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注意力培养

2024-07-04

关注孩子的注意力培养(精选9篇)

关注孩子的注意力培养 第1篇

关注孩子的注意力培养

导语: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无法专注于学习,这是让家长大为头疼的问题。上了小学以后,所有学生必须接受集体式教育,这一问题更为凸显,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和学习成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少家长把其归结为孩子智力问题,用命令的方式希望扭转这种情况,往往不得其效。究竟如何能帮助孩子改变专注力低的现象?力德教育所提倡的培养孩子“优能力”包括专注力吗?作为家长,又能通过什么手段帮助孩子改变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慢、学习不积极的局面呢?一起跟着小编与力德教育维多利校区黄振芳校长面对面,听听她分享的教育经验吧!

十年磨一剑 专注孩子能力的培养

如果孩子学业跟不上,市面上还有大大小小的课外辅导培训机构能够帮到忙,但如果孩子学业跟得上,仅仅是注意力比较低,不爱动脑筋主动学习,该如何提高孩子的能力?在大部分人都关心课内外知识辅导的同时,广州出现了一家专注于孩子能力培养的辅导机构,那就是力德教育。

从1999年创立至今,力德教育在广州拥有维多利、天星和陈家祠三个校区,目前学生人数超过2000人。“十年磨一剑,用来形容力德创立至今的发展,最为贴切。” 黄振芳校长(下文简称“黄校长”)解释道。原来,2009年以前的10年,力德都属于科研阶段,并没有公开招生,而是在天星校区进行教学研究。当时,通过与各大市内幼儿园联系,力德了解并吸收一些观察力、抗干扰能力、理解能力较弱的孩子,进行能力培训,从而形成一套独立的“优能力”培养课程。

究竟力德所提出的“优能力”是什么意思呢?黄校长也详细告诉了我们:“‘优能力’其实是由12种核心能力(智力因素)与6项多元才能(非智力因素)构成,核心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思维与推理能力、观察力、注意力等,而6项多元才能则是指社交、团队合作、心理素质、知识整合、策划决策和理财能力。每一个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要运用的能力,所以这么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团队,要专注于培养孩子所需的优能力,这也是力德一直以来的教育理念。孩子只有掌握了这些能力,才能在以后的竞争中突围而出,而不会成为一个仅仅有学历而缺乏能力的纸片人。”

动静结合 更注重动手和协调能力

力德教育以3-12岁孩子为主,这个年龄段其实划分为两层,一层是学龄前儿童,也就是3-6岁的孩子;另一层则是上学后的小学童,为6-12岁的孩子。两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各有特点,学龄前的儿童,喜欢动手去接触新鲜事物,用“玩”的方式去学习;而小学童更多表现在学习能力不足,专注力弱的方面。

作为专注于培养孩子优能力的力德,是如何把这一教育理念渗透进课程里呢?培养孩子能力的这个说法看起来有点空泛,力德的实际操作是怎么样呢?

对于家长们的这些疑惑,黄校长也逐一解释道。对于学龄前的儿童,力德有Q智能与CEO两大课程。前者是一个让孩子动手动脑的课程,让他们学会独立去完成一件事,比如课堂上老师会让他们按照数理摆放东西、完成拼图等需要自己动手的事,让他们从中了解自己动手的快乐。CEO课程,顾名思义是培养未来领导人才能的课程,属于全面打基础系列。在1-3级的课程中,孩子会锻炼自身12种核心能力和6项多元才能,从小为以后成为领导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应对小学童注意力不足这个最大的缺陷,力德对于6-12岁的学童量身定做了学习习惯

与注意力、思维与速度两大课程。尤其是学习习惯的课程,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在上课中仅仅充当引导的角色,主人翁还是孩子。通过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件事,遇到困难老师提供观察事物和思考的方法而非答案,最终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惯性思维,在尝到成功解决事情喜悦的同时,掌握真正的方法,就是学习习惯课程的目的。

黄校长语重心长地补充说,这就是现在很多家庭教育缺失的地方——家长过于习惯直接给孩子答案,而不重视思考的过程。虽然这样很快解决了问题,但是也造成孩子们思维上的惯性依赖,不懂得自己思考的重要性,最终伤害的还是孩子本身。

诱惑多 训练孩子抗干扰不能光靠命令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每个家庭的物质条件丰富,电子产品随处可见。孩子能够接触到的机会数不胜数,几个月前,有的网友已经抱怨,才一岁多点的孩子已经能够准确解开爸爸IPHONE的手机锁。电视、电脑、手机、IPAD……数一数每天围绕在孩子周围的诱惑,每一样都比课本生动活泼,把许多孩子的目光牢牢地吸引住,造成他们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学习的现象,实在让家长们苦恼不已。

