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大班诗歌[摇篮]

2024-07-19

语文教案-大班诗歌[摇篮](精选6篇)

语文教案-大班诗歌[摇篮] 第1篇

设计意图:

孩子们喜欢读儿歌,并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好奇,经常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见所想。在语言区里,常常看到他们自编自创小儿歌。如: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棵大树……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感受儿歌韵律美,体验创编的乐趣,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设计思路:

开始部分以图片导入,引入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基本部分围绕“摇篮”分为五个步骤:一是教师有感情的完整朗诵,幼儿初步感知,之后教师提出具体的问题,使幼儿初步了解儿歌大意。二是结合flash课件进行欣赏活动,再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三是图文结合,分段理解,使幼儿知道这些宝宝是怎样睡着的。四是配乐朗诵,陶冶情操,五是借助各种动物图片幼儿大胆想象,创编儿歌。结束部分:师幼在愉快的谈话声中结束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儿歌宁静、温馨的意境,激发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理解儿歌内容,尝试有感情地诵读儿歌。

3、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并进行创编。

活动重点:理解儿歌内容,尝试有感情地诵读儿歌。

活动难点: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并进行创编。

活动准备:

1、《摇篮》flash动画,《摇篮曲》音乐。

2、一张摇篮图片,四幅自制教学挂图。

3、创编时所用图片:鸟宝宝,龟宝宝、熊宝宝、蝴蝶宝宝等。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新朋友,孩子们快来看看,是谁呀?

宝贝们好!我的名字叫摇篮。你们认识我了吗?

师:摇篮有什么用呢?

师:摇篮是小宝宝的床,睡在里面有什么感觉呢?

2、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首关于《摇篮》的儿歌,你们想听吗?

二、欣赏诗歌、感知理解。

1.第一遍欣赏(教师朗诵,引人入境)

提问:

(1)儿歌的名字是什么?

(2)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觉?

师:儿歌里还有些什么呢?让我们再来仔细地听一听。哪些是摇篮?她们又是谁的摇篮呢?

2、第二遍欣赏(播放课件flash,整体感知)

提问:

(1) 师:谁来说一说哪些是摇篮?(提示幼儿用诗歌中这样完整的句子回答)

(2)师:想一想蓝天是摇篮,摇着谁呀?大海是摇篮,她的宝宝呢?......

3、第三遍欣赏(图文结合,分段理解)

孩子们说得可真棒! 摇篮妈妈听到了可高兴了,瞧:她带着自己的宝宝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教师此时将教学挂图轻轻地推到前方)

(1)、师:看谁的小眼睛最明亮?先来看第一幅图吧!你看到了什么?

师:哦!白云在做什么?你能用动作表演一下吗?

(2)、师:你演的可真好!我们一起接着看看大海的怀抱中有谁呢?师:好的,浪花在做什么?一起做一下这个动作吧!

(3)、师:恩,孩子们表演得真不错!再来看一下第三幅图中又有谁呢?

师:看风儿在做什么?花宝宝呢?

(4)师:花宝宝睡着了,我们可爱的小宝宝呢?

师:他是怎样睡着的?

三、诵读诗歌,加深理解。

1、随文划指诵读

师:宝宝们都睡着了,我们不能把他们吵醒,要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朗诵呢?”

师:那我们就用轻轻的、美美的声音来读读这首诗歌吧!孩子们,伸出你们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划指读一读吧!此时你们的小指尖嗖的一下碰到了字宝宝,准备好了吗?

2、师幼合作诵读

师:这么美的诗歌,我们一起再合作读一读吧!我读前半句,你们接读后半句。看好老师的手势,比比哪一小组接读的好哦!

3、幼儿接龙朗读

师:谁愿意展示你的声音?好的,请4名幼儿接龙朗读。

4、师幼配乐同诵

师:孩子们读得真好, 我也想读一读了,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来美美地读读吧!

四、展开想象,创编儿歌。

1、示范引导创编

师:你们朗读的声音可真好听!瞧,都把螃蟹宝宝吸引来了!螃蟹宝宝的摇篮在哪里?我想到一首诗歌了,你听:海滩是摇篮,摇着蟹宝宝,海风轻轻吹,蟹宝宝睡着了。

2、幼儿分组创编

师:我当上了小诗人,你们呢?想不想当小诗人?好,赶快把你们桌下的宝宝们请出来吧!你也来用诗儿歌中那样美的语言说一说吧!还可以将你编的诗歌说给同伴听。

3、幼儿集体交流。

五、总结评价,情感提升。

1、师:这些小诗人编得真好听!老师把它们串在了一起,你们想不想听听我们创编的诗歌呢?

