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两课时教学设计

2024-07-26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两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两课时教学设计 第1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3.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总结阅读方法,并运用习得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

难点:通过各种语言训练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风情特点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1.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我们的祖国名山秀、大川奇,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情。当我们走出国门的时候,眼睛和心灵还会发现异域的美、他乡的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季羡林先生,一起走进德国。

2. 导读引路,明确任务。

(1)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先来看看单元导读,我们该完成哪些任务呢?

(2)学生默读导读提示,自由汇报。

(3)教师小结。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小结学法。

1. 学习生词,正确书写。 2. 逐段轮读,明确段意。

3. 把握大意,小结方法。

(1)学生借助每一段的意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小结用“合并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浏览课文,粗知风情,小结学法。

1.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能说明德国风情特点的关键词。

2. 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归纳板书:奇丽,奇特。

3. 指导朗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4. 小结抓关键词体会的方法。

四、默读圈画,直奔重点,再悟风 情

1. 课文中的哪些语言让你感受到德国的`这种风情特点呢?

2.学生借助提示自学,同桌交流。

五、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风情。

1. 学生抓住关 键 词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2. 品“脊梁”,感受风 情之独特。

3. 指导朗读,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4. 想象练笔,体会词句表达效果。

5.想象引读,感受“花的海洋”。

6. 想象朗读,积累优美语言。

7. 小结想象画面品味语言的学习方法。

六、升华风情,回顾学法,拓展阅读

1. 归纳板书,升华风情

在德国,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我们走进德国大街时就总看能“花的海洋”。

2. 回顾学习方法。

3. 根据学习提示,拓展阅读《只砍有记号的树》。

4.总结。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特花的脊梁

奇丽花的海洋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两课时教学设计 第2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为我们讲述了“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

教学目标:

1、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2、品评重点词句,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准备:

利用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课文,跟随季羡林游览了德国的城市哥廷根,知道了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季老,一起走进这爱花的国度。请大家打开书第25课。(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德国留给季羡林老先生的印象。

出示: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感受奇丽的景色

1、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奇丽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体现景色奇丽的语句,画出句中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2、交流,说说你从哪句话中感受到德国“景色的奇丽”?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一起把这句话齐读一遍,你勾画了哪些词语?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花团锦簇”是怎样的一种感觉?(花很多,很茂盛)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

2)、“姹紫嫣红”呢?(看出示的几幅图)(体会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

3)、应接不暇: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4)这两个词就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奇丽的景色”,谁能把这美的画面读出来。(练读,特别指导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

3、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这段话,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4、好一片花的海洋啊!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这奇丽的景色。谁来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相机指导朗读声音有底有高,有轻有重。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并想象画面。(配乐朗读)

5、此时当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高兴、愉悦、神清气爽、舒畅。)看到如此奇丽的景色,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读:多么奇丽的景色!

三、感受民族之“奇特”:

1、师:同学们,在这奇丽的景色背后又折射出一个怎样奇特的民族呢?我们接着交流。

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2)他们养花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养花是为了自己看,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美的享受。而德国人养花花朵都朝外开,是让别人看的。德国人在家里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他们很高尚、无私、为别人着想,把最美的花让给别人看。

3、从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他们把花给别人看,心里想的都是别人,这是种多么美丽的情怀,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2)生活中有这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学生畅谈,指导联系二、三、四自然段的句子和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谈。)

学生轮流做值日、每人拿一本书到学校建立班级图书角、无偿献血

3)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确实耐人寻味呀!

(出示: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放,在屋子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特的景色: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四、重寻乡梦,品味“美丽”:

1、师: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境界,让我们见识到这样奇特的民族。这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深深地打动了季先生。那么这奇丽的景色,这奇特的民族,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会长久吗?我们再看看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还能看见这满窗的花朵吗?

出示:我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他们的国家有变化吗?

2、在文中找出来,一起回答:“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想象,交流:读了这句话,你又有怎样的理解?指那里的环境美,德国人的心灵美,还指那种无私境界的美。

4、师:对,德国街头还是那样的美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几十年过去了,德国人这种美好的心灵却从来没有改变!再读这句话。学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四五十年过去了

美丽

依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

依然__都在养花___

迎接我们的主人

依然__莞尔一笑____

满街的窗子前

依然___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汇成花的海洋

这境界

依然__没有改变___________

那就是__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希望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都能懂得奉献,懂得付出,只有自己付出了,才会有回报。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两课时教学设计 第3篇

在“师生共读”理念下, 以同一视界, 平等、民主地交流、学习, 积极主动地实现建构意义, 生成知识, 获得体验, 修炼人格, 着力体现越派语文“亲和醇美”的特点。

[课时目标]

1.认识并会写“脊、莞、锦、姹、嫣、暇”6个生字,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情, 感受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教学预设]

一、课前谈话, 导入新课

师:大家认识这位老爷爷吗? (出示季羡林先生图片)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大树”就是这位——季羡林爷爷。

季爷爷被评为“2006感动中国人物”, 让我们先来看看颁奖典礼的一个片段, 进一步了解季爷爷。 (播放电视片段)

季先生之所以感动中国, 不仅因为他巨大的学术成就, 更因为他有着伟大的人格!就是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师, 却不幸于2009年7月11日离我们而去。今天, 我们学习他写的文章, 以这种简朴的纪念方式, 表达对他的无限怀念!

