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知青”送文化下乡

2024-06-28

现代“知青”送文化下乡(精选17篇)

现代“知青”送文化下乡 第1篇

宁波第二技师学院的“知青”送文化下乡

在宁海对岙洞村文化礼堂建成启用之际,宁波第二技师学院的70余名师生迎着朝阳,带着6个文艺节目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岙洞村,参加在当地举办的“百姓大舞台—长街镇首届‘对岙洞村知青文化节’村晚”。

学院作为对岙洞村的文明共建单位,与宁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宁海县诗词楹联学会、对岙洞村知青联谊会、长街镇文化站、长街镇团委等六家单位共同协办本台晚会,共为村民呈现19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节目。尤其是由我院选送的六个节目,同学们的青春活力和风采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舞蹈《邵多丽》、《同桌的你》的唯美,街舞社《carry》的激情,电光舞的惊鸿一现,院十佳歌手动听的歌声和哑剧中两个姑娘幽默诙谐的表演无不给对岙洞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日,我院师生还参加了“对岙洞知青馆揭幕仪式”、“民俗互动”等文化节系列活动,院党委书记闻海涨、办公室主任何敏芬被授予“荣誉村民”称号;闻书记和学院书法协会何曙光老师现场挥毫,为村民送上国画丹青、盛世牡丹等墨宝以及难以计数的春联祝福,为年味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外,同学们也在知青广场现场观摩冻米糖、打麻糍、爆米花、糯米饺等特色小吃的制作过程,并品尝了这些美食。

一整天的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对岙洞的热情让师生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同学们的精湛才艺也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青春的气息,更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在今后的共建工作中,我院将秉承服务社会的原则,在打造农民群众精神家园、建设文化强村、提升文化内涵的道路上,与对岙洞村委会继续探索,挖掘特色,根据对岙洞“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和“发展一点、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理念中不断贡献我们的力量,助力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

荣誉村民受聘仪式

民俗展示活动

知青馆揭幕仪式

书画作品送乡亲

现代“知青”送文化下乡 第2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界朋友、各位来宾:

你们好!今天,我们满怀无比欣喜的心情,共同迎来了县文体广电局为我们王村口镇举办的“送文化下乡”活动。这对我们革命老区的群众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在此,我代表王村口镇党委、政府对精心组织、策划、筹办此次活动的上级有关部门以及全体演职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王村口是一个革命老区,当年粟浴、刘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进入浙江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以王村口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在王村口一带开展了三年坚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给王村口镇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和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王村口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区人民逐步走上了富裕、文明的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如今,镇党委、政府正紧紧抓住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的有利时机,随着石王公路的全线贯通,依托我镇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文化遗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把王村口建设成为长三角休闲旅游名镇的发展战略,把王村口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人居环境优良的浙西南名镇。

为丰富城乡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今天,县文体广电局为我镇举办文化大篷车下乡文艺演出活动,给农民朋友们带来一台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文艺

节目,把欢乐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促进了城乡的文化交流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最后,预祝本次演出取得圆满成功。

现代“知青”送文化下乡 第3篇

一、人无法选择环境, 但可以选择道路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历史。作为历史, 他有很多客观的历史环境。对大多数知青来说, 这个环境是不容选择的。而环境决定人的经历, 也就是人生经历有时候不是个人能决定的, 但是走什么样的道路是可以自己决定的。换言之, 虽然环境不可选择, 但是道路可以选择。因为, 无论在什么环境之下, 人都可以选择做好当下来锻炼和提高自己, 以及做出自己的成绩, 对大多数人来说, 人只有去做, 才会得到锻炼;只有做好现在, 就会提高;只有去做, 才有可能做出成绩, 让大家了解。如果自己现在什么都不做, 第一, 很难提高自己;第二, 很难体现人的价值;第三, 某种意义上来说,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够锻炼人, 他对人的成长的价值越高。这也并不是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像当年知青一样去吃苦, 但客观环境决定每个人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定要付出艰苦, 这个时候该怎么去认识, 怎么去应付, 怎么把这样的艰苦变成自己的财富。所以这样回头看当年知青的经历, 不是知青自己选择的, 但对知青的成长是相当有价值的。知青的上山下乡经历, 给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奠定了一个基础。对知青良好品格的养成,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做事的态度, 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是非常有价值的。而这些是想学也未必能学得到的, 只有在这种特殊过程中间才能学得到。也变成了知青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性格, 一种个性, 一种品格, 一种能力。也使得知青在今后可以做好一些他们认为应该去做, 或者说, 也是客观环境要求他们去做的事情, 这也是极其有价值的。如果每个人都在磨练中间有这样的态度, 那么他今后的人生会走的很好。

还有一点是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首先, 一个人一定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向着自己更和谐的内心, 更好的境界和更宽阔的胸怀, 以及更和谐的态度和生活, 这才是人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的本意。其次, 不要为了名或利而去努力追求。而应该不断的努力去发挥聪明才智, 为社会做出贡献, 并取得更多的成就。而农村的生活恰恰可以使人从普通人的角度去感受生活。

二、在陌生的环境下生存需要人和地方的和谐

知青到了农村这个陌生的地方, 接下去的生活主要靠:第一, 要看知青自己;第二, 要看当地的情况。当两者都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 尽管环境恶劣一些, 也会做的很好。但是两方面做的都有问题, 知青的日子可能就会很难。

阮教授是1970年3月自愿下乡到逊克县新鄂公社新鄂大队, 当时他认为作为一个有志青年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并且要下乡就要去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地区。当得知去的地方离黑龙江江边还有180里路程时, 他还曾和同行的几个同学去上山下乡办公室提意见, 要求重新分配他们到反修防修第一线。但因已经确定完毕, 就没能申请成功。他们去到的那个村子, 是鄂伦春民族居住的村子, 全村一共有500多人, 其中上海知青就有100多人, 还有其他地方的知青。由于鄂伦春民族, 在过去是游猎民族, 过去在山上打猎, 走到哪里就住在哪里。在1953年, 中央决定让他们定居, 而新鄂村是他们自己寻找到的风水宝地。是在大山沟里, 是一个旱涝保收的地方。而且还有国家的支持, 住房和机械都是国家配给的。当时, 已有75%达到机械化, 所以不比农场的条件差。因此收入水平比较高。知青初到那里从不会干农活到会干, 再到熟练, 经历了劳动锻炼。当时一天劳动的总工分是10分, 而平均每个知青都能能拿到8分或9分, 有的会拿到9.5分, 换成人民币在当时是2元钱左右, 已经是很高的了。而这不仅仅在于他的自然条件和工作环境, 还在于当地老百姓。当地的老百姓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非常重视的, 也很关心。知青在下乡初期, 按照国家当时的政策, 每个知青都有一笔安置费。而在新鄂村, 他们对这笔钱的支配是非常合理的。专门给知青盖了宿舍和食堂。老乡对知青很好, 知青刚到那的时候, 宿舍和食堂还没有建好, 就安排知青住在老乡家里。虽然当时天气很冷, 但是老乡很热情, 到达当天就为知青们准备了热菜、热汤、热馒头。第二天老乡就给知青包狍子肉馅的饺子。现在吃过狍子肉馅饺子的知青依然认为天下最好吃的饺子就是狍子肉馅的饺子。等宿舍盖好后, 知青就住进了知青宿舍。老乡依然对知青非常好, 一到冬天先保证知青宿舍的烧柴, 怕知青冻到了;打猎回来的猎物先分给知青;供销社的油拉来了, 也要先保证知青食堂的。要让知青有肉吃有油吃。

