次发射。随着全球变暖,海冰融化,北冰洋通航也成为可能。北极航道一旦开通,将使俄罗斯海军拥有离欧洲、北美洲更近的出海口,届时他们将成为世界上行动最快的海上力量。

(三)北极航道对俄罗斯的“黄金价值”开始显现。

飞越北冰洋的航线是联系亚洲、欧洲和北美大陆的捷径,北冰洋航道也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以及俄罗斯欧、亚两部分的最短路线。随着全球变暖,北冰洋冰层厚度变薄,冰封面积减少。现在,西北航道每年大约有5个月的适航期。西伯利亚的北方航道将形成新的“大西洋一太平洋轴心航线”。与巴拿马运河航线相比,北极地区的航道可能使北美西海岸与亚洲之间的航程缩短6 500公里,大大节省商业运输成本,是商业利益非常可观的“黄金水道”。俄罗斯积极谋划该航道的建设与管理。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成一条连接 其欧洲部分与远东的国内航道,被称为“北方海航道”,由于高额服务费和航道冰封缘故,外国利用率很低。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该航道开通是迟早的事。俄罗斯正在制定新的北极航行规则。

二 俄罗斯北极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俄罗斯积极开发能源为其在国际市场赢得竞争力。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曾明确提出北极大陆架是俄能源安全的保证;俄罗斯的长期发展和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取决于北极资源的开发。2008年9月俄罗斯通过的北极战略规划——《2020年前及更远的未来俄罗斯联邦在北极的国家政策原则》提出,2020年之前,北极将成为俄“首要战略能源基 地”;2012—2015年,俄将力争赢得国际社会对俄方拥有北极部分地区经济专属权的认可,并着手开发北极资源。为开采北极能源,俄采取了两个重大举措。其一,建设海上浮动核电站,为寻找北极油气资源的海底钻探提供电力。其二,即将通过的新海洋战略,其优先议程是建立一个海军与商业运输公司的共同后勤系统,提高海上商船运输能力。

(二)强化俄罗斯所主张的对北极地区的主权权利。

加紧勘探、积极圈地。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一国对海洋拥有200海里的经济专属区,如果能证明外大陆架是其大陆架的自然延伸,则能获得开发最大350海里大陆架资源的主权权利。俄罗斯所提出的北极领土主权,也就是罗蒙诺索夫海岭所延伸的部分地区,总面积120万平方公里。罗蒙诺索夫山大概蕴藏100亿吨石油和天然气,这些资源的估价超过1万亿美元。

据俄专家称,这片土地在20世纪20年代就在原苏联的地图上有标注,但1997年俄罗斯参与签署联合国《北极海不属于任何国家协议》而丧失了所有权。现在,考察团要用科学来证明这块土地是属于俄罗斯的。俄罗斯早在2001年曾就这一大陆架界线问题向联合国提出申请,要求在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基 础上继续扩张,因证据不足,联合国没有定论。

为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俄于2004年编制出世界上第一幅北冰洋海底地形图,2005年对门捷列夫隆起进行了考察。2007年8月初,俄罗斯派出北冰洋考察人员,前往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同年8月2日,由奇林加罗夫率领的考察组分乘两个深海潜水器,抵达北冰洋洋底,在深度达4 000余米的洋底成功进行了土壤采样,并将一面钛合金制作的俄罗斯国旗插入洋底。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地进行的北冰洋洋底考察工作。俄罗斯声明,这次考察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土壤采样证明,伸向格陵兰岛的罗蒙诺索夫和门捷列耶夫海岭在地理上 是西伯利亚大陆架的延伸部分。因此,根据现有的联合国海权相关法律,俄罗斯对北冰洋东部海床拥有主权。如果联合国承认俄罗斯对这一海域的主权权利,那么俄罗斯就可以对这一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进行开采。这就意味着包括北极点在内的120万平方公里将成为俄罗斯的辖区,相当于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领土之和,还将与丹麦的格陵兰岛、加拿大、或许还有美国的水下管辖区交界。

2010年4月27日,挪威和俄罗斯就巴伦支海划界问题已达成协议,解决了两国之间就此问题长达40年的争端:双方同意将巴伦支海 17.5万平方公里争议海域分成大致相等的两部分。巴伦支海是靠近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北部的一片北冰洋海域,总面积14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挪威和俄罗斯有争议的17.5万平方公里海域不仅鱼类资源丰富,而且海底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海上边界划分,而且使得俄罗斯与北极其他主权国在北极划界、解决争端事务上拥有了主动权。借此,俄希望与美国就《海域划界协议》进行修订,要回白岭海一块1.8万平方英里的土地。

(三)俄罗斯将建立北极部队,确保北极“在各种政治、军事环境下的军事安全”。

俄罗斯北极战略的主旨就是要组建北极集团军,建立一支以陆军常规部队为基础,并吸纳海军的核潜艇和空军的远程战略轰炸机等力量参加的北极独立部队集群,加快俄边防部队军事的现代化进程,建立边防部队对北极的有效监视和反应机制,形成旨在跟踪北极动态的综合体系。其目的是维护俄在北极的核心利益,显示其军事力量在北极的强大存在,以警示北极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

(四)俄罗斯北极战略的实质是谋求地缘政治大战略。

北极地区日益成为俄罗斯与其他国家交往的重要平台。俄罗斯掌握该地区,既能保证它能源大国的地位不可撼动,又能使其在占据有利的地缘位置的基础上达到与欧美利益抗衡的战略需要。北极地区是俄国家发展和未来保持大国地位的战略储备。

三 俄罗斯北极战略的影响

(一)北极国家围绕北极地区蕴含的丰富资源展开争夺。

对北极地区的争夺主要是涉及对资源的争夺,因为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矿产资源、水产资源以及油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目前,北极圈附近的国家都在积极行动,以扩大自身在该地区的科研、经济和军事的存在。北冰洋沿岸国家在这一地区的争夺由来已久。1977年,挪威把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周围200海里的范围宣布为经济专属区。此后,在斯匹次卑尔根海域,原苏联,继而是俄联邦和挪威就展开了对渔业资源的争夺。

还在苏联时代,前往这一海域作业的苏联渔民就被政府告知,如果遭到挪威海岸警卫部门的拘捕,不要签署挪威方面提供的任何文件,以防止挪威方面用此先例,来说明这一海域属于其经济专属区。至今,还有俄罗斯海军的巡逻舰艇在这一海域巡逻,其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在此作业的俄罗斯渔民。1977年,加拿大宣布其北方岛屿之间的海湾为领海,但美国对此表示反对,美方坚持认为这一海域属于国际公海。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美国海岸巡逻队的船只试图穿越这一海域时,引发了美国和加拿大对这一海域归属的争论。最终,在1988年,美加两国签订协议,规定美国海岸巡逻队只有在征得加拿大方面同意的情况下,才可以穿越这一海域。加拿大宣布加强西北航道的管理与控制后,美国表示强烈反对;加拿大则以“保护自己的主权无须美国批准”加以反驳。同时,芬兰、挪威和冰岛也都将目光投向了北极,对北极丰富的资源提出所有权要求。