(点评:从学过的课文引入会让学生觉得亲切;观看颁奖典礼片段, 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作了铺垫。学习文章和学习人, 在这里应当是统一的)

二、初读课文, 学词写字

师:这是德国哥廷根大学 (出示图片) 。1935年, 25岁的季羡林满怀着雄心壮志来到这里留学, 原本打算学习两年,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直到1946年他才回到祖国。1980年, 也就是他离开德国35年后, 70岁的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 他感慨万千, 写下了这篇美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拿起书, 自由地读读这篇美文。要求:读准字音, 把文章读通顺, 并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划下来。 (生自由读课文)

1. 谁来读读自己划的四个字词语? (指名生读)

2. 课件出示, 生齐读:

家家户户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3. 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并朗读相关语句。

师:谁能说说“莞尔一笑”是什么意思?“莞尔一笑”在课文中哪个地方呢?谁来读一读?

4. 理解“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1) 师:在课件中, 老师在“山阴道上”与“应接不暇”之间用上了逗号, 知道是为什么吗?因为这是一个八字成语。意外吧!成语大多是四个字的, 但八个字或多个字的成语也有不少, 你能举几个吗? (生可能会说“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2) 师:谁能说说“山阴”是什么意思? (生自由谈)

(3) 师 (解释) :山阴就是现在的绍兴, 山阴道就在绍兴城的西南郊外。

课件出示资料:

“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 山川自相应发, 使人应接不暇。’”

王子敬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 他也是书法家。王献之说, 行走在山阴的路上, 这里山明水秀, 风景如画, 美不胜收, 看得眼睛都要忙不过来了。王羲之也有“山阴道上行, 如在镜中游”的名句。

(4) 读该成语所在的句子。

(点评:句不离词, 词不离句。以词带句, 以句学词, 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在上述教学环节中, 教师还让学生了解多于四个字的成语, 并让学生积累该类成语, 训练扎实)

5. 学习生字。

(1) 点击课件, 在上述词语中, 用红色显示本课的生字:“莞、锦、姹、嫣、暇”。指名学生读。

(2) 指导写“脊”字。

师:还有一个生字笔画容易写错, 老师要特别提醒一下。“脊”字应先写“人”字两边的“点、提、撇、点”, 再写中间的“人”字。 (师边说边范写)

(3) 写字。

师: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 请你拿起笔, 在抄写本上, 把这些生字好好地写一写。平时写字慢的同学可以只写一遍, 快的同学可以写两遍。要求:既准确, 又美观。 (师巡视, 纠正写字姿势)

(4) 同桌互相欣赏写得好的字。

师:写好了字, 给同桌看看。谁来赞美一下同桌的哪些字写得非常漂亮?

(点评:不将生字孤立地拎出来学习, 而是融合在词语教学中, 自然而又经济。课堂上, 要改变“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教学模式, 该写的时候还是要写。即使是高年级, 也还是需要花时写一写。课堂中写一二遍, 有时候比课后抄五六遍更有效果)

三、再读课文, 品味美景

1. 留学时, 景色奇丽

师:季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看到怎样的景象?请你快速朗读课文, 画出相应内容, 并试着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师巡视, 相机查看学情)

交流: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季爷爷留学德国时看到的街头景色, 你想用哪个词语? (根据学生回答, 随机板书“奇丽”或“美丽”)

重点学习的语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课件出示)

(1) 指名读。

(2) 理解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这句话中, 哪些词语最能说明花儿美?读到“花团锦簇”这个词语, 你眼前出现了什么?

师:想看一看“花团锦簇”的样子吗? (链接图片)

师:那么, “姹紫嫣红”又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生描述“姹紫嫣红”的景象, 师再让生欣赏图片)

(3) 感情朗读

师:其实, 语言有时比图片更有魅力, 没有图片, 我们头脑中想象的画面会更丰富。谁能用朗读来展现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景呢?

(4) 引读

师:接下来, 让我们师生合作, 读一读这句话。我读前半句, 你们接下去读后半句。

师:走过这条街, 抬头向上看——生接读:家家户户……

师:走过那条街, 抬头向上看——生接读:家家户户……

师: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生接读:家家户户……

(点评: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感受德国街头的景色, 尤其是教师的引读, 更能将学生带入一个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的世界, 进一步体会家家户户花朵朝外开放所带来的奇丽景象)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课件出示)

师:家家户户都在窗口养着花, 这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就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1) 指名读。

(2) 季爷爷写“如入山阴道上”, 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德国街头的景色之美, 就像是来到了美丽迷人的山阴道上)

(3) 哪位同学愿意把刚才这两句话连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 边听边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一生读, 读后师生交流, 众生齐读)

(4) 还有哪一句你也觉得难读, 读给大家听听。 (师随机处理)

(点评:教师了解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并作现场的随机指导十分重要)

(5) 欣赏德国街头风光。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不想亲自看看? (播放德国风景画)

师 (解说) :德国是一个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 那里不仅有古老的城墙, 参天的橡树, 绵长的莱茵河, 更有迷人的城市风光: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6) 感受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师:如果你是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 或者你就是德国当地的居民, 置身于花的海洋里, 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让我来采访一下。

预设话题一:先生您好!请问您来自哪个国家?走在这样繁花似锦的街道上, 您有什么感受?