新鄂村的老乡认为知青年轻有文化, 就让知青当老师、当医生等其他工作, 充分发挥了知青的骨干作用。所以后来知青经过锻炼之后都成为公社或队里的骨干分子。这能看出当地老乡有这种理念, 有这种胸怀, 有这种思想, 把知青作为自己的亲人一样, 他们感觉这些知青从城里来, 小小年纪不容易, 一定要好好的关心他们, 好好的照顾他们。但同时, 这些知青年轻有文化, 要好好发挥作用。所以, 在这个过程中, 大多知青都能感受到东北农村这种开放的心态, 这种包容的文化。也看到了鄂伦春民族他们的勤劳, 他们的勇敢, 他们的智慧。老乡对知青的好, 还体现在很多生活细节上, 大家都知道阮教授眼睛不好, 打猎打回来的狍子的肝和肾对眼睛有好处, 就都留给他。绝大多数知青对第二故乡的感受就是老乡对知青很关心。当然知青也不错, 自从来了以后, 大家心很齐。虽然机械化, 播种不用知青, 但是得铲地。一条陇好长, 半天也铲不到头, 太阳很毒, 还有瞎蒙和小咬。冬天上山去打柈子、打洋草。除了干农活, 知青还是民兵, 要进行训练, 还要巡逻、放哨。除此之外, 每天都组织学习。还要做一些义务劳动, 为那些有生活困难的老人挑水等。还要搞宣传, 出黑板报、和当地老乡一块搞文艺演出。所以, 干活时大家都很努力很卖力的去做, 阮教授还做过试验田的负责人, 对小麦进行优良品种的改良, 还引进南方的蔬菜种子进行试验。

三、人与人相处要懂得“求同存异”, “互相融合”

知青在与鄂伦春民族的老乡相处过程中始终遵循“求同存异”、“互相融合”的原则。比如说, 在饮食习惯上, 上海人吃毛豆, 而当地人说那是马料, 可吃了以后还觉得好吃, 现在也都吃了。还有莴苣, 当地吃叶子, 南方人吃根茎。开始老乡认为不能吃, 可一吃还觉得很好吃。在生活习惯上, 上海人“以水为净”, 新鄂村的老乡是“眼不见为净”。就拿洗脸盆来说, 知青的洗脸盆可以用来洗脸, 还可以用来洗菜、和面。然而, 老乡们是分开来的, 有单独的面盆和洗菜盆。再拿洗澡来说, 知青经常洗澡, 而老乡很少洗澡。但这也在慢慢的进行融合调整。逊克县的副书记曾经说过一句话:“知青来了之后, 有一个重大贡献, 就是把几千年我们都解决不了的卫生问题解决了, 那就是虱子。”还有好多的生活习惯都是在慢慢的相互影响。比如说吃肉, 老乡打猎回来把知青叫去, 一个袍子头, 一人一把刀, 放上盐, 放水里一煮, 割着就吃了。还有生吃狍肝、狍心、狍肾。以前, 知青是不会这样吃的。后来慢慢的也就习惯了, 而且还觉得这样还真是不错的。所以回想起来, 非常难忘, 现在大家要想热闹就开篝火晚会, 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这也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在现在的很多知青中间。并且是留在知青心中根深蒂固的一种情结。

在知青和老乡的相处过程中, 在存在相同生活习惯的同时, 还相互尊重各自的特点和不同。大多数知青并不是怨天尤人, 而是在努力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把大城市的文化和好的生活习惯带进来。而老乡也在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 在不断的融合。

四、艰苦生活可以磨练人的意志

每个知青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下乡地不一样、动机不一样、所处的环境不一样、遇到的人和遇到的事不一样, 并且会走出很多很多的路。但是有的是一样的, 第一, 上山下乡是大环境所决定的, 无论出于何种心态, 都从城市来到了偏远的山村, 然后又在农村或在边疆经历了自己从未经历过的艰苦生活;第二, 农村的生活是艰苦的, 但是这些知青无论主观的或是客观的因素, 实际上在这里受到了锻炼。虽然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但是对整个人生都是有价值的一个过程。很多人在这期间经受了锻炼、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有的知青把感情留在了农村。哪怕知青受到了很多磨难, 但在这里的经历是难以忘怀的。所以说, 知青上山下乡这段经历是艰苦的, 是难以忘怀的。这一点, 几乎所有知青都是认可的。但无论如何对这些人来说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并且在一定意义上造就了一代人, 造就了这一群体。使他们形成了相同的或是相似的经验和看法, 也磨练了他们的意志。

五、特殊的经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财富

下乡经历给知青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财富。第一, 让知青了解了农村, 在下乡之前大多数人是不了解农村的, 完全是个人想象, 到了之后, 见了之后, 才直观的了解了祖国的北方, 祖国的农村, 这一点对开阔知青们的眼界是非常重要的。第二, 农村的艰苦生活给知青留下了务实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 因为在农村, 如果不脚踏实地话, 是不会被别认可的。第三, 农村是一个艰苦的地方, 会经受很多艰苦的事情, 可以经受不断的锻炼, 使知青在以后即便遇到再艰苦的困难也不觉得艰苦, 这也是人成长过程中应该有的品格。坚忍不拔, 经得起苦难, 这也是一个宝贵的财富。第四, 农村留给了知青们人和人之间, 人和自然之间的一种真挚感情。每个人都会走过好多地方, 但不是每个地方都被称作第二故乡, 一旦被称作第二故乡, 那一定在这个地方投入了, 也付出了, 并和这个地方的人产生了感情。

阮教授讲述了自己在73年修水库时, 被自制的炸药炸伤。由于冻土里的细小沙子打在了眼球上, 当时导致双目失明。然而老乡把他放在用杨木杆子穿着麻袋做的担架上, 喊着口号“下定决心, 不怕牺牲。”从工地到乡里, 在公社作了包扎。然后连夜用拖拉机赶到县医院。因为肠子受到挤压已经断裂, 需要马上做手术, 同时需要大量的输血。当时有很多老乡都争抢着献血。在医院里住了5天, 好转后又转回上海休息了11个月, 之后又回到了新鄂乡。之所以要回来,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地的老百姓, 当地的干部, 县里、公社、队里面对他都非常非常关心。修养的前四个月, 还专门派了一个护工, 不仅医药费全部报销, 而且每天还记工8分, 而且还旱涝保收。这就能看到, 当地的老百姓对知青的关心和重视。所以对知青来说和当地人的感情才是留到最后的。这也是很多很多人为什么要回到第二故乡的最主要原因。这种情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对于一个有经历的人, 他会觉得他这一生是有价值的。而这种经历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特定的环境中使得你必须有这种经历。就因为有了这个经历, 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虚度。

从老知青阮显忠教授的口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其所具有的别样的精神和情怀。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叶辛在《蹉跎岁月》中的一段话:“谁都没法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 谁都别指望一生下来就活在天堂里,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不顺心的境遇和磨难。不能因为如此, 就忧忧戚戚。一个有志气的年轻人, 是有勇气克服艰难的环境造成的阻力, 把自己身上的热能, 献给祖国建设事业的。”知青经历不仅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文化启示, 更是知青自身的一种文化心理, 同时这是也对知青上山下乡的回顾反思、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启迪后人,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任何事情都有他的两面性,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也不例外, 但在总结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的同时, 如果能看到其中存在的启示和价值。那不仅是人的一种心态, 一种观念, 更是一种文化。本文根据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阮显忠教授的访谈内容总结了五点人生启示。

关键词:知青,上山下乡,启示

参考文献

[1]古道游侠.一次还原和澄清历史的有益探索 (上) [J].知青·上海, 2009 (1) .