(二)北极国家纷纷提出对北冰洋海域的领土要求。

根据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北冰洋沿岸国家可以建立3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经济专属区,但是领海的大陆架外部界限划界问题,则需要由沿岸国家把关于海底的资料提交给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进行审议,在委员会提出建议后,联合国才能确定大陆架的所在位置。

其他北冰洋沿岸国家出于类似动机,也纷纷加入对这一海域的争夺。2001年俄罗斯提出北极领土主张后,2003年丹麦将国旗插上北冰洋小岛汉斯岛,引发了与加拿大关系的恶化。加拿大和丹麦对汉斯岛的主权争议已经有30余年。这个布满石头的小岛位于加拿大和格陵兰岛之间。加拿大和丹麦两国之间的争端虽然没有发展到武装冲突,但是经常开展“旗帜”战争,丹麦和加拿大的考察人员轮番登岛,宣布对该岛拥有主权。最近,围绕着汉斯岛大有冲突升级之势。加拿大在汉斯岛附近海域进行了军事演习,加拿大国防部部长还亲自登上该岛,这招致了来自丹麦方面的抗议。

此后,丹麦派出“图卢哈克”号舰艇前往这一海域巡逻,宣示对汉斯岛的主权。2007年俄罗斯插旗后,丹麦又立即组派科考队奔赴北极收集海底数据,以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为丹属格陵兰大陆架的延伸。2009年8月,加拿大宣布成立北部经济发展署,同时派出强大的科考队进行地质考察。美国也派出考察人员赴北极进行考察。虽然美国尚未加入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美国从未放松对这一地区的控制。1983年,美国时任总统里根曾签署《美国的北极政策》,强调美在北极地区有着独特的关键性利益。

(三)北极的军事化给该地区的安全带来深度的不稳定因素。

针对俄罗斯的一系列举动和俄的北极战略出台,各国纷纷加大在北冰洋海域的军事部署。目前,加拿大计划出资70亿美元建设一支北冰洋海岸巡逻队,以此保护加拿大在北极地区的领海主权。这支巡逻队里将包括8艘巡逻舰艇和17艘破冰船,海岸巡逻队的编制也随之扩充至900人。加拿大还在北极举行军事演习,从2007年开始举行的“北极熊“军事演习,规模逐年增大。丹麦议会最近通过《2010—2014年防务草案》,准备加强其所属格陵兰岛的军事力量,包括组建一支北极部队和设立一个北极地区军事司令部。

冷战时期美国在从阿拉斯加至冰岛的北极线上建立了导弹防御系统,并联合加拿大成立了“北美空间防御司令部”。美国在阿拉斯加驻有2.4万名军人,建有3个陆军和3个空军基地。此外,还有一些海岸巡逻设施。在俄罗斯进行北极考察后,美国加强了在北极的军事力量,并探索北极潜在航道。2009年,美国两艘攻击核潜艇参加了“冰训一2009”军演。

同时,美国传统基金会建议设立北极司令部,保护其在北极地区的利益。

北极地区的争夺也体现了西方集团与俄罗斯的对抗:由于北极八国中除俄外,其他七国都是北约成员国和潜在成员国,北约甚至表示要在北极地区驻军以消除紧张局面。2009年3月,北约在挪威北部举行“冰冷反应”演习引发了俄的强烈不满。军事专家预测,俄北方舰队和美第二舰队将会为北极开战,在12年内极有可能爆发北极能源争夺战。

四 北极的权益纷争与中国息息相关

尽管中国在北极没有领土和领海,但北极事务不是地区事务,而是国际事务。根据《联 合国海洋法公约》,北冰洋属于全人类。如果北冰洋沿岸国家取得外大陆架,北冰洋国际海底面积将缩小为现在的1/9(从288万平方公里缩小到34万平方公里),这就严重侵犯了全球的公海资源,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

北极航道对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经过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的航线海盗猖獗,对中国海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通行能力已经饱和,拥塞现象严重。北极航线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过往船舶不受吨位限制。据估计,这两条通道将使上海到欧洲(鹿特丹)、上海到北美洲东岸(纽约)的海运里程缩短约3 000海里,从现在的1.1万海里缩短至8 000海里。

北极航道一旦开通,还关系到中国环渤海经济带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借助北极航道的开发,可降低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成本,提高其发展速度。目前,北极的丰富资源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海外资源能源采购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丹麦等八个环北极圈国家与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排名大都在各国的前5位。此外,根据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具有在北冰洋自由航行、飞越和科学考察、公海海底资源开发利用的权利。因此,中国也应组建一个现代化的破冰船队,加强在北极海洋上的战略部署。

另一方面,中国是《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的缔约国,应充分利用该条约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加强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进行矿产资源、能源和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这将对增强中国在北极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和维护中国权益起到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刘庚岑)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7期

俄罗斯的北极战略及其影响分析 第2篇

1 理论模型选择

传统线性时间序列模型对入境游需求分析的隐含假设为:潜在入境游客对旅游价格、收入等因素在不同水平下变动的反应一致。

实际上在不同的状况下微观主体往往存在不同行为模式, 不同行为模式的差异造成了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如在旅游价格偏高时, 潜在入境游客出于观望心理而对价格变动较敏感;价格偏低时, 入境游客由于较强的旅游欲望而对价格变化不敏感。本文将用LSTR模型对这种非线性关系进行描述和分析。

平滑转换回归 (STR) 模型能描述对称与不对称两种非线性转换特征。采用Logistic函数作为转换函数的LSTR模型可操作性强, 同时具有丰富的经济学含义。

2 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俄罗斯入境游旅客总人数反映入境游的需求情况。而影响入境游需求的因素很多。一方面, 目的地国家的旅游价格和客源国的经济状况是影响国际旅游需求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 客源国居民收入状况对入境旅游需求有着重大影响。此外, 旅游资源的可得性也是影响旅游需求的重要因素。

本文选用1995年1月到2008年12月CNY/RUB月平均汇率、两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俄罗斯官方报告失业率、我国公路里程以及国内航线里程这6个要素来反映旅游价格以及客源国居民收入状况。把进行对数差分后的俄罗斯旅华总人数记为y;对数差分后的CNY/RUB月平均汇率记为EXR;差分后的俄罗斯CPI及官方报告失业率分别记为CPI1及;差分处理后的我国CPI记为CPI2;对数差分处理后的我国公路里程及国内航线里程分别记为LH及LFD。

3 实证分析

3.1 平稳性检验

利用ADF与PP两种方法对上述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序列在5%显著水平下平稳, 满足建模需要。

3.2 线性部分建模

一个稳定和相对准确的线性模型是STR模型的基础。线性模型的回归结果如下 (圆括号内为t统计量, 方括号内为显著水平, 后同) 。

从上述结果看, 模型中不存在多余变量, 但拟合度R2与调整后的R2都较低。从回归系数看, 除LH与LFD系数不显著外, 其他系数显著性较好。系数符号也大致反映了经济特征, 如两国CPI增幅高、人民币升值快, 旅游价格上升, 从而旅游需求下降。从实际序列数据和拟合数据的对比图可以看出, 该线性回归模型虽较好的反应了序列的平均趋势, 但对峰谷刻画明显不足。