预设话题二:小朋友, 你好!走在这样美丽的街道上, 你的心情怎样?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话题三:你是德国当地居民吗?你在这里住了多久?住在如此美丽的城市, 你有什么感受?

(7) 再读语段。

师:让我们再次美美地读读这一段文字。

(点评:通过朗读, 观看图片, 学生对德国街头的美丽景色已有较为丰满的感性认识, 通过采访的形式, 让学生表达出内心独特的感受)

2. 重返时, 美丽依旧

师:季爷爷留学的时候, 看到的是如此奇丽的美景。如今, 35年过去了, 德国的街头, 是否风景依旧?美丽依旧呢?请你快速地默读课文, 找出理由来。

“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我走在街上, 抬头一看, 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课件出示)

(1) 指名读。

(2) 哪个字说明35年后作者重返哥廷根, 看到美丽的景象依然不变? (又)

(3) 再读。

(4) 看屏幕, 练习。

“季爷爷在德国留学时, 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_________________。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

离别德国35年后, 当他重返哥廷根的时候, 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________________。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

“多么奇丽的景色!”难怪, 35年过去了, 当季羡林先生再次返回德国的时候, 他的最大感受就是——“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四、默读全文, 激发探究

师: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德国街头美丽的景色, 下节课, 你想研究和解决哪些问题吗?请你默读全文, 边读边思考。 (生提出下节课想解决的问题)

师:下节课, 就让我们围绕这些问题一起来探究吧。

(点评:让学生自己提出下节课想解决的问题, 就是更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一般情况下, 结课时都是教师自己提出下节课学习的问题和任务, 这样的结课虽然自然流畅, 但是对于学生的促进作用却不大。学习的主动权应该掌握在学生自己手里而不是教师手里, 本课结束时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 就是改变“他主”的学习方式为“自主”的学习方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两课时教学设计 第4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CAI课件收集与德国、季羡林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指谁?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你知道吗?1935至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猜一猜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

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掌握课文中的新词

【出示】:颇、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莞尔一笑

指导: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甜甜的、淡淡的莞尔一笑多指女性微微一笑。

师:这一课当中有7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需要同学特别注意的就是“脊梁”的“脊”字。上面是先两边后中间,下面写的要窄一点。请同学们在本上写一个脊字。

四、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句,用波浪线画下来

引导:这篇课文仅仅写了养花吗?抓住关键语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从字面上理解“奇丽”和“奇特”的意思,再找出在这篇课文中“奇丽”和“奇特”又是什么意思?

五、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景色奇丽的语句,并圈出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师:看得快、找得准,这也一种学习的本领。请同学们划下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生读,交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花团锦簇,“锦”是用五颜六色的丝织起来的丝织品,非常漂亮。读读花团锦簇这个词你能想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姹紫嫣红,“姹”和“嫣”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课件出示:姹:美丽,嫣:娇嫩)

师:这些花不仅颜色多而且还很娇嫩。作者用两个词就把花的形态和色彩写出来了,不愧为语言大师。这句话你还从哪个词感受到景色奇丽?(引导:任何一条街怎么理解的?)走过德国的大街上,这条街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那条街也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随便每一条街都是——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想象着画面,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你读得很认真。朗读的时候,边读着眼前的文字,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景象,这就是秘诀。

师:那你还从哪些词感受到景色奇丽?(花的海洋,大片大片的花汇成了浩瀚无边的海洋。)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奇丽?(应接不暇)站在德国的大街上,看了左边的又想看右边的,看了上面的又想看下面的,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是应接不暇。这些让我们感觉人像是在山阴道上一样,那知道什么是山阴道吗?

师(出示山阴道):作者把什么比作山阴道?漫步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上,都仿佛走在山阴道上,楼房成了陡峭的山崖,陡峭的山崖上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长满了绿绿的叶,让我们感觉徜徉在两山之间。那走在这样的山阴道上会是什么感觉,带上你的感受读读这两句话。

师生合作读:

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的——

走过两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生)家家户户——

师:有人说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和想象,读着这两句话你觉得哪是观察,哪是想象?(提示:运用比喻,拿我们熟悉的山阴道引发联想)作者丰富的视觉描写与诗意的想象融为一体,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在以后的写作当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语体会到花多、花美的奇丽景色,那么“奇丽的景色”与“奇特的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找出文章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说一说让人感觉民族奇特的理由是什么?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让我们感到很吃惊。

读第一个句子,这是我第一次吃惊,看来德国不愧是爱花的民族。

读第二句,特别的是什么?