[2]余杰.关于知青活动的一些随想[J].知青·上海, 2009 (1) .

现代“知青”送文化下乡 第4篇

一、只有提高农民的经济意识,才能使农民更加透彻的理解国家农村经济政策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们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发展农业的好政策,很多农村因为正确解读国家政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而致富。我们知道的农业规模化产业像山东的寿光、辽宁的丹东,都是在某一领域的佼佼者。那为什么像我们通化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级市就没一个知名的产业呢?通过我们对通化外五县几个乡镇办学点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几乎不知道每年国家都要召开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即使对他们讲了中央的政策,他们也认为与自己无关。他们认为农民知道多少无所谓,即使知道也不能变成财富。针对这一现象我校在我们各个乡镇办学点开办了农业经济类课程。我们着重解读了中央农业农村经济会议的有关政策,通过用他们切身利益来讲解,使他们明白原来国家的经济政策,就是他们致富的引路标。

二、只有农民了解了经济规律,才能使农民真正做到农业产业化

2011年秋白菜丰收,可种秋菜的农民们并获得丰厚的利润,甚至有的血本无归,很多菜农的白菜在地里烂掉了,三分钱没有人收购。2010年秋白菜市场零售价07-08元/斤,为什么相邻的两年同样的菜,价格相差如此大。农民怎样才可以避免这种毫无所获的劳动。其实我们国家早就提出了订单农业,提出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提出一村一品,目的就是要让农民联合起来提高抗风险能力。国家提出搞农村产业化经营,目的是要使农业像工业生产一样,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只有有了订单才可以使农业生产不盲目,才能合理安排农业用地,这样农民收入才有保障。如果农业能够在全国实现一村一品,那么在中国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就不会简单重复,就不会出现由于供大于求导致的价格下降,就真正能做到丰收不减利。

三、只有农民了解了经济规律,才能使农民真正做到农业商品化

我校在我们几个农村分校,开办了几期经济政策讲读班,通过学习农民学员们对经济类学科产生了兴趣,他们对经济学科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学员们意识到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我们提醒农民学员要有商品意识,不能盲目简单的种植,要做市场调查,例如今秋大白菜价格下降,面对大量的白菜烂掉,我们该怎么办?这就是国家倡导的农产品商品化的问题。所谓农产品商品化就是初级农产品经过简单初级加工或深加工变成可以直接进超市销售的商品。例如:今秋白菜丰收,销售出现困难,我们可以组织种植白菜的菜农,把大白菜腌渍成酸菜,经过初级切丝,密封成袋,到市场销售,本来白菜直接销售只有03元/斤,制成商品酸菜销售价是6元/斤。可见只要经过简单初加工农村品的价值就会翻倍增长。农产品的商品化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非常可行的方法。

四、只有农民了解了经济规律,才能使农民真正做到农产品规模化

通过经济经营学科的讲授我们使农民们了解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我们教育他们用现代工业产业经营理念去经营农业,搞专业化,才能集中发展本村的优势农产品,集中资金、技术优势大规模生产,才能降低成本,只有全村或全镇的大部分农民联合起来,形成大规模种植,才能多产出,才能吸引中间商到我们这进货,才能扩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产品市场的影响力,那么为了更好的规避风险,我们就应该建立农业合作社或培养农产品经纪人,专门进行农村品的销售工作。

送文化下乡致辞 第5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界朋友、全镇的父老乡亲:

你们好!

“新年擂鼓送玉兔,盛世歌舞迎金龙”。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满怀无比欣喜的心情,迎来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影电视局为我镇送来的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这次举办的“文化惠民”活动对于我们*****镇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在此,请允许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向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支持*****、关怀*****的各位领导、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发展先进的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今天 “文化惠民”活动的举行,为我镇营造了欢乐祥和的新春节日氛围,对于推动我镇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也必将为*****的文化事业再添新绿。我们愿以此为新契机、新起点,进一步加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促进文化绵竹的蓬勃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此,感谢********公司对本次演出的大力支持!

送文化下乡”活动总结 第6篇

为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村建好“农家书屋”,丰富“送文化下乡”活动内容,使“文化下乡”活动发挥应有的作用,由市文化局领导带队和我馆工作人员一起到许昌县上集胡寨村送文化下乡,送知识下乡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好似久旱逢甘露幸福地滋润着农民朋友的心田。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就成为国家文化建设中的“三大工程”之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为此,许昌市文化局党委高度重视普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使这支文化绚丽的奇葩一直绽放在乡间、惠及百姓。六月,局党委组织图书馆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送到乡村,普及到千家万户,进农家传播致富信息,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恰似一缕春风吹开了我们广大农民的心扉,使他们深深地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送文化下乡活动主持词 第7篇

中共东泉乡党委书记 黄豆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父老乡亲:

“灵境胭脂沟,大美黑虎峡。群贤送书画,共筑小康梦。”硕果累累、成就辉煌的2017年已经过去了,充满希望、充满激情的2018年,我们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工作会议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强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六大建设”,突出发展育苗、中蜂养殖、中药材、黑木耳种植、绿色农特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重点协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生改善“三大关系”,整体推进经济社会和谐稳步发展,着力描绘东泉发展新蓝图。

依托全国脱贫攻坚大好政策,为贫困户大力实施到户扶贫项目,但是贫困群众的“等、靠、要”的思想依然严峻,脱贫难度大,就在这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由市政协组织的“政协委员携手共筑小康梦”活动队伍来到了我们东泉·胭脂开展送书画下乡活动。这次活动,是帮扶单位实施精神扶贫的“十大工程”具体表现,是市政协领导对我们东泉人民的关心和厚爱。

今天莅临东泉·胭脂的领导及书画大师有市政协秘书长赵希荣;(大家欢迎)

市政协办公室调研员刘旭东,(大家欢迎)

中书协会员、省书协理事、市书协副主席,漳县政协副主席包海燕,(大家欢迎)

中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市美协主席,定西画院院长田向农,(大家欢迎)

市政协常委、市美协副主席、研究馆员、市文化馆馆长王盛祥,(大家欢迎)

市政协委员、中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市画院副院长赵晓玲,(大家欢迎)

省美协会员、市政协委员、市图书馆馆长张雁,(大家欢迎)

中书协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市书协副主席崔双胜,(大家欢迎)

原市人大法工委主任潘志声,(大家欢迎)

漳县政协委员、中书协会员、市书协副主席,漳县文化馆员马识途,(大家欢迎)

中美协会员、漳县安监局局长赵强。(大家欢迎)