3.3 STR模型的估计结果及其分析

(1) STR模型的识别与估计

经模型识别, yt-2取为转换变量, 建立LSTR1模型。用二维栅格搜寻法选出参数γ和с的初始值为:γ=3.2100, с=0.2827。剔除很不显著的变量后, 该模型的回归结果为:

上述LSTR1模型符合模型设定时所讨论的经济理论, 其结果显示了俄罗斯旅华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关系。该模型在对序列内含信息的刻画上比线性模型更精准。且系数显著程度和模型拟合优度都有显著提高, 表明在考虑非线性关系后模型对序列的描述更准确。用yt-2作为旅游需求的衡量标准, y的非线性主要源于那些滞后两阶的显著需求上升, 而显著上升的数据只占数据总量的不足18%。可见峰值对序列的冲击作用显著且具有一定持续性。γ值较小也表明了冲击持续时间较长, 恢复较慢。从实际序列数据和非线性模型拟合数据的对比图很容易可以看出, LSTR1模型不仅很好反映了序列的平均趋势, 对序列峰谷 (尤其是峰值) 描述也更为准确, 即对序列的非线性有着很好的刻画。但该LSTR模型中未考虑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R2与调整后的R2依然偏低。

相对于线性模型, 变量yt-1、LFDt-12、LHt-6、RUt在更显著的水平上对俄罗斯旅华需求有更大影响, 说明线性模型对这些变量的作用存在一定低估。而yt-2、CPI1, t、CPI2, t、EXPt-1根据转换变量yt-2取值的不同, 对入境旅游需求的增长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大致上, 前期的俄罗斯旅华需求增长率对当期需求的影响是反向的, 呈现“回归”到平均水平的趋势, 这由短期内俄罗斯旅华市场的容量大小决定。但当滞后两期的入境旅游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时, 示范效应的作用大大增加, 使之对当期需求产生正向影响。俄罗斯国内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增幅CPI1, t对当期入境游需求存在负向影响, 俄罗斯国内物价上涨, 居民购买力相对下降, 导致国际旅游的需求下降。我国国内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CPI2, t对当期俄国旅华需求的影响表现出正负两种效应:一方面我国国内价格指数上升, 旅游成本提高, 降低当期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的旅游价格在国际上相对偏低, 弱化了价格效应带来的负面作用。同时我国CPI上升表明国内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提高, 从而提高我国的旅游产品吸引力, 带动当期需求上升。由于价格效应, EXPt-1与当期需求总体表现为负相关。LFDt-12与LHt-6都对俄罗斯入境游需求有积极作用——旅游资源的可得性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当期需求的上扬。国际旅游的需求弹性很高, 失业率增幅RUt上升表明经济状况不好, 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 入境游需求自然相应缩水;反之需求上升。

(2) LSTR1模型的检验

首先, 对模型误差项进行检验表明不存在序列自相关。其次, 对已估计方程进行是否存在残余非线性性检验。该检验的结果表明不存在剩余非线性, 本文所估计的LSTR1模型已充分抓住了俄罗斯入境旅游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特征。最后对本模型的参数进行稳定性检验, 检验结果说明本文所估计的LSTR1模型的参数稳定性良好。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建立LSTR1模型对俄罗斯的旅华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 俄罗斯旅华需求的变化具有不一致性, 有很强的非线性转移动态特征。模型的检验结果说明本文所估计的LSTR1模型具有良好的动态特征, 有助于解释俄罗斯旅华需求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有助于为我国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我国的入境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

本文有如下政策建议: (1) 加强宣传力度, 增进俄罗斯游客对中国旅游资源及日益完善的旅游设施的了解, 以逐步在俄罗斯国内形成良好的口碑。在较长的时期内保障稳定的需求增长, 并在合适的时机下推动爆发式的增长; (2) 应在保证不大幅提高价格水平的基础上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 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价格适当的提高和我国旅游资源吸引力的上升势必增加我国的旅游收入; (3) 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应保证幅度平稳、速度适中。此外, 还应加强我国境内旅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意识; (4) 提高交通便利性, 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 也是旅游区建设过程中极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更便利的交通才能带来更多游客, 创造更多旅游收入。

参考文献

[1]吴冬明.俄罗斯旅华市场分析及开发浅论[J].经营管理者, 2009, (15) .

俄罗斯的北极战略 第3篇

【关键词】俄罗斯;北极;开发;战略

一、俄罗斯北极战略出台的背景

(一) 北极地区战略地位不断上升

北极地区战略地位不断上升主要有以下两个表现: 自然资源可利用的前景提升、气候变暖使航道价值凸显。这两个方面因素综合起来使北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1.自然资源可利用的前景提升。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储量相当可观,超过70%的资源分布集中,便于开采。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 2008 年发布的评估报告,北极圈内未完全探明、可用现有技术开发的石油储量达900 亿桶。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2013年日均能源需求将提升至9080万桶,那么北极圈石油储量可满足全球近3年消费用量。这些未探明的油气资源占全世界未探明的、可获取的油气资源的22% 。通过开发北极地区资源服务于本国经济发展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加拿大已经开始在北极圈内的岛屿上开采钻石,产量达到世界天然钻石产量的10%-15%,从而使加拿大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大钻石生产国。

2. 气候变暖使北极航道价值凸显。近年来,传统航道的劣势日益突出,北极航道的优势却愈发明显: 现今人们常借助巴拿马运河或苏伊士运河往返太平洋和大西洋,与这些航线相比,北极航道一旦开通将大大缩短航程。此外,目前海盗猖獗、政局动荡等已经对国际航运、海上贸易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以索马里地区为例,每年从索马里附近海域经过的船只将近5万艘,平均每4天就有一艘船遭劫。因此,北极航道的开通不仅会为各国节省大量的金钱、时间,同时也可以保障航运安全,为世界各大运输通道减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不断减少使北极航线的开通成为可能。2015年北极周围海冰面积“创历史新低”,融化的海冰面积比美国国土面积更大。根据科学家的预测,在2050年前,甚至可能在未来20年内,夏天的北冰洋将几乎无冰冻。届时,一般的船只应该能很容易地沿着北部海域航线行驶,而普通的破冰船则可以利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最短路线通过北极,“黄金水道”的名称将更加名副其实。

(二) 俄罗斯国内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需要

1.借助北极开发,打开北方出海口。纵观俄罗斯的历史不难发现,出海口对于这个国家维持其大国地位至关重要,彼得大帝征战21 年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叶卡捷琳娜大帝在位时期夺取黑海出海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发生极大逆转。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使得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只剩下了诺沃罗西斯科和图阿普谢两个港口。同时,华约解散、东欧撤军,使得俄罗斯在西部丧失了上千公里的战略纵深。虽然俄罗斯与西方国家有着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但是西方国家依然对俄保持着戒备与不信任。在俄罗斯国力相对衰弱之际,北约东扩、欧盟东扩、传统上俄罗斯的势力范围———独联体各国离心倾向不断加大、南面中国的强势崛起,这些因素分别从西、南、东三面对俄罗斯形成围堵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俄罗斯必须以北方为切入点进行突围,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谋求地缘政治大战略。