读第三句话,特别在什么地方?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写的特别生动形象?

师:脊梁,摸摸自己的脊梁,这里花的脊梁其实就是?这时候面对花的脊梁的是谁?那花朵是朝着谁开的?这三句话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着作者的吃惊,一而再再而三地写着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切。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一读,注意要表达出这种吃惊和真切!

……

师(小结):德国人养花是为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走在街上可以看到别人花,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多么精炼的8个字,这才是爱花的真切境界呢!还从哪里感受到这个民族很特别?

师:一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两年,四五十年以后呢,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改变吗?(生交流)

师: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一直传承下去,当作者四五十年后再踏上这阔别已久的故土时,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这里的美丽指什么?(生交流)

师:是啊:历经四、五十年都没有改变,我们可以相信,即使再过四、五十年,德国人还会这样养花;走在德国的大街上也还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正因为这样,作者由衷地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总结):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习之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故乡明月》《留德十年》去读一读,读了这些作品你就会明白他的梦境到底有什么了。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两课时教学设计 第5篇

赵湾镇中心学校 刘花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这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这篇课文是一篇新课文,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想把这节课讲好,就得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那段经历,做课件。特别是德国的风土人情,只有自己充分的了解了德国的情况,讲起课文来才能应付自如。在熟读课文之后,我把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都细细的逐一通透的理解了一番。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教材,知道了要教什么,从哪里入手,哪个地方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是难点,才能想办法如何去解决这么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就理解了,就受到了思想的启迪。在大量了查找阅读和课文相关的资源之后,既如获至宝,又感觉杂乱无章。一时间心里很乱,比如课文的导入,就有很多设想,感觉都不错,难以取舍。

上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在这虽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内容也较浅显易懂,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策略,那就是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段,划出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与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为教学的两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这一教学策略体现在在教学开始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季羡林旧地重游德国的感受和者对德国的评价:“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让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分别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并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和“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朗读、个人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感受和领悟德国花美、景美、人更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两课时教学设计 第6篇

这是一篇很美的课文,它写的是德国人把花种在窗户外,在房子里是看不到花的,而只能看到花的枝干,最美的花儿却是让别人看的。人们走在大街上就能看到所有的窗户上、阳台上各种各样的花儿,就像到了一个花的海洋。作者季羡林通过这一篇文章说出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境。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注意教学重点段——第3自然段。这一段中有两个描写花儿的词“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刚好这一课所学的新字也在这两个词中。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先让学生读课题,再让学生说说通过初读了课文之后,对课题的理解,我就顺势提出来:自己辛苦种出来的花,自己在屋里却看不到,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是不是得不偿失?当学生回答到大家走在街上时能看到许多的花时,我就让学生闭目听我朗读,想象走在大街上看到的情景。听完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等到学生说了许多自己的感受之后,我再引导学生看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说用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花儿,学生说出许多的词如:五彩缤纷,繁花似锦,绚丽多姿等,还有的提到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时我就随机引导学生形象地理解了这两个词。

当学生有了形象的理解之后,我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朗读的形式我采用了很多,如分男女读,分组比赛读,领接读,等等。在学生多次反复的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开始学生背不出来,后来,我就进行领背。这样,学生就很快很顺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在学生读背课文之后,我就让学生找一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在两分钟内把它们摘抄写下来。

学到这里我就问学生:这时你还会为在屋里看不到自己种的花而后悔吗?学生说,不会了。

这时,我就出示了重点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让学生先联系课文来说说,哪里体现了人人为我,哪里体现了我为人人。再联系生活实际来说,这里有的学生说到了:我们班建图书角的事,自己为班里献上一本书,就能看到四十多本书。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最后,我又引导学生联系社会上的扶贫济困的事情来说。

课文的尾声中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德国及德国人的印象,相机板书出“奇丽、奇特”,再追问作者对德国及德国人的印象,学生说:“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却没有改变。”学生说出:人变大了,变老了,风景变美丽了,房屋变好了,道路变宽了,等等;但没有变的是人们的为别人着想的思想。当学生读到“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时,我就问,此时作者想到了什么?学生也能说得出:他想我们的祖国人民也能达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的境界就好了。总体来说,我这一节课教学是成功的。它成功在于:

1、以读为本,我用各种方式来带动学生的读。

2、以生为本,我在这节课上,能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充分利用教材,当学生说出想到的在大街上看到美丽的花海后,再让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

4、由易到难。在背诵课文时,我通过领前句让学生背后句,背重点句的方法,使得学生很快就背诵了课文第三自然段。

5、在这节课上,我还有动笔的时间,如当学生读背了课文后,我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摘抄了下来。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两课时教学设计 第7篇

一、思路清晰,努力营造轻松紧凑的教学氛围。在学生初读感知时就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重点学习指导“奇丽的景色”的句子,简略地教学“奇特民族”的句子,引导出重点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再让他们说说身边这样的事例,最后让学生在《给予》中情感得到升华,使整个课堂围绕一个主线设计,板块清晰、简约,营造了一种既轻松又层次鲜明的教学节奏。