大树是摇篮,摇着鸟宝宝,树叶沙沙响,鸟宝宝睡着了。

沙滩是摇篮,摇着龟宝宝,温度悄悄升,龟宝宝睡着了。

草地是摇篮,摇着兔宝宝,草儿轻轻动,兔宝宝睡着了。

花儿是摇篮,摇着蝴蝶宝宝,风儿轻轻吹,蝴蝶宝宝睡着了。

2、师:这真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啊!孩子们,你们真棒!今天不仅帮小宝宝找到了摇篮,还当上了小诗人,编出了好听的诗歌。你们高兴吗?

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宝宝,他们的摇篮在哪呢?细心的小朋友和我一起去找找吧!

语文教案-大班诗歌[摇篮] 第2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激发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2.在掌握诗歌的基础上,学习仿编诗歌。

3.感受妈妈的爱,懂得感恩,用行动报答妈妈的爱。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摇篮曲》。

2.与诗歌内容匹配的图片、创编所需的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摇篮,提问:看,这是什么?

幼:摇篮。

师:对了,是摇篮。摇篮有什么用呢?

幼:小宝宝睡觉的。

幼:我们小时候可以睡在里面。

师:摇篮是小宝宝的床,睡在里面有什么感觉呢?

幼:很舒服。

幼:感觉很暖和、很温暖。

(评析:出示摇篮图片,让幼儿用已有的经验说说睡在摇篮的感觉,很多的幼儿都能说出睡在摇篮舒服、温暖的特点,有的幼儿会不自觉地做出一系列身体摇摆的动作,很好地感受到了睡在摇篮里舒服的感觉。)

2.师:睡在摇篮里软软的,很舒服,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像摇篮一样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

3.欣赏课件(没声音的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你觉得什么像摇篮呢?它摇着谁?

幼:我看到了星星,我觉得白云的它的摇篮。

幼:妈妈是宝宝的摇篮。

幼:花园里有很多的小花,风吹起来,它的摇篮。

师:小朋友说的真不错,这段动画当中还藏着一首好听的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完整欣赏诗歌,加上配音)

(评析:一开始出示课件,让幼儿欣赏诗歌中漂亮的场景,没有加上配音,让幼儿根据看到的内容猜测生活中的`一些摇篮,第二遍加上配音朗诵,让幼儿欣赏画面的同时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熟悉诗歌的内容,为学习、朗诵诗歌作铺垫。)

(二)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1.教师配乐朗诵,完整欣赏诗歌。

(1)教师配乐诗朗诵,幼儿欣赏,欣赏后提问:你听见了哪些好听的话,用诗歌中的话来说一说。(出示相应的图片)

(评析:请幼儿试着用诗歌中的话来说说,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来加深对诗歌的印象,熟悉诗歌内容,并看着图完整地复述句子。)

(2)引导幼儿用诗歌中语言来回答。(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

(3)为什么说蓝天是星宝宝的摇篮?(为什么说大海是鱼宝宝的摇篮?花园是花宝宝的摇篮?)

(4)分析句式,这首诗歌中有哪些一样的地方?

幼:都有摇篮。

幼:最后一句一样,它们都睡着了。

语文教案-大班诗歌[摇篮] 第3篇

关键词:新时期,校园诗歌,《摇篮》杂志

“诗歌创作, 对于大学生来说, 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 一种文学参与途径, 而且更重要的是, 对于培养大学深厚的艺术氛围与人文传统, 提升大学生审美品格与文化修养层次, 具有重要的意义。”[1]由此看来大学生校园诗歌无疑是校园文学发展的标尺。

摇篮文学社是华中师范大学唯一的校级文学社团, 同时也是武汉众高校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文学社团之一。1981年, 摇篮文学社的前身《摇篮》杂志创刊, 1995年, 《摇篮》杂志与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山诗社、桂子山杂文社、桂子山写作协会等三大文学社团合并重组, 成立摇篮文学社。至今, 摇篮文学社已在浩瀚的文学烟海中击水三十余载, 在武汉地区大学生校园诗歌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欣欣向荣的进取期