2.俄罗斯经济结构转型时间漫长,对北极的依赖性不减反增。丰富的资源在为俄罗斯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使它难逃“自然资源的诅咒”———国内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资源性产品,一旦价格迅速下降,经济缺乏替代性结构,会立即结束黄金发展期。因此,从2008 年起,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先后提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现代化战略”。前者主张把俄罗斯经济从单纯依赖能源和资源出口转向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创新发展轨道; 后者强调俄罗斯的国家发展战略应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重点。表面上看来,俄罗斯经济结构的转型可能降低国家对能源的依赖,但是俄罗斯将会经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战略转型缓冲期,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成功实现战略转型之前,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仍依赖能源带动。因此北极地区丰富的能源和资源将仍然是俄罗斯主要创汇来源,也是实现“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现代化战略”的重要保障。

二、俄罗斯北极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加大科考力度,获取俄属北极区域的外部边界论据目前,环北极国家围绕北冰洋海域归属和大陆架存在严重争议,与俄罗斯相关的主要有: 俄美关于白令海划界争议,俄挪就巴伦支海海域归属长期存在分歧,俄加均主张北冰洋底的罗蒙诺索夫海岭为其大陆自然延伸。另外各国就确定领海及专属经济区范围的具体方法也不能达成共识,北冰洋沿岸各国如俄罗斯、加拿大、丹麦等采用直线基线法,而美欧对这种做法持有异议。据此北极主权争端的解决可能需要极长的一段时间,俄罗斯实现其北极地区主权权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予以资金及政策支持,确保能源开发与运输活动顺利进行为开采北极地区资源,俄罗斯采取了三个方面的重要举措:第一,政府全力支持经济实体开展经营活动,如大型石油公司之间的跨国合作。第二,建设海上浮动核电站,为海底钻探资源活动提供必需的电力。第三,提高海上商船运输能力,确保海上能源的运输。这个新战略由国防部负责执行,俄罗斯联邦海洋委员会负责协调。

(三)政府机构与社会团体分工明确,实现对“北方海路”的管控俄罗斯对北方海航道的管控不仅是联邦政府的职责,地方政府与商业集团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联邦政府层面,北方海航道管理局是主要负责机构。其主要负责执行国家的管理规章,确保航行安全( 建立专门的监测机制,疏导繁忙水域的船只,为船只提供水文气象和导航服务) ; 监督船舶和其他可能成为污染源的海上工具; 根据预测冰情状况、破冰和导航能力,审批航道通行的申请; 划定强制性护航和领航的海域。另外,对于违反国内法和国际航行规则的船舶,北方海航道管理局可对其提起诉讼或暂行扣压。地方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完善其辖区内航道的运输条件和港口的基础建设,加大对于航道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在响应联邦政府号召的同时,推动航道的国际化和商业化,从而为地区经济发展助力。主要的北极海运公司仍是俄罗斯官方机构———商业海运司旗下的运输公司,最著名的有摩尔曼斯克公司和远东航运公司,这些商业集团的存在对于开发北极航道、应用新技术等起到重要作用。

nlc202309031546

(四)组建北极部队,对北极进行有效监视组建北极部队、执行巡逻任务、模拟作战活动是俄加强在北极军事存在的主要方式。俄罗斯将整合北极附近的陆、海、空及导弹部队,部署一支专门用来“看守”北极的部队:北极独立部队集群。同时加快北方边防部队的军事现代化进程,建立对北极的有效监视和反应机制。这份规划无疑是以军事力量争夺北极的公开宣言,使环北极各国争夺北极从科考、法理手段,向军事手段过渡。

(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配备新型核动力破冰船、建造救援船等是满足北极不断增长的经济活动需求的先决条件。尽管俄罗斯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最强大的破冰船舰队,但是由于有限的维护能力,上世纪90 年代就普遍开始恶化。如果按照现有速度更新舰队,俄罗斯维持其北极活动的能力将会在 2020 年大幅下降。因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未来时间俄罗斯北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俄罗斯北极战略的制约因素

(一)俄罗斯实施其北极战略面临的首要困难是资金不足北极战略的实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但是现有经济状况使开发项目面临延期危险。托克曼油气田是世界上最大的近海油气田之一,同时也是俄属北极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于财政衰退和能源价格下降,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简称俄气,全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开采企业,控制俄罗斯65%和世界20%的天然气储量)损失惨重,因此将 2010年的投资计划削减50%。2009年公司正式确认将推迟托克曼油气田的开发,将第一阶段开采计划推至2016 年。位于资源丰富的亚马尔半岛上的其他陆地油气田也将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资金不足使得俄罗斯在现有时间表中难以完成预期开发目标。

(二)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俄罗斯北极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相对于其他环北极国家,俄罗斯北极地区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开采自然资源,而加工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对经济贡献率低。第一种是通过开发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增长,这种类型在北极经济活动中扮演主要角色,对地区GDP 贡献率达 31% 。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开发如加拿大西北地区的钻石、楚科塔地区的黄金等。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捕鱼业、林业的发展,捕鱼业和林业依赖当地投资、雇佣当地居民,虽然规模相对较小,创造的经济价值少,但是范围广泛,它的社会价值大于经济价值。第二种经济活动即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主要是海产品、简单的金属制品以及机械设施的加工,主要集中在冰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以及格陵兰岛,在北极其他地区表现得并不明显。第三种经济活动在整个北极地区是最具有优势的,占全部经济活动的50%甚至更多,即服务业的发展。其中医疗、教育为主的公共服务占比重大,达到20%---30% 。

综合比较各地区不难发现,第二种经济活动类型所占比重最少,第三种类型即服务业占比重最多,对经济贡献率普遍超过60%。俄属北极地区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和发展服务业,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它过分依赖自然资源促经济增长,同时服务业发展最为缓慢,所占比重只达到42%左右。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服务业发展成为今后俄罗斯北极战略的重要方向,具体措施如新建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造更多破冰船、救援船及辅助舰艇,大力营建导航台等岸上基础设施,提升“北方航路”货运量; 对社会性基础设施进行现代化升级改造,包括教育设施、医疗设施、住房等。

(三)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制约北极地区的长远发展与其他地区相比,俄属北极地区的发展态势良好。整个北极地区由8个国家的28个独立的地区组成,发展情况最好的地区是:汉特--曼西自治区、阿拉斯加、亚马尔 -涅涅茨自治区以及萨哈共和国,除了阿拉斯加地区属于美国外,其他 3 个地区都隶属俄罗斯。俄属北极地区经济活动比重占北极地区的三分之二,如果加上阿拉斯加地区,这个比重将达到四分之三。但是俄罗斯北极各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除一些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如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外,其他地区经济活动的比重之和不超过 1%。事实上,除了汉特---曼西自治区、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和楚科塔地区,其他地区人均GDP都低于北极地区平均水平。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鲜明对比使得俄罗斯成为环北极国家中地区差异最为明显的国家。一些拥有战略性资源的地区实现飞速发展,而另外一些地区却经历着巨大的衰退,如摩尔曼斯克基础设施老化严重、资源耗尽,原有的经济活动失去吸引力。另外,苏联解体后,来自莫斯科的巨额财政支持消失,企业衰败,城市总体状况迅速恶化。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实现经济活动活动合理分配、地区均衡发展成为俄罗斯北极开发成败的关键。总之,相比于其他国家,俄罗斯在北极事务上享占优势,这些优势有助于俄罗斯更好地实施北极战略:首先,北极争端的实质是美加俄三国的博弈。俄属北极地区面积达882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北极地区的53.46%,远大于美国、加拿大的北极地区(分别为57万、436万平方公里) 。因此,从综合国力、当前作为、经济收益、国际舆论等方面综合考虑,俄罗斯在北极事务方面的影响力当之无愧处于领先地位。从长远来看,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战略的落实将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后劲,加强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强国地位,使俄罗斯实现其地缘政治大战略和国家的繁荣复兴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钱宗旗.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家政策剖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 5) .