二、坚持以读为本。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清醒地认识到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总是会把读放在一边,熟视无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常伴有这个毛病,但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时,我通过抓住“景色奇丽”这一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先从自由默读――指名读―评价读―引读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品味,真正发挥了读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第一法宝的作用。

三、每个环节的设计比较新颖。主要表现在:

1、突破了以往从头到尾进行教学这一习惯,我是引导他们先找中心句,再让他们去探索原因,去感悟;

2、课堂中不论是理解词语还是句子始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3、心形的板书设计也可以说是这一课堂设计的新颖之处,我把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通俗易懂地诠释在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形里,这对学生来说,本身也是一种感性的教育。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这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还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

一、教学中还没有找到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尽管在课堂中我努力地让自己自然,尽量做到感情丰富,但始终还是没有很好地将学生的心灵唤醒,一同感受那情那境,并达到情感的共鸣。

二、课堂上还未能很好地展示那种随意、大气、果断、挥洒自如的教学风采。特别是在评价表扬学生方面,对于学生的表现评价得的方式过于单一,表情也过于平淡,总有一种羞于表达的感觉。

三、尽管课前我的教案设计得比较合理,但在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上,我觉得我还是缺乏经验的,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景色奇丽”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在让学生感悟“丽”时做得比较到位,但对“奇”的感悟时却稍有欠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两课时教学设计 第8篇

1. 创新点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 为了强化训练学生对句子理解, 本教学设计通过以下几点进行突破。

⑴通过网络平台 (天河部落班级博客) 对学生的质疑问难进行梳理, 选出学生共同希望解决的问题。

⑵学生在天河部落的班级博客交流讨论对句子的理解, 思维碰撞、资源共享, 最后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利用语文精细测评系统来跟踪学生在本节课对句子理解这一知识点的学习状况。语文精细测评系统是广州市天河区开发的软件系统, 精细测评系统由三个Excel工作表组成, 包括“基本情况”、“分析”和“图示”。分析的内容大致分成四个部分:学生测试试卷整体情况、每位学生每题答题失分情况、试题分析的示意图、错题分析的图表。每一次测试后都进行一次数据录入和分析, 形成一份精细测评表。对学生掌握知识点情况的检测、分析和跟踪, 使我发现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比较薄弱。在上一单元检测中, 全班33人, 扣分26人, 正确率58.33% (http://www.thjy.org/chwyh/article/633195674335937500/633779239138125000.aspx) 。

2.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作者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 是训练学生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好例子。所以本课利用天河部落班级博客和语文精细测评系统更有效地理解句子。

3. 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语文精细测评系统的检测、分析和跟踪, 知道学生在理解含义深刻句子这一知识点存在理解不透彻、不全面的缺点, 导致阅读理解障碍。因此, 本节课我利用班级博客和语文精细测评系统,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 结合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网络资源呈现图片和音乐, 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利用班级博客交流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体会“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5. 教学资源及环境

多媒体网络课室、班级博客、语文精细测评系统、PPT。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 请看天河部落我们班级博客图库里的一组图片 (配乐播放百花齐放图) , 看完这些图片后谁能用四字词形容一番?

生:五彩缤纷、花团锦簇、美丽芬芳……

设计意图:美丽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 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2. 初读感知, 质疑问难

师:是呀, 一个爱花的人是满怀美好愿望的人;一个爱花的民族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欧洲的德国就是一个爱花的国度。今天, 让我们走进德国, 与季羡林爷爷一起去感受德国奇丽的风景和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 (引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请做上标记。

学生交流。

师:刚才大家都提出了一些问题, 有些问题, 看看书就明白了, 有些问题确实需要讨论才能解决。例如, 有部分同学提出的关于句子理解的问题。怎样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 用读中生疑、以疑带读、以读求疑的方式突破浅层目标, 进入理解文章的高层次, 在质疑探疑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

3. 细读课文, 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请大家在默读课文的同时进入班级博客讨论区写批注。批注的内容:感受最深的句子;写出对句子的理解 (可以写不明白的问题, 也可以写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并在博客讨论区进行交流 (如图1) 。

教师对交流的内容进行梳理。出示学生讨论最多的句子。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25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 养在屋子里, 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 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8人)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梳理问题, 确保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围绕主要问题进行探究, 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

4. 精读探究,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 讨论理解句子的方法

进入班级讨论区, 提取讨论“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讨论人数最多) 的信息 (如图2) 。

选出对句子理解深刻的答案。学生谈理解句子方法。师生总结理解句子方法 (课件出示) :

认真读课文;抓重点词:理解“耐人寻味”;联系上文, 体会“境界”;联系生活实际。

(2) 根据方法理解其他句子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图片 (如图3) 帮助理解。

设计意图:“围绕话题, 选择重点, 读中感悟, 以读见悟。”围绕“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个句子, 学生在天河部落的班级博客中交流讨论。学生思维碰撞, 资源共享, 最后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方法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随机应变, 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更好为教学服务。