注意力不集中很常见

小编也就这个问题,询问了黄校长的意见。黄校长坦言,这样的现象在力德学生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这里的原因就在于注意力不够集中。”黄校长道,“让孩子做事更加专注,也就是希望他们提高遇事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这类型孩子往往需要定力训练。”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书本比较枯燥无趣,看一篇课文就要花很长的时间理解,更别说是背古诗和英语单词了。当活泼童趣的动画片声音飘来耳边,难得集中起来的神儿也会不自觉飘走,跟着动画片去。

注意力低源于理解力弱

其实,孩子专注力低很大程度来源于理解吸收力太弱,大段文字摆在面前却无法在脑海中呈现完整的画面,孩子就开始觉得这东西无法理解,开始发呆。“所以提高孩子的抗干扰能力,最主要是提升他们视觉的速度与能力。通过听觉、视觉为主的观察学习,能够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读取的知识,缩短理解时间,也就不会对内容感到枯燥了。黄校长进一步补充道,“在力德的课堂中,老师会采用图片找茬、听数字等训练,在过程中灌输孩子观察、理解的技能,让他们从训练中提高观察力,这样也等同于提高其抗干扰能力了。” 作为妈妈,黄校长最后也坦言,自己总是尽量避免孩子接触这些电子产品,一是担心会引起视力下降,二是觉得这类产品会大大降低孩子的创造力。“我自己的做法就是引导孩子其它的兴趣,鼓励他多往外面走走,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通过用心引导而不是瞎玩的方式,培养他多元发展,而不是把精力花费在电子产品上。”

关注孩子的注意力培养 第2篇

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到目前为止列出了八项智能,“内省智能”是其中的一种,也是其中最感陌生、最令人费解的一种。内

省智能是什么?它重要吗?这是不少人产生的疑问。

内省智能,通俗的说法就是“认识自我”的智能。别小瞧了这种智能,它关系到孩子当前的良好发展和日后的成材。例如,在我们的周围有些人很有“自知之明”,而有些人确缺乏“自知之明”,前者有利于立身处事,成就事业,而后者却会因此有不少的障碍和烦恼,这与个人的智慧倾向有关。可见,内省智能是成材的重要因素之一。

内省智能是分辨自己内心世界的智慧。内省智慧强的人,能够清楚地把握自己的`情绪、动机、脾性,能恰当地认识自己的特点、长处和短处,并能据此做出适当的行为。有此强项的人,会有比较强的自律、自控能力,并且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无论对于孩子当前的发展和日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内省智能在孩童时期往往被忽视,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什么,培养内省智能是长大些以后的事,这实在是家教的失误。有研究表明,孩子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建构其最初的内省智能了,这是在与父母及其他人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小孩子的自我意识很薄弱,他们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可见,良好的人际环境是培养内省智能的第一要素。为此,提供以下建议:

1、给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为此,应该有意识地创设条件,促使孩子独立、自主。例如: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做主;给他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他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利用;给他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他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他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把握;给他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应对;给他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他一个任务,让他自己去发挥。

浅谈关注和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 第3篇

一、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一) 具体形象思维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 所以具体的、直观的事物, 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而抽象的、不具体的实物, 不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低年级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言语水平很有限, 具体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 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随着以词为基础的第二信号系统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发展, 学生对具有一定抽象水平的材料的注意才逐渐发展起来。

(二) 注意不够集中

在整个小学学段内, 学生的注意常常带有很重的感情色彩。任何新异刺激, 都会引起他们的兴奋, 分散他们的注意。正因为如此, 我们必须注意在尽可能的范围内, 尽力为了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 注意的范围比较狭小

由于小学生经验不多, 思维富有具体性, 所以, 注意的范围比成人要小得多。研究表明, 用速示器在1/10秒时间内呈现圆点图, 二年级儿童能清楚地知觉到圆点数一般少于4个, 五年级儿童在4个到5个之间, 成人能达到8个或9个。如果呈现的是有意义的语句, 则小学生的注意范围更低于成人。

(四) 注意的分配能力差

所谓注意分配能力, 即在同一时间内, 把注意同时分配到两种或者多种不同对象或者活动上的能力, 小学生这种能力相对比较差。如, 小学生在写字的时候, 注意了写字, 就忘了正确的握笔和坐姿。

二、培养小学生注意力的举措

(一) 明确的学习任务

在课堂上往往有很多学生坐不住, 注意不集中, 对这种情况要作具体分析。其实这类学生在看电视、看电影时一般都坐得住, 而且很专注, 注意很集中。电视生动有趣, 能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 上课做作业很枯燥, 而只能激发及有意注意。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 要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 要强化学习的目的、意义, 激发学生的注意。