[2]钱宗旗. 论俄罗斯开发远东及中俄深化合作的新机遇[J].学习与探索,2013.

[3]李连祺. 俄罗斯北极资源开发政策的新框架[J].东北亚论坛,2012,( 4) .

[4]张雪东. 俄罗斯北极战略下的能源政策与航道政策[D].中国海洋大学,2012,( 5) .

[5]郭培清 . 北极航道的国际问题研究[M].海洋出版社,2009.

[6]王 寒. 俄罗斯宣布“北极熊归来”[N].世界报,2009, ( 4) .

[7]Katarzyna zysk,Russia’s Arctic Strategy: Ambitions andConstraints,Joint Force Quarterly.( 57) .

作者简介

王磊(1992-),男,黑龙江大庆人,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术硕士研究生国际政治专业。

俄罗斯的北极战略及其影响分析 第4篇

一、法国北极利益分析

(一) 法国在北极的传统利益分析

北极的传统利益基本上在于自然资源、航道资源、军事资源、科研价值等被发掘度较高且技术可行的领域。

1. 法国北极经济利益

北极是自然资源的宝库。据北极国家的估计, 北极地区的原油储量大概相当于目前被确认的世界原油储量的25%, 天然气储量相当于全世界天然气储量的45%。

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地区曾是一个油气行业十分发达的地方。 20 世纪20 年代, 阿尔萨斯的石油产量达到顶峰。 巅峰时期, 该地区满足了法国5%的石油需求。然而20 世纪中期法国在撒哈拉地区获得重大油气发现, 加上油气持续低迷, 阿尔萨斯地区的油气行业备受打击, 几乎停滞。 经历大起大落之后, 阿尔萨斯地区石油产量仅占欧洲总量的1%到2%。 由于环保人士和公众对于油气开发的担忧, 法国一度禁止在本土使用水力压裂法开采油气, 油气行业一直没有明显的起色。 2013年, 法国宪法法院再次强调了对此项禁令的坚持。由于法国国内复杂且充满争论的情况, 转场北极资源的开发成为最现实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举不仅能够缓解法国国内就本国资源开发的争论, 还可以减少法国对进口油气资源的依赖。

2、法国北极科研利益

法国北极的科研考察项目是多方面的, 包括陆地、海运、海鸟、气候、宇宙探测等。

潜在的全球气温上升的威胁, 使人类对科学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法国自始至终都将北极的科研价值视为重要的战略出发点。法国将其目标锁定在对知识的探索上, 通过资助北极研究、发展北极空间监控、支持信息和观察网络建设等渠道来进一步深化对北极的认知, 同时加强对专门技术和科学技能的发展。法国采取多种行动促进北极跨界合作和区域计划、达成多边法律协议、 构建生态综合管理系统等, 为发展北极多学科研究奠定基础。

(二) 法国在北极的非常规利益分析

法国的非常规利益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 典型代表的有国际形象与话语权, 甚至包括了法国在北极问题的处理上协调好其成员国中环北极国家和非北极国家的关系后所相应获得的组织威望和管辖权威的提升。

1、法国国际形象与话语权价值利益

话语权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在大国博弈中, 良好的国际形象和话语权是基本的又是前提。 在法国官方发布的北极文件中, 责任和合作成为主导。 法国向外表示其能够负责任地对北极做出应有的贡献, 通过资助项目来提升该区域资源的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使用与管理。 法国在所有的官方声明中, 反复强调法国旨在为北极地区乃至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样的一种态度能够有效帮助欧盟塑造其良好的国家形象, 更好地参与到北极治理中去。

2、法国旅游价值利益

北极特有的极地风光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探寻刺激和美景的游客。旅游已成为北极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法国支持并积极参与由国际海事组织、北极理事会和其他主体举办的亟待关注的北极游轮安全问题的会议和磋商, 尤其关注目前搜救能力受限的区域。法国的一些区域性和跨国性的项目覆盖了北极诸多区域, 这些欧盟支持的项目为北极旅游业提供了很多新的渠道和途径。

二、法国的北极科学研究战略

从18 世纪开始, 法国就活跃于北极事务, 并且赢得了一定的国际威望。 作为非北极国家, 法国在地缘政治领域上存在内部缺陷, 争取北极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等对法国来说是极其不现实的, 而通过科学研究来参与北极事务无疑是法国最明智的选择。

(一) 法国的科学研究内容

法国的对北极的科学研究涉及学科广泛, 在生态学、社会科学、冰川学、气候学、古生物学等方面都有涉猎。 下面主要分析法国的生态学和社会学研究。

1、生态学研究

法国在研究气候变化和污染时, 注意侧重在陆地和水生态系统范畴。

在陆地方面, 法国的北极研究致力于全球环境影响 (尤其是气候变暖) , 多种营养物质的相互作用和食物网塑造了北极生物多样性。 法国的实地考察在东格陵兰岛上展开, 并且积极与丹麦调研人员合作。

在海运方面, 测试多种有机体和区域范围内的动植物以衡量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影响动植物 (食物资源) 和非生物因素 (气温、PH、盐分) , 环境状况则影响北极深海有机物和群落。

2、社会科学研究

法国的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关注在加拿大和俄罗斯的北极原住民。这些研究旨在积累口口相传的、可观察到的、记录的资料关于原住民文化和教育行为, 以及他们与自然的关系。研究试图理解环境和教育方式的联系, 他们如何在变化的环境中自我调整。其他研究人员关注社会变化和政治进程, 20C政府行为的转变, 在当前的发展中, 研究包括了新经济现象的影响, 比如旅游业和采矿业, 管理和保护动植物资源。

(二) 法国的科研机构

1、法国的极地研究机构 ———IPEV

IPEV是法国极地研究机构, 同时研究北极和南极, 为法国极地研究带来经济、行政和后勤支持。

IPEV目前进行着26 个北极研究项目, 涉及多个学科, 如人类学、人种学、人种生物学、天文学、气候学、流体物理学、社会学等。法国针对许多北极地区立项研究, 譬如:北冰洋、阿拉斯加、北加拿大、格陵兰岛、冰岛、努拿维克、北俄罗斯、北瑞典、雅库特等。

2、 法国涉及北极问题的调查研究和学术机构

法国倡议在多个学科领域展开北极研究, 比如最近的北极工厂。 这个项目由法国科研机构发起, 旨在推进北极研究和协调所有学科的努力。法国在北极事务上的主动性受到国际的广泛承认, 比如2012 年1 月14—16 日法国在布雷斯特举办了一个国际研究会, 计划在北极海洋生态系统上实现北极研究多学科成果的评估, 并加强国际科学家的交换以建立新的合作。