5. 网络练习, 检测交流

师:有人说时间能改变一切, 但是我想, 一个民族的精神是能经受时间的考验的, 这正如季羡林老先生几十年后, 再次来到德国所发现的——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课件出示句子) 。请大家再读句子, 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方法理解这句话。

呈现精细测评表检测学生的完成情况 (如表1、表2) 。

师:在平时的练习和测验中, 很多同学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不准确、不全面。这节课, 大家同心协力拿出了很多方法,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我们也做到了“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境界!在以后的练习和测试中相信同学们会做得更好。

设计意图:提供语文精细测评系统让学生自行完成测试, 并由系统及时进行判断打分, 提高了反馈的效率, 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机互动。

6. 总结拓展, 升华情感

师:这种美德一直传承着。难怪让季羡林爷爷发出这样的感叹 (课件出示句子, 引读)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 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配乐再读句子)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的介绍认识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 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 在班级讨论区里共享了同学们的资源, 向同学学习了不少的方法, 同时通过语文精细测评系统的练习检测, 更好地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 品味了德国“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让我们再一次回味德国独特的风情, 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多媒体画面的运用和音乐的渲染, 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 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染, 从而感受“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7. 布置作业

花, 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 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 人也美。联系生活中的“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写一写感受。

●教学反思

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老师们一直都在思考这一难题。本节课, 多媒体的充分利用, 让我找到解决这一难题的切入点。

1. 读中生疑, 以疑定学

引导学生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 用读中生疑、以疑带读、以读求疑的方式突破浅层目标, 进入理解文章的高层次, 在质疑探疑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美的欣赏。学生在读这篇文章时提出了不少问题, 并把问题记录在博客里。

2. 网络梳理, 以学定教

我在此环节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梳理问题, 让学生进入班级博客写感受最深的句子, 并作了批注。然后提取学生讨论最多的一个句子, 确保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围绕主要问题进行探究, 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

3.网上探究, 资源生成

这个教学环节是整节课的重点、难点。也是我这一节课的亮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 我采取了如下教学策略:再次让学生进入班级博客讨论区, 写出自己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传统课堂都是学生单个发言, 有的学生说得快、答案乱、不完整。网上交流能做到记录全班学生的思维过程, 再整理学生思维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 根据方法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随机应变, 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 精细检测, 及时反馈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也就是教师教学有效果、有效率, 学生学习有效益的课堂教学。本节课的第二个亮点是:我把语文精细测评系统用在课内, 课上直接提供语文精细测评系统让学生自行完成测试, 并由系统及时进行判断打分。这样提高了反馈的效率, 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机互动。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两课时教学设计 第9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感情朗读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1,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自由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写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看看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教师出示文字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围绕中心句。理解全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了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画,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1)小组之间交流。

(2)全班交流:

①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一位同学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a,教师出示文字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b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景色的奇丽的?

(学生抓住“家家户户”、“任何”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c,课件打出红色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在你眼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d练读这句话。

②就这一段,你还从什么句子中看出景色的奇丽?

a,教师出示文字课件:“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b,能否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从“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和“山阴道”这几个词谈了自己的理解)

c,练读这句话。

(3)下面听老师朗读这两句话,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通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会儿请你描述一下。

①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学生展开想象说话)

③教师出示景色奇丽的相关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奇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地读一读?

a,一名学生读。

b,齐读。

c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

d,学生背诵。

2,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丽?让我们接着交流。

(1)教师出示文字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唉,原来他们也喜欢花,养花也是很美妙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养花与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不同?

(3)我们养花是为了自己看,那季爷爷初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的养花,花朝外开,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心里很吃惊就不难理解了。就让我们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出吃惊和不理解。

(4)自由练习朗读。

(5)他们这样做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三、联系生活实际。突破重难点

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给当时的季爷爷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那么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四、深入理解内容,感受作者心境

1,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儿绽放的清香,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地打动了季爷爷,所以他说:“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2那我们再看看,当季爷爷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中的“美丽”到底指什么?

3,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地,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

4,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爷爷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课下,同学们可以读一读有关介绍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的奇丽

景美

民族的奇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两课时教学设计 第10篇

〖走进语文教学新课堂把握教材方法新〗

“以学定教”是此次教学竞赛中凸显的亮点。提到备课,我们都能说出一套程序:无非就是备教材、备学生、编写设计教案。我们常常精心“设计”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自悟”,这样贴着“标签”的自主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依然是游离于文本之外。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荆州实验小学杨晋老师在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在教学中,杨老师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及初读课文后,就课文内容提出他们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了以下6个问题: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什么境界?2、“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梦?3、景色奇丽在哪里?民族为什么奇特?4、“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之中“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5、为什么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6、为什么看到家家户户将花种到屋外,作者会感到吃惊?接着,杨老师出示了单元导读中“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先解决“景色奇丽在哪里?民族为什么奇特?”这一问题。杨老师在指导学生对“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的理解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去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在阅读中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和学习的思路。这一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找到了整篇课文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问题的解决带动了其他问题的突破,真正当上了课堂的主人。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愉悦的学习过程,又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是水涨船高。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中心小学 叶明德】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开展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都可以进行综合性学习,它重在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