在此,我谨代表东泉乡党委、政府向政协委员“送文化下乡”活动队伍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向莅临今天活动的各位领导、父老乡亲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今天的活动共有两项议程,下面依次进行:

第一项,掌声有请市政协赵秘书长为“政协委员携手共筑小康梦”活动致辞。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莅临本次文化活动的各位领导及父老乡亲表示诚挚的感谢!第二项,请书画大师们为群众献书画。

盘锦市侨联迎新春送文化下乡等 第8篇

此次文化下乡活动为华侨村送去2000多册图书,在王家镇文化中心,参与活动的书法家们书写了200多幅春联和书法作品,为人们送上了一幅幅虎年新春的祝福。最后,由盘锦市文联、市侨联、市音乐家协会、市舞蹈家协会、市曲艺家协会、市戏剧家协会与王家镇部分演员联合举办了一场“和谐王家走向春天”2010年盘锦市侨联、市文联送文化下乡暨王家镇迎新春文艺演唱会。大家欢聚一堂,载歌载舞,一片喜庆祥和,让王家镇的群众品尝了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郭平连)

辽宁潮人(海外)文化经济

促进会成立

辽宁潮人(海外)文化经济促进会于1月12日在沈阳成立。数百潮商精英齐聚一堂,隆重举行了潮促会第届会员代表大会。会议表决通过了辽宁潮人(海外)文化经济促进会章程,推选沈阳雄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锦雄为会长。

辽宁潮人(海外)文化经济促进会是辽宁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所属的社团商会,该会的宗旨是以弘扬潮汕优秀文化传统,发扬潮人开拓创业精神,为建设辽宁经济强省、文化大省,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潮汕人以乐善好施闻名天下,潮促会成立当天即为辽宁特困归侨侨眷募捐两万元。

辽宁省侨联主席王之峰会上对在辽奋斗的潮商取得的成就和对辽宁发展建设做出的贡献表示肯定。他说,潮汕人走进辽宁是伴随着辽宁改革开放的脚步,今天在辽宁的潮汕人有了自己的组织,今后,将以辽宁潮人(海外)文化经济促进会的名义展示形象。辽宁省侨联有信心帮助在辽的潮商人士小手牵大手,相互协助,共同走向明天的辉煌。(石岩)

沈阳市铁西区侨界举行扶贫

帮困捐赠活动

1月19日,沈阳市铁西区侨联、铁西区侨商会在铁西区兴工九委社区举行了“铁西区侨界扶贫帮困捐赠仪式”。

此次活动得到了沈阳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沈阳浑北农场和侨商会企业家的大力支持。他们为特困归侨侨眷捐赠了2吨大米以及苹果和饮料等食品。

加拿大归侨周易老先生说“从回国到现在一直受到侨联的关心和照顾,感谢政府、感谢侨联,只有生活在自己的祖国才是真正的幸福。”朝鲜归侨赵桂香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感谢区侨联一直以来给予她的关心和帮助。

城东中学送文化下乡活动方案 第9篇

为了深入贯彻中央“三下乡”的重要精神,丰富农村地区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真正实现“文化下乡”,活跃教师身心,提升学校品位,加强学校宣传。城东中学决定开展送文化下乡的活动,现将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组长:王腾翀

副组长:洪丽琳黄恒刚

成员:陈建智游东华马胤文范连英

李华徐灵瑛林庆丰黄惠华

二、活动安排:

1、时间:2012年元月7日;

2、地点:安远乡泉上镇

3、内容:现场书画送春联、师生现场文艺表演

(1)现场书画送春联:

负责人:陈建智游东华学生8人

(2)文艺节目:负责人:李华学生10-12人

黄国安

4、铜管乐队: 负责人:徐灵瑛学生10人

5、背景及音响:马胤文黄国安

6、舞台布置:林庆丰黄惠华

7、宣传报道:马胤文黄国安

8、活动统筹:洪丽琳

三、活动要求:

1、各参加活动的个人要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参加活动,按时出席活动;

2、各负责人根据领导小组的安排认真组织学生排练,并按时参加表演活动

3、办公室要对活动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宁化城东中学

2012年

送文化下乡致辞演讲稿 第10篇

大家好!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欣喜地心情,迎来了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的同志们来我乡进行文艺演出。这次演出活动,是落实全省范围内开展的“建设新农村送戏下乡活动”的具体体现。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历史悠久,拥有大批艺术骨干力量,他们成功的舞台演出,受到了省内外观众的普遍赞誉。他们创作表演的话剧《钟声远去》参加了“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今天他们带着优秀的文艺作品来我们阜寨乡演出,这对我们乡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在此,我谨代表乡党委、乡政府对省人民艺术剧院同志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他们不畏严寒,送文化下乡的举动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近年来,我们阜寨乡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乡文化站积极推动全乡文艺文化建设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盈联一条街活动,送戏下乡,送电影进村等一系列活动。群众性文艺文化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现已有八支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活跃在乡间,他们通过戏曲、秧歌、腰鼓、花棍、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演,极大活跃了全乡群众的文艺文化生活,促进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在全乡形成了团结一心促发展的良好氛围。本次文化下乡演出活动,将对活跃我乡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产生深刻影响。这正是“冬雪初散天正寒,文化下乡情送暖”。

送文化下乡活动上的致辞 第11篇

你们好!

“冬雪初散天正寒,文化下乡情送暖”。本日,我们满怀非常欣喜的心情,互助迎来了中百姓主增进会辽源市委员会、辽源市作家协会联袂为龙福小学“送文化下乡”的活动。这对我们山湾乡来讲,是一件大喜信。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山湾乡党委、山湾乡当局向你们的到来表现最强烈喧闹的欢迎!向赞成山湾、关怀山湾的各位带领、各界朋侪表现最衷心的感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本日,中百姓主增进会辽源市委员会和辽源市作家协会互助展开的这项活动,表现了对山湾乡教诲奇迹的关心与倾慕,表现了对“故国将来”的期盼和厚望。你们送来的不但仅是充裕的精神粮食,更是宝贵的知识财产,这必将为孩子们的茂盛成长注入新的活力,必将为辛苦耕耘的花匠增加新的.动力,必将为我们的文化教诲奇迹再添新绿。

各位带领和各界朋侪为山湾乡文化教诲奇迹所付出的竭力、做出的贡献,我们全村夫民会铭记在心。我们会倍加竭力,不孤负你们的盼望,把山湾乡的教诲奇迹做的更好,为故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我们也盼望各位带领、各界朋侪连续赞成山湾乡的成长,连续存眷山湾乡的文化教诲奇迹,连续给我们更大的关怀和救助。

雷同是增加交情的桥梁,交换是立异互助的基石。我们愿以此为新契机、新入手下手,加强雷同,加强交换,朴拙互助,与时俱进,互助增进辽源市和龙山区文化教诲奇迹的茂盛成长。 最终,祝此次活动美满告成,祝各位带领、各界朋侪心情高兴、工作顺利、身材健康、万事如意!

现代“知青”送文化下乡 第12篇

辞职、辞职,“下乡创业”正当时!