(三) 法国的北极科研方式

1、共同合作

法国致力于加强学术和研究合作, 比如与魁北克建立伙伴关系, 包括交换从事北极关系研究的学生和研究人员。 此外, 法国还注重在国内大学之间建立伙伴关系, 比如西布列塔尼大学和艾克斯-马赛第三大学。

2、提供资料

法国为两个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提供鱼群的科学资料。 NAFO覆盖戴维斯海峡, 法国是NAFO的一员, 并每年为其提供资金。 NEAFC覆盖格陵兰海, 巴伦支海和部分北冰洋。 法国通过欧盟为NEAFC提供资料和资金。

此外, 法国为奥斯陆和巴黎委员会提供调节气候, 放射性物质和废物放置等方面上的资料。

三、法国的科考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 本土资源却不丰裕, 也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而日益感到资源缺乏带来的压力, 因而中国重视资源问题, 并且积极参与资源开发。

针对复杂的国际状况, 我认为中国应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北极政策。

1、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北极战略

北极无论从资源还是战略价值上对中国而言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因而中国务必从战略高度上统筹北极政策, 将北极战略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计划之中, 配合国家发展战略, 并给予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正处于扭转阶段, 介于当前充满机遇的国际环境, 中国应当克服内部劣势。

首先, 地理位置上的劣势虽不可改变, 但现有的国际法和国际组织为中国提供了参与平台, 中国要进一步强化自己“近北极国家”和北极事务 “利益攸关方”的身份, 使之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其次, 中国的大国地位和非北极国家的身份, 为采取中立态度调解北极国家之间的分歧和矛盾提供了方便。 再次, 中国应适时制定并公布自己的北极战略或政策, 明确指导对北极事务的参与, 以便在处理、协调与他国关系上占据主动。

此外, 值得重视的一点, 当下最大威胁是他国对中国日益崛起的忌惮。中国应当尽力避免外部威胁, 着重分享和贡献科研成果, 互利双赢。

2、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中国与法国同为非北极国家, 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的境况。中国也应当大力发展科研事业, 做好北极资源利用的技术储备。

法国的北极政策的一个明显的核心领域就是科研, 法国在北极的科研活动有大量的资金支撑, 不仅有专门的极地卫星监控北极环境变化, 更在陆地、海运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用性科学技术研发。中国2008 年才建立第一个北极科考站, 无论在知识储备还是国际合作上都处于劣势。中国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北极基础科研, 同时也要注意未来航道开通带来的机遇而进行相关研发。

3、寻求广泛合作

作为非北极国家的中国在北极事务上所拥有的权力自然无法与北极国家相提并论, 因而中国想在北极领域谋求新的和更长远的发展, 与北极国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势在必行。

中国作为石油消耗大国, 如今越来越意识到本国石油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 从北极获取丰富的石油资源减轻国内资源短缺压力。然而中国在极地环境中的开发技术等方面还不够先进, 因而要寻求与有经验的北极国家的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

北极旅游业将作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起来。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极地旅游将成为人们追求刺激、探索新奇的新出路。

北方海航线可能最终成为在俄罗斯和东亚之间的一个主要的全球能源通道。北极航道为北欧和远东提供了最短的连接, 相对于穿过印度洋航道的航行而言, 从荷兰的鹿特丹到日本横滨的航程缩短了3900 英里, 这不仅节约了大约20-30天的运输时间, 还实现节约燃油降低成本。 新北极航道的开通对于中国, 不仅意味着成本运输费用的降低, 更意味着改变中国在印度洋航道上处处受到制约的局面。北方海航线将理所当然地代替印度洋航道。

四、结语

当下北极这个“藏宝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世界主要大国纷纷颁布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法国是北极国际博弈中的一个重要主体, 法国在北极地区具有传统利益也有着非常规利益。因此, 法国对北极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优先发展权。

中国尚未出台关于北极的相关条例或声明。 然而, 中国作为世界政治体系中的一方重要力量, 应该为北极国际治理贡献一己之力。中国可以借鉴法国的北极科研战略的积极做法, 争取在北极问题上的话语权, 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丁煌.《极地国家政策研究报告》专题研究报告2[R].科学出版社, 2013.

[2]Sanjay Chaturvedi.China and India in the‘Receding’Arctic Rhetoric, Routes and Resources[C].Jadavpu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3]The French Arctic scientific research, ARCTIC ENVIRONMENT MINISTERS, 5~6FEBRUARY 2013[D].January 17th, 2013.

[4]http://www.oushinet.com/[Z]

俄罗斯战略视野下的北极航道开发 第5篇

关键词 俄罗斯 北极航道 开发利用 国际影响

一、 北极航道开发对俄罗斯的战略价值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超级大国地位旁落,这对于横跨欧亚两大陆、怀有救世思想的俄罗斯民族而言是难以接受的。重新崛起的欧亚强国梦一直都是俄罗斯社会最具广泛共识的奋斗目标,欧亚战略则是实现其强国梦的理念载体,打开从东北到西北的陆路和水路的通道是其欧亚战略的重要一环。在当前世界各国可供开采的自然资源日趋枯竭的情况下,北极航道的开发对俄罗斯的能源安全和北部交通走廊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一) 北极航线:俄罗斯新的地缘政治控制链

气候变暖将导致北极地区成为一个新的资源和能源产地,北极航道的开通又会将北极地区通过海洋运输便捷地同世界各地连接起来。

于宏源:《北极航道通航推动新的油气地缘兴起》,载《中国石油报》2012年12月18日第2版。北极航道(又称北方海上航线)是连接欧亚的一个独具特色的交通动脉,它穿过北冰洋沿海海域(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和部分太平洋沿海海域(白令海),西至新地海峡和从热拉尼耶角向北延伸的子午线,东至白令海峡北纬66度 、西经168度58分37秒。北极航道从喀拉海峡到普罗维杰尼亚湾总长约5600千公里;从圣彼得堡沿北极航道至符拉迪沃斯托克1.4万公里(而通过苏伊士运河则超过2.3万公里)。

北极航道是连接亚洲、欧洲、北美大陆的捷径以及货物运输的最短航道。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冰层变薄,冰封面积减少,使北极航道的适航期逐步延长,目前这一航道每年大约已有5 个月的适航期。根据相关模型预测,如果全球变暖持续下去,2030 年之前就会出现夏季无冰的通航条件,新的“大西洋—太平洋”轴心航线将会形成。

马灿、李宗源:《重返北极:俄罗斯的战略储备》,载《科技日报》2013年10月15日第12版。与巴拿马运河相比,北极航道使北美东海岸与亚洲之间的航程缩短了6500 公里,而从摩尔曼斯克到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走北极航道比绕道苏伊士运河要近13700 多公里,未来的北极航道将会成为像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那样的海上交通枢纽,影响整个国际航运格局。届时,北极的丰富资源也将会因为海上航道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构成以俄罗斯、北美、西欧、东亚为核心的北极经济圈,深刻改变世界贸易、经济、资源和地缘政治格局。