比如,在学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德国风景图片和民俗特点的材料,学生多数从网上搜查到有关资料。这些搜集到的资料有的帮助学生阅读课文,有的在课文结束后专门抽了一块时间进行了交流。这样,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学习了搜集资料的方法,并帮助阅读课文,使文本丰厚了内涵,拓宽了外延,了解了更多的知识,也进行了语言交流的实践活动。当然,有的是在上完课文后再引导进行综合性学习的。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小学 熊仁国】

〖真实乃习作之本认识生活,感悟真实的人生〗

案例:一段真情的告白

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我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实例,再写读后感。有的同学说,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有的同学说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的同学在读后感中写道:“读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我懂得了很多:我们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心中应该有他人,你为别人着想,别人会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你。”还有同学在读后感中写到,“如果我们每个人做事都先想到别人,从自己身边的一滴滴小事做起,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每个人只要做到多为别人想一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社会将不再是一个梦想。”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文如其人。透过语言文字的外壳,表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文就是要让学生认识、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美的情感,凭借习作这个平台,反映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体味人生百态,触动表达真、善、美的琴弦,以达到认识生活,感悟真实人生的目的。不过小学生往往对生活的认识是肤浅的,描述是精糙的,评价是模糊的。教师要立足从小学生的认识和语言实际出发,不求全责备,切不可以成人的目光和语言习惯去苛求学生,要尊重学生,认同学生。

【广东省深圳市宝城小学 龙 慧】

〖语文学习资料的拓展是为了什么?结构的理解〗

季羡林的散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者先回忆自己在德国留学时看到的德国人爱在窗外种花,当他四五十年后,再次回到德国,他发现美丽并没有改变。于是他在文章结尾处写道:多么美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思,我补充了老先生的自传《我的留学生活》中的文章来帮助学生对最后一段的理解及呼应开头的写法。

最初生活并没有怎样受到影响。慢慢地肉和黄油限量供应了,慢慢地面包限量供应了,慢慢地其他生活用品也限量供应了。在不知不觉中,生活的螺丝越拧越紧。等到人们明确地感觉到时,这螺丝已经拧得很紧,很紧了,但是除了极个别的反法西斯的人以外,我没有听到老百姓说过一句怨言。德国法西斯头子统治有术,而德国人民也是一个十分奇特的民族,对我来说,简直像个谜。

后来战火蔓延,德国四面被封锁,供应日趋紧张。我天天挨饿,夜夜做梦,梦到中国的花生米。我年幼无大志,连吃东西也不例外。有雄心壮志的人,梦到的一定是燕窝、鱼翅,哪能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只梦到花生米呢?饿得厉害的时候,我简直觉得自己是处在饿鬼地狱中,恨不能把地球整个吞下去。

德国人民怎么样呢?经过我十年的观察与感受,我觉得,德国人不愧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民之一。文化昌明,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大文学家、大哲学家、大音乐家、大科学家,近代哪一个民族也比不上。而且为人正直、淳朴,各个都是老实巴交的样子。在政治上,他们却是比较单纯的,真心拥护希特勒者占绝大多数。令我大惑不解的是,希特勒极端诬蔑中国人,视为文明的破坏者。按理说,我在德国应当遇到很多麻烦。然而,实际上,我却一点麻烦也没有遇到。听说,在美国,中国人很难打入美国人社会。可我在德国,自始至终就在德国人社会之中,我就住在德国人家中,我的德国老师,我的德国同学,我的德国同事,我的德国朋友,从来待我如自己人,没有丝毫歧视。这一点让我终生难忘。

【江苏省连云港市院前小学 李 慧】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预习的趣味性的〗

指导预习当然要注意趣味性,让孩子们动力十足。那怎样加强趣味性?一种经验似乎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和父母一块在地里劳动,因为有父母监督的压力,劳动不能自主(何时动,何时休息,任务多少等,或不明确,或不能自主决定),因此倍觉劳动无趣,但如果没有父母监督,任务明确(即使多),干不干,怎样干,都由自己做主,此时他们会或多或少会感到劳动也并不是什么负担,至少较父母在跟前监督有一定情趣。因此不能让孩子在强劲的压力下阅读,只需让他们知道自己有任务,同时又有能自主安排如何完成的充分权利。

另外,趣味往往与竞赛有关。让孩子们自主预习,自主质疑,老师的要求可以是笼统的“看谁发现的问题多?”(预习目标就是开放式的质疑解疑)这样就容易激起孩子们预习思考的兴趣来。

也或者可以从现实入手,挑出问题,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有针对性地思考对现实问题的看法,或者思考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因为与现实离得较为切近,孩子们的兴趣可能会大一点。如,要孩子们预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可以向学生提问,你家的花是种阳台上还是家里面?你观察到的其他人呢?种花,是种在家里好还是种在阳台好?种在阳台种在家里反映了人怎样不同的心态?德国人为什么喜欢把花种在阳台上?