70年代末“文革”结束之后 (当代文学史通常称为“新时期”) , 诗界出现了反思、重新审视诗歌观念和规范性要求的潮流, 在诗歌写作上出现多钟诗歌向度的变革和实验。[2]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大学校园里诗歌创作氛围浓厚, 华中师范大学的《摇篮》杂志也由此应运而生。第一期到第二十三期的《摇篮》杂志均保持着16开、80页、封面套色的统一格式。这段时期, 在《摇篮》杂志中诗歌占据了很大的分量, 平均比例达到近48%。“长歌短吟”是当时诗歌栏目的名称, 这时的诗歌大多是描写友情、亲情, 歌颂新的生活, 也不避讳对“文革”的反思, 抒发了当时青年学生的远大理想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

著名作家、诗人易建新, 在1984年12月《摇篮》第十期上发表了《我向大漠摇响驼铃———一位自愿到边疆去的校友的诗》, 呈现出八十年代初大学生的普遍状态:

我向大漠摇响驼铃/马头琴为我伴奏和声/苦诉相思/我的驼铃声敲碎万年冰川/所有的荒沙与盐碱地定将撤退/我用真挚的清音/呼唤每一片春意的萌动/密绒绒的毡包与盛情开朗的笑脸/云集/我向吃惯羊羔子肉的剽悍牧民/申请一条金色的套马杆/我挑起大漠的晨曦/抖落大漠的黄昏/而那暗夜中荧荧的篝火/是我永不熄灭的眼睛

这首诗表现出大学生在新的时代里意气风发, 渴望为祖国奉献汗水的精神, 展现出了昂扬向上的理想主义。虽然视角偏于狭窄, 创作技巧也比较幼稚, 但那种充盈的天真和青春的热情已渗透到字里行间。

八十年代中后期, 诗歌已经成为了校园文学的主流, 《摇篮》也于17期推出了诗歌散文专辑。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的魏天无老师, 曾在1988年4月《摇篮》第十七期上发表过《断指》一诗:

……琵琶多于饭甄的南方城/措大多于鲫鱼的南方城/柳门下走出多少携柳的诗人/老校长/不是虔诚的拜佛的香客/却总也不肯搬出那座香火绵延的文庙/银杏在窗户之外/三支笔在银杏之外/生命/在历史之外/临窗临着那浮游于江湖之上的/矫若惊龙的古城/老校长/您用凋谢的右手托起那柄/金黄金黄的银杏叶/断指便默默颤抖着/如您的唇/想说什么/嗫嚅着/说什么呢

诗歌明显受八十年代伤痕文学的影响。当年的大学生往往从自身经历出发, 从政治、社会和人际关系否定文革, 谴责有余, 反思不足, 充满浓重的迷惘和伤感情绪。本诗则以悲剧的艺术力量呈现出文革的不堪, 反映出大学生勇于面对现实、反映现实的创作态度。

二.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迷失冲撞的低谷期

进入90年代后, 社会转型加剧, 并最终促使了文化转型。以广告为运作基础、以提供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大众文化传媒日益取代了以诗为代表的高雅文化的影响力, 人文知识分子日益边缘化。[3]大学生校园诗歌创作热潮也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来临而向沉默的边缘滑落。

90年代中期, 身处大学象牙塔的《摇篮》面临危机, 屡次推迟出刊, 1996年停刊, 经过几年挣扎, 才于1999年复刊。在此期间出版的第二十四期到第三十九期《摇篮》为16开, 14至64页不定, 封面也变为黑白二色, 不复八十年代的格式统一、内容多彩。从《摇篮》第二十八期的手记看, 《摇篮》推迟出刊, 除了经费紧缺, 还有稿源不足的问题。随后几期《摇篮》的页数越来越少, 第三十二期只有26页, 第三十五期甚至只有14页, 每个栏目的稿件数量只有两到三篇。除开稿件总数陡然下降, 诗歌的平均比重也跌至不到21%。第三十八期的诗歌专辑中竟然没有原创诗歌, 仅刊登了海子等一些著名诗人的诗歌。

这个时代对文学的颓靡和心灰意冷, 可用《摇篮》1996年5月第二十六期, 吴海燕的《古典之逝》来概括:

是谁从浮萍断梗的湖上飘过/飘进了苍白如荷的弦月/零雨轻且蒙/纤弱的油纸伞/再也撑不起一曲哀江南的小令/从此/江城无人弄笛/桃花和柳絮依然年华开落/任是东风吹不展的黛眉/一缕幽魂早断绝/古代寂寞的宫娥/拾起泣血的团扇/戚怨地掩帷而入/从此/只有妩媚的少女/临着向晚的街道/唱着/呼唤恋人的歌