北极航道比传统的苏伊士运河航线减少了9天航程,大幅降低了低迷的航运企业运营成本,也避免了传统航路上的非传统安全的风险。即便如此,北极航道仍存在水域归属、航道安全、基础设施和补给能力缺乏等不确定因素。国际社会在如何高效利用北极航道的问题上必须要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确定北极管辖权的归属问题。北极航道穿越俄罗斯境内的水域,因此要尊重俄罗斯对该航道的态度和拥有的权利,平衡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得更为重要;第二,如何保障航道安全和稳定性问题。北极航道是一条新开辟的航道,极地地区气候恶劣,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也导致航道通航时间无法确定,在北冰洋航行的安全问题是影响航道开发的一个重要掣肘因素;第三,在未来增加运能的同时如何增加沿途基础设施和补给能力。北极航道周边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补给能力非常有限,在扩大物流缩短距离的同时,北极沿线国家将如何加强物流网络建设是一个大问题;第四,各国如何增加在北极航道的国际公共产品的供应。目前在北冰洋航行必须有破冰船领航,而东北亚地区除俄罗斯以外的国家,破冰船数量很少,且多用于科研目的;最后,如何尽可能地与俄罗斯加强交流,积极进行试航,以及如何研究极地航行问题,包括在未来将北极航道纳入“国际公地” 的范畴进行研究。

(二) 北极航道:21世纪俄罗斯新的战略商道

近年来包括国际直达运输的沿北冰洋货运贸易开始活跃起来。通过北极海路的运输成本将更加便宜,它只相当于现在经过苏伊士运河运费的几分之一,且该航道不会受到西方国家对俄制裁的影响

Морская Биржа, Санкции против России закроют норвежскому нефтесервису путь в Арктику, Морской профсоюзный вестник, №3 (49), 2014,Страница 29.。

2009年俄罗斯的先锋商业航运开辟了俄罗斯北极海岸的航路,建立了北方航线。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更多的船只沿着这条航线航行,也包括一些油轮。与传统路线相比,油轮运输通过北方航线形成的那部分利润来自于距离的优势。从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港到中国的宁波港,通过北极的航线比经过苏伊士运河航程要缩短40%以上,这可以节省大量的燃料开支及航运时间。但是该航线也有一缺点,即在通过冰块最密的地方需要使用破冰船开路,一般来说,油轮在航季困难时刻通行时,需要由2艘破冰船破冰开航。对于一艘载重12万吨的油轮,要想使经过北极航线的开支低于苏伊士运河,那么摩尔曼斯克至宁波航线用在破冰船上的花费应少于7美元/吨,而摩尔曼斯克至马塔府的破冰船开支则要少于4美元/吨

《北极航道料数年开辟商业航线》,载《大公报》2011年11月8日第4版。。但即使这样,北极航线作为一条出口航线对于东西方消费者来说,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因为北极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二、 俄罗斯开发和战略利用北极航道的主要目的

俄罗斯濒临北冰洋同时又拥有北极圈内最长海岸线,因此高度关注其在北极地区的战略利益,这不仅是由于北极地区是俄罗斯未来的资源战略基地,北极航道是俄罗斯未来的国家运输干线,更在于北极海域是俄罗斯长久的战略安全屏障。除此以外,对通往北极的大量船舶服务收费赚取丰厚利润,也是俄罗斯开发北极航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 俄罗斯对北极航道的开发和战略企图

第一,北极航道开发承载了俄罗斯帝国的疆域梦想。

俄罗斯开发北极航道(20世纪初以前被称作“东北通道”)已经有数百年历史。早在中世纪,俄罗斯人就开始开发北冰洋沿岸海路。1648年雅库茨克哥萨克谢苗·杰日尼奥夫航行期间发现了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之间的海湾。从1877年开始的所谓的“喀拉海探险”则成为发展此条线路商业航运的起点,沿此线路从西伯利亚运输农产品和矿产原料到北欧。

20世纪30年代初,面对英美对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封锁,苏联提出了利用北极航道保持北欧和远东定期通航的设想。1932年“西伯利亚人”号破冰船完成了沿北极航道的首次直航,证明了实现该设想的可行性。同年苏联成立了北极航道管理总局,为把北极航道变成国家交通干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世纪下半叶,苏联的海路货运开始兴盛,在此情况下,苏联于60-70年代注入巨资发展北极航道,终于使之成为一条国家水路交通干线。与此同时,核动力破冰船以及现代冰级运输船的出现使得在北极纬度内常年通航成为可能。到20世纪80年代,在北极圈建设的交通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发达,为苏联开发北极和西伯利亚富饶的自然资源奠定了基础。

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北极航线也步入了“干涸期”。沿北冰洋的货运量急剧减少,20世纪90年代初与1987年相比减少了四分之三。除了对北极航道货运需求减少外,俄罗斯进行的去组织化进程对它的打击也是巨大的:北极航道管理机构被解散,而作为一个整体的北极交通系统已不复存在;许多服务于交通干线的基础设施或者被关闭,或者干脆被废弃;大多数曾经属于北极航道系统的北极沿岸港口处于完全停滞的状态;核动力破冰船停止建造,北极研究也被搁置。

第二,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储备加速了俄罗斯北极航道的开发。

近年来,北极地区天然气等能源的发现,使新独立的俄罗斯重新重视起了北极航道的建设。俄罗斯有7个联邦主体部分或全部是划在北极地区,超过200万人口在俄罗斯的北极地区居住,该地区生产总值占到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15%,俄罗斯80%的天然气开采量出自北极地区,该地区还储有95%的铂族金属矿。建成对全球海运具有重要意义的“北海航线”,对俄罗斯长远发展和北极地区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挑战,俄罗斯政府于2009年3月30日公布了首部关于开发俄属北极地区的纲领性文件—《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国家政策原则及远景规划》,当年11月13日又公布了《203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修正和完善了2003年公布的《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俄罗斯国家能源长期发展战略,加快了对北极地区能源资源开发的步伐。2013年,俄政府审议了2030年前大陆架开发计划;2014年2月,普京总统签署了《2020年前俄联邦北极地区发展及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俄罗斯政府希望到2020年后,每年能在北极地区开采6620万吨石油和2300亿立方米天然气。从目前的进展来看,俄罗斯已经在俄属北极地区的开发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尤其是在能源开发和北极航道的建设方面,成果更加突出,对北极资源的控制和开发将为俄罗斯未来应对西方的围剿提供战略补给,并使其在与欧佩克国家围绕能源市场的争夺中占据先机。

(二) 俄罗斯利用北极航道的手段和目的

为了推动北极航道的建设,并利用其拓展俄罗斯未来经济和军事空间,俄罗斯政府采取了以下政策措施:

第一,开发多用途的核动力破冰船,确保贸易船只的补给和航运安全。

目前俄罗斯拥有6艘核动力破冰船:“俄罗斯”“泰梅尔”“苏联”“瓦伊加奇”“亚马尔”和“胜利50周年”号,其中4艘属于“北极”级,两艘核动力破冰船——“泰梅尔”和“瓦伊加奇”号专为浅水而造,吃水深度为8.1米,而“北极”级破冰船的吃水深度为11米。 近年来,俄罗斯加强了本国破冰船建设,包括2012年开始设计和建设的号称世界最大的新型多功能核动力破冰船,预计2015年下水,至2020年俄还将再建造3艘新一代核动力破冰船。核动力破冰船的建设周期为8年,使用周期约为25-30年。