(二) 激发学习兴趣

促成小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的直接动因是对学习兴趣和渴望掌握某些知识的动机, 光有学习目的灌输是不够的, 在教学中从教者要努力生成精彩有趣的课堂, 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教学中, 应采取游戏、竞赛、优美的音乐、生动的故事、有趣的谜语、脑筋急转弯、多媒体或动画片等多种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三)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们干什么事情都有个习惯问题, 习惯了的事情, 到时候做起来注意就比较集中。学生也是这样, 要想教学获得好的效果, 就必须要努力帮助、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的说, 只需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 利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的好习惯。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 学习效率自然提高了。同时,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指导家长, 在孩子学习时, 尽量减少无意注意, 增强学习的有意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防止学生疲劳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指向和集中于某一对象时, 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注意集中, 大脑中只有一个兴奋中心, 并且兴奋中心有稳定的节奏。

小学生年龄小, 体力和精力都远不及成人, 大脑神经细胞的工作也不及成人, 因而学习的过程中比成人更容易疲劳, 一旦疲劳感觉产生, 注意就容易分散。因此, 让小学生长时间埋头学习是不行的, 施教者必须按照教育教学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紧扣联系注意的最佳时间, 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科学的分配时间, 注重劳逸结合。

三、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专业技术, 也是艺术。以既科学又艺术的方法教学, 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简单介绍三例。

1、顺应法。指采用符合小学生注意特点的形式教学。以便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地集中在教学内容上。例如:老师感冒了, 上课时, 讲着讲着, 声音越来越低。可也奇怪, 声音低了, 却发现不少学生注意力更集中了。其实无足奇怪, 从心理学角度讲, 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发无意注意最重要的因素。而对课堂上的学生来讲, 教师本身就是吸引学生注意的刺激物。所以教师要善于在自己身上做文章吸引学生。

2、压迫法。使学生在一种动力下督促自己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就像弹簧有了压力能跳得更高一样。例如:国庆长假后回校第一天上课, 学生收不回放心, 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停下课不讲了, 以不满的目光扫射课堂。学生肃然, 下面的学习注意力比较集中。这是因为愤怒是一种情绪, 从心理学角度讲, 情绪与情感对个体的行为既可产生促进作用, 也可产生干扰作用。教师的怒目必定会使学生紧张, 适度的紧张有利注意的集中。

3、活动法。爱动是学生的天性, 在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很集中。例如:《开国大典》一课第二节的教学中, 设计了这们一个活动:读书, 将这节内容画出来。学生兴趣十足地投入了学习活动, 注意力自然集中在书本上了。

摘要:在学习过程中, 要达成学生知识的掌握, 能力的提升, 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 需要学生的学习注意。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的培养是教师始终要关注的一个重点。

关注孩子同情心的培养 第4篇

记得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某中学初三学生张某、郭某和王某在镇上一家烧烤店喝酒时,女乞丐李文兰上前讨饭并与他们三人发生口角。当晚11时,喝了11瓶啤酒后的他们在回家路上行至镇桥头时又碰到李文兰。三人余怒未消,遂上前不由分说狠踢李的小腹,并排成一排在倒地不起的李身上乱踩。之后他们仍感不解气,又抽出腰间皮带,用铁制皮带头在李的头部、臀部和腿部等处狠狠抽打。至次日凌晨,三人才结束暴行离去,整个施暴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后李文兰被路人送至镇医院抢救,次日因抢救无效死亡。医生鉴定,李文兰全身多处脏器受损,左侧多根肋骨骨折,受钝性外力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腹腔感染,因而导致死亡。

人们大惑不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残忍的事件?孩子们的同情心哪里去了?这也让我们想起《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文章说,北京的一些幼教专家到一家幼儿园去进行心理测试,当专家们问孩子:“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穿吗?”孩子们半天都不回答。当老师点名要孩子回答时,一个孩子说:“生病会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另一个孩子回答:“她把我的衣服弄脏了怎么办?”第三个孩子说:“我害怕她把我的衣服弄丢了!”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了各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穿。

听到孩子们这些让人心寒的回答,我们不禁会问:孩子们的同情心哪里去了?