这类诗歌风格在那时极为常见。一方面, 它反映了大学生内心写作对“个体性”、“独立性”的精神要求;另一方面, 它也从侧面指出了古典情怀的一去不返, 怀旧主义的柔靡之风和艰难的突破也从此开始。

三.新世纪以来———整肃探索的回暖期

进入新世纪, 文学缩水的现象仍然存在, 《摇篮》也时常陷入尴尬境地。为改善这一局面, 摇篮领导者先后组织了摇篮文会、外出采风、摇篮讲坛、原创诗歌朗诵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并逐步将线上宣传和线下活动联结, 着力于把文学融入真正的生活, 使文学成为校园中的一种生活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和努力, 《摇篮》慢慢走出了低谷, 开始了新的攀升。2004年, 第四十期《摇篮》封面开始定为彩色, 每期杂志稳定在64至68页, 以小说、散文、诗歌、评论为固定栏目, 根据具体情况加开专栏。从第四十七期起还拥有了刊号, 《摇篮》在校园中的影响日益扩大。诗歌的比重也在回升, 因版面限制, 平均值稳定在约26%, 但也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态势。现资深编辑、今古传奇网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伟在2004年11月《摇篮》第四十一期上发表了诗歌《蛇山》 (组诗《燃烧的土地》其一) :

……蛇山上的月亮/过亘古的躯干/穿透古楼洞的清凉/深邃的目光向着一个方向/我把过去和自己都丢在洞里了/在那里听故事/在那里乘凉/

在崔颢和李白来到这里之前/只有山, 匍匐的山/只有楼, 旧旧的楼/羞涩的少年/长江到你脚下也变得少女般多愁

诗歌抛却了八十年代怯意与沉重的政治阴影, 也看不到九十年代挥不去的愁云惨雾, 而倾向于青春的灵动和活泼。世界虽然矛盾而复杂, 诗人心中却永远保有一块净土。新世纪的校园诗歌清亮、丰盈, 呈现出对时代的全新思考。

注释

1[1]龙泉明主编:《首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获奖作品集序》,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第1页。

2[2]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 第9页。

语文课堂——培养倾听能力的摇篮 第4篇

关键词 倾听 能力 习惯

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后,台下小手云集,喊到的学生满心欢喜,没喊到的唉声叹气。特别是当老师已否定了前一个同学的答案,说出了正确答案,可在重新找人回答时,有的同学竟依然故我的重复刚才的错误答案或别出心裁地制造新的错误,好像课堂上就是为了举举小手儿,露露小脸儿。这种表面的热闹是不够的,他们缺失了了一个重要能力——倾听。而语文课堂正是培养这种重要能力的一块沃土。下面简单谈一谈在语文课堂上我是如何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

一、培养倾听能力,使学生“会听”

1.提出“听”的要求。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比较模糊。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就明确提出了:“能重复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同学给出的答案。”

2.做好“听”的表率。模仿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随着课堂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加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忠实听众的表率。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欣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能有半点不耐烦,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话,让学生真切地感到老师很专心,自己不能做小动作影响老师,要好好表现。当然,而教师做好倾听的表率,不能做做样子,而是要细致入微地听,在学生回答问题受阻或不畅时,能够及时点拨。

执教《三袋麦子》一课时,我要求一位同学复述小猪、小牛、小猴对待麦子的做法,一位同学各用两个字概括三个小动物的特点:小猴把分得的麦子全种下了地,说明了小猴聪明;小猪把分得的麦子吃得精光,说明贪吃;小牛怕麦子遭虫蛀经常搬出来晒,只吃了一半,这时他说不出小牛的特点,只说小牛省着吃又很勤劳。其他同学也开始议论纷纷,但终究找不到适合的词。我顺着学生的意思和说出的詞,告诉学生省着吃就是节俭,在“勤劳”和“节俭”中各选一字就是小牛的特点了。学生恍然大悟,一下子就概括出了小牛勤俭的特点。

由此可见,倾听别人的发言还须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并能及时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动态生成资源。这种教学相长的智慧只有在集中注意力细心倾听的基础上才能产生。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