80后青年杨克申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2004年,杨克申参加一场校友聚会,与当年校友王莉莉相识。同为北漂80后校友,两个年轻人聊得很投緣。两个人交流多了起来后,王莉莉得知,杨克申踏实好学,总是业绩最佳,人缘超强。可是公司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另谋职业。两周后,杨克申应聘到良乡一家国企工作,很快就进入人人羡慕的国企管理层,到公司两个多月,就升职总经理助理。杨克申邀请王莉莉,并约上他的同事刘玉静夫妇一起吃饭,四个年轻人谈得非常开心。年长五岁的刘姐姐非常赞赏杨克申、王莉莉这对80后青年。

可是很快,小杨的踏实努力,职场春风得意即成伤心往事。半年后,刘玉静、杨克申所在的公司面临并轨转制,新一轮失业即将开始。杨克申郁闷难平,约上刘玉静、王莉莉吃饭聊天。夏夜,三个人在路边公园聊到很晚。刘玉静说:“北京竞争压力太大了,我们再努力再优秀,命运还是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随时都要面临失业……”面对这场失业浩劫,自幼在北京房山出生长大的她,也充满困惑。

杨克申闷闷地说:“每天挤4个多小时地铁赶路上班,每月除去房租吃饭,我们还挣扎在贫困线上,无论怎么努力,都要随着市场而悲喜,随企业命运沉浮……算了,不干了,索性自己创业去!”

王莉莉说:“我虽在外企,却也厌烦了写字楼,真想有个世外桃源,摘果种菜,养几只小鸡小鸭,那才叫人间天堂呢……”刘玉静更为伤感:“打工太没有安全感啦,像是坐在一辆无护栏的敞篷车里,一路颠簸,抓得再紧也随时都会被掉下去……”杨克申说:“好,志同道合!凭什么我们总是被抛弃?我早就厌倦了漂泊,厌倦了写字楼……”杨克申和刘玉静商量:“咱们一起创业去,种地去,搞个农庄!”

杨克申说这话不是脑袋发热,他早有此念,自己创业,迟早的事!走出校门这几年,创业梦始终在心头酝酿,屡遭单位破产裁员等无奈的跳槽威胁,更加速了梦想的燃烧。三天后,刘玉静携刘姐夫,和杨克申、王莉莉紧急开会,商讨创业计划。之后,杨克申和刘玉静根据两个月的考察情况写了一大本调查报告。刘玉静是房山区本地人,也是农业园林专业资深人士,研讨后得出结论:京郊韩村河曹章村一带好山好水,空气清新,适合纯天然农产品的种植。两位农林种植专业的技师,谋划租地220亩,贷款百万,建个自己的农庄,做农场主!

2009年,80后北漂精英小伙杨克申和同事刘玉静一起辞掉工作,到京郊做起农民!从管理层白领到京郊农夫,根本没有过渡,勇敢高调地把老板给炒了,这锐气逼人、霸气十足的节奏,那叫有才、任性!

创业寒流来袭:今夜有暴风雪

周末,王莉莉去参加过农场劳动后,被深深感染。晚上,她和杨克申一直发信息,一直聊到深夜零点。刘玉静发来信息邀请她:“我们这边需要人手,来帮忙吧,又一起劳动又相聚,多好,小杨老是念叨你。”再下个周末,杨克申邀请,从那以后,她每周必到。目睹杨克申和刘姐的艰辛,王莉莉辞职加入,与他们结成创业联盟。4月桃花开,清晨的田野在薄雾中醒来,三个年轻人带着他们的工人,开始了田间劳动。太阳升起来了,王莉莉到临时搭起的厨房去做饭,农业技术上,有刘玉静和杨克申这两位技师,她承担起后勤事务,被杨克申称为“后勤部长”。午饭是米饭,素炒土豆、肉丝炒白菜。创业之初,一切节俭,他们通常两三个星期才吃一次有点肉片的炒菜。这一天,刘玉静和杨克申终于协调好了附近的水井,苗苗们可以随时喝饱水了,这对于他们是可喜可贺的大事。

杨克申把菜里的肉挑给刘玉静和王莉莉,他说:“女孩子不能太委屈,等到6月,我们自己的菜就能吃了。”此时,他们的大棚蔬菜瓜果还在幼儿期。饭后菜汤里倒开水,就成了菜汤,杨克申喜欢把榨菜丝倒进去,榨菜在汤水里漂着“游”着,三个年轻人就在里面“捞鱼”。刘玉静:“老杨,快放鱼……好吃啊香死了……”惹来工人们舌尖动起“想鱼的猫心”,听着这话这笑声,都聚拢来,“鱼”们被哄抢一空……创业公司分不出老板员工,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午后在田里干活儿,刘玉静提及她的“捞鱼”创意,还笑着说:“真好玩,这个破榨菜这么一抢,咋就那么好吃了呢……”艰苦的岁月,他们用年轻人的乐观阳光互相影响、彼此鼓励,如坚强的树苗,相携着站在田埂上欢笑……

收工后,杨克申和王莉莉漫步在满园芬芳、蜂蝶起舞的小径,向她讲述自己的庄园计划:“在那边,以后是葡萄园,那边苹果园,套种黑玉米、黑花生、紫薯,让京城百姓吃到真正的生态有机食品,从田园到餐桌一步之遥……”王莉莉听得入神,半晌才说:“这是你最大的心愿吗?”杨克申轻轻拂去她头上的落花,深沉地说:“最大的心愿,是十年、二十年,我们的生态园成为全北京第一,全国第一。最大的心愿是,和最心爱的人,一生一世相伴世外桃源,看四季花开……”看着他深情的眼神,王莉莉面如桃花,娇红含笑……

王妈妈听到女儿爱上个立志种地的小伙,坚决不同意,她说:“把女儿培养成名牌大学生,不是为了找个农民嫁的!做农民没前途,赶上天灾颗粒无收。”王莉莉撒谎说自己只是在农场偶尔打零工,之前和家里借的钱也是开淘宝店创业。王妈妈被安抚住了,可是没想到,妈妈的预言竟然成真,一场60年从未有过的异常暴雪,让他们的百万投资灰飞烟灭!

负债挺进,倔强的80后绝地重生

2009年11月1日,突降暴雪,投资百万的果树苗毁于60年未见的暴雪,附近村子里八旬老人作为旁观者,都痛惜得老泪纵横:“孩子们,你们辛苦两年让这场雪给毁了……”三个年轻人呆立地头泪往心里流,默默忙着手里的工作,一天都没有吃饭,没有说话。次日,刘玉静突然病倒,精神打击加上外感风寒湿毒,导致重度风湿病住院!这个自信能干,农业技术经验丰富的女技师整日高烧不下!一下子失去外援,杨克申压力空前,百万投资打水漂,工人们都不知工资还能不能发。杨克申咬着牙说:“继续!重新开始!”