大家知道,同情心是一个人由于对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并因此与他人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心理体验,其具体表现为理解、不忍、关心和亲近等。人类所表现出的“爱的奉献”,大多是从同情心开始的。可见,同情是人类的一种很珍贵的感情,也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础。并且,同情心对于人们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有着很大的作用。从心理学上来说,同情心也是人的需要之一,即扶助的需要。扶助需要强的人表现为极富同情心,总是主动帮助那些面临困难和身处不幸的人,不仅时常慷慨解囊,而且总是身体力行,从感情和行为上给需要者以无私的帮助。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同情心作为人类的重要禀赋之一,一直渗透在人们共同的生活中。然而,我们却惊奇地发现,当下,一些孩子身上非常缺少同情心:对残疾人、受难者他们冷漠无情,对患病者他们嗤之以鼻,对小动物他们大下毒手,对朝夕相处的同伴他们苛刻计较,对一些公益活动他们则袖手旁观。这不能不让我们忧心忡忡!

也许有的人会想:同情心有那么重要吗?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残酷,生活压力如此巨大,我们只要管好自己,不做坏事伤害别人就行了,难道非要对他人抱有同情心吗?“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古训都是这样说的,我们把自己管好了,不是也给社会减少了麻烦吗?要知道,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同情行为在家庭里在社会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若家庭里没有同情行为,那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家庭就不成为家庭;若社会里没有同情行为,尔虞我诈,人人自利,社会也不成社会了。”因而可以说,同情心是爱的基础,是善良的基础,它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健康人格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新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爱”字。如果一个孩子冷漠无情,他拥有再多的知识,将来又能为社会、为他人、为家庭做什么呢?所以,关注孩子同情心的培养,帮助孩子将美好的扶助需要转为自觉的助人行为,并形成良好的习惯,这可以说是其他良好习惯养成的基础。

怎样才能培养出富于同情心的孩子呢?

抓住生活中的契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或某些重要事件,都是教师和父母培养孩子同情心的好契机。然而,父母们往往太吃苦耐劳了,太任劳任怨了,自己生病了、心情不好了、受委屈了等都深藏在心里,唯一的愿望就是让孩子快乐和幸福。父母们的爱心可歌可泣,但对培养同情心来说,这样做是很不明智的。因为,长此以往,孩子就失去了感受别人的痛苦、烦恼和无奈的机会,更无法切身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孩子的同情心自然会渐渐泯灭,孩子的责任感自然会无处生长,孩子必然变得冷漠。这样的后果是严重的!所以,如果您生病了,不妨告诉孩子您不舒服的感觉,让孩子帮您倒杯水;如果您不小心受伤了,不妨让孩子看看您的伤情,并告诉孩子您很疼,然后让他帮您换换药,或者给您讲个笑话轻松一下;如果您很烦恼,不妨向孩子倾诉一番,让他知道烦恼也很折磨您;如果朋友或者家庭其他成员生病了,不要欺骗孩子说“没什么事”,而应该给孩子提供恰当的机会来表达同情心。也许孩子能做的事情很小很少,但在他心中激起的同情心的涟漪,却能够变成爱的海洋。

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确定培养目标。 教师和父母们要了解同情心的发展规律,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这样在同情心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才能更有效。例如,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让他们学会主动安慰哭泣的小朋友,扶起摔倒的小伙伴;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要求就要提高一些,让孩子学会了解父母、长辈和伙伴的情绪,了解病人的痛苦,了解生活在贫困家庭的无奈等,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到了中学阶段,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就要更高一些,要让孩子理解贫穷,理解疾病,理解父母离异的痛苦和无奈,理解失败和挫折,等等。父母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确定更具体的培养目标。

用言谈举止强化孩子的同情心。 陈鹤琴先生认为:“同情心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后天慢慢发展的,在教育好的家庭培养得快一点,在教育不良的家庭发展得慢一点。”陈鹤琴先生的话是有道理的,这是因为孩子的同情心在早期只是一种朴素的情感和需要,但这情感和需要并不能等同于行为,更不会是自动化的习惯。要将其变成行为或习惯,会受到家庭教育和所处环境的影响。例如,看见街上乞讨的穷人,有的妈妈对儿子说:“这种人你千万别理他,他们都是骗子,他们骗回去的钱能盖一栋小别墅!”看见一个民工的孩子,有的爸爸一拉儿子的手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也要吃苦受累卖力气,将来你的孩子也这样!”路上看到几个孩子在欺负一个智障行人,女孩愤怒地要去制止,却被奶奶训斥道:“关你什么事儿?女孩儿家少管别人的闲事!”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同情心就会慢慢消失,人就会变得冷漠自私。另外,当孩子遇到挫折、困难、烦恼的时候,父母也要用同情心来对待孩子,让孩子得到安慰,并因此渐渐学会同情他人、理解他人的感受。父母还要善于营造与邻里间的和谐氛围。对孤寡老人,不妨带着孩子去帮助做点家务;对生病的邻居,可以请孩子给送去点儿可口的饭菜;对一些产生矛盾的家庭,也可以积极地去帮助调解……这些做法,不仅让孩子感受到相互关爱的美好,给孩子一个学习的榜样,还可以渐渐形成和谐的邻里关系。慢慢地,孩子也可以从邻里来往中感受到关爱、理解和同情。