增加情趣的方法可能很多,只要集思广益就会有收获。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育才小学 周穗敏】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新课改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都比过去增强了。语文教学重视朗读,重视理解、感悟。语文课堂出现了一派可喜的现象,但可喜的背后似乎又缺失了点什么。

有人说小学语文课是感性的,强调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这不错,但不能以此忽视甚至排斥理性,排斥冷静思考。教学如歌,教学过程有时高亢激越有时低吟慢咏,是有节奏有起伏的。这次有幸聆听了十三节优质课,感受颇深。十三节优质课似乎让我找到了那点缺失的东西,让我感受到课堂上老师不仅仅只停留在朗读、理解和感悟上,不仅仅只沉浸于情感的激动之中,还让学生“跳出”课文来看课文,推敲词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领悟句式,理作者的思路等等,求得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张百修老师上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引领孩子们读读悟悟,读读思思,读读写写,在感性的认识上不忘小学语文姓“小”名“语”。如在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老师板“脊梁”一词让学生读,学生反反复复读,老师及时纠正字音,直到读准为止,并指导书写,接着让学生读带有“脊梁”这个词所在的句子。在读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扣住这个词推敲、理解,研读“自己看自己家的花──只看脊梁”,老师问:花的脊梁是指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层层深入理解感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耐人寻味的境界。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第十一小学 李秀萍】

〖五年级语文教学的感受点滴挖掘“活”因素,促思维 育情感 积知识〗

一个教学内容,如果我们不去探究,一成不变的教下去,就会越教越死越乏味。为了让教学生动,我们要善于反思以前的教学,挖掘出“活”的因素(一是教学内容的“活”,二是教学方法的“活”),让学生乐于去想,去说,去体验,去积累。

比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在其中设计引导学生先想再说,并要求举出大家熟知的事例。学生越说越动情,这样训练了听、说,调动了“情”,还积累了知识。

【四川省广元市雪峰开发区广元外国语学校 罗 宏】

〖要重视语文课中的科学问题〗

有位老师在上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全文小结时对孩子们说:“……德国人心灵很美,德国人的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能这么讲吗?我们到底该学习别人的什么?能仅以“栽花”一事就这样妄下结论吗?这且不是在抬高别人,贬低自己吗?二战中的德国法西斯我们又怎么评价?就这样草率地下结论,是不是有些太片面?为什么我们不给孩子们渗透科学的、辨证的、和平、和谐、共生的世界观?为什么就不挖掘一点儿我们民族的美?更有趣的是:在拓展时,老师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的美。有位孩子站起来对大家说:“我给大家讲一件事情,首先请大家不要笑。有一次,我和妈妈在成都的公交车上,妈妈在前面找到了一个空位子坐下了,我看见后边还有个空位子,就往后走,走到才看见一只狗坐在上面。我只好站着,也没有人让座位。过了一会儿,我感觉好像有人在后面拉我的袖子,我还以为有人给我让座位,回头一看,才是那只狗,它把我拉到它坐的位置上让我坐下。我觉得狗都知道让座,这也是一种美。”他这一说惹得大家一阵哄堂大笑。大家这么一笑,上课的老师竟乱了方寸,不知所措,也不做任何评论,干脆一笑了之。多好的素材呀!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了。为什么不渗透科学的环境观、生态观?人与动物共生、和谐相处,狗通人性,这不也是一种美吗?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朝阳小学 朱 林】

〖语文教学中几点感悟从文本展开想像,在展示中验证〗

语言和思维紧密联系,是一个整体。借助多媒体手段,在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上能收到显著成效。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当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去正确认识事物,反映事物,不断提高认识水平。这是语文教学整体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例如: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教学中,老师找到了德国人种花的相关图片,但没有急于在开始就展示出来,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想像当时街道的花景。特别是讲到文中具体介绍花景的自然段时,老师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让学生发挥想像,说出所想到的景色。师生交流后,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刚才想像的画面得到验证。同时,老师还结合图片适机地讲解了段中的几个重点词语的含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理解了词语并学会了应用。最后,老师引导回到文本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读。多样性、丰富性、多功能性的电教教材是对文字教材内涵的超越和扩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想像能力,而且让学生在成功快乐的体验中学习。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拱辰中心小学 翁 静】

〖写批注的一点思考〗

我为了让学生更好阅读文本,使其在自主状态下与文本进行创造性对话,要求他们在预习时,运用符号和文字,记下自己的所疑、所思、所想,为课堂学习与讨论做充分的准备。经过近一年的训练,我发现学生开始学会质疑、学会品词析句。

有些学生对于词语比较敏感,注重品晰重点或准确生动的字词,比如在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一个孩子质疑为什么作者写女主人用“莞尔一笑”而不用“微微一笑”,一语激起千层浪,引发其他学生探究词语运用的乐趣;有些学生属于理性思考,注重批注疑难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有些学生善于感性思考,着重批注感人之处,将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上一篇:小班语言《妈妈的小帮手》教案下一篇:牛店镇中学教育发展史