萧瑟的寒风中,看望刘玉静回来的路上,王莉莉坐在杨克申的自行车后架上,脸贴着他后背说:“我陪你坚持到底,借钱重新开始。”杨克申感动得眼眶湿热。为了支持杨克申,王莉莉借遍所有亲友,两个月后,她还悄悄从家里拿了户口本,两个人登记结婚了,在农场8平米的临时木草屋,她做了他的新娘。大病初愈的劉玉静感动地说:“莉莉你嫁对了……我快要好了,咱重新开始,一起坚持到底!重返庄园,带病上岗的刘玉静找来国内权威农业技师赵印等前辈,为农场把脉。杨克申自制点播机等设备,能自己动手就不雇工,节约成本,严格把控果品质量。

背负百万债务,历尽艰辛,三个年轻人终于在次年迎来曙光。他们利用专业优势,引进意大利苹果、摩尔多瓦酒红香葡萄及黑玉米、黑花生、紫薯。他们坚持不用灭草剂,手工除草,自制有机肥,不用任何化肥,保证纯天然品质和口感,赢得了百姓的喝彩,人们口口相传,周末驱车组团来啦!农场已拥有草莓、红薯、各种葡萄、苹果梨等蔬菜水果40多种,形成休闲度假采摘体验、一年四季各有美食美景的生态农庄,取名“金冠果业”,三位年轻人堪称“中国合伙人”楷模,受到区政府的表彰……

为了事业,杨克申和王莉莉始终没有要孩子,杨克申想给妻子补办婚礼的计划也一拖再拖。2013年,杨克申被母校河北农大邀请,去作报告,被授予“优秀生创业典型”称号,被光辉地录入校史。励志创业的大学生得到了房山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房山区农委领导特别指出:“对于有志青年下乡创业,用科技建设新房山,大力支持!”韩村河农委负责人刘涛说:“非常佩服,他们完成了一场艰辛的胜战!”杨克申、刘玉静、王莉莉被北京市农委列为励志奋斗楷模,被粉丝称为“新知青下乡创业典范”。金冠果业被北京电视台、四季田园剧组等拍成风光片,他的“新知青下乡创业,炒掉老板,冲出写字楼,逃开雾霾区,洗肺养生、开农场做农夫”的理念,在京城80后、90后之间传颂,21世纪“新知青下乡”创业模式,引发新一轮社会思考狂潮……

9年合伙创业,三个年轻人在网站、微信营销、网络推广的基础上,实现线上线下会员一条龙,三人默契联手,建成韩村河最大的生态农业园,全北京最著名的特色农场,成为京郊假日观光采摘氧吧,心灵驿站。王莉莉的妈妈听了他们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成就,喜极而泣,不禁为女婿喊赞。杨克申凭着一股自强自立,赢出了事业的新天地,赢得了爱情。共同创业中,从事业合伙人升级为婚姻家庭合伙人,杨克申和王莉莉相爱结婚,2014年、2015年他们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丰收……

送文化下乡开幕式主持词 第13篇

w.5Y k J.cO m文秘

送文化下乡开幕式主持词

男:又是一年风雨滂沱,又是一年奋勇拼搏;

女:又是一年岁月流金,又是一年新春放歌。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观众:

合:大家晚上好!

男:这里是xx市委宣传部、xx市xx商会、山东省歌舞剧院联合举办的“携手xx走进xx”送文化下乡开幕式新春音乐会现场。

女:去年以来,xx市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文体小广场“七个一”建设。

男:让群众乐享文化发展成果,文化强市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xx先后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桃文化之乡,首届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省级文明城市、山东省xx工程建设示范县、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女:出席今晚新春音乐会的领导有:

男:各位领导能光临“携手xx 走进xx”送文化下乡开幕式新春音乐会现场,我们深感荣幸、深受鼓舞。

女:您的到来,让新春的气息更加浓郁,让今晚的演出更加精彩。

首先有请

。。。。。。。。

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xx市xx商会会长 上台致辞

。。。。。。。。

(庄园节目)

男:(女主持名字)xx自古以来有个美丽传说你知道吗?

女:这我还真不知道

男:在xx啊有三圣一园两巾帼

女:哦?哪三圣啊

男:诗圣左丘明、商圣范蠡、武圣孙斌

女:两巾帼我知道

男:是吗

女:穆桂英和西施

男:那么一园呢?

女:这我还真不知道

男:就是十万亩的大桃园

女:哦

男:说起我们xx桃种植文化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女:是吗

男:xx市每年都举办桃花节,每到春天,十万亩桃花竞相开放,在2006年xx市第五届桃花节乔羽先生专门为xx写了一首歌《桃花开了》

女:下面请欣赏女声独唱《桃花开了》演唱者:庄园

男:xx历史悠久,也是革命老区。西周时肥族人散居于此,古称肥子国,xx因此而得名。

女:xx资源丰富,xx桃是独有的宝贵资源,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佛桃之乡”,被列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男:下面请欣赏再次由庄园演唱的一首xx的歌《xx之恋》

(结束语)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

女: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男:“携手xx 走进xx”送文化下乡开幕式新春音乐会到这里就要跟您说再见了

女:再过几天,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我们将迎来充满挑战、充满希望的2014年。

男:在新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们祝您工作进步、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女:祝愿xx的明天更加美好,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男:朋友们晚会到此结束,朋友们

合:再见

莲山 课件 w w

“送文化下乡”活动上的致辞 第14篇

XX市作家协会携手“送文化下乡”活动上的致辞

SS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界朋友、各位来宾:

你们好!

“冬雪初散天正寒,文化下乡情送暖”。今天,我们满怀无比欣喜的心情,共同迎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XX市委员会、XX市作家协会携手为龙福小学“送文化下乡”的活动。这对我们山湾乡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山湾乡党委、山湾乡政府向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支持山湾、关怀山湾的各位领导、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中国民主促进会XX市委员会和XX市作家协会共同开展的这项活动,体现了对SS乡教育事业的关心与爱护,体现了对“祖国未来”的期盼和厚望。你们送来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精神食粮,更是宝贵的知识财富,这必将为孩子们的茁壮成长注入新的活力,必将为辛勤耕耘的园丁增添新的动力,必将为我们的文化教育事业再添新绿。

各位领导和各界朋友为山湾乡文化教育事业所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我们全乡人民会铭记在心。我们会倍加努力,不辜负你们的希望,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络.com网。把山湾乡的教育事业做的更好,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我们也希望各位领导、各界朋友继续支持山湾乡的发展,继续关注山湾乡的文化教育事业,继续给我们更大的关怀和帮助。

沟通是增进友情的桥梁,交流是创新合作的基石。我们愿以此为新契机、新起点,加强沟通,加强交流,真诚合作,与时俱进,共同促进XX市和龙山区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最后,祝此次活动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界朋友心情愉快、工作顺利、身体康健、万事如意!