为孩子寻找善良宽容的伙伴。 随着孩子的成长,同龄伙伴在他们的习惯养成中也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孩子日益生长出更强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他们更容易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这时,父母要特别注意为孩子寻找善良宽容的伙伴,并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为孩子找到身边那些鲜活具体的榜样,比如报纸电视上介绍的那些感人故事,社区里的小伙伴的优异表现,等等,都可以成为孩子的榜样。教师和父母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孩子,多和孩子沟通,经常引导孩子去发现生活中那些善良的人,那些美好的事物。渐渐地,孩子自己就会从生活中找到学习的榜样。

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同情心。 父母和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发现和保护孩子的美好情感,要在他们心中同情的萌芽刚刚露头儿时就精心培育它。一位母亲经常鼓励孩子去帮助他人,一次,孩子在过马路时看见一位老爷爷行动不便,她看了看妈妈,妈妈及时捕捉到女儿的眼神,心领神会,就用鼓励的眼光看着女儿。女儿于是主动地走上前去,扶着老爷爷过了马路。老人很感激地对小女孩儿说谢谢。这位母亲不仅发现了孩子的美好情感,还及时鼓励了孩子的善良行为。她对孩子说:“你注意了没有?刚才你那么做的时候,旁边的叔叔、后边的阿姨也都向你投来赞许的目光呢!”这位母亲真是具备了非常高超的教育艺术,她用自己的肯定、他人的赞许来强化孩子的善良行动。有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有意无意地抹杀了孩子向善的感情。当孩子在公共汽车上想给身边的老人让座时,母亲却悄悄地用手按住了孩子的肩头;走在路上,看到几个年轻人正在欺负一个残疾人的时候,儿子想上前去劝阻,爸爸说:“别管闲事,小心挨打!”成年人的这些言行,其实都在不知不觉中窒息了孩子心中同情和善良的生长。也许,就在不经意间,一个善良的少年变成了冷漠的“看客”。

教育孩子理解和善待对手。 一些孩子缺乏同情心,更多地表现在对待身边的人。对待陌生人,孩子能让座,能伸手相助,能捐款,而对身边的人则非常冷漠,尤其是对待竞争对手。这也大多和教育有关。在家里,父母可能会对他说:“你的那些辅导书可不要给同学看,他们看了你就考不过他们了!”“咱们报了英语学习班不要告诉邻居啊,悄悄学,将来让他们大吃一惊,知道你有多棒!”这些言语,暗暗地向孩子传递着一个信息:对手就是敌人,要么你死,要么我活!这种心态极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仁爱心。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理解和善待对手。竞争固然是重要的,但也要善于发现对手身上的闪光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不断以别人的长处激励自己。同时,还要感谢对手的优秀,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才能使我们每个人都不断达到新的高度。

让孩子定期为他人做事。父母要定期做出安排,让孩子有机会为他人做事。比如,为灾区献爱心,关心身边的同龄伙伴并尽力从学习上、生活上给他们送去温暖;到社区敬老院做义工,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敏感地觉察别人的需要,真切理解别人的孤独、忧伤、无助和痛苦,主动伸出双手去抚慰别人的伤痛,化解别人的困难。当孩子自己身处困境并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和帮助时,更是强化他们的同情心的关键时刻。当然,让孩子做的事情可大可小,关键要符合他们的年龄和能力发展现状。

同情心要以正义为基础。 亨·乔治说:“仁慈必须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之上,而绝不能取代正义。”同情心固然很重要,但一定要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我们在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提高孩子的辨别能力。不但要从道理上向他们说明为什么要同情他人,为什么要多奉献一些爱给他人,还要教会孩子识别善恶,坚守公正。

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第5篇

有很多家长会反映:“我家孩子注意力老是不集中,同他讲话或教他学东西的时候,他老是心不在焉,思想开小差。”那么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呢?