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时,可以用面部表情,甚至可以夸大肢体语言。有时,只是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轻轻的摇头,或微微的额蹙,都是在表达心灵间的交流。以后再听别人发言时,学生必定也会效仿老师的样子。

3.教给“听”的方法。无论听老师提问题,还是听同学回答,都要听完整、听仔细。即使同学说错了,也要听到底,不随意插话和打断对方的话,礼貌地等待同学把话说完。这样才能知道发言的同学说错了几处。在平常教学中,针对学生急于发言的心态,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如果一个人在陈述意见或提问时,自己也想发言,必须等别人发表完见解后,才可以站起来说;对不同的问题必须先举手再回答。这样的方法必然要求学生在认真倾听以后才能做出决定。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自已在发言时同学们不听会怎么样?真正懂得倾听是一种礼貌,是尊重和理解。

二、培养倾听习惯,使学生“善听”

倾听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发展学生的倾听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呢?

1.恰当评价,鼓励倾听。前几年,外出听课,似乎学生的任意答案都会得到老师的大力赞扬。这种廉价的表扬真的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吗?答案是否定的。只有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例如:“你看他听得多细心呀,就连同学把后鼻音读成了前鼻音都听出来了。“表扬到了点子上,而不是笼而统之的“你真棒”之类的。针对优等生我会说:“有实力,真羡慕你敏捷的思维能力!”“这位同学作文有创意,语言也有个性。”“这位小朋友只用了一个准确的成语就概括出来了。”“张琳同学以前从不举手,现在都能抢在别人前面举手了,真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哦。”于是每当他举手时,我就挑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并夸奖他:“真了不起,回答得多准确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现在稍难一点的题让他回答,他也能答得上来,于是我说:“张琳进步多大呀,这么难的题都学会了,”由于他变得会倾听了,现在已经由学困生转变为中等生,相信已经养成倾听习惯的他成绩会越来越好。我平时用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评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只要适时恰当地评价学生,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就会稳定形成。

2.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和集体交流,是指导学生如何倾听同学发言的良好契机,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经过老师适时引导,学生都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说一说、听一听、想一想、评一评的活动中,都能平等参与、独立思考,不仅使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而且还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

语文教案-大班诗歌[摇篮] 第5篇

一、情况分析

1、幼儿已学过诗歌《摇篮》,对诗歌的结构有初步的理解,并曾有过仿编其它诗歌的经验,语文教案-大班仿编诗歌《摇篮》活动方案。

2、多数幼儿已能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有联系的事物告诉老师,能力较强的已开始学会用画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多数幼儿讲述时用词较为准确,但表达不很流畅。

4、部分幼儿未能养成主动讨论,积极倾听的良好习惯(如庄涛、艺友等)

二、活动目标

1、学习较有表情地朗诵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优美形象,增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要求幼儿运用学过的动词,结合已有的经验仿编诗歌,并能通过画画、摆图等形式表现诗歌的内容。

3、培养幼儿主动与同伴讨论、交流的良好习惯,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活动过程与指导:

1、集体活动:(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回忆诗歌名称,引入课题;(2)复习朗读诗歌;(3)教师示范仿编诗歌,激发幼儿对仿编诗歌的兴趣;(4)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学习仿编诗歌;(5)幼儿上来仿编诗歌,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或纠正,集体将仿编较好的诗歌朗诵出来,幼儿教案《语文教案-大班仿编诗歌《摇篮》活动方案》

2、延伸活动:(1)摆图仿编水平一:能用教师提供的底板做摇篮,画出相应的宝宝卡片,仿编诗歌;水平二:在完成水平一的基础上能有表情地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2)画画仿编:水平一:要求幼儿能将有联系的事物画在一起,根据绘画内容仿编诗歌;水平二:在完成水平一的基础上能有表情朗诵自己仿编的诗歌;(3)表演组:水平一:要求在课堂上已仿编好诗歌的幼儿能两两合作制作摇篮与宝宝的头饰、仿编诗歌;水平二:要求幼儿合作将仿编的诗歌表演出来。

四、环境与材料:

1、环境布置:摇篮(大树、泥土)

2、壁画:摇篮(大海、天空、泥土)

3、教学挂图4张;

4、底版与小卡片;

5、纸、笔、幼儿自编的彩带。

五、评估:由于本次活动无论在材料方面或知识丰富等各方面的工作做得较细致,准备较充分,因而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能达到我们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1、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做到教态自然,语言简练明了,能以亲切的口吻将孩子带到诗歌的意境中,但在引导幼儿讨论时,对于个别未能留心倾听同伴意见的幼儿,教师未能及时引导他积极讨论,留心倾听;