现代“知青”送文化下乡 第15篇

为了切实开展‚五城同创‛创建工作,xx镇结合实际,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满足农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经研究,决定开展‚真情‘三送’,促和谐‛文化下乡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活动的主题,广泛开展‚真情‘三送’,促和谐‛文化下乡活动。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图书、电影等形式,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相关法律知识、法制观念普及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等。倡导精神文明,陶冶精神情操,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将各种优质文化资源延伸到农村基层,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更加充分地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二、活动内容

1、送电影下乡。计划免费送电影48场。

2、送图书下乡。结合农家书屋建设,计划送图书(书刊、影像资料)下乡共1千册(件)。

3、文化指导员下乡。继续由文化馆派或聘请专业人员联系指定的村,经常性的下乡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和指导新农村文化建设。

三、活动时间:2011年10月 17日至23日

四、工作要求和措施

(一)、精心组织,确保送文化下乡的效果。

1、精心组织送电影下乡活动。要精心组织片源,确保影片内容的可看性。

2、精心组织送图书下乡活动。利用图书馆阵地,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用。通过发展流动图书站,促进送图书下乡活动的效果。

3、精心组织文化指导员下乡活动。以镇综合文化站为主阵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指导新农村文化建设。

(二)、强化领导,为送文化下乡提供组织保证。

成立‚真情‘三送’,促和谐‛文化下乡活动领导小组,各负其责,互相配合,为送文化下乡活动提供组织保证。成员名单如下: 顾 问:xxx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成 员:xxx xxx

现代“知青”送文化下乡 第16篇

发誓成为世界一流眼科医生

1974年,16岁的刘苏冰高中毕业了。许多同学都忙着找路子,想方设法留在父母身边找个好工作,她却瞒着父母跳上一辆开往河南省确山县瓦岗乡的闷罐车,投入到上山下乡的队伍中当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6年,刘苏冰下乡时的优秀表现打动了村支书,村支书和生产队长一起到县城找领导,推荐她上大学。随后,刘苏冰被推荐到河南医学院(现为郑州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79年,刘苏冰毕业后又做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选择,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参军入伍。入伍后,她被选送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进修。

1981年5月,刘苏冰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南海舰队第424医院,驻地在海南岛。因为外科成绩在她的各项成绩中最突出,所以她一心想当个外科医生。当时负责分配的干部处干事张春秀问刘苏冰想去哪个科室,刘苏冰马上说:“小鼻子小眼我不干,要干我就要干大外科!”但这个医院的外科是和妇科在一起的,其余科室与外科相关的只有五官科了,刘苏冰只好做了一名五官科的眼科医生。其实,当时刘苏冰并没有看上眼科,但后来经历的两件事让她彻底改变了想法。

一次,海军424医院组织医疗队下乡为海南的老百姓义诊。一位患白内障的黎族老人经刘苏冰手术后重见光明,老人高兴地当面给她跳起了黎族舞,以表达谢意。刘苏冰突然意识到,给人光明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更是一名医生的责任。不久,一名战士在执行任务时眼球被打伤,由于当时眼科的技术和设备都不够好,最后只得把这名战士的眼球摘除了。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失去眼睛以后咋办呢?走出手术室,刘苏冰哭了,她发誓要成为世界一流的眼科医生,让更多的患者重见光明。

一天,刘苏冰从《解放军报》上看到一篇人物报道,讲的是武警河南总队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李聘卿发明的针刺“新明穴”治疗眼底病,曾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重大发明奖,被誉为中国“新明穴之父”。她有了向李主任学习这项技术的想法。1986年8月,刘苏冰被调回河南工作,有几家效益不错的医院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她都一一拒绝了,并主动要求到武警河南总队医院工作。一些朋友不理解,说:“你咋这么傻,部队医院的福利待遇哪比得过那些大医院啊!” 刘苏冰听完笑着说:“人活一辈子不能光为了挣钱,再说钱也挣不完,多学一项技术可是一辈子受益。我要求到武警河南总队医院工作,就是冲着李主任的这项技术来的!”此后,李聘卿主任也被刘苏冰的好学和诚心打动,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针刺“新明穴”治疗眼底病技术传授给了她。

1994年2月,武警河南总队医院在全军首家引进了刚刚在国际上兴起的“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项目。当时很多人都为此担心,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花巨资引入高精尖设备风险太大,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刘苏冰也为此坐卧不宁,寝食难安。为了尽快掌握这项技术,刘苏冰找来一些小动物进行实验,有时在实验的小动物旁边一趴就是几个小时。但这项技术是要为人服务的,动物的眼睛和人的眼睛毕竟有一些差异,为了获取最佳的治疗效果,她决定用自己的眼睛做实验。很快,这个消息不知怎么就传到了她母亲的耳朵里。老太太急了,赶紧给刘苏冰打电话:“做手术还有风险呢,何况你是在做实验,千万不能拿自己的眼睛开玩笑啊,妈还指望你养老呢!”刘苏冰却反过来问母亲:“妈,你觉得女儿的医术怎么样?”老太太说:“不错!”刘苏冰又说:“既然我的医术不错,你还有啥不放心的?我保证不会有事的。”母亲见说服不了女儿,只得作罢。随后,刘苏冰凭着这样一股拼劲,终于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手术、术后处理经验。后来,在郑州有一个事实被大家广为熟知:每年的征兵、招警、报考公务员体检,应征者只要持有武警河南总队医院眼科的手术证明,视力一律可以免检通过。

不怕挑战敢为大猩猩换眼睛

1995年,郑州市动物园一只名叫“尼寇”的大猩猩因患白内障导致双目失明。因为尼寇是郑州市动物园1982年花30多万美元从北京市动物园买来的。尼寇的老家在非洲,20世纪70年代,一位非洲国家的总统为庆祝与中国建交,送给中国政府两只大猩猩——尼奥尔和阿寇。尼寇是这两只大猩猩的独生子。鉴于尼寇的特殊意义,郑州市的各级领导都很重视,市长办公会议决定,组织全省眼科专家对尼寇进行会诊,刘苏冰也在专家之列。专家们对尼寇进行了仔细的检查,设计了很多手术方案。经过筛选,专家组决定采用刘苏冰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并人工晶体植入术,为尼寇复明。

担子一下子落在刘苏冰肩上,她心里并没有底。虽然她做了无数次眼科手术,但给大猩猩做手术还是第一次,加上该手术在世界上尚无先例,难度可想而知。而且还有众多媒体的关注,如果手术失败了,那自己的牌子就砸了,她一时有些犹豫。晚上,刘苏冰回到家,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做这个手术。丈夫看她心神不宁的样子,便问她怎么了。刘苏冰只好把给大猩猩做手术的顾虑对丈夫说了。丈夫听后哈哈一笑,说:“世上难道还有你做不了的手术?如果你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会有人做的。如果都害怕失败,那医术就不会有进步。你以往的成绩不正好验证了这一点?”丈夫的一席话令刘苏冰茅塞顿开:作为一名医生,为患者做手术是自己的职责,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再说还有那么多人眼睁睁看着自己呢。她决定接下这项任务。

为了确保手术顺利实施,刘苏冰上网查了很多资料,但她觉得这些还不够。于是,她决定到动物园去观察尼寇的生活规律和性情。刚开始,刘苏冰只是在外面隔着透明玻璃观察里面的尼寇,可是并不能很好地了解尼寇的性情。为了更快、更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刘苏冰决定近距离接触尼寇。在她的要求下,饲养员陪她一起进入猩猩馆内近距离观察尼寇。刚接触尼寇时,刘苏冰的确有些害怕,特别是尼寇张大嘴巴的样子令她胆战心惊。饲养员让她不要紧张,说猩猩也是通人性的动物。刘苏冰知道尼寇已经看不见任何东西,只有靠听觉传达信息。她就慢慢接近尼寇,亲切地叫着:“尼寇,尼寇,不要怕,来吃香蕉……”说着,她把一根香蕉递了过去,尼寇接过香蕉拨开皮就吃了起来。看着尼寇吃香蕉时可爱的样子,刘苏冰心中的胆怯也消失了。此后,刘苏冰每个星期都会到动物园看尼寇。后来尼寇一听到她的声音,就会热情地向她走过去。通过和尼寇的亲密接触,刘苏冰掌握了尼寇的生活规律和性情,做了很多次预备试验,对手术的每一个步骤都进行了仔细推敲和完善,对这项手术越来越有信心了。