其实,孩子注意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要根据孩子的

年龄特征及性格特征逐渐培养。小年龄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从几分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逐渐延长。

1. 孩子的大脑获得的信息有80%~90%通过视觉、听觉输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要从保护感觉器官开始,及时发现感觉器官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基础。孩子有视力、听力方面的问题(包括屈光不正、弱视、斜视、听力障碍等),可以导致小儿接受到的信息不清晰不平衡,大脑无法进行整合,注意力就容易分散。家长不要让电视成为孩子的保姆,不要让孩子长期处于嘈杂的环境中,要按照医嘱给孩子用药,保护好孩子的眼睛和耳朵。

2. 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开始培养。这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重要环节。孩子对其感兴趣的事物自然特别关心,集中思想聆听学习,问许多问题,家长要给予孩子满意的答案。所以年轻父母自身的素质以及回答孩子问题的艺术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育孩子的同时,爸爸妈妈也要不断学习。

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第6篇

http:// 《懒妈妈快乐育儿经》

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平时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妈妈问:“我的孩子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该怎么帮助他改正?”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担心,觉得自己的孩子做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注意力很难集中。其实,家长的这种担心,往往不是孩子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保持注意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

为什么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及专注水平,与孩子的气质、当时的身心状态以及外界的环境等很多因素相关。在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年龄越大,能够坚持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就会越长,反之,年龄越小越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对于3岁以内的小宝宝而言,是很难长时间做同一件事的;在一件事情上,小宝宝们往往做不了多久就会跑开,或者时不时东张西望。这些在成人看来,可能就觉得宝宝的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如果是年龄较大的宝宝,他们能够坚持做一件事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这种现象,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年幼儿童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容易受到干扰,而且,他们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3岁以前的宝宝,注意是被动的,只有新奇的、令宝宝感兴趣的东西或事情才能吸引宝宝,而且控制注意的能力较弱。

孩子的注意力跟大脑发育有关,一个人的大脑要到20多岁才会完全发育成熟。如果做一件事情超过20分钟,孩子想做点别的事、起来动一动,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而且,越是年幼的儿童,越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因为他们控制注意的能力还比较弱,容易受到干扰,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所以,当孩子不能安静地坐下来听故事,不能坚持学习和写字的时候,请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标签。

其实,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注意力的表现也都是不同的。不要说宝宝,即使是成人,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很难保持注意力的,因为,人的注意力不能一概而论,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的注意力也是不一样的。

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集中,还可能是源于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学习或游戏的内容不适合孩子,或者室内活动太多,孩子(尤其是男孩)的精力不能得以发泄,就会显得躁动不安;此外,还可能是源于疾病或者情绪上的问题,饿了、困了、病了、心情不好或者压力过大等等,都会造成孩子注意力无法集中,显得心不在焉。

但是,有一种情况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如果孩子已经超过3岁,在做任何事(包括他最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都不能超过5分钟的话,家长要考虑孩子是不是属于多动症或注意力缺失方面的问题,需要向专业机构进行咨询和寻求帮助。

解读注意力的形成原因

从心理学上讲,平时常被我们说到的“注意力”,很多情况下不能叫做“注意力”,只能算做是“注意”。注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人的心理活动能够选择性地对特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这种活动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而注意力,是指一个人具备了能够随意实现注意的能力,注意力能够让人把焦点或意志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不被外界刺激所干扰。先弄明白注意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如何培养孩子注意力的问题。

关于注意的产生一般有三种:

事先无特定的对象和目标 不需要做意志努力,靠外界刺激、情绪等产生的注意。心理学上称做不随意注意。

比如街头有一个卖彩色气球的人,会吸引很多孩子的注意;又比如,如果一个人肚子很饿,就会对身边的食物产生特别的注意。

有一定任务和自觉的目标 靠意志力来产生的注意。心理学上称做随意注意。

这种具有随意注意的能力即是注意力,它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比如,有的人养成了有规律的习惯,在规定的工作或学习时间,就能全神贯注;或者,如果具有顽强坚韧的性格,认识到任务的重要性后,就能够抑制其他诱惑,专注于要完成的事情。

出于兴趣 既可以服从于任务的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努力的注意。心理学上称做随意后注意。

这是出于对任务的理解以及对任务本身的直接兴趣产生的注意力。研究表明,人们在这种注意状态下,最能取得成效。这样的注意力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是非常有帮助的。

培养孩子注意力的核心原则

前面分析的三种注意,是针对人类普遍的心理活动进行分类的,不是专门针对孩子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受到非常大的启发。因为意志力和理解力都与年龄有关,我们不可能要求很小的孩子就能够具备“头悬梁、锥刺骨”的强大意志,而且,即使具有了顽强的意志力,如果没有兴趣做支撑,也难以长期持续。所以,如果希望孩子能够具备长时间保持注意的能力,从小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首先需要家长做到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出于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兴趣,是最有驱动力的。我们会发现,即使很小的孩子,如果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会非常专注、不折不挠地持续去做。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无论哪一个孩子,只要到达某一个阶段,就会对某些事物特别有兴趣,而且非常想做。这个阶段被称做“儿童的敏感期”。在不同的敏感期里,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对感兴趣的事情执著而专注。