Конышев В.Н, Сергунин А.А., Арктика в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м политик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или соперничество, М.: РИСИ.2011, с. 19-21. http://www.hse.ru/data/2011/11/01/1269302651/АРКТИКА_РИСИ.pdf2014年克里米亚的“回归”使当地原先产能过剩的造船厂加入了俄罗斯“北极航道基础建设工程”,从而进一步助长了俄罗斯对北极基础设施的开发欲,以确保贸易船只的补给配套和航运安全。货源能力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也加强了俄罗斯在跨北冰洋运输和北极航道货运中的优势地位和竞争能力。

第二,扩大发展北极地区军事基础设施,增加定期巡逻,检验俄军高寒作战能力,复兴俄罗斯军事大国地位。

随着北极资源和北极航道重要性的增加,对北极的主权诉求与争夺也在日渐加剧。美国已宣布北方海路是国际航道,俄罗斯不能要求单独使用。因此,俄罗斯提出要保护本国在北极的利益,不仅需要运用政治外交手段,更重要的是还要运用军事手段。俄罗斯认为,外交只是在得到国家经济和强大军事力量的支持时才会有效。俄罗斯把完善对天空和海洋局势的控制以及战略遏制能力,作为各类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北极驻军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俄西北边境地区。根据已经通过的《俄罗斯在北极的国家政策的基础》文件,俄正在该地区组建北极部队,开发军事基础设施。2013年俄罗斯积极推进恢复季克西镇和科捷尔内岛机场的工作。

Андрей Губин,Военные возможности России в Арктике,Во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Аналитика, 2014-01-14 http://vpoanalytics.com/2014/01/14/voennye-vozmozhnosti-rossii-v-arktike/2013年9月俄北方舰队的军舰把将近150人的大队和几十个技术设备以及住房结构运到该地区,用于建设航空指挥所和开展其他必要的后勤工作。2014年俄罗斯计划恢复自己最北的格雷厄姆·贝尔岛的军用机场,并在2015 年完成组建首支北极地区摩托化步兵旅,为未来在高寒地区的战略攻击做好准备。

韦进深、舒景林:《北方航道与俄罗斯的北极发展战略评析》,载《东北亚学刊》2013年第11期,第55页。

普京总统在2014年4月21日举行的俄联邦安全委员会例行会议上,提出开发和保卫北极的任务,并将之作为今后几年俄罗斯的优先任务之一。目前,俄罗斯除了定期对这一地区进行空中巡逻,以保护其在沿海地区附近日益增多的石油和天然气田开发活动外,还提出巩固军事基础设施的任务,即在北极的俄属部分建立新一代水面舰船和潜水艇的统一基地系统。目前北极正在建立由俄军领导的探查北极情况的系统。此外,俄还在北极海域岛屿及沿岸地带设立基地站点,在浮冰上建立临时基地,这有利于俄罗斯空降兵迅速到达该地区。此前在2013年10月俄罗斯就加强了新地岛罗加乔沃机场跑道的现代化改造工程,以及重建了毗邻北极航道的捷姆普机场。

第三,在当前国际法背景下,难以界定北方海航道海峡的法律地位,俄罗斯希望能够利用“实际占有”为先机,直接控制该航道。

依据国际习惯法,北方海航道中相关海峡的性质应属于“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即国际海峡,外国船舶应享有过境通行权。俄罗斯不希望被国际法所限制,政府不断制定和出台多项法令对北方海航道实施垄断性控制,但此举引起了北极圈其他国家的强烈不满,俄在该地区与其他国家的矛盾十分尖锐

张雪冬:《俄罗斯北极战略下的能源政策与航道政策》,中国海洋大学,2012,第47页。。可以说,法律和政治上的不确定性是北方海航道问题的症结所在。

现在处理北极航道争端的相关法律主要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常被称作“海洋宪章”,其包括了国家主权权限、海上航行、海底矿产、海洋环境保护等海洋法所能涉及的各个领域,它也为海洋权益争端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但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如何处理航道相关的权属及区域划分方面的表述却十分模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于北极航道问题做出的规定并不完善,使得该公约不足以保证北极地区的资源开发、大陆架以及公海利用等问题的有序解决,其存在的盲点为有关国家的单方面行动埋下了隐患。

阎铁毅:《北极航道所涉及的现行法律体系及完善趋势》,载《学术论坛》2011年第2期,第147页。在北极航道的管辖权上,北极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不少争议和分歧。美国和苏联在北极水域所宣布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及加拿大出台的《北极水域污染防止法》都遭到了别国的质疑。俄罗斯在北极的插旗之举,就是冲着国际法的盲点而来。

为此俄罗斯希望不断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威慑北部周边国家,以此达到实际占有的目的。俄罗斯宣布,其正规的定期海军巡逻于2015年秋季开始。届时,在比较温暖的季节海面无冰时期,俄将派出水面舰艇巡防该区域;而在寒冷的冬季,当海岸线和海面出现冰冻时,将派出核潜艇在水下继续执行巡逻任务。俄已在北极核心地带建立了多个全新的机场,使所有型号的军用飞机都能在此起降。这表明,俄罗斯已决意大大增强自身在北极地区的地位,以“强硬”姿态捍卫本国利益。

第四,根据现有北极航道的运能增长,设置北极航道内的驿站以获得丰厚的过境补给费用,以此夯实俄罗斯开发北极圈周边陆地的经济基础和管理能力。

随着全球气候转暖,北极冰的覆盖面积不断缩减,位于俄罗斯控制下的东北航道已经具备了阶段性通行商船的能力,目前高等级自破冰商船的年通航天数约为85天,穿越该航线的记录从2009年的2艘快速增至2013年8月的372艘,其中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的油轮。有机构预测,到2080年,高等级自破冰船在东北航道的年通航天数将达到150天,届时该航道将具备规模通行各类大型商船的能力,预计会分流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传统水路的运输量。目前来看,该航线还不具备成熟通航的能力,海冰的常年存在仍然对普通船体构成巨大的威胁,寒冷的天气也使得设备、货物面临考验,港口补给和维修在北冰洋依然缺乏,航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预计通行船舶仍将以北极区域至远东的中小型油气船舶为主,其他运输则需根据船东的意愿和航道最终的归属而定。鉴于这些因素,俄罗斯未来会考虑增设一些北极航道的补给站,为俄北部七个属于北极联邦的区域提供物流、航油、休息、医疗等国际驿站服务,提升俄罗斯北部联邦的经济实力。

三、 俄罗斯开发和战略利用北极航道的困境和前景

在未来战略中,俄罗斯将进一步加强自身在北极航道的主导地位。但是俄罗斯在开发利用北极航道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国际困境。

首先,俄罗斯北极航道开发将面临国际公约的限制。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管理北极通行的国际公约,但国际海洋组织已经宣布,正在制定规范北极船只航行的法案,该法案将确定“为了交通运输”利用北极海域的国际准则,详细规定在北纬72度线以北航行的船只及其船员的行为准则,这将使俄北极航道的开发受到制约。由于北极地区至今没有确定的边界,该地区被分成了俄罗斯、美国、挪威、加拿大和丹麦五个国家的五个大责任区。如果俄罗斯过度开发以及在该地区实行武力保护,将会引发国际冲突。

上一篇:女性形象的定义下一篇:世界文化遗产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