1997年11月15日,一切准备就绪,刘苏冰满怀信心地走上手术台为尼寇做复明手术。在助手们的帮助下,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忙碌,刘苏冰终于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大猩猩白内障吸出并人工晶体植入术”,使失明多年的尼寇重见光明。随后,国内外100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英国BBC广播电台还进行了电话专访,称她是“大猩猩换眼世界第一人”。

刘苏冰出名后,找她做手术的人越来越多。1998年,武警指挥学院二大队学员孔涛,右眼患了真菌性角膜溃疡,药物根本无法控制,许多大医院都建议他摘除眼球。孔涛的父母带着儿子找到了刘苏冰。刘苏冰为孔涛检查后,觉得情况的确棘手。可是看着孔涛年轻的面孔和他父母着急的样子,刘苏冰决定为他进行角膜移植手术。因为角膜太难找,而孔涛的情况又不允许时间耽搁,于是,刘苏冰不停地给全国各地的医院打电话联系。因为希望太小,有人就劝她:“找到角膜的希望太渺茫了,还是尽快给患者做眼球摘除手术吧。”刘苏冰却坚定地说:“这个战士和我的儿子一般大,他就像我儿子一样,有哪个父母忍心让自己的儿子失去光明呢?即使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也要让他复明。”就这样,刘苏冰连续两天给40多家医院取得了联系,并向国外发了100多份传真,终于找到了角膜,成功为孔涛进行了手术。

事业成功却愧对家人

刘苏冰在工作上“卖命”是出了名的,由于常年不能在家陪家人,她的丈夫对她颇有怨言。2000年,她的儿子考入省实验中学后又参加了中美文化交流,被选送到美国纽约Minola高中学习。儿子赴美时正值暑假,而这时也是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最繁忙的季节。自从6月份儿子签证下来到8月份入学,两个多月时间,刘苏冰竟然没有陪儿子上过一次街,买过一件日用品。就在儿子出国前的头天晚上,刘苏冰在同事们的催促下终于抽出一点时间到商店准备给儿子买双鞋。等她看好鞋准备交钱时,才发现不知道儿子穿多大码。售货员简直难以理解,摇着头嘀咕道:“给自己儿子买鞋都不知道多大码,这个当妈的……”刘苏冰红着脸边说“对不起”边打电话向儿子询问,这才把鞋搞定。儿子要走了,可她连儿子旅行箱里装了什么都不知道。儿子却懂事地对她说:“妈妈放心吧,我什么都准备齐了。”听了儿子的话,刘苏冰心里一阵酸楚,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2000年9月底,刘苏冰赴美国参加世界眼科学术年会,其间不小心崴了脚,脚踝肿得像面包。回国时正赶上“十一”放假,丈夫到机场接她,一路上还在想,这次可得让她在家好好休息几天。没想到,刘苏冰在美国就算好了手术时间。一见到丈夫就说:“你先把我送回医院吧,我还有个手术等着要做。”丈夫一听就来气了:“你不要命,孩子还要妈呢!你还要不要这个家了?”两人话不投机,刘苏冰硬是从车上下来,自己打车回到医院,一瘸一拐地上了楼,连饭也没顾上吃就直接进了手术室。刘苏冰走后,丈夫心疼得流了眼泪,马上开车跟到了医院,并买好饭送到科室。

刘苏冰在几十年的工作中,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父母,而她的父母也特别能理解女儿。一个周末,吃过午饭,刘苏冰的父母就早早出门了。出门前,老爷子专门换了套新衣服打上了领带,老太太在楼下特意买了两个女儿爱吃的玉米棒子。因为那天刘苏冰答应带他们老两口去看戏。卖煮玉米的小伙子平时和老两口很熟,随口就问:“阿姨,什么事这么高兴啊?”老太太笑着说:“和女儿看戏去,票都买好了,豫剧《朝阳沟》!”老两口来到戏院门前等女儿,可是约好的时间已经到了还是不见刘苏冰的影子。离戏开始只剩下10分钟了,打女儿手机也没人接听,老两口有点担心,就决定到医院看看。来到刘苏冰的办公室,只见她的手机放在办公桌上,下面压着三张戏票。护士告诉他们,刚才送来了一个部队急诊病号,刘苏冰正在给病人做手术,再不做眼睛就保不住了。两位老人看到这一切,什么都明白了,放下玉米棒子就离开了医院。老两口走到小区大门口,卖煮玉米的小伙子又向他们打招呼:“阿姨,戏好看吗?”老太太连忙说:“可好看呢!”

2009年10月,刘苏冰再次受邀来到美国旧金山,参加荟萃世界一流眼科专家的“全美眼科年会”,并走上了演讲台进行学术演讲。走出会场,一家美国医院的专家对她说:“留下来吧,我们这里有你们那里没有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刘苏冰委婉地拒绝了。她知道,在国内还有很多患者等着她去救治,还有更高的科学目标等着她去追求、去创新。

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苏冰的妈妈说:“我与女儿住在同一个城市,相距不到6公里,可半年也见不了一次面。我不怪她,看着她为那么多患者带来光明,我打心底为她感到骄傲和自豪。”而刘苏冰对妈妈却满怀愧疚,很多次,见到妈妈时才想起来应该买些东西孝敬她老人家,但她却两手空空,只好掏出几百元钱塞给妈妈,说:“妈,我没时间,你自己买些东西吧!”可她心里又非常清楚,妈妈缺的不是钱。她只能在心里说:“妈妈,对不起!”

现代“知青”送文化下乡 第17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活动的主题,广泛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文化下乡活动。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图书等形式,宣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相关法律知识、法制观念普及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等。倡导精神文明,陶冶精神情操,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将各种优质文化资源延伸到农村基层,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更加充分地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二、活动内容

1、送文化下乡。计划免费送文艺下乡100场。

2、送图书下乡。结合农家书屋建设,计划送图书(书刊、影像资料)下乡共1千册(件)。

3、送书画下乡。计划到每个乡镇开展送春联等书画下乡活动,全年计划送春联等书画作品下乡1千对(幅)。

4、文化指导员下乡。继续由文化馆派或聘请专业人员联系指定的村,经常性的下乡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和指导新农村文化建设。

5、文艺培训下乡。以乡镇为单位,由乡镇文化站组织,文化馆负责派或聘请专业人员,下乡对农村文艺骨干进行文艺专业培训500名,提高农村文化骨干的素质。

三、工作要求和措施

(一)、精心组织,确保送文化下乡的效果。

1、精心组织送文艺下乡活动。市文化馆要结合“文化下乡”活动,加快节目的编排与演练,确保演出节目创新和演出效果。

2、精心组织送图书下乡活动。利用图书馆阵地,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用。通过发展流动图书站,促进送图书下乡活动的效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现代“知青”送文化下乡】相关文章:

下乡知青聚会主持词11-12

纪念知青下乡五十周年02-18

知青文化旅游节策划书06-09

新知青07-18

写给知青散文08-04

知青诗歌范文05-20

讴歌知青岁月诗歌07-15

知青聚会讲话稿07-03

知青生活900字作文08-03

上海丰满女知青回城10-17

上一篇:无权下一篇:关于智库建设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