2、由于《摇篮》这首诗歌很优美,多数孩子能积极参与讨论,学习仿编诗歌,并能将自己仿编的诗歌念给全体小朋友听,多数孩子能认真地倾听并简单评价同伴仿编的诗歌,但有极少数幼儿未能留心地倾听,偶尔要打岔;(林旭、沈育)

说课:大班诗歌“摇篮” 第6篇

1、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情感。

2、引导幼儿能大胆表达,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欣赏为学作品的兴趣和想象力。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歌宁静、温馨的意境,初步尝试感情的朗诵诗歌。

4、初步学习使用动词:飘、翻、吹,进行仿编诗歌的尝试。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这是依据了语言的教育意义指出:语言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审美观。这首诗歌含有丰富的知识性,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很多美好的情景,是幼儿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好教材。幼儿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感受到诗歌的美,才能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进行朗诵。难点:正确使用动词,根据诗歌的结构及语言情绪进行诗歌创编。语言教育能激发起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的感情色彩对幼儿有很大的感染力。作为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的基础,幼儿往往不满足于对一首诗歌的朗诵,他们有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创编的渴望。可是这种渴望要变成实践行动,幼儿靠自己是难以实现的,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这是本次教学活 动的难点所在。

二、教学方法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游戏法、视听结合法和分段跟诵法三种教学方法。第一种游戏法,同中小学不同的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还提出了让幼儿“想说、敢说”。那么游戏法恰恰能完成纲要的要求,激发幼儿想说、敢说的愿望。我设计了三个不同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配合游戏运用制作了教具挂图和小图片。首先,在课题导入部分运用了音乐小游戏“模仿动作”。随着音乐引导幼儿模仿白云飘等动作,用动作理解诗歌中的动词。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它那别致的想象时,设计了游戏“送宝宝回家”。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理解诗歌中描述的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在活动结束时运用了音乐表演游戏“快乐宝宝”。第二种是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为幼儿提供了探索性强的的小图片和形象可爱、颜色鲜艳的大挂图。这些都充分的刺激了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究因性和启发性提问,比如:“谁会是宝宝的摇篮?”“你想想还会有那些宝宝?谁又会是他们的摇篮?”。在教学中为了让幼儿充分体验诗歌的美,在示范朗诵时,配上了优美的“梦幻曲”声情并茂的朗诵,充分刺激了幼儿的听觉感官。讲就是指幼儿的讲述。幼儿通过在游戏中自由结伴讲、分组讲,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在反复的表达讲述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从 而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诵。而且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第三种方法是分段跟诵法,在幼儿自由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利用大图片进行了分段跟诵的方法,因为形象的的图片很容易在幼儿的头脑中引起对诗歌内容的表象,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获得知识,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由于这首诗歌描写了4个不同的场景,完整教学不利于幼儿的记忆,分句又会破坏了诗歌的完整性。所以,选用分段跟诵法,每一段设计几种不同形式的提问,使幼儿熟悉理解记忆诗歌中的语句。以上三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补充,配合使用色彩鲜艳的图片,适合幼儿操作的小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充分发挥了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作用。

三、学法指导教学中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一方面就是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大胆表述。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倾听这一途径。教幼儿注意倾听,才能正确的感知语音、语汇和语法规则。根据纲要中让幼儿“想说、敢说”的要求,我就从想和敢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首先,我在示范朗诵前着意设计提问“仔细听一听,诗歌中说了些什么?”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认真倾听。在示范朗诵中借助于想象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诵,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为幼儿提供学习朗诵的榜样,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其次,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游戏,给幼儿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通过语言的激励调动幼儿仿编诗歌的积极性,让幼儿敢说。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在启发幼儿通过探索尝试,进行诗歌仿编的方法。新纲要指出:儿童语言学习是开放而平等的学习。教师和 幼儿是构造愉快学习和交流过程的共同体,因此,我为幼儿创设了支持性的语言教育环境,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扩展语言经验。我在引导幼儿进行仿编诗歌的时,提供了各种小宝宝的图片。由这些图片引起幼儿的思考,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让幼儿在探索中自主的学习,突破教学的难点。总之,在学法指导中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遵循了“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为其今后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高中研究性 结题报告范文下一篇:你的孤独虽败犹荣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