比如处在符号敏感期的孩子,对于身边的数字和文字会发生极大的兴趣,主动研究学习和提问。而如果孩子还没有经过对真实世界的充分接触,自然而然地进入这一抽象学习阶段,此时家长提前教孩子,孩子就可能表现出不感兴趣、心不在焉,从而让人感觉注意力不集中。

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发展的规律,剥夺孩子做本应去做的事情的权利,或者经常打扰孩子,那么,不仅孩子没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他的注意行为也受到干扰和破坏。所以,决定注意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具备不受外界干扰的专注能力,其实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应该加以保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孩子的注意力首先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保护出来的。

女儿好好从小在做她喜欢的事情时,很少被打扰。她在还不到4岁时,就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能够全神贯注地做很长时间,在旁边叫她都听不见。有一次在幼儿园做手工,好好特别喜欢,从活动准备、制作到最后的整理归位,自始至终一直坚持下来,前后长达90分钟。当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好好也会表现出“不集中注意力”,比如一本不喜欢的书,翻上不到半分钟就扔一边了;不是特别感兴趣的玩具,玩的时候也会心不在焉。

有助于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几点做法

1.有规律的生活。

简单而有规律的家庭生活节奏,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好处。每天起床、吃饭、做游戏、睡觉、讲故事的时间都应该安排得较为固定。对于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孩子,尤其需要父母帮助建立规律的生活。

2.营造安静整洁的环境。

安静整洁的环境能够让孩子少受外界干扰,更好地保持注意。比如,家中物品的摆放不杂乱,孩子的用品和玩具收在固定的位置,每次不给孩子过多的玩具,成人在家里不大声说话和看电视,不做孩子的干扰源等等。

3.限制孩子看电视和电子游戏。

如果孩子习惯了充满声光影的刺激,就不容易静下心来看书、思考和学习,尤其是对电视和电子游戏上瘾的孩子,即使家长强迫孩子读书学习,也是“身在书本心在电视”。所以,要限制孩子对电视和电子游戏的使用时间,平时尽量让孩子多看书、多接触大自然。

4.多关爱孩子,及时调整孩子的情绪状态。

怎么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第7篇

注意力的重要性

智商是评价一个孩子聪明与否的标准,智商越高的孩子往往越聪明。智商由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观察力、判断力、分析力组成。而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注意力是智商的基础,没有注意力就没办法记忆,也谈不上思考,更难以进行精准的分析和判断。

从小学开始,再到初中和高中,注意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学生学习的是简单的基础知识,知识之间没有太多关联,就像猛然倒满一杯可乐,其中泡沫占据了大半空间。到了初中和高中,课程难度逐级增加,知识之间互相关联,如果不能集中注意力,忽略一个知识点,就会影响到后面的学习。

年级越高,需要学习的内容越多,知识的密度和难度越大

注意力的5个维度

可以从5个方面判断孩子注意力的好坏,包括广度、稳定性、转换、分配和持续时间。

第一,注意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比如有的孩子能记住一句话,而有的孩子只能记住一个词。

第二,注意稳定性是指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心理品质特性。有些孩子学习的时候不容易被外界因素打扰,这就是注意稳定的表现。

第三,注意转换是指对多个任务操作之间相互转换的控制过程。比如在课间休息和上课之间的转换,有些孩子到了上课时间却还想继续玩,很难在两种状态间迅速切换。

第四,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比如在课堂上,孩子眼睛看着黑板,耳朵听着老师的声音,身体坐在座位上,孩子将注意力分配到不同的方面。但是如果孩子把注意力过多分配到身体上,就可能导致上课不注意听讲,小动作过多。

第五,注意持续时间是指孩子能够保持专注的时间,有可能保持几分钟,也有可能保持几十分钟。能够保持专注的时间越长越好。

注意力不好,会遇到哪些挑战

注意力不好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无法集中精力,总是因为其他事情而分神,也就体会不到全神贯注学习的快乐,长此以往,学习的发动机就会熄火。学习必须长期坚持才能出成绩,注意力不好的孩子也缺乏长期坚持的能力。注意力不好的孩子还容易沉迷网络游戏。

小学注意力的培养秘诀——初阶

舒尔特训练法:

它是一张正方形的卡片,共有5×5个方格,格子内任意写了1-25的数字。训练时,让孩子用手指按1-25的顺序,依次边读边找出来。数完25个数字所用的时间越短,注意力水平就越高。

舒尔特方格不仅能用来测量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用这套图表坚持每天练习,孩子注意力水平也能得到大幅提高。

数字划消:

数字划消看起来很简单,但它是注意力训练中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训练方法。数字划消需要幼儿从第一行开始,从左到右,一行一行地检查每个数字,凡看到事先指定的数字就划掉。不能把指定数字以外的数字划掉,也不能把指定的数字漏掉,还要尽量的快划。孩子在划消的同时,训练了视觉的分辨能力、注意的指向和集中能力,以及注意的转移能力。

写数、读数:

写数和读数就是让孩子一口气把数字写完。例如:1203.4应读作:一千二百零三点四,就是从最高位千位1读起,按从高到低顺序读出,写的时候也是从最高位千位1写起,按从高到低顺序写出。

传话、复述:

传话和复述是指让孩子把一句话传给另一个人。传话可以锻炼孩子的听觉能力和记忆力。另外,家庭感统的训练也可以促进孩子大脑充分发展。

小学注意力的培养秘诀——高阶

冥想:冥想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凭借注意力使心灵保持专注在某一对象上。

运动:跑步这类简单的运动可以锻炼注意力,还能够锻炼体力和耐久性。

家务:做家务能让人变得细心,提升注意力。

时间管理:注意力和时间、精力以及自制力有关,时间安排合理的孩子不容易疲惫,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规划时间。

知识架构的完整性:如果孩子在课堂上没听懂,放学之后写作业就会很困难,完整的知识架构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关注孩子的注意力培养 第8篇

我提一点建议, 评价要关注我们的培养目标。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出一个完整的、合格的人。各种评价体系确实也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但指标体系里似乎都没有体现出这样的目标。

我认为, 我们既要参照国际通行的标准规则, 同时也要反映中国的特色, 还要突出质量。我们进行评价是要干什么?就是要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办教育要以学生为本, 要以学生为中心。评价也要如此, 既要突出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社会服务的质量, 还要突出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我刚刚出访回来, 去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参观考察。他们培养人才特别强调互动, 包括师生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和学生一起搞设计。我觉得绩效评价应该紧扣《教育规划纲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以及高校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状况的特点, 使其更容易被各方接受。比如国家对教学投入的多少、对每个学生投入的多少、占多少百分比、学校用在学生身上的有多少, 等等。

关注成长培养孩子质疑问难的精神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主体意识 培养

一、引言

相比小学生来说,初中学生的身心各方面都有了进一步地发展。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感到好奇,希望去突破、去创新、去发展。在学习方面,他们往往想要打破课堂中教师的束缚,自己去探究和发现。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不断加强。但是由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背负着“分数的压力”,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充分发挥,他们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当然,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效果明显,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缺乏的原因

纵观当前我国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笔者发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学生主体意识普遍缺乏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在课堂上扮演着主导地位,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比较陈旧,他们把握着课堂的“话语权”,主导着整个课堂。在课堂上,他们详细地讲解各种知识点,而学生则是教师们“最忠实的听众”。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影响了语文课堂上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不能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讲解“枯燥”的课本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导致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很难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乏使其难以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无法主动、积极学习。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只是学习过程中的微小参与者。他们往往听从老师的意见,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无法进行自主学习。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途径探讨

1.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展现求知欲。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对整个班级的管理,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一种和谐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学习,可使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更积极。还可以将班内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其次,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成就动机,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口技》一课时,笔者先提出问题:口技艺人用口摹演了几个场景(用自己的话概括)。然后,将班级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先进行组内讨论,然后让每组派一个代表来阐述自己小组的意见,最后看哪个小组找的答案最全面,那么该组则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通过这种形式,让同学们在合作与竞争的良好氛围中自主学习语文,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其自主学习意识。

2.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提问的巧妙设置,引起学生的思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问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要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开动学生的思维,语文教师们必须精心设置提问环节。首先,教师的提问要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的提问要准确,让学生能正确把握老师的问题。再次,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对于语文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来说,教师提问的问题要偏难一点;而对于语文能力较低的同学来说,提问的问题最好简单一点。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笔者首先让一些语文能力稍差的同学来回答稍简单的问题,例如找出自己认为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句子,然后讲出自己的理由。而对于像“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这样的问题,笔者则选择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回答。

3.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语文学习中的主体,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注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去探究。例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赵州桥的?二是假如你是导游,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设计一段话,然后向游人介绍赵州桥的有关情况。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预习课本内容,学生自己去研读课文,找出问题答案。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紧跟时代潮流,让学生感受新奇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他们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指导者,而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笔者给学生们提了几个问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句话中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能改变吗?),然后给学生们十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之后让其中两个小组的同学给出讨论答案,最后让另外几个小组对这两个小组的答案进行评价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领会新式教学方法的优点,使他们的思维彻底被打开。

四、结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中学教师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耿燕.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J]. 新课程导学(九年级下旬),2013(33).

上一篇:高一校园优秀英语作文下一篇:一上品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